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影仪安装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能够在办公室或展示场所等中对信息设备或用于展示面板(panel)等的安装于空间构造体的投影仪的安装状态进行调整的安装装置。
背景技术
在办公室或展示场所等中,在构筑利用信息设备的会议空间或展示空间等共有空间的情况下,通常根据此处利用的信息设备等的尺寸或重量等各诸元进行空间构造体的设计。例如,对于作为信息设备的显示器或投影仪,其尺寸或重量、使用的个数等根据该空间的利用目的而多种多样,因此需要以形成为与之对应的形状的方式设计空间构造体。但是,由于最近的信息设备的发展非常迅速,因此接连不断地有新的信息设备出现、或者虽然是现有的信息设备但是附加了新的功能、或者实现了小型化,而不断更新。其结果是,在利用这些信息设备的空间构造体中,不得不根据由新的信息设备的出现等带来的尺寸、形状的变化而再次设计空间构造体。
因此,在利用信息设备构成的空间构造体中,开发并公开有能够灵活地应对新的信息设备的出现或者该信息设备的更新等、能够容易地设计新的空间构造体的技术(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此处,作为在如上所述的空间构造体中使用的信息设备能够举出投影仪。该投影仪能够通过将影像投影于屏幕等而对许多使用者提供信息。该投影仪通常大多从天花板等悬吊设置,以确保从该投影仪到屏幕的距离、并且使其配置不会对使用者造成妨碍。进而,在投影仪设置于空间构造体的情况下,为了使投影仪的投影状态良好,开发出能够对该投影仪的姿态进行微调的安装装置(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3)。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7-132474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8-275093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平10-3122号公报
在办公室或展示场所等处使用的空间构造体中,最近投影仪的使用频率变高。这是因为在对许多听众进行展示(presentation)时投影仪是非常便利的工具等原因。进而,作为进一步提高该投影仪的便利性的使用方式,广泛进行基于多屏幕的展示。所谓多屏幕是指设置多个投影仪的投影屏幕,从而能够进行更加高效且有效的展示的使用方式。但是,在现有的空间构造体中,尚未开发出与作为这种展示的场所是有用的多屏幕对应的投影仪的安装装置。
并且,考虑在空间构造体的构造变更的情况下投影仪的投影对象的屏幕增加的情况。以往尚未开发出在这种情况下能够容易地调整投影仪的安装状态的该投影仪的安装装置。
【发明内容】
在本发明中,鉴于上述问题,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在利用信息设备构成的空间构造体中、特别是设置投影仪的空间构造体中,能够适当地选择投影仪的屏幕位置的该投影仪的安装装置。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在本发明中,在投影仪相对于横梁体的安装中,投影仪和横梁体能够相对旋转。通过使投影仪能够旋转,投影仪能够对多个屏幕投影影像。
详细地说,本发明提供一种投影仪安装装置,该投影仪安装装置用于在空间构造体中调整能够投影影像地投影仪的安装状态,在该空间构造体中,从地板朝上方延伸的一根或者多根柱状体和沿水平方向向该地板延伸的一根或者多根横梁体相互连结,或者该横梁体彼此相互连结,由此能够形成任意的空间,其中,所述投影仪安装装置具备:固定单元,其将所述投影仪固定于所述横梁体;以及旋转连结单元,其以使得所述投影仪能够在与所述横梁体平行的水平面内旋转的方式连结所述固定单元与该投影仪,通过所述旋转连结单元,所述投影仪能够朝至少两个影像投影方向投影影像。
在本发明所涉及的投影仪安装装置中,利用固定单元固定横梁体和投影仪,并且,投影仪能够通过旋转连结单元在固定于横梁体的状态下水平旋转。另外,此处所说的水平旋转并不限于严格地与横梁体平行的水平面,可以具有一定程度的幅度,因此,只要能够与竖直面中的旋转区分即可。其结果是,投影仪具有至少两个影像投影方向。所谓该影像投影方向是指投影仪投影对使用者提供的影像的方向,是能够明确地识别到是彼此不同的影像方向的方向,是与单独设置的屏幕等的投影面对应的方向。因此,通过对投影仪的姿态进行微调而产生的投影方向的稍许的偏移等并不符合本发明中所说的“两个影像投影方向”。
由于通过以上述方式构成的投影仪安装装置安装于空间构造体的投影仪被固定于横梁体且具有至少两个影像投影方向,因此能够响应多屏幕的要求,因此有助于对使用者提供舒适的展示空间。特别地,在上述空间构造体中,由于能够通过横梁体与柱状体的组合以及它们的连结来形成任意空间,因此也容易设置多屏幕。因此,在这种空间构造体中,本发明所涉及的投影仪安装装置是非常有用的。
并且,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还能够从其他的方面捕捉本发明所涉及的投影仪安装装置。因此,在投影仪相对于横梁体的安装中,投影仪能够在竖直面内旋转。即便这样做,也能够将投影仪的投影场所调整成空间构造体的目标场所,因此能够根据使用者的期望等适当地选择投影仪的屏幕位置。详细地说,本发明提供一种投影仪安装装置,该投影仪安装装置用于在空间构造体中调整能够投影影像的投影仪的安装状态,在该空间构造体中,从地板朝上方延伸的一根或者多根柱状体和沿水平方向向该地板延伸的一根或者多根横梁体相互连结,或者该横梁体彼此相互连结,由此能够形成任意的空间,其中,所述投影仪安装装置具备:固定单元,其将所述投影仪固定于所述横梁体;以及旋转连结单元,其以使得所述投影仪能够在竖直面内旋转的方式连结所述固定单元与该投影仪,通过所述旋转连结单元,所述投影仪能够朝至少两个影像投影方向投影影像。
进一步,在上述的使投影仪能够在水平面内旋转的旋转连结单元中,该旋转连结单元还可以以使所述投影仪能够在竖直面内旋转的方式连结固定单元与投影仪。这样,通过使投影仪能够在水平面内和竖直面内这两个面内旋转,使用者的便利性进一步提高。
此处,在上述的投影仪安装装置中,在所述空间构造体中,当通过增减所述柱状体或者所述横梁体,或者通过变更已经连结的该柱状体或者该横梁体的位置来形成新的任意空间时,所述旋转连结单元使该投影仪能够旋转,以使该投影仪与形成该任意空间后的所述投影仪的新的影像投影位置对应。
即,在上述空间构造体中,能够以上述方式形成任意空间。其结果是,期望考虑投影仪的影像投影能力或使用者的展示环境等适当地选择投影仪的影像投影面。因此,根据本发明所涉及的投影仪安装装置,能够容易地变更投影仪的水平面内的朝向,因此能够朝新的影像投影面投影影像。另外,在改变投影仪的朝向以使其与新的影像投影面对应的情况下,可以在利用固定单元将投影仪固定于横梁体的状态下改变投影仪的朝向,并且,也可以根据情况暂时解除基于固定单元的固定以变更横梁体与投影仪之间的固定位置、并在此基础上改变该投影仪的朝向。
进一步,在上述的投影仪安装装置中,所述固定单元使所述投影仪能够沿着所述横梁体滑动移动,并且将该投影仪固定于该横梁体的任意位置,因此,在所述空间构造体中,当形成所述新的任意空间时,所述固定单元使该投影仪的位置滑动移动,以使该投影仪与形成该任意空间后的所述投影仪的新的影像投影位置对应,并且所述固定单元将该滑动移动后的该投影仪固定于所述横梁体。
即,当以上述方式在空间构造体中形成新的任意空间时,通过解除基于固定单元的固定、并使投影仪滑动移动,能够容易地变更该投影仪相对于横梁体的位置。其结果是,能够容易地使投影仪与新的影像投影面对应。
此处,作为利用该固定单元使投影仪能够滑动移动的结构之一,能够举例示出以下的结构。即,如下结构是有用的:所述横梁体具有横梁体槽部,该横梁体槽部是在轴心方向的一部分或者全部沿着该轴心方向延伸且在该横梁体的剖面上具有开口部的半闭空间,因此,所述固定单元能够在所述横梁体槽部内滑动,并且能够经由所述开口部与所述旋转连结单元连结。通过这种结构,固定单元保持能够在横梁体槽部内自由地滑动移动并能够与旋转连结单元连结的状态,因此能够使投影仪与上述的新的影像投影面对应。
此处,在上述的投影仪安装装置中,所述固定单元也可以以将所述投影仪悬吊于竖直下方的方式将该投影仪固定于所述横梁体。示出利用本发明所涉及的投影仪安装装置安装投影仪的状态的一例。
并且,在上述的投影仪安装装置中,所述投影仪安装装置还具备操作部,所述操作部与所述投影仪连结,且能够经由所述旋转连结部对该投影仪的朝向进行操作,所述操作部在从所述旋转连结部与所述投影仪之间的连结部分离开预定距离的位置与该投影仪侧连接,并从其连接点朝使用者所处位置的下方延伸。为了调整投影仪的朝向,上述操作部是有用的。进而,由于该操作部从旋转连结部和投影仪之间的连结部分离开预定距离,因此,相对于旋转连结部,能够有效地对该旋转连结部作用用于改变投影仪的朝向的扭矩。另外,该预定距离通过适当判断投影仪的有效的朝向的调整和投影仪安装装置的大小等设定即可。
并且,代替上述操作部,也可以具备以包围所述投影仪并朝使用者所处位置的下方形成为环状的方式与该投影仪侧连接的操作部。通过将操作部形成为环状,使用者能够抓住该环状操作部的一部分而自由且容易地在水平方向或者竖直方向旋转调整投影仪。作为形成环状的一例,能够举出由沿水平方向延伸的水平部和沿竖直方向延伸的竖直部形成为矩形状的操作部,或者是形成为椭圆形状的操作部。
在设置投影仪的能够形成任意空间的空间构造体中,能够适当地选择投影仪的屏幕位置。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利用本发明的实施例所涉及的投影仪安装装置安装投影仪的空间构造体的概要结构的图。
图2是构成图1所示的空间构造体的杆(pole)的外观图。
图3是图2所示的杆的剖面图。
图4是构成图1所示的空间构造体的梁(beam)的外观图。
图5是图4所示的梁的剖面图。
图6是构成图1所示的空间构造体的小梁的外观图。
图7是图6所示的小梁的剖面图。
图8是示出图1所示的空间构造体的角部处的一根杆和两根梁的连结的情况的图。
图9是示出在图8所示的连结中使用的接头(joint)的构造的图。
图10是图8所示的杆和梁的连结处的剖面图。
图11是示出图1所示的空间构造体的杆的下部的杆与小梁的连结的情况的图。
图12是示出在图11所示的连结中连结于杆下部的两个接头的情况的图。
图13是示出在图11所示的连结中连结于小梁的接头的构造的图。
图14是示出将连结有图12所示的两个接头的杆和连结有图13所示的接头的小梁连结在一起的情况的图。
图15是示出图1所示的空间构造体中的梁彼此之间的连结情况的图。
图16是示出在图15所示的连结中使用的第一接头的构造的图。
图17是示出在图15所示的连结中使用的第二接头的构造的图。
图18是示出在图15所示的连结中使用的第三接头的构造的图。
图19是示出图17所示的第二接头与图18所示的第三接头协作发挥功能的情况的第一图。
图20是示出图17所示的第二接头与图18所示的第三接头协作发挥功能的情况的第二图。
图21是示出在图1所示的空间构造体中利用滑动连结装置连结梁与杆时的情况的图。
图22是示出在图21所示的连结中使用的接头的构造的图。
图23是示出构成在图21所示的连结中使用的滑动连结装置的施力部件的构造的图。
图24是示出构成在图21所示的连结中使用的滑动连结装置的基体部件的构造的图。
图25是说明在图21所示的连结中使用的滑动连结装置的槽内的动作的第一图。
图26是说明在图21所示的连结中使用的滑动连结装置的槽内的动作的第二图。
图27是示出在图1所示的空间构造体中、利用滑动连结装置连结小梁与杆时的情况的图。
图28是示出在图1所示的空间构造体中、利用本发明的实施例所涉及的投影仪安装装置悬吊于梁上从而被连结、固定的投影仪的情况的图。
图29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例所涉及的投影仪安装装置的剖面的第一图。
图30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例所涉及的投影仪安装装置的剖面的第二图。
图31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例所涉及的投影仪安装装置中所包括的接头的详细结构的图。
图32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例所涉及的投影仪安装装置中所包括的使用推杆(plunger)机构的接头的圆盘的图。
图33是表示在图1所示的空间构造体中、通过追加新的杆和梁而形成的新的空间构造体的概要结构的图。
图34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所涉及的投影仪安装装置的剖面的第一图。
图35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所涉及的投影仪安装装置的剖面的第二图。
图36A是示出连结于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所涉及的投影仪安装装置的第一操作手柄的连结状态的第一图。
图36B是示出连结于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所涉及的投影仪安装装置的第一操作手柄的连结状态的第二图。
图36C是示出连结于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所涉及的投影仪安装装置的第一操作手柄的连结状态的第三图。
图37A是示出连结于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所涉及的投影仪安装装置的第二操作手柄的连结状态的第一图。
图37B是示出连结于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所涉及的投影仪安装装置的第二操作手柄的连结状态的第二图。
图37C是示出连结于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所涉及的投影仪安装装置的第二操作手柄的连结状态的第三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此处,根据附图对使用本发明所涉及的投影仪安装装置的空间构造体的详细情况进行说明。图1是示出空间构造体1的整体的概要的图。空间构造体1主要由多根柱状体即杆2a~2f、2h~2j(以下总称为“杆2”)、多根横梁体即梁3a~3i(以下总称为“梁3”)、以及小梁4b、4c(以下总称为“小梁4”)的组合构成。杆2是从地板面朝竖直上方延伸以支承空间构造体1的部件,梁3、小梁4水平地向地板面延伸以将杆2彼此连结在一起或者将梁3彼此连结在一起。
具体而言,图1所示的空间构造体1形成为矩形体,作为其基本结构,在其四角和长边的中间附近具有六根杆2a~2f。进而,这些杆2a~2f的顶部由七根梁3a~3g连结。进一步,以与杆2f对置的方式设有杆2h。该杆2h连接于梁3f的中途。进而,在杆2f与杆2h之间、在上下分别连接有两根小梁4b,在由小梁4b和杆2f、2h所包围的空间中设有架子6。
并且,在杆2c、2d之间设有两根连接于梁3d的中途的杆2i、2j。进而,在杆2c、2i、2j、2d的下部,利用小梁4c将它们彼此之间连接在一起,以提高空间构造体的強度。进一步,在杆2c与2i之间、杆2i与2j之间、杆2j与2d之间分别设有屏幕7a、7b、7c。该屏幕7a~7c是悬吊设置于梁3g的投影仪8的投影面。另外,在该投影仪8的安装中使用了本发明所涉及的安装装置,其详细情况在后面叙述(参照图28等)。并且,考虑由该投影仪8的重量对梁3g造成的负载,为了进行加强,在梁3g与梁3d之间与梁3c、3e平行地设有梁3h、3i。并且,从收纳于架子6的计算机对该投影仪8赋予该投影仪8朝各屏幕投影的影像的信号。
这样,图1所示的空间构造体1是组装有计算机或投影仪8等信息设备、且能够通过根据使用目的适当地组合杆、梁、小梁构成的构造体,提供使用者能够利用来自于投影仪8的投影影像进行展示等的空间。另外,作为空间构造体1,并不限于图1所示的空间构造体,能够根据各个使用目的组合多根杆2、梁3、小梁4而形成任意的空间。以下,对杆2、梁3、小梁4的详细构造、以及它们的连结方法进行说明。
首先,根据图2和图3对杆2进行说明。图2是杆2的外观图、图3是杆2的剖面图。杆2形成为在其剖面中被均匀地分成四部分的形状。间隔壁21从中心部20朝四方呈放射状地延伸,从而形成杆2的剖面中的正方形的顶点P。进而,壁面22从一个顶点P朝邻接的顶点P延伸。从一个顶点P延伸的壁面22和从与该顶片P邻接的另一个顶点P延伸的壁面22一直延伸到两个顶点P的中间近前处,且二者不接触。因此,在对置的壁面22、22(以下称为“一对壁面22”)之间形成有开口部23。并且,通过一对壁面22、间隔壁21以及中心部20形成槽部24。如图2所示,这些开口部23和槽部24沿杆2的轴心方向遍及其全长延伸。
进一步,在杆2的剖面的各顶点P处设有从各顶点P朝杆2的外方延伸、并分别与同该顶点P相连的两个壁面22正交的两个外壁面25。其结果是,从一个顶点P延伸出来的外壁面25和从与该顶片P邻接的另一个顶点P延伸出来的外壁面25对置。进而,利用该对置的外壁面25和与外壁面25相连的一对壁面22在杆2的表面上形成作为半闭空间的布线用槽部26。能够将在空间构造体1中使用的信息设备的电源缆线或信号缆线收纳于该布线用槽部26中。并且,由于当将缆线收纳于布线用槽部26时外观的设计性降低,因此也可以以覆盖布线用槽部26的方式设置图3所示的布线罩(wiring cover)。
下面,根据图4和图5对梁3进行说明。图4是梁3的外观图,图5是梁3的剖面图。梁3的剖面形状与杆2的剖面形状大致相同。由于梁3的中心部30、间隔壁31、壁面32(一对壁面32)、开口部33、槽部34以及顶点Q分别与杆2的中心部20、间隔壁21、壁面22(一对壁面22)、开口部23、槽部24以及顶点P对应,因此省略对它们的详细说明。
在梁3中,用于收纳在空间构造体1中使用的信息设备的电源缆线或信号缆线的布线用槽部的结构与杆2的情况不同。在梁3中,如图5所示,仅在竖直上方和竖直下方这两个方向形成有布线用槽部36、38。此处,构成竖直上方的布线用槽部36的外壁面35的高度(外壁面35的从顶点Q开始的高度)设计成比构成竖直下方的布线用槽部38的外壁面37的高度(外壁面37的从顶点Q开始的高度)高。这是因为,当梁3被组装于空间构造体1时,布线用槽部36向竖直上方开口,因此能够收纳更多的缆线,因此是优选的。当然,也能够将缆线收纳在竖直下方的布线用槽部38中,但是,由于外观的设计性降低,因此在该情况下可以以覆盖布线用槽部38的方式设置图5所示的布线罩。另外,在梁3的水平方向的表面上并未设置与外壁面35、37相当的壁面,不存在布线用槽部。
下面,根据图6和图7对小梁4进行说明。图6是小梁4的外观图,图7是小梁4的剖面图。小梁4的剖面形状形成为与梁3的横向相同且纵向被压缩的形状。即,是比梁3薄的梁。小梁4的中心部40、间隔壁41、壁面42(一对壁面42)、开口部43、槽部44、顶点R分别与梁3的中心部30、间隔壁31、壁面32(一对壁面32)、开口部33、槽部34、顶点Q对应。进一步,在小梁4中,并未设置与上述的布线用槽部26、36、38相当的空间。
此处,对构成空间构造体1的杆2、梁3、小梁4的连结进行说明。首先,根据图8、9、10对空间构造体1的各角部处的各要素的连结进行说明。图8是示出角部处的两根梁3与一根杆2的连结的情况(例如空间构造体1中的杆2a与梁3a、3b之间的连结)的图。图9、10是示出杆2与梁3之间的连结的详细情况的图。
该角部处的杆2与梁3的连结经由接头10进行。接头10具有设置面10a,当接头10设置于杆2时,该设置面10a与杆2的上端面接触,在该设置面10a的中央设有贯通孔10d。当设置面10a设置于杆2的上端面时,该贯通孔10d位于与设于杆2的中央部20的螺纹孔对应的位置。进而,如图10所示,利用螺钉将接头10连结于杆2。
进一步,接头10具有设置面10b,当接头10设置于梁3时,该设置面10b与梁3的端面接触,在该设置面10b的中央设有贯通孔10e。当设置面10b与梁3的端面接触时,该贯通孔10e位于与设于梁3的中央部30的螺纹孔对应的位置。进而,如图10所示,利用螺钉将接头10连结于梁3。进一步,在接头10上设有梁引导部10c,当设置面10b与梁3的端面接触时,该梁引导部10c嵌入梁3的布线用槽部38的端部。如图10所示,通过梁引导部10c嵌入布线用槽部38,能够容易地进行将梁3连结于接头10时的作业。该设置面10b、梁引导部10c、贯通孔10e根据杆2的形状在接头10上设有4处。
另外,在利用螺钉将接头10连结于杆2的情况下,如图9所示,从接头10上部的开口部插入螺钉,并进行连结作业。并且,在利用螺钉将接头10连结于梁3的情况下,可以从接头10上部的开口部插入螺钉并进行连结作业,或者也可以利用位于与在连结中使用的贯通孔10e对置的位置处的贯通孔10e。
在以这种方式经由接头10使杆2、梁3连结在一起之后,如图8所示,利用调节器支架(adjuster support)12盖住接头10上部的开口部。在该调节器支架12中设有切有内螺纹的筒部,且设有覆盖该筒部的调节器罩13和具有与筒部螺合的螺纹部的调节器(adjuster)14。该调节器14是用于调整与放置空间构造体1的办公室等的天花板之间的距离的部件。
下面,根据图11~14对将杆2的下部彼此连结在一起的小梁4的连结进行说明。图11是示出杆2的下部处的杆2与小梁4的连结情况(例如空间构造体1中的杆2c与小梁4c之间的连结)的图。图11~13是示出杆2与小梁4之间的连结的详细情况的图。
该杆2与小梁4的连结经由接头50、51、52进行。如图11所示,接头50是连接于杆2的下端部的接头。该接头50具备接触面50a,接触面50a具有与设于杆2的中央部20的螺纹孔对应的贯通孔50b。并且,在接头50中设有4组与杆2的对置的外壁面25同样的对置的外壁面50c。并且,在对置的外壁面50c之间并无像杆2的开口部23那样的开口部,而是设有用于固定后面叙述的接头51的螺纹孔。
如图12所示,当接头50连结于杆2的下端部时,利用设于上述接头50的用于固定接头51的螺纹孔和接头51側的贯通孔将接头51连结于接头50。该接头51发挥在后面叙述的接头52和接头50的媒介的功能。在接头51中设有用于支承接头52的支承部51a,在该支承部51a上设有用于与接头52连结的螺纹孔51b。
下面,根据图13对接头52进行说明。接头52预先与小梁4连结。如图13所示,接头52由平行的两根足部52a和与该足部52a相连的基体部52b构成。在该基体部52b的上部中央设有贯通孔52c。进而,该平行的足部52a插入于小梁4的槽部44中并由小螺钉固定。如图14所示,使这样固定有接头52的小梁4与固定有接头51的杆2以及接头50连结。此时,在螺纹孔51b和贯通孔52c重合的状态下,利用螺钉进行接头51和接头52的连结。
在这样经由接头50、51、52使杆2、小梁4连结在一起之后,如图11所示,设置调节器罩53和调节器54。该调节器54是用于调整与放置空间构造体1的办公室等的地板面之间的距离的部件,调节器罩53是用于覆盖调节器54的一部分的部件。
下面,根据图15~图20对空间构造体1中的梁3与梁3的连结进行说明。图15是示出梁3彼此之间的连结的情况(例如空间构造体1中的梁3d与梁3h之间的连结)的图。图16~18是示出在梁3彼此之间的连结中使用的各接头的结构的图。图19、20是示出利用接头将梁3彼此连结在一起的详细情况的图。
如图15所示,梁3彼此之间的连结经由接头60、61、62进行。此处,如图15所示,接头60是连接于梁3的端部的接头。在图16中示出了接头60的详细构造。接头60具有设置面60a,当该接头60设置于梁3时,该设置面60a与梁3的端面接触,并且在该设置面60a的中央设有贯通孔60b。当设置面60a设置于梁3的端面时,该贯通孔60b位于与设于梁3的中央部30的螺纹孔对应的位置。并且,在与梁3的槽部34对应的设置面60a上设有4个突起部60c,以使接头60相对于梁3的端面的对位容易。进而,如图15所示,利用螺钉将接头60与梁3连结在一起。
进一步,在接头60上设有梁引导部60d,当设置面60a与梁3的端面接触时,该梁引导部60d嵌入梁3的布线用槽部38的端部。通过梁引导部60d嵌入布线用槽部38,从而将梁3连结于接头60时的作业变得容易。并且,在梁引导部60d的内側设有用于连结在后面叙述的接头62和该接头60的螺纹孔60e。
图17中示出接头61的详细构造,图18中示出接头62的详细构造。这些接头是协作地发挥功能的接头,该情况如图19、20所示。接头61具有:平板状的基体部61a;从基体部61a的一端朝上方突出的爪部61b;以及从该基体部61a的另一端朝该爪部61b的相反侧即下方延伸的引导部61c。并且,在基体部61a设有螺纹孔61d。
接头62在基体部62a的上部中央附近设有四边形状的贯通孔62b。该贯通孔62b的横向宽度是能够收纳接头61的宽度。进而,在该贯通孔62b的下部设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引导槽62c,进一步,在引导槽62c的下部设有下部基体部62d。该下部基体部62d比引导槽62c更向前面鼓出,且在其表面设有贯通孔62e。并且,在贯通孔62b的上部设有突起部62f,在该突起部62f的内部设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贯通孔62g(参照图20)。进一步,在接头62的基体部62a的背面设有朝下方突出的爪部62h(参照图20)。
这些接头61、62的协作功能的发挥如图19所示。即,接头61的爪部61b和接头62的爪部62h插入梁3的侧面侧的槽部34,进而爪部61b与形成该槽部34的上侧的端面32卡合、爪部62h与形成该槽部34的下侧的端面32卡合,由此两个接头被固定于梁3的侧面侧的任意位置。根据图20对该接头61、62的协作功能的发挥的情况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20(a)所示,在接头61的爪部61b与贯通孔62b对置的状态下将接头61插入贯通孔62b内。此时,将接头61插入到这样的位置:爪部61b和爪部62h处于被收纳在梁3的槽部34内的状态、且接头61的引导部61c与接头62的引导槽62c接触。进而,接头61的螺纹孔61d和接头62的贯通孔62g形成为在上下方向位于一条直线上的状态。因此,从贯通孔62g朝螺纹孔61d插入螺钉,且形成该螺钉的前端与引导槽62c的端部接触的状态。因此,当使该螺钉旋转时,在引导部61c在引导槽62c上滑动的状态下,接头61相对于接头62在上下方向进行相对移动。其结果是,通过螺钉的旋转来调整爪部61b与爪部62h之间的间隔,从而控制两个爪部与槽部34(形成该槽部的端面32)之间的卡合状态。
附带着说,当调整螺钉从而使两个爪部与槽部34卡合的卡合力变弱时,接头61和接头62协作地在梁3的侧面侧的槽部34的开口部33中滑动,能够移动到任意位置。进而,通过在该任意位置调整螺钉而使两个爪部与槽部34之间的卡合力变强,能够将接头61和接头62相对于梁3固定于该位置。即,该接头61和接头62相当于本发明所涉及的连结单元。
这样,通过使设置于其他的梁3的接头60与固定于一根梁3的接头61、62连结,能够执行该一根梁与该其他的梁的连结。具体而言,通过经由接头60的螺纹孔60e和接头62的贯通孔62e将两个接头螺纹紧固,能够达成梁彼此之间在任意位置的连结。
下面,根据图21~图26对空间构造体1中的在梁3的中途连结杆2的方法进行说明。图21是示出梁3与杆2的连结的情况(例如空间构造体1中的梁3f与杆2h之间的连结)的图。图22~图26是示出在梁3和杆2的连结中使用的接头和滑动连结装置的结构的图。
如图21所示,梁3与杆2的连结经由接头70和滑动连结装置71进行。此处,如图21所示,接头70是连接于杆2的端部的接头。图22中示出接头70的详细构造。接头70具有设置面70a,当接头70设置于杆2时,该设置面70a与杆2的端面接触,并且,该设置面70a构成接头70的下部的基体部70b。在该基体部70b中设有贯通至设置面70a的贯通孔(未图示)。进一步,在接头70中、在具有该设置面70a的基体部70b上设有支承部70d,该支承部70d的中央部开口,且夹着该开口部分别具有贯通孔70c。另外,能够经过该开口部访问设置于上述基体部70b的贯通孔,进一步,当设置面70a设置于杆2的端面时,该贯通孔位于与设于杆2的中央部20的螺纹孔对应的位置。此处,能够利用螺钉将接头70连结于杆2。
并且,设于接头70的支承部70d的贯通孔70c与设于滑动连结装置71的螺纹孔(左右两端的两个螺纹孔)对应,经由上述贯通孔和螺纹孔利用螺钉连结接头70和滑动连结装置71。并且,在与接头70相比滑动连结装置71较小的情况下,也可以使两个滑动连结装置71与一个接头70连结。
此处,以下对滑动连结装置71的详细情况进行说明。滑动连结装置71由图23所示的施力部件72和图24所示的基体部件73构成。这两个部件是完全独立的部件。施力部件72由具有轮廓形状的施力部72a、从施力部72a朝一个方向突出的突起部72b、以及从施力部72a朝与突起部72b相反的方向突出的突起部72c构成。施力部72a相对于连结设置有突起部72b和突起部72c的各点的线形成为线对称。施力部72a的具体的形状为:在各突起部附近(在图中用R1表示的区域)为稍稍沿着线对称的中心线的形状,进一步,当接近施力部72a的中央时(在图中用R2表示的区域)以从线对称的中心线离开的方式形成为圆弧状,在施力部72a的中央附近(在图中用R3表示的区域)形成为与线对称的中心线大致平行的形状。施力部72a形成为这种形状,由此,用R3表示的区域的施力部容易以用R1表示的区域的施力部为轴沿与图面垂直的方向挠曲,通过该挠曲,施力部72a能够在与图面垂直的方向发挥作用力。并且,突起部72c大致形成为圆柱状的突起形状,突起部72b形成为横向宽度比突起部72c稍宽的形状。另外,该横向宽度比杆2和梁3的开口部23、33的宽度稍小。
如图28所示,基体部件73在基体部73a的中央设有3个螺纹孔73b。进一步,在基体部73a的一端面侧沿着基体部73a的长度方向设有阶梯部73c。另外,该阶梯部73c的宽度(图面上下方向的宽度)比杆2和梁3的开口部23、33的宽度稍小。
根据图25对上述施力部件72和基体部件73在杆2或梁3的槽部24、34内发挥作为滑动连结装置71的功能的情况进行说明。图25中示出的是梁3内的滑动连结装置71的情况,由于在杆2内也是同样的情况因此省略说明。如上所述,梁3的槽部34由从中心部30延伸的间隔壁31和壁面32的各内壁面形成,且其剖面形状为大致六边形。此处,如图25所示,将槽部34的剖面中的大致六边形的顶点称为S1~S6,并将构成开口部33的顶点称为T1、T2。
首先,如图25(a)所示,使施力部件72从开口部33滑入槽部34。此时,突起部72c位于槽部34的进深部(顶点S3、S4附近),突起部72b位于开口部33附近(顶点T1、T2之间)。并且,施力部72a的位于区域R3的部分位于槽部34的顶点S1、S2之间以及顶点S5、S6之间的内壁面附近。此时,由于在施力部72a与该内壁面之间存在稍许间隙,因此施力部72a不会成为挠曲状态。
在图25(a)所示的状态下,能够经由突起部72b使施力部件72在梁3的槽部34内自由移动。在使施力部件72移动到槽部34的任意位置之后,如图25(b)所示将基体部件73插入槽部34内。此时,对于基体部件73,基体部件73的未设置阶梯部73c的面与施力部件72的施力部72a的突起部72b突出的一侧的面接触,该阶梯部73c位于开口部33。
在图25(b)所示的状态中,由于施力部件72的施力部72a被基体部件73压入槽部34的进深部,因此施力部72a的位于区域R3的部分与由间隔壁31形成的内壁面(顶点S2、S3之间,以及顶点S4、S5之间)接触。该内壁面随着朝槽部34的进深部前进而宽度变窄。因此,在图25(b)所示的状态下,施力部件72的施力部72a以上述方式挠曲,由于该挠曲,产生将基体部件73按压在开口部33附近的壁面32上的作用力。其结果是,由施力部件72和基体部件73构成的滑动连结装置71被固定于梁3内的任意位置。
进而,夹着设于接头70的支承部70d的贯通孔70,利用螺钉将连结着该接头70的杆2与固定于梁3内的滑动连结装置71的螺纹孔73b连结在一起,由此,能够如图1所示的空间构造体1那样将杆2设置于梁3的任意位置。
此处,根据图26对变更暂且固定于任意位置的滑动连结装置71的固定位置时的情况进行说明。首先,如图26(a)所示,使由施力部件72赋予了作用力的基体部件73朝箭头方向移动,直到移动至完全不会受到施力部件72的作用力的位置。此时,当从剖面方向观察槽部34时,成为如图26(b)所示的情形。基体部件73脱离,由此施力部件72成为图26(b)所示的状态。此时,施力部件73在槽部34内存在于施力部件72所存在的空间以外的空间。
但是,如图26(b)所示,基体部件73成为在槽部34内与施力部件72的突起部72c干涉的状态。这意味着,即便基体部件73处于从由施力部件72产生的作用力释放出来的状态,该基体部件73也无法在槽部34内自由移动,其移动由施力部件72限制。该情况尤其是当滑动连结装置71在杆2内的槽部24使用时具有重要的意义。由于杆2是从地板面沿竖直方向延伸的部件,因此在从作用力释放出来的基体部件73上作用有重力。因此,存在基体部件73落下至杆2的下部的可能性。但是,当以使突起部72b侧位于下方并使突起部72c侧位于上方的方式在槽部24内使用滑动连结装置71时,如上所述,利用突起部72c限制基体部件73的移动,由此能够可靠地防止基体部件73落下。
另外,在将基体部件73从由施力部件72产生的作用力释放出来之后,将基体部件73从开口部33取出,并在使施力部件72移动到新的位置之后再次将基体部件73插入槽部24、34内,由此能够进行滑动连结装置71的固定。
下面,根据图27对空间构造体1中的将小梁4连结于杆2的中途的方法进行说明。如图27所示,杆2与小梁4的连结经由上述的接头51、52以及滑动连结装置71进行。即,以上述的方式将滑动连结装置71插入杆2的槽部24内,并在预定位置形成为固定状态。在此处利用接头51侧的贯通孔和滑动连结装置71的螺纹孔73b将连结有接头51、52的小梁4连结于滑动连结装置71。
通过以这种方式使用滑动连结装置71,能够将杆2连结、固定于梁3的任意位置,或者将小梁4连结、固定于杆2的任意位置,但是,滑动连结装置71不仅能够在杆2的固定中利用,而且如下所示能够在投影仪8相对于梁3的固定中利用。此处,根据图28~31对空间构造体1中的投影仪8相对于梁3的连结、固定进行说明。
如图28所示,投影仪8经由由各接头80~83构成的安装装置连结、固定于梁3。此时,上述滑动连结装置71设置于作为投影仪8的安装对象的梁3的竖直下方侧的槽部34中(在图28中未图示滑动连结装置71)。即,基于接头80等的安装装置安装于在槽部34内处于固定状态的滑动连结装置71的螺纹孔73b,进一步,投影仪8连结于这些接头等,由此该投影仪8在悬吊于梁3的状态下被连结、固定。
此处,图28所示的安装装置是在固定了投影仪8相对于梁3的相对位置的状态下能够使该投影仪的影像投影的朝向变更成任意朝向的安装装置。例如,如图28(a)、(b)所示,不用改变投影仪8相对于梁3的相对位置就能够使其朝向变更大约90度,能够对不同的两个屏幕投影影像。以下,对由各接头80~83构成的安装装置的详细情况进行说明。
此处,图29是利用包含梁3的横剖面的面(图28(a)所示的B-B面)剖开该安装装置时的剖面图,图30是利用包含梁3的长度方向的纵剖面的面(图28(b)所示的C-C面)剖开该安装装置时的剖面图。并且,图31是详细示出接头81与接头83之间的连结关系的图。如图29所示,接头80经由设置于梁3的槽部34内的滑动连结装置71的螺纹孔73b与该滑动连结装置71侧连结。此处,如图30所示,接头80形成为中央部隆起的基座形状,接头82的一端侧连结于该基座中央部分。该接头82具有通过推杆机构使安装在其前端的投影仪8旋转的功能。另外,对于该结构在后面叙述。
进一步,在上述接头82的另一端侧连接有接头83。该接头83是大致矩形状的柱部件,进一步,接头81以能够在该接头83的柱面中的相对的两个面上滑动的方式与该接头83连接。投影仪8的上表面连结、固定于该接头81。此处,根据图31,着眼于接头83与81之间的相对移动、即如上所述的接头81的一部分在接头83的两个面上滑动的动作对二者的构造进行详细的说明。
在接头83的柱部件的相对的两个面上,在其大致中央部设有螺纹孔83a,在其前端部(接近投影仪8的前端部)设有螺纹孔83b。并且,在接头81中,在投影仪8的上部所连结的基座板81a上设有两片相互平行地排列的角度调整板81b。在该角度调整板81b中分别设有开设成圆弧状的调整槽81c。进一步,在调整槽81c的下部设有支承槽81d。
在以这种方式构成的接头81、83中,接头83的柱部件插入于两片角度调整板81b之间。进而,螺钉经由接头81的调整槽81c与接头83的螺纹孔83a螺合。进一步,螺钉经由支承槽81d的进深部与设于接头83的柱部件的前端部的螺纹孔83b螺合。此处,通过使接头83相对于接头81的姿态以螺纹孔83b为轴旋转(此时插入于螺纹孔83a的螺钉在调整槽81c内移动),能够使二者的相对关系变化,进而,能够通过螺钉的紧固力保持任意姿态。
此处,根据图30和图32来说明接头82的详细构造。另外,图32是示出构成该接头82的圆盘82b的俯视图和示出该圆盘82b与推杆82a之间的相对关系的图。接头82主要由两根推杆82a、圆盘82b以及旋转轴82d构成。推杆82a和旋转轴82d连结于形成为基座形状的接头80侧,圆盘82b以能够相对于旋转轴82d旋转的状态连结于接头83侧。因此,在接头82中形成为在推杆82a侧和圆盘82b侧能够相对旋转移动的状态。
进而,如图32(a)所示,在圆盘82b上以相等的间隔(角度为45度的间隔)开有8个孔82c。并且,如图30和图32(b)所示,推杆82a、圆盘82b以推杆82a的前端部分能够嵌入该孔82c的方式配置。另外,图32(b)中所示的点划线CL是圆盘82b上的孔82c的中心所遵循的轨迹。这样,在该前端部分嵌入于孔82c的状态下,形成为圆盘82b的以旋转轴82d为中心的旋转被限制的状态。
此处,推杆82a自身是普通的机械要素,在其内部具备以将该前端部分压出的方式施力的弹簧。进而,在该前端部分嵌入于孔82b的状态、即如上所述的圆盘82b的旋转被限制的状态下,当从外部对圆盘82b施加一定程度的力时,经由该前端部分将该弹簧压入,因此伴随于此推杆82a的前端部分也被压入,其结果是能够解除该前端部分与孔82b之间的嵌合。其结果是,圆盘82b能够旋转,进一步,当该圆盘82b持续旋转时,该前端部分嵌入新的孔82c,由此再次限制圆盘82b的旋转。这样,接头82形成为一端侧和另一端侧能够相对旋转移动、并且能够在预定的位置保持一端侧与另一端侧的相对位置关系。另外,圆盘82b上具有8个孔82c,由此本实施例中的具有推杆机构的接头82能够进行每次旋转45度的旋转,但是,接头82中的旋转角能够根据需要适当设定。例如,为了能够进行每次旋转30度的旋转,只要在圆盘82b上以相等的间隔设置12个孔82c即可,并且,该孔82c的间隔并非必须为相等的间隔。
对于以这种方式构成的投影仪8用的安装装置,能够通过接头81与83的相对关系来调整投影仪8的影像投影姿态,进一步,能够通过接头82来调整投影仪8的水平面内的朝向。进而,在能够调整投影仪8的姿态和朝向的状态下,投影仪8经由接头80~83固定于滑动连结装置71。因此,在调整投影仪8的姿态后,能够将投影仪8悬吊固定于梁3,并且能够在投影仪8相对于梁3相对固定的状态下变更投影仪8的朝向。其结果是,相对于如图1所示的在空间构造体1中具备多个屏幕7a、7b、7c的所谓的多屏幕,能够在固定了投影仪8的位置的状态下变更投影仪8的朝向,因此,例如能够从投影仪8对适合于使用者的用途的任意屏幕投影影像。
在图1所示的空间构造体1中,通过利用滑动连结装置71将新的杆2连结于梁3、或者容易地变更已经连结的杆的位置,能够形成新的任意空间。这点对于连结杆2与小梁4的情况、或者进一步将新的梁3连结于既存的梁3的情况也是同样的。
因此,图33中示出从图1所示的空间构造体1形成新的任意空间的一例,并且,以下对该新的任意空间中的投影仪8的上述安装装置的作用进行说明。图33所示的空间构造体1与图1所示的空间构造体1之间的不同点在于:利用接头60、61、62将新的梁320架设于梁3b与梁3f之间这点、以及从梁3b的中途连结新的杆310并在该杆310与既存的杆2e之间设置新的屏幕9这点。因此,在图33所示的新的空间构造体1中,除了位于该矩形体的同一面上的既存的屏幕7a~7c之外,在该矩形体的其他的面上还设有屏幕9。
此处,由于投影仪8通过上述的由接头80~83构成的安装装置连结、固定于新的梁320,因此,在由图33所示的新的空间构造体1所形成的任意空间中,通过适当选择投影仪8的影像投影方向,能够对屏幕7a~7c、屏幕9中的适合于使用者的用途的任意屏幕投影影像。
另外,在上述的本发明的实施例所涉及的投影仪安装装置中,当将投影仪8的影像投影目标从构成多屏幕的一个屏幕切换到其他的屏幕时,在通过该安装装置使投影仪8在水平面内旋转的同时,有时还需要进行该投影仪的水平面内的微调。在这种情况下,该必要的微调也可以进行投影仪8内的基于机械、电气功能的光轴调整等。另外,由于这点是公知技术,因此在本实施例中省略详细的记载。
并且,存在由上述投影仪安装装置安装的投影仪8的光轴与作为该投影仪的投影目标的屏幕所成的角偏离直角的情况(例如,在将投影仪8安装于图1所示的空间构造体1的状态下,对屏幕7a投影影像的情况)。在该情况下,有可能在投影到屏幕上的影像中产生梯形变形,但是,能够利用投影仪8的梯形变形补正功能解决该问题。另外,由于该梯形变形补正功能是公知技术,因此在本实施例中省略详细的记载。
<实施例2>
下面,示出对投影仪8的旋转进行调整的机构的其他的实施例。在上述的实施例中示出了在固定了投影仪8相对于梁3的相对位置的状态下使该投影仪的影像投影的朝向在水平面内变更为任意朝向的例子,但是,在本实施例中示出在固定了该投影仪8的状态下使该投影仪8的影像投影的朝向在水平面内和竖直面内变更为任意朝向的例子。由此,例如不用如图28所示那样改变投影仪8相对于梁3的相对位置就能够使投影仪8的朝向在水平面内变更大约90度、并且在垂直面内变更45度,能够对不同的两个屏幕或者一个屏幕中的水平·竖直方向的投影位置进行调整。以下,根据图34~图37C对本实施例所涉及的投影仪8的安装装置的详细情况进行说明。
此处,图34是利用包含梁3的长度方向的纵剖面的面(图28(b)所示的C-C面)剖开该安装装置时的剖面图,即从与图30同样的起点观察该安装装置时的图。并且,图35是利用包含梁3的横剖面的面(图28(a)所示的B-B面)剖开该安装装置时的剖面图,即从与图29同样的起点观察该安装装置时的图。另外,在构成图34、35所示的安装装置的构成要素中,对与图29、30所示的安装装置的构成要素相同的要素赋予相同的参照标号并省略详细的说明。
本实施例所涉及的安装装置与图29、30所示的安装装置的不同点在于与接头81和83相当的部位、即用于调整投影仪8的竖直方向的朝向的接头部分。在图20等所示的安装装置中,通过使螺钉在调整槽81c内相对于接头81c相对移动来调整投影仪8的竖直方向的朝向。在本实施例所涉及的安装装置中,通过在投影仪8的竖直面内的旋转中也应用控制投影仪8在水平面内的旋转的推杆机构(由推杆82a、圆盘82b、孔82c构成),能够与水平方向同样地在竖直方向将投影仪8的朝向调整为适合于使用者的用途的任意朝向。
详细地说,在本实施例所涉及的安装装置中,代替上述接头83使用接头93,代替上述接头81使用接头91。接头91主要由两根推杆91a、半圆盘91b、孔91c以及旋转轴91d构成。另外,该推杆91a是与前面示出的推杆82a在本质上相同的机械要素,能够根据实施方式适当地调整其前端部分的作用力等。并且,与上述接头83相同,接头93是大致矩形状的柱部件,接头91和接头93以接头91的半圆盘91b能够在接头93的柱面中的相对的两个面上滑动的方式连接。进而,推杆91a和旋转轴91d固定于接头93侧,半圆盘91b以能够相对于旋转轴91d旋转的状态连结于接头93侧。因此,在接头91中,在推杆91a侧和半圆盘91b侧形成为能够相对旋转移动的状态。
进而,如图34所示,在半圆盘91b上以相等的间隔(以角度为45度的间隔)开有5个孔91c(图34所示的状态是推杆91a与中央的孔91c重合的状态)。进而,与上述的推杆82a和圆盘82b的情况同样,以推杆91a的前端部分能够嵌入该孔91c的方式确定推杆91a、半圆盘91b的相对位置关系。这样,在推杆91a的前端部分嵌入孔91c的状态(图34所示的状态)下,半圆盘91b成为以旋转轴91d为中心的旋转被限制的状态。
进而,对于该推杆91a,与上述推杆82a的情况同样,在推杆91a的前端部分嵌入孔91c的状态中,当对半圆盘91b施加一定程度的外力时,经由该前端部分将该弹簧压入,伴随于此,推杆91a的前端部分也被压入,其结果是能够解除该前端部分与孔91c之间的嵌合。其结果是,半圆盘91b能够旋转,进一步,当该半圆盘91b持续旋转时,推杆91a的前端部分嵌入新的孔91c,由此再次限制半圆盘91b的旋转。这样,通过接头91和93,两个接头能够相对旋转移动,并且,能够在预定位置保持两个接头的相对位置关系。另外,在本实施例中,孔91c以45度的间隔设置,但是,该角度能够根据需要适当设定。
对于以这种方式构成的接头8用的安装装置,除了推杆82a的作用之外,还能够通过推杆91a的作用来调整投影仪8的水平面内以及竖直面内的朝向。进而,在能够调整投影仪8的姿态和朝向的状态下,投影仪8经由各接头固定于滑动连结装置71。另外,此时,投影仪8经由安装适配器8a连结于由这些接头构成的安装装置。因此,在调整投影仪8的姿态后,能够将投影仪8悬吊固定于梁3,并且,能够在投影仪8相对于梁3相对固定的状态下容易地在水平方向以及竖直方向变更投影仪8的朝向。其结果是,相对于如图1所示的在空间构造体1中具备多个屏幕7a、7b、7c的所谓的多屏幕,能够在固定了投影仪8的位置的状态下变更投影仪8的朝向,并且,能够变更屏幕内的竖直方向的投影位置。进一步,即便是在设置于天花板·地板面·桌面等的上下的多屏幕的情况下,使用者也能够容易地选择投影仪8的投影屏幕。
此处,当使用者调整投影仪8的朝向时,在图34、35所示的状态下,要求使用者抓住操作部90朝各接头的旋转方向赋予转矩。在投影仪8设置于使用者的手能够到达的高度的情况下,上述情况几乎不会造成障碍,但是,当高度变高时使用者无法容易地进行投影仪8的朝向调整。因此,为了使投影仪8的朝向调整容易,优选在上述安装装置安装图36A~36C、图37A~37C所示的操作用的操作手柄。
首先,对图36A~36C所示的操作手柄95进行说明。此处,图36A是从投影仪8的侧方观察安装有操作手柄95的状态的图,图36B是从前方观察该状态的图,图36C是示出操作手柄95相对于投影仪8侧的安装状态的图(从上方观察投影仪8的图)。如这些图所示,操作手柄95大致呈C字状,其两端连结于投影仪8的适配器8a。其结果是,以包围投影仪8的周围的方式形成有用于调整该投影仪8的朝向的环状的操作部。
此时,如图36A所示,在环状的操作手柄95中,划定沿竖直方向延伸的竖直框95a和沿水平方向延伸的水平框95b。使用者把持这些框对安装装置赋予转矩,由此能够容易地调整投影仪8的朝向。例如当使用者用双手把持两个竖直框95a时,能够容易地对投影仪8赋予竖直方向或者水平方向的转矩。并且,使用者即便把持水平框95b的离得较远的部位也同样能够容易地对投影仪8赋予转矩。
首先,对图37A~37C所示的操作手柄96进行说明。此处,图37A是从投影仪8的侧方观察安装有操作手柄96的状态的图,图37B是从投影仪的后方观察该状态的图,图37C是示出操作手柄96相对于投影仪8侧的安装状态的图(从上方观察投影仪8的图)。如这些图所示,操作手柄96呈棒形状,其一端经由安装配件96a与投影仪8的适配器8a连结。其结果是,在从投影仪8安装于安装装置的部位离开预定距离L的位置,操作手柄96处于垂下的状态。
因此,如上所述,使用者能够高效地对具有能够在水平面内和竖直面内旋转的机构的安装装置赋予用于调整投影仪8的朝向的转矩。另外,在图37A所示的状态下,当使用者沿箭头所示的方向赋予转矩时,能够调整投影仪8在竖直面内的朝向,当沿与图37A的纸面垂直的方向赋予转矩时,能够调整投影仪8在水平面内的朝向。
另外,在不会对投影仪8的影像投影造成障碍的情况下,上述操作手柄95、96可以始终安装于投影仪8,或者也可以仅在需要调整投影仪8的朝向时暂时连结于适配器8a。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根据本发明所涉及的投影仪装置,能够在空间构造体中根据使用者的期望适当地选择投影仪的屏幕位置。因此,产业上的利用性极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