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医疗椅.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新型医疗椅.pdf(12页完整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10)申请公布号 (43)申请公布日 (21)申请号 201710419987.4 (22)申请日 2017.06.06 (71)申请人 南宁朗程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 530000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青秀 区星湖路南二里3号 (72)发明人 吴明 (74)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华识知识产权代理有限 公司 11530 代理人 赵永强 (51)Int.Cl. A61G 5/00(2006.01) A61G 5/10(2006.01) (54)发明名称 一种新型医疗椅 (57)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新型医疗椅, 包括剪叉式 升落基座以及设。
2、置在剪叉式升落基座顶部的坐 便结构, 坐便结构右侧面内部设有容槽, 容槽滑 运配合连接有封盖, 封盖内部设有调换腔, 容槽 左侧的坐便结构内部设有转换腔, 转换腔与容槽 之间设有第一隔开板, 转换腔左侧的坐便结构内 部设有动力腔, 动力腔与转换腔之间设有第二隔 开板, 转换腔内底面设有第一滑运槽, 第一隔开 板内滑运配合连接有朝左右两侧伸延设置的连 杆, 连杆右侧伸延段伸延进容槽内且穿透封盖伸 延入调换腔内, 连杆右侧伸延末尾固定设有支架 板, 连杆内部设有左右伸延设置的第一通道; 本 发明结构简单, 设计合理, 能减少占用空间, 制造 以及维护成本低。 权利要求书2页 说明书6页 附图3页 。
3、CN 108066074 A 2018.05.25 CN 108066074 A 1.一种新型医疗椅, 包括剪叉式升落基座以及设置在剪叉式升落基座顶部的坐便结 构, 其特征在于: 坐便结构右侧面内部设有容槽, 容槽滑运配合连接有封盖, 封盖内部设有 调换腔, 容槽左侧的坐便结构内部设有转换腔, 转换腔与容槽之间设有第一隔开板, 转换腔 左侧的坐便结构内部设有动力腔, 动力腔与转换腔之间设有第二隔开板, 转换腔内底面设 有第一滑运槽, 第一隔开板内滑运配合连接有朝左右两侧伸延设置的连杆, 连杆右侧伸延 段伸延进容槽内且穿透封盖伸延入调换腔内, 连杆右侧伸延末尾固定设有支架板, 连杆内 部设有左右。
4、伸延设置的第一通道, 第一通道内转绕配合连接有左右伸延设置的第一转绕 轴, 第一转绕轴左侧伸延末尾伸延进转换腔内且固定设有第一锥转轮, 第一转绕轴右侧伸 延末尾伸延进支架板右侧的调换腔内且固定设有收集盆, 容槽内的连杆外表面上下相应设 有第二滑运槽, 第二滑运槽内滑运配合连接有与封盖固定连接的导向块, 第一滑运槽与动 力腔之间的坐便结构内部设有第二通道, 第二通道内设有左右伸延设置的螺型杆, 第二隔 开板内部设有左右伸延设置的第三通道, 第三通道内设有左右伸延设置的第二转绕轴, 动 力腔内部设有动力结构, 所述坐便结构顶部设置有坐便椅面, 所述剪叉式升落基座顶部左 右两侧对应设置有扶手柱, 所。
5、述扶手柱顶部设置有扶手, 坐便结构内部设置有触控装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医疗椅, 其特征在于: 所述剪叉式升落基座顶部与所 述坐便结构底部固定连接, 所述剪叉式升落基座底部设有滚动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医疗椅, 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架板与所述调换腔内壁 滑运配合连接, 所述连杆上下两侧的所述支架板左侧端与所述调换腔左侧内壁之间相应固 定设有弹力件。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医疗椅, 其特征在于: 所述容槽左侧内壁底部设有槽 口, 所述槽口左侧内壁内部设有除臭装置, 所述调换腔右侧内底面内相通设有除臭口, 所述 封盖底部壁体内部设有左右伸延设置的除臭管, 。
6、所述除臭管左侧伸延末尾与所述容槽相通 设置且与所述除臭装置之间设有管道, 所述除臭管右侧伸延末尾与所述除臭口底部相通设 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医疗椅, 其特征在于: 所述螺型杆左侧伸延段伸延进 所述动力腔内的下方内且与所述动力腔下方的左侧内壁转绕配合连接, 所述螺型杆右侧伸 延段伸延进所述第一滑运槽内且与所述第一滑运槽右侧内壁转绕配合连接, 所述连杆左侧 伸延段伸延进所述转换腔内且末尾设有向下伸伸延延进所述第一滑运槽内的推拉杆, 所述 推拉杆与所述螺型杆螺型纹配合连接, 所述动力腔内的所述螺型杆上环绕固定设有第三锥 转轮; 所述第二转绕轴左侧伸延段伸延进所述动力腔内的上方内且与。
7、所述动力腔上方的左 侧内壁转绕配合连接, 所述第二转绕轴右侧伸延段伸延进所述转换腔内且与所述连杆上方 的所述转换腔右侧内部转绕配合连接, 所述转换腔内的所述第二转绕轴上环绕固定设有用 以与所述第一锥转轮配合连接的第二锥转轮, 所述动力腔内的所述第二转绕轴上环绕固定 设有第四锥转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新型医疗椅, 其特征在于: 所述动力结构包括所述螺型杆 与所述第二转绕轴之间的所述动力腔左侧内壁内设第三滑运槽, 所述第三滑运槽内设有第 一螺型杆, 所述第一螺型杆顶部与所述第三滑运槽顶部内壁转绕配合连接, 所述第一螺型 杆底部与第一动力装置配合连接, 所述第一动力装置设置于所述第三滑运。
8、槽内底面内且固 定连接, 所述第一螺型杆上螺型纹配合连接有与所述第三滑运槽滑运配合连接的滑运块, 权 利 要 求 书 1/2 页 2 CN 108066074 A 2 所述滑运块右侧面内设置有动力动力装置, 所述动力动力装置右侧端配合连接有伸延进所 述所述动力腔内的动力转绕轴, 所述动力转绕轴末尾设有分别用于与所述第四锥转轮和所 述第三锥转轮配合连接的动力锥转轮。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医疗椅, 其特征在于: 所述触控装置包括触控器和提 示灯, 所述触控器固定设置在所述封盖内, 所述触控器左端面伸延到所述容槽内, 所述提示 灯固定设置在所述坐便结构右侧面顶部, 所述触控器和所述提示灯。
9、电联接。 权 利 要 求 书 2/2 页 3 CN 108066074 A 3 一种新型医疗椅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医疗技术领域, 一种新型医疗椅。 背景技术 0002 新型医疗椅是专为行动不便的病人所设计使用的具有特殊功能的椅子, 其中坐便 椅就是其中的一种。 坐便椅可以解决行动不便的病人如厕困难的问题, 但目前市面上的坐 便椅一般结构简陋, 椅面中间掏空部下方放置桶盆, 桶盆不能根据实际需要调整高度, 并且 不具备除臭功能, 不适应现有需求。 发明内容 0003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新型医疗椅, 其能够解决上述现在技术中 的问题。 0004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
10、来实现的: 本发明的一种新型医疗椅, 包括剪叉式升 落基座以及设置在所述剪叉式升落基座顶部的坐便结构, 所述坐便结构右侧面内部设有容 槽, 所述容槽滑运配合连接有封盖, 所述封盖内部设有调换腔, 所述容槽左侧的所述坐便结 构内部设有转换腔, 所述转换腔与所述容槽之间设有第一隔开板, 所述转换腔左侧的所述 坐便结构内部设有动力腔, 所述动力腔与所述转换腔之间设有第二隔开板, 所述转换腔内 底面设有第一滑运槽, 所述第一隔开板内滑运配合连接有朝左右两侧伸延设置的连杆, 所 述连杆右侧伸延段伸延进所述容槽内且穿透所述封盖伸延入所述调换腔内, 所述连杆右侧 伸延末尾固定设有支架板, 所述连杆内部设有左。
11、右伸延设置的第一通道, 所述第一通道内 转绕配合连接有左右伸延设置的第一转绕轴, 所述第一转绕轴左侧伸延末尾伸延进所述转 换腔内且固定设有第一锥转轮, 所述第一转绕轴右侧伸延末尾伸延进所述支架板右侧的所 述调换腔内且固定设有收集盆, 所述容槽内的所述连杆外表面上下相应设有第二滑运槽, 所述第二滑运槽内滑运配合连接有与所述封盖固定连接的导向块, 所述第一滑运槽与所述 动力腔之间的所述坐便结构内部设有第二通道, 所述第二通道内设有左右伸延设置的螺型 杆, 所述第二隔开板内部设有左右伸延设置的第三通道, 所述第三通道内设有左右伸延设 置的第二转绕轴, 所述动力腔内部设有动力结构, 所述坐便结构顶部设。
12、置有坐便椅面, 所述 剪叉式升落基座顶部左右两侧对应设置有扶手柱, 所述扶手柱顶部设置有扶手, 所述坐便 结构内部设置有触控装置。 0005 作为优选地技术方案, 所述剪叉式升落基座顶部与所述坐便结构底部固定连接, 所述剪叉式升落基座底部设有滚动轮。 0006 作为优选地技术方案, 所述支架板与所述调换腔内壁滑运配合连接, 所述连杆上 下两侧的所述支架板左侧端与所述调换腔左侧内壁之间相应固定设有弹力件。 0007 作为优选地技术方案, 所述容槽左侧内壁底部设有槽口, 所述槽口左侧内壁内部 设有除臭装置, 所述调换腔右侧内底面内相通设有除臭口, 所述封盖底部壁体内部设有左 右伸延设置的除臭管, 。
13、所述除臭管左侧伸延末尾与所述容槽相通设置且与所述除臭装置之 说 明 书 1/6 页 4 CN 108066074 A 4 间设有管道, 所述除臭管右侧伸延末尾与所述除臭口底部相通设置。 0008 作为优选地技术方案, 所述螺型杆左侧伸延段伸延进所述动力腔内的下方内且与 所述动力腔下方的左侧内壁转绕配合连接, 所述螺型杆右侧伸延段伸延进所述第一滑运槽 内且与所述第一滑运槽右侧内壁转绕配合连接, 所述连杆左侧伸延段伸延进所述转换腔内 且末尾设有向下伸伸延延进所述第一滑运槽内的推拉杆, 所述推拉杆与所述螺型杆螺型纹 配合连接, 所述动力腔内的所述螺型杆上环绕固定设有第三锥转轮; 所述第二转绕轴左侧 。
14、伸延段伸延进所述动力腔内的上方内且与所述动力腔上方的左侧内壁转绕配合连接, 所述 第二转绕轴右侧伸延段伸延进所述转换腔内且与所述连杆上方的所述转换腔右侧内部转 绕配合连接, 所述转换腔内的所述第二转绕轴上环绕固定设有用以与所述第一锥转轮配合 连接的第二锥转轮, 所述动力腔内的所述第二转绕轴上环绕固定设有第四锥转轮。 0009 作为优选地技术方案, 所述动力结构包括所述螺型杆与所述第二转绕轴之间的所 述动力腔左侧内壁内设第三滑运槽, 所述第三滑运槽内设有第一螺型杆, 所述第一螺型杆 顶部与所述第三滑运槽顶部内壁转绕配合连接, 所述第一螺型杆底部与第一动力装置配合 连接, 所述第一动力装置设置于所。
15、述第三滑运槽内底面内且固定连接, 所述第一螺型杆上 螺型纹配合连接有与所述第三滑运槽滑运配合连接的滑运块, 所述滑运块右侧面内设置有 动力动力装置, 所述动力动力装置右侧端配合连接有伸延进所述所述动力腔内的动力转绕 轴, 所述动力转绕轴末尾设有分别用于与所述第四锥转轮和所述第三锥转轮配合连接的动 力锥转轮。 0010 作为优选地技术方案, 所述触控装置包括触控器和提示灯, 所述触控器固定设置 在所述封盖内, 所述触控器左端面伸延到所述容槽内, 所述提示灯固定设置在所述坐便结 构右侧面顶部, 所述触控器和所述提示灯电联接。 0011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通过容槽滑运配合连接封盖, 封盖内部。
16、设调换腔, 容槽左侧的坐便结构内部设转换 腔, 转换腔与容槽之间设第一隔开板, 转换腔左侧的坐便结构内部设动力腔, 动力腔与转换 腔之间设第二隔开板, 转换腔内底面设第一滑运槽, 第一隔开板内滑运配合连接朝左右两 侧伸延设置的连杆, 连杆右侧伸延段伸延进容槽内且穿透封盖伸延入调换腔内, 连杆右侧 伸延末尾固定设支架板, 连杆内部设左右伸延设置的第一通道, 第一通道内转绕配合连接 左右伸延设置的第一转绕轴, 第一转绕轴左侧伸延末尾伸延进转换腔内且固定设第一锥转 轮, 第一转绕轴右侧伸延末尾伸延进支架板右侧的调换腔内且固定设收集盆, 容槽内的连 杆外表面上下相应设第二滑运槽, 第二滑运槽内滑运配合。
17、连接与封盖固定连接的导向块, 第一滑运槽与动力腔之间的坐便结构内部设第二通道, 第二通道内设左右伸延设置的螺型 杆, 第二隔开板内部设左右伸延设置的第三通道, 第三通道内设左右伸延设置的第二转绕 轴, 动力腔内部设动力结构, 从而实现本装置的自动动力以及控制封盖的伸延进和伸出工 作。 0012 2.通过螺型杆左侧伸延段伸延进动力腔内的下方内且与动力腔下方的左侧内壁 转绕配合连接, 螺型杆右侧伸延段伸延进第一滑运槽内且与第一滑运槽右侧内壁转绕配合 连接, 连杆左侧伸延段伸延进转换腔内且末尾设向下伸伸延延进第一滑运槽内的推拉杆, 推拉杆与螺型杆螺型纹配合连接, 动力腔内的螺型杆上环绕固定设第三锥转。
18、轮; 第二转绕 轴左侧伸延段伸延进动力腔内的上方内且与动力腔上方的左侧内壁转绕配合连接, 第二转 说 明 书 2/6 页 5 CN 108066074 A 5 绕轴右侧伸延段伸延进转换腔内且与连杆上方的转换腔右侧内部转绕配合连接, 转换腔内 的第二转绕轴上环绕固定设用以与第一锥转轮配合连接的第二锥转轮, 动力腔内的第二转 绕轴上环绕固定设第四锥转轮, 从而实现高效转换配合, 使得本装置成正常稳定的运行。 0013 3.通过动力结构包括螺型杆与第二转绕轴之间的动力腔左侧内壁内设第三滑运 槽, 第三滑运槽内设第一螺型杆, 第一螺型杆顶部与第三滑运槽顶部内壁转绕配合连接, 第 一螺型杆底部与第一动力。
19、装置配合连接, 第一动力装置设置于第三滑运槽内底面内且固定 连接, 第一螺型杆上螺型纹配合连接与第三滑运槽滑运配合连接的滑运块, 滑运块右侧面 内设置动力动力装置, 动力动力装置右侧端配合连接伸延进动力腔内的动力转绕轴, 动力 转绕轴末尾设分别用于与第四锥转轮和第三锥转轮配合连接的动力锥转轮, 从而实现切换 动力控制, 减少设备投入, 降低成本, 同时实现控制封盖的伸延进和伸出工作以及控制收集 盆的动力工作。 0014 4.本发明结构简单, 设计合理, 操作方便, 能实现自动控制封盖以及收集盆的自动 伸延进和伸出工作, 能减少占用空间, 制造成本以及维护成本低。 附图说明 0015 为了易于说。
20、明, 本发明由下述的具体实施例及附图作以详细描述。 0016 图1为本发明的一种新型医疗椅外部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坐便结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动力锥转轮与第四锥转轮啮合连接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的一种新型医疗椅调节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的封盖完全收回时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7 如图1-图5所示, 本发明的一种新型医疗椅, 包括剪叉式升落基座5以及设置在所 述剪叉式升落基座5顶部的坐便结构6, 所述坐便结构6右侧面内部设有容槽63, 所述容槽63 滑运配合连接有封盖64, 所述封盖64内部设有调换腔641, 所述容槽63左侧的所述坐便结构 6。
21、内部设有转换腔62, 所述转换腔62与所述容槽63之间设有第一隔开板66, 所述转换腔62左 侧的所述坐便结构6内部设有动力腔61, 所述动力腔61与所述转换腔62之间设有第二隔开 板65, 所述转换腔62内底面设有第一滑运槽623, 所述第一隔开板66内滑运配合连接有朝左 右两侧伸延设置的连杆67, 所述连杆67右侧伸延段伸延进所述容槽63内且穿透所述封盖64 伸延入所述调换腔641内, 所述连杆67右侧伸延末尾固定设有支架板642, 所述连杆67内部 设有左右伸延设置的第一通道671, 所述第一通道671内转绕配合连接有左右伸延设置的第 一转绕轴673, 所述第一转绕轴673左侧伸延末尾伸。
22、延进所述转换腔62内且固定设有第一锥 转轮625, 所述第一转绕轴673右侧伸延末尾伸延进所述支架板642右侧的所述调换腔641内 且固定设有收集盆648, 所述容槽63内的所述连杆67外表面上下相应设有第二滑运槽672, 所述第二滑运槽672内滑运配合连接有与所述封盖64固定连接的导向块644, 所述第一滑运 槽623与所述动力腔61之间的所述坐便结构6内部设有第二通道652, 所述第二通道652内设 有左右伸延设置的螺型杆611, 所述第二隔开板65内部设有左右伸延设置的第三通道651, 所述第三通道651内设有左右伸延设置的第二转绕轴621, 所述动力腔61内部设有动力结 说 明 书 3。
23、/6 页 6 CN 108066074 A 6 构, 所述坐便结构6顶部设置有坐便椅面8, 所述剪叉式升落基座5顶部左右两侧对应设置有 扶手柱71, 所述扶手柱71顶部设置有扶手72, 所述坐便结构6内部设置有触控装置。 0018 其中, 所述剪叉式升落基座5顶部与所述坐便结构6底部固定连接, 所述剪叉式升 落基座5底部设有滚动轮51, 从而实现方便移动和搬运。 0019 其中, 所述支架板642与所述调换腔641内壁滑运配合连接, 所述连杆67上下两侧 的所述支架板642左侧端与所述调换腔641左侧内壁之间相应固定设有弹力件643, 从而实 现自动控制调换腔641与墙体之间的密闭工作。 00。
24、20 其中, 所述容槽63左侧内壁底部设有槽口631, 所述槽口631左侧内壁内部设有除 臭装置632, 所述调换腔641右侧内底面内相通设有除臭口646, 所述封盖64底部壁体内部设 有左右伸延设置的除臭管645, 所述除臭管645左侧伸延末尾与所述容槽63相通设置且与所 述除臭装置632之间设有管道633, 所述除臭管645右侧伸延末尾与所述除臭口646底部相通 设置。 0021 其中, 所述螺型杆611左侧伸延段伸延进所述动力腔61内的下方内且与所述动力 腔61下方的左侧内壁转绕配合连接, 所述螺型杆611右侧伸延段伸延进所述第一滑运槽623 内且与所述第一滑运槽623右侧内壁转绕配合连。
25、接, 所述连杆67左侧伸延段伸延进所述转 换腔62内且末尾设有向下伸伸延延进所述第一滑运槽623内的推拉杆624, 所述推拉杆624 与所述螺型杆611螺型纹配合连接, 所述动力腔61内的所述螺型杆611上环绕固定设有第三 锥转轮612; 所述第二转绕轴621左侧伸延段伸延进所述动力腔61内的上方内且与所述动力 腔61上方的左侧内壁转绕配合连接, 所述第二转绕轴621右侧伸延段伸延进所述转换腔62 内且与所述连杆67上方的所述转换腔62右侧内部转绕配合连接, 所述转换腔62内的所述第 二转绕轴621上环绕固定设有用以与所述第一锥转轮625配合连接的第二锥转轮622, 所述 动力腔61内的所述第。
26、二转绕轴621上环绕固定设有第四锥转轮618, 从而实现高效转换配 合, 使得本装置成正常稳定的运行。 0022 其中, 所述动力结构包括所述螺型杆611与所述第二转绕轴621之间的所述动力腔 61左侧内壁内设第三滑运槽613, 所述第三滑运槽613内设有第一螺型杆614, 所述第一螺型 杆614顶部与所述第三滑运槽613顶部内壁转绕配合连接, 所述第一螺型杆614底部与第一 动力装置616配合连接, 所述第一动力装置616设置于所述第三滑运槽613内底面内且固定 连接, 所述第一螺型杆614上螺型纹配合连接有与所述第三滑运槽613滑运配合连接的滑运 块615, 所述滑运块615右侧面内设置有。
27、动力动力装置6151, 所述动力动力装置6151右侧端 配合连接有伸延进所述所述动力腔61内的动力转绕轴6152, 所述动力转绕轴6152末尾设有 分别用于与所述第四锥转轮618和所述第三锥转轮612配合连接的动力锥转轮6153, 从而实 现切换动力控制, 减少设备投入, 降低成本, 同时实现控制封盖64的伸延进和伸出工作以及 控制收集盆的动力工作。 0023 其中, 所述触控装置包括触控器640和提示灯649, 所述触控器640固定设置在所述 封盖64内, 所述触控器640左端面伸延到所述容槽63内, 所述提示灯649固定设置在所述坐 便结构6右侧面顶部, 所述触控器640和所述提示灯649。
28、电联接, 当所述封盖64移动到所述容 槽63最里端时, 所述触控器640与所述容槽63壁面相碰, 所述触控器640控制所述提示灯649 亮起, 说明所述封盖64完全收于所述容槽63内。 0024 初始状态时, 滑运块615位于第三滑运槽613内的最底部位置, 此时, 动力锥转轮 说 明 书 4/6 页 7 CN 108066074 A 7 6153与第三锥转轮612配合连接, 通过动力动力装置6151带动动力转绕轴6152以及动力转 绕轴6152上的动力锥转轮6153转绕, 由动力锥转轮6153带动第三锥转轮612以及螺型杆611 转绕, 由螺型杆611带动推拉杆624位于第一滑运槽623内的。
29、最左侧位置, 此时, 使连杆67左 侧的第一锥转轮625最大程度远离第二锥转轮622, 由于第二滑运槽672内的导向块644与封 盖64固定连接, 封盖64受到弹力件643拉伸力, 使导向块644位于第二滑运槽672内的最右侧 位置, 此时, 通过连杆67的拉力使封盖64完全位于容槽63内如图5所示, 同时, 使管道633完 全缩入槽口631内, 从而减少占用空间。 0025 当需要使用时, 首先通过动力动力装置6151带动动力转绕轴6152以及动力转绕轴 6152上的动力锥转轮6153反转, 由动力锥转轮6153带动第三锥转轮612以及螺型杆611反 转, 此时, 螺型杆611逐渐带动推拉杆。
30、624沿第一滑运槽623右侧方向滑运, 同时, 推拉杆624 带动连杆67逐渐朝右侧移动, 此时, 连杆67带动封盖64逐渐滑出容槽63内, 同时, 封盖64带 动管道633逐渐伸延进容槽63内, 直至如图3所示推拉杆624滑运到第一滑运槽623内的最右 侧位置, 此时, 使第一锥转轮625与第二锥转轮622啮合连接, 同时, 推拉杆624带动连杆67右 侧末尾的支架板642位于容槽63最右侧位置, 使支架板642右侧面与坐便结构6右侧面处于 同一竖直面, 此时, 封盖64最大程度伸出坐便结构6右侧面外, 同时, 封盖64受到弹力件643 拉伸力, 使封盖64上固定连接的导向块644保持在第二。
31、滑运槽672内的最右侧位置, 然后通 过第一动力装置616带动第一螺型杆614转绕, 由第一螺型杆614带动滑运块615逐渐沿第三 滑运槽613顶部方向滑运, 此时, 动力锥转轮6153逐渐远离第三锥转轮612, 直至滑运块615 移动到第三滑运槽613内的最顶部位置, 此时, 动力锥转轮6153与第四锥转轮618啮合连接, 同时, 使动力锥转轮6153最大程度远离第三锥转轮612, 然后剪叉式升落基座5调节高度, 接 着通过滚动轮51将坐便结构6朝椅面一侧移动, 使封盖64与椅面底部相抵接, 继续将坐便结 构6朝椅面一侧移动, 此时封盖64克服弹力件643的拉伸力, 使封盖64沿容槽63内左。
32、侧方向 移动, 同时使封盖64上的导向块644沿第二滑运槽672左侧方向移动, 直至如图4所示收集盆 648与椅面相抵接, 此时, 使除臭口646位于支架板642右侧的调换腔641内, 且位于收集盆 648的左下方位置, 然后通过动力动力装置6151带动动力转绕轴6152以及动力转绕轴6152 上的动力锥转轮6153转绕, 由动力锥转轮6153带动第四锥转轮618以及第二转绕轴621转 绕, 进而由第二转绕轴621带动第二锥转轮622, 由第二锥转轮622带动第一锥转轮625以及 第一锥转轮625上的第一转绕轴673转绕, 由第一转绕轴673带动收集盆648转绕实现紧合工 作, 同时控制除臭装。
33、置632开启, 实现除臭工作。 0026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通过容槽滑运配合连接封盖, 封盖内部设调换腔, 容槽左侧的坐便结构内部设转换 腔, 转换腔与容槽之间设第一隔开板, 转换腔左侧的坐便结构内部设动力腔, 动力腔与转换 腔之间设第二隔开板, 转换腔内底面设第一滑运槽, 第一隔开板内滑运配合连接朝左右两 侧伸延设置的连杆, 连杆右侧伸延段伸延进容槽内且穿透封盖伸延入调换腔内, 连杆右侧 伸延末尾固定设支架板, 连杆内部设左右伸延设置的第一通道, 第一通道内转绕配合连接 左右伸延设置的第一转绕轴, 第一转绕轴左侧伸延末尾伸延进转换腔内且固定设第一锥转 轮, 第一转绕轴右侧伸延末尾伸延。
34、进支架板右侧的调换腔内且固定设收集盆, 容槽内的连 杆外表面上下相应设第二滑运槽, 第二滑运槽内滑运配合连接与封盖固定连接的导向块, 第一滑运槽与动力腔之间的坐便结构内部设第二通道, 第二通道内设左右伸延设置的螺型 说 明 书 5/6 页 8 CN 108066074 A 8 杆, 第二隔开板内部设左右伸延设置的第三通道, 第三通道内设左右伸延设置的第二转绕 轴, 动力腔内部设动力结构, 从而实现本装置的自动动力以及控制封盖的伸延进和伸出工 作。 0027 2.通过螺型杆左侧伸延段伸延进动力腔内的下方内且与动力腔下方的左侧内壁 转绕配合连接, 螺型杆右侧伸延段伸延进第一滑运槽内且与第一滑运槽右。
35、侧内壁转绕配合 连接, 连杆左侧伸延段伸延进转换腔内且末尾设向下伸伸延延进第一滑运槽内的推拉杆, 推拉杆与螺型杆螺型纹配合连接, 动力腔内的螺型杆上环绕固定设第三锥转轮; 第二转绕 轴左侧伸延段伸延进动力腔内的上方内且与动力腔上方的左侧内壁转绕配合连接, 第二转 绕轴右侧伸延段伸延进转换腔内且与连杆上方的转换腔右侧内部转绕配合连接, 转换腔内 的第二转绕轴上环绕固定设用以与第一锥转轮配合连接的第二锥转轮, 动力腔内的第二转 绕轴上环绕固定设第四锥转轮, 从而实现高效转换配合, 使得本装置成正常稳定的运行。 0028 3.通过动力结构包括螺型杆与第二转绕轴之间的动力腔左侧内壁内设第三滑运 槽, 。
36、第三滑运槽内设第一螺型杆, 第一螺型杆顶部与第三滑运槽顶部内壁转绕配合连接, 第 一螺型杆底部与第一动力装置配合连接, 第一动力装置设置于第三滑运槽内底面内且固定 连接, 第一螺型杆上螺型纹配合连接与第三滑运槽滑运配合连接的滑运块, 滑运块右侧面 内设置动力动力装置, 动力动力装置右侧端配合连接伸延进动力腔内的动力转绕轴, 动力 转绕轴末尾设分别用于与第四锥转轮和第三锥转轮配合连接的动力锥转轮, 从而实现切换 动力控制, 减少设备投入, 降低成本, 同时实现控制封盖的伸延进和伸出工作以及控制收集 盆的动力工作。 0029 4.本发明结构简单, 设计合理, 操作方便, 能实现自动控制封盖以及收集。
37、盆的自动 伸延进和伸出工作, 能减少占用空间, 制造成本以及维护成本低。 0030 以上所述, 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 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 任何 不经过创造性劳动想到的变化或替换, 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因此, 本发明的 保护范围应该以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保护范围为准。 说 明 书 6/6 页 9 CN 108066074 A 9 图1 图2 说 明 书 附 图 1/3 页 10 CN 108066074 A 10 图3 图4 说 明 书 附 图 2/3 页 11 CN 108066074 A 11 图5 说 明 书 附 图 3/3 页 12 CN 108066074 A 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