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9

含挥发油包合物的温灸穴位贴.pdf

  • 上传人:e1
  • 文档编号:8216850
  • 上传时间:2020-02-15
  • 格式:PDF
  • 页数:9
  • 大小:502.97KB
  •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620176885.5

    申请日:

    20160308

    公开号:

    CN205626471U

    公开日:

    20161012

    当前法律状态:

    有效性:

    有效

    法律详情:

    IPC分类号:

    A61H39/06,A61H39/00,A61N5/06,A61M37/00

    主分类号:

    A61H39/06,A61H39/00,A61N5/06,A61M37/00

    申请人:

    上海中医药大学

    发明人:

    成颜琪,张彤,张梦婕,薛海萍,陈婷如,周旎泓,吴志豪,顾思浩

    地址:

    201203 上海市浦东新区蔡伦路1200号

    优先权:

    CN201620176885U

    专利代理机构:

    上海唯智赢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代理人:

    吴瑾瑜

    PDF完整版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含挥发油包合物的温灸穴位贴,其结构包括自上而下粘结在一起的自发热层(1)、挥发油包合物层(4)、滤过吸附层(5)、托玛琳石层(6);所述的自发热层(1)的结构包括密闭包裹在隔离膜(3)内的金属‑空气电池(101),下部的隔离膜与挥发油包合物层粘结在一起;滤过吸附层的上方与挥发油包合物层贴合,下方为托玛琳石层;滤过吸附层下方超出托玛琳石层的部分设有黏胶层。本实用新型通过调整温灸贴结构,能够即贴即用,起效快,使用更便捷,并且作用时间长。

    权利要求书

    1.含挥发油包合物的温灸穴位贴,其特征在于,结构包括自上而下粘结在一起的自发热层(1)、挥发油包合物层(4)、滤过吸附层(5)、托玛琳石层(6);所述的自发热层(1)的结构包括金属-空气电池(101)和隔离膜(3),金属-空气电池(101)密封包裹在隔离膜(3)内;自发热层(1)上部的隔离膜(3)表面设有多个微孔(302),下部的隔离膜(103)与挥发油包合物层(4)粘结在一起;滤过吸附层(5)的上方与挥发油包合物层(4)贴合,下方为托玛琳石层(6);滤过吸附层下方超出托玛琳石层(6)的部分设有黏胶层(7)。 2.权利要求1所述含挥发油包合物的温灸穴位贴,其特征在于,所述挥发油包合物层(4)的外缘不超出自发热层(1)的外缘。 3.权利要求1所述含挥发油包合物的温灸穴位贴,其特征在于,所述托玛琳石层(6)的位置和形状与挥发油包合物层(4)相匹配。 4.权利要求1所述含挥发油包合物的温灸穴位贴,其特征在于,所述托玛琳石层(6)由粒径0.05~2mm的托玛琳石组成。 5.权利要求1所述含挥发油包合物的温灸穴位贴,其特征在于,在自发热层上部的隔离膜(3)上方设有隔离层(2),且隔离层(2)覆盖微孔(302);隔离膜(3)上的微孔(302)直径为0.1~0.8mm,微孔(302)间距为0.2~4mm。 6.权利要求1所述含挥发油包合物的温灸穴位贴,其特征在于,黏胶层(7)外缘与相邻的托玛琳石层(6)边缘间距为0.5~3cm;在黏胶层(7)的下方设置防粘层(8),所述防粘层(8)覆盖于黏胶层(7)或者覆盖托玛琳石层(6)和黏胶层(7)。 7.权利要求1所述含挥发油包合物的温灸穴位贴,其特征在于,所述滤过吸附层(5)的材料为合成树脂、纱布或过滤棉;所述隔离膜(3)的材料为聚合材料。 8.权利要求1所述含挥发油包合物的温灸穴位贴,其特征在于,在黏胶层(7)上设置直径为0.5~3mm的多个孔洞(701)。 9.权利要求1所述含挥发油包合物的温灸穴位贴,其特征在于,所述挥发油包合物层为圆形、椭圆形或矩形,当挥发油包合物层为圆形时,其直径为0.5~2.5cm,当挥发油包合物层为椭圆形时,其长轴为0.5~2.5cm,当挥发油包合物层为矩形时,其边长为0.5~2.5cm。 10.权利要求9所述含挥发油包合物的温灸穴位贴,其特征在于,当所述挥发油包合物层为圆形时,其直径为1~2cm。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含挥发油包合物的温灸穴位贴。

    背景技术

    温灸属于针灸范围,但不使用针刺方法,而是通过点燃艾绒,利用热力进行治疗。

    中医认为,艾叶具有通畅经络、温经止血、散寒止痛、养生保健的作用。艾蒿的药用部位是艾叶,艾叶的药用功能来源于其中所含化学物质。经研究艾蒿的化学成分主要有挥发油、黄酮、桉叶烷、三萜类等,有抗菌、增强网状内皮细胞吞噬功能、免疫调节、平喘、抗过敏性休克、镇咳祛痰、心血管活性、利胆、兴奋子宫、抗疲劳和调节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艾绒燃烧后生成的抗氧化物质,附着在穴位处的皮肤上,能够通过灸热渗透进入体内,有清除自由基的效果。

    常用的市售温灸制品多数为艾条、艾柱贴、艾蓉等,需要点火燃烧后方可起效,同时会产生大量的艾烟。艾烟的排放一则不环保,二则使用者由于长期吸入艾烟,易发生患呼吸系统疾病等不良反应;而且艾条点燃时释放的巨大热量难于控制,升温速度容易失控,这也成为了危险因素,容易造成温度过高将患者烫伤,导致使用不便,操作复杂;也因为上述原因,导致很难在颜面部进行施灸等问题。

    现下经研究发明了一些改良的艾灸贴片,虽然解决了艾烟、使用不便等一部分难题,但是这些产品仍旧存在其片面性和局限性,比如将有效精油成分分离,涂抹于皮肤后再使用贴片的设计,会造成有效成分的过度挥发与浪费;分步操作的方法仍具有一定的不便等。因此,需要对现有的产品加以改进以解决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含挥发油包合物的温灸穴位贴,使有效治疗成分能够缓慢释放,使得温灸过程更安全、更便捷,更环保。

    为达到上述目的,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所述温灸穴位贴的结构包括自上而下粘结在一起的自发热层、挥发油包合物层、滤过吸附层、托玛琳石层;自发热层的结构包括金属-空气电池和隔离膜,金属-空气电池密封包裹在隔离膜内;自发热层上部的隔离膜上设有多个微孔,下部的隔离膜与挥发油包合物层粘结在一起;滤过吸附层的上方与挥发油包合物层贴合,下方为托玛琳石层;滤过吸附层下方超出托玛琳石层的部分设有黏胶层,可将温灸穴位贴固定于皮肤。

    自发热层上部的隔离膜微孔的孔径大小为0.1~0.8mm,使得空气能够接触透过,参与发热反应,微孔之间的间距为0.2~4mm;同时在自发热层上部设有隔离层,用于覆盖微孔,以隔离空气,防止在使用前造成金属-空气电池的热能外泄。隔离膜的材料可以选用聚合材料,如聚丙烯材料等。

    自发热层与挥发油包合物层之间通过隔离膜结合,并且优选的,挥发油包合物层的外缘不超出自发热层的外缘;更优选的,自发热层的形状和大小与挥发油包合物层匹配。挥发油包合物层下方为易于药物渗透的滤过吸附层,该滤过吸附层下方为托玛琳石层,可直接与皮肤接触。所述滤过吸附层可选用合成树脂、纱布或过滤棉制成,平铺于托玛琳石层和黏胶层上方,衬垫于挥发油包合物层的下方。

    托玛琳石层的位置、形状和大小与挥发油包合物层相匹配;材料为粒径0.05~2mm的托玛琳石。

    黏胶层外缘与相邻的托玛琳石层边缘间距为0.5~3cm。黏胶层上还可以带有孔洞,以减少对皮肤的刺激,孔洞的直径为0.5~3mm。还可以在黏胶层的下方设置防粘层,避免在使用前黏胶层失去黏性。防粘层覆盖托玛琳石层和黏胶层;或者防粘层覆盖于黏胶层。防粘层与黏胶层采用密封压合,包装制成贴片,以便于储存和使用。并采用适应化学发热材料及挥发油包合物的真空包装。

    优选的,挥发油包合物层的形状和大小与托玛琳石层匹配。优选的,挥发油包合物层为圆形、椭圆形或矩形。挥发油包合物层形状为圆形时,其直径为0.5~2.5cm;形状为椭圆形时,其长轴为0.5~2.5cm;形状为矩形时,其边长为0.5~2.5cm。优选的,挥发油包含层为圆形,直径优选为1~2cm。

    挥发油包合物层的材料为挥发油包合物,可以通过现有技术的方法制备,例如:孙永慧等,“大蒜油β-环糊精包合物缓释片制剂工艺研究”(《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第14卷第11期)所记载的方法。步骤为:(1)将挥发油与无水乙醇稀释后,滴入β-环糊精饱和溶液,并密闭震荡;(2)0~5℃下放置20~30小时,抽滤、洗涤干燥后得到挥发油包合物。

    步骤(1)中挥发油的制备方法为:将药材的鲜品或干品粉碎后,用水蒸汽蒸馏法提取,分离获得油相并干燥。更优选的,药材可选用艾叶、红花、附子、吴茱萸、乳香、没药等。

    所述金属-空气电池由自发热材料组成,可选用铁粉、活性炭和氯化钠饱和溶液的混合物,并加入固体电解质(SPE,脲、硫脲和PEG6000在150℃下共熔物)、硅藻土或蛭石。

    使用时撕去自发热层上方的隔离层、黏胶层下方的防粘层,将温灸穴位贴敷贴在皮肤上,自发热层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来放热。根据铁在潮湿空气中发生吸氧腐蚀的原理,同时利用活性炭的强吸附性,在活性炭的疏松结构中,水蒸气液化为水滴,与铁粉接触,并在氯化钠的催化作用下较为迅速地发生反应,生成氢氧化铁,并释放出热量。通过金属空气电池等原理来控制反应的速度,使温度保持在适宜的水平。通过自发热作用,所述温灸穴位贴可释放出挥发油包合物中的有效治疗成分,激发托玛琳石的远红外作用,从而起到传统中医药的温灸治疗效果。

    发热时激发电气石托玛琳产生热电效能和远红外效应,作用于人体皮肤,模拟针刺感,加强对局部组织的刺激,促进血液循环、细胞代谢。自发热层采用金属空气电池原理,接触空气后产生电流,直接利用空气作反应物,比能量高。在此用量比例下,可使发热时间维持在0.5~1小时,起效时间控制在2~10分钟,甚至少于5分钟;平均温度为40℃~45℃,在此温度范围内,所述挥发油包合物层中有效成分可有效释放;其释放率超过20%,甚至可以达到40%~50%。

    自发热层可将发热温度恒定在40℃~45℃,持续发热20分钟以上。在此温度下,挥发油包合物层释放有效的治疗成分,并通过滤过吸附层使有效成分缓慢释放。同时滤过吸附层可吸收多余热量,防止皮肤烫伤。受热后,托玛琳石的热电效能和远红外效应受到激发,加强对血液循环和药物吸收的刺激作用。

    本实用新型温灸穴位贴的有益效果在于:(1)能够即贴即用,起效快,使用 更便捷;(2)不产生艾烟,无燃烧热,发热可控,避免烫伤或灼伤,安全性高;(3)整体密封包装,在室温下有效成分不泄露,可以贮存较长时间,更节能和环保;(4)有效成分缓释,等效替代传统温灸,作用时间更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温灸穴位贴结构主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温灸穴位贴使用时的示意图;

    图3为图2的俯视图;

    1—自发热层;101—金属-空气电池;2—隔离层;3—隔离膜;302—微孔;4—挥发油包合物层;5—滤过吸附层;6—托玛琳石层;7—黏胶层;701—孔洞;8—防粘层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具体的实施例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加以说明。

    实施例1

    一种含挥发油包合物的温灸穴位贴,其结构如图1~3所示,包括自上而下粘结在一起的自发热层1、挥发油包合物层4、滤过吸附层5、托玛琳石层6。自发热层的结构包括金属-空气电池101和隔离膜3,金属-空气电池密封包裹在隔离膜内;自发热层上部的隔离膜3上设有多个微孔302,下部的隔离膜与挥发油包合物层4粘结在一起;滤过吸附层5的上方与挥发油包合物层4贴合,下方为托玛琳石层6。

    滤过吸附层下方超出托玛琳石层的部分设有黏胶层7,可将温灸穴位贴固定于皮肤。黏胶层7外缘与相邻的托玛琳石层4边缘间距为1cm。黏胶层上还可以带有多个孔洞701,以减少对皮肤的刺激,孔洞的直径为1mm。黏胶层与托玛琳石层的下方为防粘层8。

    金属-空气电池101由隔离膜3密闭包裹,隔离膜的材料为用聚丙烯。在上部的隔离膜3上设有多个微孔302,微孔的孔径为0.16mm,微孔间距为2mm。在自发热层上方的隔离膜上还设有隔离层2,覆盖微孔,用于隔绝空气,使用时需揭除隔离层。

    所述金属-空气电池由自发热材料组成,可选用铁粉、活性炭和氯化钠饱和溶液的混合物,并加入固体电解质(SPE,脲、硫脲和PEG6000在150℃下共熔物)、硅藻土或蛭石。

    滤过吸附层的材料为合成树脂、纱布或过滤棉。称取1g挥发油包合物放置在滤过吸附层上,呈半径为0.5cm的圆形,形成挥发油包合物层4。挥发油包合物层与自发热层下方的隔离膜粘合在一起,且自发热层与挥发油包合物层的形状和大小相匹配,挥发油包合物层的边缘不超出自发热层的边缘。

    称取粒径为0.1~1mm的托玛琳石0.5g,集中粘附于滤过吸附层下方,形成托玛琳石层6,托玛琳石层的形状和大小与挥发油包合物层相对应。托玛琳石层可直接与皮肤接触,滤过吸附层下方超出托玛琳石层的部分设置黏胶层7,黏胶层可将温灸贴固定于皮肤。黏胶层外缘与相邻的托玛琳石层边缘间距为1cm。黏胶层与托玛琳石层的下方为防粘层8,整体密封压合,真空包装储存。

    挥发油包合物的制备方法为:(1)将艾叶、红花、附子、吴茱萸、乳香或者没药干品剪碎后,通过水蒸汽蒸馏法,经恒压滴液漏斗和回流冷凝管分离后,用无水硫酸钠干燥、过滤,得到纯净的有效成分挥发油即艾叶原油;(2)精密称取β-环糊精5g,溶于100mL的纯化水中,经磁力搅拌器在40℃下恒温搅拌30分钟后,配成饱和溶液;(3)用移液管量取挥发油1mL和无水乙醇1~5mL并混合,缓慢注入β-环糊精饱和液(或者α-环糊精饱和溶液、γ-环糊精饱和溶液、羟丙基环糊精饱和溶液)中,加塞,放入恒温空气震荡仪中,60℃震荡2小时,取出;(4)置冰箱0℃冷藏24小时,快速抽滤、洗涤、干燥后,得到含艾叶有效成分的挥发油包合物。

    使用时撕去隔离层及防粘层,将温灸穴位贴贴合在皮肤上,托玛琳石层可直接与皮肤接触。自发热层在10分钟内温度达到40℃,并维持该有效温度发热10~25分钟,余热持续10分钟以上。挥发油包合物层在自发热层产生的热量刺激下释放出中药有效成分,并通过滤过吸附层使有效成分缓慢释放,同时滤过吸附层可以吸收多余热量,防止皮肤烫伤。托玛琳石的热电效能和远红外效应受到激发,加强对血液循环和药物吸收的刺激作用。

    实施例2

    一种含挥发油包合物的温灸穴位贴,其结构如图1~3所示,包括自上而下粘结在一起的自发热层1、挥发油包合物层4、滤过吸附层5、托玛琳石层6。自发热层的结构包括金属-空气电池101和隔离膜3,金属-空气电池密封包裹在隔离膜内;自发热层上部的隔离膜3上设有多个微孔302,下部的隔离膜与挥发油包合物层4粘结在一起;滤过吸附层5的上方与挥发油包合物层4贴合,下方为托玛琳石层6。

    滤过吸附层下方超出托玛琳石层的部分设有黏胶层7,可将温灸穴位贴固定于皮肤。黏胶层7外缘与相邻的托玛琳石层4边缘间距为1.5cm。黏胶层上还可以带有多个孔洞701,以减少对皮肤的刺激;孔洞的直径为1.5mm。黏胶层与托玛琳石层的下方为防粘层8。

    金属-空气电池101由隔离膜3密闭包裹,隔离膜的材料为用聚丙烯。在上部的隔离膜3上设有多个微孔302,微孔的孔径为0.25mm,微孔间距为3mm。在自发热层上方的隔离膜上还设有隔离层2,覆盖在微孔上,用于隔绝空气,使用时需揭除隔离层。金属-空气电池的材料组成同实施例1。

    滤过吸附层的材料为合成树脂、纱布或过滤棉。称取1g挥发油包合物(制备方法同实施例1),放置在滤过吸附层上,呈半径为1cm的圆形,形成挥发油包合物层4。挥发油包合物层与自发热层下方的隔离膜粘合在一起,且自发热层与挥发油包合物层的形状和大小相匹配,挥发油包合物层的边缘不超出自发热层的边缘。

    称取粒径为0.1~1mm的托玛琳石1g,集中粘附于滤过吸附层下方,制成托玛琳石层6,托玛琳石层的位置和形状与挥发油包合物层相对应匹配。滤过吸附层下方超出托玛琳石层的部分设置黏胶层7。黏胶层与托玛琳石层的下方为防粘层8,整体密封压合,真空包装储存。

    使用时撕去隔离层及防粘层,将温灸穴位贴贴合在皮肤上,托玛琳石层可直接与皮肤接触。自发热层在10分钟内温度达到40℃,并维持该有效温度发热10~25分钟,余热持续10分钟以上。挥发油包合物层在自发热层产生的热量刺激下释放出中药有效成分,并通过滤过吸附层使有效成分缓慢释放,同时滤过吸附层可以吸收多余热量,防止皮肤烫伤。托玛琳石的热电效能和远红外效应受到激发,加强对血液循环和药物吸收的刺激作用。

    实施例3

    一种含挥发油包合物的温灸穴位贴,其结构如实施例1,如图1~3所示。

    其中,隔离膜3上的微孔302孔径为0.8mm,微孔间距为3mm。其余同实施例1。

    综上所述,温灸穴位贴采用适应化学发热材料及中药有效成分挥发油包合物的真空包装,并且为了达到穴位敷贴的效果,针对穴位的有效范围,合理地调整贴剂的大小,注重美观与便利,达到“一开即贴”的效果。

    针对慢性消化道疾病,如慢性胃炎、肠炎等,可取穴位足三里、中脘,用所述含挥发油包合物的温灸穴位贴进行热敷。针对月经不调、痛经,可取穴位关元、三阴交、太冲,用所述含挥发油包合物的温灸穴位贴进行热敷。针对风湿性关节炎、肩周炎等,可取患处就近的穴位,敷贴上述温灸穴位贴进行热敷。

    使用时,撕下防粘层将所述穴位贴直接贴于需要进行温灸的穴位,或者是自觉寒湿冷痛的部位,将托玛琳石层对准艾灸穴位或冷疼部位;并揭下隔离层,使氧气可通过微孔进入与金属-空气电池的发热材料产生反应,释放出热量,达到40℃以上的有效温度。在此温度作用下,挥发油包合物逐渐释放出有效成分,透过滤过吸附层,均匀地渗透到相应的皮肤穴位,达到热敷、温灸的疗效。同时,在此温度作用下,托玛琳石在与皮肤直接接触时有远红外作用,产生类似于针刺的触觉感受,给予患者舒适感,不会引起皮肤不适,待温度下降后即可废弃。

    上述实施例只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士能够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并据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实用新型精神实质所作的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关 键  词:
    挥发油 包合物 穴位
      专利查询网所有文档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0条评论

    还可以输入200字符

    暂无评论,赶快抢占沙发吧。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含挥发油包合物的温灸穴位贴.pdf
    链接地址:https://www.zhuanlichaxun.net/p-8216850.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17-2018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