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韧带重建集合移植肌腱编织装置.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韧带重建集合移植肌腱编织装置.pdf(12页完整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10)申请公布号 (43)申请公布日 (21)申请号 201610797726.1 (22)申请日 2016.08.31 (71)申请人 桐庐洲济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地址 311508 浙江省杭州市桐庐县凤川镇 凤镇村 (72)发明人 周炎明 邹晓峰 (74)专利代理机构 杭州杭诚专利事务所有限公 司 33109 代理人 尉伟敏 (51)Int.Cl. A61F 2/08(2006.01) G01D 21/02(2006.01) (54)发明名称 韧带重建集合移植肌腱编织装置 (57)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韧带重建集合移植肌腱编织 装置,。
2、 涉及移植肌腱编织装置技术领域, 本发明 易对前交叉韧带进行重建集合编织, 包括工作台 和控制器, 在工作台的上表面上横向设有横滑 槽, 在横滑槽内设有横向滑动机构, 在横向滑动 机构的上表面上固定设有伸缩杆竖直向上的竖 直升降机构, 在竖直升降机构的伸缩杆上固定设 有呈矩形的测量块; 在横滑槽前方的工作台的上 表面上纵向设有前滑槽, 在前滑槽内设有纵向前 滑动机构, 在纵向前滑动机构的上表面上固定设 有前支撑柱; 横向滑动机构的控制端、 竖直升降 机构的控制端、 纵向后滑动机构的控制端、 纵向 前滑动机构的控制端、 一号拉力传感器和二号拉 力传感器分别与控制器连接。 权利要求书2页 说明书6。
3、页 附图3页 CN 106264783 A 2017.01.04 CN 106264783 A 1.韧带重建集合移植肌腱编织装置, 其特征在于, 包括工作台和控制器, 在工作台的上 表面上横向设有横滑槽, 在横滑槽内设有横向滑动机构, 在横向滑动机构的上表面上固定 设有伸缩杆竖直向上的竖直升降机构, 在竖直升降机构的伸缩杆上固定设有呈矩形的测量 块; 在测量块的前表面上纵向设有若干个直径各不相等且分别与测量块的后表面相连通的 测量孔, 并且这若干个测量孔按照直径从大到小顺序依次从左往右间隔平行布置; 在每个 测量孔正上方的测量块的上表面上都分别一对一纵向设有一个凹槽, 每个凹槽的前后端分 别与。
4、测量块的前表面和测量块的后表面相连通, 每个测量孔的孔心线与对应凹槽的槽心线 在同一个竖直平面内; 在横滑槽后方的工作台的上表面上纵向设有后滑槽, 在后滑槽内设 有纵向后滑动机构, 在纵向后滑动机构的上表面上固定设有后支撑柱; 在后支撑柱上设有 后固线机构, 一根后拉绳的一端固定连接在后固线机构上, 该后拉绳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有 一个带有一号拉力传感器的后拉钩; 在横滑槽前方的工作台的上表面上纵向设有前滑槽, 在前滑槽内设有纵向前滑动机构, 在纵向前滑动机构的上表面上固定设有前支撑柱; 在前 支撑柱上设有前固线机构, 一根前拉绳的一端固定连接在前固线机构上, 前拉绳的另一端 固定连接有一个带有二。
5、号拉力传感器的前拉钩; 所述横向滑动机构的控制端、 竖直升降机 构的控制端、 纵向后滑动机构的控制端、 纵向前滑动机构的控制端、 一号拉力传感器和二号 拉力传感器分别与控制器连接; 在检测孔的前端口和后端口处的内孔壁上都分别均布轴向 设有若干条卡槽, 在每条卡槽内都分别设有一个滚珠固定架, 在每个滚珠固定架上分别设 有纠扭滚珠。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韧带重建集合移植肌腱编织装置, 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液压 泵, 在测量孔的左孔壁上设有内壁半通孔, 在内壁半通孔的左端设有与内壁半通孔相连通 的滑腔, 在滑腔的左腔壁上设有与滑腔相连通的加压孔, 在滑腔的右腔壁上设有与滑腔相 连通的测压半通孔;。
6、 在滑腔内设有密封滑动块, 从而在滑腔的左腔壁与密封滑动块的左表 面之间形成挤压腔; 一根输液管的两端分别对接连接在液压泵和加压孔上, 液压泵中的液 压剂通过输液管和加压孔压入到挤压腔中; 在内壁半通孔内设有与密封滑动块一体连接的 挤压检测杆, 在测压半通孔内设有挤压弹簧, 在挤压弹簧左方的测压半通孔内设有呈 “T” 字 形的复位杆, 复位杆的左端与密封滑动块的左表面连接; 所述液压泵的控制端与控制器连 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韧带重建集合移植肌腱编织装置, 其特征在于, 设每个测量孔 均由前段孔、 中段孔和后段孔依次一体连接而成; 所述内壁半通孔位于中段孔上, 在内壁半 通孔一侧方的中。
7、段孔的内孔壁上设有与控制器连接的一号超声波传感器, 在前段孔的内孔 壁上设有与控制器连接的二号超声波传感器, 在后段孔的内孔壁上设有与控制器连接的三 号超声波传感器。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韧带重建集合移植肌腱编织装置, 其特征在于, 在位于内壁半 通孔右端口处的测量孔的内孔壁上设有密封罩住内壁半通孔右端口的弹性罩。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韧带重建集合移植肌腱编织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挤压检测 杆的右端面呈向外凸的球形面。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韧带重建集合移植肌腱编织装置, 其特征在于, 在挤压检测杆 的球形面上均布设有若干颗降摩擦滚珠。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韧带重建集合移植肌。
8、腱编织装置, 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轴承, 权 利 要 求 书 1/2 页 2 CN 106264783 A 2 轴承的内圈与后支撑柱固定连接, 后固线机构与轴承的内圈连接; 在后支撑柱上还固定设 有电机, 所述轴承的外圈由电机驱动转动, 在轴承的外圈上固定连接有伸缩杆能前后伸缩 的气缸, 在气缸的伸缩杆上设有支架, 在支架上设有与控制器连接的环绕超声波传感器。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韧带重建集合移植肌腱编织装置, 其特征在于, 在纵向前滑动 机构上设有与控制器连接的一号位移传感器, 在纵向后滑动机构上设有与控制器连接的二 号位移传感器, 在横向滑动机构上设有与控制器连接的三号位移传感器。 权。
9、 利 要 求 书 2/2 页 3 CN 106264783 A 3 韧带重建集合移植肌腱编织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移植肌腱编织装置技术领域, 具体涉及韧带重建集合移植肌腱编织装 置。 背景技术 0002 膝关节的前交叉韧带损伤是最常见而严重的运动创伤之一, 前交叉韧带撕裂引起 膝关节不稳, 治疗不当将引起膝关节功能严重障碍。 由于损伤暴力较大, 常合并其他主要结 构损伤, 诊断、 处理不当将会延误治疗, 同时由于前交叉韧带的力学功能日益得到重视, 以 及损伤后造成的功能性不稳定, 造成的膝关节不能满足日常生活和运动的需要, 并可导致 膝关节一系列后遗病变, 因此需要及时对损伤病变。
10、的前交叉韧带进行前交叉韧带重建的手 术治疗。 0003 前交叉韧带重建是采用若干根直径较小且呈丝状的韧丝进行编织后形成一根直 径相对较大的前交叉韧带。 目前对前交叉韧带的重建集合还没有专门的编织装置, 因此设 计一种易对前交叉韧带进行重建集合的编织装置显得非常必要。 发明内容 0004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现在对前交叉韧带的重建集合还没有专门的编织装置, 导致不 易对前交叉韧带进行重建集合的不足, 提供一种易对前交叉韧带进行重建集合编织, 在编 织前交叉韧带的过程中, 不仅易对前交叉韧带的拉紧度进行检测, 还易对前交叉韧带的直 径进行检测, 并且编织的前交叉韧带的松紧度可靠性较好, 编织的前交叉韧。
11、带的产品合格 率高, 编织过程检测的智能化程度较高的韧带重建集合移植肌腱编织装置。 0005 以上技术问题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解决的: 0006 韧带重建集合移植肌腱编织装置, 包括工作台和控制器, 在工作台的上表面上横 向设有横滑槽, 在横滑槽内设有横向滑动机构, 在横向滑动机构的上表面上固定设有伸缩 杆竖直向上的竖直升降机构, 在竖直升降机构的伸缩杆上固定设有呈矩形的测量块; 在测 量块的前表面上纵向设有若干个直径各不相等且分别与测量块的后表面相连通的测量孔, 并且这若干个测量孔按照直径从大到小顺序依次从左往右间隔平行布置; 在每个测量孔正 上方的测量块的上表面上都分别一对一纵向设有一个凹槽。
12、, 每个凹槽的前后端分别与测量 块的前表面和测量块的后表面相连通, 每个测量孔的孔心线与对应凹槽的槽心线在同一个 竖直平面内; 在横滑槽后方的工作台的上表面上纵向设有后滑槽, 在后滑槽内设有纵向后 滑动机构, 在纵向后滑动机构的上表面上固定设有后支撑柱; 在后支撑柱上设有后固线机 构, 一根后拉绳的一端固定连接在后固线机构上, 该后拉绳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有一个带有 一号拉力传感器的后拉钩; 在横滑槽前方的工作台的上表面上纵向设有前滑槽, 在前滑槽 内设有纵向前滑动机构, 在纵向前滑动机构的上表面上固定设有前支撑柱; 在前支撑柱上 设有前固线机构, 一根前拉绳的一端固定连接在前固线机构上, 前拉绳。
13、的另一端固定连接 有一个带有二号拉力传感器的前拉钩; 所述横向滑动机构的控制端、 竖直升降机构的控制 说 明 书 1/6 页 4 CN 106264783 A 4 端、 纵向后滑动机构的控制端、 纵向前滑动机构的控制端、 一号拉力传感器和二号拉力传感 器分别与控制器连接; 在检测孔的前端口和后端口处的内孔壁上都分别均布轴向设有若干 条卡槽, 在每条卡槽内都分别设有一个滚珠固定架, 在每个滚珠固定架上分别设有纠扭滚 珠。 0007 纠扭滚珠不仅能对扭曲的前交叉韧带进行一定程度的纠扭作用, 纠扭滚珠还能降 低前交叉韧带与检测孔之间的摩擦力, 可靠性好。 设要编织的前交叉韧带包括N根韧丝; 将 第一。
14、根韧丝编织后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在前拉钩上和后拉钩上后形成一号丝架; 再把第二 根韧丝与一号丝架进行编织, 并把编织后的第二根韧丝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在前拉钩上和 后拉钩上后形成二号丝架; 然后再把第三根韧丝与二号丝架进行编织, 并把编织后的第三 根韧丝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在前拉钩上和后拉钩上后形成三号丝架; 如此往复, 直到把第N 根韧丝与N-1号丝架进行编织, 并把编织后的第N根韧丝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在前拉钩上和 后拉钩上后形成N号丝架, 则该N号丝架即为要编织的前交叉韧带。 易对前交叉韧带进行重 建集合编织, 在编织前交叉韧带的过程中, 在控制器的控制下, 借助纵向后滑动机构、 纵向 前滑动机。
15、构、 一号拉力传感器和二号拉力传感器即可对前交叉韧带的拉紧度进行检测, 还 能借助横向滑动机构、 竖直升降机构和测量块对前交叉韧带的直径进行检测, 并且编织的 前交叉韧带的松紧度可靠性较好, 编织的前交叉韧带的产品合格率高, 编织过程检测的智 能化程度较高, 结构简单, 实用性好, 使用方便简单。 0008 作为优选, 还包括液压泵, 在测量孔的左孔壁上设有内壁半通孔, 在内壁半通孔的 左端设有与内壁半通孔相连通的滑腔, 在滑腔的左腔壁上设有与滑腔相连通的加压孔, 在 滑腔的右腔壁上设有与滑腔相连通的测压半通孔; 在滑腔内设有密封滑动块, 从而在滑腔 的左腔壁与密封滑动块的左表面之间形成挤压腔。
16、; 一根输液管的两端分别对接连接在液压 泵和加压孔上, 液压泵中的液压剂通过输液管和加压孔压入到挤压腔中; 在内壁半通孔内 设有与密封滑动块一体连接的挤压检测杆, 在测压半通孔内设有挤压弹簧, 在挤压弹簧左 方的测压半通孔内设有呈 “T” 字形的复位杆, 复位杆的左端与密封滑动块的左表面连接; 所 述液压泵的控制端与控制器连接。 0009 在控制器的控制下, 借助液压泵、 挤压检测杆和测量孔能很好的对前交叉韧带在 压紧状态下和没有压紧状态的直径分别进行检测, 使得编织后得到的前交叉韧带的松紧度 可靠性较好, 编织的前交叉韧带的产品合格率高, 编织过程检测的智能化程度较高。 0010 作为优选,。
17、 设每个测量孔均由前段孔、 中段孔和后段孔依次一体连接而成; 所述内 壁半通孔位于中段孔上, 在内壁半通孔一侧方的中段孔的内孔壁上设有与控制器连接的一 号超声波传感器, 在前段孔的内孔壁上设有与控制器连接的二号超声波传感器, 在后段孔 的内孔壁上设有与控制器连接的三号超声波传感器。 0011 设位于后段孔内的前交叉韧带为未压过段前交叉韧带, 设位于中段孔内的前交叉 韧带为正压紧段前交叉韧带, 设位于前段孔内的前交叉韧带为已压过段前交叉韧带。 在控 制器的控制下, 借助三号超声波传感器对后段孔内的未压过段前交叉韧带的密度进行检 测, 借助一号超声波传感器对中段孔内的正压紧段前交叉韧带的密度进行检。
18、测, 借助二号 超声波传感器对中段孔内的已压过段前交叉韧带的密度进行检测。 从而让用户能够更好的 了解前交叉韧带在经过挤压检测杆挤压前、 挤压中和挤压后各个状态下的密度, 便于知道 前交叉韧带编织后的可靠性, 让编织的前交叉韧带的产品合格率高。 说 明 书 2/6 页 5 CN 106264783 A 5 0012 作为优选, 在位于内壁半通孔右端口处的测量孔的内孔壁上设有密封罩住内壁半 通孔右端口的弹性罩。 0013 弹性罩能降低挤压检测杆对前交叉韧带外表面的破坏, 可靠性高。 0014 作为优选, 所述挤压检测杆的右端面呈向外凸的球形面。 0015 球形面能够降低前交叉韧带与挤压检测杆之间。
19、的摩擦力, 可靠性好, 前交叉韧带 的外表面不易被损伤。 0016 作为优选, 在挤压检测杆的球形面上均布设有若干颗降摩擦滚珠。 0017 降摩擦滚珠能够降低前交叉韧带与挤压检测杆之间的摩擦力, 可靠性好, 前交叉 韧带的外表面不易被损伤。 0018 作为优选, 还包括轴承, 轴承的内圈与后支撑柱固定连接, 后固线机构与轴承的内 圈连接; 在后支撑柱上还固定设有电机, 所述轴承的外圈由电机驱动转动, 在轴承的外圈上 固定连接有伸缩杆能前后伸缩的气缸, 在气缸的伸缩杆上设有支架, 在支架上设有与控制 器连接的环绕超声波传感器。 0019 在控制器的控制下, 借助电机、 气缸和环绕超声波传感器即可。
20、检测出前交叉韧带 的密度, 便于用户更好的了解前交叉韧带编织后的可靠性, 使得编织后的前交叉韧带的产 品合格率高。 0020 作为优选, 在纵向前滑动机构上设有与控制器连接的一号位移传感器, 在纵向后 滑动机构上设有与控制器连接的二号位移传感器, 在横向滑动机构上设有与控制器连接的 三号位移传感器。 0021 在控制器的控制下, 借助一号位移传感器和二号位移传感器即可测出前交叉韧带 的拉长度, 可靠性高, 使用简单方便。 借助三号位移传感器即可控制测量块左右移动的位 置, 便于将前交叉韧带放到测量块的测量孔中, 使得编织过程检测的智能化程度较高。 0022 本发明能够达到如下效果: 0023 。
21、本发明易对前交叉韧带进行重建集合编织, 在编织前交叉韧带的过程中, 在控制 器的控制下, 借助纵向后滑动机构、 纵向前滑动机构、 一号拉力传感器和二号拉力传感器即 可对前交叉韧带的拉紧度进行检测, 还能借助横向滑动机构、 竖直升降机构和测量块对前 交叉韧带的直径进行检测, 并且编织的前交叉韧带的松紧度可靠性较好, 编织的前交叉韧 带的产品合格率高, 编织过程检测的智能化程度较高, 结构简单, 实用性好, 使用方便简单。 附图说明 0024 图1是本发明前交叉韧带没在测量块的测量孔内的一种使用状态连接结构示意 图。 0025 图2是本发明前交叉韧带已经在测量块的测量孔内的一种使用状态连接结构示意。
22、 图。 0026 图3是本发明测量块的一种局部放大截面连接结构示意图。 0027 图4是本发明的一种电路原理连接结构示意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8 下面结合附图与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 说 明 书 3/6 页 6 CN 106264783 A 6 0029 实施例, 韧带重建集合移植肌腱编织装置, 参见图1-图4所示, 包括工作台7和控制 器59, 在工作台的上表面上横向设有横滑槽8, 在横滑槽内设有横向滑动机构33, 在横向滑 动机构的上表面上固定设有伸缩杆竖直向上的竖直升降机构32, 在竖直升降机构的伸缩杆 上固定设有呈矩形的测量块24; 在测量块的前表面上纵向设有若干个直径各。
23、不相等且分别 与测量块的后表面相连通的测量孔23, 并且这若干个测量孔按照直径从大到小顺序依次从 左往右间隔平行布置; 在每个测量孔正上方的测量块的上表面上都分别一对一纵向设有一 个凹槽22, 每个凹槽的前后端分别与测量块的前表面和测量块的后表面相连通, 每个测量 孔的孔心线与对应凹槽的槽心线在同一个竖直平面内; 在横滑槽后方的工作台的上表面上 纵向设有后滑槽20, 在后滑槽内设有纵向后滑动机构21, 在纵向后滑动机构的上表面上固 定设有后支撑柱19; 在后支撑柱上设有后固线机构17, 一根后拉绳的一端固定连接在后固 线机构上, 该后拉绳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有一个带有一号拉力传感器16的后拉钩15。
24、; 在横滑 槽前方的工作台的上表面上纵向设有前滑槽27, 在前滑槽内设有纵向前滑动机构28, 在纵 向前滑动机构的上表面上固定设有前支撑柱31; 在前支撑柱上设有前固线机构3, 一根前拉 绳5的一端固定连接在前固线机构上, 前拉绳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有一个带有二号拉力传感 器1的前拉钩2; 所述横向滑动机构的控制端、 竖直升降机构的控制端、 纵向后滑动机构的控 制端、 纵向前滑动机构的控制端、 一号拉力传感器和二号拉力传感器分别与控制器连接。 0030 还包括液压泵60, 在测量孔的左孔壁上设有内壁半通孔45, 在内壁半通孔的左端 设有与内壁半通孔相连通的滑腔39, 在滑腔的左腔壁上设有与滑腔相连。
25、通的加压孔56, 在 滑腔的右腔壁上设有与滑腔相连通的测压半通孔52; 在滑腔内设有密封滑动块54, 从而在 滑腔的左腔壁与密封滑动块的左表面之间形成挤压腔57; 一根输液管的两端分别对接连接 在液压泵和加压孔上, 液压泵中的液压剂38通过输液管和加压孔压入到挤压腔中; 在内壁 半通孔内设有与密封滑动块一体连接的挤压检测杆44, 在测压半通孔内设有挤压弹簧51, 在挤压弹簧左方的测压半通孔内设有呈 “T” 字形的复位杆53, 复位杆的左端与密封滑动块 的左表面连接; 所述液压泵的控制端与控制器连接。 0031 设每个测量孔均由前段孔、 中段孔和后段孔依次一体连接而成; 所述内壁半通孔 位于中段。
26、孔上, 在内壁半通孔一侧方的中段孔的内孔壁上设有与控制器连接的一号超声波 传感器46, 在前段孔的内孔壁上设有与控制器连接的二号超声波传感器43, 在后段孔的内 孔壁上设有与控制器连接的三号超声波传感器48。 0032 在位于内壁半通孔右端口处的测量孔的内孔壁上设有密封罩住内壁半通孔右端 口的弹性罩49。 0033 所述挤压检测杆的右端面呈向外凸的球形面。 0034 在挤压检测杆的球形面上均布设有若干颗降摩擦滚珠58。 0035 在检测孔的前端口和后端口处的内孔壁上都分别均布轴向设有若干条卡槽, 在每 条卡槽内都分别设有一个滚珠固定架40, 在每个滚珠固定架上分别设有纠扭滚珠41。 0036 。
27、还包括轴承36, 轴承的内圈35与后支撑柱固定连接, 后固线机构与轴承的内圈连 接; 在后支撑柱上还固定设有电机61, 所述轴承的外圈18由电机驱动转动, 在轴承的外圈上 固定连接有伸缩杆能前后伸缩的气缸14, 在气缸的伸缩杆上设有支架9, 在支架上设有与控 制器连接的环绕超声波传感器26。 0037 在纵向前滑动机构上设有与控制器连接的一号位移传感器66, 在纵向后滑动机构 说 明 书 4/6 页 7 CN 106264783 A 7 上设有与控制器连接的二号位移传感器67, 在横向滑动机构上设有与控制器连接的三号位 移传感器68。 0038 设要编织的前交叉韧带34包括N根韧丝; 将第一根。
28、韧丝编织后的两端分别固定连 接在前拉钩上和后拉钩上后形成一号丝架; 再把第二根韧丝与一号丝架进行编织, 并把编 织后的第二根韧丝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在前拉钩上和后拉钩上后形成二号丝架; 然后再把 第三根韧丝与二号丝架进行编织, 并把编织后的第三根韧丝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在前拉钩 上和后拉钩上后形成三号丝架; 如此往复, 直到把第N根韧丝与N-1号丝架进行编织, 并把编 织后的第N根韧丝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在前拉钩上和后拉钩上后形成N号丝架, 则该N号丝 架即为要编织的前交叉韧带。 易对前交叉韧带进行重建集合编织, 在编织前交叉韧带的过 程中, 在控制器的控制下, 借助纵向后滑动机构、 纵向前滑动机构。
29、、 一号拉力传感器和二号 拉力传感器即可对前交叉韧带的拉紧度进行检测, 还能借助横向滑动机构、 竖直升降机构 和测量块对前交叉韧带的直径进行检测, 并且编织的前交叉韧带的松紧度可靠性较好, 编 织的前交叉韧带的产品合格率高, 编织过程检测的智能化程度较高, 结构简单, 实用性好, 使用方便简单。 0039 在控制器的控制下, 借助液压泵、 挤压检测杆和测量孔能很好的对前交叉韧带在 压紧状态下和没有压紧状态的直径分别进行检测, 使得编织后得到的前交叉韧带的松紧度 可靠性较好, 编织的前交叉韧带的产品合格率高, 编织过程检测的智能化程度较高。 0040 设位于后段孔内的前交叉韧带为未压过段前交叉韧。
30、带, 设位于中段孔内的前交叉 韧带为正压紧段前交叉韧带, 设位于前段孔内的前交叉韧带为已压过段前交叉韧带。 在控 制器的控制下, 借助三号超声波传感器对后段孔内的未压过段前交叉韧带的密度进行检 测, 借助一号超声波传感器对中段孔内的正压紧段前交叉韧带的密度进行检测, 借助二号 超声波传感器对中段孔内的已压过段前交叉韧带的密度进行检测。 从而让用户能够更好的 了解前交叉韧带在经过挤压检测杆挤压前、 挤压中和挤压后各个状态下的密度, 便于知道 前交叉韧带编织后的可靠性, 让编织的前交叉韧带的产品合格率高。 0041 弹性罩能降低挤压检测杆对前交叉韧带外表面的破坏, 可靠性高。 0042 球形面能够。
31、降低前交叉韧带与挤压检测杆之间的摩擦力, 可靠性好, 前交叉韧带 的外表面不易被损伤。 0043 降摩擦滚珠能够降低前交叉韧带与挤压检测杆之间的摩擦力, 可靠性好, 前交叉 韧带的外表面不易被损伤。 0044 纠扭滚珠不仅能对扭曲的前交叉韧带进行一定程度的纠扭作用, 纠扭滚珠还能降 低前交叉韧带与检测孔之间的摩擦力, 可靠性好。 0045 在控制器的控制下, 借助电机、 气缸和环绕超声波传感器即可检测出前交叉韧带 的密度, 便于用户更好的了解前交叉韧带编织后的可靠性, 使得编织后的前交叉韧带的产 品合格率高。 0046 在控制器的控制下, 借助一号位移传感器和二号位移传感器即可测出前交叉韧带 。
32、的拉长度, 可靠性高, 使用简单方便。 借助三号位移传感器即可控制测量块左右移动的位 置, 便于将前交叉韧带放到测量块的测量孔中, 使得编织过程检测的智能化程度较高。 0047 本发明易对前交叉韧带进行重建集合编织, 在编织前交叉韧带的过程中, 在控制 器的控制下, 借助纵向后滑动机构、 纵向前滑动机构、 一号拉力传感器和二号拉力传感器即 说 明 书 5/6 页 8 CN 106264783 A 8 可对前交叉韧带的拉紧度进行检测, 还能借助横向滑动机构、 竖直升降机构和测量块对前 交叉韧带的直径进行检测, 并且编织的前交叉韧带的松紧度可靠性较好, 编织的前交叉韧 带的产品合格率高, 编织过程检测的智能化程度较高, 结构简单, 实用性好, 使用方便简单。 0048 上面结合附图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但实现时不受上述实施例限制, 本领域 普通技术人员可以在所附权利要求的范围内做出各种变化或修改。 说 明 书 6/6 页 9 CN 106264783 A 9 图1 图2 说 明 书 附 图 1/3 页 10 CN 106264783 A 10 图3 说 明 书 附 图 2/3 页 11 CN 106264783 A 11 图4 说 明 书 附 图 3/3 页 12 CN 106264783 A 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