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中药制剂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可有效治疗湿疹的汤剂药物,特别是供湿疹患者使用的汤剂药物及其制备方法的领域。
背景技术
据文献资料显示:湿疹是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瘙痒剧烈的一种皮肤炎症反应。分急性、亚急性、慢性三期。急性期具渗出倾向,慢性期则浸润、肥厚。有些病人直接表现为慢性湿疹。皮损具有多形性、对称性、瘙痒和易反复发作等特点。
临床表现:
一、按皮损表现分为急性、亚急性、慢性三期。
a、急性湿疹 皮损初为多数密集的粟粒大小的丘疹、丘疱疹或小水疱,基底潮红,逐渐融合成片,由于搔抓,丘疹、丘疱疹或水疱顶端抓破后呈明显的点状渗出及小糜烂面,边缘不清。如继发感染,炎症更明显,可形成脓疱、脓痂、毛囊炎、疖等。自觉剧烈瘙痒。好发于头面、耳后、四肢远端、阴囊、肛周等,多对称发布。
b、亚急性湿疹 急性湿疹炎症减轻后,皮损以小丘疹、结痂和鳞屑为主,仅见少量丘疱疹及糜烂。仍有剧烈瘙痒。
c、慢性湿疹 常因急性、亚急性湿疹反复发作不愈而转为慢性湿疹;也可开始即为慢性湿疹。表现为患处皮肤增厚、浸润,棕红色或色素沉着,表面粗糙,覆鳞屑,或因抓破而结痂。自觉瘙痒剧烈。常见于小腿、手、足、肘窝、腘窝、外阴、肛门等处。病程不定,易复发,经久不愈。
二、根据皮损累及的范围,分为局限性湿疹和泛发性湿疹两大类。
a、局限性湿疹 仅发生在特定部位,即可以部位命名,如手部湿疹、女阴湿疹、阴囊湿疹、耳部湿疹、乳房湿疹、肛周湿疹、小腿湿疹等。
b、泛发性湿疹 皮损多,泛发或散发于全身多个部位。如钱币性湿疹、自身敏感性湿疹、乏脂性湿疹。
那么,就如何找到一种可有效治疗湿疹的药物,是我们目前急需要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随着我国中医中药学的不断发展,在治疗湿疹上,人们逐渐意识到了中医治疗湿疹的优点,且在治疗过程中疗效好、见效快、毒副作用小等优势,针对现有西医治疗湿疹的现状,本发明的目的是在于提供一种可有效治疗湿疹的汤剂药物,以解决湿疹患者早日恢复健康的问题。该药物是以常见的中药为原料,通过选择合理的药物及质量份比,可有效治疗上述湿疹。
为达到上述发明的目的,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提供一种可有效治疗湿疹的汤剂药物及其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药物的各个组分及其质量份比如下所示:
荆芥3~12g、白藓皮6~18g、大黄5~20g、小茴香(盐炒)5~16g、防风5~12g、黄芩5~16g、连翘15~28g、皂刺3~12g、茵陈6~18g、猪牙皂角2.5~5g、苦参3~12g、栀子(炒)10~25g、刺蒺藜6~12g、炒槐花5~12g、威灵仙6~10g、黄柏8~16g、女贞子6~16g。
一种可有效治疗湿疹的汤剂药物及其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药物的各个组分及其质量份比如下所示:
荆芥6~11g、白藓皮8~16g、大黄8~17g、小茴香(盐炒)8~14g、防风8~11g、黄芩8~14g、连翘18~22g、皂刺6~11g、茵陈8~16g、猪牙皂角3~4.5g、苦参8~11g、栀子(炒)11~22g、刺蒺藜8~11g、炒槐花8~11g、威灵仙7~9g、黄柏10~14g、女贞子8~14g。
一种可有效治疗湿疹的汤剂药物及其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最佳方案”的药物的各个组分及其质量份比如下所示:
荆芥10g、白藓皮14g、大黄15g、小茴香(盐炒)12g、防风10g、黄芩12g、连翘20g、皂刺10g、茵陈14g、猪牙皂角4g、苦参10g、栀子(炒)20g、刺蒺藜10g、炒槐花10g、威灵仙8g、黄柏12g、女贞子12g。
一种可有效治疗湿疹的汤剂药物及其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制备而成:
A、将上述原料中药拣去杂质和粉尘后,按照质量份比分别粉碎成粗粒状包煎;
B、将包好的原料中药放入冷开水中浸泡半个小时,然后再将浸泡好的药物和浸泡药物的澄清液一并放入砂锅内,注入过药38mm的冷开水进行第一次煎煮50分钟,滤取药液后,再次注入过药31mm的微温开水进行第二次煎煮35分钟,二次混合浓缩成50%的中药液570毫升备用。
一种可有效治疗湿疹的汤剂药物及其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服用方法为:将制备好的中药液以一天服用,每日一剂,早中晚各服一次,给药量190毫升/次,饭前服。服药15~45天,诸症消失,病获痊愈。
本发明组方中的各原料中药在中国药典、中国辞典以及中华本草中均有详细的记载。本发明选用其中最常见的中药为原料,充分发挥各组分的药理功效:
荆芥,性味:味辛、微苦、性微湿,具有祛风、解表、透疹、止血之功效,用于治疗感冒发热、头痛、目痒、咳嗽、咽喉肿痛、麻疹、痈肿、疮疥、衄血、吐血、便血、崩漏、产后血晕;
白藓皮,性味:苦、咸、寒,具有清热燥湿、祛风止痒、解毒之功效,用于治疗风热湿毒所致的风疹、湿疹、疥癣、黄疸、湿热 痹等症;
大黄,性味:苦、寒,具有泻实热、破积滞、行瘀血之功效,用于治疗实热便秘、食积停滞、腹痛、急性阑尾炎、急性传染性肝炎、血瘀经闭、牙痛、衄血、急性结膜炎,外用治烧烫伤、化脓性皮肤病、痈肿疮疡;
小茴香(盐炒),味辛、性温,具有散寒止痛、和胃理气之功效,用于治疗温肾散寒、和胃理气,寒疝、少腹冷痛、肾虚腰痛、胃痛、呕吐,干、湿脚气;
防风,性味:味辛、甘、性微温,具有祛风解表、胜湿止痛、解痉、止痒之功效,用于治疗外感风寒、头痛身痛、风湿痹痛、骨节酸痛、腹痛泄泻、肠风下血、破伤风、风疹瘙痒、疮疡初起;
黄芩,性味:味苦、性寒,具有清热泻火、燥湿解毒、止血、安胎之功效,用于治疗肺热咳嗽、热病高热神昏、肝火头痛、目赤肿痛、湿热黄疸、泻痢、热淋、吐衄血、崩漏、胎热不安、痈肿疔疮;
连翘,性味:苦、性微寒,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散结、风热感冒之功效,用于治疗风热感冒、温病、热淋尿闭、痈疽、肿毒、瘰疬、瘿瘤、喉痹等症;
皂刺,性味:辛、温,具有消毒透脓、搜风、杀虫之功效,用于治疗痈疽肿毒、瘰疬、疮疹顽癣、产后缺乳、胎衣不下、疠风;
茵陈,性味:性微寒、味辛、苦,具有清湿热、退黄疸之功效,用于治疗黄疸尿少、湿疮瘙痒、传染性黄疸型肝炎;
猪牙皂角,性味:辛咸、温,有毒,具有通窍、涤痰、搜风、杀虫之功效,用于治疗中风口噤、头风、风痼、喉痹、痰喘、痞满积滞、关格不通、痈肿、疥癞、癣疾、头疮等症;
苦参,性味:味苦、性寒,具有清热燥湿、祛风杀虫之功效,用于治疗湿热泻痢、肠风便血、黄疸、小便不利、水肿、带下、阴痒、疥癣、麻风、皮肤瘙痒、湿毒疮疡;
栀子(炒),性味:苦、寒,具有清热、泻火、凉血之功效,用于治疗热病虚烦不眠、黄疸、淋病、消渴、目赤、咽痛、吐血、衄血、血痢、尿血、热毒疮疡、扭伤肿痛;
刺蒺藜,性味:味苦、辛、性平,具有平肝、解郁、祛风明目之功效,用于治疗头痛、眩晕、胸胁胀痛、乳房胀痛、乳闭不通、经闭、目赤翳障、风疹瘙痒、白癜风、疮疽、瘰疬等症;
炒槐花,性味:味苦、性微寒,具有凉血止血、清肝明目之功效,用于治疗肠风便血、痔疮下血、血痢、尿血、血淋、崩漏、吐血、衄血、肝热头痛、目赤肿痛、痈肿疮疡;
威灵仙,性味:味辛、咸、微苦、性温,小毒,具有祛风除湿、通络止痛之功效,用于治疗主治风湿痹痛、肢体麻木、筋脉拘挛、屈伸不利、脚气肿痛、疟疾、骨哽咽喉、痰饮积聚;
黄柏,性味:苦、寒,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之功效,用于治疗湿热痢疾、泄泻、黄疸、梦遗、淋浊、带下、骨蒸劳热、以及口舌生疮、目赤肿痛、痈疽疮毒、皮肤湿疹;
女贞子,味辛、甘、苦、性凉,具有补益肝肾、清虚热、明目之功效,用于治疗头昏目眩、腰膝酸软、遗精、耳鸣、须发早白,骨蒸潮热、目暗不明。
本发明药物是基于中医治疗湿疹的原则,从药理作用及其作用机制认为:就湿疹,本发明所提供的药物中的各原料中药药效共奏,对上述疾病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就是针对上述湿疹的治疗而提出的一种中药配方,采用该配方制备的药物药效好,见效快,是一个标本兼治的中药组方,特别适合临床使用。下面结合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的描述:
实施例1:
一种可有效治疗湿疹的汤剂药物,其特征在于,所述药物的各个组分及其质量份比如下所示:
荆芥10g、白藓皮14g、大黄15g、小茴香(盐炒)12g、防风10g、黄芩12g、连翘20g、皂刺10g、茵陈14g、猪牙皂角4g、苦参10g、栀子(炒)20g、刺蒺藜10g、炒槐花10g、威灵仙8g、黄柏12g、女贞子12g。
实施例2:
一种可有效治疗湿疹的汤剂药物,其特征在于,所述药物的各个组分及其质量份比如下所示:
荆芥11g、白藓皮16g、大黄17g、小茴香(盐炒)14g、防风11g、黄芩14g、连翘22g、皂刺11g、茵陈16g、猪牙皂角4.5g、苦参11g、栀子(炒)22g、刺蒺藜11g、炒槐花11g、威灵仙9g、黄柏14g、女贞子14g。
实施例3:
一种可有效治疗湿疹的汤剂药物,其特征在于,所述药物的各个组分及其质量份比如下所示:
荆芥12g、白藓皮18g、大黄20g、小茴香(盐炒)16g、防风12g、黄芩16g、连翘28g、皂刺12g、茵陈18g、猪牙皂角5g、苦参12g、栀子(炒)25g、刺蒺藜12g、炒槐花12g、威灵仙10g、黄柏16g、女贞子16g。
典型病例
经临床诊断治疗湿疹患者共750例,年龄为33岁以上的380例,只有370例为33岁以下。750例患者中痊愈的733例,显效的的17例,总有效率达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