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29

车身前部的发动机进气通道结构.pdf

  • 上传人:b***
  • 文档编号:810794
  • 上传时间:2018-03-13
  • 格式:PDF
  • 页数:29
  • 大小:995.48KB
  •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0910165250.X

    申请日:

    2009.08.07

    公开号:

    CN101643023A

    公开日:

    2010.02.10

    当前法律状态:

    授权

    有效性:

    有权

    法律详情:

    授权|||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B60K 13/02申请日:20090807|||公开

    IPC分类号:

    B60K13/02; B60K11/04

    主分类号:

    B60K13/02

    申请人: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发明人:

    大平隆英; 吾野诚司; 芳村大; 浦田由佳里

    地址:

    日本国广岛县安芸郡府中町新地3番1号

    优先权:

    2008.8.7 JP 2008-204070

    专利代理机构:

    上海市华诚律师事务所

    代理人:

    张惠萍

    PDF完整版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的车身前部的发动机进气通道结构中设有:发动机的进气通道(En)的入口部(Eni),其设置在车身前部所设的热交换器(Ra)的上方;空气导入开口部(4a),其设置在构成车身前部外表面的保险杠面罩(4)中与所述热交换器相向的部位上;管道(10),其具有与所述空气导入开口部的上部侧面对的入口部(10a)和与所述进气通道的入口部连接的出口部(10b)。采用本发明,在涉水行驶时能够降低水进入发动机的进气通道的入口部的可能性。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车身前部的发动机进气通道结构,其特征在于设有: 发动机的进气通道入口部,其设置在车身前部所设的热交换器的上方; 空气导入开口部,其设置在构成车身前部外表面的保险杠面罩中与所述热交换器相向 的部位上; 管道,其具有与所述空气导入开口部的上部侧面对的入口部和与所述进气通道入口部 连接的出口部。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前部的发动机进气通道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空气导入开口部从车辆正面看相比于所述热交换器扩展至该热交换器的车宽方 向外侧, 所述管道的入口部与所述空气导入开口部中相比于所述热交换器位于该热交换器的 车宽方向外侧的部分面对。
    3: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身前部的发动机进气通道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管道的入口部在所述空气导入开口部内设置有多个,这些入口部在车宽方向上相 离开, 在高于所述管道的各入口部且低于所述进气通道入口部的位置上设置有沿车宽方向 延伸且将所述管道的各入口部的下游侧连接的连接部。
    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身前部的发动机进气通道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部上设有排水部。
    5: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身前部的发动机进气通道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管道包含所述保险杠面罩和与该保险杠面罩的背面相向设置的部件。
    6: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身前部的发动机进气通道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管道包含所述保险杠面罩和与该保险杠面罩的背面相向设置的部件。
    7: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身前部的发动机进气通道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管道包含所述保险杠面罩和与该保险杠面罩的背面相向设置的部件。

    说明书


    车身前部的发动机进气通道结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身前部的发动机进气通道结构,特别涉及将从保险杠面罩的空气导入开口部导入的空气导向设置在热交换器上方的发动机进气通道的入口部的车身前部的发动机进气通道结构。

        背景技术

        一般而言,在汽车的车身前部配设有将发动机的冷却水冷却的热交换器(散热器),并且在构成车身前部外表面的保险杠面罩中与所述热交换器相向的部位上设有将所述热交换器冷却用的空气导入的空气导入开口部。

        在上述情况下,有时会将发动机的进气通道的入口部设置在所述热交换器的上方,将从所述空气导入开口部所导入的空气的一部分经由保险杠面罩后方的空间导入所述进气通道的入口部,但采用这种结构,雨天时,与空气一同从空气导入开口部进入的雨水会进入发动机的进气通道入口部,有可能使发动机产生故障。

        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05-343244号(以下称作“专利文献”)中记载了能应对此问题的技术方案。即,上述专利文献记载的技术方案中,在空气导入开口部与进气通道入口部之间的空间设置具有多个狭缝的雨水遮蔽部件(上述专利文献中的空气导向部件),通过该遮蔽部件来抑制雨水的进入。

        然而,当汽车在道路浸水的状态下行驶时,即使发动机的进气通道的入口部设置在热交换器的上方,也可能产生如下的问题。即,当汽车涉水行驶时,如图15所示,水会从保险杠面罩的空气导入开口部进入车身内部,但此时设置在空气导入开口部后方的热交换器会对所进入的水造成阻挡(壁障),从而热交换器前方的水会在保险杠面罩与热交换器之间的空间等内上升到发动机的进气通道入口部的高度,其结果,该上升的水有可能会进入该进气通道入口部,使发动机产生故障。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涉水行驶时能够降低水进入发动机的进气通道入口部的可能性的车身前部的发动机进气通道结构。

        本发明的车身前部的发动机进气通道结构设有:发动机的进气通道入口部,其设置在车身前部所设的热交换器的上方;空气导入开口部,其设置在构成车身前部外表面的保险杠面罩上与所述热交换器相向的部位;管道,其具有与所述空气导入开口部的上部侧面对的入口部和与所述进气通道入口部连接的出口部。

        采用本发明,从保险杠面罩的空气导入开口部导入的空气的一部分,便经由具有与保险杠面罩的空气导入开口部的上部侧面对的入口部和与所述进气通道入口部连接的出口部的管道,被导入发动机的进气通道入口部。

        因此,在涉水行驶时,只要水面地高度低于所述管道的入口部,即使从空气导入开口部进入车身前部的水在管道的入口部的后方且热交换器的前方上升到进气通道入口部的高度,也能防止其进入管道的内部。即,在涉水行驶时,能够将因水从发动机的进气通道入口部进入而造成发动机故障的可能性降低。

        本发明中,优选的是:所述空气导入开口部从车辆正面看相比于所述热交换器扩展至该热交换器的车宽方向外侧,所述管道的入口部与所述空气导入开口部中相比于所述热交换器位于该热交换器的车宽方向外侧的部分面对。

        采用这样的结构,管道的入口部便不位于热交换器的前方。因此,即使设置与空气导入开口部面对的管道的入口部,也不会阻碍空气向热交换器的导入。

        另外,由于所述水面的高度会发生变动,因此最好预先考虑该水面的高度会一时高于所述管道的入口部的情形。另外,一旦水进入管道内,供应给发动机的空气量将会减少,所以此情形也必须予以考虑。

        为此,本发明中,另一优选的是:所述管道的入口部在所述空气导入开口部内设置有多个,这些入口部在车宽方向上相离开,在高于所述管道的各入口部且低于所述进气通道入口部的位置上设置有沿车宽方向延伸且将所述管道的各入口部的下游侧连接的连接部。

        采用这样的结构,在管道的入口部与进气通道入口部之间,在其中间高度位置处,确保了基于沿车宽方向延伸的连接部所产生的扩大空间。因此,即使在水从管道的入口部进入的情况下,管道内也难以被水充满,其结果,进入管道内的水难以到达发动机的进气通道入口部,确保了向进气通道入口部的空气流通。而且,由于管道的入口部设有多个,因此即使水从管道的入口部中的某入口部进入时,也能容易地确保发动机的运转所需的空气量。

        另外,本发明中,再一优选的是:所述连接部上设有排水部。

        采用这样的结构,由于所述连接部中形成有排水部,因而即使水从入口部进入管道内时,该水也会经由连接部的排水部被排出。因此,进入管道内的水更难以到达发动机的进气通道入口部。

        此外,本发明中,再一优选的是:所述管道包含所述保险杠面罩和与该保险杠面罩的背面相向设置的部件。

        采用这样的结构,由于所述管道是包含保险杠面罩的结构,因而能够利用汽车中通常所具备的部件来形成管道。而且,由于所述管道包含与保险杠面罩的背面相向地设置的部件,因此既能提高保险杠面罩的刚性又能构成管道。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汽车前部的部分被除去的正视图。

        图2是保险杠面罩支撑件的单体立体图(其中,左半部分以安装有格栅支撑件的状态表示)。

        图3是图1的箭头A所指的部分的放大图。

        图4是图3的B-B线剖视图(端面图)。

        图5是图3的C-C线剖视图(端面图)。

        图6是图3的D-D线剖视图(端面图)。

        图7是图3的E-E线剖视图(端面图)。

        图8是图3的F-F线剖视图(端面图)。

        图9是保险杠面罩支撑件的构成件及格栅支撑件的单体立体图。

        图10是图3的G-G线剖视图(端面图)。

        图11是图3的H-H线剖视图(端面图)。

        图12是本发明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汽车前部的局部透视立体图。

        图13是图12的J-J线剖视图(端面图)。

        图14是管道与护罩部件的连接部分的分离状态下的立体图。

        图15是说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汽车的前部结构进行说明。

        第1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汽车1的前端部设置有保险杠2。在保险杠2的后方设有供发动机设置的发动机室,并且,在该发动机室的前部设置有将发动机的冷却水冷却的散热器(radiator)Ra。散热器Ra通过正视呈大致矩形状的护罩部件(shroud)3固定在车身上。而且,在该散热器Ra的上方后方设置有发动机的进气通道En的入口部Eni。

        保险杠2包括:保险杠面罩(bumper fascia)4,其构成车身前端部的外观造型面;保险杠面罩支撑件5,其与该保险杠面罩4的背面相向,安装于所述护罩部件3的上部3a,从背面侧支撑保险杠面罩4。

        保险杠面罩4上,在与所述散热器Ra相向的部位设有导入空气的空气导入开口部4a。该空气导入开口部4a从车辆正面看相比于散热器Ra扩展至该散热器Ra的车宽方向外侧。

        在空气导入开口部4a设有装饰该空气导入开口部4a的格栅(grille)部件6(遮掩在车宽方向上横跨该空气导入开口部4a的保险杠加强件R)。而且,在保险杠面罩4的空气导入开口部4a处设有与该空气导入开口部4a的形状大致相同、用于将所述格栅部件6安装于面罩支撑件5上的框状的格栅支撑件7。

        通过如此设置横穿空气导入开口部4a的格栅部件6,空气导入开口部4a就被分为上部侧的部分(保险杠面罩4的空气导入开口部4a的上缘部与格栅部件6的上缘部之间的部分)和下部侧的部分(保险杠面罩4的空气导入开口部4a的下缘部与格栅部件6的下缘部之间的部分)这两个部分。以下,视需要将其称作空气导入开口部4a的上部侧部分、下部侧部分。

        保险杠面罩支撑件5具有与护罩部件3的上部3a大致相同的宽度及高度,其安装在该上部3a等上。

        护罩部件3由树脂制成,固定在左右的纵梁(未图示)等车身构成件上,在上部3a的左右端侧设有在前后贯通的开口部3b、3b。这些开口部3b、3b中的从车辆正面看位于左侧的开口部3b是为了将从保险杠面罩4的空气导入开口部4a的上部侧部分导入的空气导入到发动机室内的护罩部件3的后方部分而设置的,而右侧的开口部3b是为了将从保险杠面罩4的空气导入开口部4a的上部侧部分导入的空气导向发动机的进气通道的入口部Eni而设置的。并且,在右侧的开口部3b上设有向后方延伸的筒状的连接凸缘部3e,该连接凸缘部3e与进气通道En的入口部Eni连接(参照图5)。

        本实施方式中,管道10将从所述空气导入开口部4a的上部侧部分导入的空气导向发动机室内的护罩部件3的后方及发动机的进气通道的入口部Eni,该管道10由所述保险杠面罩4、所述保险杠面罩支撑件5及所述护罩部件3构成(参照图5)。

        以下,对构成管道10的所述各部件的结构进行详细说明。首先,如图2所示,保险杠面罩支撑件5包括:面罩中央部支撑面部5a,其在车宽方向中央大致沿着保险杠面罩4的车宽方向中央部内面向后上方倾斜;面罩上缘部支撑部5b,其从所述面罩中央部支撑面部5a的上部后端侧向左右延伸,支撑保险杠面罩4的上缘部;格栅固定部5c,其设于面罩中央部支撑面部5a的下方,供所述格栅支撑件7的上边部7a固定;支撑件固定部5d、5d,其从所述面罩上缘部支撑部5b的车宽方向外端部向后方延伸,固定在所述护罩部件3的上部3a的上面;下侧管道部5e、5e,其分别设在所述面罩中央部支撑面部5a的左右,构成所述管道10的下侧部分。另外,管道10的上侧部分由保险杠面罩4的位于该下侧管道部5e上方的面部构成。

        如图3等所示,下侧管道部5e具有前方侧及上方侧开放的大致箱状的主体部50f,该主体部50f包括设于面罩中央部支撑部5a的左右端的内侧侧面部50a、从该内侧侧面部50a的下端向车宽方向扩展的底面部50b、设置在该底面部50b的车宽方向外端与面罩上缘部支撑部5b之间的外侧侧面部50c、后面部50d、以及形成在该后面部50d上的位于所述护罩部件3的开口部3b的前方位置的多个出口开口部50e...50e。

        由图3可知,主体部50f位于高于空气导入开口部4a的位置,在该主体部50f的车宽方向外端侧下方设有用于将空气导入该主体部50f的向前方突出的槽状的引导部50g。

        如图4所示,引导部50g包括:底面部51a,其与沿着格栅部件6的上缘部大致水平地形成的导风面部6a大致连续;后面部51c,其从底面部51a的后端向上方立起直至主体部50f的底面部50b的前端附近。而且,由图3可知,在该底面部51a的左右设有向上方立起以防止水从引导部50g的侧方进入的侧面部51b、51b。

        该引导部50g的下部以与空气导入开口部4a的上部侧部分中比所述散热器Ra更靠车宽方向外侧的部分面对的状态设置在低于所述底面部50b的位置。本实施方式中,该引导部50g的下部与保险杠面罩4的空气导入开口部4a的上缘部4a′构成管道10的入口部10a。另外,由图1、图2等可知,保险杠面罩4及保险杠面罩支撑件5是左右对称的结构,因此,入口部10a与空气导入开口部4a的上部侧部分中位于所述散热器Ra的左右的部分分别面对。

        而且,如图3、图4所示,在下侧管道部5e中设有从引导部50g的后面部51c的上端向前方大致水平地突出的檐部(eaves portion)50h。该檐部50h通过使从管道10的入口部10a经由引导部50g进入的雨滴等水分附着在下表面而使之滴落,以防止该水分进入到该檐部50h的下游侧(发动机的进气通道的入口部Eni侧,图3、图4中的上方),以及防止在涉水时从管道10的入口部10a进入的水进入到檐部50h的下游侧(同上)。另外,由图3至图6可知,该檐部50h还向车宽方向中央侧延长从而形成在下侧管道部5e的大致整个宽度上。

        而且,由图3、图5、图6可知,下侧管道部5e中,在比引导部50g更靠车宽方向中央侧处,设有从檐部50h的后端部向稍斜前下方突出的引导部50i。该引导部50i其车宽方向中央侧被设定得较低,从而将从檐部50h滴落的水分或在涉水时从管道10的入口部10a进入的水导向设在车宽方向中央侧的后述的引导部连结部52的排水部10d。

        本实施方式中,由图1、图2可知,所述格栅支撑件7的上边部7a沿保险杠面罩4的空气导入开口部4a的上缘部的背面侧在车宽方向上延伸,并且,如图4所示,在下侧管道部5e的引导部50g的上方具有大致水平的横面部70a。并且,该横面部70a的后端在前后方向上大致位于所述檐部50h的前端位置,以使从管道10的入口部10a导入的空气切实地经由所述檐部50h的下方,从而通过檐部50h能够切实地遮挡空气中所含的雨滴等水分。

        而且,由图5、图6可知,在格栅支撑件7的上边部7a中比下侧管道部5e的引导部50g更靠车宽方向内侧的部分上,设有从面罩4的内面位置向斜后下方突出且以先端部(后端部)接近所述引导部50i前端部的方式来形成的突出壁部70b。由此,保险杠面罩4内面与所述引导部50i的前端部之间的间隙基本被堵塞,从空气导入开口部4a中比引导部50g更靠车宽方向内侧的部分进入的空气中所含的水、及从车身下部侧被卷到上方的水不会进入到管道10内的空间。

        而且,由图3、图7可知,在保险杠面罩支撑件5的面罩中央部支撑面部5a的下方,设有与所述左右的下侧管道部5e、5e的檐部50h及引导部50i连续、前方侧开放的剖面大致U字形的引导部连结部52。本实施方式中,该引导部连结部52及所述左右的引导部50i在高于管道10的各入口部10a、10a且低于进气通道入口部Eni的位置上沿车宽方向延伸,与发明内容部分中的连接部相对应(以下,称为连接部10c)。

        由图3可知,引导部连结部52的中央部分52′的底面部52a比其左右低,并且,由图8、图10、图11可知,在所述中央部分52′的底面部52a的前端52a′与保险杠面罩4的空气导入开口部4a的上缘部4a′(格栅支撑件7的下端部)之间,设有规定量的前后方向的空隙10d(与发明内容部分中的排水部相对应,以下,将该空隙10d称作排水部10d),从而在引导部连结部52的中央部分52′,可将从其左右流过来的水经由排水部10d排出到管道10的外部。在此情况下,由于该空隙10d是在中央部分52′的大致整个车宽方向上设置,因此容易形成较大的排水部10d。另外,中央部分52′的底面部52a设定为低于其左右的理由是:当从左右流过来的水量较多而无法立即从排水部10d排出时,能够暂时存积该水。

        本实施方式中,如图9所示,保险杠面罩支撑件5由构成下侧管道部5e的前部亦即所述下侧管道部5e的引导部50g、檐部50h、引导部50i、及外侧侧面部50c的前部50c′的下侧管道前部构成件11、11与构成除这些部件以外部分的主体部件13所构成。另外,图9中还示出了格栅支撑件7。

        此情形下,这些部件11、11、13均由树脂形成,但这些部件中的下侧管道前部构成件11、11采用刚性比主体部件13低的低刚性材料。其目的是为了提高该汽车在发生前侧碰撞等时的冲击吸收能力以及防止护罩部件3破损。尤其,下侧管道部5e的引导部50g具有底面部51a及侧面部51b、51b,而且设为向前方突出的形状,因而刚性容易增高,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可有效地将刚性降低。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低刚性材料,例如可利用弹性材料。而且,作为主体部件13,例如可利用PP材等。

        另外,主体部件13中,在面罩支撑面部5a的下部左右部分形成有用于减小面罩支撑件5的车宽方向中央部分的刚性的开口部13d...13d。

        接着,对这些部件11、13与保险杠面罩4之间以及与格栅支撑件7之间的固定及支撑等进行说明。

        首先,通过图9来说明主体部件13与下侧管道前部构成件11的固定。

        主体部件13上,在下侧管道部5e的底面部50b部分的前方设有俯视呈大致矩形状的框体部13a,下侧管道前部构成件11的引导部50i部分从上方载置于该框体部13a上。

        接着,将主体部件13中下侧管道部5e的底面部50b部分上所设的凸起部13b、13b与下侧管道前部构成件11的檐部50h部分的后端上所设的安装片部11a、11a前后重叠,然后,由螺丝(未图示)予以固定(参照图2、图3)。而且,通过螺丝将主体部件13的框体部13a的前边部上所设的安装部13c、13c与下侧管道前部构成件11的引导部50i部分的前端上所设的安装片部11b、11b予以固定。

        而且,如图10所示,通过螺丝将主体部件13的面罩支撑面部5a的大致中央处所形成的车标部的背面上所设的安装部13e、13g与保险杠面罩4的背面上所设的凸起部4e、4f予以紧固。

        另外,如图11所示,在主体部件13的面罩支撑面部5a上设有保险杠面罩4的中央部分所抵接的抵接部13f。

        而且,如图6所示,通过螺丝将所述格栅支撑件7的突出壁部70b的后端部上所形成的凸起部70d与主体部件13的框体部13a的前边部上所设的安装部13e(参照图9)予以固定。

        其次,对本实施方式的作用进行说明。

        首先,对从保险杠面罩4的空气导入开口部4a导入的空气向进气通道En的入口部Eni的流通进行说明。从保险杠面罩4的空气导入开口部4a导入的空气的一部分,如图3~图5中的空心箭头所示,经由包括与保险杠面罩4的空气导入开口部4a的上部侧部分面对的入口部10a和与所述进气通道En的入口部Eni连接的出口部10b的管道10,被导入发动机的进气通道En的入口部Eni。

        因此,在涉水行驶时,只要水面的高度低于管道10的入口部10a,即使从空气导入开口部4a进入车身前部的水在管道10的入口部10a的后方且热交换器Ra的前方上升到发动机的进气通道En的入口部Eni的高度,也能防止其进入管道10的内部。即,在涉水行驶时,能够将因水从发动机的进气通道En的入口部Eni进入而造成发动机故障的可能性降低。

        而且,所述空气导入开口部4a从车辆正面看相比于所述热交换器Ra扩展至该热交换器Ra的车宽方向外侧,所述管道10的入口部10a与所述空气导入开口部4a中比所述热交换器Ra更靠车宽方向外侧的部分面对,因而在热交换器Ra的前方便不存在管道10的入口部10a。因此,即使与空气导入开口部4a面对地设置管道10的入口部10a,也不会阻碍空气向热交换器Ra的导入。

        另外,由于所述水面的高度会发生变动,因此最好预先考虑该水面的高度会一时高于所述管道10的入口部10a的情形。另外,一旦水进入管道10内,供应给发动机的空气量将会减少,所以此情形也必须予以考虑。

        为此,本实施方式中,在所述空气导入开口部4a内设置2个在车宽方向上相离开的所述管道10的入口部10a,并且,在比该管道10的各入口部10a、10a高且比发动机的进气通道En的入口部Eni低的位置上设置沿车宽方向延伸且将这些入口部10a、10a的下游侧连接的连接部10c。采用该结构,在管道10的入口部10a与所述进气通道En的入口部Eni之间,在其中间高度位置处,确保了基于沿车宽方向延伸的连接部10c所产生的扩大空间。

        因此,即使在所述水面的高度一时高于所述管道10的入口部10a从而如图3、图4中的阴影箭头所示水从管道10的入口部10a进入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使水流入到连接部10c内,从而使管道10内难以被水充满,其结果,进入到管道10内的水难以到达发动机的进气通道En的入口部Eni,确保了向该入口部Eni的空气流通。

        而且,由于管道10的入口部10a设有多个,因此即使水从管道10的入口部10a、10a中的某入口部进入时,也能容易地确保发动机的运转所需的空气量。而且,由于在管道10的中途设有大致水平地设置的檐部50h,因而可防止从入口部10a进入的水进入到檐部50h更下游侧(上方),进入管道10内的水更难以到达发动机的进气通道En的入口部Eni。

        而且,由于所述连接部10c中形成有排水部10d,因而即使水从入口部10a进入管道10内时,该水也会如图3、图8中的所述阴影箭头所示般经由连接部10c的排水部10d被排出。因此,进入管道10内的水更难以到达发动机的进气通道En的入口部Eni。

        而且,由于所述管道10是包含保险杠面罩4的结构,因而能够利用汽车中通常所具备的该保险杠面罩4来形成管道10。而且,由于所述管道10包含与保险杠面罩4的背面相向地设置的面罩支撑件5,因此既能提高保险杠面罩4的刚性又能构成管道10。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除了涉水时以外,例如在雨天时等也能获得如下所述的作用、效果。

        即,由于在该管道10的中途设有大致水平地设置的檐部50h,因而例如在雨天时等,从空气导入开口部4a如图3、图4中的所述阴影箭头所示般经由入口部10a进入的雨滴会附着于檐部50h的下表面而滴落。即,可防止雨水进入到檐部50h更下游侧(上方)。

        而且,由于在左右的檐部50h的下方分别设有引导部50i,并且在左右的引导部50i、50i之间设有沿车宽方向延伸且将两引导部50i、50i连结以将进入的水排出的引导部连结部52,因此,从檐部50h滴落的雨水被接住,并被导入到设置在车宽方向中央侧的引导部连结部52,之后从该引导部连结部52的排水部10c排出到车外。

        而且,本实施方式中,在汽车发生前侧碰撞等时还可获得如下所述的效果。

        即,就冲击负荷例如从斜前方作用于该汽车1的保险杠2的情形进行说明。此时产生的冲击负荷会经由刚性较低的保险杠面罩4而输入到保险杠面罩支撑件5,本实施方式中,由于保险杠面罩支撑件5的车宽方向两端侧的下侧管道前部构成件11是由低刚性材料构成,因此基于该部件11的破损,冲击负荷被吸收。

        尤其在形成管道10后,由于构成管道10的例如壁部使保险杠面罩支撑件5的刚性提高从而有可能难以吸收冲击,但在本发明中,由于下侧管道前部构成件11是由低刚性材料构成,因此即使形成管道10后,也能良好地吸收冲击。而且,通过构成下侧管道部5e的前部的下侧管道前部构成件11的破损,可防止保险杠面罩支撑件5的主体部件13的破损。而且,也可防止设置在保险杠面罩支撑件5的后方且开口部3b与管道10连接的护罩部件3的破损。

        另外,由于主体部件13具有充分的刚性,因此也可良好地抑制通常时的保险杠面罩4的变形。

        第2实施方式

        另外,本发明不仅能用所述第1实施方式中所说明的方式来实施,也可利用其他的实施方式来实施,下面,以第2实施方式作为其他示例进行说明。

        如图12所示,在该第2实施方式中,管道110由将保险杠面罩104的开口部104a的上部侧与护罩部件103的上边部103a的开口部103b予以连结的专用部件所构成。

        如图12、13所示,该管道110在前端部及前后方向的中间部具有固定于保险杠面罩104背面的固定片部110c、110c、110d、110e、110e。并且,前端部上部的固定片部110c、110c被螺钉固定在保险杠面罩104的开口104a的上缘部背面所形成的凸起104b上,前端部的下部的固定片部110d被螺钉固定在格栅部件106的上缘部背面所形成的凸起106a上。而且,前后方向中间部的固定片部110e、110e被螺钉固定在保险杠面罩104的背面中开口104a的上缘部的上方所形成的凸起104c上。

        另外,如图14等所示,在护罩部件103的上边部103a上形成有前后突出的筒状的贯通部103c,所述管道110的出口部110b与该贯通部103c的前部侧连接,并且该贯通部103c的后部侧与发动机的进气通道En的入口部Eni连接。即,管道110的出口部110b经由贯通部103c与进气通道En的入口部Eni连接。另外,考虑到成形精度等,管道110的出口部110b的内尺寸要比贯通部103c的外尺寸稍大,其结果,散热器Ra的热气有可能会从上述尺寸所造成的间隙侵入,因此,在所述管道110的出口部110b的后端部设有用于防止此情形的海绵材料111。

        而且,在管道110内部的靠入口部110a和靠出口部110b的两处设有用于限制从管道的入口部110a进入的水到达出口部110b的堤状的截水部110f、110f。

        采用该第2实施方式,能够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地,将从保险杠面罩104的空气导入开口部104a导入的空气的一部分经由包括与保险杠面罩104的空气导入开口部104a的上部侧面对的入口部110a和与所述进气通道En的入口部Eni连接的出口部110b的管道110导入到发动机的进气通道En的入口部Eni。

        因此,在涉水行驶时,只要水面的高度低于管道110的入口部110a,即使从空气导入开口部104a进入车身前部的水在管道110的入口部110a的后方且热交换器Ra的前方上升到发动机的进气通道En的入口部Eni的高度,也能防止其进入管道110的内部。即,在涉水行驶时,能够将因水从发动机的进气通道En的入口部Eni进入而造成发动机故障的可能性降低。

        而且,采用第2实施方式,即使在未设置如同第1实施方式般的面罩支撑件的情况下或者设置了不同结构的面罩支撑件的情况下,只要追加简单结构的管道,也能获得所述效果。

    关 键  词:
    车身 前部 发动机 通道 结构
      专利查询网所有文档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0条评论

    还可以输入200字符

    暂无评论,赶快抢占沙发吧。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车身前部的发动机进气通道结构.pdf
    链接地址:https://www.zhuanlichaxun.net/p-810794.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17-2018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