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痤疮的中药.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治疗痤疮的中药.pdf(6页完整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 CN 102274435 A (43)申请公布日 2011.12.14 CN 102274435 A *CN102274435A* (21)申请号 201110231906.0 (22)申请日 2011.08.15 A61K 36/90(2006.01) A61P 17/10(2006.01) (71)申请人 成都绿迪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 610000 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下东大街 18-32 号 1 幢 5 层 517 (72)发明人 谢培德 (54) 发明名称 一种治疗痤疮的中药 (57) 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治疗痤疮的中药, 其特征 在于, 以重量份计, 包括以下成分 :。
2、 荆芥 8-12、 防 风 8-12、 黄芩 8-12、 白芷 8-12、 桔梗 8-12、 浮萍 8-12、 牡丹皮8-12、 皂刺8-12、 生首乌16-24、 苦参 16-24、 土茯苓16-24和牛膝12-18。 本发明所提供 的中药配方兼具滋阴补肾、 活血化瘀、 清热排毒作 用, 多种中药成分相辅相成, 凉血消斑、 清利三焦、 疏风散热。调节机体内分泌, 维持体内激素平衡、 促进皮脂代谢、 抑制细菌生长。治疗效果显著, 无 毒副作用。 (51)Int.Cl.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权利要求书 1 页 说明书 4 页 CN 102274437 A1。
3、/1 页 2 1. 一种治疗痤疮的中药, 其特征在于, 以重量份计, 包括以下成分 : 荆芥 8-12、 防风 8-12、 黄芩8-12、 白芷8-12、 桔梗8-12、 浮萍8-12、 牡丹皮8-12、 皂刺8-12、 生首乌16-24、 苦 参 16-24、 土茯苓 16-24 和牛膝 12-18。 2. 一种治疗痤疮的中药, 其特征在于, 以重量份计, 优选包括以下成分 : 荆芥 10、 防风 10、 黄芩 10、 白芷 10、 桔梗 10、 浮萍 10、 牡丹皮 10、 皂刺 10、 生首乌 20、 苦参 20、 土茯苓 20 和 牛膝 15。 3. 根据权利要求 1 或 2 所述的中。
4、药, 其特征在于, 所述中药采用片剂、 颗粒剂、 丸剂、 胶 囊剂、 溶液剂、 口服液、 口含片、 颗粒剂、 冲剂、 散剂、 混悬剂、 粉剂。 4. 根据权利要求 3 所述的中药, 其特征在于, 所述中药采用溶液剂、 片剂、 颗粒剂和丸 剂。 权 利 要 求 书 CN 102274435 A CN 102274437 A1/4 页 3 一种治疗痤疮的中药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治疗痤疮的中药。 背景技术 0002 痤疮俗称 “青春痘” , 又叫 “面疱” 、“粉刺” 、“酒刺” 、“暗疮” 等, 是由于毛囊及皮脂腺 阻塞, 发炎所引发的一种慢性炎症性皮肤病。 痤疮发生的因素多种多样。
5、, 但最直接的因素就 是毛孔堵塞。毛孔堵塞以后, 毛囊里面的油脂排不出来, 越积越多就形成一个个小痘痘。 0003 西医认为, 痤疮产生的内因是内分泌功能失调, 雄性激素分泌增多或相对增高, 刺 激皮脂腺肥大增生, 分泌油脂量增多。直接诱发的外因包括神经精神因素、 饮食因素、 药物 因素、 化妆品及皮肤护理因素等。 0004 中医认为面鼻及胸背部属肺, 本病常由肺经风热阻于肌肤所致 ; 或因过食肥甘、 油 腻、 辛辣食物, 脾胃蕴热, 湿热内生, 熏蒸于面而成 ; 或因青春之体, 血气方刚, 阳热上升, 与 风寒相搏, 郁阻肌肤所致。 0005 西医常采用抗生素、 性激素、 维甲酸类等来治疗痤。
6、疮, 虽有一定效果, 但治表不治 里, 诱发痤疮的内在因素仍然存在, 并且用这些化学药物治疗存在一定的副作用。 0006 发明内容 0007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治疗痤疮的中药, 其为 存中药制剂, 治疗效果显著, 无毒无副作用。 0008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 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 一种治疗痤疮的中药, 以重量份计, 包括以下成分 : 荆芥 8-12、 防风 8-12、 黄芩 8-12、 白 芷 8-12、 桔梗 8-12、 浮萍 8-12、 牡丹皮 8-12、 皂刺 8-12、 生首乌 16-24、 苦参 16-24、 土茯苓 16-24 和牛膝 12-。
7、18。 0009 中医辨证认为, 痤疮是肺胃湿热, 肺经外感风邪, 熏蒸于肺, 外邪入里化热, 湿热上 蒸面部所致。 0010 其药理分析为 : 荆芥 : 辛, 微温。归肺、 肝经。解表散风, 透疹, 消疮, 止血。 滇南本草 记 “荆芥穗, 上 清头目诸风, 止头痛, 明目, 解肺、 肝、 咽喉热痛, 消肿, 除诸毒, 发散疮痈” 。荆芥煎剂对金黄 色葡萄球菌和白喉杆菌有较强的抗菌作用。 0011 防风 : 味辛、 甘, 性微温。归膀胱、 肝、 脾经。主治外感表证、 风疹瘙痒、 风湿痹痛、 破 伤风。 本草求真 记 “用防风必兼荆芥者, 以其能入肌肤宣散故耳” 。 0012 黄岑 : 苦, 。
8、寒。归肺、 胆、 脾、 大肠、 小肠经。清热燥湿, 泻火解毒, 止血, 安胎, 降血 压。 用于湿温、 暑温胸闷呕恶, 湿热痞满, 泻痢, 黄疸, 肺热咳嗽, 高热烦渴, 血热吐衄, 痈肿疮 毒, 胎动不安。 0013 白芷 : 性温, 味辛微甘。入肺、 脾、 胃经。祛风解表、 散寒止痛、 除湿通窍、 消肿排脓。 说 明 书 CN 102274435 A CN 102274437 A2/4 页 4 可改善人体微循环, 促进皮肤新陈代谢, 消除色素在组织中过度堆积, 去除面部色斑瘢痕, 治疗皮肤疱痍疥癣等。 神农本草经 指出白芷 :“长肌肤。润泽颜色, 可作面脂。 ” 桔梗 : 味苦、 辛, 性。
9、微温。入肺经。桔梗皂甙粗品具有镇静、 镇痛及解热等中枢抑制作 用 , 并有抗炎及镇咳祛痰、 扩张血管、 降压、 抗溃疡作用。桔梗皂甙对急性及慢性炎症有较 强的抗炎作用。 0014 浮萍 : 味辛, 寒。入肺经。治皮肤风热, 遍身生瘾疹 (养生必用方 )。 0015 牡丹皮 : 性寒, 味苦 ; 凉 ; 微寒。归心、 肝、 肾、 肺经。苦寒, 清热凉血之中, 善于散瘀 消痈。治火毒炽盛, 痈肿疮毒。 0016 皂刺 : 辛, 温。归肝, 胃经, 拔毒排脓, 活血消肿。用于痈肿, 疮毒, 脓成未溃, 疥癣。 0017 生首乌 : 甘, 苦, 性平。归心, 肝, 大肠经。解毒、 消痈、 润肠通便, 。
10、用于治疗瘰疬疮 痈、 风疹瘙痒、 肠燥便秘。 0018 苦参 : 性寒, 有清热燥湿, 杀虫的功效, 苦参浴能够清除下焦湿热, 并且杀虫止痒, 对皮肤瘙痒有很好的缓解作用, 能够平衡油脂分泌, 疏通并收敛毛孔, 清除皮肤内毒素杂 质, 丰富的本草营养, 促进受损血管神经细胞的生长和修复, 恢复皮下毛细血管细胞活力, 肌肤重现紧致细滑, 起到美容护肤的作用。 药性论 记 : 治热毒风, 皮肌烦躁生疮, 赤癞眉 脱, 主除大热嗜睡, 治腹中冷痛, 中恶腹痛, 除体闷, 治心腹积。 0019 土茯苓 : 甘淡, 平。归肝经、 胃经、 脾经。解毒, 除湿, 利关节。主治淋浊、 筋骨挛痛、 脚气、 疔疗。
11、疮、 痈肿, 瘰疬。疔痈肿、 喉痹, 除周身寒湿、 恶疮 ( 本草正 ) 。 0020 牛膝 : 苦、 酸、 性平。归肝、 肾经。补肝肾 ; 强筋骨 ; 活血通经 ; 引火下行 ; 利尿通淋。 牛膝所主之病, 大抵得酒则能补肝肾, 生用则能去恶血, 二者而已。其治腰膝骨痛、 足痿、 阴 消、 失溺、 久疟、 伤中少气诸病, 非取其补肝肾之功欤。其治症瘕、 心腹诸痛、 痈肿恶疮、 金疮 折伤、 喉齿淋痛、 尿血、 经候胎产诸病, 非取其去恶血之功欤 ( 纲目 ) 。 0021 方中所选者, 乃为清肺胃湿热, 祛外感风邪, 活血散瘀的药物组合。方中荆芥解表 散风 ; 黄岑清热燥湿, 泻火解毒 ; 。
12、防风主治外感表证、 风疹瘙痒 ; 苦参清热燥湿 ; 诸药相须为 用共为君药。土茯苓解毒, 除湿 ; 白芷祛风解表、 消肿排脓, 改善人体微循环, 促进皮肤新陈 代谢 ; 浮萍治皮肤风热 ; 生首乌解毒通便, 此三药相须为用是为臣药, 以佐其君药的清解泻 火之功, 辅以解毒、 排毒之效。皂角刺消肿排脓, 善能攻散, 以为使药。牛膝利尿通淋, 兼补 肝肾, 固本排毒。诸药共奏清热燥湿、 祛风散热、 利尿解毒, 为治疗痤疮之有效配方。 0022 本发明的中药配方可以采用片剂、 颗粒剂、 丸剂、 胶囊剂、 溶液剂、 口服液、 口含片、 颗粒剂、 冲剂、 散剂、 混悬剂、 粉剂等剂型, 优选地, 可以采。
13、用溶液剂、 片剂、 颗粒剂和丸剂。 0023 使用效果 : 治疗组 : 选受试者 50 例, 其中 25 例男性, 25 例女性, 年龄 15-30 岁, 早晚两次服用本发 明的中药, 持续 1 个月。 0024 对照组 : 选受试者50例, 其中25例男性, 25例女性, 年龄15-30岁, 用口服四环素, 外用维甲酸霜剂, 进行治疗, 持续 1 个月。 0025 评判标准 : 皮肤症状消失, 无异常为治愈 ; 痤疮明显减少, 皮损消退 50% 以上为有 效 ; 症状无缓和或皮损基本无消退为无效。 0026 持续治疗1个疗程后, 结果显示, 治疗组中治愈人数37人 ; 有效人数11人 ; 无。
14、效人 数 2 人, 总体有效率达 94%。而对照组中治愈人数 13 人 ; 有效人数 28 人 ; 无效人数 9 人 ; 总 说 明 书 CN 102274435 A CN 102274437 A3/4 页 5 体有效率为 82%。 0027 本发明所提供的中药配方兼具滋阴补肾、 活血化瘀、 清热排毒作用, 多种中药成分 相辅相成, 凉血消斑、 清利三焦、 疏风散热。调节机体内分泌, 维持体内激素平衡、 促进皮脂 代谢、 抑制细菌生长。治疗效果显著, 无毒副作用。 具体实施方式 0028 为了更好地理解本发明, 下面通过实施例来描述本发明。 0029 实施例 1 : 一种治疗痤疮的中药, 以重。
15、量份计, 包括以下成分 : 荆芥 8、 防风 8、 黄芩 8、 白芷 8、 桔梗 8、 浮萍 8、 牡丹皮 8、 皂刺 8、 生首乌 16、 苦参 16、 土 茯苓 16- 和牛膝 12。 0030 其制备方法如下 : 取荆芥 8、 防风 8、 黄芩 8、 白芷 8、 桔梗 8、 浮萍 8、 牡丹皮 8、 皂刺 8、 生首乌 16、 苦参 16、 土茯苓 16 和牛膝 12 ; 将上述中药洗净, 去杂质, 放入容器加水没过药材浸泡, 30 分钟后, 大火煎煮至沸腾, 然 后文火慢熬 1 小时 ; 将药汁滤出, 分袋包装, 一袋 200ml, 早晚各服一袋, 1 个月为一疗程。 0031 实施例。
16、 2 一种治疗痤疮的中药, 以重量份计, 包括以下成分 : 荆芥 12、 防风 12、 黄芩 12、 白芷 12、 桔梗 12、 浮萍 12、 牡丹皮 12、 皂刺 12、 生首乌 24、 苦 参 24、 土茯苓 24 和牛膝 18。 0032 其制备方法如下 : 取荆芥 12、 防风 12、 黄芩 12、 白芷 12、 桔梗 12、 浮萍 12、 牡丹皮 12、 皂刺 12、 生首乌 24、 苦参24、 土茯苓24和牛膝18 ; 洗净, 干燥, 将上述药材混合, 每公斤加入大约10L水, 文火煎 0.5-1小时, 大火煎1-2小时 ; 取煎液过150目筛, 后用浓缩器浓缩至相对密度1.10-。
17、1.20的 清膏, 取 2/3 清膏在 120下喷雾干燥, 得清膏粉末, 将粉末与剩余 1/3 清膏混合, 制粒 ; 颗 粒分装机分装, 即得颗粒剂。 0033 实施例 3 一种治疗痤疮的中药, 以重量份计, 包括以下成分 : 荆芥 10、 防风 10、 黄芩 10、 白芷 10、 桔梗 10、 浮萍 10、 牡丹皮 10、 皂刺 10、 生首乌 20、 苦 参 20、 土茯苓 20 和牛膝 15。 0034 其制备方法如下 : 取荆芥 10、 防风 10、 黄芩 10、 白芷 10、 桔梗 10、 浮萍 10、 牡丹皮 10、 皂刺 10、 生首乌 20、 苦参20、 土茯苓20和牛膝15 。
18、; 洗净, 干燥, 将上述药材混合, 每公斤加入大约10L水, 文火煎 0.5-1小时, 大火煎1-2小时 ; 取煎液过150目筛, 后用浓缩器浓缩至相对密度1.10-1.20的 清膏, 取 2/3 清膏在 120下喷雾干燥, 得清膏粉末, 将粉末与剩余 1/3 清膏混合, 制粒 ; 加 入适当辅剂硬脂酸镁, 压片机压片, 包衣, 即得片剂。 0035 实施例 4 取荆芥 10、 防风 10、 黄芩 10、 白芷 10、 桔梗 10、 浮萍 10、 牡丹皮 10、 皂刺 10、 生首乌 20、 说 明 书 CN 102274435 A CN 102274437 A4/4 页 6 苦参20、 土茯苓20和牛膝15 ; 将上述药材混合, 用粉碎机粉碎为150-180目细粉, 加入适当 蜂蜜混合, 制丸机制丸, 低温干燥, 分装, 即得丸剂。 说 明 书 CN 102274435 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