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前路椎间撑开复位器.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颈椎前路椎间撑开复位器.pdf(12页完整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授权公告号 CN 203915054 U (45)授权公告日 2014.11.05 CN 203915054 U (21)申请号 201420318661.4 (22)申请日 2014.06.13 A61B 17/70(2006.01) (73)专利权人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地址 100191 北京市海淀区花园北路 49 号 (72)发明人 刁垠泽 王少波 孙宇 刘忠军 (74)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律诚同业知识产权代理 有限公司 11006 代理人 梁挥 尚群 (54) 实用新型名称 颈椎前路椎间撑开复位器 (57) 摘要 一种颈椎前路椎间撑开复位器, 用于颈椎前 路手术中的颈椎撑开复位,。
2、 包括 : 复位器, 用于与 待复位的颈椎椎体连接, 并通过垂直方向的连续 移动带动所述椎体调整复位以实现对所述椎体顺 列的校正 ; 撑开器, 与所述复位器连接, 通过调整 所述复位器的水平方向位置使所述椎体的椎间纵 向撑开至关节突解锁以进行椎间手术, 或者所述 椎体调整复位后保持所述复位器的位置以完成椎 间融合或固定手术。本实用新型能使脱位的椎体 逐步复位, 复位过程平稳、 精确、 可控 ; 无需插入 椎间隙进行操作, 使用安全、 方便 ; 椎体复位后能 保持椎体间的复位关系直至完成可靠的椎间固定 操作, 可以在颈前路手术中完成脱位椎体的复位, 免除了附加手术及其所带来的痛苦。 (51)In。
3、t.Cl. (ESM)同样的发明创造已同日申请发明专利 权利要求书 1 页 说明书 5 页 附图 5 页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实用新型专利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5页 附图5页 (10)授权公告号 CN 203915054 U CN 203915054 U 1/1 页 2 1. 一种颈椎前路椎间撑开复位器, 其特征在于, 包括 : 用于与待复位的颈椎椎体连接, 并通过垂直方向的连续移动带动所述椎体调整复位以 实现对所述椎体顺列的校正的复位器 ; 通过调整所述复位器的水平方向位置使所述椎体的椎间纵向撑开至关节突解锁以进 行椎间手术, 或者所述椎体调整复位后保持所述复位器。
4、的位置以完成椎间融合或固定手术 的撑开器, 与所述复位器连接。 2. 如权利要求 1 所述的颈椎前路椎间撑开复位器, 其特征在于, 所述复位器包括 : 至少两个复位杆, 所述复位杆包括用于与所述椎体连接并牢固把持所述椎体以完成所 述椎体的复位的把持端和用于控制所述把持端沿垂直方向的移动以带动所述椎体调整复 位的移动控制端 ; 通过所述移动控制端控制调节所述椎体的复位的移动控制机构, 与所述移动控制端连 接。 3. 如权利要求 2 所述的颈椎前路椎间撑开复位器, 其特征在于, 所述把持端为用于拧 入所述椎体并对所述椎体牢固把持的前端尖锐的松骨质螺钉结构。 4.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颈椎前路椎间撑。
5、开复位器, 其特征在于, 所述移动控制端为 螺纹控制结构, 所述移动控制结构为通过与所述螺纹控制结构的螺纹旋合控制所述复位杆 沿轴向的移动以调整所述把持端沿垂直方向的移动的复位控制螺帽, 所述复位控制螺帽与 所述螺纹控制结构适配。 5.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颈椎前路椎间撑开复位器, 其特征在于, 所述复位杆还包括 用于控制所述把持端进入所述椎体的深度以避免医源性脊髓损伤的限深结构。 6. 如权利要求 5 所述的颈椎前路椎间撑开复位器, 其特征在于, 所述限深结构为一限 位凸台, 所述限位凸台设置在靠近所述把持端的位置。 7. 如权利要求 6 所述的颈椎前路椎间撑开复位器, 其特征在于, 所述限。
6、位凸台为环所 述复位杆一周的圆环形凸台。 8. 如权利要求 4 所述的颈椎前路椎间撑开复位器, 其特征在于, 所述复位杆还包括用 于控制所述把持端进入所述椎体的深度以避免医源性脊髓损伤的限深结构, 所述限深结构 设置在所述螺纹控制结构的下方, 所述限深结构为一限深凸台、 一限深沟槽或一光滑杆面。 9.如权利要求2、 3、 6、 7或8所述的颈椎前路椎间撑开复位器, 其特征在于, 所述撑开器 包括 : 套筒, 与所述复位杆对应设置并套装在所述复位杆上 ; 锁止器, 包括支架、 锁止块和滑轨, 所述支架上设置有用于所述滑轨通过的轨道, 所述 滑轨的一端与一个所述套筒连接, 另一个所述套筒固定在所述。
7、支架上, 所述锁止块对应于 所述轨道固定在所述支架上。 10. 如权利要求 9 所述的颈椎前路椎间撑开复位器, 其特征在于, 所述锁止块包括固定 块、 锁止簧片和旋柄, 所述固定块对应于所述轨道固定在所述支架上, 所述旋柄安装在所述 固定块上, 所述锁止簧片的一端与所述滑轨抵接, 所述锁止簧片的另一端与所述旋柄连接。 权 利 要 求 书 CN 203915054 U 2 1/5 页 3 颈椎前路椎间撑开复位器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医疗手术器械, 特别是一种适用于颈椎前路手术的颈椎前路 椎间撑开复位器。 背景技术 0002 颈椎前路手术在临床应用广泛, 椎间撑开器是颈椎前路手术。
8、的必备工具, 可以将 狭窄的椎间隙撑开, 便于切除突入至椎管内的椎间盘及骨赘。 然而, 目前临床使用的椎间撑 开器只有纵向撑开椎间隙的作用, 不具备纠正椎体间前后脱位的功能。 实际上, 颈椎外伤等 原因所致的椎间关节脱位并不少见, 手术中复位困难, 有时不得不融合于畸形位, 或者再行 颈后路手术切除小关节以完成复位 ; 此外, 复位后有再脱位的趋势, 常难以保持正常对位, 在进行内固定的过程中常造成复位丢失。 这些问题均与目前所使用的工具不具备复位及维 持复位的功能有关。 0003 专利号为 “ZL201020291578” , 名称为 “一种椎间撑开器” 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公开 的椎间撑开器。
9、, 以及专利号为 “ZL200910144311” , 名称为 “下颈椎前路撑开复位器” 的中国 发明专利公开的撑开复位器, 都是将器械前端插入椎间隙后纵向撑开, 不具备纠正椎体间 前后脱位的作用, 为了达到纠正颈椎顺列不良的目的, 还需施以前后方向上的外力。然而, 这在手术中难以实现, 而且插入椎间隙的撑开器限制了椎体间的前后运动。如果去除撑开 器, 由于椎间撑开力量的消失, 后方的小关节容易回复至交锁畸形位, 导致复位失败。 此外, 插入椎间隙的撑开器有误滑入椎管内的风险, 可能导致严重的脊髓损伤。 0004 专利号为 “ZL201320117736” , 名称为 “一种无损伤颈椎椎间撑开。
10、器” 的中国实用新 型专利公开的颈椎椎间撑开器, 包含第一撑开板、 第一撑开部、 第二撑开板、 第二撑开部、 轨 道、 卡锁 ; 第一撑开板和第二撑开板分别与第一撑开部和第二撑开部呈阶梯状连接, 第一撑 开部固定在轨道的一端, 第二撑开部套接于轨道上, 轨道的外侧设置有卡锁 ; 第一撑开板和 第二撑开板的外侧壁上均匀设置有锯齿 ; 轨道为带锯齿和刻度轨道 ; 卡锁能够很好卡住套 接于轨道上的第二撑开部, 方便医护人员更好的测量距离。但该椎间撑开器只有纵向撑开 椎间隙的作用, 不具备纠正椎体间前后脱位的功能。 实用新型内容 0005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使用安全方便的颈椎前路椎。
11、间撑开 复位器, 以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 0006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颈椎前路椎间撑开复位器, 其中, 包 括 : 0007 用于与待复位的颈椎椎体连接, 并通过垂直方向的连续移动带动所述椎体调整复 位以实现对所述椎体顺列的校正的复位器 ; 0008 通过调整所述复位器的水平方向位置使所述椎体的椎间纵向撑开至关节突解锁 以进行椎间手术, 或者所述椎体调整复位后保持所述复位器的位置以完成椎间融合或固定 说 明 书 CN 203915054 U 3 2/5 页 4 手术的撑开器, 与所述复位器连接。 0009 上述的颈椎前路椎间撑开复位器, 其中, 所述复位器包括 :。
12、 0010 至少两个复位杆, 所述复位杆包括用于与所述椎体连接并牢固把持所述椎体以完 成所述椎体的复位的把持端和用于控制所述把持端沿垂直方向的移动以带动所述椎体调 整复位的移动控制端 ; 0011 通过所述移动控制端控制调节所述椎体的复位的移动控制机构, 与所述移动控制 端连接。 0012 上述的颈椎前路椎间撑开复位器, 其中, 所述把持端为用于拧入所述椎体并对所 述椎体牢固把持的前端尖锐的松骨质螺钉结构。 0013 上述的颈椎前路椎间撑开复位器, 其中, 所述移动控制端为螺纹控制结构, 所述移 动控制结构为通过与所述螺纹控制结构的螺纹旋合控制所述复位杆沿轴向的移动以调整 所述把持端沿垂直方向。
13、的移动的复位控制螺帽, 所述复位控制螺帽与所述螺纹控制结构适 配。 0014 上述的颈椎前路椎间撑开复位器, 其中, 所述复位杆还包括用于控制所述把持端 进入所述椎体的深度以避免医源性脊髓损伤的限深结构。 0015 上述的颈椎前路椎间撑开复位器, 其中, 所述限深结构为一限位凸台, 所述限位凸 台设置在靠近所述把持端的位置。 0016 上述的颈椎前路椎间撑开复位器, 其中, 所述限位凸台为环所述复位杆一周的圆 环形凸台。 0017 上述的颈椎前路椎间撑开复位器, 其中, 所述复位杆还包括用于控制所述把持端 进入所述椎体的深度以避免医源性脊髓损伤的限深结构, 所述限深结构设置在所述螺纹控 制结构。
14、的下方, 所述限深结构为一限深凸台、 一限深沟槽或一光滑杆面。 0018 上述的颈椎前路椎间撑开复位器, 其中, 所述撑开器包括 : 0019 套筒, 与所述复位杆对应设置并套装在所述复位杆上 ; 0020 锁止器, 包括支架、 锁止块和滑轨, 所述支架上设置有用于所述滑轨通过的轨道, 所述滑轨的一端与一个所述套筒连接, 另一个所述套筒固定在所述支架上, 所述锁止块对 应于所述轨道固定在所述支架上。 0021 上述的颈椎前路椎间撑开复位器, 其中, 所述锁止块包括固定块、 锁止簧片和旋 柄, 所述固定块对应于所述轨道固定在所述支架上, 所述旋柄安装在所述固定块上, 所述锁 止簧片的一端与所述滑。
15、轨抵接, 所述锁止簧片的另一端与所述旋柄连接。 0022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功效在于 : 0023 本实用新型具有复位作用的颈前路椎间撑开器, 不仅具备基本的撑开功能, 还能 利用复位器的提拉作用使脱位的椎体逐步复位, 复位过程平稳、 精确、 可控 ; 不需要插入椎 间隙进行操作, 使用安全、 方便 ; 椎体复位后该撑开器和复位器共同作用能保持椎体间的复 位关系直至完成可靠的椎间固定操作。在本实用新型的辅助下, 可以在单纯的颈前路手术 中完成脱位椎体的复位, 免除了附加手术及其所带来的痛苦。 0024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 但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 的限定。 说 明 书。
16、 CN 203915054 U 4 3/5 页 5 附图说明 0025 图 1 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 0026 图 2 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复位杆结构示意图 ; 0027 图 3 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复位控制螺帽结构示意图 ; 0028 图 4 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撑开器结构示意图 ; 0029 图 5A- 图 5C 为本实用新型使用状态示意图。 0030 其中, 附图标记 0031 1 复位器 0032 11 复位杆 0033 111 把持端 0034 112 移动控制端 0035 113 限深结构 0036 12 移动控制机构 0037 2 撑开器 0038 21 套。
17、筒 0039 22 锁止器 0040 221 支架 0041 222 锁止块 0042 2221 固定块 0043 2222 锁止簧片 0044 2223 旋柄 0045 223 滑轨 0046 224 轨道 0047 3 椎体 0048 4 关节突 具体实施方式 0049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原理和工作原理作具体的描述 : 0050 参见图1,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本实用新型的颈椎前路椎间 撑开复位器 1, 用于颈椎前路手术中的颈椎撑开复位, 包括 : 复位器 1, 用于与待复位的颈椎 椎体 3 连接, 并通过垂直方向的连续移动带动所述椎体 3 调整复位以实现对。
18、所述椎体 3 顺 列的校正 ; 撑开器 2, 与所述复位器 1 连接, 通过调整所述复位器 1 的水平方向位置使所述 椎体 3 的椎间纵向撑开至关节突 4 解锁以进行椎间手术, 或者所述椎体 3 调整复位后保持 所述复位器 1 的位置以完成椎间融合或固定手术。 0051 参见图 2, 图 2 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复位杆 11 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中, 所 述复位器 1 包括 : 至少两个复位杆 11, 也可以根据需要设置为 4 个, 所述复位杆 11 包括把 持端 111 和移动控制端 112, 所述把持端 111 用于与所述椎体 3 连接并牢固把持所述椎体 3 以完成所述椎体 3 的复位,。
19、 用于拧入所述椎体 3 并对所述椎体 3 牢固把持, 以完成撑开、 提 拉等操作。所述移动控制端 112 用于控制所述把持端 111 沿垂直方向的移动以带动所述椎 说 明 书 CN 203915054 U 5 4/5 页 6 体 3 调整复位 ; 移动控制机构 12, 与所述移动控制端 112 连接, 通过所述移动控制端 112 控 制调节所述椎体 3 的复位。 0052 所述复位杆 11 还可包括限深结构 113, 用于控制所述把持端 111 进入所述椎体 3 的深度, 防止复位杆11的前端拧入椎体3, 以避免医源性脊髓损伤。 其中, 所述限深结构113 可为一限位凸台, 所述限位凸台设置在。
20、靠近所述把持端 111 的位置, 通过直接限制把持端 111 的旋入深度防止复位杆 11 的前端拧入椎体 3。优选所述限位凸台为环所述复位杆 11 一周的圆环形凸台。或者, 所述限深结构 113 设置在所述螺纹控制结构的下方, 通过限制螺 纹控制结构的螺纹行程以防止复位杆 11 的前端拧入椎体 3, 所述限深结构 113 可为一限深 凸台、 一限深沟槽或一光滑杆面等, 对此不做限制。 0053 参见图 3, 图 3 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复位控制螺帽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中, 所述把持端 111 优选为前端尖锐的松骨质螺钉结构, 前端尖锐便于拧入椎体 3, 松质骨螺钉 型螺纹深且锐利, 可以增加。
21、把持力。把持端 111 长度优选为 10-20mm, 可根据椎体 3 前后径 大小选择不同规格, 适用于手术即可, 对其尺寸没有更多限制。所述移动控制端 112 可为螺 纹控制结构, 优选皮质骨螺钉型, 该螺纹控制结构的螺纹长度可根据需要设定为一段, 或者 该复位杆 11 也可为全螺纹杆, 对此不做限制。所述移动控制结构优选为对应的复位控制螺 帽, 外轮廓优选为六角形或多棱柱形, 便于使用工具将其旋入。 也可选择其他适宜的螺纹旋 合结构, 例如自带手柄的螺纹旋合套, 可以直接通过操作手柄完成对旋入控制, 而无需另外 借助工具。所述复位控制螺帽与所述螺纹控制结构适配, 该复位控制螺帽可以在移动控。
22、制 端 112 的螺纹控制结构上完全旋入和旋出。通过所述复位控制螺帽与所述螺纹控制结构的 螺纹旋合控制所述复位杆 11 沿轴向的移动以调整所述把持端 111 沿垂直方向的移动。 0054 参见图 4, 图 4 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撑开器 2 结构示意图。所述撑开器 2 包 括 : 套筒21, 与所述复位杆11对应设置并套装在所述复位杆11上, 即每个复位杆11对应设 置一个套筒21, 该复位杆11的移动控制端112穿出该套筒21顶端并完全位于该套筒21之 外 ; 锁止器 22, 包括支架 221、 锁止块 222 和滑轨 223, 所述支架 221 上设置有用于所述滑轨 223 通过的轨道 。
23、224, 所述滑轨 223 的一端与一个所述套筒 21 连接, 另一个所述套筒 21 固 定在所述支架 221 上, 所述锁止块 222 对应于所述轨道 224 固定在所述支架 221 上。本实 施例中, 所述锁止块 222 包括固定块 2221、 锁止簧片 2222 和旋柄 2223, 所述固定块 2221 对 应于所述轨道 224 固定在所述支架 221 上, 所述旋柄 2223 安装在所述固定块 2221 上, 所述 锁止簧片 2222 的一端与所述滑轨 223 抵接, 所述锁止簧片 2222 的另一端与所述旋柄 2223 连接。另外, 该撑开器的锁止器 22 也可采用螺纹锁止结构, 例。
24、如采用螺套替换支架 221 和 锁止块222, 采用螺杆替换滑轨223, 通过螺纹旋合同样可以实现调整两套筒21之间的水平 位置。故只要能实现该水平位置的调整功能即可, 具体结构可做多种变换, 对此不做限制。 0055 参见图 5A-5C, 图 5A- 图 5C 为本实用新型使用状态示意图。手术时, 参考 X 光片等 影像资料, 选择合适长度的复位杆 11 垂直拧入待复位椎体 3, 将撑开器 2 的套筒 21 分别套 入两复位杆 11, 此时一个套筒 21 下端可与复位杆 11 的限深结构 113 相接触, 另一个套筒 21 下端与复位杆 11 的限深结构 113 具有间距 L, 该间距 L 。
25、即该待复位椎体 3 间前后脱位的 距离。将复位控制螺帽旋入至与套筒 21 上端相接触。旋转撑开器 2 的旋柄 2223, 使待复 位椎体 3 的椎间纵向撑开至关节突 4 解锁。此时可以进行椎间隙减压等手术操作 ( 参见图 5A)。复位时, 以下端与限深结构 113 相接触的套筒 21 为固定臂, 以滑轨 223 为吊臂, 将另 说 明 书 CN 203915054 U 6 5/5 页 7 一个复位杆 11 的复位控制螺帽逐步旋入, 通过调整复位杆 11 的高度直至间距 L 为 0, 实现 椎体 3 顺列的纠正。手术过程中可参考术中 x 线透视 ( 参见图 5B)。然后, 松开锁止器 22, 反。
26、向旋转旋柄 2223, 减小椎间撑开的距离, 直到满意复位, 利用该复位器 1 和撑开器 2 保持 椎体 3 间的对位、 对线关系, 完成椎间融合、 固定的手术操作 ( 参见图 5C)。 0056 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优点 : 0057 1、 具备椎体间撑开功能 ; 0058 2、 具有提拉复位作用, 可以纠正椎间脱位、 顺列不良 ; 0059 3、 复位后可以保持复位关系, 不影响后续的椎间融合、 固定操作, 避免了现有技术 中复位丢失问题 ; 0060 4、 复位过程可控, 利用各部件间的悬吊提拉作用逐步复位, 精确、 安全 ; 0061 5、 撑开复位器械无误入椎管的风险, 避免了医源性脊。
27、髓损伤 ; 0062 6、 使用简单、 方便, 易于临床使用和掌握。 0063 当然, 本实用新型还可有其它多种实施例, 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及其实质的 情况下, 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当可根据本实用新型作出各种相应的改变和变形, 但这些 相应的改变和变形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所附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说 明 书 CN 203915054 U 7 1/5 页 8 图 1 图 2 说 明 书 附 图 CN 203915054 U 8 2/5 页 9 图 3 图 4 说 明 书 附 图 CN 203915054 U 9 3/5 页 10 图 5A 说 明 书 附 图 CN 203915054 U 10 4/5 页 11 图 5B 说 明 书 附 图 CN 203915054 U 11 5/5 页 12 图 5C 说 明 书 附 图 CN 203915054 U 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