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领域
一种具有测温功能的内热式针灸针及测温加热装置,属于内热式针灸治疗设备领域。
背景技术
临床证明,热灸对于急、慢性肩、颈、胸、腰、骶棘肌劳损、椎间盘、椎间韧带损伤、关节炎症、关节损伤及软组织无菌性炎症的疼痛和功能障碍等病症的治疗,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上述的热灸治疗多数是采用艾蒿灸法,传统的艾蒿灸法因其没有精确的加热结构,无法做到对针体温度的控制,经实际测定,无论是金质针、银质针亦或是不锈钢针,当柄部艾蒿燃烧时,针柄温度可高达400℃~450℃,针体和皮肤的接触点的温度高达128℃~150℃,而皮下1厘米左右的针体温度仅保持在37℃~37.5℃的状态,因此,即使患者的皮肤表面虽有灼热感,但是深层处的温度仍处在37℃的常态,导致皮肤表层因高热灼伤的医源性损害现象经常发生。
目前,国内出现的内热式针灸针,具有内部发热功能,可在人体内的深度加热至42℃~55℃,但由于其无测温功能,因此,对于不同的患者,由于进针深度、进针部位和患者的体质不同等因素,不能精确控制内热针针体在人体内的治疗温度和加热深度。
因此,需要对传统的艾蒿加热针灸针和内热式针灸针这一类器械进行改进,以克服上述不足,并提高疗效。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具有温控功能、能够针对身体不同部位控制针体的加热温度的具有测温功能的内热式针灸针及测温加热装置。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该具有测温功能的内热式针灸针,包括针柄和针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针柄和针体内部中空设置且相互连通,针柄一端的开口处设有封堵用的封堵端头,在针柄与针体内部设有测温加热机构,测温加热机构一端连接封堵端头,另一端连接针柄或针体的内表面,封堵端头为第一电极,针柄和/或针体的外表面为第二电极。
在针体和针柄的内部设置测温加热机构,将内热式针灸针的电极连接到针灸仪的加温电路中,两端加一定的电压,使测温加热线通过一定的电流,使测温加热线产生热量,从而达到针体升温的目的。在针柄的一端设置封堵端头,在针体的外表面设置另一电极作为测温电极,即可通过封堵端头和测温电极实现针体的温度检测及温度控制。
所述的测温加热机构为测温加热线。
所述的测温加热线在针体内部具有连续的弯折状结构。测温加热线可为直径较小的金属加热丝,连续的弯折状结构可增加测温加热线自身的电阻。
所述的弯折状结构是沿针体轴向往复弯折。
所述的测温加热线为铜镍合金丝、镍铬合金丝、镍硅合金丝、镍铬硅合金丝或铂铹合金丝。
所述的封堵端头一端部通过连接件可拆卸的套入针柄一端的开口处。即可便于测温加热线的安装,又可便于测温加热线与封堵端头的连接。
所述的连接件为绝缘套,套装在针柄与封堵端头之间。
封堵端头、测温加热线、针体和针柄组成热电偶,封堵端头、测温加热线形成热电偶负极,针体和针柄形成热电偶正极,测温加热线与针柄或针体的内表面的连接点为热电偶的测温端。
所述的针柄和针体为一体结构。
一种针灸测温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上述具有测温功能的内热式针灸针,还包括测温放大模块、控制模块、切换模块、脉宽调制模块和隔离电源模块,控制模块的端口分别连接测温放大模块、切换模块和脉宽调制模块,封堵端头和针柄外侧分别通过线路连接切换模块一端,切换模块另一端分别连接测温放大模块和脉宽调制模块一端,脉宽调制模块另一端连接隔离电源模块。
将内热式针灸针的电极连接到针灸仪的测温电路中,由于针体的测温电极和封堵端头存在一定的温度差,从而产生一定的热电动势,经过测温电路的转换,可准确测出内热式针灸针的当前温度,以便控制系统精确控制每一只内热式针灸针的温度。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所具有的有益效果是:
1、在针体和针柄的内部设置测温加热装置,将内热式针灸针的电极连接到针灸仪的加温电路中,两端加一定的电压,使测温加热线通过一定的电流,使测温加热线产生热量,从而达到针体升温的目的。在针柄的一端设置封堵端头,在针体的外表面设置另一电极作为测温电极,即可通过封堵端头和测温电极实现针体的温度检测及温度控制,使得同一针灸针体既可以加热,又可以实现温度的检测和控制。
2、将内热式针灸针的电极连接到针灸仪的测温电路中,由于针体的测温电极和封堵端头存在一定的温度差,从而产生一定的热电动势,经过测温电路的转换,可准确测出内热式针灸针的当前温度,以便控制系统精确控制每一只内热式针灸针的温度。
3、内热式针灸针形成的针灸测温加热装置,将内热式针灸针连接在控制电路中,组成加热电路和测温电路,由此形成内热式针灸针加热和测温两种工作模式,通过控制电路中的切换模块实现工作模式的转换,通过隔离电源模块保证使用的安全可靠。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具有测温功能的内热式针灸针的外部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具有测温功能的内热式针灸针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针灸测温加热装置的连接关系示意图。
图4为图2的A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其中,1、封堵端头2、针柄3、针体4、测温加热线5、针头6、连接件7、测温放大模块8、控制模块9、切换模块10、脉宽调制模块11、隔离电源模块。
具体实施方式
图1~4是本实用新型的最佳实施例,下面结合附图1~4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
参照附图1~2:一种具有测温功能的内热式针灸针,包括封堵端头1、针柄2、针体3和针头5,针柄2和针体3外部为一体结构,针柄2和针体3内部中空设置且相互连通,针体3的直径小于针柄2的直径,针体3端部连接具有锥形锋刃的针头5,针柄2一端的开口处设有封堵用的封堵端头1,封堵端头1外端部为半球形设置,内端部直径缩小后嵌入式插在针柄2开口端部内,在针柄2与针体3内部设有测温加热机构,测温加热机构一端连接封堵端头1,另一端连接针柄2或针体3的内表面,封堵端头1为第一电极,针柄2和/或针体3的外表面为第二电极。
测温加热机构可为线状测温加热线4,测温加热线4具有如图2所示的连续的弯折状结构。测温加热线4可为铜镍合金丝、镍铬合金丝、镍硅合金丝、镍铬硅合金丝或铂铹合金丝,优选为具有较强热电动势的康铜丝。
如图2和图4所示,封堵端头1一端部可通过连接件6可拆卸的套入针柄2一端的开口处。连接件6可为绝缘套,绝缘套套装在针柄2与封堵端头1之间,用于隔离两个电机,防止短路。连接件6可内圈及外圈都具有螺纹,也可只有内圈或外圈具有螺纹。
封堵端头1、测温加热线4、针体3和针柄2组成热电偶,封堵端头1、测温加热线4形成热电偶负极,针体3和针柄2形成热电偶正极,测温加热线4与针柄2或针体3的内表面的连接点为热电偶的测温端。
参照附图3:一种具有测温功能的内热式针灸针形成的针灸测温加热装置,还包括测温放大模块7、控制模块8、切换模块9、脉宽调制模块10和隔离电源模块11,控制模块8的端口分别连接测温放大模块7、切换模块9和脉宽调制模块10,封堵端头1和针柄2外侧分别通过线路连接切换模块9一端,切换模块9另一端分别连接测温放大模块7和脉宽调制模块10一端,脉宽调制模块10另一端连接隔离电源模块11。
工作原理与工作过程:
内热式针灸针的电极经过切换模块9和连接线将连接到针灸仪的加温电路(包括控制模块8、隔离电源模块和脉宽调制模块)中,针灸仪的隔离电源模块产生对地悬空的低电压(DC1V~DC10V),经过脉宽调制模块调制为PWM波形电压,该电压加到内热式针灸针的电极上,使测温加热线4通过一定的电流,使测温加热线4产生热量,从而达到针体3升温的目的。
内热式针灸针的电极经过切换模块9和连接线将连接到针灸仪的测温电路中,形成针灸测温加热装置的测温回路,由于针柄2或针体3的外边面作为测温电极的测温端,测温端和封堵端头1存在一定的温度差,从而产生一定的热电动势,经过测温放大模块7的放大转换,可准确测出内热式针灸针的当前温度,以便控制系统精确控制每一只内热式针灸针的温度。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作其它形式的限制,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可能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加以变更或改型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是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改型,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