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中药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拔毒祛痛液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拔毒祛痛,是中医中的一大研究热点,也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现在市场上可见的拔毒祛痛类药物,以液剂为主。而此类祛痛液虽然种类繁多,却存在着效果不佳,持续时间短等一系列问题。因此,有必要研究一种效果好,见效快,实效长的拔毒祛痛类药物。
发明内容
基于背景技术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提出了一种拔毒祛痛液及其制备方法。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拔毒祛痛液,由以下中药成分加酒精浸泡而成:状元红、萆薢、杏香兔耳风、苦参、艾叶、土槿皮、白鲜皮、蛇床子、黄柏、薄荷、冰片、七叶莲、南蛇藤、徐长卿和环留行。
一种拔毒祛痛液,由以下重量份的中药成分加酒精浸泡而成:状元红 30-60份、萆薢10-30份、杏香兔耳风10-30份、苦参10-30份、艾叶10-30份、土槿皮10-30份、白鲜皮10-30份、蛇床子10-30份、黄柏10-30份、薄荷10-15份、冰片5-10份、七叶莲10-30份、南蛇藤10-30份、徐长卿10-30份和环留行10-30份。
优选的,所述的拔毒祛痛液中,加入的酒精的体积浓度为70-80%(V/V),进一步优选为75%(V/V)。
优选的,所述的中药成分与酒精的质量比为1:(8-15)。
优选的,所述的拔毒祛痛液中,还可以加入醋酸氯己定。
优选的,所述的醋酸氯己定的加入量为拔毒祛痛液总重量的0.05-0.2%。
优选的,所述的拔毒祛痛液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将已经炮制好的各种中药采用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法分别萃取得到中药提取物,备用;
B、将以上中药提取物按比例全部放入容器中,并向容器中添加酒精,然后将容器密封,使酒进行浸泡发酵,得到发酵液;
C、将发酵完成的发酵液取出,然后将发酵液中的杂质过滤掉,然后向发酵液中添加醋酸氯己定,搅拌均匀后再次过滤,得到拔毒祛痛液;
D、对包装好的拔毒祛痛液进行杀菌、消毒,然后放置在室温环境下储存,即可。
优选的,所述的拔毒祛痛液的使用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取拔毒祛痛液局部外擦,涂抹于皮肤不适处,来回涂搽吸收;或摊薄棉花于不适处,取拔毒祛痛液湿敷,效果更佳。
状元红:木质藤本,高2~3米。 根粗壮,外皮暗紫红色。 茎多分枝,有细纵纹,幼枝绿色。 单叶互生;革质;具柄;卵形或矩圆形,长4~8厘米,宽2~3.5厘米,顶端渐尖,基部阔楔形或近圆形,全缘或稍作波浪形,两面绿色无毛,下面侧脉极明显。 腋生聚伞花序或有时成顶生圆锥花序;花小,绿白色;花萼5裂,裂片三角形;花瓣5,匙形;雄蕊5;子房2室,藏于5角形的花盘内。 坚果球形,熟时红褐色,顶部有一鸭舌形膜质的薄翅,翅长3~5厘米。 花期夏月。 生于山野、沟边的疏林下或灌木丛中。 分布广东、广西等地。 【采集】全年可采,洗净切片晒干。 【化学成分】根含生物碱,黄酮甙、酚类、氨基酸、蒽醌。 【性味】 ①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甘涩,温。 ②《广西中草药》:味淡,性微温。 【功用主治】补益气血,强壮筋骨,祛风活络。主治贫血,风湿性关节炎,腰肌劳损。
萆薢,中药名。为薯蓣科植物绵萆薢Dioscorea septemloba Thunbt和薯蓣科植物粉背薯蓣Dioscorea hypoglauca Palibin的干燥根茎。秋、冬二季采挖,除去须根,洗净,切片,晒干。主要用于膏淋,白浊,白带过多,风湿痹痛,关节不利,腰膝疼痛。
杏香兔耳风,中药材名。本品为为菊科兔耳风属植物杏香兔耳风Ainsliaea fragrans Champ.,以全草入药。夏秋采收,洗净,鲜用或晒干备用。功能主治为:清热解毒,消积散结,止咳,止血。用于上呼吸道感染,肺脓疡,肺结核咯血,黄疸,小儿疳积,消化不良,乳腺炎;外用治中耳炎,毒蛇咬伤。
苦参,中药名。为豆科植物苦参的干燥根,春、秋二季采挖,除去根头和小支根,洗净,干燥,或趁鲜切片,干燥。其苦,寒。有清热燥湿,杀虫,利尿之功。用于热痢,便血,黄疸尿闭,赤白带下,阴肿阴痒,湿疹,湿疮,皮肤瘙痒,疥癣麻风,外治滴虫性阴道炎。
艾叶,中药名。为菊科植物艾Artemisia argyi Levl.et Vant.的干燥叶。夏季花未开时采摘,除去杂质,晒干。功效为温经止血,散寒止痛;外用祛湿止痒。用于吐血,衄血,崩漏,月经过多,胎漏下血,少腹冷痛,经寒不调,宫冷不孕;外治皮肤瘙痒。
土槿皮,中药名。为松科金钱松属植物金钱松Pseudolarix amabilis (Nelson) Rehd.的根皮或近根处茎皮。植物金钱松,分布于我国江苏南部(宜兴)、浙江、安徽南部、福建北部、江西、湖南、湖北利川至四川万县交界地区。具有祛风除湿,杀虫止痒之功效。主治疥癣,湿疹,神经性皮炎。
白鲜皮,中药名。别名:白藓皮、八股牛、山牡丹、羊鲜草,为芸香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白鲜和狭叶白鲜的根皮。主产于辽宁、河北、四川、江苏等地。春、秋二季采挖根部,除去泥沙及粗皮,剥取根皮,切片,干燥。生用。具有清热燥湿,祛风解毒之功效。
蛇床子,中药名。为伞形科植物蛇床Cnidium monnieri (L.)Cuss.的干燥成熟果实。分布于华东、中南、西南、西北、华北、东北等地。具有燥湿祛风,杀虫止痒,温肾壮阳之功效。常用于阴痒带下,湿疹瘙痒,湿痹腰痛,肾虚阳痿,宫冷不孕。
黄柏,中药名。为芸香科植物黄皮树Phellodendron chinense Schneid.的干燥树皮。习称“川黄柏”。剥取树皮后,除去粗皮,晒干。有清热燥湿,泻火除蒸,解毒疗疮的功效。主治湿热泻痢,黄疸尿赤,带下阴痒,热淋涩痛,脚气痿蹙,骨蒸劳热,盗汗,遗精,疮疡肿毒,湿疹湿疮。盐黄柏滋阴降火。用于阴虚火旺,盗汗骨蒸。
薄荷,中药名。土名叫“银丹草”,为唇形科植物,即同属其他干燥全草,多生于山野湿地河旁,根茎横生地下,是一种有特种经济价值的芳香作物。它是发汗解热药,治流行性感冒、头疼、目赤、身热、咽喉、牙床肿痛等症。
冰片,又名片脑、桔片、艾片、龙脑香、梅花冰片、羯布罗香、梅花脑、冰片脑、梅冰等,是由菊科艾纳香茎叶或樟科植物龙脑樟枝叶经水蒸汽蒸馏并重结晶而得。亦有用松节油经一系列化学方法工艺而得。其可用于闭证神昏、用于目赤肿痛,喉痹口疮、用于疮疡肿痛,溃后不敛等。
七叶莲,中药名。为五加科植物鹅掌藤Schefflera arboricola Hayata的根或茎叶。七叶莲分布于台湾、广东、海南、广西等地。具有祛风止痛,活血消肿之功效。常用于风湿痹痛,头痛,牙痛,脘腹疼痛,痛经,产后腹痛,跌打肿痛,骨折,疮肿。
南蛇藤,中药名。为卫矛科植物南蛇藤Celastrus orbiculatus Thunb.[C. articulatus Thunb.]的茎藤。南蛇藤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华东及湖北、湖南、四川、贵州、云南。具有祛风除湿,通经止痛,活血解毒之功效。常用于风湿关节痛,四肢麻木,瘫痪,头痛,牙痛,疝气,痛经,闭经,小儿惊风,跌打扭伤,痢疾,痧症,带状疱疹。
徐长卿,中药名。为萝蘑科植物徐长卿Cynanchum panniculatum(Bge.)Kitag.的干燥根和根茎。秋季采挖,除去杂质,阴干。用于风湿痹痛,胃痛胀满,牙痛,腰痛,跌扑伤痛,风疹、湿疹。
环留行,又名不留行、王不留行;为石竹科植物麦蓝菜Vaccaria segetalis (Neck.) Garcke 的干燥成熟种子。夏季果实成熟、果皮尚未开裂时采割植株,晒干,打下种子,除去杂质,再晒干。主要功效包括:行血通经,催生下乳,消肿敛疮。治妇女经闭,乳汁不通,难产,血淋,痈肿,金疮出血。通经下乳:用于经闭及乳汁不下。王不留行治乳汁多而不通;如乳汁少之虚证,则需配用补益气血之药。活血消肿:用于瘀血肿块及疮痈肿毒。
醋酸氯己定也叫氯苯胍葶、醋酸洗必泰、氯六亚甲基双胍、双氯苄双胍己烷,为阳离子表面活性剂,抗菌谱广,对多数革兰阳性及阴性细菌都有杀灭作用,对绿脓杆菌也有效。用于手术前手、皮肤、刨面及器械消毒。
本发明的有益之处在于:
本发明的拔毒祛痛液,主要的中药成分包括:状元红、萆薢、杏香兔耳风、苦参、艾叶、土槿皮、白鲜皮、蛇床子、黄柏、薄荷、冰片、七叶莲、南蛇藤、徐长卿和环留行。这些中药成分的主要功效在于祛风活络、清热解毒、活血消肿,具有良好的拔毒祛痛效果,为了进一步提升效果,本发明创造性的加入了西药醋酸氯己定,主要的功能在于:杀菌敛疤;拔毒祛痛、疏通经络、修复神经。本发明的拔毒去痛液对治疗带状疤疹(蛇盘疤、缠腰蛇)后遗症神经痛(疤疹已结痂)有非常好的疗效。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一种拔毒祛痛液,由以下重量份的中药成分加酒精浸泡而成:状元红 45份、萆薢20份、杏香兔耳风25份、苦参15份、艾叶15份、土槿皮20份、白鲜皮15份、蛇床子20份、黄柏15份、薄荷12份、冰片8份、七叶莲20份、南蛇藤25份、徐长卿20份和环留行15份。
所述的拔毒祛痛液中,加入的酒精的体积浓度为75%(V/V)。
所述的中药成分与酒精的质量比为1:12。
所述的拔毒祛痛液中,还可以加入醋酸氯己定。
所述的醋酸氯己定的加入量为拔毒祛痛液总重量的0.15%。
所述的拔毒祛痛液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将已经炮制好的各种中药采用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法分别萃取得到中药提取物,备用;
B、将以上中药提取物按比例全部放入容器中,并向容器中添加酒精,然后将容器密封,使酒进行浸泡发酵,得到发酵液;
C、将发酵完成的发酵液取出,然后将发酵液中的杂质过滤掉,然后向发酵液中添加醋酸氯己定,搅拌均匀后再次过滤,得到拔毒祛痛液;
D、对包装好的拔毒祛痛液进行杀菌、消毒,然后放置在室温环境下储存,即可。
实施例2:
一种拔毒祛痛液,由以下重量份的中药成分加酒精浸泡而成:状元红 30份、萆薢30份、杏香兔耳风10份、苦参30份、艾叶10份、土槿皮30份、白鲜皮10份、蛇床子30份、黄柏10份、薄荷15份、冰片5份、七叶莲30份、南蛇藤10份、徐长卿30份和环留行10份。
所述的拔毒祛痛液中,加入的酒精的体积浓度为70%(V/V)。
所述的中药成分与酒精的质量比为1:15。
所述的拔毒祛痛液中,还可以加入醋酸氯己定。
所述的醋酸氯己定的加入量为拔毒祛痛液总重量的0.05%。
所述的拔毒祛痛液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将已经炮制好的各种中药采用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法分别萃取得到中药提取物,备用;
B、将以上中药提取物按比例全部放入容器中,并向容器中添加酒精,然后将容器密封,使酒进行浸泡发酵,得到发酵液;
C、将发酵完成的发酵液取出,然后将发酵液中的杂质过滤掉,然后向发酵液中添加醋酸氯己定,搅拌均匀后再次过滤,得到拔毒祛痛液;
D、对包装好的拔毒祛痛液进行杀菌、消毒,然后放置在室温环境下储存,即可。
实施例3:
一种拔毒祛痛液,由以下重量份的中药成分加酒精浸泡而成:状元红 60份、萆薢10份、杏香兔耳风30份、苦参10份、艾叶30份、土槿皮10份、白鲜皮30份、蛇床子10份、黄柏30份、薄荷10份、冰片10份、七叶莲10份、南蛇藤30份、徐长卿10份和环留行30份。
所述的拔毒祛痛液中,加入的酒精的体积浓度为80%(V/V)。
所述的中药成分与酒精的质量比为1:8。
所述的拔毒祛痛液中,还可以加入醋酸氯己定。
所述的醋酸氯己定的加入量为拔毒祛痛液总重量的0.2%。
所述的拔毒祛痛液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将已经炮制好的各种中药采用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法分别萃取得到中药提取物,备用;
B、将以上中药提取物按比例全部放入容器中,并向容器中添加酒精,然后将容器密封,使酒进行浸泡发酵,得到发酵液;
C、将发酵完成的发酵液取出,然后将发酵液中的杂质过滤掉,然后向发酵液中添加醋酸氯己定,搅拌均匀后再次过滤,得到拔毒祛痛液;
D、对包装好的拔毒祛痛液进行杀菌、消毒,然后放置在室温环境下储存,即可。
对比例1
将实施例1中的醋酸氯己定去除,其余配比和制备方法不变。
对比例2
将实施例1中的醋酸氯己定替换为市售消毒液双氧水,其余配比和制备方法不变。
实验1
刺激性、过敏性实验
小白鼠背部剪去毛,分别涂抹按实施例1-3和对比例1-2制备的拔毒祛痛液于剪去毛的部位,和没涂部位进行比较,结果没有刺激性和过敏反应。
取实施例1、2、3所得的拔毒祛痛液1克涂于志愿者(15-65岁,120人)手面上,过30分钟后观察,均没出现发红,发疹,起泡现象。
实验2
以下对实施例1-3和对比例1-2的拔毒祛痛液进行带状疤疹(蛇盘疤、缠腰蛇)后遗症神经痛进行治疗,检测疗效;
具体试验方法
治疗组使用本发明按照具体实施例 1-3 和对比例1-2制得的拔毒祛痛液,早晚各一次,疗程15天,取拔毒祛痛液局部外擦,涂抹于皮肤不适处,来回涂搽吸收;空白组口服安慰剂胶囊,早晚各一次。疗程15天。治疗组和空白组各选取带状疤疹后遗症神经痛患者20名,6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等基本资料方面的差异不明显,比较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疗效标准:痊愈:临床症状全部消失,试验室检查正常;好转:临床症状减轻,病情得到控制,实验室检查改善或正常。无效:临床症状无明显好转或加重。治疗统计结果见表 1。
表1:样品的疗效对比结果;
痊愈 好转 无效 有效率% 实施例1 12 7 1 95 实施例2 10 8 2 90 实施例3 11 7 2 90 对比例1 4 7 9 55 对比例2 4 8 8 60 空白组 0 3 17 15
由以上测试数据可以知道,本发明的拔毒祛痛液对带状疱疹后遗症神经痛有非常好的治疗效果,而加入醋酸氯己定,对提升治疗效果作用显著;而加入其它消毒液对治疗效果影响不大。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及其发明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