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缺氧训练装置.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体缺氧训练装置.pdf(6页完整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实用新型专利 (10)授权公告号 (45)授权公告日 (21)申请号 201620405718.3 (22)申请日 2016.05.06 (73)专利权人 孙景华 地址 528000 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公明镇 合水口引进科技工业园其荣兴公司门 卫收转 (72)发明人 孙景华 (51)Int.Cl. A61H 7/00(2006.01) A61B 17/12(2006.01) (54)实用新型名称 人体缺氧训练装置 (57)摘要 本实用新型涉及机械领域, 尤其涉及人体缺 氧训练装置。 包含外壳, 所述外壳中包含内套, 所 述内套中包含箍臂气圈, 箍臂。
2、气圈包含泡沫软 垫, 泡沫软垫内部包含外气囊, 外气囊内部包含 收紧胶圈, 收紧胶圈内部为内气囊, 内气囊内部 为弹性布套, 弹性布套能套在人胳膊上, 内气囊 和外气囊均连接通气结构。 益效果: 通过充气给 内气囊和外气囊, 挤压弹性布套, 进而能够挤压 胳膊, 制造临时缺氧的情况, 用以增加血管的弹 性; 培养人体对供氧不足或无氧情况下的适应能 力、 延长无氧状态下的存活时间; 减轻因供血问 题引起的供氧不足、 缺氧、 血管狭窄等引起的头 痛、 胸闷等。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3页 附图1页 CN 206355295 U 2017.07.28 CN 206355295 U 1.人体缺氧训练装。
3、置, 其特征在于, 包含外壳, 所述外壳中包含内套, 所述内套中包含 箍臂气圈, 箍臂气圈包含泡沫软垫, 泡沫软垫内部包含外气囊, 外气囊内部包含收紧胶圈, 收紧胶圈内部为内气囊, 内气囊内部为弹性布套, 弹性布套能套在人胳膊上, 内气囊和外气 囊均连接通气结构。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人体缺氧训练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通气结构为气泵。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人体缺氧训练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气泵连接五通接头中的一 个接口, 五通接头中的两个接头分别连接内气囊和外气囊, 其余两个接头分别连接安全阀 和电磁阀。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人体缺氧训练装置, 其特征在于, 五通接头通过橡胶气管。
4、和气 泵、 内气囊、 外气囊、 安全阀和电磁阀连接。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人体缺氧训练装置, 其特征在于, 还包含置于内气囊和外气囊中 的气压传感器。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人体缺氧训练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气压传感器通信连接主控 芯片AC1082。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人体缺氧训练装置, 其特征在于, 还包含置于弹性布套上的压力 传感器。 权 利 要 求 书 1/1 页 2 CN 206355295 U 2 人体缺氧训练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机械领域, 尤其涉及人体缺氧训练装置。 背景技术 0002 目前没有缺氧训练的机械。 实用新型内容 0003 实用新型的目的:。
5、 为了提供一种效果更好的人体缺氧训练装置, 具体目的见具体 实施部分的多个实质技术效果。 0004 为了达到如上目的, 本实用新型采取如下技术方案: 0005 人体缺氧训练装置, 其特征在于, 包含外壳, 所述外壳中包含内套, 所述内套中包 含箍臂气圈, 箍臂气圈包含泡沫软垫, 泡沫软垫内部包含外气囊, 外气囊内部包含收紧胶 圈, 收紧胶圈内部为内气囊, 内气囊内部为弹性布套, 弹性布套能套在人胳膊上, 内气囊和 外气囊均连接通气结构。 0006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技术方案在于, 所述通气结构为气泵。 0007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技术方案在于, 所述气泵连接五通接头中的一个接口, 五通接 头中的两。
6、个接头分别连接内气囊和外气囊, 其余两个接头分别连接安全阀和电磁阀。 0008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技术方案在于, 五通接头通过橡胶气管和气泵、 内气囊、 外气 囊、 安全阀和电磁阀连接。 0009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技术方案在于, 还包含置于内气囊和外气囊中的气压传感器。 0010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技术方案在于, 所述气压传感器通信连接主控芯片AC1082。 0011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技术方案在于, 还包含置于弹性布套上的压力传感器。 0012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技术方案在于, 训练装置能够在充气加压值达到25-30KPA额定 气压后, 进入3-7分钟工作延时状态, 之后快速泄气减压, 气压归零后设。
7、备休眠5分钟后自动 重复上述充气加压工作, 自动往复循环5次为一个使用周期, 之后设备自动停止运行。 0013 采用如上技术方案的本实用新型, 相对于现有技术有如下有益效果: 通过充气给 内气囊和外气囊, 挤压弹性布套, 进而能够挤压胳膊, 制造临时缺氧的情况, 用以增加血管 的弹性; 培养人体对供氧不足或无氧情况下的适应能力、 延长无氧状态下的存活时间; 减轻 因供血问题引起的供氧不足、 缺氧、 血管狭窄等引起的头痛、 胸闷等。 附图说明 0014 为了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 下面结合附图进一步进行说明: 0015 图1为实用新型内部结构示意图; 0016 图2为实用新型侧面透视结构示意图;。
8、 0017 1.电源插头; 2.电磁阀; 3.安全阀; 4.五通接头; 5.橡胶气管; 6.气泵; 7.弹性布套; 8.内气囊; 9.收紧胶圈; 10.外气囊; 11.泡沫软垫; 12.电路板; 13.外壳; 14.电线; 15.内套; 说 明 书 1/3 页 3 CN 206355295 U 3 16.后盖。 具体实施方式 0018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说明, 实施例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 制: 0019 人体缺氧训练装置, 其特征在于, 包含外壳, 所述外壳中包含内套, 所述内套中包 含箍臂气圈, 箍臂气圈包含泡沫软垫, 泡沫软垫内部包含外气囊, 外气囊内部包含收紧胶 圈,。
9、 收紧胶圈内部为内气囊, 内气囊内部为弹性布套, 弹性布套能套在人胳膊上, 内气囊和 外气囊均连接通气结构。 本处的技术方案所起到的实质的技术效果及其实现过程为如下: 通过充气给内气囊和外气囊, 挤压弹性布套, 进而能够挤压胳膊, 制造临时缺氧的情况, 用 以增加血管的弹性; 培养人体对供氧不足或无氧情况下的适应能力、 延长无氧状态下的存 活时间; 减轻因供血问题引起的供氧不足、 缺氧、 血管狭窄等引起的头痛、 胸闷等。 0020 作为优选, 所述通气结构为气泵。 结合图1和图2, 所述气泵连接五通接头中的一个 接口, 五通接头中的两个接头分别连接内气囊和外气囊, 其余两个接头分别连接安全阀和。
10、 电磁阀。 五通接头通过橡胶气管和气泵、 内气囊、 外气囊、 安全阀和电磁阀连接。 0021 作为进一步的优选, 还包含置于内气囊和外气囊中的气压传感器。 所述气压传感 器通信连接主控芯片AC1082。 根据个人的工作需要设定不同的气压值和充气时间, 其产品 的主要硬件为, 6V的气泵电机、 6V的排气阀一个、 气压传感器, 主控芯片AC1082, 等器件组 成。 工作流程时, 芯片通过各个按键传送过来的信号处理后, 发送给对的MOS管, 让其工作, 即可以充气或排气。 其中充气时如果气囊中的气压达到设定值时, 气压传感器会将信息传 送给芯片, 芯片会停止给MOS管发送信号, 让其停止给气囊充。
11、气。 另外计时功能, 当设定好定 时时间后, 芯片会内部开始计时, 当时间到达时, 芯片会发送信号给排气阀, 使其工作排气。 0022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技术方案在于, 还包含置于弹性布套上的压力传感器。 0023 本实用新型的使用举例为: 一种基于通过在人体上肢使用加压气圈来阻断血管短 时流通的技术, 通过在人的上前臂肱2头肌内侧主脉血管处施加25-35Kpa(可调节)气囊压 力来阻断上肢主脉血管流通3-7(可调节)分钟, 至预设定时间瞬时释放, 使血管快速复通, 间歇3-7(可调节)分钟后重复启动并再次增加到相同气压, 往复循环5次为一个使用周期, 之后设备自动停止启动。 0024 主要作用。
12、: 增加血管的弹性; 培养人体对供氧不足或无氧情况下的适应能力、 延长 无氧状态下的存活时间; 减轻因供血问题引起的供氧不足、 缺氧、 血管狭窄等引起的头痛、 胸闷等。 0025 使用方法为: 脱掉外衣, 把手臂伸进箍臂气圈, 安放在上臂肱2头肌部位, 接通电 源, 按下 “OK” 健(可预先根据不同要求设定压力值和压力时间长短), 仪器开始加压于箍臂 气双层囊, 箍紧气圈开始加压阻断血管流通, 达到预定气压后, 气泵自动停止, 进入阻断血 液流通状态并延时5分钟; 时间到达后迅速释放气囊压力, 血管复通, 设备自动休眠5分钟, 之后自动重启进入重复工作状态, 往复5次后自动结束本次使用。 每。
13、天使用一个周期。 0026 意外排除方法: 0027 如设备故障导致气压高于设定压力时, 控制盒气压安全阀会自动打开排气; 当使 用过程人感到不适或其它原因需要停止使用时, 可手动按下 “OK” 健, 电磁阀自动泄气。 说 明 书 2/3 页 4 CN 206355295 U 4 0028 开创性地, 以上各个效果独立存在, 还能用一套结构完成上述结果的结合。 本专利 使用时减轻了对人体肌肤的损害和痛苦, 安全无害, 使用方便。 0029 优选的使用方式是: 通过在人的上前臂肱2头肌内侧主脉血管处增加25-35Kpa(可 调节)气囊压力来阻断上肢主脉血管流通3-7(可调节)分钟, 至预设定时间。
14、瞬时释放, 使血 管快速复通, 间歇3-7(可调节)分钟后重复完成上述动作, 自动往复循环, 5次为一个使用周 期, 之后设备自动停止启动。 0030 主要作用为: 长期反复训练, 使人延长在供氧不足或无氧情况下的适应时间、 不适 等, 起到健康训练、 治疗、 预适应等目的。 0031 本专利也可以用于人体其它部位。 0032 以上结构实现的技术效果实现清晰, 如果不考虑附加的技术方案, 本专利名称还 可以是一种气压治疗结构。 图中未示出部分细节。 0033 需要说明的是, 本专利提供的多个方案包含本身的基本方案, 相互独立, 并不相互 制约, 但是其也可以在不冲突的情况下相互组合, 达到多个效果共同实现。 0034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 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 本领 域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 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 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 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 本实用新型还会 有各种变化和改进, 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范围内。 说 明 书 3/3 页 5 CN 206355295 U 5 图1 图2 说 明 书 附 图 1/1 页 6 CN 206355295 U 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