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医药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包装肠外营养产品的三层共挤三 室输液袋。
背景技术
肠外营养主要适用于胃肠道功能障碍或衰竭的病人,是经静脉途径供应病人所 需的营养要素,主要包括热量碳水化合物、脂肪乳剂、氨基酸、维生素、电解质及 微量元素。从机体代谢角度,合成蛋白质的两大基本要素是能源及氮源,缺一不可。 前者(主要是葡萄糖和脂肪)提供合成的动力,后者(必需氨基酸)则是合成蛋白质 的原料。只有当热量物质与含氮物质同时输入还包括电解质、维生素等,才可能使 合成代谢处于最佳状态。
由于病人需要同时输注多种物质,因此肠外营养的最合理方式是使用“全合 一”,即将各种营养物质,包括脂肪乳、氨基酸、葡萄糖以及微量元素等科学地混 合配置于同一容器内,同时输注给患者。全肠外营养(TPN)是一个新的概念。TPN 是指从胃肠道外供给病人所需的全部营养成分,包括足够的热量、多种氨基酸、必 需脂肪酸、多种维生素和电解质及微量元素,使病人在不能摄入和吸收又要承受严 重创伤或复杂手术后,仍能维持良好的营养状况。
中长链脂肪乳/氨基酸/葡萄糖注射液由3袋液体组成。第1袋包含中长链脂肪 酸注射液250毫升,其中含有大豆油25.0克,中链甘油三酯25.0克,甘油6.25克, 蛋黄卵磷脂3.0克。第2袋包含氨基酸注射液500毫升,其中含有异亮氨酸2.34克, 亮氨酸3.13克,盐酸赖氨酸2.84克,甲硫氨酸1.96克,苯丙氨酸3.51克,苏氨酸 1.82克,色氨酸0.57克,缬氨酸2.60克,精氨酸2.70克,盐酸组氨酸一水合物1.69 克,丙氨酸4.85克,门冬氨酸1.50克,谷氨酸3.50克,甘氨酸1.65克,脯氨酸3.40 克,丝氨酸3.00克,氯化钠1.081克;第3袋包含葡萄糖注射液500毫升,其中含 有葡萄糖88.0克。
中长链脂肪乳/氨基酸/葡萄糖注射液的适应症为:用于不能或功能不全或被禁 忌经口/肠道摄取营养的患者,提供胃肠外营养日常所需的能量、必需的脂肪酸、 氨基酸和电解质。
在国内的医院中,肠外营养的输入是通过多瓶输注方式给药,即将瓶装的全胃 肠外营养—氨基酸、葡萄糖和脂肪乳按串联的方式联接起来进行输入,其实这是不 科学的。多瓶的轮流输注不仅给医护人员带来了反复换瓶、不断检查、调整滴速的 麻烦,更主要的是给病人也带来了感染机会增多、有效营养成分难以更好利用等问 题。
本发明的三室输液袋将不同的药物装在不同的隔室内,使用时通过挤压三室 袋,便可将各隔室中的药物混合在一起。本发明的实施可以方便临床使用,降低污 染几率,提高中长链脂肪乳/氨基酸/葡萄糖注射液的质量稳定性。
发明内容
为了方便临床使用,降低污染几率和改善输液制剂的稳定性,本发明提供了一 种新的用于包装中长链脂肪乳、氨基酸和葡萄糖注射液的三室输液袋,该输液袋包 括隔室(1)、隔室(2)和隔室(3),在隔室(1)和隔室(2)之间以及 隔室(2)和隔室(3)之间分别有间隔(4)将其分开,3个隔室各有一个灌 注液体的通路(5),三个隔室分别通过通路(5)向隔室(1)灌注250毫升脂 肪乳注射液,向隔室(2)灌注500毫升氨基酸注射液,向隔室(3)灌注500 毫升葡萄糖注射液,通路(5)与间隔(4)平行。
在临床上使用时,临用前通过挤压输液袋,使间隔(4)的虚焊张开,使3个 隔室(1)、(2)和(3)贯通,从而使三室中的药液混合。
上述的三室输液袋,其主体由三层共挤输液用膜经过热压制成,其中三层共挤 输液用膜中,外层膜由聚丙烯,苯乙烯-乙烯-丁二烯嵌段共聚物组成(7.5%);中 层膜由聚丙烯/聚乙烯,苯乙烯-乙烯-丁二烯嵌段共聚物组成(85%);内层膜由聚 丙烯组成(7.5%)。
上述的三室输液袋,其主体由三层共挤输液用膜经过热压制成,其中三层共挤 输液用膜来源于PolyCineGmbH公司,其中外层膜来源为编号CFA100的膜材 (7.5%);中层膜来源为编号BFX101的膜材(85%);内层膜来源为编号BFX284 的膜材(7.5%)。
上述膜的百分数为厚度参数,即三层膜各自在总厚度中的比例。
上述的三室输液袋,其中所述输液袋通过热压方法制成,并且在各隔室之间通 过加热虚焊形成间隔(4),其中间隔(4)的宽度为0.3-2.0厘米,优选为0.5-2.0 厘米,更优选为0.8-1.5厘米。
上述的三室输液袋,其中所述热压中的虚焊的参数为:温度120-140℃,焊接 时间0.5-3秒;所述实焊的参数为:温度130-160℃,焊接时间0.5-3秒;所述通 路(4)与隔室(1)、隔室(2)、隔室(3)焊接的参数为:温度130-160℃,焊接 时间0.5-3秒。
优选的,所述热压中虚焊的参数为:温度125-135℃,焊接时间1-2秒;所述 实焊的参数为:温度140-150℃,焊接时间1-2秒;所述通路(4)与隔室(1)、隔 室(2)、隔室(3)的焊接参数为:温度140-150℃,焊接时间1-2秒。
上述的三室输液袋,其中三室输液袋的实焊部位强度照热合强度测定法 (YBB00122003)中复合袋的方法测定,每个热合部位的平均值均不低于25N/15mm; 虚焊部位强度照热合强度测定法(YBB00122003)中复合袋的方法测定,每个热合 部位的平均值均为5-20N/15mm。
优选的,虚焊部位热合强度的平均值为5-8N/15mm;
优选的,虚焊部位热合强度的平均值为8-12N/15mm;
优选的,虚焊部位热合强度的平均值为12-20N/15mm。
上述的三室输液袋,其外缘轮廓的横向宽度为25-30厘米,外缘轮廓的纵向长 度为25-40厘米。
上述的三室输液袋,其外部还有一个外包装袋将其密封。
上述的三室输液袋,其中外包装袋的材料为金属或者塑料。
上述的三室输液袋,其中外包装袋的颜色为绿色、蓝色、红色、黑色或透明无 色中的一种。
上述的三室输液袋,其与所述外包装袋之间放置有吸氧剂。在本发明中,隔室 (1)通过通路(4)灌注250毫升中长链脂肪酸注射液,其中含有大豆油25.0克, 中链甘油三酯25.0克,甘油6.25克,蛋黄卵磷脂3.0克隔室(2)通过通路(4)灌 注500毫升氨基酸注射液,其中含有异亮氨酸2.34克,亮氨酸3.13克,盐酸赖氨 酸2.84克,甲硫氨酸1.96克,苯丙氨酸3.51克,苏氨酸1.82克,色氨酸0.57克, 缬氨酸2.60克,精氨酸2.70克,盐酸组氨酸一水合物1.69克,丙氨酸4.85克,门 冬氨酸1.50克,谷氨酸3.50克,甘氨酸1.65克,脯氨酸3.40克,丝氨酸3.00克, 氯化钠1.081克;隔室(3)通过通路(4)灌注500毫升葡萄糖注射液,其中含有 葡萄糖88.0克。
上述的三室输液袋,其消毒方法采用加热方法消毒。
全营养输液含有各种氨基酸、葡萄糖和各种电解质,其中葡萄糖和色氨酸会发 生美拉德(Maillard)反应,配伍不稳定。三室输液袋的关键是虚焊,该虚焊在存 储、运输时严格隔离三个隔室内的药液,而使用时在一定外力下打开,使三室相通。 这就要求其材料机械性质不随外力而发生线性变化,封条和包装材料一般应相同, 故采用非PVC复合膜就成为最佳选择。
在临床输液治疗时,通常会将1-3种药物加入基本输液中,而在配制过程中, 因穿刺和混合而使输液理化性质发生变化都会产生大量的不溶性微粒,微粒进入人 体后会堵塞毛细血管形成血栓和肉芽肿;配制过程还有可能出现错配和细菌污染, 增加护理人员的劳动强度,增加具有潜在感染危险的针刺伤发生几率,不利于护理 人员的职业安全;并且配制过程耗时,不利于患者的急救用药。本发明的三室袋可 以有效地减少因穿刺造成的微粒或因为药物混合引起的污染风险。
以上工艺获得的是合格的三室输液袋,然后即可将药液分别灌注到3个隔室中, 加塞密封,加热灭菌,即得。本发明的三室输液袋采用金属或塑料材质的外包装袋 进行密封,并且在三室输液袋与外包装袋之间放置有吸氧剂,保持于清洁、通风处。 本发明的三室输液袋质量稳定,符合临床上安全、迅速、方便的使用要求,尤其适 合战时、灾难时的输液治疗,也利于保证医疗条件落后地区人民的用药安全,值得 发展推广。
附图说明
图1本发明的三室输液袋的示意图
图2本发明的三室输液袋的示意图(续)
图3本发明的三室输液袋的制备工艺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好的理解本发明,下面通过实施例和实验证据进一步阐述本发明及其优 势。
本发明的三室输液袋的制备工艺
*:三层共挤输液用膜中,外层膜由聚丙烯,苯乙烯-乙烯-丁二烯嵌段共聚物 组成(7.5%);中层膜由聚丙烯/聚乙烯,苯乙烯-乙烯-丁二烯嵌段共聚物组成(85%); 内层膜由聚丙烯组成(7.5%)。
**:其中三层共挤输液用膜来源于PolyCineGmbH公司,其中外层膜来源为编 号CFA100(7.5%);中层膜来源为编号BFX101(85%);内层膜来源为编号BFX284 (7.5%)。
上述膜的百分数为厚度参数,即三层膜各自在总厚度中的比例。
实验例1-外观检测
取本发明的实施例1-32各10个,分别在自然光线明亮处正视目测,均透明、 光洁、无肉眼可见的异物。口管接口处没有裂纹、裂缝、孔隙、着色包埋物以及异 物沉积。
实验例2-鉴别
(1)显微特征:取本发明的实施例1-32各10个,分别切成适宜的厚度,置显微 镜下观察,横截面显示清晰的三层。
(2)实焊强度:取本发明的实施例1-32,分别照热合强度测定法(YBB00122003) 中复合袋的方法测定,每个热合部位的平均值均不低于20N/15mm。
(3)虚焊强度:取本发明的实施例1-32,分别照热合强度测定法(YBB00122003) 中复合袋的方法测定,每个热合部位的平均值均为(5N-12N)/15mm。
实验例3-灭菌适应性试验
取本发明的实施例1-32各100个,分别灌装配比药液,并封口。采用湿热灭 菌法(标准灭菌F0值≥8,如湿热灭菌121℃,15分钟)灭菌后,进行以下试验:
1.温度适应性:
取上述样品10个,于-25℃±2℃的条件下放置24小时,然后在50℃±2℃的 条件下继续放置24小时,再在23℃±2℃的条件下放置24小时,最后将样品置于 两平行平板之间,承受67KPa的内压,维持10分钟,无液体漏出。
2.抗跌落
取上述样品10个,于-25℃±2℃的条件下放置24小时,然后在50℃±2℃的 条件下继续放置24小时,再在23℃±2℃的条件下放置24小时,最后按表1的跌 落高度,使其分别跌落于一硬质刚性的光滑表面上,没有破裂和泄漏,且热封隔离 层没有破损。
表1跌落高度
标示容量(毫升) 跌落高度(m) 250-500-500 1.00 250-500-500 0.75 250-500-500 0.50
250-500-500 0.25
3.透明度
取上述样品10个,另取空袋一个,装入级号为4号的浊度标准液,作为对照 袋;在黑色背景下,用白炽灯以2000lx-3000lx的照度照射(避免照射试验人员的 眼睛),目视观察,能与对照袋区分。。
4.不溶性微粒
取上述样品10个,打开三室间的间隔使溶液混合,照包装材料的不溶性微粒 测定法(YBB00272004)中输液瓶和输液袋项下的方法测定,粒子直径≥5、10、25 μm的粒子数分别低于100、20、2个/毫升。
5.穿刺力
取本发明的输液袋10个,用符合一次性使用输液器重力输液式 (GB8368-2005)标准的穿刺器,以200mm/分钟±20mm/分钟的速度穿刺输液袋的穿 刺部位,塑料穿刺器的穿刺力低于100N,金属穿刺器的穿刺力低于80N。
穿刺器的保持性和插入点的不渗透性
取10个三室输液袋,用力挤压,使中间的虚焊条(间隔)打开,用符合一次性 使用输液器重力输液式(GB8368-2005)标准的穿刺器穿刺输液袋的插入点,然后 以200mm/分钟±20mm/分钟的速度拔下穿刺器,塑料穿刺器的分离力不低于5.0N, 金属穿刺器的分离力不低于1.0N。拔出穿刺器后,再将输液袋置于两平行平板之间, 施加20kpa的内压,维持15秒,插入点没有液体泄漏。
6.注药点的密封性
取10个三室输液袋,用力挤压,使中间的虚焊条(间隔)打开,用外径为0.6mm 的注射针穿刺注药点并维持15秒,拔出注射针后,将袋置于两平行平板之间,施 加20kpa的内压,维持15秒,注药点没有泄漏。
7.透光率
取本发明的输液袋的平整部位,切成5个0.9cm×4cm的切片,分别沿入射光 垂直方向放入吸收池中,加满水,并以水作为空白,照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中 国药典2005年版二部附录ⅣA),在450nm处测定透光率,均不低于75%。
8.炽灼残渣
取本发明的输液袋1个,剪碎,精密称取5.0克,置于已恒重的坩埚中。加热 至100℃干燥1小时,再于550℃炽灼至恒重,遗留残渣低于0.05%。取炽灼残渣项 下的残渣加盐酸(1→2)25毫升溶解后,照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中国药典2005 年版二部附录ⅣD)测定,
铜在324.8nm波长处测定,低于百万分之三;
镉在228.8nm波长处测定,低于百万分之三;
铬在357.9nm波长处测定,低于百万分之三;
铅在217.0nm波长处测定,低于百万分之三;
锡在286.3nm波长处测定,低于百万分之三;
钡在553.6nm波长处测定,低于百万分之三。
实验例4-本发明的空白输液袋的溶出物试验
取本发明的实施例1-32的空白输液袋(无药液填充)的平整部分(内表面积 600cm2),切成5cm×0.5cm的小块,用水洗涤,室温干燥后,置于500毫升的锥形 瓶中,加水200毫升,密封,置高压蒸汽灭菌器中,于121℃加热30分钟,放冷至 室温,作为供试液;另取水同法操作,作为空白液,进行以下试验:
1.澄清度:取供试液,照澄清度检查法(中国药典2005年版二部附录ⅨB)测定, 溶液澄清;如显浑浊,与2号浊度标准液比较,没有更浓。
2.颜色:取供试液,依法检查(中国药典2005年版二部附录ⅨA),溶液无色。
3.泡沫试验:取供试液5毫升,置于具塞试管(内径15mm,高度约200mm)中,剧 烈振摇3分钟,产生的泡沫在3分钟内消失。
4.pH值:取供试液20毫升,加入氯化钾溶液(1→1000)1毫升,照pH值测定法 (中国药典2005年版二部附录ⅥH)测定,pH值为5.0-7.0。
5.紫外吸收度:取供试液,以空白液为对照。照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中国药典 2005年版二部附录ⅣA),在波长220-350nm的范围内扫描。220-240nm间的最大 吸收值低于0.08;241-350nm间的最大吸收值低于0.05。
6.不挥发物:取供试液50毫升,置已恒重的蒸发皿中,水浴蒸干,并在105℃干燥 至恒重。用空白液作空白校正,遗留残渣低于2.5毫克。
7.易氧化物:精密量取供试液20毫升,精密加入高锰酸钾滴定液(0.002mol/L) 10毫升和稀硫酸溶液10.0毫升,加热微沸3分钟,冷却至室温。加0.1克碘化钾, 用硫代硫酸钠滴定液(0.01mol/L)滴定至浅棕色,再加入5滴淀粉指示液后继续 滴定至无色。同时进行空白试验,试验液与空白液消耗滴定液之差低于1.5毫升。
8.铵离子:取供试液50毫升,加碱性碘化汞钾试液2毫升,放置15分钟;如显色, 与氯化铵溶液(取氯化铵31.5毫克,加无氨水适量使溶解并稀释至1000毫升)4.0 毫升,加空白液46毫升与碱性碘化汞钾试液2毫升制成的对照液比较,没有更深 (0.00008%)。
9.钡离子:取供试液适量,照金属元素项下测定,低于百万分之一。
10.铜离子:取供试液适量,照金属元素项下测定,低于百万分之一。
11.镉离子:取供试液适量,照金属元素项下测定,低于千万分之一。
12.铅离子:取供试液适量,照金属元素项下测定,低于百万分之一。
13.锡离子:取供试液适量,照金属元素项下测定,低于千万分之一。
14.铬离子:取供试液适量,照金属元素项下测定,低于百万分之一。
15.铝离子:取供试液适量,照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中国药典2005年版二部附录 ⅣD)在309.3nm的波长处测定,低于百万分之零点零五。
16.重金属:精密量取供试液20毫升,加醋酸盐缓冲液(pH3.5)2毫升,依法检查 (中国药典2005年版二部附录ⅧH第一法),低于百万分之一。
实验例5-细菌内毒素检测
取本发明的实施例1-32的空白输液袋各10个,加入标示容量的无热原水,封 袋后,置于高压蒸汽灭菌器中,于121℃±2℃灭菌30分钟,放冷,作为试验液。 照细菌内毒素检查法的凝胶法(中国药典2005年版二部附录XIE方法1)测定, 低于0.25EU/毫升。
实验例6-虚焊和实焊强度检测
虚焊的强度要求样品在贮存运输的过程中除了能承受一定压力、抗跌落而虚焊 不开裂损坏外,还要求强度不能太大,临床医生或护士能用适宜的力量将虚焊挤压 开,便于三室袋输液的混合,方便临床使用。
取本发明的实施例1-32的空白输液袋各10个,分别照热合强度测定法 (YBB00122003)中复合袋的方法测定,每个热合部位的平均值为8-18N/15mm。
其中,虚焊强度下限的制订依据为抗跌落试验数据,保障成品在市售包装条件 下,在装卸和运输过程中,不会因为外力作用而产生破损情况;虚焊强度上限的制 订以成品在临床使用过程中,三室袋虚焊的打开操作方便、使用顺应性好为依据。 为制订虚焊强度的上下限范围,我们设计了一系列试验来得出合理的参数。
虚焊强度下限试验设计:开启制袋机,调整热合温度和狭缝宽度,制取一批三 室输液袋,通过对虚焊部位截取进行拉伸力测试,虚焊强度分别为5-6N,7-8N、每 个参数范围每个规格制袋不少于100个,取上述样品,按照不同的规格灌装注射用 水,加塞后,按照成品的灭菌温度进行灭菌,取灭菌后的样品于-25℃±2℃的条件 下放置24小时,然后在50℃±2℃的条件下继续放置24小时,再在23℃±2℃的 条件下放置24小时,最后分别从0.75m的高度处跌落至一硬质刚性的光滑表面上, 观察三室输液袋是否有破裂和泄漏。
试验结果:虚焊强度为5-6N的样品,跌落后中间虚焊有发生挤开的情况,虚 焊强度大于8-10N的样品,跌落后没有发生破裂或是挤开。考虑到不同批次膜之 间有一定的差异,为保证成品运输过程中不发生破损情况,将虚焊强度的下限定为 8N。
虚焊热合强度上限试验设计:开启制袋机,调整热合温度和狭缝宽度,制取一 批三室输液袋,通过对虚焊部位截取进行拉伸力测试,虚焊强度分别为5-8N、8-10N、 10-12N、12-14N,14-16N,16-18N,18-20N每个参数范围制袋不少于200个,取上 述样品,按照不同的规格灌装注射用水,加塞后,按照成品的灭菌温度进行灭菌, 取灭菌后的样品进行试验。
在生产车间随机选择女员工10名,男员工5名,按照手部力量的强弱分为3 组,每组5人,每人取不同虚焊强度的试验样品不少于10袋,用手挤压三室袋, 看三室袋中间的虚焊是否能打开。
试验结果:以力量从弱至强排序,虚焊强度为5-8N、8-10N、10-12N、12-14N, 14-16N,16-18N、18-20N的试验样品,3个组的成员均能用双手挤压开虚焊,并显 示随虚焊强度加大,打开虚焊的操作压力加大,难度增加。虚焊强度为18-20N的 试验样品,前2个组成员已经有超过一半的力量弱者不能顺利打开虚焊,第3组成 员打开虚焊也有一定的难度。考虑到不同批次的膜之间有一定的差异,为方便临床 使用,将虚焊强度上限定为20N。
实验例7-外包装袋对制剂稳定性影响的考察
取本发明的实施例1-32的含药输液成品各5个,在25℃、相对湿度45%的条 件下,以采用或未采用外包装袋密封的形式留样,测定稳定性相对较差的色氨酸和 门冬氨酸的相对百分含量,考察外包装对制剂稳定性的影响。
*与无外包装袋比较有显著差异,#与非PVC无色比较有显著差异
通过本实验可以得出结论:外包装袋对灌注在本发明的三室输液袋中的药物的 稳定性有显著改善作用,而有颜色的外包装袋对制剂稳定性的改善作用更加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