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22

把持处置单元、把持处置器具及把持处置系统.pdf

  • 上传人:00062****4422
  • 文档编号:8236254
  • 上传时间:2020-02-18
  • 格式:PDF
  • 页数:22
  • 大小:1.19MB
  •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580029249.8

    申请日:

    20151019

    公开号:

    CN106456240A

    公开日:

    20170222

    当前法律状态:

    有效性:

    审查中

    法律详情:

    IPC分类号:

    A61B18/12

    主分类号:

    A61B18/12

    申请人:

    奥林巴斯株式会社

    发明人:

    高篠智之,武井祐介,田中千博

    地址:

    日本东京都

    优先权:

    2014-223520

    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林达刘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代理人:

    刘新宇;张会华

    PDF完整版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在把持处置单元的第1钳构件的外表面设有与第2钳构件相对的把持面,在第1钳构件的把持面的部位设有用于向处置对象赋予热量的热量赋予部。在所述热量赋予部设有由所述把持面朝向所述第2钳构件突出而成的突出部,突出部包括第1导热部和热导率与第1导热部的热导率不同的第2导热部。所述第2导热部在所述第1钳构件的长度方向上与所述第1导热部连续。

    权利要求书

    1.一种把持处置单元,其中,该把持处置单元具备:第1钳构件,其从基端部朝向顶端部延伸设置;第2钳构件,其从基端部朝向顶端部延伸设置,该第2钳构件与所述第1钳构件之间能够开闭;热量赋予部,在所述第1钳构件的外表面设有与所述第2钳构件相对的把持面,该热量赋予部设于所述第1钳构件的把持面侧的部位;突起部,其以在从所述第1钳构件的所述基端部到所述顶端部的范围内连续的状态设于所述热量赋予部,该突起部由所述把持面比所述热量赋予部的其他部位朝向所述第2钳构件突出而成;第1导热部,其设于所述突起部;以及第2导热部,其与所述突起部的所述第1导热部的顶端部侧连续而能够在该第2导热部与所述第1导热部之间直接传导热量,且该第2导热部的热导率与所述第1导热部的热导率不同。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把持处置单元,其中,所述第2导热部的所述热导率比所述第1导热部的热导率低。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把持处置单元,其中,所述第1导热部由纯铜、铜合金、纯铝、铝合金中的任意一种材料形成,所述第2导热部由所述热导率比用于形成所述第1导热部的所述材料的热导率低的不锈钢合金形成。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把持处置单元,其中,所述热量赋予部包括:第1基底部,其由与所述第1导热部相同的材料形成;以及第2基底部,其与所述第1基底部的顶端部侧连续且由与所述第2导热部相同的材料形成,所述第1导热部从所述第1基底部朝向所述第2钳构件突出,所述第2导热部从所述第2基底部朝向所述第2钳构件突出。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把持处置单元,其中,所述热量赋予部包括由与所述第1导热部相同的材料形成的基底部,所述第1导热部和所述第2导热部从所述基底部朝向所述第2钳构件突出。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把持处置单元,其中,所述热量赋予部包括热导率与所述第1导热部的热导率和所述第2导热部的热导率均不同的基底部,所述第1导热部和所述第2导热部从所述基底部朝向所述第2钳构件突出。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把持处置单元,其中,所述第1钳构件包括用于产生从所述第1钳构件的打开方向侧向所述热量赋予部传递的热量的发热部。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把持处置单元,其中,在将与所述第1钳构件的长度方向垂直、且与打开方向和闭合方向垂直的方向设为宽度方向的情况下,所述突起部的所述宽度方向上的突起宽度尺寸小于所述把持面的所述宽度方向上的面宽度尺寸。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把持处置单元,其中,所述突起部的从根部起到突出端为止的突出尺寸在从基端到顶端的范围内均匀。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把持处置单元,其中,所述热量赋予部由导电材料形成,通过向所述热量赋予部传递高频电力,从而所述热量赋予部作为电极发挥作用,所述第2钳构件包括相对面和电极部,该相对面在所述第2钳构件的外表面上与所述把持面相对,该电极部形成所述相对面的一部分,并由导电材料形成,且通过向该电极部传递高频电力,从而该电极部作为电位不同于所述热量赋予部的电位的电极发挥作用。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把持处置单元,其中,所述第2钳构件的所述相对面包括承受抵接部,该承受抵接部由电绝缘材料形成,在使所述第1钳构件与所述第2钳构件之间闭合的状态下,所述突起部能够抵接于该承受抵接部,在所述突起部抵接于所述承受抵接部的状态下,在所述第2钳构件的所述电极部与所述热量赋予部之间具有间隙。 12.一种把持处置器具,其中,该把持处置器具包括:权利要求1的把持处置单元;保持单元,其设于比所述把持处置单元靠基端侧的位置,该保持单元能够被保持;以及开闭操作输入部,其设于所述保持单元,并用于输入使所述把持处置单元的所述第1钳构件与所述第2钳构件之间打开或闭合的开闭操作。 13.一种把持处置系统,其中,该把持处置系统包括:权利要求1的把持处置单元;发热部,其设于所述第1钳构件,用于产生从所述第1钳构件的打开方向侧向所述把持面传递的热量;以及能量源单元,其通过输出向所述发热部供给的电力而在所述发热部产生所述热量。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使用热量对所把持的处置对象进行处置的把持处置单元。另外,涉及具有该把持处置单元的把持处置器具及把持处置系统。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用于在两个钳构件之间把持处置对象的把持处置器具。在该把持处置器具中,使用由设于一个钳构件的发热部产生的热量对把持在一个钳构件与另一个钳构件之间的处置对象进行处置。另外,在设有发热部的钳构件上形成有把持面朝向另一个钳构件突出的突起部。利用使用热量的处置,被把持在两个钳构件之间的处置对象中的与突起部相接触的部分被切断,处置对象中的与把持面上的除了突起部以外的部位相接触的部分被密封起来。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美国专利第7329257号说明书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在所述专利文献1的把持处置器具中,在设有发热部的钳构件上,在从基端部到顶端部的范围内设有突起部。作为使用热量进行的处置,有时要求将直径(粗细尺寸)比把持面的在钳构件的长度方向上的尺寸(全长)大的血管切断。在该处置中,需要在使把持面在长度方向上的全长范围内均接触于血管的状态下进行切断的同时将血管的切断部分与未被切断的未被切断部分之间的部分密封。但是,所述专利文献1的把持处置器具并不是在进行第一次切断之后使血管的切断部分的端部与未被切断部分之间形成密封部分(密封区域)的结构。因此,在专利文献1的把持处置器具中,难以进行利用热量将直径较大的血管等分多次密封并切断的处置。

    本发明是鉴于所述问题而做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能够确保在使用热量将例如直径较大的血管切断的处置中的处置性能和处置效率的把持处置单元、把持处置器具及把持处置系统。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为了实现所述目的,本发明的一技术方案提供一种把持处置单元,其中,该把持处置单元具备:第1钳构件,其从基端部朝向顶端部延伸设置;第2钳构件,其从基端部朝向顶端部延伸设置,该第2钳构件与所述第1钳构件之间能够开闭;热量赋予部,在所述第1钳构件的外表面设有与所述第2钳构件相对的把持面,该热量赋予部设于所述第1钳构件的把持面侧的部位;突起部,其以在从所述第1钳构件的所述基端部到所述顶端部的范围内连续的状态设于所述热量赋予部,该突起部由所述把持面比所述热量赋予部的其他部位朝向所述第2钳构件突出而成;第1导热部,其设于所述突起部;以及第2导热部,其与所述突起部的所述第1导热部的顶端部侧连续而能够在该第2导热部与所述第1导热部之间直接传导热量,且该第2导热部的热导率与所述第1导热部的热导率不同。

    发明的效果

    采用本发明,能够提供确保在使用热量将直径较大的血管切断的处置中的处置性能和处置效率的把持处置单元、把持处置器具及把持处置系统。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把持处置系统的概略图。

    图2是以第1钳构件与第2钳构件之间打开的状态概略表示包括第1实施方式的把持处置单元的把持处置器具的顶端部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3是以第1钳构件与第2钳构件之间闭合的状态下的与长度轴线垂直的截面概略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把持处置单元的剖视图。

    图4是概略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第1钳构件的刀片和发热部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5是对将直径比第1实施方式的第1钳构件的第1导热部的第1长度尺寸小的血管切断的处置进行说明的概略图。

    图6是对将直径比第1实施方式的把持面的在第1钳构件的长度方向上的尺寸大的血管切断的处置进行说明的概略图。

    图7是表示在第1实施方式的第1钳构件中把持面在长度方向上的全长范围内均接触于血管的状态下的、热量从发热部向血管移动的概略图。

    图8是表示在图7的状态下的把持面上、第1导热部和第2导热部的各自的温度从发热部的开始发热起随时间变化的概略图。

    图9是对使用第1实施方式的把持处置单元将膜状组织切断的处置进行说明的概略图。

    图10是表示在第1实施方式的第1钳构件中仅使把持面的顶端部接触于膜状组织的状态下的、热量从发热部向膜状组织移动的概略图。

    图11是表示在图10的状态下的把持面上、第1导热部和第2导热部的各自的温度从发热部的开始发热起随时间变化的概略图。

    图12是概略表示第1变形例的第1钳构件的刀片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13是概略表示第2变形例的第1钳构件的刀片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14是概略表示第3变形例的第1钳构件的刀片和发热部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15是以第1钳构件与第2钳构件之间闭合的状态下的与长度轴线垂直的截面概略表示第4变形例的把持处置单元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1实施方式

    参照图1~图11说明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

    图1是表示把持处置系统1的图。如图1所示,把持处置系统1具有把持处置器具2。把持处置器具2具有长度轴线C。在此,与长度轴线C平行的方向上的一侧是顶端侧(图1的箭头C1侧),与顶端侧相反的一侧成为基端侧(图1的箭头C2侧)。在本实施方式中,把持处置器具2是使用热量作为能量对生物体组织等处置对象进行处置的热处置器具,并且是使用高频电力(高频电流)对处置对象进行处置的高频处置器具。

    把持处置器具2包括能够由手术操作者保持的保持单元(手柄单元)3和连结于保持单元3的顶端侧的筒状的轴(护套)5。在本实施方式中,轴5的中心轴线成为长度轴线C。保持单元3包括沿着长度轴线C延伸设置的筒状壳体部6和从筒状壳体部6朝向与长度轴线C交叉的某一个方向延伸设置的固定手柄7。在本实施方式中,筒状壳体部6与轴5同轴设置,轴5通过从顶端侧向筒状壳体部6的内部插入而安装于保持单元3。固定手柄7与筒状壳体部6形成为一体。另外,保持单元3具有以能够转动的方式安装于筒状壳体部6的可动手柄8。通过使可动手柄8相对于筒状壳体部6转动,从而可动手柄8相对于固定手柄7进行打开动作或闭合动作。

    在保持单元3(筒状壳体部6)上连接有线缆11的一端。把持处置系统1具有例如作为电力生成器的能量源单元10。线缆11的另一端连接于能量源单元10。能量源单元10包括电源、转换电路、以及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置单元)或ASIC(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专用集成电路)。另外,能量源单元10电连接于脚踏开关等能量操作输入部12。

    在轴5的顶端侧连结有把持处置单元(末端执行器)20。把持处置单元20包括作为第1把持部的第1钳构件21和作为第2把持部的第2钳构件22。在把持处置单元20中,第1钳构件21与第2钳构件22之间能够开闭。即,第1钳构件21和第2钳构件22能够相对开闭。

    图2是表示包括把持处置单元20的把持处置器具2的顶端部的结构的图。图2表示第1钳构件21与第2钳构件22之间打开的状态。另外,图3以与长度轴线C垂直的截面表示第1钳构件21和第2钳构件22。在图3中,第1钳构件21与第2钳构件22之间闭合。

    如图2和图3所示,第1钳构件21具有第1钳构件轴线J1。第1钳构件轴线J1是第1钳构件21的中心轴线,第1钳构件(第1把持部)21从基端部朝向顶端部沿着第1钳构件轴线J1延伸设置。在此,与第1钳构件轴线J1平行的方向成为第1钳构件21的长度方向(第1钳构件长度方向)。而且,长度方向上的一侧成为第1钳构件21的顶端侧(第1钳构件顶端侧),与顶端侧(第1钳构件顶端侧)相反的一侧成为第1钳构件21的基端侧(第1钳构件基端侧)。第1钳构件21的顶端侧与在第1钳构件21中朝向顶端部的一侧一致,第1钳构件21的基端侧与在第1钳构件21中朝向基端部的一侧一致。

    另外,第2钳构件22具有第2钳构件轴线J2。第2钳构件轴线J2是第2钳构件22的中心轴线,第2钳构件(第2把持部)22从基端部朝向顶端部沿着第2钳构件轴线J2延伸设置。在此,与第2钳构件轴线J2平行的方向成为第2钳构件22的长度方向(第2钳构件长度方向)。而且,长度方向上的一侧成为第2钳构件22的顶端侧(第2钳构件顶端侧),与顶端侧(第2钳构件顶端侧)相反的一侧成为第2钳构件22的基端侧(第2钳构件基端侧)。第2钳构件22的顶端侧与在第2钳构件22中朝向顶端部的一侧一致,第2钳构件22的基端侧与在第2钳构件22中朝向基端部的一侧一致。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2钳构件22在轴5的顶端部相对于轴5固定。第2钳构件轴线J2与轴5的长度轴线C大致平行。第1钳构件21借助支点销23安装于轴5的顶端部。第1钳构件21能够以支点销23为中心相对于轴5转动。另外,在轴5的内部,从基端侧朝向顶端侧延伸设置有棒状的杆25。杆25能够相对于轴5沿着长度轴线C进行移动。杆25的基端部在筒状壳体部6的内部连结于可动手柄8。杆25的顶端部借助连接销26连接于第1钳构件21。通过使可动手柄8相对于固定手柄7进行打开动作或闭合动作,从而杆25相对于轴5沿着长度轴线C移动。由此,第1钳构件21相对于轴5转动,第1钳构件21相对于第2钳构件22进行打开动作或闭合动作。此时,由于第2钳构件22固定于轴5,因此第2钳构件22相对于第1钳构件21打开或闭合。即,借助杆25相对于轴5的移动,在把持处置单元20中第1钳构件21与第2钳构件22之间打开或闭合。因而,可动手柄8成为开闭操作输入部,该开闭操作输入部用于输入使第1钳构件(第1把持部)21与第2钳构件(第2把持部)22之间打开或闭合的开闭操作。

    在此,在第1钳构件21中朝向第2钳构件22的方向成为第1钳构件21的闭合方向(在图2和图3中为箭头Y1的方向),在第1钳构件21中自第2钳构件22离开的方向成为第1钳构件21的打开方向(在图2和图3中为箭头Y2的方向)。第1钳构件21的闭合方向(第1钳构件闭合方向)是与第1钳构件轴线J1交叉(垂直)的某一个方向,第1钳构件21的打开方向(第1钳构件打开方向)是与钳构件闭合方向相反的方向。另外,在第2钳构件22中朝向第1钳构件21的方向成为第2钳构件22的闭合方向(在图2和图3中为箭头Y3的方向),在第2钳构件22中自第1钳构件21离开的方向成为第2钳构件22的打开方向(在图2和图3中为箭头Y4的方向)。第2钳构件22的闭合方向(第2钳构件闭合方向)是与第2钳构件轴线J2交叉(垂直)的某一个方向,第2钳构件22的打开方向(第2钳构件打开方向)是与钳构件闭合方向相反的方向。而且,与第1钳构件轴线J1交叉(垂直)、并且与第1钳构件21的打开方向和闭合方向垂直的两个方向成为宽度方向(图3的箭头W1的方向和箭头W2的方向)。宽度方向(钳构件宽度方向)是与第2钳构件轴线J2交叉(垂直)、并且与第2钳构件22的打开方向和闭合方向垂直的方向。

    第2钳构件22包括固定于轴5的支承构件(第2支承构件)31和固定于支承构件31的承受构件32。支承构件31和承受构件32在从第2钳构件22的基端部到顶端部的整个范围内沿着第2钳构件轴线J2延伸设置。利用支承构件31在第2钳构件22的外表面上形成有朝向打开方向(第2钳构件打开方向)的背面(第2钳构件背面)27。另外,在第2钳构件22中,在支承构件31的闭合方向侧固定有承受构件32。承受构件32由电绝缘材料形成。另外,第2钳构件22具有固定于承受构件32的电极部(第2电极部)36。电极部(电极构件)36由导电材料形成且在从第2钳构件22的基端部到顶端部的整个范围内沿着第2钳构件轴线J2延伸设置。

    在本实施方式中,利用承受构件32和电极部36在第2钳构件22的外表面上形成有与第1钳构件21相对的相对面(第2把持面)28。即,第2钳构件22的相对面28的一部分由电极部36形成,相对面28的另一部分由承受构件32形成。相对面(第2把持面)28是第2钳构件22的外表面的一部分,并朝向第2钳构件22的闭合方向(第2钳构件闭合方向)。

    如图3所示,在第2钳构件22上形成有由相对面28朝向第2钳构件22的打开方向凹陷而成的凹部(槽状部)35。凹部35在第2钳构件22的宽度方向(钳构件宽度方向)上被夹于电极部36。凹部35在从第2钳构件22的基端部到顶端部的整个范围内沿着第2钳构件轴线J2延伸设置。另外,第2钳构件22的宽度方向上的中央位置M2位于凹部35。

    在电极部36连接有由电布线等形成的电力供给线(第2高频电力供给线)37的一端。电力供给线37经由轴5与杆25之间的空间、筒状壳体部6的内部、线缆11的内部延伸设置,另一端连接于能量源单元10。能量源单元10能够输出高频电力(高频电能),从能量源单元10输出的高频电力经由电力供给线37向第2钳构件22的电极部36供给。通过向电极部36供给电力,从而电极部36作为高频电力的一个电极(第2电极)发挥作用。另外,由于承受构件32由电绝缘材料形成,因此在支承构件31和承受构件32中未供给(传递)有高频电力。

    如图2和图3所示,第1钳构件21包括安装于轴5及杆25的支承构件(第1支承构件)41和固定于支承构件41的隔热构件42。支承构件41和隔热构件42在从第1钳构件21的基端部到顶端部的整个范围内沿着第1钳构件轴线J1延伸设置。利用支承构件41在第1钳构件21的外表面上形成有朝向打开方向(第1钳构件打开方向)的背面(第1钳构件背面)51。另外,在第1钳构件21中,在支承构件41的闭合方向侧固定有隔热构件42。隔热构件42由电绝缘材料形成。

    另外,在第1钳构件21中,在隔热构件42的闭合方向侧(第1钳构件闭合方向侧)固定有刀片(处置部)43。刀片43由导热性较高的导电材料形成。刀片43是用于对生物体组织等处置对象赋予热量的热量赋予部。在打开方向和闭合方向上,在隔热构件42与刀片43之间形成有空洞45。空洞45被隔热构件42和刀片43包围。在本实施方式中,利用刀片43在第1钳构件21的外表面上与第2钳构件22的相对面(第2把持面)28相对的位置形成有把持面(第1把持面)52。把持面(第1把持面)52是第1钳构件21的外表面的一部分,并朝向第1钳构件21的闭合方向(第1钳构件闭合方向)。因而,作为热量赋予部的刀片43设于第1钳构件21上的把持面52侧的部位。另外,在空洞45内配置有用于产生热量的发热部40。

    图4是表示刀片43和发热部40的结构的图。如图4所示,在刀片(处置部)43的基端部连接有由电布线等形成的电力供给线(第1高频电力供给线)53的一端。电力供给线53经由轴5与杆25之间的空间、筒状壳体部6的内部、线缆11的内部延伸设置,另一端连接于能量源单元10。从能量源单元10输出的高频电力(高频电能)经由电力供给线53向第1钳构件21的刀片43供给。通过向刀片43供给电力,从而刀片43作为电位不同于电极部36的电位的高频电力的电极(第1电极)发挥作用。另外,由于隔热构件42由电绝缘材料形成,因此在支承构件41和隔热构件42中未供给(传递)有高频电力。

    如图2~图4所示,作为热量赋予部的刀片43在从第1钳构件21的基端部到顶端部的整个范围内延伸设置。在刀片43中,把持面52在从第1钳构件21的基端部到顶端部的整个范围内延伸设置。另外,在刀片43上设有突起部55,该突起部55是把持面52比刀片43的其他部位朝向第2钳构件22(第1钳构件闭合方向侧)突出而成的。在刀片43中,突起部55以从第1钳构件21的基端部到顶端部的范围内连续的状态延伸设置。第1钳构件21的宽度方向上的中央位置M1位于突起部55。作为突起部55在第1钳构件21的宽度方向上的尺寸的突起宽度尺寸B1小于作为把持面52(刀片43)在第1钳构件21的宽度方向上的尺寸的面宽度尺寸B2。例如,突起宽度尺寸B1为1mm,面宽度尺寸B2为5mm。另外,在突起部55中,从根部起到突出端为止的突出尺寸P1在从基端到顶端的范围内成为均匀(大致相同)。突起部55的突出尺寸P1例如为0.4mm。

    突起部55能够在第1钳构件21与第2钳构件22之间闭合了的状态下抵接于承受构件32的凹部35。因而,承受构件32的凹部35成为供第1钳构件21的突起部55抵接的承受抵接部。通过在第1钳构件21与第2钳构件22之间没有处置对象的状态下使第1钳构件21与第2钳构件22之间闭合,突起部55抵接于凹部(承受抵接部)35。在突起部55抵接于凹部35的状态下,刀片43不与第2钳构件22的电极部36接触,在刀片43与电极部36之间具有间隙。由此,防止了电位彼此不同的第2钳构件22的电极部36与第1钳构件21的刀片43之间的接触。

    另外,将第1钳构件21的宽度方向的一个方向设为第1宽度方向(图3和图4的箭头W1的方向),将与第1宽度方向相反的方向设为第2宽度方向(图3和图4的箭头W2)的方向。在第1钳构件21的把持面(第1把持面)52上,倾斜面(第1倾斜面)57A与突起部55的第1宽度方向侧(第1钳构件宽度方向侧)连续,倾斜面(第2倾斜面)57B与突起部55的第2宽度方向侧(第2钳构件宽度方向侧)连续。在倾斜面(非接触部)57A上,越朝向第2宽度方向,倾斜面(非接触部)57A距第2钳构件22的相对面28的距离越小。另外,在倾斜面(非接触部)57B上,越朝向第1宽度方向,倾斜面(非接触部)57B距第2钳构件22的相对面28的距离越小。在此,在突起部55的突起宽度尺寸B1为1mm的情况下,倾斜面57A的在宽度方向上的尺寸和倾斜面57B的在宽度方向上的尺寸分别例如为2mm。

    发热部40安装于刀片(热量赋予部)43的设置面46。设置面46朝向第1钳构件21的打开方向侧。因而,发热部40位于比刀片43靠打开方向侧(第1钳构件打开方向侧)的位置。发热部40的外壳具有耐热性且由电绝缘材料形成。因此,向刀片43供给的高频电力不向发热部40供给。在此,在两个钳构件(21、22)中的一者上设有发热部40的情况下,将设有发热部40的一者设为第1钳构件(第1把持部)21,将未设有发热部40的另一者设为第2钳构件(第2把持部)22。在作为发热钳构件(发热把持部)的第1钳构件21上仅设有一个发热部40,而不是设有多个发热部。在第1钳构件(发热把持部)21中,在长度方向(第1钳构件长度方向)上从基端部到顶端部的整个范围内设有发热部40。

    在发热部40连接有由电布线等形成的电力供给线(第1热电力供给线)58A和电力供给线(第2热电力供给线)58B的一端。电力供给线58A、58B经由轴5与杆25之间的空间、筒状壳体部6的内部、线缆11的内部延伸设置,另一端连接于能量源单元10。能量源单元10不仅能够输出上述高频电力,而且还能够输出向发热部40供给的电力(热电力)。从能量源单元10输出的电力(热电能)经由电力供给线58A、58B向第1钳构件21的发热部40供给。通过向发热部40供给电力,从而利用设于发热部40的发热线(未图示)的热阻产生热量。此时,在发热部40的在第1钳构件21的长度方向上的全长范围内产生热量。因而,在从第1钳构件21的基端部到顶端部的整个范围内,发热部40均匀地产生了热量。

    另外,在刀片(处置部)43中,在第1钳构件21的长度方向上从基端部到顶端部的整个范围内,发热部40安装于设置面46。因此,由发热部40产生的热量从第1钳构件21的打开方向侧(第1钳构件打开方向侧)传递到刀片43。此时,在本实施方式中,来自第1钳构件21的背面侧的热量在第1钳构件21的长度方向上从基端部到顶端部的范围内均匀地(同样地)传递(传导)。并且,传递至刀片43的热量在刀片43中朝向把持面52传导(传递)。利用传导至把持面(第1把持面)52的热量对处置对象进行处置。

    刀片(处置部)43包括第1刀片形成部61和与第1刀片形成部61的顶端侧连续的第2刀片形成部62。第2刀片形成部62的热导率与第1刀片形成部61的热导率不同,第2刀片形成部62由热导率比第1刀片形成部61的热导率低的材料形成。例如,第1刀片形成部61由纯铜(热导率为400W/m·K左右)形成,第2刀片形成部62由热导率比铜合金的热导率低的不锈钢合金(热导率为20W/m·K左右)形成。另外,也可以是,例如,第1刀片形成部61由铜合金、纯铝、铝合金中的任意一种形成,第2刀片形成部62由例如相对于大致350℃左右的温度具有耐性的耐热性塑料或陶瓷形成。因而,第1刀片形成部61由纯铜、铜合金、纯铝、铝合金中的任意一种材料形成,第2刀片形成部62由热导率比第1刀片形成部61的材料的热导率低的材料形成。

    第1刀片形成部61包括形成突起部55的一部分的第1导热部63,第2刀片形成部62包括形成突起部55中的相对于第1导热部63独立的一部分的第2导热部65。突起部55由第1导热部63和第2导热部65形成。第1导热部63是第1刀片形成部61的一部分,第2导热部65是第2刀片形成部62的一部分,因此,第2导热部65的热导率低于第1导热部63的热导率。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导热部63从突起部55的基端朝向顶端部侧延伸设置,第2导热部65从突起部55的顶端朝向基端部侧延伸设置。

    在突起部55中,第2导热部65与第1导热部63的顶端部侧(钳构件顶端侧)连续。即,第1导热部63和第2导热部65在第1钳构件21的长度方向上连续。因而,能够在第1导热部63与第2导热部65之间直接传导热量。在第1钳构件21的长度方向上,第1导热部63(第1刀片形成部61)具有第1长度尺寸L1,在第1钳构件21的长度方向上,第2导热部65(第2刀片形成部62)具有第2长度尺寸L2。第2长度尺寸L2小于第1长度尺寸L1,例如,第1长度尺寸L1为14mm~16mm左右,而第2长度尺寸L2为2mm左右。因而,在突起部55中,仅顶端部成为第2导热部65,除了顶端部以外的大部分成为第1导热部63。

    另外,第1刀片形成部61包括第1基底部66,第2刀片形成部62包括第2基底部67。第1基底部66是第1刀片形成部61的一部分,因此,第1基底部66由与第1导热部63相同的材料形成且具有与第1导热部63相同的热导率。第1导热部63从第1基底部66朝向第2钳构件22(第1钳构件21的闭合方向侧)突出。另外,第2基底部67是第2刀片形成部62的一部分,因此,第2基底部67由与第2导热部65相同的材料形成并具有与第2导热部65相同的热导率。第2导热部65从第2基底部67朝向第2钳构件22(第1钳构件21的闭合方向侧)突出。另外,第2基底部67与第1基底部66的顶端部侧连续。因此,能够在第1基底部66与第2基底部67之间直接传导热量。

    接着,说明本实施方式的把持处置单元20、把持处置器具2及把持处置系统1的作用和效果。在使用把持处置系统1对生物体组织等处置对象进行处置时,将把持处置单元20(第1钳构件21和第2钳构件22)向体内插入,将处置对象配置在第1钳构件21与第2钳构件22之间。然后,使可动手柄8相对于固定手柄7进行闭合动作,输入把持处置单元20的闭合操作。由此,第1钳构件21与第2钳构件22之间闭合,在第1钳构件21与第2钳构件22之间把持处置对象。在把持着处置对象的状态下,利用能量操作输入部16输入能量操作。由此,从能量源单元10输出电力(热电力)并输出高频电力。

    然后,通过从能量源单元10向发热部40供给电力,在发热部40中产生热量,所产生的热量向形成于第1钳构件21的刀片43的把持面(第1把持面)52传递。由此,抵接于把持面52的处置对象被灼烧,处置对象被切开。在此,通过减小发热部40中的发热量,降低把持面52的温度,从而使处置对象凝固。通过调整向发热部40供给的电力(从能量源单元10输出的电力),能够调整发热部40中的发热量。在切开(切断)处置对象时,把持面52的温度为250℃~300℃左右,在使处置对象凝固时,把持面52的温度为200℃左右。

    另外,通过从能量源单元10向第2钳构件22的电极部36和第1钳构件21的刀片43供给高频电力,电极部36和刀片43作为电位彼此不同的电极发挥作用。由此,高频电流经由把持在第1钳构件21与第2钳构件22之间的处置对象在电极部36与刀片43之间流动。利用高频电流,使处置对象改性,促进凝固。

    图5是表示将直径(粗细尺寸)比第1导热部63在第1钳构件21的长度方向上的第1长度尺寸L1小的血管V1切断(切开)的处置的图。如图5所示,在切断直径比第1长度尺寸L1小的血管V1时,在使血管V1在径向(粗细方向)上的整个尺寸(整个宽度)接触于把持面52的第1刀片形成部61的状态下,将血管V1切断。此时,在把持面52上,第2刀片形成部62不与血管V1接触。即,利用第1钳构件21和第2钳构件22的尽量位于基端侧的部位来把持血管V1。从第1钳构件21作用于血管V1中的与突起部55(第1导热部63)相接触的部位的压力较高。因此,在来自第1导热部63的热量和来自第1钳构件21的压力的作用下,血管V1被切断,在血管V1的与第1导热部63接触的部位形成切断部分71。

    另一方面,在第1导热部63的第1钳构件21的宽度方向上的两侧,血管V1未受到第1导热部63(突起部55)的压力。而且,对于第1导热部63的第1钳构件21的宽度方向上的两侧,与第1导热部63(突起部55)相比,从第1钳构件21作用于血管V1的压力较小。因此,在第1导热部63的宽度方向上的两侧与把持面52接触的血管V1的部位未因热量和压力被切断,而是凝固。因而,通过将血管V1切断,在切断部分71的第1钳构件21的宽度方向(血管V1的延伸设置方向)上的两侧形成有密封部分(密封区域)72A、72B。例如,在突起部55的突起宽度尺寸B1为1mm、把持面52的面宽度尺寸B2为5mm的情况下,在切断部分71的第1钳构件21的宽度方向(血管V1的延伸设置方向)上的两侧分别形成有2mm左右的密封部分(72A或72B)。各个密封部分72A、72B的端部利用切断部分71形成,在将血管V1切断的处置中,在密封部分72A、72B凝固之后,进行切开(切断)。即,在将血管V1切断的同时,或者是,在将血管V1切断之前,密封部分72A、72B的端部发生凝固。因此,能够防止在使用把持处置器具2的处置中血液从血管V1流出。由此,在将血管V1切断的处置中,能够确保处置性能和处置效率。

    图6是表示将直径(粗细尺寸)比把持面52在第1钳构件21的长度方向上的尺寸(全长)大的血管V2切断(切开)的处置的图。如图6所示,在切断直径比把持面52在长度方向上的全长大的血管V2时,在使把持面52在长度方向上的全长范围内与血管V2接触的状态下进行第一次切断。在第一次切断中,血管V2并没有以径向(粗细方向)上的全部尺寸(全部宽度)与把持面52相接触,而仅是血管V2的径向(粗细方向)上的一部分与把持面52相接触,血管V2中的未与把持面相接触的部分未被切断。因此,在第一次切断之后,形成有切断部分75和未被切断部分(预切断部分)76。

    图7是表示在把持面52在长度方向上的全长范围内均接触于血管(处置对象)V2的状态下的、热量从发热部40向血管V2移动的图。另外,图8表示在图7的状态下的把持面52上、第1导热部63和第2导热部65的各自的温度从发热部40的开始发热起随时间的变化。在图8中,纵轴表示温度,横轴表示时间。如上所述,由发热部40产生的热量在从基端部到顶端部的范围内自第1钳构件21的打开方向侧均匀地传递至刀片(处置部)43。然后,在刀片43中,热量朝向把持面52传导。在此,在第2导热部65(第2刀片形成部62)中,与第1导热部63(第1刀片形成部63)相比,热导率较低。

    由于为上述那样的结构,因此,如图8所示,在突起部55中,在形成除了顶端部以外的大部分的第1导热部63中,把持面52的温度从发热部40的开始发热时刻t0起瞬间(例如5秒左右)上升到能够切开处置对象的250℃~300℃。因而,在第一次切断中,在来自第1导热部63的热量和来自第1钳构件21的压力的作用下,血管V2被切断,在血管V2的与第1导热部63相接触的部位形成切断部分75。此时,与将直径不大的血管V1切断的情况同样地,在切断部分75的第1钳构件21的宽度方向(血管V2的延伸设置方向)上的两侧形成有密封部分(密封区域)77A、77B。

    另一方面,形成突起部55的顶端部的第2导热部65的热导率低于第1导热部63的热导率。因此,即使在从发热部40的开始发热时刻t0起经过了一定时间时,把持面52的温度也不上升到能够切开处置对象的250℃~300℃,把持面52的温度为200℃左右。因而,在第一次切断中,血管V2的与第2导热部65相接触的部位凝固,在血管V2中的因第2导热部65而发生了凝固的部位形成密封部分(密封区域)78。例如,在第2导热部65的长度方向上的第2长度尺寸L2为2mm的情况下,会形成2mm左右的密封部分78。

    即,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7所示,在把持面52在长度方向上的全长范围内接触于血管V2的状态下,与从第1导热部63传递至血管V2的每单位面积的热量相比,从第2导热部65传递至血管V2的每单位面积的热量较小。因此,在血管V2中的与第1导热部63相接触的部位形成切断部分75,在血管V2中的与第2导热部65相接触的部位形成密封部分78。

    通过如上述那样进行第一次切断,从而在进行了第一次切断之后在切断部分75与未被切断部分76之间形成密封部分78。由此,在将较粗的血管V2切断的处置中,在对血管V2进行第一次切断的同时,在第一次切断中的切断部分75与未被切断部分76之间发生凝固。在进行第一次切断之后,使第1钳构件21和第2钳构件22移动,使突起部55的第1导热部63接触于包含密封部分78的未被切断部分76。然后,在利用第1导热部63使未被切断部分76与把持面52接触的状态下进行第2次切断,从而将第一次切断中的未被切断部分76切断而形成切断部分81。切断部分81形成为与第一次切断中的切断部分75连续的状态。此时,与第一次切断同样地,在切断部分81的第1钳构件21的宽度方向(血管V2的延伸设置方向)上的两侧形成有密封部分(密封区域)82A、82B。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即使在将直径较大(仅利用1次切断会产生未被切断部分76)的血管V2切断的情况下,也会在进行了第一次切断之后,在血管V2的切断部分75与未被切断部分76之间形成密封部分(密封区域)78。通过形成密封部分78,有效地进行第一次切断中的切断部分75与未被切断部分76之间的凝固。由此,在将直径较大(较粗)的血管V2切断的处置中,能够防止血液的流出,从而能够确保处置性能和处置效率。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突起部55中,仅使顶端部(第2导热部65)的热导率和顶端部以外的部分(第1导热部63)的热导率变化,将血管V2中的与第1导热部63相接触的部位切断,使血管V2中的与第2导热部65相接触的部位凝固。例如,在第1钳构件(22)中,通过仅在顶端部降低来自发热部(40)的发热量,从而在突起部55中能够仅在顶端部降低温度。但是,在该情况下,发热部(40)与能量源单元(10)之间的布线等的结构较复杂,并且电力自能量源单元(10)的输出状态的控制也较复杂。即,在本实施方式中,利用容易的结构和容易的电力的输出控制,实现了仅在第1钳构件21的突起部55的顶端部(第2导热部65)减少向血管(处置对象)V2传递的热量。

    图9是表示将膜状组织M切断(切开)的处置的图。如图9所示,在将膜状组织M切断时,在仅使把持面52的顶端部接触于膜状组织M的状态下进行切断。因而,在突起部55中,仅使位于顶端部的第2导热部65与膜状组织M接触,不使第1导热部63与膜状组织M接触。

    图10是表示在仅使把持面52的顶端部接触于膜状组织(处置对象)M的状态下的、热量从发热部40向膜状组织M移动的图。另外,图11示出在图10的状态下的把持面52上、第1导热部63和第2导热部65的各自的温度从发热部40的开始发热起随时间的变化。在图11中,纵轴表示温度,横轴表示时间。如图11所示,即使在仅突起部55的顶端部与膜状组织M相接触的情况下,在突起部55中,在形成除了顶端部以外的大部分的第1导热部63中,把持面52的温度从发热部40的开始发热时刻t0起瞬间上升到能够切开处置对象的250℃~300℃。但是,在将膜状组织M切断的处置中,不使第1导热部63接触于膜状组织M。因此,膜状组织M未被第1导热部63切断。

    另外,能够在第1导热部63与第2导热部65之间直接传导热量。因而,如图10所示,由于第1导热部63不接触膜状组织M,因此热量不会从第1导热部63传递至膜状组织M。从第1钳构件21的打开方向侧传递至第1导热部63的热量被传导至第2导热部65。即,在仅第2导热部65与膜状组织M相接触的状态下,从第1钳构件21的打开方向侧传递热量且热量经由第1导热部63传导至第2导热部65。因此,在热导率较低的第2导热部65也是,若从发热部40的开始发热时刻t0起经过了一定时间,则把持面52的温度会上升到能够切开处置对象的250℃~300℃。

    因而,通过在仅第2导热部65与膜状组织M相接触的状态下使发热部40产生热量,从而利用来自第2导热部65的热量和来自第1钳构件21的压力将膜状组织M切断,在膜状组织M的与第2导热部65相接触的部位形成切断部分85。此时,与将血管(V1、V2)切断的情况同样地,在切断部分85的第1钳构件21的宽度方向(与切断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的两侧,利用把持面52形成密封部分(密封区域)87A、87B。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即使在仅使把持面52的顶端部(第2导热部65)接触于处置对象(膜状组织M)的状态下进行切断时,也能够利用热量将处置对象适当地切断。即,在将仅接触了把持面52的顶端部的处置对象切断的处置中,能够确保处置效率和处置性能。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利用单个把持处置器具2将各种直径的血管(V1、V2)适当地切断,能够适当地进行仅使把持面52的顶端部接触于处置对象而将处置对象切断的处置。即,能够利用单个把持处置器具2适当地进行各种切断处置(切开处置)。

    变形例

    在第1实施方式中,在具有突起部55的刀片(处置部)43中,在整个顶端部形成有热导率较低的第2刀片形成部62,但是并不限于此。例如,作为第1变形例,也可以是,如图12所示,在刀片43中,在除突起部55的顶端部以外的大部分上形成有热导率较高的第1刀片形成部61,仅在突起部55的顶端部形成热导率较低的第2刀片形成部62。在本变形例中,在从作为热量赋予部的刀片43的基端到顶端的范围内延伸设置有基底部68。基底部68是第1刀片形成部61的一部分,因此,基底部68由与第1导热部63相同的材料形成且具有与第1导热部63相同的热导率。并且,由第1导热部63和第2导热部65形成的突起部55自基底部68朝向第2钳构件22(第1钳构件21的闭合方向侧)突出。因而,在本变形例中也是,在刀片43的顶端部,除了突起部55以外的部位的热导率较高。并且,整个第2刀片形成部62成为第2导热部65。

    在本变形例中,也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地,在突起部55中,设有由第1刀片形成部61形成的第1导热部63,由第2刀片形成部62形成的第2导热部65与突起部55的第1导热部63的顶端部侧连续。因而,在突起部55中,热导率比第1导热部63的热导率低的第2导热部65与第1导热部63的顶端部侧(顶端侧)连续。并且,在突起部55中,仅顶端部由第2导热部65形成,除了顶端部以外的部分由第1导热部63形成。因此,在本变形例中也是,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地,能够适当地进行各种切断处置。

    另外,作为第2变形例,也可以是,如图13所示,刀片43中的除了突起部55以外的部位为热导率与第1刀片形成部61和第2刀片形成部62的热导率均不同的第3刀片形成部69。因此,第1刀片形成部61、第2刀片形成部62以及第3刀片形成部69的热导率各不相同。并且,优选热导率按照第3刀片形成部69、第1刀片形成部61以及第2刀片形成部62的顺序依次减小。在本变形例中,仅在突起部55设有第1刀片形成部61和第2刀片形成部62,刀片43的除了突起部55以外的部位由第3刀片形成部69形成。因此,第1导热部63和第2导热部65从作为基底部的第3刀片形成部69朝向第2钳构件22(第1钳构件21的闭合方向侧)突出。因而,整个第1刀片形成部61成为第1导热部63,整个第2刀片形成部62成为第2导热部65。

    但是,在本变形例中,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地,在突起部55设有由第1刀片形成部61形成的第1导热部63,由第2刀片形成部62形成的第2导热部65与突起部55的第1导热部63的顶端部侧连续。因而,在突起部55中,热导率比第1导热部63的热导率低的第2导热部65与第1导热部63的顶端部侧(顶端侧)连续。并且,在突起部55中,仅顶端部由第2导热部65形成,顶端部以外的部分由第1导热部63形成。因此,在本变形例中也是,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地,能够适当地进行各种切断处置。

    另外,在第1实施方式的刀片43中,自第1钳构件21的背面侧的热量在第1钳构件21的长度方向上从基端部到顶端部的范围内均匀地(同样地)传递,但是并不限于此。例如,作为第3变形例,也可以是,如图14所示,发热部40仅与热导率较高的第1刀片形成部61相接触,而不与热导率较低的第2刀片形成部62接触。在本变形例中,热量从第1钳构件21的打开方向侧传递至刀片43的第1刀片形成部61。此时,自第1钳构件21的背面侧的热量在从第1刀片形成部61的顶端部到基端部的范围内均匀地(同样地)传递。然后,热量经由第1刀片形成部61传导至第2刀片形成部62。

    此外,对于热量从第1钳构件21的背面侧仅传递至热导率较低的第2刀片形成部62、而不传递至热导率较高的第1刀片形成部61的结构,其不适用于任何变形例。即,在任何变形例中均不适用如下结构:热量从第1钳构件21的打开方向侧仅传递至第2刀片形成部62并经由第2刀片形成部62传导至第1刀片形成部61。

    另外,在刀片43的突起部55中,也可以仅在基端部设置热导率较低的第2导热部(65)。在该情况下也是,在突起部55中,热导率互不相同的第1导热部(63)和第2导热部(65)在第1钳构件21的长度方向上连续,能够在第1导热部(63)与第2导热部(65)之间直接传导热量。

    另外,作为第4变形例,如图15所示,设有发热部40的第1钳构件(第1把持部)21也可以固定于轴5。在本变形例中,未设有发热部40的第2钳构件22以能够相对于轴5转动的方式安装于轴5。如图15所示,在本变形例中,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地,第2钳构件22由支承构件31、承受构件32以及电极部36形成。并且,利用承受构件32和电极部36形成与第1钳构件21相对的相对面(第2把持面)28。

    另外,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地,第1钳构件21由支承构件41、隔热构件42、刀片43、发热部40形成。并且,利用刀片43形成与第2钳构件22相对的把持面(第1把持面)52。在本变形例中也是,在第1钳构件(发热钳构件)21上仅设有1个发热部40。另外,在刀片43上设有突起部55,突起部55包括第1导热部63和热导率比第1导热部63的热导率低的第2导热部65。并且,在突起部55中,第1导热部63在第1钳构件21的长度方向上与第2导热部65连续,能够在第1导热部63与第2导热部65之间直接传导热量。

    另外,在某一变形例中,第1钳构件21和第2钳构件22这两者成为设有发热部(40)的发热钳构件(发热把持部)。在该情况下,在各个发热钳构件(21、22)中仅设有1个发热部(40)。并且,在各个发热钳构件(第1钳构件21和第2钳构件22)中设有热量赋予部(刀片43),与上述实施方式等的第1钳构件21同样地,在热量赋予部(43)上设有突起部(55)。各个突起部(55)包括第1导热部(63)和热导率比第1导热部(63)的热导率低的第2导热部(65)。并且,在各个突起部(55)中,第1导热部(63)在发热钳构件的长度方向上与第2导热部(65)连续,能够在第1传导部(63)与第2导热部(65)之间直接传导热量。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等中,两个钳构件(21、22)中的一者(例如第2钳构件22)固定于轴5,两个钳构件(21、22)中的另一者(例如第1钳构件21)能够相对于轴5转动,但是并不限于此。在某一变形例中,也可以是第1钳构件21和第2钳构件22这两者以能够相对于轴5转动的方式安装于轴5。在该情况下,通过使杆25沿着长度轴线C移动,第1钳构件21和第2钳构件22这两者相对于轴5转动。由此,在把持处置单元20中,第1钳构件21与第2钳构件22之间打开或闭合。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从能量源单元10输出高频电力,但是并不限于此。即,不必向第1钳构件21和第2钳构件22供给高频电力。因而,只要在作为两个钳构件(21、22)之一的第1钳构件21中至少设置发热部40且能量源单元10输出向发热部40供给的电力即可。

    在上述实施方式等(也包括变形例)中,在把持处置单元(20)中,第1钳构件(21)与第2钳构件(22)之间能够开闭,在第1钳构件(21)中,设有热量赋予部(43)。在热量赋予部(43)设有作为与第2钳构件(22)相对的外表面的把持面(52),在热量赋予部(43)中,朝向把持面(52)传导热量。在热量赋予部(43)中,从顶端部到基端部的范围内连续地设有突起部(55),与热量赋予部(43)的其他部位相比,把持面(52)在突起部(55)处朝向第2钳构件(22)突出。突起部(55)包括第1导热部(63)和热导率与第1导热部(63)不同的第2导热部(65)。第2导热部(65)在第1钳构件(21)的长度方向上与第1导热部(63)连续,且能够在第1导热部(63)与第2导热部(65)之间直接传导热量。

    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等,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等,当然能够不脱离发明的主旨地进行各种变形。

    关 键  词:
    把持 处置 单元 器具 系统
      专利查询网所有文档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0条评论

    还可以输入200字符

    暂无评论,赶快抢占沙发吧。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把持处置单元、把持处置器具及把持处置系统.pdf
    链接地址:https://www.zhuanlichaxun.net/p-8236254.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17-2018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