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中药制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穴位贴敷药膏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慢性HBV感染包括慢性乙型肝炎、乙型肝炎肝硬化、携带者和隐匿性慢性乙型肝炎。慢性乙型肝炎(慢乙肝),属于慢性难治性传染病。我国是慢乙肝的高流行区,乙肝防治已经成为我国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抑制HBV-DNA复制是HBV感染治疗的关键问题,虽然,目前使用的抗病毒药物能有效抑制病毒复制,但是,由于存在长期服药、耐药性和肝脏的首过效应的临床问题,治疗依从性和医疗成本方面却成为了抗病毒药物治疗困扰医患的具体问题。研发对慢乙肝治疗有效或提升疗效的中医治疗技术及机理研究,具有医学研究的必要性。也是中医学研究的发展趋势和学要解决的科学问题。
慢乙肝隶属中医学黄疸、胁痛、鼓胀、痞病、虚劳等病证范畴,病机为湿热毒邪内侵,久稽不除,病久正虚抗邪不能。初期以邪实为主,久病则气血亏损,肝血不足,以致肝不得濡养,肝疏泄失常,阻遏气机,以致气滞血瘀、淤血阻络等。治疗以扶正祛邪、疏肝活血为主要治则。在保肝降酶、提高机体免疫、抗肝纤维化、改善临床症状、调高生活治疗等方面尤为有益。
近年来,国内学者采取了电针、穴位贴敷、穴位注射等进行干预慢乙肝治疗的研究,研究文献证明,针刺联合常规治疗肝硬化的疗效优于仅采用常规治疗,且提高了治疗的依从性,具有疗效稳定,不良反应少等特点。穴位给药利用药物刺激穴位,激发机体自身免疫的调节功能,可以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
中药贴敷疗法是中医的特色疗法,清代吴师机于《理沦骈文》中提出“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亦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目前,中药贴敷已经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中。研究表明,中药贴敷在皮肤角质层具有贮存作用,可使血药浓度曲线趋于平缓,优于其他给药方式,又无胃及消化道的首过作用,极大提高了药物的生物利用度。这种减少体内药物代谢负担,避免血液传播机会的治疗技术,符合HBV 感染患者治疗愿望和临床应用的需求。
已有的穴位贴敷治疗研究表明,慢乙肝患者在经中药贴敷疗法治疗后其症状及体征均有一定程度的改善,其中纳差、倦怠、腹胀、肝区不适等症状得到了明显改善。国内学者提出,贴敷治疗慢乙肝的作用机制为:直接改善肝脏微循环,加速肝脏代谢,减轻肝细胞炎性坏死。其所应用的中药具有抗病毒、扶正气的作用,在清除患者体内 HBV,提高机体免疫力方面亦有显著效果。
穴位治疗存在问题:①穴位选择不规范,同种疾病选用不同穴位或选穴太多;②慢乙肝贴敷配穴多为按照理论取穴,缺少经过人体试验验证科学机制的配穴方法;③针刺及穴位给药存在医源性感染的风险;④慢乙肝穴位贴敷用药的作用,缺少单独贴敷观潮并证明有效的研究。⑤穴位贴敷用药的制备方法均为采用溶剂调和后使用,存在药物有效成分释放不充分、不易保存的弊端。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穴位贴敷药膏及其制备方法,可用于慢乙肝等慢性肝病患者解毒祛瘀,养血柔肝。
采用的技术方案:
一种穴位贴敷药膏,主要由中药和医用凡士林软膏配制而成,其特征在于:
中药按质量比为三叶青5份、丹参2份、吴茱萸2份和冰片1份;
其中,中药和医用凡士林软膏的比例为100g:100ml。
一种穴位贴敷药膏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下述步骤,
步骤一:按质量比为三叶青5份、丹参2份、吴茱萸2份和冰片1份称取中药,将中药粉碎成80目的细末。
步骤二:按照100g中药比100ml医用凡士林软膏的比例量取医用凡士林软膏,置于不锈钢器皿中,将器皿放入100度开水中隔水烊化成糊状后,加入中药,搅拌均匀,再在98~147kPa的压强,115℃~123℃的高压蒸汽灭菌锅中进行高温高压消毒20分钟。
步骤三:在22~25℃环境下静置24小时制得药膏。药物置于密闭容器中,在15~ 25℃环境中保存。
优选地,上述步骤三中的密闭容器为磨口瓶。
三叶青:性味:微苦,平。功能:清热解毒、祛风化痰、活血止痛,为君药。
丹参:性味:味苦,微寒,归手足少阴、足厥阴经。功能主治:祛瘀止痛,活血通经,清心除烦。
冰片:性味辛、苦,微寒。归心、脾、肺经。功能主治:开窍醒神,清热止痛。
助三叶青清热解毒为佐药
吴茱萸:性味辛、苦,热;有小毒。归肝、脾、胃、肾经。功能主治:散寒止痛,降逆止呕,助阳止泻,取其入肝经的引经作用。
一种用于慢性肝病的穴位贴敷方法,其特征在于:
步骤一:采用经过HBV感染患者经穴体表红外温度与临床诊断相关性、红外温度变化与肝脏门静脉血液动力学参数相关性研究,具有特异性表现,并符合中医学有关“俞募配穴”和“阴经郄穴治疗血证”针灸理论的红外敏感经穴。
贴敷穴位:肝募期门,肝的背俞穴肝俞,肝经郄穴中都。
期门(LR14):在胸部,第6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图1);
肝俞(BL18):在脊柱区,第9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图2);
中都(LR6):在小腿内侧,内踝尖上7寸,胫骨内侧面中央(图3)。
步骤二:穴位用75%酒精棉球常规消毒后,取软膏2-3克涂于贴敷贴上,然后贴敷于穴位上,6小时后自行取掉贴敷药贴。每3日贴敷治疗一次。30次为一个疗程。
适应症:本贴敷方法具有解毒祛瘀,养血柔肝的作用。可作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抑制HBVDNA复制、改善门静脉淤血的补充替代技术应用。
适用人群:慢性乙型肝炎,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以及需要养血柔肝的各种慢性肝病的辅助治疗。
技术发明点体现在:
1.贴敷用穴处方来源于慢乙肝患者人体实验研究的红外敏感经穴,具有科学依据并符合中医学相关理论。处方用穴简单,稳定。解决了目前同类治疗方法用穴方法不规范的问题。
2.本贴敷用药目的明确。抑制HBV-DNA复制是HBV感染治疗的关键问题,但是,长期服药抗病毒药物,存在耐药性和肝脏的首过效应的临床问题;改善肝脏微循环,加速肝脏代谢,减轻肝细胞炎性坏死,具有预防肝纤维化的重要意义。本专利集抗病毒和改善门静脉淤血作用为一体的新的穴位贴敷用药配方。作为补充替代疗法,创新了中医外治技术看病毒的新方法。
3.本专利采用穴位贴敷药膏高温高压助释方法,最大程度提高了药物有效成分释放与透皮吸收,创新了穴位贴敷药物的制备方法。
其优点在于:本专利是经过总结辽宁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项目、沈阳市科技计划项目、辽宁省自然基金项目,历时7年的研究成果,在慢性HBV感染患者红外敏感经穴上实施中药贴敷治疗的技术方案。治疗用穴科学,并符合中医学有关特定穴的针灸理论和科学研究的生物医学基础;药物组成具有清热解毒(抗病毒),养血柔肝(改善肝脏门静脉淤血状态)的作用,并且,经过HBV感染患者,HBVDNA载量>102/,人体试验表明,在不采用任何抗病毒药物治疗情况下,单独使用本专利技术贴敷,具有抑制HBVDNA复制、提高门静脉血流速度效应。
抑制HBV-DNA复制是HBV感染治疗的关键问题,但是,长期服药抗病毒药物,存在耐药性和肝脏的首过效应的临床问题;改善肝脏微循环,加速肝脏代谢,减轻肝细胞炎性坏死,具有预防肝纤维化的重要意义。本专利集抗病毒和改善门静脉淤血作用为一体。作为补充替代疗法,具有应用价值和意义。
本专利采用贴敷药膏高温助释方法,最大程度提高了药物有效成分释放与透皮吸收,创新了穴位贴敷的使用方法。
附图说明
图1期门的贴敷穴位示意图。
图2肝俞的贴敷穴位示意图。
图3中都的贴敷穴位示意图。
图4治疗前后HBVDNA复制载量均值统计图。
图5病毒复制载量变化趋势图。
图6治疗有效人群病毒状态分析图。
图7为VPV统计结果图。
图8为DPV统计结果图。
图9为CI统计结果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一种穴位贴敷药膏,主要由中药和医用凡士林软膏配制而成,其特征在于:
中药按质量为三叶青50g、丹参20g、吴茱萸20g和冰片10g;其中,医用凡士林软膏为100ml。
实施例2
一种穴位贴敷药膏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下述步骤,
步骤一:按质量为三叶青50g、丹参20g、吴茱萸20g和冰片10g称取中药,将中药粉碎成80目的细末。
步骤二:量取医用凡士林软膏100ml,置于不锈钢器皿中,将器皿放入100度开水中隔水烊化成糊状后,加入中药,搅拌均匀,再在147kPa的压强,123℃的高压蒸汽灭菌锅中进行高温高压消毒、助释20分钟。
步骤三:在22-25℃环境下静置24小时制得药膏。药物置于磨口瓶中。在15-25 ℃环境中保存。
实施例3:
一种穴位贴敷药膏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下述步骤,
步骤一:按质量为三叶青50g、丹参20g、吴茱萸20g和冰片10g称取中药,将中药粉碎成80目的细末。
步骤二:量取医用凡士林软膏100ml,置于不锈钢器皿中,将器皿放入100度开水中隔水烊化成糊状后,加入中药,搅拌均匀,再在125kPa的压强,115℃的高压蒸汽灭菌锅中进行高温高压消毒、助释20分钟。
步骤三:在22-25℃环境下静置24小时制得药膏。药物置于玻璃磨口瓶中在15-25 ℃环境中保存。
实施例4
一种穴位贴敷药膏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下述步骤,
步骤一:按质量为三叶青50g、丹参20g、吴茱萸20g和冰片10g称取中药,将中药粉碎成80目的细末。
步骤二:量取医用凡士林软膏100ml,置于不锈钢器皿中,将器皿放入100度开水中隔水烊化成糊状后,加入中药,搅拌均匀,再在147kPa的压强,115℃的高压蒸汽灭菌锅中进行高温高压消毒、助释20分钟。
步骤三:在22-25℃环境下静置24小时制得药膏。药物置于玻璃磨口瓶中在15-25 ℃环境中保存。
实施例5:
一种穴位贴敷药膏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下述步骤,
步骤一:按质量为三叶青50g、丹参20g、吴茱萸20g和冰片10g称取中药,将中药粉碎成80目的细末。
步骤二:量取医用凡士林软膏100ml,置不锈钢器皿中,将器皿放入100度开水中隔水烊化成糊状后,加入中药,搅拌均匀,再在125kPa的压强,123℃的高压蒸汽灭菌锅中进行高温高压消毒、助释20分钟。
步骤三:在22-25℃环境下静置24小时制得药膏。药物置于玻璃磨口瓶中在15-25 ℃环境中保存。
实施例6
一种穴位贴敷药膏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下述步骤,
步骤一:按质量为三叶青50g、丹参20g、吴茱萸20g和冰片10g称取中药,将中药粉碎成80目的细末。
步骤二:量取医用凡士林软膏100ml,置不锈钢器皿中,将器皿放入100度开水中隔水烊化成糊状后,加入中药,搅拌均匀,再在98kPa的压强,115℃的高压蒸汽灭菌锅中进行高温高压消毒、助释20分钟。
步骤三:在22-25℃环境下静置24小时制得药膏。药物置于玻璃磨口瓶中在15-25 ℃环境中保存。
实施成果
解毒护肝帖抑制HBVDNA复制效应临床观察
研究对象及方法:HBV感染患者,HBVDNA复制量大于1×102拷贝/ml,不实施任何抗病毒药物治疗措施。观察组30例,采用本方法贴敷治疗10次(三周),空白对照组,无任何措施。治疗结果如下:
(1)贴敷治疗组治疗前后病毒复制量具有较大差异(P<0.05),空白对照组治疗前后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图4)。
(2)治疗组中治疗前后相比病毒复制量降低(具有临床疗效)的病例数所占比为74%,其中呈次方下降(疗效具有临床意义)的病例数所占比为44%,对照组占比为 11%。
(3)以《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中乙型肝炎再活动标准(HBV复制量大于1 ×105拷贝/ml)进行分组,结果显示治疗组中初始HBV-DNA载量处于中低水平的患者疗效较好。
解毒护肝帖改善门静脉淤血效应临床观察
研究对象及方法:同前。
研究结果:
(1)VPV统计结果(图7)治疗前后均值配对T检验,治疗组和对照组均为VPV1 >VPV2,P>0.05;组间均值Mann-Whitney检验,VPV1治疗组>对照组,P>0.05, VPV2治疗组>对照组,P<0.05。提示穴位贴敷具有提升门静脉血流速,改善门静脉淤血状态的意义。
2.3DPV统计结果(图8)治疗前后均值配对T检验,治疗组DPV1>DPV2,P>0.05;对照组DPV1<DPV2,P>0.05。DPV1和DPV2组间配对检验均为治疗组>对照组,P< 0.05。提示穴位治疗后门静脉直径有变小的趋势。
2.4CI统计结果(图9)治疗前后均值配对T检验,治疗组CI1>CI,P>0.05,对照组CI1<CI2,P>0.05。CI1和CI2组间配对检验均为治疗组>对照组,P>0.05。穴位治疗有改善门静脉淤血状态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