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13

摩托车把手.pdf

  • 上传人:Y948****062
  • 文档编号:820912
  • 上传时间:2018-03-14
  • 格式:PDF
  • 页数:13
  • 大小:520.23KB
  •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010250703.1

    申请日:

    2010.08.10

    公开号:

    CN102372053A

    公开日:

    2012.03.14

    当前法律状态:

    授权

    有效性:

    有权

    法律详情:

    授权|||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B62K 11/00申请日:20100810|||公开

    IPC分类号:

    B62K11/00

    主分类号:

    B62K11/00

    申请人:

    光阳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发明人:

    蔡丰智

    地址:

    中国台湾高雄市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永新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72002

    代理人:

    蔡胜利

    PDF完整版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一种摩托车把手,安装于速克达型摩托车上,用以控制摩托车转向,该摩托车把手包含一把手主体、一包覆该把手主体的外壳、一固设于该把手主体上并位于该外壳及把手主体间的补强件,及多个连接于该把手主体及补强件间的连接件。该补强件是对应该把手主体的形状而固设于该把手主体上,而所述连接件是配合该补强件而形成一桁架式补强结构。借由该补强件是对应该把手主体的形状而固设于该把手主体上,使得该补强件在不影响该外壳的造型下,达成提升摩托车把手刚性的效果。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摩托车把手 (3), 安装于速克达型摩托车上, 用以控制摩托车转向, 该摩托车把 手 (3) 包含 : 一把手主体 (31), 包括一第一连结段 (311)、 二分别由该第一连结段 (311) 两端向上 延伸的第一上升段 (312), 及二分别由所述第一上升段 (312) 末端弯折向外延伸的握持段 (313) ; 及 一外壳 (32), 包覆该把手主体 (31) ; 其特征在于 : 该摩托车把手 (3) 还包含一补强件 (33), 及多个连接于该把手主体 (31) 及补强件 (33) 之间的连接件 (34), 该补强件 (33) 是对应该把手主体 (31) 的形状而固设于 该把手主体 (31) 上, 并位于该外壳 (32) 及把手主体 (31) 之间, 且该补强件 (33) 配合所述 连接件 (34) 形成一桁架式补强结构。
    2: 如权利要求 1 所述的摩托车把手, 其特征在于 : 该补强件 (33) 包括对应该第一连 结段 (311) 的第二连结段 (331)、 二分别由该第二连结段 (331) 两端向上延伸的第二上升 段 (332), 及二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二上升段 (332) 上并固接于该把手主体 (31) 上的固定段 (333)。
    3: 如权利要求 2 所述的摩托车把手, 其特征在于 : 该补强件 (33) 的所述固定段 (333) 是由对应的第二上升段 (332) 末端弯折延伸并固接于该把手主体 (31) 的握持段 (313) 上。
    4: 如权利要求 2 所述的摩托车把手, 其特征在于 : 由该摩托车的前方向视之, 该把手主 体 (31) 的所述第一上升段 (312) 与该补强件 (33) 的所述第二上升段 (332) 不重叠。
    5: 如权利要求 4 所述的摩托车把手, 其特征在于 : 所述第二上升段 (332) 是位于所述 第一上升段 (312) 内侧。
    6: 如权利要求 4 所述的摩托车把手, 其特征在于 : 所述第二上升段 (332) 是位于所述 第一上升段 (312) 外侧。
    7: 如权利要求 2 所述的摩托车把手, 其特征在于 : 由该摩托车的侧方向视之, 界定一条 通过该第一连结段 (311) 截面的中心点 (C1) 并沿所述第一上升段 (312) 轴向延伸的中心 线 (L1), 令该第二连结段 (331) 截面的中心点 (C2) 与该中心线 (L1) 不重叠。
    8: 如权利要求 7 所述的摩托车把手, 其特征在于 : 该第二连结段 (331) 是位于该第一 连结段 (311) 上方。
    9: 如权利要求 7 所述的摩托车把手, 其特征在于 : 该第二连结段 (331) 是位于该第一 连结段 (311) 下方。
    10: 如权利要求 8 或 9 所述的摩托车把手, 其特征在于 : 该第一连结段 (311) 与第二连 结段 (331) 之间存在有一间距。

    说明书


    摩托车把手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有关于一种摩托车把手, 特别是关于一种摩托车把手。 【背景技术】
         一般速克达型摩托车的把手通常为 U 形或 V 形, 而为了提高把手刚性, 通常会如图 1 所示, 将一把手 1 的中央段 11 的管壁加厚, 使中央段 11 的管壁厚度比两侧的把手段 12 的 管壁厚度来的厚, 借此加强该把手 1 的刚性。然而此种设计存在有制造上较为不便的缺点。
         参阅图 2, 另有一种加强刚性的方式, 将多个补强件 20 间隔地设置于一把手 2 的中 空管体 21 内, 并在该把手 2 上设置一横管 22, 借以提升该把手 2 的结构强度。
         但若要设置该横管 22, 就需要精确衡量该横管 22 的设置位置, 因为设置的太低时 刚性不足, 而设置的太高又会遮挡骑乘者观看仪表板的视线, 同时, 于该中空管体 21 内设 置补强件 20, 还会造成制造步骤及成本的增加。再者, 该横管 22 的设置也会影响摩托车的 整体外观, 若是要将该横管 22 同时包覆于一外壳 ( 图未示 ) 内, 则该外壳的造型会被迫迁 就该横管 22 的位置而降低造型设计的弹性。
         因此, 如何能提高把手刚性, 又兼顾外型设计可变性, 是目前急待解决的课题。 【发明内容】
         因此, 本发明的目的, 即在提供一种在不改变现有把手外壳造型下, 而能提升把手 刚性的摩托车把手。
         于是, 本发明摩托车把手, 安装于速克达型摩托车上, 用以控制摩托车转向, 该摩 托车把手包含一把手主体、 一包覆该把手主体的外壳、 一固设于该把手主体上的补强件, 及 多个连接于该把手主体及补强件之间的连接件。
         该把手主体包括一连结于该头管上的第一连结段、 二分别由该第一连结段两端向 上延伸的第一上升段, 及二分别由所述第一上升段末端弯折向外延伸的握持段。
         该补强件是对应该把手主体的形状而固设于该把手主体上, 并位于该外壳及把手 主体之间, 而所述连接件是配合该补强件而形成一桁架式补强结构。
         所述的摩托车把手, 其特征在于 : 该补强件包括对应该第一连结段的第二连结段、 二分别由该第二连结段两端向上延伸的第二上升段, 及二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二上升段上并 固接于该把手主体上的固定段。
         所述的摩托车把手, 其特征在于 : 该补强件的所述固定段是由对应的第二上升段 末端弯折延伸并固接于该把手主体的握持段上。
         所述的摩托车把手, 其特征在于 : 由该摩托车的前方向视之, 该把手主体的所述第 一上升段与该补强件的所述第二上升段不重叠。
         所述的摩托车把手, 其特征在于 : 所述第二上升段是位于所述第一上升段内侧。
         所述的摩托车把手, 其特征在于 : 所述第二上升段是位于所述第一上升段外侧。
         所述的摩托车把手, 其特征在于 : 由该摩托车的侧方向视之, 界定一条通过该第一连结段截面的中心点并沿所述第一上升段轴向延伸的中心线, 令该第二连结段截面的中心 点与该中心线不重叠。
         所述的摩托车把手, 其特征在于 : 该第二连结段是位于该第一连结段上方。
         所述的摩托车把手, 其特征在于 : 该第二连结段是位于该第一连结段下方。
         所述的摩托车把手, 其特征在于 : 该第一连结段与第二连结段之间存在有一间距。
         本发明的功效在于 : 借由该补强件是对应该把手主体的形状而固设于该把手主体 上, 使得该补强件在不影响该外壳造型的设计下, 又能达成提升摩托车把手刚性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 1 是一剖视图, 说明现有的一种把手结构 ;
         图 2 是一剖视图, 说明现有的另一种把手结构 ;
         图 3 是一立体图, 说明本发明摩托车把手的较佳实施例 ;
         图 4 是一前视图, 辅助说明图 3, 为了便于说明, 图中省略外壳的部分 ;
         图 5 是一侧视图, 辅助说明图 3, 为了便于说明, 图中省略外壳的部分 ;
         图 6 是一侧视示意图, 说明骑乘者观看仪表板的视线方向 ; 及
         图 7 是一部分后视图, 配合图 6 辅助说明骑乘者观看仪表板的视线方向。 3 摩托车把手 31 把手主体 311 第一连结段 312 第一上升段 313 握持段 32 外壳 33 补强件 331 第二连结段 332 第二上升段 333 固定段 34 连接件 4 仪表板 5 骑乘者 L1 中心线 C1、 C2 中心点【具体实施方式】
         有关本发明的前述及其他技术内容、 特点与功效, 在以下配合参考图式的一个较 佳实施例的详细说明中, 将可清楚的呈现。
         参阅图 3, 为本发明摩托车把手 3 的较佳实施例, 安装于速克达型摩托车上, 用以 控制摩托车转向, 该摩托车把手 3 包含一把手主体 31、 一包覆该把手主体 31 的外壳 32、 一 固设于该把手主体 31 上并位于该外壳 32 及把手主体 31 之间的补强件 33, 及多个连接于该 把手主体 31 及补强件 33 之间的连接件 34。参阅图 4、 5, 该把手主体 31 包括一第一连结段 311、 二分别由该第一连结段 311 两 端向上延伸的第一上升段 312, 及二分别由所述第一上升段 312 末端弯折向外延伸的握持 段 313, 该补强件 33 是对应该把手主体 31 的形状而固设于该把手主体 31 上。要说明的是, 该第一连结段 311 是固定于一固定部上, 该固定部是固设于一转向杆, 再将该转向杆枢设 于一头管内, 借此将该把手主体 31 枢设于该头管上, 而该固定部、 转向杆, 及头管的结构与 连结方式为熟知该项技艺者所能轻易理解, 不再另外予以绘示。
         该补强件 33 包括对应该第一连结段 311 的第二连结段 331、 二分别由该第二连结 段 331 两端向上延伸的第二上升段 332, 及二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二上升段 332 上并固接于该 把手主体 31 上的固定段 333, 于本实施例中, 所述固定段 333 是分别由对应的第二上升段 332 末端弯折向外延伸并固接于所述握持段 313 上。
         参阅图 4, 由摩托车的前方向视之, 该把手主体 31 的所述第一上升段 312 与该补强 件 33 的所述第二上升段 332 不重叠, 而于本实施例中, 所述第二上升段 332 是位于所述第 一上升段 312 内侧, 当然也可以视实际制造的情形而使得所述第二上升段 332 是位于所述 第一上升段 312 外侧, 不以此为限。而透过上述配置方式, 可以加强该把手主体 31 左右方 向的刚性。
         参阅图 5, 由摩托车的侧方向视之, 界定一条通过该第一连结段 311 截面的中心点 C1 并沿所述第一上升段 312 轴向延伸的中心线 L1, 令该第二连结段 331 截面的中心点 C2 与该中心线 L1 不重叠, 且该第一连结段 311 与第二连结段 331 之间存在有一间距。而于本 实施例中, 该第二连结段 331 是位于该第一连结段 311 上方, 当然也可以视实际制造的情形 而使得该第二连结段 331 是位于该第一连结段 311 下方, 不以此为限。而透过上述配置方 式, 可以加强该把手主体 31 前后方向的刚性。
         于本实施例中, 该第一、 二连结段 311、 331 是呈水平延伸的态样, 而让该把手主体 31 及补强件 33 是呈 U 形的形态, 当然该第一、 二连结段 311、 331 也可以是设计成没有水平 延伸的态样, 而让该把手主体 31 及补强件 33 是呈 V 形的形态, 不以此为限。
         借由上述结构, 使得所述连接件 34 配合该补强件 33 形成一桁架式的补强结构, 而 由于所述第一、 二上升段 312、 332 由前后视之不重叠, 且该第一、 二连结段 311、 331 由左右 视之不重叠, 因此可以更加强该把手主体 31 左右方向以及前后方向的刚性。
         参阅图 3 并配合图 6、 7, 借由该补强件 33 是对应该把手主体 31 的形状而固设于 该把手主体 31 上, 并位于该外壳 32 及把手主体 31 之间, 而所述连接件 34 是配合该补强件 33 而形成一桁架式补强结构, 因此不但能在不改变现有外壳 32 造型的前提下, 有效提升该 摩托车把手 3 的刚性之外, 同时也不会阻挡骑乘者 5 观看仪表板 4 的视线, 而能达成更优越 的行车操控性能。
         要特别说明的是, 该补强件 33 的固定段 333 是固设于该把手主体 31 的握持段 313 上, 当然所述固定段 333 固设于所述第一上升段 312 上也是可以实施, 但是固设于所述握持 段 313 上则可以达到提升刚性的最佳效果。
         综上所述, 借由该补强件 33 是对应该把手主体 31 的形状而固设于该把手主体 31 上, 使得该补强件 33 在不影响该外壳 32 造型的设计下, 又能达成提升该把手主体 31 刚性 的效果, 故确实能达成本发明的目的。
         以上所述, 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 当不能以此限定本发明实施的范围, 即大凡依本发明申请专利范围及发明说明内容所作的简单的等效变化与修饰, 皆仍属本发明 专利涵盖的范围内。

    关 键  词:
    摩托车 把手
      专利查询网所有文档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0条评论

    还可以输入200字符

    暂无评论,赶快抢占沙发吧。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摩托车把手.pdf
    链接地址:https://www.zhuanlichaxun.net/p-820912.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17-2018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