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17

印刷装置.pdf

  • 上传人:xia****o6
  • 文档编号:821176
  • 上传时间:2018-03-14
  • 格式:PDF
  • 页数:17
  • 大小:674.46KB
  •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110201396.2

    申请日:

    2011.07.19

    公开号:

    CN102343707A

    公开日:

    2012.02.08

    当前法律状态:

    撤回

    有效性:

    无权

    法律详情:

    发明专利申请公布后的视为撤回IPC(主分类):B41F 15/08申请公布日:20120208|||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B41F 15/08申请日:20110719|||公开

    IPC分类号:

    B41F15/08; B41F15/42

    主分类号:

    B41F15/08

    申请人:

    索尼公司

    发明人:

    铃木正光

    地址:

    日本东京都

    优先权:

    2010.07.30 JP 2010-171372

    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市柳沈律师事务所 11105

    代理人:

    陶凤波

    PDF完整版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提供一种印刷装置,其能够长期稳定地维持印刷条件。在该印刷装置中,第一刮板(131)与印刷版(11)的中心轴(O1)及支承辊(12)的旋转轴(O2)所属的平面与印刷版(11)的内周面(11a)的交线(L)接触。因此,能够通过来自支承辊(12)的反作用力,使第一刮板(131)与印刷版(11)的内周面(11a)以适当的接触压力接触,从而,能够长期稳定地维持印刷条件。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印刷装置, 其特征在于, 具有 : 印刷版, 其具有内周面与外周面, 形成为能够绕第一轴旋转的筒状 ; 支承辊, 其经由被印刷体而与所述外周面接触, 能够绕与所述第一轴平行的第二轴旋 转; 印刷头, 其具有 : 第一刮板, 其与交线接触, 所述交线是所述第一轴及所述第二轴所属 的平面与所述内周面的交线 ; 第二刮板, 其与所述第一刮板隔着间隙而对置, 在所述印刷版 的旋转方向上与比所述第一刮板更靠向上游侧的所述内周面接触 ; 头主体, 其分别支承所 述第一刮板以及所述第二刮板并向所述间隙内供给印刷材料。
    2: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印刷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刮板具有 : 刮板主体, 其为橡胶制, 与所述内周面接触 ; 支承体, 其为金属制, 将所述刮板主体固定在所述头主体上。
    3: 根据权利要求 2 所述的印刷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头主体与所述内周面之间的所 述第一刮板的长度大于所述头主体与所述内周面之间的所述第二刮板的长度。
    4: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印刷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印刷装置还具有在将所述第一 刮板压向所述支承辊的方向上推压所述头主体的推压机构。
    5: 根据权利要求 4 所述的印刷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推压机构具有 : 轴部件, 其固定在所述头主体上, 在朝向所述第一轴向贯通所述印刷版的内部, 具有从 所述印刷版突出的第一及第二端部 ; 第一及第二动力源, 其分别与所述第一端部及所述第二端部相连接, 能够朝与所述第 一轴向正交的第一方向推压所述轴部件。
    6: 根据权利要求 5 所述的印刷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印刷装置还具有 : 检测机构, 其用于检测作用在所述支承辊上的来自所述推压机构的推压力 ; 控制器, 其能够基于所述检测机构的输出分别控制所述第一压力源及所述第二压力 源。
    7: 根据权利要求 5 所述的印刷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及第二压力源分别具有 : 第一压力室, 其以第一压力对所述轴部件朝所述第一方向施力 ; 第二压力室, 其以小于所述第一压力的第二压力, 对所述轴部件朝与所述第一方向相 反的第二方向施力。

    说明书


    印刷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辊筒丝网印刷式印刷装置。背景技术 公知的辊筒丝网印刷法是将印刷材料连续地印刷在以与旋转的丝网印刷版的周 面接触而输送的被印刷体上的印刷技术。例如, 在专利文献 1 中, 公开了使用辊筒丝网技术 的印染装置。
         所述印染装置具有 : 能够沿周向旋转的圆筒形状的模板、 配置在模板 ( ステンシ ル ) 内部的印染部件、 与模板对置的辊。所述印染部件具有前端部分别与模板的内周面抵 接的两个金属板, 将填充在所述金属板之间的印刷材料供给至对置的基板上。所述印染装 置将来自印染部件的印刷材料经由模板而供给至在模板与辊之间移动的基板的表面, 进行 印刷。
         专利文献 1 : ( 日本 ) 特开昭 57-82048 号公报 ( 第四页右上栏第 16 ~ 20 行, 图 6)
         近年来, 对辊筒丝网印刷式印刷装置的印刷精度的要求有所提高。 例如, 若以上述 印染装置的结构来说明, 则通过使金属板对模板的接触压力、 接触角度、 模板的转速等印刷 条件最佳化来确保所需要的印刷精度。但是, 运转开始时设定的印刷条件, 例如, 金属板对 模板的接触压力, 在装置连续运转期间经常变化, 因此存在不能长期稳定地维持印刷条件 的问题。
         发明内容
         鉴于以上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长期稳定地维持印刷条件的印刷 装置。
         为了达成以上目的, 第一发明的印刷装置具有 : 印刷版、 支承辊 ( バツクアツプロ 一ル ) 和印刷头。
         所述印刷版具有内周面与外周面, 形成为能够绕第一轴旋转的筒状。
         所述支承辊经由被印刷体而与所述外周面接触, 能够绕与所述第一轴平行的第二 轴旋转。
         所述印刷头具有 : 第一刮板、 第二刮板、 头主体。 所述第一刮板与交线接触, 所述交 线是所述第一轴及所述第二轴所属的平面与所述内周面的交线。 所述第二刮板与所述第一 刮板隔着间隙而对置, 在所述丝网印刷版的旋转方向上与比所述第一刮板更靠向上游侧的 所述内周面接触。所述头主体分别支承所述第一刮板以及所述第二刮板, 向所述间隙内供 给印刷材料。
         通过印刷板的旋转来输送夹在印刷版与支承辊之间的被印刷体。 印刷头配置在印 刷版的内部, 固定在静止部件上。头主体向分别与旋转的印刷版的内周面接触的第一以及 第二刮板之间的间隙供给印刷材料, 经由印刷版而将印刷材料转印至与所述印刷版的外周 面抵接的被印刷体的表面。在上述印刷装置中, 第一刮板与印刷版的旋转轴及支承辊的旋转轴所属的平面与 印刷版的内周面的交线接触。因此, 能够基于来自支承辊的反作用力而以适当的接触压力 使第一刮板与印刷版的内周面接触, 从而, 能够长期稳定地维持印刷条件。由此, 能够防止 印刷精度的下降。
         所述第一刮板可具有 : 与所述内周面接触的橡胶制刮板主体和将所述刮板主体固 定在所述头主体上的金属制支承体。
         由此, 能够对第一刮板付与适当的弹性, 从而能够稳定地维持对印刷版的内周面 的接触压力。
         可使所述头主体与所述内周面之间的所述第一刮板的长度大于所述头主体与所 述内周面之间的所述第二刮板的长度。
         通过该结构, 能够使第一刮板以大于第二刮板的接触压力与印刷版的内周面接 触。 其结果是, 从印刷头施加至印刷版的压力受第一刮板对印刷版的接触压力支配, 因此能 够长期稳定地维持印刷条件。
         所述印刷装置可还具有在将所述第一刮板压向所述支承辊的方向上推压所述头 主体的推压机构。 由此, 能够通过印刷头向印刷版施加常时稳定的压力。
         所述推压机构可具有 : 轴部件、 第一以及第二压力源。 所述轴部件在向所述第一轴 向贯通所述印刷版的内部, 具有从所述印刷版突出的第一及第二端部。所述轴部件固定在 所述头主体上。所述第一及第二压力源分别与所述第一端部及所述第二端部相连接, 能够 朝与所述第一轴正交的第一方向推压所述轴部件。
         由此, 能够在印刷版的宽度方向上以一定的接触压力将第一刮板向印刷版的内周 面推压。
         所述印刷装置可还具有检测机构以及控制器。 所述检测机构用于检测作用于所述 支承辊上的来自所述推压机构的推压力, 所述控制器能够基于所述检测机构的输出分别控 制所述第一压力源及所述第二压力源。
         根据以上结构, 能够在印刷版的宽度方向上以一定的接触压力使第一刮板与印刷 版的内周面接触。
         所述第一及第二压力源可分别具有第一压力室以及第二压力室。 所述第一压力室 以第一压力对所述轴部件朝所述第一方向施力。 所述第二压力室以小于所述第一压力的第 二压力, 对所述轴部件朝与所述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施力。
         根据以上结构, 能够在轴部件的两端部稳定地产生与第一压力和第二压力的差压 相对应的推压力。由此, 能够在印刷版的宽度方向上以一定的接触压力使第一刮板与印刷 版的内周面接触。
         根据本发明, 能够长期稳定地维持印刷条件。
         附图说明
         图 1 是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印刷装置的简略结构图。 图 2 是所述印刷装置的主要部分简略俯视图。 图 3 是所述印刷装置的印刷头的放大剖视图。图 4 是表示所述印刷装置的印刷版、 支承辊、 印刷头的关系的主要部分立体图。 图 5 是比较例的印刷装置的主要部分放大剖视图。 图 6 是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印刷装置的主要部分简略俯视图。 图 7 是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的印刷装置的主要部分简略俯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 2, 3 印刷装置 11 印刷版 12 支承辊 13 印刷头 16, 33 推压机构 16b, 33b 第一压力源 16c, 33c 第二压力源 21 检测机构 22 控制器 31 第一压力室 32 第二压力室 131 第一刮板 132 第二刮板 133 头主体 S 基材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 参考附图, 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 第一实施方式 >
         图 1 是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印刷装置的简略结构图。本实施方式的印刷装置 1 是 用于在作为被印刷体的薄膜基材 S 的表面连续地进行印刷的辊筒丝网印刷式印刷装置。图 中的 X、 Y、 Z 表示相互正交的三个轴向, X 轴向及 Y 轴向为水平方向, Z 轴向为竖直方向。
         [ 印刷装置的结构 ]
         印刷装置 1 包括 : 印刷版 11、 支承版 12、 印刷头 13、 开卷轴 14、 卷绕轴 15。印刷版 11 与支承辊 12 夹着基材 S 而在 X 轴向上互相接触, 能够分别绕中心轴 O1 以及 O2 朝彼此相 反的方向旋转。印刷头 13 配置在印刷版 11 的中空部, 固定在静止部件上。开卷轴 14 经由 引导辊 R1 而将基材 S 连续地供给至印刷版 11 与支承辊 12 之间, 卷绕轴 15 经由引导辊 R2 而对来自印刷版 11 与支承辊 12 之间的基材 S 连续地进行卷绕。
         作为基材 S, 可使用塑料薄膜、 金属薄膜、 纸、 布等具有柔性的材料, 此外, 也可使用 板材等刚性较高的材料。基材 S 呈辊状卷绕在开卷轴 14 上, 被从开卷轴 14 连续放出, 并在 印刷版 11 上被印刷后, 卷绕在卷绕轴 15 上。
         印刷版 11 由使具有规定的图案形状 ( 开口部 ) 的网纹印刷版呈圆筒状弯曲的辊 体形成。图案形状与印刷图案向对应, 印刷图案包括例如矩形、 圆形、 条纹状等简单的形状 以及当然也包括文字、 符号、 图案等比较复杂的形状。并且, 所述图案形状还包括所谓的整体图案 ( ベタパタ一ン )。
         图 2 是印刷装置 1 的简略俯视图。在印刷版 11 的两端部分别安装有中空齿轮 18。 在该中空齿轮 18 周围设置有分别与未图示的马达相连结的多个驱动齿轮 19( 图 2 中仅示 出一部分驱动齿轮 )。印刷版 11 由多个驱动齿轮 19 支承, 并且经由驱动齿轮 19 及中空齿 轮 18 而向印刷版 11 传递使其绕中心轴 O1 旋转的旋转驱动力。
         如图 2 所示, 印刷装置 1 具有将印刷头 13 压向支承辊 12 侧的推压机构 16。推压 机构 16 具有 : 轴部件 16a、 第一动力源 16b、 第二压力源 16c。
         轴部件 16a 沿 Y 轴向贯通印刷版 11 的内部, 其两端部分别朝印刷版 11 的外侧突 出。轴部件 16a 固定在印刷头 13 的头主体 133 上。第一动力源 16b 与轴部件 16a 的一个 端部相连接, 第二动力源 16c 与轴部件 16a 的另一个端部相连接。第一及第二动力源 16b、 16c 能够使轴部件 16a 沿 X 轴向移动。即, 第一及第二动力源 16b、 16c 经由轴部件 16a 而朝 +X 方向推压头主体 133, 从而将第一刮板 131 向印刷版 11 的内周面 11a 以及支承辊 12 推 压。
         第一及第二动力源 16b、 16c 由直动式促动器构成, 包括例如马达、 滚珠丝杠、 直动 导轨等。并且, 除马达以外, 还可利用使用空气压、 液压等流体压力的缸装置。第一及第二 动力源 16b、 16c 设置在印刷装置 1 的支架等静止部件上, 印刷头 13 经由该第一及第二动力 源 16b、 16c 而固定在静止部件上。 印刷版 11 具有内周面 11a 与外周面 11b。 印刷版 11 将印刷材料从位于内周面 11a 侧的印刷头 13 供给至位于外周面 11b 侧的基材 S, 从而在基材 S 的表面形成与所述图案形 状相对应的印刷图案。
         印刷版 11 能够在未图示的旋转驱动源的驱动下以与 Y 轴向平行的中心轴 O1 为旋 转中心沿图 1 中逆时针方向旋转。印刷版 11 沿 Y 轴向上的长度形成为小于基材 S 的宽度, 但也可形成为基材 S 的宽度以上的大小。可适当设定印刷版 11 的直径, 例如, 可根据印刷 图案的大小等来设定。
         支承辊 12 能够以与 Y 轴平行的中心轴 O2 为旋转中心沿图 1 中的顺时针方向旋转。 支承辊 12 隔有基材 S 而与印刷版 11 的外周面 11b 接触, 经由印刷版 11 而接受来自印刷头 13 所施以的印刷压力 ( 刮板压力 )。支承辊 12 的表面由具有适当弹性的弹性体构成, 但也 可由刚性体构成。支承辊 12 构成为通过与印刷版 11 的接触压力或与基材 S 的摩擦力而与 印刷版 11 同步旋转, 也可设置使支承辊 12 独立旋转的驱动源。
         支承辊 12 在 Y 轴向上的长度在基材 S 的宽度以上, 但也可在基材 S 的宽度以下。 支承辊 12 的直径只要能够适当接受来自印刷版 11 的压力即可, 并未特别限定。在本实施 方式中, 支承辊 12 的直径形成为小于印刷版 11, 但也可在印刷版 11 的直径以上。
         [ 印刷头 ]
         图 3 是印刷头 13 的放大剖视图。 图 4 是表示印刷版 11、 支承辊 12、 印刷头 13 关系 的主要部分立体图。 印刷头 13 包括第一刮板 131、 第二刮板 132、 支承第一及第二刮板 131、 132 的头主体 133, 上述部件形成为沿印刷版 11 的轴向 (Y 轴向 ) 的长的形状。
         头主体 133 具有 : 收容液状或膏状印刷材料 P 的内部空间 133a、 分别支承第一刮 板 131 及第二刮板 132 的喷嘴式唇部 134。头主体 133 的内部空间 133a 形成为在头主体 133 的长度方向上一致的剖面形状。头主体 133 与未图示的用于输出印刷材料 P 的输液装
         置 ( 泵 ) 相连接, 从所述输液装置输出的印刷材料 P 填充至内部空间 133a。
         作为印刷材料 P, 除含有颜料或染料的墨或涂料以外, 还可使用含有金属氧化物粉 末等导电粒子、 半导体粒子、 绝缘体粒子的膏材料。可经由推压机构 16 的轴部件 16a 的内 部, 而将印刷材料 P 向头主体 133 的内部空间 133a 供给。
         唇部 134 在 Y 轴向上具有长方向的槽状开口。第一及第二刮板 131、 132 分别固定 于在印刷版 11 的旋转方向 ( 图 3 的上下方向 ) 上相互对置的唇部 134 的边缘部。第一刮 板 131 固定在唇部 134 的上方侧的边缘部, 第二刮板 132 固定在唇部 134 的下方侧的边缘 部。
         第一及第二刮板 131、 132 的各个前端部分别与印刷板 11 的内周面 11a 接触。第 一刮板 131 的前端部与印刷版 11 的中心轴 O1 及支承辊 12 的中心轴 O2 所属的平面与印刷 版 11 的内周面 11a 的交线 L 接触。交线 L 是与中心轴 O1、 O2 平行的内周面 11a 上的直线。 另一方面, 第二刮板 132 的前端与第一刮板 131 经由间隙 G 而对置, 并且在印刷版 11 的旋 转方向与比第一刮板 131 更靠向上游侧的内周面 11a 接触。
         第一及第二刮板 131、 132 在唇部 134 与印刷版 11 的内周面 11a 之间形成印刷材 料 P 的通路。头主体 133 分别支承第一及第二刮板 131、 132, 向间隙 G 内供给印刷材料 P。 第一刮板 131 具有刮板主体 131a、 支承体 131b。刮板主体 131a 与印刷版 11 的内 周面 11a 接触。支承体 131b 将刮板主体 131a 固定在头主体 133 的唇部 134 上。刮板主体 131a 及支承体 131b 分别由弹性材料形成, 受到来自头主体 133 的朝向支承辊 12 的压力而 发生适当的弹性形变。由此, 能够对第一刮板 131 施加适当的弹性力, 稳定地维持对印刷版 11 的内周面 11a 的接触压力。
         在本实施方式中, 刮板主体 131a 为橡胶制, 支承体 131b 为金属制。 刮板主体 131a 以及支承体 131b 分别形成为在印刷版 11 的轴向 (Y 轴向 ) 上呈长方形的板状。与印刷版 11 接触的刮板主体 131a 的前端部可为平板状, 也可具有锥角。刮板主体 131a 以及支承体 131b 通过嵌入成型 ( インサ一ト成形 ) 而构成为一体。
         第二刮板 132 也同样具有 : 与印刷版 11 的内周面 11a 接触的橡胶制刮板主体 132a 和将刮板主体 132a 固定在头主体 133 的唇部 134 上的金属制支承体 132b。第一及第二刮 板 131、 132 并不限于以上结构, 也可由橡胶板、 金属板等单一部件构成。
         印刷头 13 在被推压机构 16 施以朝向支承辊 12 侧的规定压力的状态下固定在印 刷装置 1 的支架等静止部件上。如图 2 所示, 第一及第二刮板 131、 132 在头主体 133 与支 承辊 12 之间沿印刷版 11 的旋转方向进行弹性变形。能够独立地分别调整第一及第二刮板 131、 132 相对于印刷版 11 的接触压力。 此时, 设置第一及第二刮板 131、 132 的大小、 物理性 质等, 以使第一刮板 131 对印刷版 11 的内周面 11a 的接触压力大于第二刮板 132。
         在本实施方式中, 头主体 133 的唇部 134 与印刷版 11 的内周面 11a 之间的第一刮 板 131 的长度大于二者之间的第二刮板 132 的长度。也可取而代之, 通过使第一刮板 131 的弹性系数大于第二刮板 132 的弹性系数而使相对于印刷版 11 的内周面 11a 的接触压力 相异。
         如上所述, 第一刮板 131 与交线 L 上的印刷版 11 的内周面 11a 接触。因此, 通过 控制来自印刷头 13 作用于印刷版 11 的推压力中的第一刮板 131 对印刷版内周面 11a 的接 触压力, 能够不受印刷版 11 的形状变化等的影响, 适当地产生所述推压力的反作用力。由
         此, 易于调整第一刮板 131 对印刷版 11 的接触压力, 并且, 能够长期稳定地维持调整后的所 述接触压力。
         [ 印刷装置的动作 ]
         下面, 对本实施方式的印刷装置 1 的动作进行说明。
         基材 S 介于印刷版 11 与支承辊 12 之间, 架设在开卷轴 14 与卷绕轴 15 之间。印 刷版 11、 开卷轴 14、 卷绕轴 15 分别以规定转速旋转驱动, 从而使基材 S 经由开卷轴 14、 引导 辊 R1、 印刷版 11、 引导辊 R2 而卷绕在卷绕轴 15 上。
         通过推压机构 16 来调整印刷头 13 对印刷版 11 的推压力。推压力是根据基材 S 的输送速度、 印刷材料 P 的粘度等而设定的。 印刷材料 P 从未图示的输液装置向头主体 133 的内部空间 133a 供给。填充至内部空间 133a 的印刷材料 P 经由第一及第二刮板 131、 132 所形成的间隙 G 内的通路而到达与印刷头 13 进行相对旋转的印刷版 11 的内周面 11a。到 达内周面 11a 的印刷材料 P 受到由第一刮板 131 对内周面 11a 的接触压力决定的印刷压力 ( 刮板压力 ) 而经由印刷版 11 的开口部向外周面 11b 排出 ( 掻き出す ), 向基材 S 的表面 转印。由于基材 S 被沿印刷版 11 的外周面 11b 连续地输送, 因此规定形状的印刷图案被连 续地印刷至基材 S 的表面。 在本实施方式中, 印刷头 13 的第一刮板 131 与印刷版 11 的中心轴 O1 及支承辊 12 的中心轴 O2 所属的平面与印刷版 11 的内周面 11a 的交线 L 接触。因此, 能够根据来自支 承辊 12 的反作用力以适当的接触压力使第一刮板 131 与印刷版 11 的内周面 11a 接触, 从 而能够长期稳定地维持第一刮板 131 的印刷条件。
         图 5 是比较例的印刷装置的主要部分放大剖视图。图 5 所示的印刷装置具有包括 第一刮板 531 与第二刮板 532 的印刷头 53。该印刷头 53 中, 第一刮板 531 与印刷版 11 的 内周面 11a 的接触位置被设定在印刷版 11 的旋转方向的比所述交线 L 更靠向下游侧。 在如 此结构的印刷装置中, 由于第一刮板 531 与印刷版 11 的接触位置不在中心轴 O1、 O2 所属平 面上, 因此第一刮板 531 对印刷版 11 的印刷压力 ( 刮板压力 ) 容易因印刷版 11 的变形等 而发生变动。因此, 容易引起印刷图案的渗出等, 难以稳定地保持对于基材 S 的印刷精度。
         对此,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印刷装置 1, 由于第一刮板 131 位于印刷版内周面 11a 的 交线 L 上, 因此, 对于印刷版 11 的接触压力来说, 能够接受来自支承辊 12 的总是适当的反 作用力。因此, 能够容易地调整第一刮板 131 对印刷版 11 的接触压力, 进而, 长期稳定地维 持调整后的所述接触压力。
         因此, 根据本实施方式, 能够长期稳定地维持印刷条件, 从而防止相对于基材 S 的 印刷精度的下降。并且, 由于通过印刷压力来抑制印刷版 11 的形变, 因此能够降低印刷版 11 所受到的机械应力, 并且能够不使用高强度的材料来形成印刷版 11。
         而且, 根据本实施方式, 利用喷嘴式印刷头 13 将印刷材料 P 供给至印刷版 11 的内 周面 11a。因此, 即使在印刷材料 P 中使用挥发性较高的溶剂的情况下, 也能够防止溶剂蒸 发, 抑制膏剂的粘度、 物理性质发生时效变化, 从而能够获得稳定的印刷状态。 并且, 能够降 低印刷时的材料使用量。
         < 第二实施方式 >
         图 6 是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印刷装置的主要部分简略俯视图。以下, 主要对与 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的结构进行说明, 对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付以同一附图标记, 省
         略或简化其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印刷装置 2 具有用于检测作用于支承辊 12 的来自推压机构 16 的推 压力的检测机构 21。检测机构 21 具有 : 贯通支承辊 12 的轴心并可旋转地支承支承辊 12 的支承轴 21a、 检测作用于支承轴 21a 的推压力的第一检测器 21b 及第二检测器 21c。支承 轴 21a 从支承辊 12 的两端突出, 第一检测器 21b 与支承轴 21a 的一个端部相连接, 第二检 测器 21c 与支承轴 21a 的另一个端部相连接。
         第一及第二检测器 21b、 21c 由电检测作用于支承轴 21a 的 X 轴向上的推压力的传 感器构成。 作为这种传感器, 可使用例如测力传感器、 压电元件等。 第一及第二检测器 21b、 21c 设置在印刷装置 2 的支架等静止类部件上, 支承辊 12 经由该测器 21b、 21c 而固定在静 止类部件上。
         本实施方式的印刷装置 2 还具有能够基于检测机构 21 的输出来分别控制第一及 第二压力源 16a、 16b 的控制器 22。典型的控制器 22 由计算机构成, 基于第一及第二检测 器 21b、 21c 的输出生成用于控制第一及第二压力源 16a、 16b 的控制信号。由此, 进行控制 以使第一刮板 131 对印刷版 11 的接触压达到目标值。
         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印刷装置 2, 能够使印刷头 13 对支承辊 12 的推压力维持于目 标值。由此, 能够确保长期稳定的印刷条件, 提高产能。
         并且, 由于基于第一及第二检测器 21b、 21c 的输出来独立控制第一及第二压力源 16a、 16b, 因此能够使印刷头 13 对印刷版 11 的推压力在印刷版 11 的长度方向 (Y 轴向 ) 上 的均一化。由此, 能够使第一刮板 131 以在其长度方向上同样的压力与印刷版 11 的内周面 接触, 从而能够稳定地获得在基材 S 的宽度方向上同样的印刷特性。
         < 第三实施方式 >
         图 7 是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的印刷装置的主要部分简略俯视图。以下, 主要对与 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的结构进行说明, 对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付以同一附图标记, 其 说明省略或简化。
         本实施方式的印刷装置 3 具有将印刷头 13 压向支承辊 12 的推压机构 33。推压机 构 33 具有 : 沿印刷版 11 的轴向 (Y 轴向 ) 贯通印刷版 11 的轴部件 33a、 支承轴部件 33a 的 一个端部的第一动力源 33b、 支承轴部件 33a 的另一个端部的第二动力源 33c。第一及第二 动力源 33b、 33c 分别由压差缸构成。
         动力源 33b、 33c 具有分别支承轴部件 33a 的端部的活塞 30。动力源 33b、 33c 分别 具有 : 对活塞 30 朝所述第一方向 (+X 方向 ) 施以压力 P1 的第一压力室 31、 对活塞 30 朝与 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 (-X 方向 ) 施以小于压力 P1 的压力 P2 的第二压力室 32。第一及 第二压力室 31、 32 相当于由活塞 30 将连通的缸内划分而成的两个室, 各室内被导入大小为 压力 P1 及压力 P2 的空气压力。由此, 相当于压力 P1 和压力 P2 的压差的压力 (P2-P1) 经 由活塞 30 而作用于轴部件 33a 的两端部, 从而将印刷头 13 推压向支承辊 12 侧。
         另一方面, 支承辊 12 可旋转地被贯通其轴心的支承轴 34 支承。支承轴 34 的两端 固定在印刷装置 3 的支架等静止部件上。
         在本实施方式的印刷装置 3 中, 能够通过第一及第二动力源 33b、 33c 对印刷头 13 施以常时一定的推压力。因此, 没有必要设置检测作用于支承辊 12 的压力的机构, 能够将 印刷头 13 相对于印刷版 11 的推压力维持与目标值。并且, 由于在轴部件 33a 的两端部设置动力源 33b、 33c, 因此能够在印刷版 11 的长 度方向 (Y 轴向 ) 上使印刷头 13 对印刷版 11 的推压力均一化。由此, 能够使第一刮板 131 与印刷版 11 的内周面以在其长度方向上均一的压力接触, 从而能够抑制印刷性能在基材 S 的宽度方向上的偏差。
         以上, 已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 但本发明并不限于此, 可根据本发明的 技术思想进行各种变形。
         例如, 在以上实施方式中, 已列举说明了在印刷头 13 侧设置推压机构 16、 33, 但也 可取而代之, 在支承辊 12 侧设置所述推压机构。其能够获得与以上相同的作用效果。
         并且, 在以上实施方式中, 已列举说明了使印刷版 11 与支承辊 12 在 X 轴向上对置 设置, 但并不限于此, 例如, 也可使其在 Z 轴向上对置配置。
         并且, 可通过沿基材的输送方向设置多组印刷版与支承辊来进行多色印刷或层叠 印刷。
         而且, 上述印刷装置可广泛应用于各种电子设备的制造领域, 例如, 可适用于印刷 配线基板的配线图案和阻焊剂图案 ( ソルダレジストパタ一ン ) 的形成工序, 色素增感式 太阳能电池的电极层、 绝缘层、 氧化物半导体层的形成工序等。

    关 键  词:
    印刷 装置
      专利查询网所有文档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0条评论

    还可以输入200字符

    暂无评论,赶快抢占沙发吧。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印刷装置.pdf
    链接地址:https://www.zhuanlichaxun.net/p-821176.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17-2018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