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6

螺线圈可拆卸腔道缝合支撑架.pdf

  • 上传人:e1
  • 文档编号:8079782
  • 上传时间:2019-12-26
  • 格式:PDF
  • 页数:6
  • 大小:299.87KB
  •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810642573.2

    申请日:

    20180621

    公开号:

    CN108542451A

    公开日:

    20180918

    当前法律状态:

    有效性:

    审查中

    法律详情:

    IPC分类号:

    A61B17/04

    主分类号:

    A61B17/04

    申请人:

    无锡市人民医院

    发明人:

    徐海英,高宏,荊朝辉,黄东晓,王军,顾正峰,张正正

    地址:

    214023 江苏省无锡市梁溪区清扬路299号

    优先权:

    CN201810642573A

    专利代理机构:

    苏州国诚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代理人:

    韩凤

    PDF完整版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支撑架,尤其是一种螺线圈可拆卸腔道缝合支撑架,属于医疗器械的技术领域。按照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述螺线圈可拆卸腔道缝合支撑架,包括外套膜以及设置于所述外套膜内的弹性支撑圈,所述弹性支撑圈能贴合于外套膜内壁,外套膜通过弹性支撑圈支撑后形成能置入腔道且对腔道进行支撑的支撑体;在支撑体的两端形成用于对置入待缝合腔道导向的导向头,在支撑体两端的导向头之间形成用于腔道缝合的缝合槽,在所述支撑体内形成支撑流通空腔,所述支撑流通空腔与支撑体两端的液体流动口相连通。本发明结构紧凑,能为腔道的缝合提供有效的支撑,提高腔道缝合的便捷性,安全可靠。

    权利要求书

    1.一种螺线圈可拆卸腔道缝合支撑架,其特征是:包括外套膜(1)以及设置于所述外套膜(1)内的弹性支撑圈(5),所述弹性支撑圈(5)能贴合于外套膜(1)内壁,外套膜(1)通过弹性支撑圈(5)支撑后形成能置入腔道且对腔道进行支撑的支撑体;在支撑体的两端形成用于对置入待缝合腔道导向的导向头(3),在支撑体两端的导向头(3)之间形成用于腔道缝合的缝合槽(7),在所述支撑体内形成支撑流通空腔(6),所述支撑流通空腔(6)与支撑体两端的液体流动口(4)相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螺线圈可拆卸腔道缝合支撑架,其特征是:所述弹性支撑圈(5)的两端从外套膜(1)的中部区域穿出,以形成用于牵拉支撑体的牵拉线(2)。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螺线圈可拆卸腔道缝合支撑架,其特征是:所述导向头(3)在支撑体的端部呈锥形。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螺线圈可拆卸腔道缝合支撑架,其特征是:所述弹性支撑圈(5)在外套膜(1)内呈螺旋状。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螺线圈可拆卸腔道缝合支撑架,其特征是:所述弹性支撑圈(5)包括与两个牵拉线(2)分别对应的螺线体(9),牵拉线(2)通过牵拉螺线连接体(8)与相应的螺线体(9)连接,牵拉螺线连接体(8)横穿相应的螺线体(9);对任一螺线体(9),所述螺线体(9)的螺线方向为所在外套膜(1)的端部指向外套膜(1)的中心方向螺旋。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螺线圈可拆卸腔道缝合支撑架,其特征是:牵拉相应的牵拉线(2)时,能使得与所述牵拉线(2)连接的螺线体(9)处于松脱解体状态,且在螺线体(9)松散解体时,螺线体(9)由所在外套膜(1)的端部指向外套膜(1)的中心方向逐步解体;螺线体(9)解体后,通过相应的牵拉线(2)牵拉后,牵拉螺线连接体(8)、螺线体(9)跟随相应的牵拉线(2)的牵拉从外套膜(1)的中部区域牵出,并在牵拉过程中,能使得外套膜(1)变形后能从置入腔道内牵拉出。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支撑架,尤其是一种螺线圈可拆卸腔道缝合支撑架,属于医疗器械的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当前,在小动脉吻合时,不论端端吻合还是端侧吻合,如小动脉直径小于2mm,容易将动脉前后壁缝合。导致术后小动脉狭窄、血栓、闭塞等缝合并发症,导致手术效果较差,甚至手术失败。

    临床急需一种手术耗材,在缝合小动脉时能撑开两侧血管壁,给手术医师缝合提供操作空间,避免缝合时将误缝对侧管壁,提高手术效率,提高手术安全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螺线圈可拆卸腔道缝合支撑架,其结构紧凑,能为腔道的缝合提供有效的支撑,提高腔道缝合的便捷性,安全可靠。

    按照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述螺线圈可拆卸腔道缝合支撑架,包括外套膜以及设置于所述外套膜内的弹性支撑圈,所述弹性支撑圈能贴合于外套膜内壁,外套膜通过弹性支撑圈支撑后形成能置入腔道且对腔道进行支撑的支撑体;

    在支撑体的两端形成用于对置入待缝合腔道导向的导向头,在支撑体两端的导向头之间形成用于腔道缝合的缝合槽,在所述支撑体内形成支撑流通空腔,所述支撑流通空腔与支撑体两端的液体流动口相连通。

    所述弹性支撑圈的两端从外套膜的中部区域穿出,以形成用于牵拉支撑体的牵拉线。

    所述导向头在支撑体的端部呈锥形。

    所述弹性支撑圈在外套膜内呈螺旋状。

    所述弹性支撑圈包括与两个牵拉线分别对应的螺线体,牵拉线通过牵拉螺线连接体与相应的螺线体连接,牵拉螺线连接体横穿相应的螺线体,对任一螺线体,所述螺线体的螺线方向为所在外套膜的端部指向外套膜的中心方向螺旋。

    牵拉相应的牵拉线时,能使得与所述牵拉线连接的螺线体处于松脱解体状态,且在螺线体松散解体时,螺线体由所在外套膜的端部指向外套膜的中心方向逐步解体;

    螺线体解体后,通过相应的牵拉线牵拉后,牵拉螺线连接体、螺线体跟随相应的牵拉线的牵拉从外套膜的中部区域牵出,并在牵拉过程中,能使得外套膜变形后能从置入腔道内牵拉出。

    本发明的优点:利用弹性支撑圈与外套膜配合形成支撑体,形成的支撑体的两端具有导向头,支撑体内具有支撑流通空腔,利用导向头能将整个支撑体分别置入待缝合的腔道内,在支撑体对待缝合腔道支撑后,利用缝合槽能方便实现对腔道的缝合,缝合完毕前,利用牵拉线能对弹性支撑圈牵拉,弹性支撑圈变形且能将外套膜从部分缝合的腔道内拉出,实现支撑体与缝合后腔道分离,不会影响缝合后腔道的正常状态,即能为腔道的缝合提供有效的支撑,提高腔道缝合的便捷性,安全可靠。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弹性支撑圈在外套膜内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外套膜、2-牵拉线、3-导向头、4-液体流动口、5-弹性支撑圈、6-支撑流通空腔、7-缝合槽、8-牵拉螺线连接体以及9-螺线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所示:为了能为腔道的缝合提供有效的支撑,提高腔道缝合的便捷性,本发明包括外套膜1以及设置于所述外套膜1内的弹性支撑圈5,所述弹性支撑圈5能贴合于外套膜1内壁,外套膜1通过弹性支撑圈5支撑后形成能置入腔道且对腔道进行支撑的支撑体;

    在支撑体的两端形成用于对置入待缝合腔道导向的导向头3,在支撑体两端的导向头3之间形成用于腔道缝合的缝合槽7,在所述支撑体内形成支撑流通空腔6,所述支撑流通空腔6与支撑体两端的液体流动口4相连通。

    具体地,外套膜1、弹性支撑体5均采用符合医用标准的材料制成,外套膜1采用有一定柔性的医用薄膜制成,外套膜1通过弹性支撑体5支撑后能形成对腔道支撑的支撑体,弹性支撑体5贴合于外套膜1的内壁,弹性支撑体5在外套膜1内与外套膜1的形状相一致,所述弹性支撑圈5在外套膜1内呈螺旋状,如图2所示。弹性支撑圈5可以采用塑料弹性体等制成,利用弹性支撑圈5与外套膜1配合形成支撑体后,能使得支撑体具有一定的硬度,且能实现牵拉变形,利用支撑体的硬度能使得整个支撑体置入待缝合腔道后,能实现对待缝合腔道的支撑,且在腔道缝合后,通过牵拉使得支撑体变形,能实现支撑体与缝合腔道的分离。

    本发明实施例中,形成的支撑体内具有支撑流通空腔6,在支撑体的两端形成导向头3,即形成的在支撑体呈管状或类似管状的结构,支撑体两端形成导向头3的外径大于支撑体中间部分的外径,从而在支撑体的中间位置形成缝合槽7,当支撑体通过导向头3分别置入两断裂的腔道内时,利用缝合槽7能方便实现对腔道的缝合,具体实施时,待缝合的腔道可以为小动脉或其他器官。在支撑体的两端均设置液体流动口4,液体流动口4能与支撑流通空腔6相连通,从而将支撑体置入待缝合的腔道内时,通过支撑体能形成允许液体流通的管道,如对小动脉缝合时,小动脉内的血液可以通过液体流动口4、支撑流通空腔6实现血液的正常流动。

    进一步地,所述弹性支撑圈5的两端从外套膜1的中部区域穿出,以形成用于牵拉支撑体的牵拉线2。

    本发明实施例中,当需要将支撑体从缝合的腔道中分离且不影响已缝合的腔道时,一般需要对支撑体进行牵拉。为了实现对支撑体的牵拉且实现支撑体的形变,弹性支撑圈5的两端可以从外套膜1的中部区域穿出,弹性支撑圈5的两端位于外套膜1的同一侧且相互邻近,即牵拉线2位于支撑体的中部区域。当通过牵拉线2牵拉时,能使得弹性支撑圈5变形,从而破坏整个支撑体的结构形状,弹性支撑圈5变形与外套膜1分离时,外套膜1呈膜状,通过牵拉线2持续牵拉时,能使得外套膜1跟随弹性支撑圈5从已部分缝合的腔道中分离。

    具体实施时,弹性支撑圈5由弹性支撑体在外套膜1内螺旋形成,弹性支撑体的两端形成对应的牵拉线2。如图2所示,所述弹性支撑圈5包括与两个牵拉线2分别对应的螺线体9,牵拉线2通过牵拉螺线连接体8与相应的螺线体9连接,牵拉螺线连接体8横穿相应的螺线体9;对任一螺线体9,所述螺线体9的螺线方向为所在外套膜1的端部指向外套膜1的中心方向螺旋。

    本发明实施例中,牵拉线2、牵拉螺线连接体8均为未螺旋的部分,弹性支撑圈5包括两个螺旋方向不同的螺线体9,两个螺线体9形成弹性支撑圈5的主体,两个螺线体9的长度与外套膜1的长度适配,一个螺线体9的长度可以约等于外套膜1的一半。牵拉螺线连接体8、牵拉线2以及螺线体9可以采用一体式结构,牵拉螺线连接体8与牵拉线2、螺线体9呈一一对应,当两个螺线体9连接后,牵拉螺线连接体8与螺线体9的结合部位于螺线体9的外侧,即位于外套膜1的端部,同时位于两螺线体9结合部的外侧。牵拉螺线连接体8与相应的螺线体9连接后,横穿与所连接的螺线体9,牵拉螺线连接体8的另一端与对应的牵拉线2连接,牵拉线2穿出外套膜1外。在外套膜1内,两个螺线体9分别与外套膜1的端部对应;对任一螺线体9,所述螺线体9的螺线方向为所在外套膜1的端部指向外套膜1的中心方向螺旋。

    此外,牵拉相应的牵拉线2时,能使得与所述牵拉线2连接的螺线体9处于松脱解体状态,且在螺线体9松散解体时,螺线体9由所在外套膜1的端部指向外套膜1的中心方向逐步解体;

    螺线体9解体后,通过相应的牵拉线2牵拉后,牵拉螺线连接体8、螺线体9跟随相应的牵拉线2的牵拉从外套膜1的中部区域牵出,并在牵拉过程中,能使得外套膜1变形后能从置入腔道内牵拉出。

    本发明实施例中,由上述对螺线体9、牵拉螺线连接体8以及牵拉线2的说明可知,通过牵拉相应的牵拉线2时,通过牵拉螺线连接体8能使得对应连接的螺线体9松脱解体,所述松脱解体具体是指螺线体9由螺旋状态变为直线拉伸状态,螺线体9采用螺旋状态,主要能与外套膜1适配,便于实现对外套膜1进行支撑,而螺线体9松脱解体后,便于解除螺线体9对外套膜1的支撑,解除螺线体9对外套膜1支撑后,外套膜1会处于收缩变形状态。

    对任一螺线体9,所述螺线体9的螺线方向为所在外套膜1的端部指向外套膜1的中心方向螺旋,从而通过牵拉线2牵拉螺线体9时,螺线体9由所在外套膜1的端部指向外套膜1的中心方向逐步解体,此时,螺线体9不会在外套膜1内打结,不会影响将外套膜1从置入腔道内拉出。

    进一步地,所述导向头3在支撑体的端部呈锥形。本发明实施例中,从缝合槽7指向导向头3的方向,导向头3的外径逐渐变小,利用锥形的导向头3能方便将支撑体的端部置入待缝合的腔道内。

    具体使用时,通过导向头3将支撑体的两端分别置入待缝合腔道内,当通过支撑体、导向头3对腔道进行支撑后,利用现有常用的小动脉缝合方式对腔道进行缝合,当对腔道缝合完毕前,利用牵拉线2对支撑体进行牵拉,在牵拉线2牵拉后,弹性支撑圈5变形,从而能使得弹性支撑圈5以及外套膜1能从部分缝合的腔道内被牵拉出。由于腔道大部分已经被缝合连接,在支撑体从小动脉内牵拉出后,依然能满足后续对腔道的缝合操作,即方便实现支撑体与部分缝合腔道的分离,且不会影响腔道缝合后的正常状态。

    关 键  词:
    螺线 可拆卸 腔道 缝合 支撑架
      专利查询网所有文档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0条评论

    还可以输入200字符

    暂无评论,赶快抢占沙发吧。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螺线圈可拆卸腔道缝合支撑架.pdf
    链接地址:https://www.zhuanlichaxun.net/p-8079782.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17-2018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