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治疗成像(therapeutic imaging)系统,以及一 种放射治疗成像(radiation therapeutic imaging)系统及其控制 方法,尤其涉及一种治疗成像系统,和一种放射治疗成像系统以及一 种用于对其进行控制来组合地或者相互独立地对多个治疗/成像装置 进行操作以便执行治疗和成像至少一项的方法。
背景技术
在医学领域中,一种组合地使用多个设备来完成成像和治疗的技术 是已知的。例如,这样的一个过程涉及通过X射线实施血管 (vascular)成像,进行经皮(transcutaneous)治疗,以及为了进 行检查在被成像的血管图像周围区域实施断层(tomographic)成像。 这样的应用放射成像技术来进行治疗有时也称为IVR(介入放射学 (interventional radiology))。
已知的用于断层成像的设备是例如X线CT(计算机断层摄影)设 备,其发射X射线作为放射线,检测穿过受检者的X射线,并通过计 算生成断层图象。
特别地,X线CT设备具有X射线源和在扫描架上面向受检者上方 的X射线源的X射线探测器(detector)。当从X线源发射X射线,并 且由X射线探测器在相对于受检者的多个方向上检测穿过受检者的X 射线时,扫描架(scan gantry)围绕受检者旋转,并且根据投影数据 生成断层图象。这就生成了位于与扫描方向正交的平面上的断层图 象。在该过程中,为了进行成像,受检者被置于支架装置(carriage means)上。这种用于成像的支架装置在下文中有时被称作托架 (cradle)。
已知的用于血管成像的设备是例如血管造影(angiography)设 备,该设备具有X射线源以及位于扫描架上面向受检者上方的X射线 源的X射线探测器,如在X射线CT设备中的一样。在下文中血管造影 设备有时将被称作血管设备。该血管造影设备向在预定区域注射了对 比剂的受检者发射X射线,来对血管进行成像。在这里为了进行成像, 受检者也被置于托架上。
一种在其中治疗和成像设备被组合地使用的用于IVR的系统被称 为治疗成像设备,其中X射线CT设备,血管造影设备,以及这些设备 所共用的托架被安装在一个房间里。托架基本上是固定的并且在成像 时被细微地调节到预定的成像区域。
在血管成像过程中,该血管成像设备移动X射线源和X射线探测器 以便对托架上的受检者进行成像。与此同时,X射线CT设备的扫描架 移动至房间内充分远离血管成像设备的区域,以避免干扰血管成像设 备,即,移动到血管成像设备的移动范围之外的区域。
另一方面,在由X射线CT设备进行断层成像的过程中,该托架允 许受检者的位置被细微地调节到X射线CT设备视野内的成像区域,并 且X射线CT设备移动扫描架来实施成像。此时,该血管成像设备的扫 描架被移至充分远离X射线CT设备的区域,以避免干扰X射线CT设 备。
此外,与这样的血管成像/CT设备一样的是,已知一种设备,包括 CT扫描架、血管成像臂、使血管成像受检者躺在上面的血管成像顶盘, 使CT成像受检者躺在上面的CT成像顶盘,以及用于移动血管成像顶 盘、CT成像顶盘、CT扫描架或血管成像臂的移动装置,由此就能有效 地使用CT扫描架和血管成像臂,并提高检查效率(例如,参见下面的 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是JP专利公开号2001-190535。
但是,在传统的治疗成像系统中,当CT扫描架被移至下一位置时, 其在与扫描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移动,即,在CT扫描架的纵向上移动。 结果,CT扫描架的行进距离至少比其纵向长度要长。这就增加了连接 到CT扫描架上的电缆的长度,并且因此在移动一很长距离的过程中需 要注意较长的电缆。此外,CT扫描架在其上移动的轨道是很复杂的, 因此很难确保行进方向上的安全性。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治疗成像系统,和一种放射 治疗成像系统及其一种对其进行控制来组合地或者相互独立地使用多 个治疗/成像设备多个治疗/成像设备,其中减少了治疗/成像设备中的 一个的行进距离,并提高了行进方向上的安全可靠性。
为了达到上述目标,根据本发明的治疗成像系统包括:用于执行治 疗和成像中至少一项操作的第一治疗/成像设备;用于与第一治疗/成 像设备一起相组合地使用来执行治疗和成像中至少一项操作的第二治 疗/成像设备;与第一和第二治疗/成像设备中至少一个设备一起相组 合地使用的第一支架装置;与第二治疗/成像设备一起相组合地使用的 第二支架装置,其与第一支架装置分隔开一定的距离;以及安置在第 一、第二支架装置之间的移动装置。第一和第二支架装置被串连地安 置,并且移动装置在连接第一和第二支架装置的直线上移动第二治疗/ 成像设备。
根据本发明中的治疗成像系统,第一和第二支架装置是串连地安置 的,致使它们的纵向维被对齐成一条直线。第二治疗/成像设备沿移动 装置在第一和第二支架装置之间移动。
为了达到上述目标,根据本发明的发射治疗成像系统包括:用于通 过发射放射线执行治疗和成像中至少一项的第一放射治疗/成像设 备;与用于通过发射放射线执行治疗和成像中至少一项的第一放射治 疗/成像设备一起相组合地使用的第二放射治疗/成像设备;用于第一 和第二放射治疗/成像设备中至少一个设备中的第一支架装置;用于与 第二放射治疗/成像设备一起相组合地使用的第二支架装置,其与第一 支架装置分隔开一定距离;安置于第一和第二支架装置之间的移动装 置;以及在第一和第二支架装置之间提供的开启/闭合门,用于将在其 中安装第一和第二支架装置的区域分隔为两个子区域。第一和第二支 架装置被串连地安置,并且该移动装置在连接第一和第二支架装置的 直线上移动第二放射治疗/成像设备。
根据本发明的放射治疗成像系统,第一和第二支架装置是串连地安 置的,致使它们的纵向维被对齐成一条直线。第二治疗/成像设备沿移 动装置在第一和第二支架装置之间移动。此外,第一和第二支架装置 被门分隔在不同的子区域内。
为了达到上述目标,将一种根据本发明对放射治疗成像系统进行控 制的方法应用于如下的放射治疗成像系统中,该系统包括:用于通过 放射线执行治疗和成像中至少一项的第一放射治疗/成像设备;可移动 的与第一放射治疗/成像设备相组合地使用的第二放射/治疗成像设 备,用于通过射线执行治疗和成像中的至少一项;用于第一和第二放 射治疗/成像设备中至少一个设备的第一支架装置;用于与第二放射治 疗/成像设备一起相组合地使用的第二支架装置,其与第一支架装置分 隔开一定距离并与第一支架装置串连地安置;安置于第一和第二支架 装置之间的移动装置,用于在连接第一和第二支架装置的直线上移动 第二放射治疗/成像设备;以及在第一和第二支架装置之间提供的开启 /闭合门,用于将在其中安装了第一和第二支架装置的区域分隔成两个 子区域,并且该方法包括彼此相对地移动第一放射治疗/成像设备,第 二放射治疗/成像设备,第一支架装置以及第二支架装置,并且在第一 种情况下,包括下列步骤:在第一放射治疗/成像设备固定的情况下, 由第二放射治疗/成像设备在预定位置执行治疗或成像,与此同时对至 少第二放射治疗/成像设备和第一支架装置的位置进行监测;并且在第 二放射治疗/成像设备固定的情况下,由第一放射治疗/成像设备在预 定位置执行治疗或成像,与此同时对至少第一放射治疗/成像设备和第 一支架装置的位置进行监测;并且在第二种情况下,在对第一放射治 疗/成像设备和第一支架装置的位置进行监测时,由第一放射治疗/成 像设备在预定位置执行治疗或成像;在对第二放射治疗/成像设备和第 二支架装置的位置进行监测时,由第二放射治疗/成像设备在预定位置 执行治疗或成像,其中在第二种情况下,该方法相独立地实施由第一 放射治疗/成像设备执行治疗或成像的步骤,以及由第二放射治疗/成 像设备执行治疗或成像的步骤。
根据对本发明的放射治疗成像系统进行控制的方法,在第一种情 况,在第一放射治疗/成像设备固定时,由第二放射治疗/成像设备在 预定位置执行治疗或成像,与此同时对至少第二放射治疗/成像设备和 第一支架装置的位置进行监测。此外,在第二放射治疗/成像设备固定 时,由第一放射治疗/成像设备在预定位置执行治疗或成像,与此同时 对至少第一放射治疗/成像设备和第一支架装置的位置进行监测。
在第二种情况下,第一放射治疗/成像设备在预定位置执行治疗或 成像,与此同时对第一放射治疗/成像设备以及第一支架装置的位置进 行监测。此外,由第二放射治疗/成像设备在预定位置执行治疗或成 像,与此同时对第二放射治疗/成像设备以及第二支架装置的位置进行 监测。
在第二种情况中,由第一放射治疗/成像设备执行治疗或成像,以 及由第二放射治疗/成像设备相独立地执行该治疗或成像。
根据本发明的治疗成像系统,多个治疗/成像设备被组合地或者相 独立地使用,其中减少了治疗/成像设备之一的行进距离,并且在促进 了在行进方向上的安全可靠性。
根据本发明的放射治疗成像系统,多个治疗/成像设备被组合地或 者相独立地加以使用,其中减少了治疗/成像设备之一的行进距离,并 且促进了在行进方向上的安全可靠性。
根据本发明的对放射治疗成像系统进行控制的方法,多个治疗/成 像设备被组合地或者相独立地加以使用,其中减少了一个治疗/成像设 备的移动距离,并且促进了在行进方向上的安全可靠性。
本发明的进一步的目的及优点将通过后面的在附图中所说明的本 发明的优选实施例的描述而体现得很清楚。
附图说明
图1是示意性地表示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放射治疗成像系统 的功能的功能框图。
图2是表示一般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处于第一状态的放射治 疗成像系统的示意性顶视图。
图3是一般表示图2中的放射治疗成像系统示意性侧视图。
图4是表示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放射治疗成像系统从第一状 态切换至第二状态的过程的流程图。
图5是表示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放射治疗成像系统从第一状 态切换至第二状态的过程的流程图。
图6是表示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放射治疗成像系统从第一状 态切换至第二状态的过程的流程图。
图7是表示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处于第二状态的放射治疗成 像系统的示意性顶视图。
图8是一般表示图7所示的放射治疗成像系统的示意性侧视图。
图9是表示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放射治疗成像系统从第二状 态切换至第一状态的过程的流程图。
图10是表示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放射治疗成像系统从第二状 态切换至第一状态的过程的流程图。
图11是表示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放射治疗成像系统从第二状 态切换至第一状态的过程的流程图。
图12是一般表示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处于第二状态的放射治 疗成像系统的示意性侧视图。
图13是一般表示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处于第二状态的放射治 疗成像系统的示意性侧视图。
图14是一般表示根据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处于第一状态的放射治 疗成像系统的示意性侧视图。
图15是一般表示根据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处于第二状态的放射治 疗成像系统的示意性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照附图对用于执行本发明的最佳模式进行描述。
第一实施例
图1是示意性地表示根据本实施例的放射治疗成像系统的功能的 功能框图。
放射治疗成像系统1包括血管造影设备11,X射线CT设备13,第 一托架15,第二托架17,轨道12,以及门19,所有这些都安置在一 个区域内。
本发明中的第一放射治疗成像设备的一个实施例对应于血管造影 设备11。第二放射治疗成像设备的一个实施例对应于X射线CT设备 13。此外,第一和第二支架装置的实施例分别对应于第一和第二托架 15和17。
放射治疗成像系统1也包括控制设备20,血管造影设备驱动/停止 设备40,X射线CT设备,驱动/停止设备50,门开启/闭合部分34, 以及第二托架控制开关18。
本发明的控制装置的一个实施例对应于控制设备20。此外,本发 明中的第一驱动/停止装置的一个实施例对应于血管造影设备驱动/停 止设备40,并且第二驱动/停止装置的一个实施例对应于X射线CT设 备驱动/停止设备50。
血管造影设备11包括X射线源和面向躺在第一托架15上的受检者 上方的X射线源的X射线探测器。
X射线CT设备13固定在底座(base)14上,并且通过例如电动 机(图中未示出),沿第一和第二托架15和17之间的轨道12移动。 X射线CT设备13包括扫描架,其配有X射线源以及面向受检者上方的 X射线源的X射线探测器。
第一托架15被安置于血管造影设备11附近。第一托架15是通常 用于血管造影设备11的托架。
并对成像位置进行调节,第一托架15被装配成这样,使得其位置, 高度,角度等能够由例如中央处理部件(未示出)细微地调节,以防 止冲突和并且调节该成像位置。
第二托架17被安置于与第一托架隔开一定距离的位置上,并且与 第一托架15串连地安置。第一和第二托架15和17的纵向维近似地被 对齐成一条直线的这种情况用术语“串连地”表示。
第二托架17与X射线CT设备13一起相组合地加以使用,并且其 是通常用于X射线CT设备13的那种托架。
轨道12被提供在连接第一和第二托架15和17的直线上。
门19被提供在第一和第二托架15和17之间。此外,门19是可 开启/可闭合的。
控制设备20包括模式选择部分22,底座驱动部分24,X射线CT 设备选择部分26,门监测部分28,第一监测部分30,以及第二监测部 分32。
控制设备20对X射线CT设备13,血管造影设备11,以及第一和 第二托架15和17彼此相对的位置进行监测和控制。
模式选择部分22连接到底座驱动部分24,门监测部分28,第一 监测部分30以及第二监测部分32上。
模式选择部分22被配置成允许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选择, 在第一状态下,X射线CT设备13和血管造影设备11被相组合地使用, 以及在第二状态下,X射线CT设备13和血管造影设备11被相互独立 地操作而不是被组合的操作。人员操作者对模式选择部分22进行操作 来选择第一或第二状态。
模式选择部分22也根据X射线CT设备13的底座14的位置和所 选择的模式对门19的开启和闭合做出选择。模式选择部分22通过例 如中央处理设备和软件来实现,并可以远程操作。
底座驱动部分24连接到X射线CT设备13的底座14和模式选择 部分22上。底座驱动部分24按照由模式选择部分22选择的模式向例 如电动机(未示出)发出命令,来移动底座14。此外,底座驱动部分 24将关于底座14的位置信息提供给模式选择部分22。
X射线CT设备选择部分26按照由模式选择部分22所选择的模式 选择第一或第二监测部分30或32。结果,对应于X射线CT设备13 的托架15或17通过第一或第二监测部分30或32被选择。
门监测部分28连接到模式选择部分22和门开启/闭合设备34上。 门监测部分28按照由模式选择部分22选择的模式和关于位置的信息 监测门的开启/闭合。
第一监测部分30连接到血管造影设备11上,第一托架15,模式 选择部分22,X射线CT设备选择部分26以及血管造影设备停止设备 40上。第一监测部分30根据由模式选择部分22选择的模式对血管造 影设备11,X射线CT设备13,以及第一托架15的操作和位置进行监 测。
第二监测部分32连接到模式选择部分22,X射线CT设备13,第 二托架17以及X射线CT设备驱动/停止设备50上。第二监测部分32 根据模式选择部分22选择的模式对X射线CT设备13和第二托架17 的操作和位置进行监测。
门开启/闭合设备34连接到门监测部分28上。操作者向门开启/ 闭合设备34上的门监测部分28发送开启/闭合门19的命令。
血管造影设备驱动/停止设备40包括血管造影设备驱动部分42以 及血管造影设备停止开关44。
操作者在血管造影设备驱动/停止设备40上在用于成像的驱动和 紧急情况下的停止之间作出选择。结果,指示驱动或停止的信号通过 第一监测部分30被送至血管造影设备11。血管造影设备驱动/停止设 备40通过例如中央处理设备来实现。
X射线CT设备驱动/停止设备50包括X射线CT设备驱动部分52 以及X射线CT设备停止开关54。
操作者在X射线CT设备驱动/停止设备50上在用于成像的驱动以 及紧急情况下的停止之间作出选择。结果,指示驱动或停止的信号通 过第二监测部分32被送至X射线CT设备13。该X射线CT设备驱动/ 停止设备50通过例如中央处理设备来实现。
第二托架控制开关18选择控制第二托架。操作者通过第二监测部 分32开启/关闭开关来实现对第二托架17的控制。
下面将参照图1,2和3来描述组合地使用X射线CT设备和血管造 影设备来实施IVR的过程。
图2是通常示出了根据本发明本实施例的放射治疗成像系统1的示 意性顶视图,并且图3是示出了根据本实施例的放射治疗成像系统的 示意性侧视图。本发明的第一状态的一个实施例对应于这样一个状 态,在该状态下,组合地使用X射线CT设备和血管造影设备来实施 IVR。
如图2和3所示,在所述的第一状态下,血管造影设备11和X射 线CT设备13被安置于第一托架15的附近。此外,门19a和19b是开 启的。
在组合地使用X射线CT设备13、血管造影设备11以及第一托架 15的第一状态下,血管造影设备11首先用于在第一托架15上的受检 者的一定区域上实施血管成像。其中在第一状态下使用血管造影设备 实施成像的模式在下文中有时被称作血管造影模式。
操作者在模式选择部分22在第一状态下选择血管造影模式。
底座驱动部分24首先移动底座14的轮子。结果,X射线CT设备 13与底座14一起从血管造影设备11的运动范围移动到不对血管造影 设备11产生干扰的位置。
此外,X射线CT设备选择部分26被设置为选择第一监测部分30。 结果,第一托架15被选为其位置将相对于X射线CT设备13要加以调 节的托架。此外,第一监测部分30通过X射线CT设备选择部分26禁 止对X射线CT设备13进行操作。
接下来,对血管造影设备11和第一托架15的相对位置进行调节。 与此同时,第一监测部分30对血管造影设备11和第一托架15之间的 相对距离进行监测。当血管造影设备11,X射线CT设备13以及第一 托架15接近到彼此间超过一定距离时,第一监测部分30也拦截来自 血管造影驱动部分42的命令。
如图3所示,血管造影设备11包括弯曲的第一支撑(support) 11c和第二支撑11d,第二支撑11d的一部分固定在第一支撑11c并且 另一部分固定在地板上,并且第一支撑11c上端具有X射线源11a,X 射线探测器11b在其下端。操作者对血管造影设备驱动/停止设备40 进行操作,使支撑11c和11d绕着支撑11c和11d上的固定位置旋转, 并且将血管造影设备11定位在位于第一托架15上的受检者的预定成 像区域的上方。在定位成像区域之后,血管造影设备11在受检者身上 实施成像。
接下来,在第一状态下,成像从血管造影设备11被切换至X射线 CT设备3。这种情况有时被称为切换模式。
首先,在第一状态下操作者在模式选择部分22选择切换模式。与 此同时,第一监测部分30对第一托架15和X射线CT设备13之间的 相对距离进行监测。在这种情况下,操作者使用血管造影设备驱动部 分42将血管造影设备11从第一托架15的附近移开。
然后,操作者调节第一托架15的位置,高度,角度等至X射线CT 设备13的成像区域。第一托架15由例如血管造影设备驱动部分42进 行调节。
然后,由X射线CT设备13实现成像。这种情况有时将被称作CT 模式。
在第一状态下,操作者在模式选择部分22选择CT模式。然后,由 血管造影设备驱动部分42将血管造影设备11从X射线CT设备13的 运动范围移动,以便避免干扰X射线CT设备13的位置,并且血管造 影设备11被禁止由第一监测部分30进行操作。
然后X射线CT设备13及其底座14由底座驱动部分24沿轨道12 移动至第一托架15附近。
然后,对X射线CT设备13和第一托架15的相对位置进行调节。 与此同时,第一监测部分对X射线CT设备13和第一托架15的相对位 置进行监测,并且当它们彼此接近超过一定距离时,拦截来自X射线 CT设备驱动部分52的命令。
当X射线CT设备13的扫描架在托架上的受检者周围绕受检者身体 从头到脚的轴旋转,并也将扫描架在体轴方向平移时,X射线CT设备 13实现对受检者的断层成像。
在这样的第一状态,血管造影设备11,X射线CT设备13以及第 一托架15的位置信息由控制设备20通过监视关于它们的位置信息而 加以控制,从而避免了彼此间的冲突,并且当它们彼此接近超过一定 距离时,它们的操作也被停止了。
此外,控制设备20也对血管造影设备11和X射线CT设备13进 行控制,来禁止它们发射射线重叠。即,血管造影设备11和X射线CT 设备13不能同时发射X射线。
此外,控制设备20确立这样的一个设置,使得当血管造影设备11 和X射线CT设备13中至少一个在紧急情况下被止时,另一个也同步 被停止。
在第一状态下,即使操作者试图操纵门开启/闭合设备34来闭合门 19,用来开启/闭合门的命令被门监测部分28拦截,并且门19不会被 激活而闭合。
此外,尽管在前面的描述中在门19开启时对这些设备进行操作, 但是它们在门19闭合时也能进行操作。当在门19闭合时进行操作时, 上述的门监测部分28对门19的动作进行监测,并且门19也不会被激 活而打开。
下面将参照图1和图4-6对从第一状态切换至第二状态的过程进 行详细的描述。
图4-6是通常示出了根据本实施例的放射治疗成像系统1从第一 状态切换至第二状态的过程的流程图。
图4和6中所示的步骤ST1-ST15主要由图1中所示的控制设备 20、血管造影设备驱动/停止设备40和X射线CT设备驱动/停止设备 50执行,以及图5中所示的步骤ST21-ST24主要由门驱动设备34来 执行。
首先,如图4所示,控制设备20做出确认:模式选择部分处于血 管造影模式(ST1)。例如,当X射线CT设备13在第一状态下完成断 层成像时,模式选择装置22处于CT模式;因此,X射线CT设备13 被从血管造影设备11的运动范围沿轨道12移开,并且血管造影设备 11和第一托架15被安置在预定位置,并且模式随后切换至血管造影模 式(ST2)。
接下来,控制设备20做出确认:第二托架17位于预定的参照位置 (ST3)。如果第二托架17处于除参考位置之外的位置,其会被再次 安置在该参考位置(ST4)。该参考位置在下文有时将被称为第二托架 的复原位置(home)。
然后,操作底座驱动部分24以便沿轨道12将X射线CT设备13 和底座14移动到CT室(ST5)。如在这里使用的,术语“CT室”(CT room)指被门19分隔开的一个区域,在该区域中X射线CT设备13和 第二托架17被设置在第二状态。在血管造影设备11已经移离X射线 CT设备13的运动范围之后,使X射线CT设备13和底座14沿轨道12 在连接第一和第二托架的直线上移动。
随后,控制设备20做出确认:X射线CT设备13已经移动至第二 托架17附近的预定位置(ST6)。如果X射线CT设备13没有移动至 预定位置,该流程又返回至步骤ST5。在第二托架17附近的、X射线 CT设备13将被设置在的预定位置有时将被称为CT位置。
在另一方面,如图5所示,当门19将被关闭时,首先通过门监测 部分28和模式选择部分22做出确认:X射线CT设备13已经移至CT 室里的预定位置(ST21)。如果其未被移动,操作流程不能进行下去。
在确认X射线CT设备13移动至CT位置之后,门开启/闭合设备 34向门19发送开启/闭合信号(ST22)。
门监测部分28随后允许门19关闭,随后门19被关闭(ST23)。 在关闭门19时,输出一个指示门19被关闭的信号(ST24)。
如图4所示,一旦控制设备20已经做出两种情况的确认(ST7), 即,X射线CT设备13已经移至CT位置(ST6)以及指示门19被关闭 的信号已经被输出(ST24),用于指示被门19分隔开的两个房间处于 使用状态的灯被点亮(ST8)。这两个房间是被门19分隔开的两个区 域,即,CT室以及血管造影室。在房间外面或位于用于血管造影设备 11和X射线CT设备13的操作间内提供指示使用状态的灯。
接下来,如图6所示,因为血管造影设备11和X射线CT设备13 已经被设置为在第一状态下紧急状态时被同步停止,所以控制设备20 使同步紧急停止无效(ST9)。结果,这些设备现在可以在紧急状态时 被相独立地停止。
接下来,第一托架15的高度被设置为适于在血管造影室中由血管 造影设备11进行测量,并且第二托架17的高度被设置为适于在CT室 中由X射线CT设备13进行测量(ST10)。
为了防止血管造影设备11和X射线CT设备13之间的冲突,第一 监测部分30随后使监测无效(ST11)。
X射线CT设备选择部分26随后将对X射线CT设备13的监测从第 一监测部分30切换至第二监测部分32,来对X射线CT设备13和第二 托架17的相对位置进行监测(ST12)。
另一方面,第二托架控制开关18例如被激活(ST13),从而可以 控制第二托架17。通过激活第二托架控制开关18,门19的动作被禁 止,并且因此,避免了门被意外开启。
当确认(ST14)了下面两种情况时,即X射线CT设备13和第二 托架17的相对位置能够被监测(ST12),以及第二托架控制开关18 被激活(ST13),终止对由血管造影设备11发射的射线与由X射线CT 设备13发射的射线重叠的禁止(ST15)。也就是说,终止了对同步照 射的禁止。
通过上述过程,第一状态切换至第二状态。
下面将参照图7和8描述相独立地使用血管造影设备11和第一托 架15的组合以及使用X射线CT设备13和第二托架17的组合的过程。
图7是示出了根据本实施例的放射治疗成像系统1的示意性顶视 图,并且图8是示出了根据本实施例的放射治疗成像系统1的示意性 侧视图。
如图7和8所示,在放射治疗成像系统1中,血管造影设备11被 置于第一托架15附近。X射线CT设备13被置于第二托架17附近。此 外,门将血管造影设备11和第一托架,以及X射线CT设备13和第二 托架17分隔开。
相独立地使用血管造影设备11与第一托架15组合,以及使用X 射线CT设备13和第二托架17组合的这种情况被称为第二状态。
此外,门19被闭合。为了避免射线传播,门19的内部由铅(lead) 制成,并且其表面例如涂覆有铝。
操作者在模式选择部分22选择第二状态。此外,在X射线CT设备 选择部分26选择第二监测部分32。
在由门19分隔的血管造影室中,第一监测部分30对血管造影设备 11和第一托架15的相对位置进行监测。在对相对位置进行调节之后, 血管造影设备11对第一托架15上的受检者的预定区域实施血管成 像。
在由门19分隔的CT室中,第二监测部分32对X射线CT设备13 和第二托架17的相对位置进行监测。在对相对位置进行调节之后,当 移动到第二托架17上的受检者的预定区域上方时,X射线CT设备13 实施断层成像。
与此同时,控制设备20不需要为了避免血管造影设备11和X射线 CT设备13的冲突而对它们进行监测,并独立地对这些设备进行监测。
此外,由于门19被关闭,血管造影设备11和X射线CT设备13 不必被禁止同步发射X射线。
此外,血管造影设备11和X射线CT设备13被设置为在紧急情况 下独立地被停止。
现在将参照图1和图9-11详细描述从第二状态切换至第一状态 的过程。
图9-11是示出了根据本实施例的放射治疗成像设备从第二状态 切换至第一状态的过程的流程图。
图9和11中的步骤ST31-ST39主要由图1中所示的控制设备20, 血管造影设备驱动/停止设备40和X射线CT设备驱动/停止设备50执 行,以及图10中所示的ST41-ST45主要由门开启/闭合设备34执行。
首先,如图9所示,操作者将第二托架控制开关18关闭来消除对 第二托架17的控制(ST31)。随后,控制设备20做出确认:第二托 架17位于预定的参考位置(ST32)。如果第二托架17位于不同于参 考位置的位置时,其将再次被置于该参考位置,并且从步骤ST31再次 开始上述过程(ST33)。
控制设备20接下来禁止由血管造影设备11和X射线CT设备13 发射的射线重叠(ST34)。即,控制设备20设置了同步照射禁止。
另一方面,如图10所示,如果一个人试图打开门19,门开启/闭 合设备34首先做出确认:第二托架控制开关18通过门监测部分28和 模式选择部分22被关闭(ST41)。如果开关18没有被关闭,操作流 程不能继续进行。
在做出确认:第二托架控制开关被关闭后,门开启/关闭设备34 向门发送开启/关闭信号(ST42)。结果,门监测部分28允许门19被 开启,然后门19被开启(ST43)。在门19开启时,输出指示门19开 启的信号(ST44)。
接下来,指示由门19分隔开的两个房间处于使用状态的灯被关闭 (ST45)。
当在图9中做出确认(ST35)下面两种情况时,即设置同步照射 禁止(ST34),以及指示使用中的灯关闭(ST45),如图11所示,第 一托架15的高度被调节到适于使用血管造影设备11和X射线CT设备 13进行成像的高度(ST36)。
接下来,X射线CT设备选择部分26将对X射线CT设备13的监测 从第二监测部分32切换至第一监测部分30。结果,第一监测部分30 被设置为对X射线CT设备13和第一托架15的相对位置进行监测 (ST37)。
接下来,由于血管造影设备11和X射线CT设备13已经设为在第 二状态下紧急状况时独立地加以停止,所以控制设备20将它们设置为 在紧急状况下同步停止(ST38)。
接下来,第一监测部分30被设置为对血管造影设备11和X射线 CT设备13的相对位置进行监测(ST39)。
通过上面所描述的过程,第二状态切换至第一状态。
尽管如图3所示的血管造影设备11用于本实施例中时,但是可以 使用包括从前部对受检者进行成像的前臂和从侧面对受检者进行成像 的侧臂的血管造影设备。
此外,血管造影设备驱动/停止设备40,X射线CT设备驱动/停止 设备50,控制设备20,以及门开启/闭合设备34等可以安装在本实施 例中的放射治疗成像系统被安装在的房间隔壁的房间内,从而操作者 能够一起操作这些设备。
根据本实施例中的放射治疗成像系统,当从第一状态切换至第二状 态时,X射线CT设备13和底座14的行进距离减小了,因此缩短了在 第一和第二状态之间进行切换的时间。结果,设备的利用率得到了提 高。此外,由于X射线CT设备13和底座14在一条直线上移动,行进 方向上的安全可靠性得到了促进。此外,由于行进的距离减小了,与 传统电缆相比,连接到X射线CT设备13上的电缆也缩短了。在根据 本实施例的放射治疗成像系统中,成像可以在延长的房间中实施,只 要其具有足够的空间来容纳X射线CT设备,血管造影设备以及托架。
此外,当血管造影设备11和X射线CT设备13分别使用时,因为 第一托架15和第二托架适合于各自的设备,所以诸如定位之类的操作 能够容易地实施。
此外,当X射线CT设备的移动方向与底座14的移动方向一致时, 由X射线CT设备13进行的成像能够得以实施。
第二实施例
下面将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那些与第一 实施例中相似附图标记的相似部分的描述将被省略,并且仅描述不同 的部分。
图12是总体上示出了根据本实施例的放射治疗成像系统2的示意 性侧视图,其中示出了第一状态,在该状态下,组合地使用X射线CT 设备和放射治疗设备来实施IVR。
根据本实施例中的放射治疗成像系统2包括放射治疗设备111,X 射线CT设备13,第一托架15和第二托架17。第一和第二托架15和 17被串连地安置在一起,从而它们的纵向维被对齐成一条直线。尽管 未示出,在第一和第二托架15和17之间提供有轨道,用于引导X射 线CT设备13。
此外,第一托架15包括柱(post)116,用于从地面支撑受检者 躺于其上的台面(table)。此外,尽管未示出,在第一和第二托架15 和17之间提供有开启/闭合门19。
放射治疗设备111通过用射线照射诸如癌细胞之类的预定探测区 域,来执行治疗。
本发明中的第一放射治疗/成像设备的一个实施例对应于放射治疗 设备111,并且第二放射治疗/成像设备的一个实施例对应于X射线CT 设备13。
根据本实施例的放射治疗成像系统2首先由X射线CT设备13实施 断层成像,用于定位将用射线照射的位置,并且确认所探测区域的位 置。由断层成像在x,y和z方向定位的探测区域的数据被传送至放射 治疗设备111。
在由X射线CT设备13完成成像之后,支承受检者于其上的第一托 架15绕轴116在水平面上旋转。与此同时,这样进行旋转,使放射治 疗设备111的扫描中心以及X射线CT设备13的成像中心基本上一致。
在这种情况下,放射治疗设备111根据所传送的数据在受检者的预 定位置上执行治疗。如在第一实施例中那样,放射治疗设备111,X射 线CT设备13以及第一托架15的相对位置由控制设备20来控制。
在第一状态下,操作者在放射治疗设备111完成治疗之后打开门 19。随后,X射线CT设备13在一条直线上移动至第二托架17附近。 用于上述的这些步骤基本上与第一实施例中的步骤相同。在X射线CT 设备13已经移动之后,操作者再次关闭门19。
图13是通体上示出了根据本实施例的放射治疗成像系统2的示意 性侧视图,其中示出了第二状态,在该状态下,相独立地使用放射治 疗设备111和第一托架15的组合以及使用X射线CT设备13和第二托 架17的组合。
在如图13所示的放射治疗成像系统2中,X射线CT设备13被置 于第二托架17附近。此外,用于防止射线传播的门19被关闭,从而 由门19将具有放射治疗设备111和第一托架的区域和具有X射线CT 设备13和第二托架17的区域分隔开。
门19用于防止射线传播,并将放射治疗设备111和X射线CT设 备13分隔开。
在这种情况下,由于为了防止射线传播而用门19分隔开X射线CT 设备13和放射治疗设备111,所以它们能够在重叠放射暴露的状态下 使用。即,由门19隔开的放射治疗设备111和X射线CT设备13可以 同步被使用。
根据本实施例的放射治疗成像系统2的操作和控制方法与第一实 施例中的放射治疗成像系统1基本上是相同的。
根据本实施例中的放射治疗成像系统,当从第一状态切换至第二状 态时,X射线CT设备13和底座14移动的距离减小了,因此缩短了切 换时间。结果,这些设备的利用率得到了提高。此外,由于X射线CT 设备13和底座14在一条直线上移动,所以在行进方向上的安全可靠 性得到了促进。此外,与传统电缆相比,行进距离的缩短使X射线CT 设备13中电缆缩短。在根据本实施例中的放射治疗成像系统中,成像 能够在延长的房间里实施,只要其具有足够的空间来容纳X射线CT设 备,放射治疗设备以及托架。
第三实施例
下面将参照附图对根据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进行描述。用相似的附 图标记表示的与第一和第二实施例相似的部分将被省略,并且仅描述 不同的部分。
图14是通体上示出了根据本实施例中的放射治疗成像系统3的示 意性侧视图。
根据本实施例的放射治疗成像系统3包括第一血管造影设备211, X射线CT设备13,第一托架15,第二托架17,以及第二血管造影设 备221。门19被提供在第一和第二托架15和17之间。
第一和第二血管造影设备211和221使用X射线作为射线实施血 管成像。
本发明中第一放射治疗/成像设备的一个实施例对应于第一血管造 影设备211。本发明中第二放射治疗/成像设备的一个实施例对应于X 射线CT设备13。此外,本发明中第三放射治疗/成像设备的一个实施 例对应于第二血管造影设备221。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第一和第二血管造影设备211和221分别被 安置于第一和第二托架15和17附近,所以通过移动X射线CT设备13 在第一和第二托架15和17这二者都可以实施IVR。
因此,在下文中,其中组合地使用第一血管造影设备211和X射线 CT设备13的状态将被称为第一状态,并且组合地使用第二血管造影设 备221与X射线CT设备13的状态将被称为第二状态。
图14中示出的放射治疗成像系统3在第一状态下使用第一血管造 影设备211实施血管成像,并且随后,在旋转第一托架15后使用X射 线CT设备13实现断层成像。与此同时,第一血管造影设备211,X射 线CT设备13和第一托架15,以及第二血管造影设备221和第二托架 17被门19分隔开。此外,第二血管造影设备221和第二托架17能独 立地实施血管成像。
此时,对X射线CT设备13进行监测,从而对其相对于第一托架 15的位置进行控制。
此外,由第一血管造影设备211和X射线CT设备13发射的射线 的重叠被禁止,并且由第二血管造影设备211对它们分别进行控制。
在第一状态下,X射线CT设备13完成断层成像之后,操作者将门 19打开。随后,X射线CT设备13沿连接第一和第二托架15和17的 直线上的轨道移至第二托架附近。因此用于上述的步骤与第一实施例 的步骤相同。在X射线CT设备13已经移动之后,操作者再次将门19 关闭。
图15是总体上示出了根据本实施例中的放射治疗成像系统3的示 意性侧视图,其中示出了第二状态。
在如图15所示的放射治疗成像系统3中,X射线CT设备13移至 第二托架17的附近。此外,用于防止射线传播的门19被关闭,从而 门19隔开了具有第一血管造影设备211和第一托架15的区域和具有 第二血管造影设备221,X射线CT设备13和第二托架17的区域。
此时,由第二血管造影设备221和X射线CT设备13发射的射线 的重叠被禁止,并且它们被与第一血管造影设备211相独立地加以控 制。
根据本实施例对放射治疗成像系统3的操作和控制的方法基本上 与第一实施例中对放射治疗成像系统1的操作及控制方法相同。
根据本实施例中的放射治疗成像系统,在从第一状态切换至第二状 态时,X射线CT设备13和底座14移动的距离减小了,因此缩短了切 换时间。结果,设备的利用率得到了改善。此外,由于X射线CT设备 13和底座14沿直线移动,所以在行进方向上的安全可靠性得到了促 进。此外,行进距离的减少使得X射线CT设备13的电缆与传统电缆 相比缩短了。在本实施例中的放射治疗成像系统中,成像能够在延长 的房间里实施,只要其长度足以容纳X射线CT设备,放射治疗设备以 及托架。
本发明中的治疗成像系统,和放射治疗成像系统及其控制方法不局 限于上述实施例中。
例如,X射线CT设备作为本发明中的放射治疗/成像设备进行了 明确地描述,但是本发明也可以应用其它的放射治疗设备和放射成像 设备。此外,其它成像设备,例如MRI(磁共振成像)设备,也可以作 为放射治疗/成像设备来使用。
另外,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可以进行各种其它改 进。
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可以得出本发明许多有很 大差异的实施例。可以理解本发明不局限于说明书中描述的特殊实施 例,除了在附后的权利要求所定义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