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托车把手.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摩托车把手.pdf(13页完整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CN102372053A43申请公布日20120314CN102372053ACN102372053A21申请号201010250703122申请日20100810B62K11/0020060171申请人光阳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地址中国台湾高雄市72发明人蔡丰智74专利代理机构永新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72002代理人蔡胜利54发明名称摩托车把手57摘要一种摩托车把手,安装于速克达型摩托车上,用以控制摩托车转向,该摩托车把手包含一把手主体、一包覆该把手主体的外壳、一固设于该把手主体上并位于该外壳及把手主体间的补强件,及多个连接于该把手主体及补强件间的连接件。该补强件是对应该把手主体的形。
2、状而固设于该把手主体上,而所述连接件是配合该补强件而形成一桁架式补强结构。借由该补强件是对应该把手主体的形状而固设于该把手主体上,使得该补强件在不影响该外壳的造型下,达成提升摩托车把手刚性的效果。51INTCL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权利要求书1页说明书4页附图7页CN102372055A1/1页21一种摩托车把手3,安装于速克达型摩托车上,用以控制摩托车转向,该摩托车把手3包含一把手主体31,包括一第一连结段311、二分别由该第一连结段311两端向上延伸的第一上升段312,及二分别由所述第一上升段312末端弯折向外延伸的握持段313;及一外壳32,包覆该把手主体31;。
3、其特征在于该摩托车把手3还包含一补强件33,及多个连接于该把手主体31及补强件33之间的连接件34,该补强件33是对应该把手主体31的形状而固设于该把手主体31上,并位于该外壳32及把手主体31之间,且该补强件33配合所述连接件34形成一桁架式补强结构。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摩托车把手,其特征在于该补强件33包括对应该第一连结段311的第二连结段331、二分别由该第二连结段331两端向上延伸的第二上升段332,及二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二上升段332上并固接于该把手主体31上的固定段333。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摩托车把手,其特征在于该补强件33的所述固定段333是由对应的第二上升段332末端弯折延伸并。
4、固接于该把手主体31的握持段313上。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摩托车把手,其特征在于由该摩托车的前方向视之,该把手主体31的所述第一上升段312与该补强件33的所述第二上升段332不重叠。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摩托车把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上升段332是位于所述第一上升段312内侧。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摩托车把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上升段332是位于所述第一上升段312外侧。7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摩托车把手,其特征在于由该摩托车的侧方向视之,界定一条通过该第一连结段311截面的中心点C1并沿所述第一上升段312轴向延伸的中心线L1,令该第二连结段331截面的中心点C2与该中心线L1不重叠。8如权利要求。
5、7所述的摩托车把手,其特征在于该第二连结段331是位于该第一连结段311上方。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摩托车把手,其特征在于该第二连结段331是位于该第一连结段311下方。10如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摩托车把手,其特征在于该第一连结段311与第二连结段331之间存在有一间距。权利要求书CN102372053ACN102372055A1/4页3摩托车把手【技术领域】0001本发明是有关于一种摩托车把手,特别是关于一种摩托车把手。【背景技术】0002一般速克达型摩托车的把手通常为U形或V形,而为了提高把手刚性,通常会如图1所示,将一把手1的中央段11的管壁加厚,使中央段11的管壁厚度比两侧的把手段12的。
6、管壁厚度来的厚,借此加强该把手1的刚性。然而此种设计存在有制造上较为不便的缺点。0003参阅图2,另有一种加强刚性的方式,将多个补强件20间隔地设置于一把手2的中空管体21内,并在该把手2上设置一横管22,借以提升该把手2的结构强度。0004但若要设置该横管22,就需要精确衡量该横管22的设置位置,因为设置的太低时刚性不足,而设置的太高又会遮挡骑乘者观看仪表板的视线,同时,于该中空管体21内设置补强件20,还会造成制造步骤及成本的增加。再者,该横管22的设置也会影响摩托车的整体外观,若是要将该横管22同时包覆于一外壳图未示内,则该外壳的造型会被迫迁就该横管22的位置而降低造型设计的弹性。000。
7、5因此,如何能提高把手刚性,又兼顾外型设计可变性,是目前急待解决的课题。【发明内容】0006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即在提供一种在不改变现有把手外壳造型下,而能提升把手刚性的摩托车把手。0007于是,本发明摩托车把手,安装于速克达型摩托车上,用以控制摩托车转向,该摩托车把手包含一把手主体、一包覆该把手主体的外壳、一固设于该把手主体上的补强件,及多个连接于该把手主体及补强件之间的连接件。0008该把手主体包括一连结于该头管上的第一连结段、二分别由该第一连结段两端向上延伸的第一上升段,及二分别由所述第一上升段末端弯折向外延伸的握持段。0009该补强件是对应该把手主体的形状而固设于该把手主体上,并位于该。
8、外壳及把手主体之间,而所述连接件是配合该补强件而形成一桁架式补强结构。0010所述的摩托车把手,其特征在于该补强件包括对应该第一连结段的第二连结段、二分别由该第二连结段两端向上延伸的第二上升段,及二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二上升段上并固接于该把手主体上的固定段。0011所述的摩托车把手,其特征在于该补强件的所述固定段是由对应的第二上升段末端弯折延伸并固接于该把手主体的握持段上。0012所述的摩托车把手,其特征在于由该摩托车的前方向视之,该把手主体的所述第一上升段与该补强件的所述第二上升段不重叠。0013所述的摩托车把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上升段是位于所述第一上升段内侧。0014所述的摩托车把手,其特征。
9、在于所述第二上升段是位于所述第一上升段外侧。0015所述的摩托车把手,其特征在于由该摩托车的侧方向视之,界定一条通过该第一说明书CN102372053ACN102372055A2/4页4连结段截面的中心点并沿所述第一上升段轴向延伸的中心线,令该第二连结段截面的中心点与该中心线不重叠。0016所述的摩托车把手,其特征在于该第二连结段是位于该第一连结段上方。0017所述的摩托车把手,其特征在于该第二连结段是位于该第一连结段下方。0018所述的摩托车把手,其特征在于该第一连结段与第二连结段之间存在有一间距。0019本发明的功效在于借由该补强件是对应该把手主体的形状而固设于该把手主体上,使得该补强件在。
10、不影响该外壳造型的设计下,又能达成提升摩托车把手刚性的效果。【附图说明】0020图1是一剖视图,说明现有的一种把手结构;0021图2是一剖视图,说明现有的另一种把手结构;0022图3是一立体图,说明本发明摩托车把手的较佳实施例;0023图4是一前视图,辅助说明图3,为了便于说明,图中省略外壳的部分;0024图5是一侧视图,辅助说明图3,为了便于说明,图中省略外壳的部分;0025图6是一侧视示意图,说明骑乘者观看仪表板的视线方向;及0026图7是一部分后视图,配合图6辅助说明骑乘者观看仪表板的视线方向。00273摩托车把手002831把手主体0029311第一连结段0030312第一上升段003。
11、1313握持段003232外壳003333补强件0034331第二连结段0035332第二上升段0036333固定段003734连接件00384仪表板00395骑乘者0040L1中心线0041C1、C2中心点【具体实施方式】0042有关本发明的前述及其他技术内容、特点与功效,在以下配合参考图式的一个较佳实施例的详细说明中,将可清楚的呈现。0043参阅图3,为本发明摩托车把手3的较佳实施例,安装于速克达型摩托车上,用以控制摩托车转向,该摩托车把手3包含一把手主体31、一包覆该把手主体31的外壳32、一固设于该把手主体31上并位于该外壳32及把手主体31之间的补强件33,及多个连接于该把手主体31。
12、及补强件33之间的连接件34。说明书CN102372053ACN102372055A3/4页50044参阅图4、5,该把手主体31包括一第一连结段311、二分别由该第一连结段311两端向上延伸的第一上升段312,及二分别由所述第一上升段312末端弯折向外延伸的握持段313,该补强件33是对应该把手主体31的形状而固设于该把手主体31上。要说明的是,该第一连结段311是固定于一固定部上,该固定部是固设于一转向杆,再将该转向杆枢设于一头管内,借此将该把手主体31枢设于该头管上,而该固定部、转向杆,及头管的结构与连结方式为熟知该项技艺者所能轻易理解,不再另外予以绘示。0045该补强件33包括对应该第。
13、一连结段311的第二连结段331、二分别由该第二连结段331两端向上延伸的第二上升段332,及二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二上升段332上并固接于该把手主体31上的固定段333,于本实施例中,所述固定段333是分别由对应的第二上升段332末端弯折向外延伸并固接于所述握持段313上。0046参阅图4,由摩托车的前方向视之,该把手主体31的所述第一上升段312与该补强件33的所述第二上升段332不重叠,而于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上升段332是位于所述第一上升段312内侧,当然也可以视实际制造的情形而使得所述第二上升段332是位于所述第一上升段312外侧,不以此为限。而透过上述配置方式,可以加强该把手主体31左。
14、右方向的刚性。0047参阅图5,由摩托车的侧方向视之,界定一条通过该第一连结段311截面的中心点C1并沿所述第一上升段312轴向延伸的中心线L1,令该第二连结段331截面的中心点C2与该中心线L1不重叠,且该第一连结段311与第二连结段331之间存在有一间距。而于本实施例中,该第二连结段331是位于该第一连结段311上方,当然也可以视实际制造的情形而使得该第二连结段331是位于该第一连结段311下方,不以此为限。而透过上述配置方式,可以加强该把手主体31前后方向的刚性。0048于本实施例中,该第一、二连结段311、331是呈水平延伸的态样,而让该把手主体31及补强件33是呈U形的形态,当然该第。
15、一、二连结段311、331也可以是设计成没有水平延伸的态样,而让该把手主体31及补强件33是呈V形的形态,不以此为限。0049借由上述结构,使得所述连接件34配合该补强件33形成一桁架式的补强结构,而由于所述第一、二上升段312、332由前后视之不重叠,且该第一、二连结段311、331由左右视之不重叠,因此可以更加强该把手主体31左右方向以及前后方向的刚性。0050参阅图3并配合图6、7,借由该补强件33是对应该把手主体31的形状而固设于该把手主体31上,并位于该外壳32及把手主体31之间,而所述连接件34是配合该补强件33而形成一桁架式补强结构,因此不但能在不改变现有外壳32造型的前提下,有。
16、效提升该摩托车把手3的刚性之外,同时也不会阻挡骑乘者5观看仪表板4的视线,而能达成更优越的行车操控性能。0051要特别说明的是,该补强件33的固定段333是固设于该把手主体31的握持段313上,当然所述固定段333固设于所述第一上升段312上也是可以实施,但是固设于所述握持段313上则可以达到提升刚性的最佳效果。0052综上所述,借由该补强件33是对应该把手主体31的形状而固设于该把手主体31上,使得该补强件33在不影响该外壳32造型的设计下,又能达成提升该把手主体31刚性的效果,故确实能达成本发明的目的。0053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当不能以此限定本发明实施的范围,即说明书C。
17、N102372053ACN102372055A4/4页6大凡依本发明申请专利范围及发明说明内容所作的简单的等效变化与修饰,皆仍属本发明专利涵盖的范围内。说明书CN102372053ACN102372055A1/7页7图1说明书附图CN102372053ACN102372055A2/7页8图2说明书附图CN102372053ACN102372055A3/7页9图3说明书附图CN102372053ACN102372055A4/7页10图4说明书附图CN102372053ACN102372055A5/7页11图5说明书附图CN102372053ACN102372055A6/7页12图6说明书附图CN102372053ACN102372055A7/7页13图7说明书附图CN102372053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