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身复健机构造.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健身复健机构造.pdf(13页完整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授权公告号 CN 201701432 U (45)授权公告日 2011.01.12 CN 201701432 U *CN201701432U* (21)申请号 201020240585.1 (22)申请日 2010.06.29 A61H 1/02(2006.01) A61H 15/00(2006.01) (73)专利权人 金仪科技电子 ( 昆山 ) 有限公司 地址 215163 江苏省昆山市花桥镇仓业路 8 号 (72)发明人 周明福 (74)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华夏博通专利事务所 11264 代理人 孙东风 (54) 实用新型名称 健身复健机构造 (57) 摘要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健身。
2、复健机构造, 其包 括 : 具有着置座及立架部的基座 ; 设于基座立架 部上的座椅 ; 设于座椅下方的驱动装置 ; 设于座 椅左侧和右侧对应部位的左侧摆动架组和右侧摆 动架组, 左侧摆动架组和右侧摆动架组分别包括 上、 下摆动架以及与该两者配合的运动构件, 且各 下摆动架前端均具有一作用部, 后端则均具有一 受动部 ; 藉以分别运结左侧摆动架和右侧摆动架 组的下摆动架的受动部与驱动装置的左侧驱动轴 和右侧驱动轴 ; 设于驱动装置与左侧驱动轴或右 侧驱动轴之间的左右侧同步模式切换机构 ; 藉上 述设计, 左右侧摆动架组和右侧摆动架组的运作 角度将能切换成同步或错位模式, 进而达到动作 更具选择变。
3、化性且健身复健效果得以大幅提升之 效果。 (51)Int.Cl.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实用新型专利 权利要求书 1 页 说明书 4 页 附图 7 页 CN 201701433 U1/1 页 2 1. 一种健身复健机构造, 其特征在于, 所述健身复健机包括 : 一基座, 包括一着置部以及一立架部 ; 一座椅, 设于该基座的立架部上 ; 一驱动装置, 设于座椅下方 ; 一左侧摆动架组, 设于座椅左侧对应部位, 包括一上摆动架、 一下摆动架以及藉以运 动上摆动架和下摆动架之一的运动构件, 下摆动架前端具有一作用部, 后端则具有一受动 部 ; 一左侧驱动轴, 藉以运结左侧摆动。
4、架组的下摆动架的受动部与驱动装置, 使驱动装置 通过驱转左侧驱动轴进而带动左侧摆动架组摆动 ; 一右侧摆动架组, 设于座椅右侧对应部位, 包括一上摆动架、 一下摆动架以及藉以运动 该上摆动架和下摆动架之一的运动构件, 下摆动架前端具有一作用部, 后端则具有一受动 部 ; 一右侧驱动轴, 藉以运结右侧摆动架组的下摆动架的受动部与驱动装置, 使驱动装置 通过驱转右侧驱动轴进而带动右侧摆动架组摆动运作 ; 一左右侧同步模式切换机构, 设于驱动装置与左侧驱动轴和右侧驱动轴之一之间, 用 以控制左侧摆动轴和右侧驱动轴的转动角度在同步或错位模式之间切换。 2.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健身复健机构造, 其。
5、特征在于 : 所述左侧摆动架组和右侧摆 动架组的下摆动架前端所设作用部为一滚轮。 3.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健身复健机构造, 其特征在于 : 所述左侧摆动架组和右侧摆 动架组的下摆动架后端所设受动部为一曲柄构件。 4.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健身复健机构造, 其特征在于 : 所述左侧摆动架组和右侧摆 动架组中藉以运动上摆动架和下摆动架的运动构件包括一上横杆、 一下横杆和一立向枢接 片, 上横杆结合固定于上摆动架一端, 下横杆结合固定于下摆动架后端, 立向枢接片则枢组 于上、 下横杆之间。 5.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健身复健机构造, 其特征在于 : 所述左右侧同步模式切换机 构包括一离。
6、合器、 一拉索和一扳控杆, 所述扳控杆呈可扳动状态组设于座椅一侧, 扳控杆可 通过拉索控制离合器的离合状态, 以切换控制左、 右侧驱动轴的转动角度处于同步模式或 错位模式。 6. 根据权利要求 5 所述的健身复健机构造, 其特征在于 : 所述离合器包含一制动座、 一 切换圆盘及一凸柱, 所述制动座一侧供左、 右侧驱动轴穿伸, 另一侧与拉索相运结, 凸柱形 成于制动座一端, 所述切换圆盘形成有呈 180配置型态的二卡凹缘, 所述凸柱可卡合于所 述卡凹缘中。 7.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健身复健机构造, 其特征在于 : 所述座椅后侧立设有一椅背 架, 该椅背架具有间隔配置且能够上下位移的一左侧按。
7、摩滚轮组与一右侧按摩滚轮组, 其 中, 左侧按摩滚轮组被该左侧摆动架组的下摆动架后端所带动, 右侧按摩滚轮组则被右侧 摆动架组的下摆动架后端所带动。 权 利 要 求 书 CN 201701432 U CN 201701433 U1/4 页 3 健身复健机构造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健身复健机, 尤其涉及一种左、 右侧摆动架组的运作角度能 够切换成同步模式或错位模式而更具动作变化性且健身复健效果更佳的健身复健机构造。 背景技术 0002 按, 健身复健机与一般运动健身器材的不同之处, 主要是其结构设计上系主动式 带动人体预定部位 ( 如腿部、 手部等 ) 产生运动, 藉以强制带动。
8、人体达到帮助复健、 活络筋 骨之功效。 0003 健身复健机相较于运动健身器材而言属于新式机种, 其功能性与作动型态的可发 展变化空间相对宽广许多, 在现有习知健身复健机的设计上, 其作动型态往往仍旧太过单 调而欠缺变化性, 因此所能达到的复健、 健身效果相对不足。 0004 是以, 针对上述习知健身复健机结构所存在的问题, 如何开发一种更具理想实用 性之创新结构, 实使用者所企盼, 亦系相关业者须努力研发突破之目标及方向。 实用新型内容 0005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健身复健机构造, 其所欲解决的问题是 : 针对如 何研发出种更具理想实用性之新式健身复健机为目标加以创新突破。 000。
9、6 为实现上述发明目的, 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 0007 一种健身复健机构造, 其包括 : 0008 一基座, 具有着置座及立架部 ; 0009 一座椅, 设于基座立架部上 ; 0010 一驱动装置, 设于座椅下方以提供驱动源 ; 0011 一左侧摆动架组, 设于座椅左侧对应部位, 包括上、 下摆动架以及藉以运动上、 下 摆动架的运动构件, 该下摆动架前端具有一作用部, 后端则具有一受动部 ; 0012 一左侧驱动轴, 藉以运结左侧摆动架组的下摆动架的受动部与驱动装置 ; 0013 一右侧摆动架组, 设于座椅右侧对应部位, 包括上、 下摆动架以及藉以运动上、 下 摆动架的运动构件,。
10、 该下摆动架前端具有一作用部, 后端则具有一受动部 ; 0014 一右侧驱动轴, 藉以运结右侧摆动架组的下摆动架的受动部与驱动装置 ; 0015 一左右侧同步模式切换机构, 设于驱动装置与左、 右侧驱动轴中任一者之间, 藉以 切换控制左、 右侧驱动轴之转动角度处于同步模式或错位模式。 0016 藉上述创新独特设计, 使本实用新型对照先前技术而言, 其左、 右侧摆动架组的运 作角度将能够藉由所述左右侧同步模式切换机构而切换成同步模式或错位模式, 进而达到 动作更具变化性与选择性, 且健身复健效果得以大幅提升之实用进步性。 附图说明 0017 图 1 是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 说。
11、 明 书 CN 201701432 U CN 201701433 U2/4 页 4 0018 图 2 是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局部分解结构示意图 ; 0019 图 3 是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中左侧摆动架组摆动运作示意图 ; 0020 图 4 是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中局部构件之立体结构示意图 ; 0021 图 5 是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中左右侧同步模式切换机构的切换状态示意图 ; 0022 图 6 是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中左、 右侧摆动架组呈同步作动状态的示意图 ; 0023 图 7 是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中左、 右侧摆动架组呈错位作动状态的示意图 ; 0024 图 8(a) 是本实用新型较佳实。
12、施例中离合器的作动状态示意图之一 ; 0025 图 8(b) 是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中离合器的作动状态示意图之二 ; 0026 图 8(c) 是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中离合器的作动状态示意图之三 ; 0027 上述各图中, 各组件及其标号分别为 : 0028 健身复健机 A、 基座 10、 着置座 11、 立架部 12、 座椅 13、 椅背架 131、 左侧按摩滚轮 组 132、 右侧按摩滚轮组 133、 滚轮 14、 驱动装置 20、 左侧摆动架组 30、 上摆动架 31、 下摆动 架 32、 作用部 321、 受动部 322、 运动构件 33、 上横杆 331、 431 0029 下横杆33。
13、2、 432、 立向枢接片333、 433、 左侧驱动轴34、 右侧摆动架组40、 上摆动架 41、 下摆动架42、 作用部421、 受动部422、 运动构件43、 右侧驱动轴44、 左右侧同步模式切换 机构 50、 离合器 51、 制动座 511、 切换圆盘 512、 凸柱 513、 卡凹缘 514、 拉索 52、 扳控杆 53。 具体实施方式 0030 如图 1 4 所示系本实用新型健身复健机构造的较佳实施例, 惟此等实施例仅供 说明之用, 在专例申请上并不受此结构之限制。 0031 所述健身复健机 A 包括 : 0032 一基座 10, 包括一着置座 11 以及一立架部 12 ; 003。
14、3 一座椅 13, 设于基座 10 的立架部 12 上 ; 0034 一驱动装置 20, 设于座椅 13 下方, 以提供一驱动源 ; 0035 一左侧摆动架组 30, 设于座椅 13 的左侧对应部位, 包括有一上摆动架 31、 一下摆 动架32以及藉以运动该上、 下摆动架31、 32中之一的运动构件33, 该下摆动架32前端具有 一作用部 321, 后端则具有一受动部 322 ; 0036 一左侧驱动轴 34, 藉以运结左侧摆动架组 30 的下摆动架 32 所设受动部 322 与该 驱动装置20, 藉此构成驱动装置20透过驱转左侧驱动轴34进而带动左侧摆动架组30摆动 运作的状态 ; 0037。
15、 一右侧摆动架组 40, 设于座椅 13 的右侧对应部位, 包括一上摆动架 41、 一下摆动 架42以及藉以运动该上、 下摆动架41、 42之中的任一的运动构件43, 该下摆动架42前端具 有一作用部 421, 后端则具有一受动部 422 ; 0038 一右侧驱动轴 44, 藉以运结右侧摆动架组 40 的下摆动架 42 所设受动部 422 与驱 动装置20, 藉此构成驱动装置20透过驱转右侧驱动轴44进而带动右侧摆动架组40摆动运 作的状态 ; 0039 一左右侧同步模式切换机构 50, 设于驱动装置 20 与左、 右侧驱动轴 34、 44 中任一 者之间, 藉以切换控制左、 右侧驱动轴 34。
16、、 44 的转动角度处于同步模式或错位模式。 0040 其中, 左、 右侧摆动架组 30、 40 的下摆动架 32、 42 前端所设作用部 321、 421 为一滚 说 明 书 CN 201701432 U CN 201701433 U3/4 页 5 轮型态, 藉以供使用者大腿承靠, 且该立架部 12 前侧并设置有按摩小腿的滚轮 14。 0041 其中, 左、 右侧摆动架组 30、 40 的下摆动架 32、 42 后端所设受动部 322、 422 为一曲 柄构件。 0042 其中, 左、 右侧摆动架组 30、 40 中藉以运动上、 下摆动架 31、 41、 32、 42 的运动构件 33、 4。
17、3 分别包括一上横杆 331、 431、 一下横杆 332、 432、 一立向枢接片 333、 433。其中上横杆 331、 431 结合固定于上摆动架 31、 41 一端, 下横杆 332、 432 结合固定于下摆动架 32、 42 后 端, 立向枢接片 333、 433 则枢组于上横杆 331、 431 与下横杆 332、 432 之间。 0043 其中, 如图 4 5 所示, 左右侧同步模式切换机构 50 包括一离合器 51、 一拉索 52、 一扳控杆 53。所述扳控杆 53 呈可扳动状态组设于座椅 13 一侧, 该扳控杆 53 能够透过拉索 52 以控制离合器 51 的离合状态, 以切。
18、换控制左、 右侧驱动轴 34、 44 的转动角度处于同步模 式或错位模式, 进而令左侧摆动架组 30 与右侧摆动架组 40 能够呈同步作动状态 ( 如图 7 所示)或错位作动状态(如图6所示) ; 所述离合器51具体型态如图8所示, 包含有一制动 座 511、 一切换圆盘 512 及一凸柱 513, 所述制动座 511 一侧供左、 右侧驱动轴 34、 44 穿伸, 另一侧与拉索 52 相运结, 而凸柱 513 形成于制动座 511 一端, 所述切换圆盘 512 形成有呈 180 度配置型态的二卡凹缘 514, 所述凸柱 513 卡合于卡凹缘 514 内藉以带动左、 右侧驱动 轴 34、 44 。
19、旋转 ( 如图 8(a) 所示, 左、 右侧摆动架组为同步运作模式 ) ; 藉此, 当扳控杆 53 拉 动拉索 52 带动离合器 51 的制动座 511, 使得该制动座 511 与凸柱 513 同时呈轴向位移 ( 如 图 8(b) 所指箭号 L1 所揭示 ), 而脱开切换圆盘 512 卡凹缘 514, 此时, 对于本图而言右侧摆 动架组 40 停止摆动, 但左侧摆动架组 30 的受动部 322 持续作圆周运动, 令切换圆盘 512 会 被右侧驱动轴 44 带动旋转, 如此一来, 离合器 51 的凸柱 513 可藉由拉索 52 所设的弹性机 制呈复位状态而卡合于另一卡凹缘 514, 藉以再次带动。
20、右侧驱动轴 44 摆动的切换模式 ( 如 图 8(c) 所示, 本图的左、 右侧摆动架组为错位模式 )。 0044 其中, 座椅13后侧立设有一椅背架131, 椅背架131具有间隔配置且能够上下位移 的一左侧按摩滚轮组 132 与一右侧按摩滚轮组 133, 且其中, 令左侧按摩滚轮组 131 被左侧 摆动架组 30 的下摆动架 32 后端所带动, 右侧按摩滚轮组 133 则被右侧摆动架组 40 的下摆 动架 42 后端所带动。所述左侧摆动架组 30 摆动运作的详细作动情形及原理详述如图 2 3所示(而右侧摆动架组40摆动运作的原理相同于左侧摆动架组30模式, 故不加以赘述), 所述左侧摆动架组。
21、 30 藉由驱动装置 20 驱使受动部 322 作圆周旋转运动, 使得下摆动架 32 产生可上下翘动, 从而令下横杆332带动立向枢接片333, 并运动上横杆331, 使得与上横杆 331 运接的上摆动架 31 能够同时透过受动部 322 驱使上摆动架 31 产生上下翘动。 0045 本实用新型功效增进之事实如下 : 0046 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健身复健机主要藉由左、 右侧摆动架组分别藉由左、 右侧驱 动轴与驱动装置运结带动, 且该驱动装置与左、 右侧驱动轴任一者之间并设有所述左右侧 同步模式切换机构, 藉以切换控制左、 右侧驱动轴的转动角度处于同步模式或错位模式之 创新独特设计, 使本实用新。
22、型对照先前技术所提到的习知结构而言, 其左、 右侧摆动架组运 作角度, 将能够藉由所述左右侧同步模式切换机构而切换成同步模式或者错位模式, 令使 用者左、 右侧手足运动能够有一上一下或者同步上下之选择变化, 进而达到令动作更具变 化性与选择性, 且健身复健效果得以大幅提升之实用进步性。 0047 本实用新型可产生的新功效如下 : 说 明 书 CN 201701432 U CN 201701433 U4/4 页 6 0048 藉由椅背架设有间隔配置且能够上下位移的左、 右侧按摩滚轮组, 藉此, 令健身复 健机于进行健身复健的同时, 可同步按摩使用者背部, 达到增进附加价值之实用进步性。 0049。
23、 上述实施例所揭示者系藉以具体说明本实用新型, 且文中虽透过特定的术语进行 说明, 但不能以此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 ; 熟悉此项技术领域的人士当可在了解本实 用新型之精神与原则后对其进行变更与修改而达到等效目的, 而此等变更与修改, 皆应涵 盖于如后所述申请专利范围所界定之范畴中。 说 明 书 CN 201701432 U CN 201701433 U1/7 页 7 图 1 说 明 书 附 图 CN 201701432 U CN 201701433 U2/7 页 8 图 2 说 明 书 附 图 CN 201701432 U CN 201701433 U3/7 页 9 图 3 说 明 书 附 图 CN 201701432 U CN 201701433 U4/7 页 10 图 4 图 5 说 明 书 附 图 CN 201701432 U CN 201701433 U5/7 页 11 图 6 说 明 书 附 图 CN 201701432 U CN 201701433 U6/7 页 12 图 7 图 8(a) 图 8(b) 说 明 书 附 图 CN 201701432 U CN 201701433 U7/7 页 13 图 8(c) 说 明 书 附 图 CN 201701432 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