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变夹持角度的医用缝合针及具有该医用缝合针的医用缝合包.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可变夹持角度的医用缝合针及具有该医用缝合针的医用缝合包.pdf(13页完整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10)申请公布号 (43)申请公布日 (21)申请号 201810018204.6 (22)申请日 2018.01.09 (71)申请人 吴路鹏 地址 361003 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上古街 10号 (72)发明人 吴路鹏 (74)专利代理机构 福建如浩律师事务所 35223 代理人 梅爱惠 (51)Int.Cl. A61B 17/06(2006.01) A61B 17/04(2006.01) (54)发明名称 可变夹持角度的医用缝合针及具有该医用 缝合针的医用缝合包 (57)摘要 一种可变夹持角度的医用缝合针及其医用 缝合包, 所。
2、述缝合针为弧形针且其包括一体成型 的针尖部、 主体部及针尾部, 所述主体部沿其轴 向设置有至少两个平坦夹持面, 且各平坦夹持面 与相邻侧面对接处呈圆弧形, 该主体部的两平坦 夹持面沿缝合针轴向旋转, 以形成螺旋式针体。 本发明所述的缝合针的主体部沿其轴向设置有 两个平坦夹持面, 从而配合持针器对针进行夹持 固定, 两个平坦夹持面的两端朝相反方向旋转, 从而形成两平坦夹持面螺旋的主体结构, 进而提 供多个角度的能配合持针器固定的针体结构, 解 决现有的技术问题, 在深部组织缝合或微创手术 缝合时, 大大降低缝合难度。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5页 附图6页 CN 107961049 A 2018.。
3、04.27 CN 107961049 A 1.可变夹持角度的医用缝合针, 其特征在于: 其为弧形针且其包括一体成型的针尖部、 主体部及针尾部, 所述主体部沿其轴向设置有至少两个平坦夹持面, 且各平坦夹持面与相 邻侧面对接处呈圆弧形, 该主体部的两平坦夹持面沿缝合针轴向旋转, 以形成螺旋式针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变夹持角度的医用缝合针, 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体部的两端 朝相反方向旋转, 以得到螺旋状的两平坦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变夹持角度的医用缝合针, 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体部的两端 朝相反方向旋转45度, 形成两平坦夹持面呈90度螺旋的主体结构, 以提供多角度缝合针的 夹持。
4、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所述的可变夹持角度的医用缝合针, 其特征在于: 所述两个平坦 夹持面相互平行且相对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可变夹持角度的医用缝合针, 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体部的径向 截面至少为四边形。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可变夹持角度的医用缝合针, 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体部的径向 截面呈矩形状, 矩形截面的四个转角处均呈圆弧状。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可变夹持角度的医用缝合针, 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体部的径向 截面呈鼓形, 鼓形的截面具有两个相互平行且相对设置的两平坦夹持面, 两平坦夹持面之 间由圆弧面相连所形成实体结构。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变夹持角度的医用。
5、缝合针, 其特征在于: 所述针尖部为弧形 的圆锥状体、 或三棱椎体、 或截面呈菱形的椎体、 或扁平状锥体。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变夹持角度的医用缝合针, 其特征在于: 所述针尾部为弧形 的圆柱体且其径向截面呈圆形, 所述针尾部沿其轴向开设有一或两个盲孔。 10.医用缝合包, 其包括灭菌包装袋、 缝合针及缝合线, 其特征在于: 缝合针为权利要求 1中所述的可变夹持角度的医用缝合针, 且该缝合针的尾端与缝合线相连, 所述缝合针及缝 合线置于灭菌包装袋内。 权 利 要 求 书 1/1 页 2 CN 107961049 A 2 可变夹持角度的医用缝合针及具有该医用缝合针的医用缝 合包 技术领域 。
6、0001 本发明涉及外科缝合用的缝合针领域, 尤其是一种可变夹持角度的医用缝合针及 具有该医用缝合针的医用缝合包。 背景技术 0002 缝合是外科手术中最基本的操作之一, 几乎所有的手术都需要应用缝合针和缝合 线进行结扎与缝合, 依据手术的要求, 选择合适的缝合针, 是保证手术顺利进行的基本条 件。 缝合针由针头、 针体、 针尾构成。 手术中, 运用不同的针头 (圆形、 三角形、 菱形、 铲形等) 进行导向性穿刺。 针体的结构同样有矩形、 铲形、 圆形、 鼓形等分别。 针尾通常分为带眼孔的 传统针尾和开槽嵌套缝线的一体式针尾 (中国专利号98223454.6; 公开号2324396; 日期 1。
7、999-06-02) 。 0003 在实际手术中医生通过持针器咬合针体部实现对缝合针的夹持, 通过手腕的旋转 改变穿刺角度。 但在深部组织的缝合或者微创腔镜手术中, 这种持针器和缝合针的固定咬 合角度, 往往无法通过操作者手腕关节的旋转来弥补, 从而造成缝合的困难。 0004 目前, 所有的缝合针的针体设计中, 只有圆形针体能保证持针器和缝合针的三维 多角度咬合。 但实际操作中由于夹持圆形针体时极易打滑造成持针器夹持不稳, 故临床上 多采用带平坦部的针体 (如矩形、 鼓形等) 保证持针器的夹持稳定性。 那么, 如果有一种针体 设计既能保证夹持的稳定性又能实现多角度的缝合方向, 将大大降低困难部。
8、位的缝合难 度。 发明内容 0005 本发明解决的问题是缝合针由于手腕活动受限或无法用手持针, 导致进针方向单 一, 缝合困难等。 0006 为解决上述问题, 本发明提供一种可变夹持角度的医用缝合针, 其为弧形针且其 包括一体成型的针尖部、 主体部及针尾部, 所述主体部沿其轴向设置有至少两个平坦夹持 面, 且各平坦夹持面与相邻侧面对接处呈圆弧形, 该主体部的两平坦夹持面沿缝合针轴向 旋转, 以形成螺旋式针体。 0007 进一步优选的: 所述主体部的两端朝相反方向旋转, 以得到螺旋状的两平坦面。 0008 进一步优选的: 所述主体部的两端朝相反方向旋转45度, 形成两平坦夹持面呈90 度螺旋的主。
9、体结构, 以提供多角度缝合针的夹持结构。 0009 进一步优选的: 所述两个平坦夹持面相互平行且相对设置。 0010 进一步优选的: 所述主体部的径向截面至少为四边形。 0011 进一步优选的: 所述主体部的径向截面呈矩形状, 矩形截面的四个转角处均呈圆 弧状。 0012 进一步优选的: 所述主体部的径向截面呈鼓形, 鼓形的截面具有两个相互平行且 说 明 书 1/5 页 3 CN 107961049 A 3 相对设置的两平坦夹持面, 两平坦夹持面之间由圆弧面相连。 0013 进一步优选的: 所述针尖部为弧形的圆锥状体、 或三棱椎体、 或截面呈菱形的椎 体、 或扁平状锥体。 0014 进一步优选。
10、的: 所述针尾部为弧形的圆柱体且其径向截面呈圆形, 所述针尾部沿 其轴向开设有一或两个盲孔。 0015 一种医用缝合包, 其包括灭菌包装袋、 缝合针及缝合线, 缝合针为上述的可变夹持 角度的医用缝合针, 且该缝合针的尾端与缝合线相连, 所述缝合针及缝合线置于灭菌包装 袋内。 0016 与现有技术相比, 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 本发明所述的缝合针的主体部沿其轴向设置有两个平坦夹持面, 两平坦夹持面相互平 行且相对设置从而配合持针器对针进行夹持固定, 两个平坦夹持面的两端朝相反方向旋 转, 从而形成两平坦夹持面螺旋的主体结构, 进而提供多个角度的能配合持针器固定的针 体结构, 解决现有的技术问题, 。
11、在深部组织缝合或微创手术缝合时, 大大降低缝合难度。 附图说明 0017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1及实施例2结构立体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1及实施例2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1中所述主体部结构剖面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2中所述主体部结构剖面图; 图5是夹持本发明实施例1及实施例2所述医用缝合针的持针器;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1及实施例2中持针器夹持医用缝合针中主体部前1/3部分的结构 示意图; 图7本发明实施例1及实施例2中持针器夹持医用缝合针中主体部中段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实施例1及实施例2中持针器夹持医用缝合针中主体部后1/3部分的结构 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8 。
12、目前带有平坦部的缝合针设计为针体弯折呈一定弧度, 使平坦部位于弯针的内外 侧, 这样, 当持针器夹持针体时, 保证了夹持的稳定性, 但是却限制了针头的穿刺角度, 只能 依靠手腕的旋转改变穿刺方向; 如果采用圆形针体设计, 针头穿刺方向角度大为改善, 但夹 持稳定性变差, 对坚韧组织穿刺时, 极易出现针头摆动。 随着微创技术的进步, 许多开腹手 术均被微创手术代替, 腔镜下缝合十分常见; 但常规缝合针缺点是显而易见的, 如果使用带 平坦部的缝合针则由于手腕活动受限或无法用手持针, 导致进针方向单一, 缝合困难; 如果 使用圆形针体的缝合针则因夹持稳定性差导致穿刺易摆动偏离。 0019 发明人针对。
13、上述技术问题, 经过对原因的分析, 不断研究发现一种可变夹持角度 的医用缝合针, 其包括一体成型的针尖部、 主体部及针尾部, 所述主体部沿其轴向设置有至 少两个平坦夹持面, 且各平坦夹持面与相邻侧面对接处呈圆弧形, 该主体部的两平坦夹持 面沿缝合针轴向旋转, 以形成螺旋式针体。 0020 上述方案中, 缝合针的主体部是采用螺旋式针体设计, 进而根据持针器夹持针体 说 明 书 2/5 页 4 CN 107961049 A 4 位置的改变, 使针头穿刺方向随之改变, 并且, 由于夹持针体的截面为具有两个相互平行的 平坦夹持面, 进而保证夹持稳定性, 大大减少了困难部位的缝合难度。 使用时, 持针器。
14、夹持 针体的前1/3部分时, 针头呈前下角度的夹持状态, 当持针器夹持针体的中1/3部分时, 针头 呈正前或接近正前夹持状态 (基本等同于常规缝合针的夹持状态) , 当持针器夹持针体的后 1/3部分时, 针头呈前上角度的夹持状态; 那么外科医生通过持针器针体点位的不同, 获得 更大范围的进针角度, 实现对组织的几乎无死角缝合, 同时针体具有两个相互平行的平坦 夹持面进而保证持针器的稳定性, 不论如何旋转, 针体截面最大直径一致, 因此不增加对组 织的损伤, 可运用于无损伤缝合针的设计; 主体部的各平坦面的边缘必须经过倒角处理, 避 免针体对组织的锐性切割。 0021 另外, 上述的缝合针的针头。
15、尖削部分与螺旋形针体过渡平顺, 在经过边缘打磨倒 角后, 侧面没有刃口, 同样不对组织造成切割, 在缝合针足够细小的情况下, 其穿刺缝隙同 样可以忽略不计, 因此提供了无限接近无损伤缝合针的结构。 0022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 0023 实施例1 结合图1至图2所示, 一种可变夹持角度的医用缝合针, 该缝合针呈弧形状且其包括一 体成型的针尖部1、 主体部2及针尾部3。 0024 结合图1至图2所示, 所述针尖部1为弧形状并且其可呈圆锥状体、 或三棱椎体、 或 截面呈菱形的椎体、 或扁平状的铲状锥体、 或钝针等, 而针尖部优选为圆锥状的弧形体, 在 本实施例中所述缝。
16、合针的针尖部1为圆锥状的弧形体。 0025 结合图1至图2所示, 所述针尾部3为弧形的圆柱体且其径向截面呈圆形, 所述针尾 部3沿其轴向开设有一或两个盲孔31具体的说: 当针尾部3开设一个盲孔31, 且该盲孔31嵌 套缝线; 当针尾部3开设两个盲孔时, 两个盲孔并排设置在本实施例中, 针尾部3开设一个盲 孔31为例进行说明。 0026 结合图1至图2所示, 所述主体部2沿其轴向设置有至少两个平坦夹持面21, 且各平 坦夹持面21与相邻侧面的对接处呈圆弧形, 具体的说: 所述各平坦夹持面21与其相邻侧面 对接处形成的棱边, 经过倒圆角工艺处理, 进而形成圆弧形, 使得平坦夹持面与相邻侧面的 对接。
17、处外表面光滑, 避免所述缝合针在使用过程中, 其棱边对生物组织进行锐性切割, 进而 无限接近理论上无损伤缝合针的要求 (结合图3及图4所示) ; 该主体部2的两平坦夹持面21 沿缝合针轴向旋转, 以形成螺旋式针体。 0027 优选的: 所述两个平坦夹持面21为两个相互平行的平面。 0028 所述主体部2的径向截面至少为四边形,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主体部2的径向截面呈 矩形状 (见图3所示) , 且截面矩形的四个转角处均呈圆弧状。 0029 具体的说: 结合图1至图2所示, 所述主体部2的两端朝相反方向旋转, 以得到螺旋 状的两平坦面,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主体部2的两端朝相反方向旋转45度, 形成头。
18、尾两平坦夹 持面31呈90度螺旋的主体结构, 以提供多角度缝合针的夹持结构。 0030 结合图1至图2所示, 本实施例中所述的缝合针的主体部2沿其轴向设置有两个平 坦夹持面21, 两平坦夹持面21相互平行且相对设置从而配合持针器A对针进行夹持固定, 两 个平坦夹持面21的两端朝相反方向旋转, 从而形成两平坦夹持面21螺旋的主体结构, 进而 提供多个角度的能配合持针器配合固定的针体结构, 解决现有技术的技术问题, 在深部组 说 明 书 3/5 页 5 CN 107961049 A 5 织缝合或微创手术缝合时, 大大降低缝合难度; 结合图5至图8所述, 在实际使用时, 持针器A 夹持主体部2的前1。
19、/3部分时, 针尖部1的针头呈前下角度的夹持状态, 当持针器A夹持主体 部2的中1/3部分时, 针尖部1的针头呈正前或接近正前夹持状态 (基本等同于常规缝合针的 夹持状态) , 当持针器A夹持主体部2的后1/3部分时, 针尖部1的针头呈前上角度的夹持状 态; 那么外科医生通过持针器针体点位的不同, 获得更大范围的进针角度, 实现对组织的几 乎无死角缝合, 同时医用缝合针具有两个相互平行的平坦夹持面21进而保证持针器的稳定 性, 不论如何旋转, 针体截面最大直径一致, 因此不增加对组织的损伤, 可运用于无损伤缝 合针的设计; 主体部2的各平坦夹持面21的边缘必须经过倒角处理, 避免针体对组织的锐。
20、性 切割; 另, 本发明其针尖部1尖削部分与螺旋形主体部2过渡平顺, 在经过边缘打磨倒角后, 侧面没有刃口, 因此提供了无线接近无损伤缝合针的结构。 0031 结合图1至图2所示, 本实施例中的缝合针制造中, 首先提供一长条形方柱状材料 被切成预定的长度, 然后在该长条形材料的一端形成一个结合缝线的部分, 即针尾部3。 例 如可以采用带眼孔或在长条形材料的轴向上钻一个盲孔31; 抓持长条形材料的两端, 分别 向相反方向旋转一定角度 (类似拧毛巾) , 获得主体部2; 材料的头端及中间部分以油石或类 似物打磨形成一个锋利的针尖及倒角的针体, 进行粗糙的软皮抛光或用细油石或类似物的 另一次抛光, 。
21、打磨的条纹通过软皮、 电解抛光或类似操作予以去除, 使其成为镜面抛光的表 面; 然后再将长条形材料予以凹形弯曲成规定的弧度, 再加以热处理和表面处理以获得最 终成品, 其弯曲方向: 以缝合针主体部中心的通过冲压加工而设置的平坦夹持面处于弯曲 的内侧和外侧。 0032 一种医用缝合包, 其包括灭菌包装袋、 缝合针及缝合线, 缝合针为上述实施例中可 变夹持角度的医用缝合针, 且该缝合针的尾端与缝合线相连, 所述缝合针及缝合线置于灭 菌包装袋内。 0033 实施例2: 结合图1至图2所示, 一种可变夹持角度的医用缝合针, 该缝合针针体呈弧形状且其包 括一体成型的针尖部1、 主体部2及针尾部3。 00。
22、34 本实施例中的针尖部及针尾部与实施例1中结构一致, 进而在此不再赘述。 0035 结合图1至图2所示, 所述主体部2沿其轴向设置有两个平坦夹持面21, 且各平坦夹 持面21缘部均呈圆形转角, 该主体部2的两平坦夹持面21沿缝合针轴向旋转, 以形成螺旋式 针体。 0036 优选的: 所述两个平坦夹持面21为两个相互平行的平面。 0037 结合图1至图2所示, 所述主体部2的径向截面至少为四边形; 所述主体部2的径向 截面呈鼓形 (见图4所示) , 鼓形的截面具有两个相互平行且相对设置的两平坦夹持面21, 两 平坦夹持面21之间由圆弧面相连。 0038 具体的说: 结合图1至图2所示, 所述主。
23、体部2的两端朝相反方向旋转, 以得到螺旋 状的两平坦面,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主体部2的两端朝相反方向旋转45度, 形成主体部2前后 两端的平坦夹持面21呈90度螺旋的主体结构, 以提供多角度缝合针的夹持结构。 0039 结合图1至图2所示, 本实施例中所述的缝合针的主体部2沿其轴向设置有两个平 坦夹持面21, 两平坦夹持面21相互平行且相对设置从而配合持针器A对针进行夹持固定, 两 个平坦夹持面21的两端朝相反方向旋转, 从而形成两平坦夹持面21螺旋的主体结构, 进而 说 明 书 4/5 页 6 CN 107961049 A 6 提供多个角度的能配合持针器配合固定的针体结构, 解决现有技术的技术。
24、问题, 在深部组 织缝合或微创手术缝合时, 大大降低缝合难度, 结合图5至图8所述, 在实际使用时, 持针器A 夹持主体部2的前1/3部分时, 针尖部1的针头呈前下角度的夹持状态, 当持针器夹A持主体 部2的中1/3部分时, 针尖部1的针头呈正前或接近正前夹持状态 (基本等同于常规缝合针的 夹持状态) , 当持针器A夹持主体部2的后1/3部分时, 针尖部1的针头呈前上角度的夹持状 态; 那么外科医生通过持针器针体点位的不同, 可以获得不同的针尖朝向, 从而获得更大范 围的进针角度, 实现对组织的几乎无死角缝合, 同时针体具有两个相互平行的平坦夹持面 进而保证持针器的稳定性, 不论如何旋转, 针。
25、体截面最大直径一致, 因此不增加对组织的损 伤, 可运用于无损伤缝合针的设计; 主体部的各平坦面的边缘必须经过倒角处理, 避免针体 对组织的锐性切割; 另, 本发明其针头尖削部分与螺旋形针体过渡平顺, 在经过边缘打磨倒 角后, 侧面没有刃口, 因此提供了无线接近无损伤缝合针的结构。 0040 结合图1至图2所示, 本实施例中的缝合针制造中, 首先进行圆杆的加工。 对不锈钢 制的金属丝进行拉丝加工, 其前端加工呈针尖部1分, 剩余部分为加工呈圆柱体; 为了在手 术中用持针器夹持时可靠地把持缝合, 以在缝合针的侧面设置平坦夹持面为目的, 进行冲 压加工, 使针体形成两个平行的平坦夹持面21, 主体。
26、部沿轴向分别顺时针、 逆时针旋转一定 角度 (如45度) , 此过程类似拧毛巾; 针尾处可侧向开孔作为穿线缝合针, 也可在轴向上钻一 个或两个盲孔31,(开孔通过放电加工、 激光开孔或钻头来一个一个地进行开孔加工) ; 所述 针尖部1是由油石或类似物打磨形成的, 进行粗糙的软皮抛光或用细油石或类似物的另一 次抛光, 而打磨的条纹通过软皮精磨、 电解抛光或化学抛光予以去除, 使其成为镜面抛光的 表面; 最后, 进行缝合针的弯曲加工, 整个结构予以凹形弯曲成规定的弧度, 再加以热处理 和表面处理以获得最终成品。 缝合针弯曲方向: 以缝合针主体部中心的通过冲压加工而设 置的平坦夹持面处于弯曲的内侧和。
27、外侧。 0041 一种医用缝合包, 其包括灭菌包装袋、 缝合针及缝合线, 缝合针为上述实施例中可 变夹持角度的医用缝合针, 且该缝合针的尾端与缝合线相连, 所述缝合针及缝合线置于灭 菌包装袋内。 0042 本发明虽然以较佳实施例公开如上, 但其并不是用来限定本发明, 任何本领域技 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 都可以做出可能的变动和修改, 因此本发明的保 护范围应当以本发明权利要求所界定的范围为准。 说 明 书 5/5 页 7 CN 107961049 A 7 图1 图2 说 明 书 附 图 1/6 页 8 CN 107961049 A 8 图3 说 明 书 附 图 2/6 页 9 CN 107961049 A 9 图4 说 明 书 附 图 3/6 页 10 CN 107961049 A 10 图5 说 明 书 附 图 4/6 页 11 CN 107961049 A 11 图6 图7 说 明 书 附 图 5/6 页 12 CN 107961049 A 12 图8 说 明 书 附 图 6/6 页 13 CN 107961049 A 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