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12

无线收发装置.pdf

  • 上传人:1**
  • 文档编号:817015
  • 上传时间:2018-03-13
  • 格式:PDF
  • 页数:12
  • 大小:460.11KB
  •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010238299.6

    申请日:

    2010.07.26

    公开号:

    CN102340322A

    公开日:

    2012.02.01

    当前法律状态:

    授权

    有效性:

    有权

    法律详情:

    授权|||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H04B 1/40申请日:20100726|||公开

    IPC分类号:

    H04B1/40

    主分类号:

    H04B1/40

    申请人:

    瑞昱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

    发明人:

    林义杰; 陈又新

    地址:

    中国台湾新竹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康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40

    代理人:

    余刚;吴孟秋

    PDF完整版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无线收发装置。该无线收发装置包含信号传输电路、电路单元及信号接收电路,信号传输电路具有第一输出端并用于在传输模式时经由第一输出端输出第一传送信号,电路单元耦接至信号传输电路的第一输出端,以及信号接收电路具有第一接收端并用于在接收模式时经由第一接收端接收第一无线通信信号;第一输出端耦接第一接收端于第一节点,以及电路单元在接收模式时形成共振模式,致使增加由第一节点向该信号传输电路所看到的阻抗值。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无线收发装置, 其包含有 : 一信号传输电路, 具有一第一输出端, 并用于在一传输模式时经由所述第一输出端输 出一第一传送信号 ; 一电路单元, 耦接至所述信号传输电路的所述第一输出端 ; 以及 一信号接收电路, 具有一第一接收端, 并用于在一接收模式时经由所述第一接收端接 收一第一无线通信信号 ; 其中, 所述第一输出端耦接所述第一接收端于一第一节点, 所述电路单元在所述接收 模式时形成一共振模式。
    2: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无线收发装置, 其中, 所述信号传输电路在所述传输模式时 将一组差动传送信号转换为所述第一传送信号, 所述信号传输电路包含有 : 一对称 - 不对称转换器, 具有两输入端和一输出端, 并用于经由所述两输入端接收所 述一组差动传送信号、 将所述一组差动传送信号转换成所述第一传送信号以及经由所述输 出端输出所述第一传送信号至一天线模块 ; 以及 其中, 所述电路单元具有耦接至所述对称 - 不对称转换器的一第一端及耦接至一参考 电位的一第二端, 所述电路单元在所述接收模式时耦接所述第一端、 所述第二端, 并在所述 传输模式时断开所述第一端、 所述第二端的耦接关系。
    3: 根据权利要求 2 所述的无线收发装置, 其中, 所述电路单元包含有 : 一开关元件, 具有一第一端、 一第二端与一控制端, 所述开关元件的所述第一端耦接至 所述参考电位 ; 以及 一第一电容元件, 耦接至所述开关元件的所述第二端与所述对称 - 不对称转换器之 间; 以及 所述无线收发装置进一步包含有一控制电路, 所述控制电路用于产生一控制信号以控 制所述开关元件的导通状态。
    4: 根据权利要求 3 所述的无线收发装置, 其中, 在所述共振模式时, 所述控制电路输出 所述控制信号, 控制所述开关元件为导通, 使所述第一电容元件与所述对称 - 不对称转换 器的一电感元件形成共振, 致使增加由所述第一节点向所述信号传输电路所看到的一阻抗 值。
    5: 根据权利要求 3 所述的无线收发装置, 其中, 在所述传输模式时, 所述控制电路输出 所述控制信号, 控制所述开关元件为不导通, 使所述第一电容元件处于浮接状态。
    6: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无线收发装置, 其中, 所述信号传输电路包含 : 一电感元件, 具有一第一端和一第二端, 所述电感元件的所述第一端耦接至所述信号 传输电路的所述第一输出端, 而所述电感元件的所述第二端耦接至一参考电位 ; 以及 所述电路单元包含有 : 一开关元件, 具有一第一端、 一第二端与一控制端, 所述开关元件的所述第一端耦接至 所述参考电位 ; 以及 一电容元件, 耦接至所述开关元件的所述第二端及所述电感元件的所述第一端 ; 其中, 所述无线收发装置还包含有一控制电路, 所述控制电路用于产生一控制信号以 控制所述开关元件的导通状态。
    7: 根据权利要求 6 所述的无线收发装置, 其中, 在所述接收模式时, 所述控制电路输出 2 所述控制信号, 控制所述开关元件为导通, 使所述电容元件与所述电感元件形成共振。
    8: 根据权利要求 7 所述的无线收发装置, 其中, 在所述传输模式时, 所述控制电路输出 所述控制信号, 控制所述开关元件为不导通, 使所述电容元件处于浮接状态。
    9: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无线收发装置, 还包含有 : 一控制电路, 用于控制所述电路单元 ; 其中, 所述信号接收电路还具有一第二接收端, 并用于在所述接收模式时经由所述第 二接收端接收一第二无线通信信号, 所述第一无线通信信号、 所述第二无线通信信号是一 组差动无线通信信号 ; 所述信号传输电路还具有一第二输出端, 并用于在所述传输模式时 经由所述第二输出端输出一第二传送信号, 所述第一传送信号、 所述第二传送信号是一组 差动传送信号, 其中所述第二输出端耦接所述第二接收端于一第二节点, 以及所述信号传 输电路包括有 : 一第一电感元件, 耦接至所述信号传输电路的所述第一输出端 ; 以及 一第二电感元件, 耦接至所述信号传输电路的所述第二输出端 ; 以及 所述电路单元包含有 : 一第一开关元件, 具有一第一端、 一第二端与一控制端, 所述第一开关元件的所述第一 端耦接至一参考电位 ; 一第一电容元件, 耦接至所述开关元件的所述第二端、 所述信号传输电路的所述第一 输出端 ; 一第二开关元件, 具有一第一端、 一第二端与一控制端, 所述第二开关元件的所述第一 端耦接至所述参考电位 ; 一第二电容元件, 耦接至所述第二开关元件的所述第二端、 所述信号传输电路的所述 第二输出端 ; 以及 其中, 所述控制电路控制所述第一开关元件、 所述第二开关元件的导通状态。
    10: 根据权利要求 9 所述的无线收发装置, 其中, 在所述共振模式时, 所述控制电路控 制所述第一开关元件、 所述第二开关元件为导通, 使所述第一电容元件、 所述第二电容元件 分别与所述第一电感元件、 所述第二电感元件形成共振 ; 以及, 在所述传输模式时, 所述控 制电路控制所述第一开关元件、 所述第二开关元件为不导通, 使所述第一电容元件、 所述第 二电容元件处于浮接状态。
    11: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无线收发装置, 其中, 所述信号传输电路还包含一输出功率 放大器, 以及所述信号接收电路包含一输入低噪声放大器。

    说明书


    无线收发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无线收发机制, 尤指一种共享天线模块的无线收发装置。背景技术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 传输 / 接收开关 (transmitting/receiving switch, 一般 简写为 T/R switch) 的设计以传输过程中的信号插入损耗 (insertion loss)、 传输信 号与接收信号之间的信号隔离程度 (isolation) 以及功率处理能力 (power handling capability) 的性能作为主要考虑, 实施中, 不论是用现成的产品或以其它方式实现传输 / 接收开关, 都会有成本及电路板元件复杂度的考虑, 因此, 近年来, 随着工艺的改进及对成 本的要求, 越来越多的产品以同时将功率放大器和传输 / 接收开关结合至芯片内为目标。 而多数结合传输 / 接收开关的设计, 其原理都是利用分别控制发射端或接收端电路的路径 是否导通来决定工作模式 ; 请参照图 1, 图 1 是目前现有技术下实现共享一个天线模块的装 置 100 的电路示意图。装置 100 包含有两传输 / 接收开关元件 101A 与 101B, 其中开关元件 101A 耦接至天线模块 105 与功率放大器 110( 发射端的电路 ), 而开关元件 101B 耦接至天 线模块 105 与低噪声放大器 115( 接收端的电路 )。现有技术使用信号 S TR 控制开关元件 101A 与 101B 是否导通, 其中某一信号路径会具有一反相器以使两开关元件 101A 与 101B 的 导通状态有所不同。
         然而, 由于无论是发射信号或是接收信号都会通过开关元件 101A 或 101B, 因此, 在互补式金属氧化层半导体工艺中, 杂散效应将使得即便关闭了另一种模式 ( 例如传输模 式 ), 还是会令信号承受一定的损耗, 进而影响其增益与线性度。而目前现有的作法是尝试 降低路径上所泄漏出去的信号, 或是改变晶体管的基底的寄生阻值, 然而, 这些做法最显著 的影响是造成芯片面积大幅增加, 且也只能应用于收发窄频信号的电路。 为此, 另有设计提 出在有源元件基底串联电阻 (body floating technique) 来改善传输 / 接收开关的功率处 理能力, 但由于处理功率的能力需要精确掌握, 因此必须另外开发描述功率的模型, 而此将 耗费较多的设计时间。
         发明内容
         因此, 为解决上述的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共享天线模块的无线 收发装置, 其中天线模块并不会直接通过开关元件来连接到传输端的电路或是接收端的电 路, 无线通信信号 ( 传输信号或接收信号 ) 也不会直接通过开关元件, 因此, 有助于减轻信 号损耗, 并增进信号隔离程度及功率处理能力。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 其披露了一种无线收发装置。无线收发装置包含信号传输 电路、 电路单元及信号接收电路。信号传输电路具有第一输出端并用于在传输模式时经由 第一输出端输出第一传送信号 ; 电路单元耦接至信号传输电路的第一输出端 ; 以及信号接 收电路具有第一接收端并用于在接收模式时经由第一接收端接收第一无线通信信号。 第一 输出端耦接第一接收端于第一节点, 以及电路单元在接收模式时形成共振模式, 致使增加由第一节点向该信号传输电路所看到的阻抗值。 附图说明
         图 1 为目前现有技术下实现共享天线模块的装置的示意图。 图 2 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无线收发装置的示意图。 图 3 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无线收发装置的示意图。 图 4 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无线收发装置的示意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100 现有的收发装置 101A、 101B 传输 / 接收开关 105、 205、 30 5 天线模块 110 功率放大器 115 低噪声放大器 200、 300、 400 无线收发装置 210、 310、 410 信号传输电路 215、 315、 415 信号接收电路 220、 320、 420 电路单元 225、 325、 425 控制电路 230、 330 静电放电防护电路 235、 335 阻抗匹配电路 3101 功率放大器 3205 对称 - 不对称转换器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照图 2, 图 2 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无线收发装置 200 的示意图。 无线收发装 置 200 经由阻抗匹配电路 235 的耦接而电连接至天线模块 205, 无线收发装置 200 并包含有 节点 N1、 信号传输电路 210( 例如包含功率放大器 )、 信号接收电路 215( 例如包含低噪声放 大器 )、 电路单元 220、 控制电路 225 及静电放电防护电路 230。信号传输电路 210 具有输出 端 N_OUT1 并用于在传输模式时经由输出端 N_OUT1 输出传送信号 S_T1 ; 电路单元 220 耦接 至信号传输电路 210 的输出端 N_OUT1 ; 以及信号接收电路 215 具有接收端 N_IN1 并用于在 接收模式时经由接收端 N_IN1 接收无线通信信号 S_R1。也即, 信号传输电路 210 产生单端 输出信号, 而信号接收电路 215 接收单端输入信号。然而, 不论无线收发装置 200 处于传输 模式还是接收模式, 节点 N1 均耦接至信号传输电路 210 的输出端 N_OUT1 与信号接收电路 215 的接收端 N_IN1, 并且电路单元 220 在接收模式时形成频率共振的模式, 致使增加由节 点 N1 向信号传输电路 210 所看到的阻抗值。换言之, 可利用频率共振的特性, 使信号 ( 也 即无线通信信号 S_R1) 自节点 N1 向信号传输电路 210 所看到的阻抗值增加成为高阻抗, 因 而可减小信号传输电路 210 在接收模式下对信号接收电路 215 的影响, 并且再利用阻抗匹 配电路 235 匹配此时整个无线收发装置 200 的输入阻抗, 使得输入信号可进入无线收发装 置 200 后仅流入信号接收电路 215。具体而言, 电路单元 220 包含有开关元件 SW1 及电容元件 C1。开关元件 SW1 具有 第一端、 第二端与控制端。开关元件 SW1 的第一端耦接至参考电位 ( 在本实施例中为接地 电位 VSS), 开关元件 SW1 的第二端耦接至电容元件 C1, 而控制电路 225 产生 S_C1 至开关元 件 SW1 的控制端以控制开关元件 SW1 是否导通。信号传输电路 210 中包含有电感元件 L1, 电感元件 L1 具有第一端与第二端, 电感元件 L1 的第一端耦接至信号传输电路 210 的输出 端 N_OUT1, 而电感元件 L1 的第二端耦接至另一参考电位 ( 也即电源供应电位 VDD), 以交流 信号来说, 电源供应电位 VDD 视为接地 ; 以及, 电容元件 C1 耦接至开关元件 SW1 的第二端与 电感元件 L1 的第一端, 也即电容元件 C1 将电连接至信号传输电路 210 的输出端 N_OUT1。
         当无线收发装置 200 工作在接收模式时, 信号传输电路 210 被关闭 (disabled), 信 号接收电路 215 被启动 (enabled) 以接收来自天线模块 205 的无线通信信号 S_R1, 而控制 电路 225 输出控制信号 S_C1, 控制开关元件 SW1 为导通 (conductive), 而电容元件 C1 会经 由开关元件 SW1 耦接至接地电位 VSS, 在本实施例的设计下, 此时电容元件 C1 与电感元件 L1 组成电感电容共振腔架构而形成共振, 共振时将使节点 N1 向信号传输电路 210 看入的输 入阻抗增大为高阻抗, 由于高阻抗的关系, 交流耦合电容 C 并不会影响到信号接收电路 215 的信号, 因此可有效降低关闭信号传输电路 210 时对信号接收电路 215 所造成的影响。 交流 耦合电容 C 的设置作为当无线收发装置 200 工作在传输模式下, 信号传输电路 210 进行信 号传输时所需的阻抗匹配使用。然而, 此并非本发明的限制, 交流耦合电容 C 在本实施例中 是非必要元件。如此根据适当地调整电容元件 C1 的电容值即可使其在接收模式时与信号 传输电路 210 的电感元件 L1 共振, 将其共振频率 取为与工作频率相同, 即可在电路工作频率下形成高阻抗, 使得无线通信信号 S_R1 流入信号接收电路 215 而不会流 到信号传输电路 210 造成信号损耗 ; 反之, 如果不加入此共振电容 ( 也即电容元件 C1), 则 在接收信号时有部分信号会直接从电感元件 L1 流入信号传输电路 210, 造成信号损耗, 影 响接收电路增益 (gain)。再者, 当无线收发装置 200 工作在传输模式时, 信号接收电路 215 被关闭, 信号传输电路 210 被启动以输出传送信号 S_T1 至天线模块 205。控制电路 225 输 出控制信号 S_C1, 控制开关元件 SW1 为不导通 (non-conductive), 使电容元件 C1 到地的路 径被断开而处于浮接状态 (floating), 如此电容元件 C1 即不影响信号传输电路 210 所输出 的传送信号 S_T1 的信号质量。此外, 连接天线模块 205 与信号传输电路 210 的信号路径以 及连接天线模块 205 与信号接收电路 215 的信号路径在本实施例中均可设置额外的电容元 件以对信号 ( 传送信号 S_T1 或无线通信信号 S_R1) 进行信号的交流耦合 ; 另外, 如图 2 所 示, 这两个信号路径上均未设置任何有源元件, 例如 : 开关元件, 也即, 有源元件并未经由串 联信号传输路径或信号接收路径而连接至信号传输电路 210 或信号接收电路 215。 因此, 通 过的传送信号 S_T1 或无线通信信号 S_R1 不会面临因为通过有源元件而造成信号损耗的问 题, 与现有技术相比, 本实施例中的信号增益与线性度可获得提升。此外, 由于本实施例可 仅利用电容元件 C1 及晶体管所实现的开关元件 SW1 来与信号传输电路 210 中的电容元件 L1 实现共振以实现降低损耗并提高增益及线性度的目的, 所以在实施上与目前现有技术相 比, 本实施例所需的电路板元件相对较少, 可有效地避免占用到芯片的面积, 有助于成本的 降低。此外, 无线收发装置 200 所另外包含的静电放电防护电路 230 可用于对无线收发装 置 200 内的电路元件进行静电放电保护。另外, 本发明的技术精神也可应用在传送信号为差动信号的信号传输电路中。请 参照图 3, 图 3 是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无线收发装置 300 的示意图。无线收发装置 300 经 由阻抗匹配电路 335 耦接至天线模块 305, 并包含有节点 N2、 产生单端传送信号 S_T 的信号 传输电路 310( 例如包含功率放大器 3101)、 信号接收电路 315( 例如包含低噪声放大器 )、 电路单元 320、 控制电路 325 以及静电放电防护电路 330。信号传输电路 310 所包含的功率 放大器 3101 具有第一输出端 N_OUT2 与第二输出端 N_OUT2’ , 并用于在传输模式时经由第 一输出端 N_OUT2 输出第一差动信号 S_T2 以及经由第二输出端 N_OUT2’ 输出第二差动信号 S_T2’ , 其中两差动信号 S_T2、 S_T2’ 是同一组差动传送信号。此外, 信号传输电路 310 另 外包括有对称 - 不对称转换器 (balun)3205。对称 - 不对称转换器 3205 耦接至功率放大 器 3101, 并具有两个输入端与一个输出端, 其两个输入端分别连接至功率放大器 3101 的两 输出端 N_OUT2、 N_OUT2’ , 而其输出端连接至节点 N2 以及电路单元 320。对称 - 不对称转换 器 3205 用于经由该两个输入端接收信号传输电路 310 所输出的差动传送信号 (S_T2 与 S_ T2’ )、 将该组差动传送信号转换成一个单端传送信号 S_T 以及经由该输出端输出该单端传 送信号 S_T 至节点 N2 及电路单元 320。 另外, 电路单元 320 耦接至对称 - 不对称转换器 3205 的输出端, 并包含有电容元件 C2 与开关元件 SW2, 其中电路单元 320 具有耦接至对称 - 不对 称转换器 3205 的输出端的第一端以及耦接至参考电位 ( 例如接地电位 VSS) 的第二端, 其 中电路单元 320 在接收模式时耦接其第一、 第二端, 并在传输模式时断开其第一、 第二端的 耦接关系。具体来说, 开关元件 SW2 具有第一端、 第二端与控制端, 开关元件 SW2 的第一端 耦接至接地电位 VSS, 而其第二端耦接至电容元件 C2, 以及控制电路 325 输出控制信号 S_ C2 至开关元件 SW2 的控制端以控制开关元件 SW2 是否导通 ; 电容元件 C2 则耦接至开关元 件 SW2 的第二端以及对称 - 不对称转换器 3205 与天线模块 305 之间。
         当无线收发装置 300 工作在接收模式时, 信号传输电路 310 被关闭, 信号接收电路 315 被启动以接收来自天线模块 305 的无线通信信号 S_R2, 而控制电路 325 输出控制信号 S_C2, 控制开关元件 SW2 为导通, 电容元件 C2 此时经由开关元件 SW2 耦接至接地电位 VSS, 此时电容元件 C2 与对称 - 不对称转换器 3205 的线圈的电感元件 L2 将组成电感电容共振腔 架构而形成共振, 共振时将使节点 N2 向信号传输电路 310 看入的输入阻抗增大为高阻抗, 由于高阻抗的关系, 交流耦合电容 C 并不会影响到信号接收电路 315 的信号, 因此可有效降 低关闭信号传输电路 310 时对信号接收电路 315 所造成的影响 ; 而交流耦合电容 C 的用途 在于当无线收发装置 300 工作在传输模式下, 信号传输电路 310 进行信号传输时所需的阻 抗匹配使用。 无线收发装置 300 的频率共振的工作与原理相似于无线收发装置 200 的工作, 在此不再赘述。 再者, 当无线收发装置 300 工作在传输模式时, 信号接收电路 315 被关闭, 信 号传输电路 310 被启动以输出差动传送信号 S_T2、 S_T2’ 至对称 - 不对称转换器 3205 以产 生单端传送信号 S_T, 控制电路 325 输出控制信号 S_C2, 控制开关元件 SW2 为不导通, 使电 容元件 C2 到地的路径被断开而处于浮接状态, 如此电容元件 C2 即不影响信号传输电路 310 所输出的单端传送信号 S_T 的信号质量。在本实施例中, 对称 - 不对称转换器 3205 将功率 放大器 3101 的双端差动输出 S_T2、 S_T2’ 转为单端输出 S_T, 以及信号接收电路 315 为接 收单端输入而产生双端输出 (single-in differential-out) 的架构, 可节省使用到外部芯 片的对称 - 不对称转换器, 且又保留差动电路架构中具有滤除共模噪声的特性。此外, 考虑 到对称 - 不对称转换器 3205 的高损耗可能会大幅提高信号接收电路 315 的低噪声放大器的噪声指数 (noise figure) 进而影响整体信号接收电路 315 的灵敏度 (sensitivity), 在 本实施例中并不实行将单端输入信号经由不对称 - 对称转换器转为双端差动输出的做法。
         再者, 本发明的技术精神也可应用在输出差动信号的信号传输电路以及接收差动 信号的信号接收电路中。请参照图 4, 图 4 是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无线收发装置 400 的示 意图。无线收发装置 400 耦接至天线模块 ( 在图 4 中未示出 ), 并包含有节点 N3、 N3’ 、 可 产生差动输出信号的信号传输电路 410( 例如包含功率放大器 )、 可接收差动输入信号的信 号接收电路 415( 例如包含低噪声放大器 )、 电路单元 420 以及控制电路 425。如前所述, 信号传输电路 410 的工作与功能相似于图 3 所示的信号传输电路 310 的工作与功能, 信号 传输电路 410 的第一输出端 N_OUT3 与第二输出端 N_OUT3’ 分别耦接至节点 N3 与 N3’ , 并 包含有第一电感元件 L3 与第二电感元件 L3’ , 两电感元件 L3、 L3’ 分别耦接至电源供应电 位 VDD, 该电源供应电位 VDD 在交流信号看来视为接地, 而信号传输电路 410 在传输模式时 经由两输出端 N_OUT3 与 N_OUT3’ 输出一组差动传送信号 ( 包含 S_T3 与 S_T3’ ) 至节点 N3 与 N3’ , 以将该组差动传送信号传送至天线模块。 信号接收电路 415 则具有分别耦接至节点 N3 与节点 N3’ 的第一接收端 N_IN3 与第二接收端 N_IN3’ , 并用于在接收模式时分别经由第 一接收端 N_IN3 与第二接收端 N_IN3’ 接收一组差动无线通信信号 ( 包含第一、 第二无线通 信信号 S_R3 与 S_R3’ )。电路单元 420 耦接至信号传输电路 410 的两个输出端 N_OUT3、 N_ OUT3’ , 并包含有两组用于在接收模式时形成共振模式的电路, 第一组电路耦接至输出端 N_ OUT3 并包含有第一开关元件 SW3 及第一电容元件 C3, 而第二组电路耦接至输出端 N_OUT3’ 并包含有第二开关元件 SW3’ 及第二电容元件 C3’ 。
         当无线收发装置 400 工作在接收模式时, 信号传输电路 410 被关闭, 信号接收电路 415 被启动以接收来自天线模块的无线通信信号 S_R3 与 S_R3’ , 而控制电路 425 输出控制 信号 S_C3, 控制开关元件 SW3 与 SW3’ 为导通, 电容元件 C3 此时经由开关元件 SW3 耦接至 接地电位 VSS, 而电容元件 C3’ 则经由开关元件 SW3’ 耦接至接地电位, 此时电容元件 C3 与 电感元件 L3 以及电容元件 C3’ 与电感元件 L3’ 分别组成电感电容共振腔架构而形成频率 共振, 频率共振的原理与工作如同图 2 所示的无线收发装置 200 的操作, 为减少篇幅过长, 在此不再赘述。再者, 当无线收发装置 400 工作在传输模式时, 信号接收电路 415 被关闭, 信号传输电路 410 被启动以输出一组差动传送信号 ( 包含 S_T3 与 S_T3’ ) 分别至节点 N3 与 N3’ , 以将该组差动传送信号传送至天线模块, 控制电路 425 输出控制信号 S_C3, 控制开 关元件 SW3 与 SW3’ 为不导通, 使电容元件 C3 与 C3’ 到地路径被断开而处于浮接状态, 如此 电容元件 C3 与 C3’ 即不影响信号传输电路 410 所输出的传送信号的信号质量。
         综上所述, 本发明的上述实施例的无线收发装置 200、 300、 400 的工作特性为, 其 信号传送路径与信号接收路径上并未直接设置任何的传送 / 接收开关元件 ( 为有源元件 ), 换言之, 信号并未直接通过传送 / 接收开关元件, 因此有源元件不会经由串联信号传送路 径或信号接收路径而连接至上述实施例中的信号传输电路或信号接收电路, 通过的传送信 号或无线通信信号不会面临因为通过有源元件而造成信号损耗的问题。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 凡依本发明权利要求书所做的均等变化与修 饰, 均应属本发明的涵盖范围。

    关 键  词:
    无线 收发 装置
      专利查询网所有文档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0条评论

    还可以输入200字符

    暂无评论,赶快抢占沙发吧。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无线收发装置.pdf
    链接地址:https://www.zhuanlichaxun.net/p-817015.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17-2018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