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生物技术,特别是涉及一种肿瘤特异性转移因子的制备方法。
二、背景技术
已今为止,医学界普遍采用外科手术的方法来治疗绝大多数恶性肿瘤。 然而,由于肿瘤发生的隐匿性和发展的侵袭性,半数以上肿瘤患者在确诊之 初实际上已出现了瘤细胞的远处转移或亚临床转移灶,患者最终还是被癌魔 夺去了生命。如何控制术后复发,消灭亚临床转移灶,克服放疗对扩散性病 灶的无效作用,减轻化疗对机体免疫功能抑制带来的不良影响,成为世纪性 一大课题。继常规的手术、放疗、化疗之后,肿瘤的生物治疗已成为肿瘤治 疗的新模式,肿瘤生物治疗的主体是肿瘤免疫治疗,它的作用机制:一是诱 导肿瘤细胞自身生长的停滞或凋亡,二是激活机体内具有抗肿瘤特异性和细 胞毒活性的T细胞的产生,达到特异性杀伤肿瘤的目的。然而,肿瘤不仅是 系统性疾病,也是全身性疾病,肿瘤的治疗除手术和放疗等局部治疗外,还 必须进行全身治疗。从目前国际发展状况来看,肿瘤主动特异性免疫治疗显 示了更为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用肿瘤特异性转移因子来治疗肿瘤正是基于 上述的作用机理,肿瘤特异性转移因子能激活细胞毒活性的T细胞的产生及 细胞因子的分泌,重建、修复及调动机体免疫功能,主动特异性地激发机体 对肿瘤细胞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能力,特异性抑制、杀伤相应的肿瘤细胞, 对手术切除原发灶患者具有控制转移、消除残余癌细胞的作用,达到治疗恶 性肿瘤的目的。对淋巴细胞的特异性激活和对肿瘤细胞的专一性抑制和杀伤 作用的共同存在是肿瘤特异性转移因子的治疗依据及特点,使得肿瘤特异性 转移因子成为一种安全有效主动特异性免疫治疗理想的药物。
三、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肿瘤特异性转移因子的制备方法,利用肿瘤 特异性转移因子对肿瘤细胞的专一性抑制和杀伤作用的特点,采用生物技术 制成高效、特异的抗肿瘤药物。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的技术方案的制备方法由以下几个步骤 组成:
A.制备抗原:制备所需的原料为癌症患者的癌组织,制备过程为:匀浆 后,以5000~10000转/分钟的速度离心20~60分钟后,弃沉淀,再以8000~ 12000转/分钟的速度离心20~60分钟,最后收上清液除菌,定性定量,分 装保存;
B.动物免疫:免疫过程为:采取腹股沟、颈背、腹腔等多点皮下注射, 共8~12点,每周免疫1次,共免疫4次,首次免疫和第二次免疫采用抗原 加佐剂;第三、四次免疫只用抗原。
C.制备肿瘤特异性转移因子:将经癌细胞抗原免疫的动物脾脏、淋巴结 绞碎,匀浆后,冻融:冻结温度为-20~-70℃,融化温度为20~30℃,冻融2~ 5次,最后低温透析,定量定性,无菌分装。 四、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步骤为:
1.制备抗原:
取手术切下的新鲜癌标本,用1~3倍体积的匀浆液,匀浆分散,匀浆 液条件是:0.9%NaCL、20mmol/L磷酸盐缓冲液(PBS)-1mmol/L乙二胺 四乙酸二钠(EDTA-2Na)(PH7.4),或20mmol/L三羟甲基氨基甲烷·盐 酸(Tris·HCl)缓冲液(PH7.4);离心:5000~10000转/分钟、20~60分 钟,弃沉淀;再离心:收上清,离心:8000~12000转/分钟、20~60分钟, 收上清除菌,定性定量,分装保存。
2.免疫动物:
选择符合规定之健康山羊,每只重约20Kg,采取腹股沟、颈背、腹腔 等多点皮下注射,共8~12点,每周免疫1次,共免疫4次。首次免疫抗原 10~30毫克/次,加等量完全福氏佐剂;第2次免疫:抗原10~30毫克/次, 加等量不完全福氏佐剂;第3、4次免疫:单用抗原50~100毫克/次。用皮 试法检查山羊的致敏状态。
3.制备肿瘤特异性转移因子:
将经肿瘤抗原免疫的山羊脾脏、淋巴结处理干净,绞碎匀浆,冻于-20~ -70℃低温下并于20~30℃温度下融化、如此反复冻融2~5次,对生理盐水 透析(5000~14000D透析袋)、在温度2~10℃条件下,收透析外液,无菌 抽滤,定性定量,并做生物活性检测,分装。
本发明的特点:1.制备过程采用二次离心,可提高抗原的纯度;2.配 制的匀浆液利于抗原的释放溶解及保护抗原的完整性;3.免疫的次数及用 量既可保证肿瘤特异性转移因子的质量又能提高其产量;4.透析条件能提高 肿瘤特异性转移因子的纯度。
本发明的优点:肿瘤特异性转移因子本身不具免疫原性,可长期反复注 射,使用安全、效果明显,是目前预防和治疗恶性肿瘤的一个安全有效实用 的新方法新技术,具有广泛的市场应用前景及一定的社会价值。且对于消化 系统肿瘤、肺癌、肾癌、乳腺癌、恶性黑色素瘤、颅内易复发性肿瘤等均有 较好疗效。
本发明的实施例:
1.制备抗原:收集手术切下的新鲜癌标本,剔除癌灶周围的正常组织, 以PH7.4,20mmol/L磷酸盐缓冲液(PBS)-1mmol/L乙二胺四乙酸二钠 (EDTA-2Na)缓冲液清洗、浸泡、匀浆分散,在4℃、7000转/分钟条件 下离心30分钟;收上清,再次在4℃、12000转/分钟条件下离心50分钟, 收上清液除菌,留少部分测蛋白量,分装,-20℃冻存备用。
2.免疫动物:选择符合《实验动物管理规程》山羊,每只20公斤, 采用腹股沟、颈背、腹腔等多点皮下注射,共8~12点、每点0.5毫升,每周 免疫1次,共免疫四次。首次免疫取20毫克/次癌抗原加等量完全福氏佐剂; 第二次免疫取20毫克/次癌抗原加等量不完全福氏佐剂;后二次免疫用80 毫克/次癌抗原。用皮试法检查山羊的致敏状态。
3.制备肿瘤特异性转移因子:取经免疫的山羊脾脏、淋巴结,剪除包 膜、脂肪、纤维组织、用灭菌生理盐水反复洗涤后剪碎,匀浆,-70℃至30 ℃反复冻融5次,镜检破碎细胞达90%以上,离心弃沉淀取上清液,收上 清液装透析袋4℃生理盐水透析30~40小时,透析袋分子量5000D以下, 收透析外液过滤除菌,以最高吸收峰处(251nm)8.0abs为1个肿瘤特异性 转移因子单位(单位/毫升),按生物制品分装规程分装,每支2毫升含2单位。
肿瘤特异性转移因子成品检定:
外观:无异物无沉淀无色或淡黄色透明、澄清的液体
无菌试验:按2000年版二部《中国药典》附录XIH检查,应符合定。
PH值:PH6.0~7.2,依2000年版二部《中国药典》附录VIH检查,应 符合规定。
多肽含量:Folin-酚法,1.0~1.5毫克/毫升
核糖含量:3.5-二羟甲苯比色法0.6~0.7毫克/毫升
E252±2nm:有特征吸收峰
E250nm、1cm:15~18
E260/280nm:E260/280=2.0~2.3
蛋白质:取本品2毫升加20%磺基水杨酸2毫升振摇,不得产生浑浊
热源:按2000年版二部《中国药典》附录XIE检查,应符合规定
过敏试验:取体重250~350克的健康豚鼠5只,连续次隔日腹腔注射本 品0.5毫升,放置2周后,再自股静脉注射本品1.0毫升,注射后15分钟内,观察 动物不得有连续次干咳、连续3次前爪抓鼻、明显竖毛、四肢发软、躺卧、 呼吸困难、痉挛、虚脱及死亡等现象。
异常毒性:取体重17~20克的健康小白鼠5只,分别由尾静脉注射本 品0.5毫升,72小时内不得有死亡;如有死亡时,应另取体重18~19克的小 鼠10只复试,全部小鼠在72小时内不得有死亡。
急性毒性试验:小鼠40只,随机分成二组。一组肌肉注射20毫升/公 斤受试药(分二次给药),另一组一次性静脉注射30毫升/公斤受试药,受 试药量分别相当于临床成人拟用剂量的250倍和375倍,连续观察7天。结 果表明:40只小鼠全部存活,给药后亦未观察到明显的毒性反应。小鼠生 长良好,饮食如常,体重增加,行为活动未见异常,毛色光滑。试验结束, 将小鼠脱颈处死尸检,肉眼观察心、肝、脾、肺、肾等主要脏器,未见明显 病理变化。
活性测定及结果:
E-玫瑰花结实验:取相同小试管4支,2支分别加入Hanks液0.2毫 升作对照管,另2支分别加供试液0.2毫升作测定管。每管加入淋巴细胞悬 液0.1毫升,混匀,置37℃恒温水浴活化60分钟。取出,离心(200g,10 分钟),弃去上清液,加0.5%绵羊红细胞悬液0.1毫升,摇匀。置37℃温育 10分钟,离心(100g,5分钟),弃去上清液,将细胞轻轻水平旋转混匀, 加固定液0.1毫升,轻轻混匀。置4℃冰箱15分钟。取出,每管取1滴分别 置于载玻片上,用预先布匀染色液的盖玻片复盖于待染液滴上染色。用高倍 镜镜检计数。凡淋巴细胞表面粘附4个以上绵羊红细胞者,即计算为玫瑰花 结细胞的百分率,求出各组的平均值。结果:样品管的活性玫瑰花结百分率 比对照管的活性玫瑰花结百分率提高10%以上。
MTT-LAI实验:实验分组:对照组为单加培养液、单加普通转移因子、 单加肿瘤抗原及普通转移因子+肿瘤抗原;实验组为肿瘤特异性转移因子+ 相应肿瘤抗原。实验步骤:将小鼠脾淋巴细胞用含10%小牛血清的 RPMI-1640液稀释成1×106个/毫升,于96孔细胞培养板中每孔加入细胞液 100微升。按实验分组向每孔再加入培养液或各样品。加样完毕,将孔板于 37℃培养2.5小时,翻转孔板,弃去孔内上清。然后向各孔内加入180微升 不含小牛血清的RPMI-1640液和20微升的MTT溶液(5毫克/毫升),37℃ 再孵育4小时。离心(1000g,15分钟)微孔板,弃上清,每孔加入200微 升二甲基亚砜以溶解细胞内形成的蓝色化合物(Formazan),室温放置15分 钟。于ELISA-reader DYNATECH MR4000 570nm比色。每组设复孔三份。 粘附抑制指数按下式计算:
结果:肿瘤特异性转移因子+相应肿瘤抗原组的白细胞粘附抑制效应 (LAI指数%)远高于其它各对照组(P<0.01),结果相差非常显著,提示肿瘤 特异性转移因子转移的LAI效应是针对相应肿瘤抗原的。说明:肿瘤特异性 转移因子+相应肿瘤抗原,如胃癌特异性转移因子+胃癌抗原、肺癌特异性转 移因子+肺癌抗原、乳腺癌特异性转移因子+乳腺癌抗原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