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黄连液体制剂及其含量测定方法.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双黄连液体制剂及其含量测定方法.pdf(9页完整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授权公告号 CN 101474260 B (45)授权公告日 2012.06.13 CN 101474260 B *CN101474260B* (21)申请号 200910000860.4 (22)申请日 2009.01.19 A61K 9/08(2006.01) A61K 36/634(2006.01) A61P 31/04(2006.01) A61P 31/12(2006.01) A61P 29/00(2006.01) A61P 11/00(2006.01) G01N 30/36(2006.01) (73)专利权人 哈尔滨珍宝制药有限公司 地址 150060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开发区。
2、哈平 路集中区烟台一路 8 号 (72)发明人 方同华 项彦华 岳大彪 周雪峰 王春生 周广红 (74)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市联德律师事务所 11361 代理人 刘永全 CN 101019912 A,2007.08.22,说明书第2页 倒数第 1 行 - 第 3 页第 2 行、 第 6 页第 1-12 行 . CN 1939421 A,2007.04.04, 权利要求 1-7. (54) 发明名称 一种双黄连液体制剂及其含量测定方法 (57) 摘要 本发明主要涉及一种双黄连液体制剂及其含 量测定方法。 双黄连液体制剂主要含有黄芩苷、 连 翘苷、 绿原酸等, 其不良反应主要表现在过敏性休 克、 皮。
3、肤潮红、 皮疹等。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双黄连 液体制剂, 其中含有适量的绿原酸、 黄芩苷和连翘 苷等有效成分, 不仅具有理想的治疗效果, 同时还 降低了过敏反应的发生。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双 黄连液体制剂有效成分的检测方法。使用本发明 的检测方法, 只需要使用一种流动相, 就可以同时 检测黄芩苷、 连翘苷、 绿原酸、 木犀草苷和汉黄芩 素等五种有效成分的含量。该方法不仅显著提高 了检测效率, 而且还有效地降低了检测成本。 (51)Int.Cl. (56)对比文件 审查员 王国臻 权利要求书 1 页 说明书 7 页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 权利要求书 1 页 说明书 7。
4、 页 1/1 页 2 1. 一种双黄连液体制剂, 其中含有连翘苷 0.3-1.0mg/ml、 黄芩苷 10.0-12.0mg/ml、 绿 原酸 0.6-1.0mg/ml。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黄连液体制剂, 其中还含有木犀草苷0.005-0.05mg/ml、 汉黄 芩素 0.05-0.2mg/ml。 3. 一种双黄连液体制剂的含量测定方法, 使用高效液相色谱作为检测系统, 以十八烷 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 理论塔板数按绿原酸峰计算, 应不低于 2000, 以乙腈 -0.2磷 酸溶液为流动相, 其中乙腈为流动相 A, 0.2磷酸溶液为流动相 B, 检测波长为 270-290nm, 其中包括。
5、柱平衡、 上样、 洗脱等步骤, 在洗脱步骤中, 流动相 A 的体积百分比逐渐递增, 先用 体积百分比为 27的 A 相和 73的 B 相作为流动相洗脱 2-4 个柱体积 ; 然后用体积百分比 为 30的 A 相和 70的 B 相作为流动相洗脱 1-3 个柱体积 ; 接着用体积百分比为 60的 A 相和 40的 B 相作为流动相洗脱 2-4 个柱体积 ; 再用体积百分比为 90的 A 相和 10的 B 相作为流动相洗脱 3-5 个柱体积 ; 其中检测对象为连翘苷、 黄芩苷、 绿原酸、 木犀草苷和汉 黄芩素的含量。 权 利 要 求 书 CN 101474260 B 2 1/7 页 3 一种双黄连液。
6、体制剂及其含量测定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属于中药领域, 具体涉及一种双黄连液体制剂及其含量测定方法。 背景技术 0002 双黄连液体制剂为金银花、 连翘和黄芩经提取精制而得, 主要含有黄芩苷、 连翘 苷、 绿原酸、 木犀草苷、 汉黄芩素等。 现代药理研究证明, 双黄连液体制剂具有抗菌、 抗病毒、 解热等作用, 可以清热解毒, 清宣风热, 适用于外感风热引起的发热、 咳嗽、 咽痛等病症。临 床上被广泛用于治疗病毒及细菌感染的上呼吸道感染、 肺炎、 扁桃体炎、 咽炎等。 然而, 随着 双黄连液体制剂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 其不良反应的报道也屡见不鲜。双黄连液体制剂的 不良反应主要表现在过敏。
7、性休克、 皮肤潮红、 皮疹等。 0003 因此, 需要研究解决双黄连液体制剂在使用过程中引起的过敏问题, 从而确定更 加安全的双黄连液体制剂的配方。 0004 另外, 为了保证双黄连液体制剂的质量, 还需要提供更加高效的有效成分含量检 测方法。目前广泛使用的方法是 中国药典 2005 年版一部记载的方法。该方法采用高效 液相色谱法分别测定绿原酸、 连翘苷和黄芩苷含量, 且在每一种成分的测定中, 使用不同的 色谱条件。例如, 在检测黄芩苷时, 使用的流动相是甲醇 - 水 - 冰醋酸 (50 50 1) ; 使用 的检测波长为274nm ; 并要求按黄芩苷峰计算, 色谱柱的理论塔板数不低于1500。
8、。 再如在检 测绿原酸时, 使用的流动相是甲醇 - 水 - 冰醋酸 (20 80 1) ; 使用的检测波长为 324nm ; 并要求按绿原酸峰计算, 色谱柱的理论塔板数不低于 6000。另外, 在检测连翘苷时, 使用的 流动相是乙腈-水(2575) ; 使用的检测波长为278nm ; 并要求按连翘苷峰计算, 色谱柱的 理论塔板数不低于 6000。 0005 由此可见, 现有技术中为了检测绿原酸、 连翘苷和黄芩苷的含量, 使用了 3 套不同 的色谱条件, 这显然增加了检测工作量, 延长了检测时间, 增加了检测成本。 另外, 现有技术 中的检测方法通常只检测黄芩苷、 连翘苷和绿原酸的含量, 而不检。
9、测另外两种有效成分木 犀草苷和汉黄芩素的含量。 发明内容 0006 在双黄连液体制剂所含的有效成分中, 绿原酸既是抗病毒、 抗菌的有效成分, 也是 可疑的致敏原性物质, 进入机体后可能会导致过敏反应。 另外, 黄芩和连翘提取物中的皂苷 成分在大剂量应用的情况下, 也易引起过敏反应。为了尽量避免和减少双黄连液体制剂引 起的过敏反应, 需要控制其中的绿原酸、 黄芩苷和连翘苷的含量。 0007 因此,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有效成分配比更加合理的双黄连液体制剂。 0008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可以同时检测双黄连液体制剂中多种有效成分 含量的方法。 0009 为了实现上述发明目的, 本发明。
10、采用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 0010 一种双黄连液体制剂, 其中含有连翘苷 0.1-1.0mg/ml、 黄芩苷 6.0-12.0mg/ml、 绿 说 明 书 CN 101474260 B 3 2/7 页 4 原酸 0.4-1.0mg/ml。 0011 根据本发明的一种优选实施方案, 本发明的双黄连液体制剂中含有连翘苷 0.1-0.8mg/ml、 黄芩苷 6.0-10.0mg/ml、 绿原酸 0.4-1.0mg/ml。该实施方案提供的双黄连液 体制剂为一种注射液。 0012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种优选实施方案, 本发明的双黄连液体制剂中含有连翘苷 0.3-1.0mg/ml、 黄芩苷 8.0-12.0m。
11、g/ml、 绿原酸 0.6-1.0mg/ml。该实施方案提供的双黄连液 体制剂为一种口服液。 0013 根据本发明的又一种优选实施方案, 本发明的双黄连液体制剂中还含有木犀草苷 0.005-0.05mg/ml、 汉黄芩素 0.05-0.2mg/ml。 0014 一种双黄连液体制剂的含量测定方法, 该方法使用高效液相色谱作为检测系统, 以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 理论塔板数按绿原酸峰计算, 应不低于 2000, 以乙 腈 -0.2磷酸溶液为流动相, 其中乙腈为流动相 A, 0.2磷酸溶液为流动相 B, 检测波长为 270-290nm, 其中包括柱平衡、 上样、 洗脱等步骤, 在洗脱步骤中,。
12、 流动相 A 的体积百分比逐 渐递增, 先用体积百分比为 27的 A 相和 73的 B 相作为流动相洗脱 2-4 个柱体积 ; 然后 用体积百分比为 30的 A 相和 70的 B 相作为流动相洗脱 1-3 个柱体积 ; 接着用体积百分 比为 60的 A 相和 40的 B 相作为流动相洗脱 2-4 个柱体积 ; 再用体积百分比为 90的 A 相和 10的 B 相作为流动相洗脱 3-5 个柱体积。 0015 本发明提供的双黄连液体制剂含有适量的绿原酸、 黄芩苷和连翘苷, 不仅具有理 想的治疗效果, 而且还同时降低了过敏反应的发生。 根据本发明的检测方法, 只需要使用一 种流动相, 就可以同时检测黄。
13、芩苷、 连翘苷、 绿原酸、 木犀草苷和汉黄芩素等五种有效成分 的含量。该方法不仅显著提高了检测效率, 而且还有效地降低了检测成本。 具体实施方式 0016 实施例 1 0017 1) 金银花提取物的制备 0018 称取金银花, 加水温浸 2-3 次, 过滤, 浓缩, 醇沉, 过滤, 滤液回收乙醇至无乙醇味, 加入膏重 2-6 倍量的纯化水, 轻轻搅拌, 静置, 取上清液过滤, 滤液浓缩后再次进行醇沉, 静 置, 取上清液过滤, 浓缩, 得金银花提取物。 0019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 测得提取物中含绿原酸 15.22mg/g, 木犀草苷 0.38mg/ g。 0020 2) 连翘提取物的制。
14、备 0021 称取连翘, 加水煎煮 3 次, 合并药液, 后续步骤同金银花温浸后步骤, 得连翘提取 物。 0022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 测得提取物中含连翘苷 4.05mg/g。 0023 3) 黄芩提取物的制备 0024 取黄芩饮片, 加水煎煮 2 次, 每次 2 小时, 过滤, 合并滤液, 调 pH 值, 静置, 滤过, 沉 淀加水调 pH 值溶解, 再加等量乙醇, 搅拌, 过滤, 调 pH 值, 滤过, 沉淀用乙醇洗至中性, 回收 乙醇, 离心, 精制得黄芩提取物。 0025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 测得提取物中含黄芩苷 72.16mg/g, 含汉黄芩素 说 明 书 CN 1014。
15、74260 B 4 3/7 页 5 1.07mg/g。 0026 实施例 2 0027 用实施例 1 中得到的 3 种提取物配制如下配方 : 0028 注射液的配制 ( 每支注射液的装量为 10ml) 0029 1) 配方 1 : 绿原酸 0.4mg/ml, 黄芩苷 6.0mg/ml, 连翘苷 0.1mg/ml, 汉黄芩素 0.09mg/ml, 木犀草苷 0.01mg/ml。 0030 2) 配方 2 : 绿原酸 1.0mg/ml, 黄芩苷 10.0mg/ml, 连翘苷 0.8mg/ml, 汉黄芩素 0.15mg/ml, 木犀草苷 0.024mg/ml。 0031 3) 配方 3 : 绿原酸 。
16、1.5mg/ml, 黄芩苷 9.0mg/ml, 连翘苷 0.3mg/ml, 汉黄芩素 0.13mg/ml, 木犀草苷 0.04mg/ml。 0032 4) 配方 4 : 绿原酸 2.0mg/ml, 黄芩苷 8.0mg/ml, 连翘苷 0.5mg/ml, 汉黄芩素 0.12mg/ml, 木犀草苷 0.05mg/ml。 0033 口服液的配制 ( 每支口服液的装量为 10ml) 0034 5) 配方 5 : 绿原酸 0.6mg/ml, 黄芩苷 8.0mg/ml, 连翘苷 0.3mg/ml, 汉黄芩素 0.12mg/ml, 木犀草苷 0.015mg/ml。 0035 6) 配方 6 : 绿原酸 1.。
17、0mg/ml, 黄芩苷 12.0mg/ml, 连翘苷 1.0mg/ml, 汉黄芩素 0.18mg/ml, 木犀草苷 0.024mg/ml。 0036 7) 配方 7 : 绿原酸 1.5mg/ml, 黄芩苷 11.0mg/ml, 连翘苷 0.5mg/ml, 汉黄芩素 0.16mg/ml, 木犀草苷 0.04mg/ml。 0037 8) 配方 8 : 绿原酸 2.0mg/ml, 黄芩苷 9.0mg/ml, 连翘苷 0.8mg/ml, 汉黄芩素 0.13mg/ml, 木犀草苷 0.05mg/ml。 0038 实施例 3 0039 双黄连液体制剂对小鼠流感病毒感染的保护作用 0040 药物 : 本发明。
18、的双黄连注射液 ( 配方 1, 新双黄连 1) : 绿原酸 0.4mg/ml, 黄芩苷 6.0mg/ml, 连翘苷 0.1mg/ml, 汉黄芩素 0.09mg/ml, 木犀草苷 0.01mg/ml。 0041 本发明的双黄连口服液 ( 配方 5, 新双黄连 2) : 绿原酸 0.6mg/ml, 黄芩苷 8.0mg/ ml, 连翘苷 0.3mg/ml, 汉黄芩素 0.12mg/ml, 木犀草苷 0.015mg/ml。 0042 市售双黄连注射液 : 绿原酸 1.3mg/ml, 黄芩苷 7.2mg/ml, 连翘苷 0.04mg/ml, 汉黄 芩素 0.02mg/ml, 木犀草苷 0.003mg/m。
19、l。 。 0043 市售双黄连口服液 : 绿原酸 1.1mg/ml, 黄芩苷 8.4mg/ml, 连翘苷 0.4mg/ml, 汉黄芩 素 0.04mg/ml, 木犀草苷 0.002mg/ml。 0044 动物 : ICR 封闭群小鼠, 体重 (202)g, 雌雄各半 0045 病毒株 : 甲型流行性感冒病毒鼠肺适应株 FM1 0046 方法 : 1) 病毒滴度测定 0047 将 FM1 接种于 9-11d 胚龄鸡胚尿囊腔, 0.2ml/ 胚, 35孵育 72h, 连续传代 2 次, 收 获鸡胚尿囊液。用血凝实验测定混合的尿囊液中 FM1 的血凝效价。混合尿囊液病毒滴度为 1280H/ml。病毒。
20、液分装, 保存 -80备用。 0048 2) 病毒毒力 (LD50) 测定 0049 ICR小鼠60只, 随机分为6组, 每组10只, 雌雄各半。 用Hank s液将FM1病毒液自 说 明 书 CN 101474260 B 5 4/7 页 6 原液浓度起做 10 倍梯度稀释, 稀释倍数分别为 1、 10、 102、 103、 104, 用乙醚对小鼠进行浅麻 醉。每一稀释度病毒滴鼻感染一组小鼠, 0.03ml/ 只, 正常对照组用生理盐水滴鼻, 0.03ml/ 只。小鼠感染病毒后连续饲养观察 7d, 逐日记录小鼠死亡数及活动情况。当正常对照组小 鼠无异常, 全部存活时, 按 Bliss 法计算 。
21、FM1 对 ICR 小鼠的 LD50 及其 95可信区间。 0050 3) 小鼠病毒性肺炎造模 0051 采用 10LD50 的病毒量滴鼻感染 ICR 小鼠。 0052 4) 死亡保护率和生命延长率测定 0053 ICR 小鼠 40 只, 随机分为 4 组 : 两组给药组 ( 新双黄连 1 组、 市售双黄连注射液 组)、 肺炎模型组和正常对照组, 每组10只, 雌雄各半。 除正常对照组外, 其他组小鼠浅麻醉 状态下滴鼻感染 10LD50FM1, 0.03ml/ 只。两组给药组分别注射新的双黄连液体制剂、 市 售双黄连液体制剂 0.2ml/20g, 肺炎模型组和正常对照组小鼠注射 0.2ml/2。
22、0g 生理盐水。1 次 /d, 连续给药 7d。逐日观察记录各组小鼠发病死亡数, 统计各组小鼠存活时间, 计算小鼠 生命延长率和小鼠死亡保护率。 0054 生命延长率 ( ) ( 实验组存活时间 - 模型组存活时间 )/ 模型组存活时 间 100 0055 死亡保护率 ( ) ( 模型组死亡率 - 实验组死亡率 )/ 模型组死亡率 100 0056 5) 肺指数测定 0057 小鼠造模、 分组同上。灌胃给予新双黄连 2、 市售双黄连口服液或生理盐水。给药 7d期间, 立即称量死亡小鼠的体重和肺脏重量。 给药7d后, 断颈处死仍然存活的小鼠, 称量 体重和肺脏重量。计算肺指数和肺炎抑制率。 00。
23、58 肺指数肺脏重量 / 体重 100 0059 抑制率 ( ) ( 模型组肺指数 - 实验组肺指数 )/ 模型组肺指数 100 0060 6) 病毒感染小鼠肺部组织中流感病毒含量的测定 0061 将上述实验小鼠的肺脏称重, 按每 0.1g 肺组织加 1ml 的比例加入生理盐水, 在组 织匀浆器中研磨制成匀浆液, 1500rpm/10min 离心, 取上清液, 用血凝实验测定流感病毒的 滴度 ( 血凝单位 H/g)。 0062 结果 : 1) 双黄连注射液对流感病毒性肺炎小鼠的保护作用 0063 流感病毒FM1给小鼠滴鼻后, 连续观察7d, FM1感染的肺炎小鼠死亡发生在感染后 的第 3-5 。
24、天。模型组小鼠在第 3、 4、 5 天分别死亡 4、 4、 2 只, 死亡率 100。两组给药组对流 感病毒性肺炎小鼠的死亡保护率均为 80, 新双黄连 1 组的生命延长率为 65.7, 市售双 黄连注射液组的生命延长率为 66.2, 两组间无显著差异, 但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 意义 (P 0.05)。表明两组给药组均能降低流感病毒性 FM1 肺炎小鼠的死亡率, 延长存活 时间, 两组给药组对流感病毒的保护作用相当。结果详见表 1。 0064 表 1 双黄连注射液对流感病毒性肺炎小鼠的死亡保护作用 0065 组别 剂量 (ml/20g) 例数 ( 只 ) 死亡数 ( 只 ) 死亡保 护率 。
25、( ) 存活 时间 (d) 生命延 长率 ( ) 正常对照组 10 10 说 明 书 CN 101474260 B 6 5/7 页 7 肺炎模型组 10 10 3.60.3 新双黄连 1 组 0.2 10 10 80 5.90.6 65.7 市售组 0.2 10 10 80 5.90.8 66.2 0066 2) 双黄连口服液对流感病毒性肺炎小鼠肺部流感病毒 FM1 滴度的影响 0067 模型组的肺指数是正常组的 2.5 倍, 新双黄连 2 组的肺指数是正常组的 1.77 倍, 市售双黄连口服液组的肺指数是正常组的 1.75 倍, 两组给药组与模型组比较 P 0.01 ; 正 常组小鼠的病毒滴。
26、度为 0, 模型组的病毒滴度为 2011H/g, 两组给药组的病毒滴度与模型 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1), 但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结果详见表 2。 0068 表 2 双黄连口服液对流感病毒性肺炎小鼠肺部的影响 0069 组别 剂量 (ml/20g) 例数 ( 只 ) 肺指数 病毒滴度 (H/g) 抑制指数 正常对照组 10 1.160.2 肺炎模型组 10 2.90.3 2011502 新双黄连 2 组 0.2 10 2.030.2 670132 0.51 市售组 0.2 10 2.050.1 668145 0.50 0070 实施例 4 0071 过敏反应试验比较 0072 取。
27、实施例 2 中的配方 1、 2、 5 和 6, 按过敏反应检查法进行试验, 结果小鼠无明显 反应, 表明上述配方的双黄连液体制剂不会致过敏反应。而选择配方 3、 4、 7 和 8 进行试 验, 各组小鼠均有不同程度的过敏反应, 表现为轻微抓鼻、 颤抖、 竖毛等, 表明绿原酸含量在 1.0mg/ml 以上的双黄连液体制剂有产生过敏现象的可能。 0073 按现行标准对新双黄连液体制剂进行检验, 各项均符合要求, 另对其进行异常毒 性、 降压物质、 过敏反应、 树脂、 重金属、 有害元素和指纹图谱检查, 也符合相关要求。 0074 实施例 5 0075 1) 仪器与试药 0076 仪器 : 高效液相。
28、色谱仪 Agilent 1200, 色谱柱 : AgilentZORBAX Eclipse XDB-C18 4.6150mm 5。 0077 对 照 品 : 黄 芩 苷 ( 批 号 : 110715-200514), 连 翘 苷 ( 批 号 : 110821-200610), 绿原酸 ( 批号 : 110753-200413), 汉黄芩素 ( 批号 : 111514-200403), 木犀草苷 ( 批号 : 111720-200503), 上述对照品均购自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 0078 样品 : 配方 1、 2、 3 0079 试剂 : 乙腈为色谱纯, 其他试剂均为分析纯。 说 明 书 C。
29、N 101474260 B 7 6/7 页 8 0080 2) 色谱条件与洗脱程序 0081 色谱条件 : 以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 ; 以乙腈 -0.2磷酸溶液为流动 相 ; 检测波长为 278nm ; 流速为 1.0ml/min ; 柱温 25 ; 理论板数按绿原酸峰计算, 应不低于 2000。 0082 洗脱程序 : 在洗脱步骤中, 流动相 A 的体积百分比逐渐递增, 先用体积百分比为 27的 A 相和 73的 B 相作为流动相洗脱 2-4 个柱体积 ; 然后用体积百分比为 30的 A 相 和 70的 B 相作为流动相洗脱 1-3 个柱体积 ; 接着用体积百分比为 60的 A 相和。
30、 40的 B 相作为流动相洗脱 2-4 个柱体积 ; 再用体积百分比为 90的 A 相和 10的 B 相作为流动 相洗脱 3-5 个柱体积。 0083 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0084 精密吸取双黄连液体制剂 1.0ml, 置于 50ml 容量瓶中, 加流动相溶解并稀释至刻 度, 摇匀, 0.45m 微孔滤膜过滤, 即得。 0085 4)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0086 精密称取干燥至恒重的绿原酸、 黄芩苷、 连翘苷、 汉黄芩素和木犀草苷对照品 适量, 置 10ml 容量瓶中, 加流动相溶解并稀释至刻度, 摇匀, 制成浓度分别为 20g/ml、 240g/ml、 7g/ml、 1.6g/ml 和 。
31、0.3g/ml 的混合对照品溶液。 0087 5) 线性关系考察 0088 分别精密吸取混合对照品溶液 2l、 5l、 10l、 15l、 20l, 将其注入液相色 谱仪, 记录色谱图。分别以绿原酸、 黄芩苷、 连翘苷、 汉黄芩素和木犀草苷进样量 (g) 为横 坐标, 以峰面积为纵坐标, 进行线性回归, 结果见表 3。 0089 表 3 绿原酸、 黄芩苷、 连翘苷、 汉黄芩素和木犀草苷的线性回归方程 0090 组分 回归方程 r 线性范围 (g) 黄芩苷 Y -2166591+3870320X 0.9999 0.48-4.80 连翘苷 Y -9801+5637830X 0.9999 0.014。
32、-0.14 绿原酸 Y 982150+9913130X 0.9999 0.04-0.40 汉黄芩素 Y 145021+6301853X 0.9998 0.0032-0.032 木犀草苷 Y -63452+2564216X 0.9997 0.0004-0.004 0091 6) 精密度试验 0092 精密吸取绿原酸、 黄芩苷、 连翘苷、 汉黄芩素和木犀草苷混合对照品溶液注入液相 色谱仪, 重复进样 5 次, 每次 20l。绿原酸峰面积 RSD 0.96, 黄芩苷峰面积 RSD 0.81, 连翘苷峰面积 RSD 0.64, 汉黄芩素峰面积 RSD 0.58, 木犀草苷峰面积 RSD 0.76。结果。
33、表明, 所选方法精密度良好。 0093 7) 稳定性试验 0094 精密吸取同一供试品溶液, 分别在 0、 2、 4、 6、 8、 10、 12、 24h 进样, 测定样品中绿原 说 明 书 CN 101474260 B 8 7/7 页 9 酸、 黄芩苷、 连翘苷、 汉黄芩素和木犀草苷的峰面积, 结果绿原酸峰面积 RSD 1.55, 黄芩 苷峰面积RSD1.96, 连翘苷峰面积RSD1.74, 汉黄芩素峰面积RSD2.01, 木犀 草苷峰面积 RSD 1.68。表明样品溶液在 24h 内稳定。 0095 8) 重复性试验 0096 取同一样品, 按供试品溶液制备方法分别制备 5 份样品溶液, 。
34、按含量测定方法 分别测定, 记录峰面积, 结果绿原酸 RSD 1.20, 黄芩苷 RSD 1.34, 连翘苷 RSD 1.06, 汉黄芩素 RSD 1.28, 木犀草苷 RSD 1.49, 表明方法重现性良好。 0097 9) 专属性试验 0098 按处方比例及制备工艺, 分别制备缺金银花、 黄芩、 连翘的阴性对照样品, 按供试 品溶液的制备方法制成阴性对照品溶液。分别取混合对照品溶液、 供试品溶液和阴性对照 品溶液, 按含量测定方法进行测定, 结果阴性对照品溶液在供试品溶液和混合对照品溶液 中绿原酸、 黄芩苷、 连翘苷、 汉黄芩素和木犀草苷保留时间相应位置上均无吸收峰出现, 表 明阴性对照品。
35、无干扰。 0099 10) 准确度试验 0100 精密量取同一样品 0.4ml 各 6 份, 分别置于 50ml 容量瓶中, 每瓶均加入绿原酸、 黄芩苷、 连翘苷、 汉黄芩素和木犀草苷对照品适量, 加流动相溶解并稀释至刻度, 摇匀, 0.45m 微孔滤膜过滤。按含量测定方法进行测定, 结果绿原酸平均回收率为 98.5, RSD 为 1.04 ; 黄芩苷平均回收率为 99.43, RSD 为 1.36 ; 连翘苷平均回收率为 99.67, RSD 为 1.03 ; 汉黄芩素平均回收率为 98.02, RSD 为 1.81 ; 木犀草苷平均回收率为 99.28, RSD 为 1.16。 0101 。
36、11) 含量测定 0102 取 3 批样品, 按供试品溶液制备方法分别进行处理得供试品溶液。分别精密吸取 混合对照品溶液与供试品溶液各 10l, 注入液相色谱仪, 按上述色谱条件和洗脱程序进行 检测, 用外标法计算样品中绿原酸、 黄芩苷、 连翘苷、 汉黄芩素和木犀草苷的含量, 结果见表 4。 0103 表 4 配方 1、 2、 3 中各有效成分的含量测定结果 0104 批号 绿原酸 (mg/ml) 黄芩苷 (mg/ml) 连翘苷 (mg/ml) 汉黄芩素 (mg/ml) 木犀草苷 (mg/ml) 配方 1 0.406 6.04 0.103 0.092 0.013 配方 2 0.998 10.06 0.796 0.147 0.024 配方 3 1.512 9.04 0.315 0.133 0.041 说 明 书 CN 101474260 B 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