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22

吸收性物品.pdf

  • 上传人:e1
  • 文档编号:8378114
  • 上传时间:2020-06-03
  • 格式:PDF
  • 页数:22
  • 大小:952.97KB
  •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96119965.2

    申请日:

    19960904

    公开号:

    CN1153629A

    公开日:

    19970709

    当前法律状态:

    有效性:

    失效

    法律详情:

    IPC分类号:

    A61F13/15

    主分类号:

    A61F13/15

    申请人:

    花王株式会社

    发明人:

    丰岛泰生,草川哲哉,滨岛美次,中西稔,梁裕次,坂昭彦

    地址:

    日本东京

    优先权:

    228386/1995,268781/1995

    专利代理机构:

    永新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代理人:

    甘玲

    PDF完整版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一种实质上为纵向拉长形状的吸收性物品,其包括透液性表层材2,非透液性底层材3,和嵌于表层材2和底层材3之间的吸收体4,该吸收性物品的特征在于:防漏片材5从吸收性物品的侧边边缘向内设置于吸收性物品之上表面(在表层材2的侧面上)的相对纵向侧边部分处,这样,防漏片材形成预定疏水性区域A;各疏水性区域具有沿吸收性物品之长度方向形成的连续的或不连续的防漏沟槽10。

    权利要求书

    1、一种实质上为纵向拉长形状的吸收性物品,其包括透液性表层材,非透液性底层材,和嵌于所述表层材和所述底层材之间的吸收体,该吸收性物品进一步包括:一对沿吸收性物品之上表面的相对纵向侧边部分并由吸收性物品之各侧边边缘向内的疏水性区域,各疏水性区域具有沿纵向侧边部分形成的连续的或不连续的沟槽。 2、如权利要求1的吸收性物品,其中,所述疏水性区域是通过提供包含所述非透液性底层材或另一种防漏片材之防漏片材而形成的。 3、如权利要求1的吸收性物品,其中,所述各防漏沟槽的宽度为0.1mm-20mm,所述各防漏沟槽之深度与所述吸收性物品中没有形成防漏沟槽的部分的厚度之比为0.01-0.8,各防漏沟槽的深度是0.1mm-12mm。 4、如权利要求1的吸收性物品,其中,各防漏沟槽的宽度为0.1mm-10mm,各防漏沟槽之深度与吸收性物品中没有形成防漏沟槽的部分的厚度之比为0.3-0.8,而各防漏沟槽的深度是1mm-8mm。 5、如权利要求1的吸收性物品,其中,各防漏沟槽的宽度为0.1mm-10mm,各防漏沟槽之深度与吸收性物品中没有形成防漏沟槽的部分的厚度之比为0.01-0.5,而各防漏沟槽的深度是0.1mm-8mm。 6、如权利要求1的吸收性物品,其中,所述各疏水性区域的宽度为3mm-30mm,所述位于一对疏水性区域之间的吸收区域的宽度为30mm-70mm。 7、如权利要求1的吸收性物品,其中,所述各防漏沟槽具有至少一个开孔部分,以便体液能由所述开孔部分被引入至所述吸收体中。 8、如权利要求7的吸收性物品,其中,所述各防漏沟槽的深度是0.3mm-8mm。 9、如权利要求7的吸收性物品,其中,所述各防漏沟槽包括底部和周壁部分,而且所述开孔部分形成于底部和周壁部分之间的区域中。 10、一种制备如权利要求1或7所述之吸收性物品的方法,该方法包括:将具有表层材,底层材和吸收体以及疏水性区域的吸收性物品前体送入压花辊,由此形成沿所述疏水性区域之长度方向的防漏沟槽。 11、如权利要求10的方法,其中,所述压花处理是通过热压花来进行的。 12、如权利要求10的方法,其中,所述压花辊沿所述压花辊的相对纵向侧边设置有多个凸起。

    说明书

    

    本发明涉及如卫生巾和失禁垫之类的吸收性物品,更具体地涉及防漏性优异 而且使用感亦优异的吸收性物品。

    此前,如卫生巾之类的吸收性物品具有以下缺陷:(a)排泄出的体液在表 层材的表面流动,却没有被吸收体吸收,(b)排泄出的体液在表层材中沿吸收 性物品的横向渗出;和(c)所吸收的体液又流至吸收性物品的表层材上,并横 方向渗出,由此从侧面泄漏出去。

    因此,为克服以上缺陷,(1)日本专利申请公开64-45801,日本专利公开 57-4518,(2)日本实用新案申请公开2-88625等,提出包括沟槽的吸收性物 品,该沟槽沿吸收性物品的长度方向开设,另一方面,日本实用新案申请公开3 -33622,日本专利申请公开2-277453等,提出另一种在吸收性物品的侧面边缘 部设置防漏壁的吸收性物品。

    但是,根据上述(1)和(2)的吸收性物品仍不足以完全克服以上缺陷。

    在根据上述之(1)和(2)项提议的吸收性物品中,吸收性物品只有在理想 状态下穿戴时,即,吸收性物品在被穿戴后,其沟槽和防漏壁仍保持与穿戴前相 同的稳定构型,沟槽和防漏壁才能挡住在表面流动的体液,以此在一定程度上防 止体液的侧漏。但是,由于根据上述之(1)和(2)项提议的吸收性物品具有沟 槽和防漏壁,所以,表层材和吸收体之间的距离就得很小,其结果是,所吸收的 体液会容易地由吸收体回至表层材。结果是,回至表层材的体液会不利地从表层 材渗出,并由此泄漏出去。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吸收性物品,其中,作为产生横向泄漏的原因之 一的表层材中之液体表面流动和液体渗出被抑制,并且其防止侧漏的性能得到明 显的改善。

    为克服上述缺陷,本发明之发明人经广泛的调查和研究发现,上述目的可以 通过一种吸收性物品来实现,该吸收性物品具有沿其上表面之相对纵向侧边部分 设置的防漏片材如底层材等,形成于其上的一对疏水性区域,以及沿吸收性物品 之长度方向分别形成在疏水性区域之中的沟槽。

    本发明即基于以上发现而完成的。本发明提供一种实质上为纵向拉长形状的 吸收性物品,其包括透液性表层材,非透液性底层材,和嵌于表层材和底层材之 间的吸收体,该吸收性物品进一步包括:

    一对沿吸收性物品之上表面的相对纵向侧边部分并由吸收性物品之各侧边边 缘向内的疏水性区域,

    各疏水性区域具有沿纵向侧边部分形成的连续的或不连续的沟槽。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吸收性物品,其中,疏水性区域是通过提供包含非透液性 底层材或另一种防漏片材之防漏片材而形成的。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吸收性物品,其中,各防漏沟槽的宽度为0.1mm-20mm,各 防漏沟槽之深度与吸收性物品中没有形成防漏沟槽的部分的厚度之比为0.01-0.8, 各防漏沟槽的深度是0.1mm-12mm。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吸收性物品,其中,各防漏沟槽的宽度为0.1mm-10mm,各 防漏沟槽之深度与吸收性物品中没有形成防漏沟槽的部分的厚度之比为0.3-0.8 或0.01-0.5,各防漏沟槽的深度是1mm-8mm或0.1mm-8mm。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吸收性物品,其中,各疏水性区域的宽度为3mm-30mm,位 于一对疏水性区域之间的吸收区域的宽度为30mm-70mm。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吸收性物品,其中,各防漏沟槽具有至少一个开孔部分, 以便体液能由开孔部分被引入吸收体。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吸收性物品,其中,各防漏沟槽的深度是0.3mm-8mm。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吸收性物品,其中,各防漏沟槽包括底部和周壁部分,而 且开孔部分形成于底部和周壁部分之间的区域中。

    本发明还涉及一种制备吸收性物品的方法,该方法包括:

    将具有表层材、底层材和吸收体以及具有疏水性区域的吸收性物品前体送入 压花辊,由此形成沿疏水性区域之长度方向的防漏沟槽。

    本发明之吸收性物品在防侧漏上是优异的,其中,体液的表面流动和作为产 生侧漏之原因之一的表层材中之液体渗出得以抑制。

    附图简要说明:

    图1是作为本发明之吸收性物品的卫生巾的第一实施方案的部分切开的立体 图;

    图2是图1之卫生巾沿II-II线的剖视图;

    图3是作为本发明之吸收性物品的卫生巾的第二实施方案的横截面图(对应 于图2);

    图4是作为本发明之吸收性物品的卫生巾的第三实施方案的横截面图(对应 于图2);

    图5是作为本发明之吸收性物品的卫生巾的第四实施方案的横截面图(对应 于图2);

    图6是作为本发明之吸收性物品的卫生巾的第五实施方案的横截面图(对应 于图2);

    图7是作为本发明之吸收性物品的卫生巾的第六实施方案的部分切开的立体 图;

    图8是图7之卫生巾沿II-II线的剖视图;

    图9是作为本发明之吸收性物品的卫生巾的第七实施方案的横截面图;

    图10a-10d是说明第六和第七实施方案中的防漏沟槽之另一种实施例的卫生 巾的放大的横截横截面图;

    图11是说明制备本发明之吸收性物品的方法的主要部分的示意性立体图;

    图12是作为本发明之吸收性物品的卫生巾的第八实施方案的横截面图(对应 于图8);和

    图13是作为本发明之吸收性物品的卫生巾的第九实施方案的横截面图(对应 于图8)。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进行更为详细的说明。

    首先,参考图1和2来描述作为本发明之吸收性物品的卫生巾的第一实施方案。

    在此,图1是作为本发明之吸收性物品的卫生巾的第一实施方案的部分切开 的立体图,而图2是图1之卫生巾沿II-II线的剖视图。

    作为根据图1和2的吸收性物品的卫生巾1包括透液性表层材2,非透液性底层 材3,和嵌于表层材2和底层材3之间的吸收体4,该卫生巾与已知的卫生巾一样具 有实质上为纵向拉长的形状。

    更具体地说,如图1和2所示,在卫生巾1中,表层材2用于覆盖上表面,纵向 侧表面和吸收体4的后表面,而底层材3则通过粘合剂而在吸收体4的后表面固定 于表层材上。防漏片材5(是一个防漏片材,而非底层材)可进一步嵌于吸收体4 和表层材2之间。

    粘合剂涂敷在底层材3的上表面上,以形成防滑脱部分6。

    在此,对于用于形成表层材2,底层材3和吸收体4的材料没有特别的限制, 而且可选自任何熟知的材料。

    同样,作为形成防漏片材5的材料,任何具有防漏性能的并用于普通卫生巾 之片材都可以使用,而无任何限制。

    在形成卫生巾1时,其上作为防漏片材的防漏片材5在卫生巾的上表面(在表 层材2一侧)的纵向侧边部分并由侧边边缘7向液体吸收区域B(以后予以描述) 内翻,由此形成一对疏水性区域A。各疏水性区域A具有沿卫生巾之长度方向形成 的连续的防漏沟槽10。

    更具体地,防漏片材5嵌于吸收体4和表层材2之间,并覆盖吸收体4的下表面, 纵向侧边边缘和上表面的纵向侧边部分,由此在卫生巾之上表面的纵向侧边部分 上形成一对疏水性区域A,以及一个在疏水性区域之间的液体吸收区域。

    各防漏沟槽10的宽度W优选是0.1mm-20mm,而更优选0.1mm-10mm。

    各防漏沟槽的深度D与卫生巾1中没有形成防漏沟槽之部分的厚度TO之比( D/TO)优选是0.01-0.8。各防漏沟槽10的深度D优选为0.1mm-12mm。

    在设计具有增强的防漏性能以用于长时间穿戴的卫生巾时,如夜用卫生巾, 优选的是,防漏沟槽10要形成得比较牢靠。为此目的,各防漏沟槽的宽度W优选 为0.1mm-10mm,各防漏沟槽10的深度D与吸收性物品中没有形成防漏沟槽之部分 的厚度TO之比(D/TO)优选为0.3-0.8,而且各防漏沟槽10的深度D优选为1mm -8mm。

    在通过采用,例如,含有软木纸浆等的吸收体来增进卫生巾的穿戴感时,优 选的是,防漏沟槽要做得比较浅。为此目的,防漏沟槽10的宽度W优选为0.1mm -10mm,各防漏沟槽10的深度D与吸收性物品中没有形成防漏沟槽之部分的厚度TO 之比(D/TO)优选为0.01-0.5,而且各防漏沟槽10的深度D优选为0.1mm-8mm,进 一步优选范围是0.3mm-8mm。

    如上所述,优选的是,防漏沟槽10的深度以及防漏沟槽10的深度与吸收性物 品的厚度之比要根据所需性能和其用途来适当地选择。

    如果防漏沟槽10的宽度W小于0.1mm,就有可能损及防漏沟槽10之抑制在表层 材之上表面流动的体液的扩散或由表面材料的内部的渗出之作用。相反地,若防 漏沟槽10的宽度W超过20mm,穿戴感有时就变得较差。

    如果防漏沟槽10的深度D与卫生巾1中没有形成防漏沟槽之部分的厚度TO之比 小于0.01,防漏沟槽则太浅,不能总是很有效地挡住在上表面流动的体液或防止 由表面材料内部的渗出。相反地,若防漏沟槽10的深度D与卫生巾1中没有形成防 漏沟槽之部分的厚度TO之比大于0.8,有时穿戴感则变得不佳,这是因为形成有 防漏沟槽10的部分被压实,而增加形成有防漏沟槽10之部分的硬度。

    如果各防漏沟槽10的深度D小于0.1mm,防漏沟槽10则太浅,不能总是很有效 地挡住在上表面流动的体液或防止体液由表面材料内部的渗出。相反地,若各防 漏沟槽10的深度D超过12mm,带有如此设计之防漏沟槽10的吸收性物品的整个厚 度就会变得过大,而且有时穿戴感也变得较差。

    各疏水性区域A的宽度Wa优选为3mm-30mm,而位于一对疏水性区域A之间的液 体吸收区域B的宽度Wb优选为30mm-70mm。如果各疏水性区域A的宽度Wa小于3mm, 疏水性区域就变得太窄,不能容易地在其中形成防漏沟槽10。相反地,若各疏水 性区域A的宽度Wa大于30mm,则吸收能力有时不利地变得较差,这是因为吸收区 域B的宽度变得过窄。如果吸收区域B的宽度Wb小于30mm,则有时很难平稳地在各 种穿戴条件下吸收体液,这是因为吸收表面过窄。相反地,如果吸收区域B的宽 度Wb大于70mm,则穿戴感有时不利地变得较差,这是因为具有如此设计之吸收区 域B的吸收性物品的整个宽度变得过大。

    由各疏水性区域A的内侧边缘到各防漏沟槽10的距离d1优选为1mm-20mm,而 由各疏水性区域A的外侧边缘(卫生巾的侧边边缘)到各防漏沟槽10的距离d2优 选为1mm-20mm。如果距离d1小于1mm,由于疏水性区域在直至沟槽的部分中变得 过窄,这就增加了扩散至沟槽之体液的量。相反地,如果距离d1大于20mm,由于 从吸收区域B到防漏沟槽10的疏水性区域增加,使得有时吸收区域被减小。如果 距离d2小于1mm,由各防漏沟槽10到吸收性物品之侧边边缘的距离变得较短,而 且有时会发生侧漏,这是由于根据穿戴条件,内衣会接触防漏沟槽10。如果距离 d2大于20mm,在穿戴卫生巾期间,由防漏沟槽10向外形成的疏水性区域就会不利 地覆盖该沟槽。

    由于根据此实施方案的卫生巾1具有在疏水性区域A中的防漏沟槽10,体液一 旦被吸收,就不会再渗出到表面上,导致表面流动,而且体液在表层材中的渗出 也能得到抑制。而且,由于提供了防漏沟槽,体液的渗出能得到有效的抑制。再 者,即使该卫生巾有时由于使用卫生巾的条件而被扭动,各防漏沟槽10的空间和 段差也会得以保持,而且防漏性能不会由于使用条件而被降低(当防漏沟槽10满 足上述之宽度和深度范围时,该效果能特别明显地体现出来)。

    由于体液不会在疏水性区域中渗出,所以就不会发生液体在防漏沟槽中的积 留,不会使使用者产生不适的感觉。

    因此,根据本发明的吸收性物品在防漏性能和使用感上是优异的,而且也是 卫生的。

    根据此实施方案的卫生巾1能容易地通过常知的方法来制得,该方法是,先 制备不带沟槽的卫生巾,然后用压花辊等沿卫生巾的长度方向压缩该卫生巾(必 要时可同时加热)。

    接着,将参考图3-6对本发明之卫生巾的第二-第五实施方案进行描述。

    在此,图3是作为本发明之吸收性物品的卫生巾的第二实施方案的横截面图 (对应于图2),图4是作为本发明之吸收性物品的卫生巾的第三实施方案的横截 面图(对应于图2),图5是作为本发明之吸收性物品的卫生巾的第四实施方案的 横截面图(对应于图2),而图6是作为本发明之吸收性物品的卫生巾的第五实施 方案的横截面图(对应于图2)。

    在对第二-第五实施方案所进行的描述中,将特别说明它们与第一实施方案 的卫生巾之不同特征。对于没有特别说明的特征,若合适的话,对第一实施方案 之卫生巾的描述是可适用的。与第一实施方案相同的部件用相同的参考数字表示。

    如图3所示之第二实施方案的卫生巾1,具有一对侧翼20,该侧翼是通过在卫 生巾之相对纵向侧边部分的中间部分从卫生巾向外拉伸底层材3而形成的,而且 该卫生巾1还具有防滑脱部分21。

    在根据如图4所示之第三实施方案的卫生巾1中,表层材2覆盖吸收体的上表 面和纵向侧边表面,并在卫生巾1的下表面处由吸收体4的侧边边缘向外伸出。表 层材2中如此伸出的部分分别通过作为防漏片材之防漏片材5粘附在底层材3上, 由此形成侧翼部分C。防漏片材5设置在吸收体4和表层材2之间的卫生巾之上表面 上的纵向侧边部分处。

    在根据如图5所示之第四实施方案的卫生巾1中,用作防漏片材的底层材3在 卫生巾1的下表面处由吸收体4的侧边边缘向外伸出,然后朝向吸收体4弯折,以 覆盖吸收体4之上表面的侧边表面和侧边部分。另一方面,表层材2覆盖吸收体4 的上表面和纵向侧边表面,并在卫生巾1之下表面处从吸收体4的侧边边缘向外伸 出。这样伸出的部分粘结在弯折的底层材3上,以由此形成侧翼部分C。

    也就是说,在根据第四实施方案的卫生巾1中,疏水性区域A是通过将用作防 漏片材的底层材3放置在上表面的侧边部分来形成的。如所讨论的,疏水性区域 是由用作防漏片材的底层材来形成,还是由用作防漏片材的片材而非在上述之第 一实施方案中的底层材来形成,这是可以任意选择的。

    在根据如图6所示之第五实施方案的卫生巾1中,表层材2与吸收体4相接触。 用作防漏片材的底层材3覆盖表层材的上表面,以及卫生巾1的下表面,纵向侧边 表面和上表面的纵向侧边部分,由此形成疏水性区域A。

    以此方式,在疏水性区域A中,表层材2或底层材3(或另一种防漏片材5)是 否位于吸收性物品的最外层上表面上,是可以任意选择的。

    根据本发明的吸收性物品,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只限于第一至第五实施方案, 在不偏离本发明之实质及范围的情况下,它可以作各种方式的改进。

    例如,在第一至第五实施方案中,其有一连续性的防漏沟槽10的条件,但本 发明不应仅限于此。通过在吸收性物品的长度方向上安排一系列具有不同形状的 防漏沟槽,也可得到带有非连续性的防漏沟槽10的卫生巾,所述形状包括四边形, 如矩形,圆形等。

    类似地,各防漏沟槽10的构型(断面构型)也不只限于第一至第五实施方案, 而且可适用各种的构型。例如,防漏沟槽10的构型可以是其底部表面部分为不平 展的形状,或者其横截面为矩形的,或者其底部表面部分是进一步向下缩小的, 等等。在各纵向侧边边缘处可以设置二个或多个防漏沟槽10。

    以下将结合图7-9对根据本发明之吸收性物品的第六和第七实施方案进行说 明。

    在此,图7是作为本发明之吸收性物品的卫生巾的第六实施方案的部分切开 的立体图。图8是图7之卫生巾沿II-II线的剖视图。图9是作为本发明之吸收性物 品的卫生巾的第七实施方案的横截面图。

    在对第六和第七实施方案所进行的描述中,将特别说明它们与第一实施方案 的卫生巾之不同点。对于没有特别说明的点,若合适的话,对第一实施方案之卫 生巾的描述是可适用的。与第一实施方案相同的部件用相同的参考数字表示。

    在根据如图7所示之第六实施方案的卫生巾1中,各防漏沟槽10具有开孔部分 11,这样,体液可以由开孔部分11中被引入。

    更具体地说,在根据此实施方案的卫生巾1中,用作防漏片材的防漏片材5在 吸收体4和表层材2之间覆盖吸收体4的下表面,纵向侧边边缘和上表面的纵向侧 边部分。

    由于此种设计,在卫生巾的上表面之纵向侧边部分上形成一对疏水性区域A, 而且在疏水性区域A之间形成吸收区域B。

    防漏沟槽10并不特别地限制于构型图案。在此实施方案中,各沟槽的形状都 是同一类型的平行四边形,而且各防漏沟槽10的纵向侧边边缘沿卫生巾1的长度 方向伸展,并且其宽度方向的侧边边缘相对于卫生巾1的宽度方向是倾斜的。

    防漏沟槽10的数目以及安排间距没有特别的限制。但是,沟槽10优选按以下 方式设计,即,在卫生巾的长度方向上没有一处不设置防漏沟槽10(也就是说, 如本实施方案一样,倾斜部分相互重叠)。

    在第六实施方案中,如图8所示,各防漏沟槽10都包括底部表面部分13和周 壁部分12。而且,开孔部分11形成于底部表面部分13与周壁部分12之间的连接部 分之中。开孔部分的构型没有特别的限制。但是,开孔部分的大小(面积)优选 为0.1mm2-20mm2,更优选0.2mm2-10mm2。

    如果面积小于0.1mm2,由开孔部分吸收体液的能力就会下降。相反地,若面 积大于20mm2,当施加的压力增大时,体液有时会从吸收体回流至上表面。

    各防漏沟槽10的宽度W优选为0.1mm-20mm,而更优选0.1mm-10mm。

    各防漏沟槽的深度D与卫生巾中没有形成防漏沟槽之部分的厚度TO之比( D/TO)优选是0.01-0.8,更优选0.01-0.5,最优选0.03-0.5。

    各防漏沟槽10的深度D优选为0.3mm-8mm,更优选0.3mm-3mm,进一步优选的 范围是0.5mm-2mm。

    如果防漏沟槽10的宽度W小于0.1mm,就有可能损及防漏沟槽10之抑制在表层 材2之上表面流动的体液的扩散或由表面材料的内部的渗出之作用。相反地,若 防漏沟槽10的宽度W超过20mm,穿戴感有时不利地变得较差。

    如果各防漏沟槽10的深度D与卫生巾中没有形成防漏沟槽之部分的厚度TO之 比小于0.01,防漏沟槽则太浅,不能很有效地挡住在上表面流动的体液或防止体 液由表面材料内部的渗出。相反地,若防漏沟槽10的深度D与吸收性物品中没有 形成防漏沟槽之部分的厚度TO之比大于0.8,由于沟槽部分被严密地压实,过度 地增加了防漏沟槽10的硬度,有时穿戴感则不利地变得较差。因此上述范围是优 选的。

    如果各防漏沟槽10的深度D小于0.3mm,防漏沟槽10则太浅,不能有效地抑制 体液的扩散。相反地,若各防漏沟槽10的深度D超过8mm,有时穿戴感就变得较 差。因此上述范围是优选的。

    各疏水性区域A的宽度Wa优选为3mm-30mm,而位于一对疏水性区域A之间的吸 收区域B的宽度Wb优选为30mm-70mm。如果各疏水性区域A的宽度Wa小于3mm,疏水 性区域的宽度就变得太窄,不能平稳地在疏水性区域中形成沟槽。相反地,若宽 度Wa大于30mm,则吸收区域B的宽度变得过窄,而且吸收能力有时会下降。因此 上述范围是优选的。如果吸收区域B的宽度Wb小于30mm,则有吸收区域变得过窄, 不能稳定地在各种穿戴条件期间吸收体液。相反地,如果宽度Wb大于70mm,则所 需疏水性区域的先决条件会导致整个吸收性物品宽度的过度增加,而且穿戴感有 时变得较差。

    由各疏水性区域A的内侧边缘到各防漏沟槽10的距离d1优选为1mm-20mm,而 由各疏水性区域A的外侧边缘(卫生巾的侧边边缘)到各防漏沟槽10的距离d2优 选为1mm-20mm。如果距离d1小于1mm,由吸收区域B到防漏沟槽10的疏水性区或A 就变得过窄,而且增加了扩散至防漏沟槽10之体液的量,由此有时会增加泄漏。 相反地,如果距离d1大于20mm,从吸收区域B到防漏沟槽10的疏水性区域A变得过 大,而且因此吸收区域B的面积有时被减小。因此上述范围是优选的。如果距离 d2小于1mm,由防漏沟槽10到吸收性物品之侧边边缘的距离变得过小,而且根据 穿戴条件下层有时会接触防漏沟槽10,因此导致侧漏。相反地,如果距离d2大于 20mm,在穿戴吸收性物品期间,由防漏沟槽10向外形成的疏水性区域A有时会覆 盖该防漏沟槽。

    根据第六实施方案的卫生巾1,除具有第一实施方案之卫生巾的效果外,还 具有以下效果。

    即,由于防漏沟槽10包括与吸收体4之内部连通的开孔部分11,所以,在表 面材料(表层材2)上流动的体液可以暂时被储存在防漏沟槽10中,然后再通过 开孔部分4被引入到吸收体4中。由于此种设计,表面流动,由表层材内部的渗出 等,这些能导致吸收性物品侧漏的因素可以被最大限度和有效地抑制,而且该设 计因此在防侧漏性能上是特别优异的。

    再者,如已讨论的,由于提供有一对疏水性区域A,所以体液不会渗出,而 且在上表面流动的体液也可以通过防漏沟槽10中的开孔部分11而被吸收至吸收体 4中,这样,可以有效地防止侧漏的发生。

    以下参考图9来描述本发明之作为吸收性物品之卫生巾的第七实施方案。

    在根据如图9所示之第七实施方案的卫生巾1中,表层材2只设置在吸收体4的 上表面上,而用作防漏片材的底层材3覆盖由吸收体4之下表面至表层材2之纵向 侧边边缘部分的区域。由于此种设计,在卫生巾之上表面的纵向侧边部分处形成 一对疏水性区域A,而且在这些疏水性区域A之间还形成有吸收区域B。

    根据本发明的吸收性物品,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只限于上述之第六和第七实施 方案,在不偏离本发明之实质及范围的情况下,它可以作各种方式的改进。

    例如,在上述之第六和第七实施方案中,其提供有一非连续性的防漏沟槽10, 但沟槽10也可形成为一条单一连续性的防漏沟槽。非连续性的防漏沟槽10并不只 限于上述实施方案的构型(平面视图的构型),而且可采用任何的构型,如矩形, 圆形等。还可通过将图7所示的平行四边形四角切圆而得到椭圆形的构型。防漏 沟槽的数目也没有特别限制,而且在纵向侧边部分处可分别形成二个或更多的防 漏沟槽。

    在图7和8的实施方案中,各防漏沟槽10的断面构型是正方形的,但是,它也 可以采用任何其他合适的构型,例如,可以是如图10a所示之防漏沟槽10的底部 表面部分13是不平展的形状,或者如图10b所示之其横截面为三角形的,或者防 漏沟槽10的底部表面部分是进一步向下缩小的。如图10b-10d所示,开孔部分11 可以位于各防漏沟槽10之宽度方向上的中间部分处。

    对吸收性物品的形状也没有限制。令人感性趣的替换方式是,不设置防漏沟 槽10,而且底层材朝向吸收性物品的上表面卷起,或者是底层材的纵向侧边边缘 向外伸出,以形成一对侧翼。

    接下来,将参考图11来阐明制备根据本发明之吸收性物品的方法。

    在此,图11是说明制备本发明之吸收性物品的方法的主要部分的示意性立体 图。

    在以下描述中,将参考根据第六实施方案的卫生巾,即具有上述开孔部分的 卫生巾来解释所述的方法。但是,方法并不限于此,而是可应用于不具有开孔部 分的卫生巾,即根据第一至第五实施方案的卫生巾。

    如图11所示,制备根据本发明之吸收性物品的方法包括,将具有表层材,底 层材和吸收体并具有疏水性区域之吸收性物品的前体1′送入压花辊30中,由此沿 吸收性物品的长度方向形成防漏沟槽10。

    更具体地,将吸收性物品的前体1′送入压花辊30和位于该压花辊30之下的压 辊30′之间,所述压花辊相对其纵向侧边设置有多个凸起31,以在吸收性物品前 体1′上施加预定量的压力(以下称为压花处理)。

    然后,在压花处理过程中,通过施加在吸收性物品前体1′上的剪切力形成防 漏沟槽10,而在各防漏沟槽10的底部表面部分13与周壁部分12之间的连接区域处 形成开孔部分11。

    压花辊之可用于该实施方案的优选实例包括用金属,如铁,不锈钢或合金等 制的金属辊。压辊的优选实例包括金属辊,橡胶辊如硅氧烷、聚氨酯等,棉纱辊, 等等。

    压花处理优选通过热压花,即通过加热压花辊来进行。通过热压花,可在一 体形成表层材2,防漏片材5和吸收体4的同时形成开孔部分11,而且能更平稳地 将流入防漏沟槽10的体液引入吸收体4之中。

    热压花的条件优选如下。

    压花辊30的温度优选为100-180℃,而通过压花辊30和压辊30′施加到吸收性 物品前体1′上的压力优选为0.5kgf-50kgf。

    凸起31的大小和设计距离可根据防漏沟槽10的所需之大小和设计距离来任意 地选择。

    如图7和8所示,通过已知的方法,吸收性物品前体1′能很容易地通过重叠和 粘结表层材2,底层材3,吸收体4和防漏片材5来制得。

    现参考图12和13,对根据第八和第九实施方案的卫生巾进行描述,而第八和 第九实施方案是第六实施方案之卫生巾的改进实施方案。

    在对第八和第九实施方案所进行的描述中,将特别说明它们与第六实施方案 的卫生巾之不同点。对于没有特别说明的点,若合适的话,对第六实施方案之卫 生巾的描述是可适用的。与第一实施方案相同的部件用相同的参考数字表示。

    在根据如图12所示之第八实施方案的卫生巾1中,表层材2覆盖吸收体4的上 表面和纵向侧边表面,并在卫生巾1的下表面侧边处由吸收体4的侧边边缘向外伸 出。该伸出的部分粘结在底层材3上,而防漏片材5用作嵌于它们之间的防漏片材, 由此形成侧翼C。防漏片材5设置在吸收体4和表层材2之间的卫生巾上表面之各纵 向侧边部分处。在各防漏沟槽10中,开孔部分11形成于底部表面部分13与周壁部 分12之间的连接区域中,这样,体液可以通过开孔部分11被引入至吸收体4中。

    在根据如图13所示之第九实施方案的卫生巾1中,用作防漏片材的底层材3在 卫生巾1的下表面出从吸收体4的侧边边缘向外伸出,并向着吸收体4弯折,以覆 盖吸收体4的侧边表面和上表面的侧边部分。表层材2覆盖吸收体4的上表面和纵 向侧边部分,并在卫生巾1之下表面处从吸收体4的纵向侧边表面向外伸出。该伸 出的部分粘结在弯折的底层材3上,以形成侧翼C。

    在各防漏沟槽10中,开孔部分11形成于底部表面部分13与周壁部分12之间的 连接区域中,这样,体液可以通过开孔部分11被引入至吸收体4中。

    关 键  词:
    吸收性 物品
      专利查询网所有文档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0条评论

    还可以输入200字符

    暂无评论,赶快抢占沙发吧。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吸收性物品.pdf
    链接地址:https://www.zhuanlichaxun.net/p-8378114.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17-2018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