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19

医用装置用床.pdf

  • 上传人:v****
  • 文档编号:8092735
  • 上传时间:2020-01-05
  • 格式:PDF
  • 页数:19
  • 大小:2.35MB
  •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420091389.0

    申请日:

    20140228

    公开号:

    CN203749431U

    公开日:

    20140806

    当前法律状态:

    有效性:

    有效

    法律详情:

    IPC分类号:

    A61B6/03,A61B6/04,A61B5/055

    主分类号:

    A61B6/03,A61B6/04,A61B5/055

    申请人:

    日立医疗系统(苏州)有限公司

    发明人:

    久保田秀直,浜野佳裕,坂中建也,王斌

    地址:

    215126 江苏省苏州市苏州工业园区同胜路90号

    优先权:

    CN201420091389U

    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尚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代理人:

    龙淳

    PDF完整版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医用装置用床,具备:板状的基座(1);顶板(7);以及位于基座(1)与顶板(7)之间,使顶板(7)上下移动的升降装置,升降装置具备:与基座垂直的方向上的高度可变的缩放臂部(6);将缩放臂部(6)的上端部与顶板(7)连接的上连接部;以及将缩放臂部(6)的下端部与基座(1)连接的下连接部,下连接部包括辊子安装部(30)其具有:固定于基座上,并限制沿平行于基座的表面的方向的移动的导轨部(2);以及,固定于缩放臂的一端并能够沿着导轨部运动的辊子部(3),基座(1)的至少与导轨部(2)接触的部位被研削。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医用装置用床,其结构简单、并减少了平面度的量产偏差。

    权利要求书

    1.一种医用装置用床,其特征在于,具备:板状的基座;顶板;以及位于所述基座与所述顶板之间,使所述顶板上下移动的升降装置,所述升降装置具备:与所述基座垂直的方向上的高度可变的缩放臂部;将所述缩放臂部的上端部与所述顶板连接的上连接部;以及将所述缩放臂部的下端部与所述基座连接的下连接部,所述下连接部包括辊子安装部,所述滑动连接部具有:固定于所述基座上,并限制沿平行于所述基座的表面的方向的移动的导轨部;以及,固定于所述缩放臂部并沿着所述导轨部移动的辊子部,所述基座的至少与所述导轨部接触的部位被研削。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医用装置用床,其特征在于,包含至少两个所述辊子安装部,各个所述辊子安装部包含所述导轨部和所述辊子部,所述基座的至少与各个所述导轨部接触的至少两个部位被研削,该至少两个被研削的部位位于同一平面上。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医用装置用床,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的至少与所述导轨部接触的所述部位被水平地研削。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医用装置用床,其特征在于,所述下连接部还包括缩放臂固定部,所述缩放臂固定部将所述缩放臂部的下端部固定于所述基座上,所述基座的至少与所述缩放臂固定部接触的部位被研削。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医用装置用床,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的至少与所述缩放臂固定部接触的所述部位,以与至少与所述导轨部接触的所述部位在同一平面上的方式被研削。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医用装置用床,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的至少与所述缩放臂固定部接触的所述部位、以及至少与所述导轨部接触的所述部位被水平地研削。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医用装置用床,其特征在于,所述板状的基座的沿长边方向的两侧的面上,设置有补强板。 8.如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医用装置用床,其特征在于,所述导轨部与所述基座的连接部中插入有间隔物。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医用装置用床,其特征在于,所述下连接部还包括缩放臂固定部,所述缩放臂固定部将所述缩放臂部的下端部固定于所述基座上,所述缩放臂固定部与所述基座的连接部中插入有间隔物。 10.一种医用装置用床,其特征在于,具备:板状的基座;顶板;以及位于所述基座与所述顶板之间,使所述顶板升降移动的升降装置,所述升降装置具备:与所述基座垂直的方向上的高度可变的缩放臂部;将所述缩放臂部的上端部与所述顶板连接的上连接部;以及将所述缩放臂部的下端部与所述基座连接的下连接部,所述下连接部包括辊子安装部,所述辊子安装部具有:固定于所述基座上,并限制沿平行于所述基座的表面的方向的移动的导轨部;以及,固定于所述缩放臂的一端并能够沿着所述导轨部运动的辊子部,所述导轨部与所述基座的连接部中插入有间隔物。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用装置用床,特别是关于能够容易地进行被载 置于顶板上的被测体的摄影视野的上下移动的调整作业、且结构简单 的医用图像摄影装置用床。

    背景技术

    在医用图像摄影装置用床上,具有由X射线进行解析的CT装置 或由电磁波进行解析的MRI装置等。因此,这样的医用装置用床中, 为了在摄影视野中准确地对顶板上载置的被测体的对象部位进行摄 影,有必要进行精度良好的上下移动调整作业。

    现有技术中,例如,专利文献1的X射线CT装置用床,使用多 个驱动机构而构成,支撑载置被测体的顶板并在顶板的长边方向上能 够移动的上部框架、与位于上部框架之下在顶板的短边方向可以移动 的下部框架通过升降单元1能够上下移动。另外,专利文献2中进一 步记载了控制位于顶板最下位的床的高度、构造简单并且质量轻且变 形量较少的医用图像摄影装置用床。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6-54842

    专利文献2:JP WO2010/123024

    实用新型内容

    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为了使用简单的构造来提高上下移动的调整精度的现有的医用装 置用床中,由于部件的公差,作为上下移动构造的可动部的缩放臂的 左右辊子不能实现良好的平面度,上下移动时成为不稳定移动,会发 生无法保证在台架内的摄影精度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通过以简单的构造吸收部件的偏差,良 好地保持缩放臂的左右辊子的平面度,从而提高医用装置用床的上下 移动的精度。

    解决技术问题的手段

    本实用新型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医用 装置用床,其特征在于,具备:具有长边方向和短边方向的板状的基 座;顶板;以及位于所述基座与所述顶板之间,使所述顶板升降移动 的升降装置;所述升降装置具备:与所述基座垂直的方向上的高度可 变的缩放臂部;将所述缩放臂部的上端部与所述顶板连接的上连接部; 以及将所述缩放臂部的下端部与所述基座连接的下连接部,所述下连 接部包括辊子安装部,所述滑动连接部具有:固定于所述基座上,并 限制沿平行于所述基座的表面的方向的移动的导轨部;以及,固定于 所述缩放臂的一端并能够沿着所述导轨部运动的辊子部,所述基座的 至少与所述导轨部接触的部位被研削。根据该结构,能够获得良好的 平面度从而减少量产时的部件的偏差,并提高医用装置用床的上下移 动的精度。例如,CT装置中,台架的圆心即X射线设备的旋转中心处 其分辨率最高,本实用新型的医用装置用床中,能够精密地控制上下 移动,使被测体精度良好地位于台架的圆心。另外,能够以圆滑的动 作使载置被测体的顶板上下移动。

    另外,本实用新型的医用装置用床中,包含至少两个所述辊子安 装部,各个所述辊子安装部包含所述导轨部和所述辊子部,所述基座 的至少与各个所述导轨部接触的至少两个部位被研削,该至少两个被 研削的部位位于同一平面上。根据该结构,能够取得多个辊子安装部 的平衡,提高医用装置用床的上下移动的精度。

    另外,本实用新型的医用装置用床中,所述基座的至少与所述导 轨部接触的所述部位被水平地研削。根据该结构,能够进一步提高医 用装置用床的上下移动的精度。

    另外,本实用新型的医用装置用床中,所述下连接部还包括缩放 臂固定部,所述缩放臂固定部将所述缩放臂部的下端部固定于所述基 座上,所述基座的至少与所述缩放臂固定部接触的部位被研削。根据 该结构,能够进一步获得良好的平面度从而减少量产时的部件的偏差, 并提高医用装置用床的上下移动的精度。

    另外,本实用新型的医用装置用床中,所述基座的至少与所述缩 放臂固定部接触的所述部位,以与至少与所述导轨部接触的所述部位 在同一平面上的方式被研削。根据该结构,能够取得支撑缩放臂的多 个辊子安装部与缩放臂固定部的平衡,并提高医用装置用床的上下移 动的精度。

    另外,本实用新型的医用装置用床中,所述基座的至少与所述缩 放臂固定部接触的所述部位、以及至少与所述导轨部接触的所述部位 被水平地研削。根据该结构,能够以更高的精度使医用装置用床进行 上下移动。

    另外,本实用新型的医用装置用床中,所述板状的基座的沿长边 方向的两侧的面上,设置有补强板。根据该结构,能够由补强板来防 止基座的长边方向的弯曲。

    另外,本实用新型的医用装置用床中,所述导轨部与所述基座的 连接部中插入有金属间隔物。根据该结构,能够取得良好的平面度, 减少并吸收量产时的部件的偏差,并提高医用装置用床的上下移动的 精度。

    另外,本实用新型的医用装置用床中,所述缩放臂固定部与所述 基座的连接部中插入有间隔物。根据该结构,能够以更高的精度使医 用装置用床进行上下移动。

    另外,本实用新型其他方式的医用装置用床,其特征在于,具备: 板状的基座;顶板;以及位于所述基座与所述顶板之间,使所述顶板 升降移动的升降装置,所述升降装置具备:与所述基座垂直的方向上 的高度可变的缩放臂部;将所述缩放臂部的上端部与所述顶板连接的 上连接部;以及将所述缩放臂部的下端部与所述基座连接的下连接部, 所述下连接部包括辊子安装部,所述滑动连接部具有:固定于所述基 座上,并限制沿平行于所述基座的表面的方向的移动的导轨部;以及, 固定于所述缩放臂的一端并能够沿着所述导轨部运动的辊子部,所述 导轨部与所述基座的连接部中插入有间隔物。根据该结构,能够取得 良好的平面度,减少并吸收量产时的部件的偏差,并提高医用装置用 床的上下移动的精度。

    实用新型的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能够提供容易地进行被载置于顶板上的被测体 的摄影视野的上下移动的调整作业、且结构简单、特别是减少了基座 部件的平面度的量产偏差的医用装置用床。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 由于基座和导轨部采用不同的部件,能够使作业简略化。

    附图说明

    图1是使用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医用装置用床的代表例的X射线 CT装置的概略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第1实施方式的医用装置用床的分解立体图。

    图3(A)、图3(B)是本实用新型的第1实施方式的医用装置用 床的基座面上的凹凸的示例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第1实施方式的医用装置用床的基座面上的 一个导轨部的安装分解图。

    图5本实用新型的第1实施方式的医用装置用床的缩放臂部的导 轨部与辊子部的组装时的详细立体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第1实施方式的医用装置用床中,为了得到 良好的基座上的缩放臂固定部与左右导轨部的安装部的基座平面度, 而对该对象部位的基座接触部进行研削的基座立体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第1实施方式的医用装置用床的缩放臂固定 部的详细立体图。

    图8是现有的医用装置用床的基座与导轨部的熔接安装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的第2实施方式的医用装置用床的基座与导轨 部之间插入金属间隔物的示意图。

    图10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第2实施方式的医用装置用床的基座与导 轨部之间插入金属间隔物的例子。

    图11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第2实施方式的医用装置用床的基座与导 轨部之间插入金属间隔物的其他例子。

    符号说明:

    1…基座,2…导轨部,3…辊子部,4…辊子保持部,5…固定部件, 51…辊子间隔金属件,6,61,62…缩放臂部,611,612,621,622…缩放臂, 7…顶板,8…右侧导轨部,9…左侧导轨部,10…缩放臂固定部,11… 熔接部位,12…补强板,100…X射线处理装置,101…台架,101a… 开口部,102…被测体,103…床,104…图像处理装置,105…显示装 置,106…操作装置,111…基座面,211…导轨面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详细的说明。

    以下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医用装置用床的优选 的实施方式。此外,在附图的说明中,给同一或者相当部分附以同一 符号,省略重复的说明。

    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说明中作为例子记载了医用图像摄影装置 用床,但是不仅是医用图像摄影装置用床,对于对对象部位进行治疗 照射的医用治疗装置用床也同样适用本实用新型。

    基于图1对X射线CT装置100的全体结构进行说明。图1是X 射线CT装置的全体结构图。图1的X射线CT装置100,具备:搭载 X射线光装置或X射线检测器并在被测体102的周围旋转、检测透过 了被测体102的X射线并发送透过X射线信号的台架101;将被测体 102载置于顶板上并向台架101的开口部101a搬送的床103;根据操 作者输入的摄影条件控制X射线CT装置100、进行X射线摄影并具 备接收从台架101发送的透过X射线信号而生成重构图像的图像处理 部的控制装置104;显示由图像处理部生成的重构图像的显示装置105; 用于输入对控制装置104的各种指示的操作装置106。床103为本实用 新型所适用的床,控制装置104进行包含床103的升降的控制和图像 处理或输入操作的控制。

    (第1实施方式)

    基于图2说明医用装置用床的升降结构中与本实用新型相关的内 容。

    图2是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医用装置用床的分解立体图。床103, 具备:板状的基座1、顶板7;以及位于基座1与顶板7之间,使顶板 7上下移动的升降装置。

    升降装置具备:与基座1垂直的方向上的高度可变的缩放臂部6、 将缩放臂部6的上端部与顶板7连接的上连接部;以及将缩放臂部6 的下端部与基座1连接的下连接部。

    缩放臂部6构成为,使两个缩放臂部61、62配置在顶板7与基座 1之间,且缩放臂部61、62各自的缩放臂延伸方向与顶板1的长度方 向平行。各缩放臂部61、62使付辊子的臂611,612和不付辊子的臂 621,622以大致X字状交叉,并利用中心销63将交叉的点以能够旋转 的方式连结。

    付辊子的臂611,612的下端部通过辊子安装部30固定于基座1。 辊子安装部30具有:固定于基座1上,并限制沿平行于基座1的表面 的方向的移动的导轨部2;以及,可旋转地固定于付辊子的臂611,612 的一端并能够沿着导轨部2移动的辊子部3。辊子部3位于顶板7的沿 长边方向的中心线的左右两侧,所以以下有时将辊子部3称为“左右 辊子部”。不付辊子的臂621,622的下端部与固定在基座1的上表面上 的缩放臂固定部10连结。中心销63在两个缩放臂部61、62中共用, 因此,两个缩放臂部61、62以能够连动的方式连结。

    两根导轨部2为长条形,其以顶板1的长边方向与导轨部2的长 边方向平行的方式安装在基座1。安装于各缩放臂部61、62的辊子部 3嵌入各导轨部2,它们沿导轨部2移动。从顶板7的长边方向看,导 轨部2位于中心线的左右两侧,即,包括左侧导轨部9,右侧导轨部8。 所以以下有时将导轨部2称为“左右导轨部”。

    作为基台的基座1的基座面111上,上下移动的缩放臂部6在缩 放臂固定部10与基座1连接,通过螺钉安装。另外,导轨部2与基座 1通过螺钉固定,通过由导轨部2限制的辊子部3的移动,能够使缩放 臂部6的高度可变。缩放臂部6上侧的详细结构虽然省略,简单说明 的话,升降的缩放臂部6的上侧安装有顶板7,其上安装有图1的承载 被测体的床103。

    图2的基座1,例如考虑了被测体的尺寸,由大约横2000mm,纵 500mm,高度方向的厚度10mm的金属板构成。另外,为了防止基座1 的长边方向的弯曲并增强基座1的强度,在基座1的长边方向的左侧 (图2的内侧)以及右侧(图2的跟前侧)熔接有补强板12。此处, 补强板12也可不通过熔接,而采用其他的固定方法进行固定。通过补 强板12,即使在基座1上搭载缩放臂部6等之后,也能够防止基座1 的长边方向上的弯曲。

    关于基座1,作为金属板加工尺寸大,并且容易发生熔接位置11 的基座面111的弯曲。将基座1放置于平板台上,通过使用高度计来 测量从平板台到基座面111上的各个部位的高度时,将基座1的表面 上的最低的位置的高度作为基准值,相对于该基准值的其他部位的高 度的差的绝对值为Δx mm左右。此处,该x值小于1mm,其为量产时 的部件偏差。另外,导轨部2大约为横500mm、纵30mm、高10mm 的尺寸。导轨部面211上的凹凸与基座面111上的凹凸相比充分小, 量产时的部件偏差为Δ(x/10)mm左右。

    此处,参照图3(A)、(B)、图4~5说明基座面111的凹凸的例子。 例如,作为基座面111的量产时的部件凹凸的偏差的代表例,表示有 图3(A)的情况1和图3(B)的情况2。图3(A)以及图3(B)的 上部表示左侧导轨部9,下部表示右侧导轨部8。情况1中,左侧导轨 部9与右侧导轨部8均朝着图3(A)的向右的方向上成为向上倾斜, 这一情况下,左右辊子部3间的虽然平衡良好,但左右导轨部8,9都没 有成为水平,从而产生平面度Δ的差。为了使辊子部3在左右导轨部 8,9中的移动更加圆滑,有必要提高左右导轨部8,9的图3(A)的左侧, 从而解除平面度Δ的差并改善平面度。

    其次,图3(B)的情况2中,左侧导轨部9朝着图3(B)的向右 的方向上成为向上倾斜,右侧导轨部8朝着图3(B)的向右的方向上 成为向下倾斜。这一情况下,左右辊子部8,9的平衡性差,左右导轨部 8,9的平面度较差。因此,关于左侧导轨部9有必要提高图3(B)的 左侧,关于右侧导轨部8有必要提高图3(B)的右侧,通过这些调整 等,能够使左侧导轨部9与右侧导轨部8的表面一起变成水平,从而 消除各自的平面度Δ的差。

    以下,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医用装置用床的导轨部的详细结构。

    图4是实施例1的基座1上安装导轨部的分解立体图。在升降结 构中,在基座1上导轨部2通过任意等间隔的三点被螺钉固定。另外, 以辊子部3在导轨部2和辊保持构件4之间可动的方式,辊保持构件4 经由辊子间隔金属件51通过固定部件5而固定于基座1上。此处,辊 子部3的辊子的高度原本应当基于辊子间隔金属件51的构造的高度来 决定,但实际上由于基座1及辊保持构件4的平面度、和导轨部2的 螺钉固定后的形状的影响,决定了辊子部3的辊子上侧和辊保持构件4 的间隙的距离。与间隙规格相关的基座面111与导轨部2接触的区域 的平面度Δ,如以下所述那样进行测定。即,在平板台上放置基座1, 通过采用高度计测定图4所示的导轨部2与基座1的螺钉固定处附近 (对于左侧导轨部9,为C1、C2、C3,对于右侧导轨部8为D1、D2、 D3)的相对于平板台的高度,以最低处作为基准值,得到相对于该基 准值的其他位置的高度差Δ。将该高度差Δ定义为平面度。当然,进 行高度测定的点的数量及位置也可以根据实际的产品来决定。

    而且,图5表示固定于缩放臂部6的辊子部3和导轨部2的组装 时的详细立体图。如图5所示,配置于导轨部2的辊子部3可动,在 导轨部2上与辊子部3接触的状态下,辊子部3的上部与辊保持构件4 的间隙,通过设为比0大且ymm以下,能够抑制上下方向的图像精度 的上下移动的部件偏差,保持平面度的稳定性。例如,关于该间隙, 优选为y<(x/4)。

    以往,基座1的基座面111上的与导轨部2接触的部分的量产时 的部件偏差为Δxmm左右,左右辊子部的辊子接触的部位的平面度不 同的话,左右辊子的平衡被打破,在辊子与导轨部2相接触的状态下, 辊子部3与辊保持构件4的间隙比0大,且为y mm以下的规格不能被 满足,其结果,会产生图像上下位置的偏差。另外,而且辊子部3会 处于在可动范围内不能左右旋转的状态,即成为可动不良的情况。

    医用装置用床的量产时本实用新型的发明者注意到上述问题,考 虑了降低并吸收部件的偏差的方法,且结果,完成了本实用新型。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第1实施方式的图,其是为了得到良好的基 座面111上的缩放臂固定部10和左右导轨部8,9的安装部的平面度, 而将基座面111上的至少与缩放臂固定部10和左右导轨部8,9接触的 部位研削的基座1的立体图。

    导轨部2的量产偏差为小到Δ(x/10)mm左右,因此对量产时的 部件的偏差大的基座1,如图6那样在至少与导轨部2接触的部位(区 域(A)(B))和至少与缩放臂固定部10接触的部位(区域(C))进 行研削,从而露出面(A)(B)(C),从而能够取得良好的左右导轨部 8,9的平面度,能够使辊子的可动范围在规格内。也可根据各对象机器 的辊子可动的可靠性,仅在区域(A)(B)对基座1进行研削。

    以下说明基座1的研削方法。

    首先,从仅在区域(A)、(B)对基座1进行研削的情况开始说明。 例如,区域(A)(B)的平面度为图3(A)的情况下,优选为以区域 (A)、(B)被研削后的面在同一平面上的方式进行研削。其研削的深 度优选为基座1的量产时的偏差(x)mm左右。这样进行研削的话, 能够取得导轨部间的平衡,从而提高上下移动的精度。当然,更加优 选为将区域(A)、(B)水平地进行研削。

    其次,区域(A)、(B)的平面度为图3(B)的情况下,优选为将 区域(A)、(B)水平地进行研削。其研削的深度优选为基座1的量产 时的偏差(x)mm左右。这样研削的话,能够以更高的精度使医用装 置用床上下移动。当然,也可以以区域(A)、(B)被研削后的面在同 一平面上的方式进行研削。

    其次,说明对区域(A)、(B)、(C)的三个区域进行研削的情况。 以区域(A)、(B)被研削后的面在同一平面上进行研削的情况下,关 于区域(C),即至少与缩放臂固定部10接触的部位,优选为以与区域 (A)、(B)被研削后的面在同一平面上的方式进行研削。这一情况下, 缩放臂部6上下移动时,缩放臂固定部10与辊子部3在同一平面上, 因此缩放臂部6能够以更高精度地进行上下移动。

    另外,同样对区域(A)、(B)、(C)的三个区域进行研削的情况 下,并在以区域(A)、(B)被研削后的面成为水平的方式进行研削的 情况下,区域(C),即至少与缩放臂固定部10接触的部位,优选也以 水平的方式进行研削。这一情况下,缩放臂固定部10与辊子部3均被 设置为水平,因此缩放臂部6能够以更高精度地进行上下移动。

    此处,通过研削基座的上述部位而是平面露出的具体的加工方法, 优选为铣削加工。作为铣削加工的工具使用铣刀而使平面露出的情况 下,有必要在深度方向上研削x mm以上。另外,相对于导轨部2和缩 放臂固定部为方形的情况,研削的部分的外周特别是角部具有圆弧形 状,因此有必要以比导轨部2或缩放臂固定部10与基座1接触的面积 更大的范围对基座1进行研削,从而使导轨部2或缩放臂固定部10到 角部为止被切实地收纳于基座1的被研削的部分。另外,相对于基座1 上与导轨部2或缩放臂固定部10重叠的区域,基座1的研削范围有必 要设为考虑了螺丝拧紧容许范围的区域。由此,在基座1上安装导轨 部2或缩放臂固定部10时,能够良好地保持左右导轨部8,9或缩放臂 固定部10的平面度,能够精度良好地进行安装。

    此处,使用图8,说明现有的医用装置用床的基座与导轨部的固定 方法。如图8所示,以往,在基座面111上将导轨部进行熔接,为了 取得左右导轨部8,9的良好的平面度,而对导轨部2进行研削。但在这 一方式中,由于要将导轨部2熔接于基座面111上,所以增加了组装 加工的时间。而本实用新型中,由于是没有必要将导轨部2熔接于基 座1的结构,由于基座1和导轨部2为不同的个体,所以组装时不花 费工夫。

    (第2实施方式)

    以上说明了为了良好地取得基座1的与导轨部2接触的部位和与 缩放臂固定部10接触的部位的平面度,而对基座1进行研削的第1实 施方式。以下,说明在实施第1实施方式时,为了进一步取得导轨面 211间的良好的平面度而插入间隔物的第2实施方式。

    如图3说明的那样,导轨面211上,相对于辊子部3可动的方向 的凹凸的量产时的部件的偏差为Δ(x/10)mm左右。因此相对于基座1, 需要调整右侧导轨部8和左侧导轨部9的左右平面度。图9是本实用 新型的第2实施方式的医用装置用床的基座与导轨部之间插入金属间 隔物的示意图。图9中,为了调整基座面111上的左右导轨部8,9的平 面度,在基座1和导轨部2的重叠的部位处,在两者之间插入金属间 隔物13,在螺钉固定处C1~C3、D1~D3对基座1、导轨部2和金属间 隔物13进行螺钉拧紧,从而保持良好的导轨部2的平面度并固定。此 处,作为例子说明了金属间隔物,但是也可为其他具有规定厚度的间 隔物。

    此处,以以下工序1~5说明金属间隔物的插入顺序。

    工序1:在2000mm×500mm以上的平板台上设置基座1。

    工序2:在平板台上使用高度计对基座1的基座面111的螺钉固定 处C1~C3、D1~D3附近进行测量,测定基于平板台的高度。

    工序3:以螺钉固定处C1~C3、D1~D3中的测定值中数值最高的 位置为基准点,在其余5处沿箭头方向在基座1和导轨部2之间插入 图9所示的金属间隔物13(例如,厚度为0.1mm或0.05mm的2种)。 对于与基准点相差大位置,将多个间隔物层叠插入。

    工序4:在基座1和导轨部2之间夹着金属间隔物13的状态下, 将螺钉固定处C1~C3、D1~D3的螺钉拧紧。在螺钉安装后,利用高度 计再度在基座面211上的螺钉固定处C1~C3、D1~D3附近的高度,确 认各个部位间的高低差即凹凸规格是否为±0.04mm以内。

    如果不在规格内,则重复上述的工序1~3,使各部位间的高低差收 敛至规格内。

    工序5:上述中如参照图4进行说明的那样,在导轨部2上经由辊 子间隔金属部51与辊子保持部4重合,通过固定部件5来进行固定。 此时,辊子部3配置于导轨部2上,辊子部3在导轨部2可动。在导 轨部2与辊子部3接触的状态下,辊子部3的上部与辊子保持部4的 间隙规格大于0且为y mm以下,从而确认在规格内并结束工序。以上 说明了工序1~工序5,再度用高度计测定的螺钉固定处C1~C3、D1~D3 附近的高度的凹凸的规格,不限定于±0.04mm,需要更高精度的情况 下,也可以使金属间隔物的厚度进行变化而决定详细的规格。

    另外,关于金属间隔物的插入方向,如图9所示,金属间隔物优 选为具有开口的U型。金属间隔物的插入方向与开口方向相同,被设 置为从基板1的长边方向的中心线朝向基座的短边方向的两端的方向。

    图10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第2实施方式的医用装置用床的基座与导 轨部之间插入金属间隔物13的例子。

    如图10那样基座面上的右侧导轨部8的螺钉固定处D2、D3处插 入U型铜板的金属间隔物13。位于导轨部的螺钉固定处D1~D3,优选 为其在导轨部的短边方向上位于导轨部的中央,即图中L1≈L2,即螺 钉固定处到导轨部的长边方向的两侧面的距离大致相等。另外,螺钉 固定处D1~D3优选为在导轨部的长边方向上间隔距离以及至边缘部的 距离大致相同,即图中L3≈L4≈L5≈L6。在本例中,仅以调整D1~D3 的三个螺钉固定处附近的平面度为例来进行说明。在用高度计测定螺 钉固定处D1、D2、D3附近的高度情况下,例如,D1附近最高,而 D2附近比D1附近低大约0.05mm,D3附近比D1附近低大约0.14mm (C1、C2、C3也比D1低)。于是,在D2处插入1片U型的0.05mm 的金属间隔物13,在D3处,插入2片U型的0.05mm的金属间隔物 13(此处,D3处层叠插入3片金属间隔物的话,其高度会超过D1处, 所以只插入2片)。之后在插入金属间隔物的状态下,对螺钉进行紧固。 由此,D1~D3的平面度被调整为大致相同。优选为以D2,D3相对于 基准值D1被调整为±0.04mm以内的方式,层叠使用金属间隔物13 而进行调整。图10中,作为U型金属间隔物13,例如使用厚度0.05、 0.10mm的间隔物,将这些进行层叠而调整高度。此外,使用的各金属 间隔物13的厚度可以设为0.01~0.2mm。以上说明了通过插入金属间隔 物13来调整左侧导轨部9的三个螺钉固定处的平面度的方法,对于包 括右侧导轨部8的三个螺钉固定处的左右六个螺钉固定处也采用相同 的方法。

    图11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第2实施方式的医用装置用床的基座与导 轨部之间插入金属间隔物的其他例子。如图11所示,该金属间隔物14 中央具有比螺孔的大的圆孔部的O型金属间隔物。基座面的右侧导轨 部8中,与上述例子类似地,在D2、D3处插入有O型铜板的金属间 隔物14。由于金属间隔物13的形状为O型,容易进行螺丝紧固,但 在上述工序4的确认的工序中,需要进一步插入金属间隔物的情况下, 有必要将D1~D3或C1~C3的螺丝全部取下。因此,根据左右导轨部 8,9所谋求的平面度的精度,来决定金属间隔物13的种类是必要的。 与使用上述U型金属间隔物的情况相同地,可以将多片O形金属间隔 物14层叠从而调整C1~C3、D1~D3的平面度。

    另外,上述说明了导轨部2和基座1之间插入金属间隔物来调整 平面度的例子,对于缩放臂固定部10和基座1之间,也可以通过在螺 钉处插入金属间隔物来调整平面度。例如,缩放臂固定部10通过四角 的四个螺钉而固定在基座上,通过将多片层叠的金属间隔物插入四个 螺钉固定处而调整缩放臂固定部10的平面度。此处,省略关于缩放臂 固定部10的工序的说明,与上述相同地取得左右缩放臂固定部10的 平面度,活用螺钉附近的部位来进行组装作业。

    (第3实施方式)

    上述第1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对基座1的与至少导轨部或缩放臂 固定部接触的部位进行研削的方式。另外,上述第2实施方式中,说 明了对基座1的上述部位进行研削,并且在基座与导轨部或缩放臂固 定部之间插入间隔物的方式。本实用新型的第3实施方式为仅插入间 隔物的方式。

    如图3说明的那样,基座1的部件的偏差为Δx mm左右。另外, 相对于辊子部的可动方向,导轨面211的凹凸的偏差为Δ(x/10)mm左 右。在第3实施方式中,仅通过在基座1与左右导轨部2或缩放臂固 定部10之间插入间隔物,而调整导轨面211的平面度。这一情况下, 调整的范围为基座面111的偏差和导轨面211的偏差的合计为Δ (x+x/10)mm左右。第3实施方式中,间隔物的插入方法与第2实施方 式完全相同,优选使用的各金属间隔物13的厚度可以设为 0.01~0.8mm。由此,即使偏差很大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间隔物而获 得良好的平面度。

    虽然以上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具体说明,但是 可以理解,上述说明不以任何形式限制本实用新型。本领域技术人员 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实质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 用新型进行变形和变化,这些变形和变化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

    关 键  词:
    医用 装置
      专利查询网所有文档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0条评论

    还可以输入200字符

    暂无评论,赶快抢占沙发吧。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医用装置用床.pdf
    链接地址:https://www.zhuanlichaxun.net/p-8092735.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17-2018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