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排液内封式输液袋.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自排液内封式输液袋.pdf(6页完整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授权公告号 CN 203989033 U (45)授权公告日 2014.12.10 CN 203989033 U (21)申请号 201420478346.8 (22)申请日 2014.08.22 A61J 1/10(2006.01) A61J 1/14(2006.01) (73)专利权人 广东科伦药业有限公司 地址 514779 广东省梅州市畲江镇广州 (梅 州) 产业转移工业园广东科伦药业有限 公司 (72)发明人 曾腾锋 董灵敏 吴德晖 罗帮顺 杨健 刘思川 葛均友 万阳浴 程志鹏 (74)专利代理机构 广州市越秀区海心联合专 利代理事务所 ( 普通合伙 ) 44295 代理人 。
2、罗振国 (54) 实用新型名称 一种自排液内封式输液袋 (57) 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自排液内封式输液 袋 ; 属于输液袋技术领域 ; 其技术要点包括软质 的袋体, 在袋体上部的袋颈上端一体成型有密封 膜, 其中所述袋体由袋身、 连接袋身上端和袋颈 的锥形连接部以及设置在袋身下端的支撑底面 构成 ; 袋身和锥形连接部的接触部为圆滑过渡结 构 ; 所述袋身的横截面由两段平行的直线段及连 接在两段直线段两端之间的弧形段构成, 直线段 和弧形段之间为圆滑过渡连接 ; 两段直线段之 间的间距与两段弧形段中心之间的间距比为 1 : 1.5 3 ; 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结构合理、 储 液量大且使用。
3、方便的自排液内封式输液袋 ; 用于 储液。 (51)Int.Cl. 权利要求书 1 页 说明书 2 页 附图 2 页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实用新型专利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2页 附图2页 (10)授权公告号 CN 203989033 U CN 203989033 U 1/1 页 2 1. 一种自排液内封式输液袋, 包括软质的袋体 (1), 在袋体 (1) 上部的袋颈 (2) 上端 一体成型有密封膜 (3), 其特征在于, 所述袋体 (1) 由袋身 (1a)、 连接袋身 (1a) 上端和袋颈 (2)的锥形连接部(1b)以及设置在袋身(1a)下端的支撑底面(1c)构成 。
4、; 袋身(1a)和锥形 连接部 (1b) 的接触部为圆滑过渡结构 ; 所述袋身 (1a) 的横截面由两段平行的直线段 (1d) 及连接在两段直线段 (1d) 两端之间的弧形段 (1e) 构成, 直线段 (1d) 和弧形段 (1e) 之间 为圆滑过渡连接 ; 两段直线段 (1d) 之间的间距与两段弧形段 (1e) 中心之间的间距比为 1 : 1.5 3。 2.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一种自排液内封式输液袋, 其特征在于, 两段弧形段 (1e) 位 于离心率为 0.75 0.92 的椭圆上。 3.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一种自排液内封式输液袋, 其特征在于, 所述袋身 (1a) 厚度 为 0.。
5、25 0.35mm ; 所述锥形连接部 (1b) 和支撑底面 (1c) 的厚度为 0.4 0.5mm。 4. 根据权利要求 1 或 3 所述的一种自排液内封式输液袋, 其特征在于, 在两段直线段 (1d) 对应的袋身 (1a) 位置沿竖直方向设有加强筋 (4), 所述加强筋 (4) 的厚度为 0.4 0.5mm, 所述加强筋 (4) 分别连接锥形连接部 (1b) 和支撑底面 (1c)。 5.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一种自排液内封式输液袋, 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撑底面 (1c) 上沿周向设有四个支撑凸台 (5), 在支撑凸台 (5) 内侧的支撑底面 (1c) 上一体成型有吊环 (6), 吊环 。
6、(6) 的厚度小于支撑凸台 (5) 的高度。 权 利 要 求 书 CN 203989033 U 2 1/2 页 3 一种自排液内封式输液袋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输液袋, 更具体地说, 尤其涉及一种自排液内封式输液袋。 背景技术 0002 目前, 在医药行业中, 输液包装主要有玻璃瓶、 塑料瓶、 软袋等。 玻璃瓶是较为传统 的一种输液容器, 它瓶盖主要是由塑料瓶塞外套设铝塑盖组成, 在输液器穿刺引液的时候 容易产生屑料, 影响药液质量, 而且第二次污染机率高等缺陷, 对人体健康有潜在的隐患, 玻璃瓶体重大, 运输成本高, 在运输过程中的碰撞易引起隐形裂伤, 造成药物污染, 而且。
7、铝 塑盖成本高, 现在已逐步被淘汰。 塑料输液瓶是一种新兴的输液容器产品, 但塑料输液瓶没 有自排液功能, 在临床使用过程中仍须形成空气回路药液才能滴出, 空气中的微粒、 细菌仍 可通过空气回路进入药液, 二次污染的机率仍然较高, 对人体健康潜在的危害仍然存在。 软 袋是目前最新的输液容器, 输液时无须形成空气回路就能将药液滴出, 大大降低了药品使 用过程中二次污染的机率, 而且不管在生产过程中还是使用后, 对环境的污染均很少, 使用 安全、 环保。 0003 如何提供一种具有自排液功能的输液袋, 以提供更加安全的输液包装选择, 成为 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0004 本。
8、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 提供一种结构合理、 储液量大 且使用方便的自排液内封式输液袋。 0005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 一种自排液内封式输液袋, 包括软质的袋 体, 在袋体上部的袋颈上端一体成型有密封膜, 其中所述袋体由袋身、 连接袋身上端和袋颈 的锥形连接部以及设置在袋身下端的支撑底面构成 ; 袋身和锥形连接部的接触部为圆滑过 渡结构 ; 所述袋身的横截面由两段平行的直线段及连接在两段直线段两端之间的弧形段构 成, 直线段和弧形段之间为圆滑过渡连接 ; 两段直线段之间的间距与两段弧形段中心之间 的间距比为 1 : 1.5 3。 0006 上述的一种自排液内。
9、封式输液袋中, 两段弧形段位于离心率为 0.75 0.92 的椭 圆上。 0007 上述的一种自排液内封式输液袋中, 所述袋身厚度为 0.25 0.35mm ; 所述锥形连 接部和支撑底面的厚度为 0.4 0.5mm。 0008 上述的一种自排液内封式输液袋中, 在两段直线段对应的袋身位置沿竖直方向设 有加强筋, 所述加强筋的厚度为 0.4 0.5mm, 所述加强筋分别连接锥形连接部和支撑底 面。 0009 上述的一种自排液内封式输液袋中, 所述支撑底面上沿周向设有四个支撑凸台, 在支撑凸台内侧的支撑底面上一体成型有吊环, 吊环的厚度小于支撑凸台的高度。 0010 本实用新型采用上述结构后, 。
10、首先通过采用横截面为直线段加弧形段的袋身结 说 明 书 CN 203989033 U 3 2/2 页 4 构, 使得袋身在较小压力下即可被挤压, 基本上可以解决自排液的目的。然后, 再结合优选 的弧形段及优选的袋身厚度, 使得输液袋的自排液效果更好 ; 进一步地, 为使袋身不会轻易 出现歪斜的情况, 在袋身两侧设置加强筋, 有效提高输液袋的强度但又不影响自排液的效 果, 同时, 再结合支撑底面的支撑凸台和吊环, 使输液袋既可直立, 方便包装、 配液, 又方便 悬吊使用。本实用新型操作简便、 安全可靠、 绿色环保而且成本较低, 值得推广。 附图说明 0011 下面结合附图中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
11、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但并不构成对本实 用新型的任何限制。 0012 图 1 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 0013 图 2 是图 1 中 A A 处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0014 图中 : 袋体 1、 袋身 1a、 锥形连接部 1b、 支撑底面 1c、 直线段 1d、 弧形段 1e、 袋颈 2、 密封膜 3、 加强筋 4、 支撑凸台 5、 吊环 6。 具体实施方式 0015 参阅图1至图2所示,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自排液内封式输液袋, 包括软质的袋体1, 袋体 1 优选采用聚丙烯材料制成。在袋体 1 上部的袋颈 2 上端一体成型有密封膜 3, 所述袋 体 1 由袋身 1a、 连接袋身 1a 上端和。
12、袋颈 2 的锥形连接部 1b 以及设置在袋身 1a 下端的支撑 底面 1c 构成, 袋身 1a 厚度为 0.25 0.35mm ; 所述锥形连接部 1b 和支撑底面 1c 的厚度为 0.40.5mm ; 袋身1a和锥形连接部1b的接触部为圆滑过渡结构 ; 同时在支撑底面1c上沿 周向设有四个支撑凸台 5, 在支撑凸台 5 内侧的支撑底面 1c 上一体成型有吊环 6, 吊环 6 的 厚度小于支撑凸台 5 的高度。采用中间薄上下两端厚的结构, 既方便自排液又可以加强输 液袋的整体强度, 再配合支撑凸台5, 使得直立放置更加方便。 所述袋身1a的横截面由两段 平行的直线段 1d 及连接在两段直线段 。
13、1d 两端之间的弧形段 1e 构成, 直线段 1d 和弧形段 1e 之间为圆滑过渡连接 ; 两段直线段 1d 之间的间距与两段弧形段 1e 中心之间的间距比为 1 : 1.5 3 ; 两段弧形段 1e 位于离心率为 0.75 0.92 的椭圆上。使本输液袋无需形成空 气回路药液就能自然滴出, 实现了自排液功能, 从而降低药液二次污染的几率, 使用更加安 全。 0016 进一步地, 在两段直线段 1d 对应的袋身 1a 位置沿竖直方向设有加强筋 4, 所述加 强筋 4 的厚度为 0.4 0.5mm, 为加强筋 4 所在位置的总厚度 ; 所述加强筋 4 分别连接锥形 连接部 1b 和支撑底面 1c。
14、。加强筋 4 起到加强竖直强度的同时, 不影响输液袋的自排液效 果。 0017 以上所举实施例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 仅用来方便说明本实用新型, 并 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 任何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 若在不脱离 本实用新型所提技术特征的范围内, 利用本实用新型所揭示技术内容所作出局部更动或修 饰的等效实施例, 并且未脱离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特征内容, 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特征 的范围内。 说 明 书 CN 203989033 U 4 1/2 页 5 图 1 说 明 书 附 图 CN 203989033 U 5 2/2 页 6 图 2 说 明 书 附 图 CN 203989033 U 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