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肺组织穿刺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肺组织穿刺针.pdf(5页完整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实用新型专利 (10)授权公告号 (45)授权公告日 (21)申请号 201621302034.7 (22)申请日 2016.11.30 (73)专利权人 刘静 地址 434000 湖北省荆州市荆州区人民路1 号荆州中心医院病理科 (72)发明人 刘静 李春燕 李霞 (74)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轻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 公司 11212 代理人 杨立 李蕾 (51)Int.Cl. A61B 17/34(2006.01) (54)实用新型名称 一种肺组织穿刺针 (57)摘要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肺组织穿刺针, 包括 中空的针管和针芯, 所述针管包括手持部和。
2、穿刺 部, 所述手持部的内径大于所述穿刺部, 所述手 持部内部上固定连接有第一支持物, 所述第一支 持物与处于拉伸状态下的弹性部件连接, 所述针 芯位于所述针管内并堵塞所述针管的前端, 所述 针芯的后端有钩环, 所述钩环上固定连接有第二 支持物, 所述针管内与所述钩环等高的位置处有 凹槽, 所述第二支持物抵住所述凹槽, 从而将所 述针芯顶在所述针管的前端, 所述钩环与所述弹 性部件连接, 所述凹槽的壁内中空并设置有破坏 杆, 所述破坏杆前端靠近所述第二支持物, 后端 从所述手持部尾部露出形成破坏按钮。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2页 附图1页 CN 206534694 U 2017.10.03 C。
3、N 206534694 U 1.一种肺组织穿刺针, 包括中空的针管(1)和针芯(2), 其特征在于, 所述针管(1)包括 手持部(7)和穿刺部(8), 所述手持部(7)的内径大于所述穿刺部(8), 所述手持部(7)内部上 固定连接有第一支持物(9), 所述第一支持物(9)与处于拉伸状态下的弹性部件(6)连接, 所 述针芯(2)位于所述针管(1)内并堵塞所述针管(1)的前端, 所述针芯(2)的后端有钩环(3), 所述钩环(3)上固定连接有第二支持物(5), 所述针管(1)内与所述钩环(3)等高的位置处有 凹槽(4), 所述第二支持物(5)抵住所述凹槽(4), 从而将所述针芯(2)顶在所述针管的前。
4、端, 所述钩环(3)与所述弹性部件(6)连接, 所述凹槽(4)的壁内中空并设置有破坏杆(10), 所述 破坏杆(10)前端靠近所述第二支持物(5), 后端从所述手持部(7)尾部露出形成破坏按钮 (1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肺组织穿刺针, 其特征在于, 所述弹性部件(6)为弹簧。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肺组织穿刺针, 其特征在于, 所述针芯(2)的长度小于所述针 管(1)的长度的1/10。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肺组织穿刺针, 其特征在于, 所述弹性部件(6)的非受力状态 长度小于所述针管(1)长度的1/10。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肺组织穿刺针, 其特征在于, 所述穿。
5、刺部(8)的前 端的管壁上设置有多个通孔。 权 利 要 求 书 1/1 页 2 CN 206534694 U 2 一种肺组织穿刺针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领域, 更特别地, 涉及一种肺组织穿刺针。 背景技术 0002 经皮穿刺肺活检术是临床上较常用的诊断方法, 广泛应用于肺部良、 恶性病变的 诊断和鉴别。 操作前, 需要利用CT等影像设备对拟操作的肺内病灶做大体扫描, 根据病灶的 位置和大小, 确定胸壁外皮肤的最佳穿刺点、 以及进针深度和角度。 常规CT下不能直接动态 观察进针状况, 必须在确定进针点, 进针深度及进针方向后, 穿刺针经过胸壁刺入肺脏后再 次CT扫描, 确认。
6、针尖已达到病变理想位置, 将患者退出CT后方可行穿刺活检。 由于该项技术 为有创操作, 稍有不慎可造成严重后果。 肺穿刺并发症的发生与操作者的熟练程度、 进针次 数、 穿刺针与穿刺点胸膜切线位的锐角度及肺气肿等因素有关。 手术时, 操作者一般先将穿 刺针刺入胸壁并利用胸壁层固定穿刺针, 术中需要反复多次CT扫描, 依据静态影像中穿刺 针和肺内病灶的相对位置, 不断调整穿刺的方向角度和进针深度, 保证穿刺针最终准确抵 达病灶组织。 0003 目前临床上使用的穿刺针分为外部针管和内部的针芯两部分, 针芯的作用在于, 在将穿刺针穿过组织到达病变部位之前, 填充针管, 防止操作过程中非目标组织或碎屑堵。
7、 塞针管。 针芯和针管全部为金属材质构成, 整体质量较大。 当穿刺针进针并暂时固定于胸壁 层重复CT扫描期间, 较重的金属针栓产生的下坠力容易使穿刺针偏离既定的穿刺角度。 实用新型内容 0004 为解决以上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肺组织穿刺针, 包括中空的针管和针芯, 所述针管包括手持部和穿刺部, 所述手持部的内径大于所述穿刺部, 所述手持部内部上固 定连接有第一支持物, 所述第一支持物与处于拉伸状态下的弹性部件连接, 所述针芯位于 所述针管内并堵塞所述针管的前端, 所述针芯的后端有钩环, 所述钩环上固定连接有第二 支持物, 所述针管内与所述钩环等高的位置处有凹槽, 所述第二支持物抵住所述。
8、凹槽, 从而 将所述针芯顶在所述针管的前端, 所述钩环与所述弹性部件连接, 所述凹槽的壁内中空并 设置有破坏杆, 所述破坏杆前端靠近所述第二支持物, 后端从所述手持部尾部露出形成破 坏按钮。 0005 通过使用该穿刺针, 进针者只需方便地按下破坏按钮11即可空出针管用于取得肺 部组织。 并且, 由于大幅减小针芯的长度, 使得该穿刺针的重量也大幅降低, 从而避免了因 为穿刺针的重量问题导致的进针时的位移。 0006 进一步地, 所述弹性部件为弹簧。 0007 进一步地, 所述针芯的长度小于所述针管的长度的1/10。 0008 进一步地, 所述弹性部件的非受力状态长度小于所述针管长度的1/10。 。
9、0009 进一步地, 所述穿刺部的前端的管壁上设置有多个通孔。 说 明 书 1/2 页 3 CN 206534694 U 3 附图说明 0010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肺组织穿刺针的示意图。 0011 附图中, 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 0012 1、 针管, 2、 针芯, 3、 钩环, 4、 凹槽, 5、 第二支持物, 6、 弹性部件, 7、 手持部, 8、 穿刺 部, 9、 第一支持物, 10、 破坏杆, 11、 破坏按钮。 具体实施方式 0013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 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实用 新型, 并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0014 如图1所示, 该肺。
10、组织穿刺针, 包括中空的针管1和针芯2, 所述针管1包括手持部7 和穿刺部8, 所述手持部7的内径大于所述穿刺部8, 所述手持部7内部上固定连接有第一支 持物9, 所述第一支持物9与处于拉伸状态下的弹簧6连接, 所述针芯2位于所述针管1内并堵 塞所述针管1的前端, 所述针芯2的后端有钩环3, 所述钩环3上固定连接有第二支持物5, 所 述针管1内与所述钩环3等高的位置处有凹槽4, 所述第二支持物5抵住所述凹槽4, 从而将所 述针芯2顶在所述针管的前端, 所述钩环3与所述弹簧6连接, 所述凹槽4的壁内中空并设置 有破坏杆10, 所述破坏杆10前端靠近所述第二支持物5, 后端从所述手持部7尾部露出形。
11、成 破坏按钮11。 所述针芯2的长度小于所述针管1的长度的1/10。 所述弹簧6的非受力状态长度 小于所述针管1长度的1/10。 0015 使用过程中, 将穿刺部刺入至病灶部位, 在到达病灶部位前, 由于针芯被第二支持 物顶在针管前端, 保护了针管不受非目的组织或组织碎屑的堵塞。 当进针至病灶部位后, 进 针者只需按下破坏按钮, 破坏杆向前推进, 破坏第二支持, 使得针芯在弹簧的带动下靠近手 持部运动, 并抵近针管尾部, 从而空出中空的穿刺部, 用于取得病灶组织。 0016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 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 凡在本实用 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 所作的任何修改、 等同替换、 改进等, 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 护范围之内。 说 明 书 2/2 页 4 CN 206534694 U 4 图1 说 明 书 附 图 1/1 页 5 CN 206534694 U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