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一种聚乙烯吡咯烷酮碘气雾剂的生产方法。
聚乙烯吡咯烷酮碘于1955年由Beller等研制成功,并由德国BasF公司首先开发应用于临床,至今已被美、英、德等国药典收载,我国药典一九九0年版二部也收载。该药属于第二代碘制剂,杀菌消毒作用强,作用时间长,无毒、无刺激、安全可靠,在国外逐渐取代了其他消毒剂,广泛应用于皮肤、粘膜、创口、体腔的消毒,其剂型国外有水溶液剂、气雾剂、含嗽剂、软膏、凝胶、栓剂等,我国已收载有溶液剂、软膏、栓剂。气雾剂能够方便地用于皮肤、粘膜、创口的消毒,使用后可以局部形成均匀的聚乙烯吡咯酮碘薄膜,起到保护作用。
目前,聚乙烯吡咯烷酮碘气雾剂的传统生产方法,是将聚乙烯吡咯烷酮和碘分别用氯仿(或乙醇)溶解,在络合釜内进行络合,然后回收氯仿或乙醇放料,将聚乙烯吡咯烷酮碘浓稠液置瓷盘,经真空烘箱干燥,粉碎,得原料药。然后利用水、乙醇、丙二醇等载体溶剂将原料药溶解,再进行配剂,搅匀,过滤,分装。显然,现 有的生产方法生产工艺复杂,使用设备多,能耗大。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一步法生产方法,省去真空干燥、溶剂回收及处理设备,而减少生产工序及设备投资以及节省能源。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解决方案是通过如下方式实现的。将聚乙烯吡咯烷酮和碘分别用乙醇溶解,置给合釜加热回流至络合完全,之后补加载体液异丙基乙醇搅匀,经过滤,分装。
本发明的特点是从投原料开始,经络合、配剂连续在一台络合釜内完成。为了实现这一步法工艺路线,就必须使络合时使用的溶剂与气雾剂使用的载体互溶性好,载体还必须保证气雾剂的有效成分聚乙烯吡咯烷酮碘具有最佳的稳定性。对络合原料聚乙烯吡咯烷酮和碘的共溶的溶剂选择乙醇和氯仿均可,但是又考虑到能与载体的相互协调,故而采用乙醇做络合溶剂。
另一方面采用非水溶性异丙基乙醇做载体,在避光条件下使聚乙烯吡咯烷酮碘可获得良好的稳定性,并且异丙基乙醇浑发性好,很快在皮肤表面形成微膜消毒面,因而缩短消毒时间的同时确保可靠的消毒效果。
本一步法生产方法与传统的生产方法相比较具有以下优点:
1、本生产工艺省去真空干燥、溶剂回收及处理设备,因此,可以减少设备投资50%。
2、本方法从投料到成品只需8~10小时,而传统工艺需2~3天,生产效率可提高6~7倍。
3、因省去真空干燥工序,本方法只需传统方法1/4的能耗。
4、本方法采用异丙基乙醇做载体,比水或乙醇做载体药液稳定性大有提高,本品自然存放(避光、密封)两年只降10%,而在相同条件下以水、乙醇为载体其分别降解40%以上,18%。
5、本发明的药液喷于皮肤表面,在25~50秒内迅速形成消毒微膜,而水为载体的气雾剂经3~6分形成消毒微膜,乙醇载体的气雾剂需45~90秒形成消毒微膜,所以本品提高了消毒质量。
结合实施例进一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解决方案。
1、将聚乙烯吡咯烷酮与乙醇以4.5~5∶1(重量比)的比例投入给合釜中,开动搅拌器,加热至聚乙烯吡咯烷酮全部溶解后,停止加热使其温度降至65℃以下。
2、然后以碘∶乙醇=1∶4.8~5.2比例溶解的碘乙醇液按聚乙烯吡咯烷酮与碘的投料比为4.88~4.8∶1加入络合釜中加热至回流,回流3~4小时,抽取回流液无粉红色呈淡黄色即络合完成,停止加热。
3、将络合物自然降温至35~40℃后,加入聚乙烯吡咯烷酮碘量(重量)100倍的异丙基乙醇搅匀,过滤,分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