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吸收性物品用的被赋形的无纺布,含有该被赋形的无纺布的吸收性物品,以及上述被赋形的无纺布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有通过加工无纺布制造成的具有各种特性的无纺布。
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有吸收性物品的表面片,所述吸收性物品的表面片提高了合身性、手感、干燥性以及柔软性等对吸收性物品的表面片所要求的各种物理特性。
专利文献1的表面片是由无纺布构成的表面片,所述无纺布以没有平面部的方式交替地排列多个凸条部和槽部,上述凸条部弯曲成凸状,并且上述槽部弯曲成凹状,上述槽部具有隔开间隔地配置的多个开口,其特征在于,在与上述凸条部及上述槽部平行的方向(MD)上的体柔软度与在与上述凸条部及上述槽部垂直的方向(CD)上的体柔软度之比(MD/CD)在1.7以上,在上述CD方向上的体柔软度在12g以下,并且,在0.5g/cm2的负荷下的厚度d在0.7mm以上。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8-302555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由于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表面片通过将销辊高温加热,利用热将与凸状销周缘部接触的无纺布部分地软化或者部分地熔融来制造,因此,无纺布的下端周缘部容易硬化,存在皮肤触感恶化的倾向。另外,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表面片中,由弯曲成凸状的凸条部形成的平面方向的通气路与由开孔形成的厚度方向的通气路,除了构成表面片的无纺布的空隙之外是不连通的,在表面片的背面侧在平面方向上移动的高湿度的空气等难以移动到表面片的表面侧,厚度方向的通气性差。
另外,尽管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表面片具有在厚度方向上开口的开孔,但是,由于开口在表面片的厚度方向上开口,并且开孔的下端周缘部形成表面片的底面,所以,在不存在开孔的地方处的表面片的背面的空气难以移动到表面片的表面。
由于以上原因,本公开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吸收性物品用的被赋形的无纺布,所述被赋形的无纺布具有优异的皮肤触感、以及因易于使一面侧的空气向另一面侧移动而在厚度方向上优异的通气性。
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人获得一种吸收性物品用的被赋形的无纺布,所述无纺布具有第一面、与第一面相反侧的第二面、以及厚度方向,使上述第二面与吸收性物品的结构构件相对向地使用该无纺布,其特征在于,上述无纺布包含有热塑性树脂纤维,上述无纺布配备有在第一面具有开口部且向第二面侧凹陷的多个凹部、以及设置在上述凹部之外的区域的从第一面贯通到第二面的多个贯通孔,上述多个凹部的每一个具有周壁部和底部,上述周壁部从上述开口部的端缘朝向第二面侧在上述厚度方向上伸出,上述底部与上述周壁部的与上述开口部相反侧的端缘连接,并且,上述多个凹部的至少一部分在其周壁部配备有从第一面到第二面贯通上述周壁部的孔部。
发明的效果
本公开的吸收性物品用的被赋形的无纺布具有优异的皮肤触感和因易于使一面侧的空气向另一面侧移动而在厚度方向上优异的通气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第一种实施方式的被赋形的无纺布1的平面图。
图2是图1的区域II的放大图。
图3是图2的III-III端面处的端面图。
图4是图2的IV-IV端面处的端面图。
图5是示意地表示用于根据第四种实施方式的方法的制造装置101的图。
图6是示意地表示第一赋形辊121及第二赋形辊125的主要部分的放大立体图。
图7是示意地表示第二赋形辊125的销126的配置的主要部分放大图。
图8是用于说明第二赋形辊125的销126的图。
图9是表示第一赋形辊121和第二赋形辊125的啮合的主要部分放大图。
图10是在实施例1中制造的被赋形的无纺布No.1的电子显微镜照片。
图11是在实施例1中制造的被赋形的无纺布No.1的电子显微镜照片。
具体实施方式
本公开涉及以下的方式。
另外,在本说明书中,在有的情况下将吸收性物品用的被赋形的无纺布简单地称为“被赋形的无纺布”。
【方式1】在具有第一面、与第一面相反侧的第二面、以及厚度方向,且使上述第二面与吸收性物品的结构构件相对向地使用的吸收性物品用的被赋形的无纺布中,其特征在于,
上述无纺布包含有热塑性树脂纤维,
上述无纺布配备有在第一面具有开口部且向第二面侧凹陷的多个凹部、以及设置在上述凹部之外的区域的从第一面贯通到第二面的多个贯通孔,
上述多个凹部的每一个具有周壁部和底部,上述周壁部从上述开口部的端缘朝向第二面侧在上述厚度方向上伸出,上述底部与上述周壁部的与上述开口部相反侧的端缘连接,并且
上述多个凹部的至少一部分在其周壁部配备有从第一面到第二面贯通上述周壁部的孔部。
方式1中记载的被赋形的无纺布具有向第二面侧凹陷的多个凹部,并且,凹部的周壁部配备有孔部。从而,凹部的柔软性优异,被赋形的无纺布的第一面的皮肤触感优异。
另外,方式1中记载的被赋形的无纺布,由于具有向第二面侧凹陷的多个凹部,因此,在第二面侧,凹部以外的区域形成平面方向的通气路,被赋形的无纺布的平面方向的通气性优异。进而,由于上述被赋形的无纺布配备有多个贯通孔和形成在多个凹部的至少一部分的周壁部上的孔部,它们形成与平面方向的通气路连通的厚度方向的通气路,因此,被赋形的无纺布因易于使一面侧的空气向另一面侧移动而厚度方向的通气性优异。
从而,方式1中记载的被赋形的无纺布具有优异的皮肤触感、以及因易于使一面侧的空气向另一面侧移动而厚度方向的通气性优异的效果。
另外,在将方式1中记载的被赋形的无纺布用于吸收性物品的情况下,形成平面方向的通气路,所述平面方向的通气路形成于被赋形的无纺布与吸收性物品的材料之间且形成在凹部以外的区域。另外,被赋形的无纺布配备有多个贯通孔和形成在多个凹部的至少一部分的周壁部上的孔部,它们形成与平面方向的通气路连通的厚度方向的通气路。其结果是,吸收性物品内的高湿度的空气可以通过上述平面方向的通气路而在被赋形的无纺布的平面方向上移动。另外,在平面方向上移动的高湿度的空气可以通过厚度方向的通气路移动到吸收性物品之外。从而,包含方式1记载的被赋形的无纺布的吸收性物品,具有优异的皮肤触感、以及因易于使一面侧(吸收性物品的材料侧)的空气移动到另一面侧(吸收性物品的外侧)而在厚度方向上优异的通气性。
【方式2】
如方式1记载的无纺布,在上述多个贯通孔的每一个中,由上述无纺布的一部分构成的部分断裂部、也就是其一部分与上述无纺布连接的部分断裂部向第二面侧凹陷。
在方式2记载的被赋形的无纺布中,由被赋形的无纺布的一部分构成的部分断裂部向被赋形的无纺布的第二面侧凹陷,由此形成贯通孔。其结果是,上述平面方向的通气路和厚度方向的通气路可靠地连通。另外,由于部分断裂部向第二面侧凹陷,所以,方式2中记载的被赋形的无纺布的第一面的皮肤触感优异。
从而,方式2中记载的被赋形的无纺布具有优异的皮肤触感、以及因易于使一面侧的空气移动到另一面侧而在厚度方向上优异的通气性。
另外,在方式2中记载的被赋形的无纺布被用于吸收性物品的情况下,高湿度的空气容易通过上述平面方向的通气路和可靠地与平面方向的通气路连通的厚度方向的通气路而移动到吸收性物品之外。从而,包含有方式2中记载的被赋形的无纺布的吸收性物品具有优异的皮肤触感、以及因易于使一面侧(吸收性物品的材料侧)的空气移动到另一面侧(吸收性物品的外侧)而在厚度方向上优异的通气性。
【方式3】
如上述方式2记载的无纺布,上述无纺布在上述多个凹部以外的区域具有使上述热塑性树脂纤维熔接的多个熔接部,在上述多个贯通孔的至少一部分中,上述部分断裂部的端部包含上述多个熔接部的一部分。
方式3记载的被赋形的无纺布,在凹部以外的区域具有熔接部,部分断裂部的端部包含熔接部的一部分。其结果是,部分断裂部的端部不容易起毛,第一面的皮肤触感优异。从而,方式3记载的被赋形的无纺布以及包含该无纺布的吸收性物品具有优异的皮肤触感。
【方式4】
如方式3中记载的无纺布,在由连续或者间隔地配置有上述多个熔接部的熔接区域划定的划定区域的内侧,配置上述多个凹部中的至少一个凹部。
在方式4记载的被赋形的无纺布中,由于凹部被配置在由熔接区域划定的划定区域的内侧,所以,通过凹部来确保平面方向的通气路,并且通过形成在划定区域上的贯通孔来确保厚度方向的通气路。从而,方式4记载的被赋形的无纺布具有因易于使一面侧的空气移动到另一面侧而在厚度方向上优异的通气性。
另外,在将方式4记载的被赋形的无纺布用于吸收性物品的情况下,高湿度的空气容易通过上述平面方向的通气路和上述厚度方向的通气路而移动到吸收性物品之外。从而,包含有方式4记载的被赋形的无纺布的吸收性物品具有因易于使一面侧(吸收性物品的材料侧)的空气移动到另一面侧(吸收性物品的外侧)而在厚度方向上优异的通气性。
【方式5】
如方式1~4中任一项所述的无纺布,上述孔部具有上述热塑性树脂纤维不被熔融地形成的周缘部。
由于方式5中记载的被赋形的无纺布以及包含有该无纺布的吸收性物品的孔部具有热塑性树脂纤维不被熔融地形成的周缘部,所以,具有优异的皮肤触感。
【方式6】
如方式1~5中任一项所述的无纺布,上述热塑性树脂纤维包含有长纤维。
方式6中记载的被赋形的无纺布以及包含有该无纺布的吸收性物品具有优异的皮肤触感。
【方式7】
如方式1~6中任一项所述的无纺布,上述热塑性树脂纤维包含有卷缩性纤维。
方式7中记载的被赋形的无纺布,由于包含有卷缩性纤维,因此,即使向被赋形的无纺布施加力,也容易保持被赋形的无纺布的形状。其结果是,容易确保上述平面方向的通气路和厚度方向的通气路。从而,方式7中记载的被赋形的无纺布具有因易于使一面侧的空气移动到另一侧而在厚度方向上优异的通气性。
另外,包含有方式7中记载的被赋形的无纺布的吸收性物品,即使施加体压等,被赋形的无纺布也容易保持其形状。从而,包含有方式7中记载的被赋形的无纺布的吸收性物品具有因易于使一面侧(吸收性物品的材料侧)的空气移动到另一面侧(吸收性物品的外侧)而在厚度方向上优异的通气性。
【方式8】
如方式1~7中任一项所述的无纺布,上述无纺布是纺粘无纺布、或者纺粘无纺布与熔喷无纺布的层积无纺布。
由于方式8中记载的被赋形的无纺布由特定的无纺布形成,因此经济性优异。另外,由于上述特定的无纺布是长纤维,纤维细,因此具有优异的皮肤触感。
【方式9】
一种吸收性物品,配备有:透液性片、不透液性片和位于它们之间的吸收体,
上述透液性片是方式1~8中任一项所记载的无纺布,其第二面与上述吸收体对向。
在方式9中记载的吸收性物品中,在被赋形的无纺布与吸收性物品的材料之间且在凹部以外的区域,形成平面方向的通气路。另外,被赋形的无纺布配备有多个贯通孔和形成在多个凹部的至少一部分的周壁部上的孔部,它们形成与平面方向的通气路连通的厚度方向的通气路。其结果是,吸收性物品内的高湿度的空气可以通过上述平面方向的通气路而在被赋形的无纺布的平面方向上移动。另外,在平面方向上移动的高湿度的空气可以通过厚度方向的通气路移动到吸收性物品之外。从而,方式9中记载的吸收性物品具有优异的皮肤触感、以及因易于使一面侧(吸收性物品的材料侧)的空气移动到另一面侧(吸收性物品的外侧)而在厚度方向上优异的通气性。
【方式10】
一种吸收性物品,配备有:透液性片、不透液性片、位于它们之间的吸收体、以及配置在上述不透液性片的与上述吸收体相反侧的面上的外装片,
上述外装片是上述方式1~8中任一项所述的无纺布,其第二面与上述不透液性片相对向。
方式10中记载的吸收性物品的皮肤触感优异。
【方式11】
一种制造在方式1~8的任一项中记载的无纺布的方法,包括:
预热步骤,所述预热步骤将具有第一面和第二面且含有热塑性树脂纤维的要赋形的无纺布预热;以及
形成被赋形的无纺布的步骤,所述形成被赋形的无纺布的步骤使被预热的上述要赋形的无纺布在配备有第一赋形构件及第二赋形构件的一对赋形构件之间通过,使要赋形的无纺布的第一面及第二面分别与第二赋形构件及第一赋形构件接触,由此对上述要赋形的无纺布赋形,形成被赋形的无纺布,
在上述一对赋形构件中,第一赋形构件配备有在一个方向上延伸的多个突棱和配置在上述多个突棱之间的多个凹槽,第二赋形构件配备有沿着上述一个方向间隔地配置且与上述多个凹槽的每一个啮合地配置的、包含有前端部的多个销。
利用方式11记载的方法制造的被赋形的无纺布,具有上面所述的效果。
<吸收性物品用的被赋形的无纺布>
首先,适当地利用附图说明本公开的吸收性物品用的被赋形的无纺布。
图1~图4是用于说明根据本公开的实施方式之一(下面,称为“第一种实施方式”)的吸收性物品用的被赋形的无纺布1的图。图1是根据第一种实施方式的被赋形的无纺布1的平面图。图2是图1的区域II的放大图。图3是图2的III-III端面处的端面图。图4是在图2的IV-IV端面处的端面图。
另外,在图1中为了容易看懂起见,图中没有表示出贯通孔。另外,虽然图4是端面图,但是为了进行说明,表示出了被配置在里面的、形成于凹部7的周壁部13上的孔部19。
如图1所示,根据第一种实施方式的被赋形的无纺布1具有第一面3、与第一面3相反侧的第二面5、以及厚度方向(图中未示出)。另外,被赋形的无纺布1是使第二面5与吸收性物品的结构构件相对向地使用的无纺布。被赋形的无纺布1配备有多个凹部7和多个第二凹部8,多个凹部7在第一面3上具有开口部9,并且向第二面5侧凹陷,所述多个第二凹部8设置在凹部7以外的区域,具有从第一面3贯通到第二面5的贯通孔11,并且向第二面5侧凹陷。
另外,在本说明书中,为了与第二凹部相区别,在有的的情况下,将在第一面具有开口部且向第二面侧凹陷的多个凹部称作第一凹部。
另外,在图1及图2中,为了区别第一凹部7和第二凹部8,用实线表示第一凹部7,并且,用虚线表示第二凹部8。
第一凹部7具有:从开口部9的端缘14朝向第二面5侧在被赋形的无纺布1的厚度方向上伸出的周壁部13、周壁部13的与开口部9相反侧的端缘15、以及与周壁部13的端缘15连接地设置的底部17。另外,第一凹部7的周壁部13配备有将周壁部13从第一面3贯通到第二面5的孔部19。
另外,周壁部13的开口部9侧的整个端缘16与开口部9的整个端缘14连接,并且,周壁部13的底部17侧的整个端缘15与底部17的整个端缘18连接。
被赋形的无纺布1具有向第二面5侧凹陷的多个第一凹部7,并且,第一凹部7的周壁部13配备有孔部19。从而,第一凹部7的柔软性优异,被赋形的无纺布1的第一面3的皮肤触感优异。
另外,由于被赋形的无纺布1具有向第二面5侧凹陷的多个第一凹部7,因此,在第二面5侧,凹部以外的区域23形成平面方向的通气路,被赋形的无纺布1的平面方向DP的通气性优异。进而,由于被赋形的无纺布1配备有多个贯通孔11和形成在多个第一凹部7的至少一部分的周壁部13上的孔部19,它们形成与平面方向DP的通气路连通的厚度方向DT的通气路,因此,被赋形的无纺布1因易于使第二面5侧的空气移动到第一面3侧而在厚度方向DT上的通气性优异。
在第二凹部8,由被赋形的无纺布1的一部分构成的部分断裂部21向第二面5侧凹陷,其结果是,在部分断裂部21与被赋形的无纺布1的剩余部分之间,形成有贯通孔11。另外,部分断裂部21的一部分与被赋形的无纺布1连接。贯通孔11在第二凹部8处沿大致水平方向贯通。
在贯通孔11中,部分断裂部21的端部22包含熔接部25的一部分。
在被赋形的无纺布1中,通过由被赋形的无纺布1的一部分构成的部分断裂部21向被赋形的无纺布1的第二面5侧凹陷,形成贯通孔11。其结果是,平面方向DP的通气路和厚度方向DT的通气路可靠地连通。另外,由于部分断裂部21向第二面5侧凹陷,所以,被赋形的无纺布1的第一面3的皮肤触感优异。
被赋形的无纺布1包含有热塑性树脂纤维,被赋形的无纺布1在凹部以外的区域23具有使热塑性树脂纤维熔接的多个熔接部25。另外,在多个贯通孔11的至少一部分中,部分断裂部21的端部22包含多个熔接部25的一部分。
通过这样做,部分断裂部21的端部22不容易起毛,第一面3的皮肤触感优异。
被赋形的无纺布1具有多个熔接区域27和多个熔接区域28,所述熔接区域27是通过在与第一方向D1平行的方向上间隔地配置多个熔接部25而形成的,所述熔接区域28是通过在与作为与方向D1正交的方向的第二方向D2平行的方向上间隔地配置多个熔接部25而形成的。
多个熔接区域27的每一个在与第一方向D1平行的方向上延伸,并且,在第二方向D2上隔开规定的间隔W地配置有多组两个为一组的熔接区域27。同样地,多个熔接区域28的每一个在与第二方向D2平行的方向上延伸,并且,在第一方向D1上隔开规定的间隔W地配置有多组两个为一组的熔接区域28。
另外,被赋形的无纺布1具有由隔开间隔W地配置的两个熔接区域27和隔开间隔W地配置的两个熔接区域28划定的划定区域29,在划定区域29的内侧具有多个、例如3~5个第一凹部7。
通过这样做,利用第一凹部7确保平面方向DP的通气路,利用形成在划定区域29上的第二凹部9及贯通孔11确保厚度方向DT的通气路,容易使第二面5侧的空气移动到第一面3侧。
形成于周壁部13上的孔部19具有热塑性树脂纤维不被熔融地形成的周缘部20。这样,被赋形的无纺布1的第一面3的皮肤触感优异。
多个第一凹部7的每一个配备有上方开口的大致长方体形状的空间,所述空间具有平面视图大致为矩形的开口部9、周壁部13、以及底部17。多个第一凹部7的每一个向被赋形的无纺布1的第二面5侧突出,并且与其它的第一凹部7相互独立。
在周壁部13,形成有贯通周壁部13且从被赋形的无纺布1的第一面3通到第二面5的孔部19。孔部19在周壁部13上形成于靠近底部17的位置。
孔部19配备有内部空间,所述内部空间是不将包含在被赋形的无纺布1中的热塑性树脂纤维熔融、而通过使热塑性树脂纤维断裂形成的。
更具体地说,在孔部19的内部空间中,包含有被赋形的无纺布1的热塑性树脂纤维中的、配备有通过断裂形成的断裂端部的热塑性树脂纤维中的该断裂端部。从而,孔部19的内部空间不存在热塑性树脂纤维通过熔融而硬化的部分,由柔软的热塑性树脂纤维的一部分、或者热塑性树脂纤维中的具有通过断裂而形成的断裂端部的被断裂的热塑性树脂纤维形成。由此,即使使用者的皮肤触及孔部19的内部空间,由于不存在通过熔融而硬化了的热塑性树脂纤维,因此,不易感到无纺布的硬度及粗糙。
这里,被断裂的热塑性树脂纤维是形成周壁部13的热塑性树脂纤维的一部分纤维,配备有通过将该热塑性树脂纤维在长度方向上拉伸或物理地切断使之断裂而形成的断裂端部。
从而,断裂端部不会像将热塑性树脂纤维熔融了的情况那样纤维的端部熔融而变成圆形且纤维直径变大,而是由于拉裂而前端变细,或者纤维直径几乎不发生变化。从而,即使在使用者的皮肤触及孔部19的内部空间的情况下,也不容易感觉到由发硬、纤维的刮蹭而引起的不适感等。
热塑性树脂纤维中的一部分热塑性树脂纤维跨越孔部19的内部空间。另外,对于一部分的被断裂的热塑性树脂纤维,形成其断裂端部伸出到孔部19的内部空间的状态。
从而,在孔部19的内部空间中,形成为跨越该内部空间的热塑性树脂纤维与一部分伸出的纤维混杂的状态,不形成完全敞开的空间。
被赋形的无纺布1在第一凹部7的周壁部13上具有孔部19,所述孔部19具有不将热塑性树脂纤维熔融地形成的内部空间。因此,由于被赋形的无纺布1的纤维的移动自由度增加,因此,当在厚度方向上按压被赋形的无纺布1时感觉柔软,另外,当在皮肤在无纺布的平面方向上滑动时,感到顺滑。
第一凹部7的孔部19具有不将纤维熔融地形成的内部空间,内部空间包含有通过断裂而形成的断裂的热塑性树脂纤维的断裂端部,不包含通过熔融而硬化了的部分。从而,被赋形的无纺布1具有优异的软硬感(厚度方向的柔软性)以及优异的粗滑感(平面方向的顺滑度),给予皮肤柔软的感触。
本公开的被赋形的无纺布优选具有0.05~2.0mm、更优选为0.075~1.5mm、更加优选为0.1~1.0mm的凹部的高度。当上述高度不足0.05mm时,难以确保底部的刚性,存在被赋形的无纺布的厚度方向的强度不足的倾向。当上述高度超过2.0mm时,存在被赋形的无纺布的厚度方向的强度降低的倾向。
从凹部的效果的观点出发,本公开的被赋形的无纺布优选具有0.25~5.0mm、更优选为0.5~3.0mm、进一步优选为0.75~2.0mm的凹部的长轴直径。
本公开的被赋形的无纺布,在凹部的周壁部上具有孔部的情况下,被赋形的无纺布具有0.25~5.0mm、更优选为0.5~3.0mm、进一步优选为0.75~2.0mm的孔部的长轴直径。当上述长轴直径不足0.25mm时,存在着凹部的柔软性不足,被赋形的无纺布的皮肤触感降低的情况。当上述长轴直径超过5.0mm时,孔部变大,其周缘部变得容易起毛,存在着被赋形的无纺布的皮肤触感降低的情况。
同样地,本公开的被赋形的无纺布,在凹部的周壁部上具有孔部的情况下,被赋形的无纺布优选具有0.1~5.0mm、更优选为0.25~3.0mm、进一步优选为0.5~2.0mm的孔部在厚度方向上的长度。当上述厚度方向上的长度不足0.1mm时,存在着不能确保凹部的柔软性,被赋形的无纺布的皮肤触感降低的情况。在上述厚度方向上的长度超过5.0mm时,存在着孔部的周缘部变得容易起毛,被赋形的无纺布的皮肤触感降低的情况。
本公开的被赋形的无纺布,在凹部的周壁部上具有孔部的情况下,优选将孔部设置在凹部的周壁部的靠近底部的位置处。这是因为,通过使孔部尽可能地远离被赋形的无纺布的第一面,减少孔部触及皮肤的机会,不易感觉到不适感及异物感。
从而,可以进一步确保在使皮肤在被赋形的无纺布的平面方向上滑动时的顺滑度。
本公开的被赋形的无纺布,在凹部的周壁部上具有孔部的情况下,优选使热塑性树脂纤维的一部分跨越孔部的内部空间。这是因为,即使在使用者的皮肤触及孔部的情况下,跨越内部空间的热塑性树脂纤维在凹部的周壁部及底部与在孔部的感触的差异变小,使用者不易觉得有不适感。即,由于跨越孔部的内部空间的热塑性树脂纤维不会完全穿过孔部到达被赋形的无纺布的第二面,所以,在触觉上周壁部及底部与孔部的交界的阶梯差变小。由此,皮肤触感变得比较的顺滑,使用者不易感到不适感。
本公开的被赋形的无纺布,在凹部的周壁部上具有孔部的情况下,孔部优选具有1~50%、更优选1.5~35%、进一步优选2.5~20%的内部空间的开孔率。当上述开孔率不足1%时,开孔率低,被赋形的无纺布具有皮肤触感恶化的倾向。当上述开孔率在50%以上时,存在着开设有孔部的周壁部的强度容易降低、孔部的周缘部的交界处在触感上变得容易感觉到的可能性。
本公开的要赋形的无纺布,通常具有10~100g/m2、优选具有15~75g/m2、更优选20~50g/m2的单位面积重量。另外,要赋形的无纺布通常具有0.1~4.0mm、优选0.3~3.0mm、更优选0.5~2.0mm的厚度。
在本说明书中,无纺布的厚度(mm)如下面所述的那样进行测定。
准备株式会社大荣科学精器制作所制造的FS-60DS[测定面44mm(直径),测定压力3g/cm2],在标准状态(温度23±2℃,相对湿度50±5%)的条件下,对无纺布的不同的5个部位加压,测定各个部位的加压10秒钟之后的厚度,将5个测定值的平均值作为无纺布的厚度。
另外,在第一种实施方式中,热塑性树脂纤维的一部分热塑性树脂纤维跨越孔部19的内部空间,但是,在根据本公开的另外的实施方式的无纺布中,也可以不存在跨越孔部的内部空间的纤维。
在第一种实施方式中,第一凹部7形成大致长方体状,但是,在本公开的无纺布中,凹部的形状是任意的,例如,可以列举出圆柱形、棱柱形等。
在本公开的无纺布中,优选地,被赋形的无纺布的凹部的底部的纤维密度比凹部以外的纤维密度高。这是因为被赋形的无纺布的刚性优异。
另外,在本公开的无纺布中,从皮肤触感的观点出发,优选地,在被赋形的无纺布的凹部的底部,热塑性树脂纤维不熔接。
<吸收性物品>
接着,对于本公开的吸收性物品进行说明。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方式之一(第二种实施方式)的吸收性物品配备有透液性片、不透液性片、以及位于它们之间的吸收体。另外,上述透液性片是上述被赋形的无纺布,其第二面与上述吸收体相对向。
借此,在被赋形的无纺布的第二面与吸收性物品的材料之间、且在凹部以外的区域,形成平面方向的通气路,吸收性物品内的高湿度的空气可以通过上述平面方向的通气路,在被赋形的无纺布与材料之间在被赋形的无纺布的平面方向上移动。另外,在平面方向上移动的高湿度的空气可以通过作为厚度方向的通气路的孔部及贯通孔,移动到吸收性物品的外部。
另外,被赋形的无纺布的第二面,只要与吸收体相对向,也可以不与吸收体直接接合。例如,在依次配备有透液性片、扩散片等辅助片、吸收体、不透液性片的吸收性物品的情况下,作为上述透液性片的上述被赋形的无纺布的第二面与吸收体相对向,并且,被接合于辅助片。
根据本公开的另外的实施方式(第三种实施方式)的吸收性物品配备有透液性片、不透液性片、位于它们之间的吸收体、以及配置在不透液性片的与吸收体相反侧的面上的外装片。另外,外装片是上述被赋形的无纺布,其第二面与不透液性片相对向。
由此,吸收性物品的皮肤触感优异。
另外,被赋形的无纺布的第二面只要与不透液性片相对向,也可以不与不透液性片直接接合。例如,在依次配备有透液性片、吸收体、不透液性片、辅助片、以及外装片的吸收性物品的情况下,作为外装片的上述被赋形的无纺布的第二面与不透液性片相对向,并且,被接合于辅助片。
<被赋形的无纺布的制造方法>
接着,对于本公开的被赋形的无纺布的制造方法(下面,在有的情况下称为“本公开的方法”)进行说明。
本公开的方法包括下面的各个步骤。
(1)将具有第一面及第二面、含有热塑性树脂纤维的要赋形的无纺布进行预热的步骤(下面,在有的情况下,称为“预热步骤”)
(2)通过使被预热了的要赋形的无纺布在配备有第一赋形构件及第二赋形构件的一对赋形构件之间以其第一面及第二面分别与第二赋形构件及第一赋形构件接触的方式穿过,对要赋形的无纺布赋形,形成被赋形的无纺布的步骤(下面,在有的情况下,称为“赋形步骤”)
另外,在一对赋形构件中,第一赋形构件配备有在一个方向上延伸的多个突棱和配置在多个突棱之间的多个凹槽,第二赋形构件配备有沿着一个方向间隔地配置且与上述多个凹槽的每一个分别啮合地配置的、包含有前端部的多个销。
下面利用图5~图9说明根据本公开的实施方式之一(第四种实施方式)的被赋形的无纺布的制造方法。另外,对于利用上述制造方法制造的被赋形的无纺布,请参照图1~图4所示的根据第一种实施方式的无纺布1。
图5是示意地表示用于根据第四种实施方式的方法的制造装置101的图。图6是示意地表示一对赋形辊121及125的主要部分放大立体图。图7是示意地表示第二赋形辊125的销126的配置的主要部分放大图。图8(a)是第二赋形辊125的销126的立体图,并且,图8(b)是第二赋形辊125的销126的一个方向D0(输送方向MD)的剖视图。图9是表示第一赋形辊121与第二赋形辊125的啮合的主要部分放大图。图9是第一赋形辊121与第二赋形辊125的啮合时的、相当于图7的IX-IX剖面的剖视图。
在预热步骤,通过使从卷出装置105卷出且在输送方向MD上被输送的要赋形的无纺布103依次与预热装置107的旋转着的一对预热辊(第一预热辊109及第二预热辊111)的外周面接触,对其进行预热。
赋形步骤利用赋形装置119来实施。赋形装置119配备有一对赋形辊,即,上方的第一赋形辊121和下方的第二赋形辊125。如图6所示,第一赋形辊121配备有在一个方向D0(输送方向MD)上延伸的多个突棱123、和配置在多个突棱123之间且在一个方向D0(输送方向MD)上延伸的多个凹槽124,第二赋形辊125配备有沿着一个方向D0(输送方向MD)间隔地配置且与多个凹槽124的每一个分别啮合地配置的、包含有前端部128的多个销126。多个销126形成于第二赋形辊125的外周面127。
另外,多个突棱123和多个凹槽124在与一个方向D0(输送方向MD)正交的另外的方向DA(宽度方向CD)上交替地配置。
如图6及图7所示,多个销126在一个方向D0(输送方向MD、第二赋形辊125的周向)上间隔地配置,具体地说,以节距PM基本上呈直线地配置。另外,多个销126在方向DA(宽度方向CD、第二赋形辊125的宽度方向)上,以不与第一赋形辊121的突棱123接触的节距PW配置。进而,多个销126在第二赋形辊125的外周面127上交错地配置。
如图7~图9所示,销126在前端部128的前端129配备有平坦面130。平坦面130在赋形步骤中与被预热的要赋形的无纺布113的第一面3以成为并行的方式接触,在被赋形的无纺布中,形成第一凹部7的底部17。销126在前端部128还配备有将平坦面130夹在中间地在一个方向D0上邻接的一对锥面131、131。一对锥面131、131以在一个方向D0上前端部128朝向前端129变细的角度配置。
另外,一对锥面131、131具有大致三角形的形状,其宽度随着远离平坦面130而变小地形成。
在赋形步骤,在赋形装置119中,使被预热的要赋形的无纺布113在啮合并旋转着的第一赋形辊121及第二赋形辊125之间通过,使被预热了的要赋形的无纺布113在啮合的上方的第一赋形辊121的突棱123及凹槽124与下方的第二赋形辊125的销126之间延伸,由此对其赋形。另外,在实施赋形步骤时,优选将第一赋形辊121及第二赋形辊125加热,以便易于对被预热了的要赋形的无纺布113赋形。
上方的第一赋形辊121使突棱123与被预热了的要赋形的无纺布113的第二面5接触,将接触的部分向下方的第二赋形辊125的方向压入。
下方的第二赋形辊125使在一个方向D0(输送方向MD)上排列成一列的多个销126与被预热了的要赋形的无纺布113的第一面3接触,将与销126的前端部128接触的部分压入到上方的第一赋形辊121的凹槽124内。
其结果是,在被预热了的要赋形的无纺布113的不存在熔接部25的区域中,与销126的前端部128接触的部分被强制地压入到凹槽124内而被赋形,形成具有底部17的第一凹部7。另一方面,在被预热了的要赋形的无纺布113的熔接部25所存在的区域,与销126的前端部128接触的部分被强制地压入到凹槽124内,形成由被赋形的无纺布1的一部分构成的部分断裂部、即其一部分与被赋形的无纺布1连接的部分断裂部21。
另外,在赋形时,在上方的第一赋形辊121和下方的第二赋形辊125将被预热了的要赋形的无纺布113咬入的状态下,销126的前端部128,具体地说,前端部128的前端129的平坦面130将被预热了的要赋形的无纺布113的抵接部分压入到凹槽124内,由此形成第一凹部7的底部17。从而,底部17具有比其它部分、例如第一凹部7以外的部分且在熔接部25以外的部分更高的纤维密度,刚性优异。从而,被赋形的无纺布1由于第一凹部7的底部17的缘故而刚性优异。
在被预热了的要赋形的无纺布113中,与销126的前端部128的、另外的方向(宽度方向CD)上的两端部接触的部分,借助于在突棱123对要赋形的无纺布103向下方的第二赋形辊125的方向压入并且销126向上方的第一赋形辊121的方向压入时所产生的张力等,使热塑性树脂纤维断裂,形成具有断裂端部的断裂的热塑性树脂纤维。
其结果是,在第一凹部7形成孔部19,所述孔部19包含有被断裂的热塑性树脂纤维的断裂端部。另外,一部分热塑性树脂纤维以跨越孔部19的内部空间的状态残留下来,另外,一部分的断裂的热塑性树脂纤维的断裂端部形成伸出到内部空间的状态。在周壁部13形成孔部19。
在本公开的方法中,对于在预热步骤预热要赋形的无纺布的手段没有特别的限制,例如,如第四种实施方式中那样,可以通过把要赋形的无纺布卷绕到预热构件、具体而言是预热辊上,对要赋形的无纺布进行预热。另外,也可以通过向要赋形的无纺布喷吹被加热的流体、例如被加热的空气来预热要赋形的无纺布。从高速地制造被赋形的无纺布的观点出发,优选利用预热构件实施预热步骤。
在预热步骤,预热构件及被加热的流体的预热温度TP(℃)与构成要赋形的无纺布的热塑性树脂纤维的熔点TM(℃)优选具有TM-80<TP<TM-20的关系,更优选具有TM-70<TP<TM-25的关系,进一步优选具有TM-60<TP<TM-30的关系。上述关系是从在接下来的赋形步骤中高速地进行赋形的观点出发的。从高速地实施赋形步骤的观点出发,预热温度接近于热塑性树脂纤维的熔点为好,但是,当预热温度过高时,存在热塑性树脂纤维相互熔接、被赋形的无纺布变硬的倾向,并且,在接下来的赋形步骤中,存在着第一赋形构件的突棱及凹槽的形状被赋形的情况。
另外,在热塑性树脂纤维等含有多种热塑性树脂的情况下,例如在塑性树脂纤维等是复合纤维的情况下,上述熔点是指多种热塑性树脂中的熔点低的热塑性树脂的熔点。
在本公开的方法中,在赋形步骤中,对被预热了的要赋形的无纺布赋形的一对赋形构件,只要第一赋形构件配备有在一个方向上延伸的多个突棱和配置在多个突棱之间的多个凹槽,第二赋形构件配备有沿着一个方向间隔地配置且与多个凹槽的每一个分别啮合地配置的多个销,则对它们的形状没有特别的限制。例如,一对赋形构件也可以是在平面状的基板上具有突棱、凹槽、销等的构件。在一对赋形构件是一对赋形辊的情况下,能够高速地制造被赋形的无纺布。
在本公开的方法中,优选在赋形步骤中对预热了的要赋形的无纺布加热。这是从高速地制造被赋形的无纺布的观点出发的。为了对预热了的要赋形的无纺布加热,优选将第一赋形构件及第二赋形构件中的一个或者两者加热。
从上述观点出发,第一赋形构件及/或第二赋形构件被加热到赋形温度TS(℃),在赋形温度TS(℃)与上述热塑性树脂纤维的熔点TM(℃)之间,优选地TM-80<TS<TM-20的关系成立,更优选地TM-70<TS<TM-25的关系成立,进一步优选地TM-60<TS<TM-30的关系成立。
在本公开的方法中,在赋形温度TS(℃)、预热温度TP(℃)之间,优选地-20≤TS-TP≤+20的关系成立,更优选地-10≤TS-TP≤+10的关系成立,进一步优选地-5≤TS-TP≤+5的关系成立。由此,在赋形步骤中,可以缩短将被预热了的要赋形的无纺布调整至赋形温度的时间,可以高速地制造被赋形的无纺布。另外,在从预热步骤到赋形步骤之间,考虑到预热了的要赋形的无纺布的温度下降,也可以使预热温度TP(℃)比赋形温度TS(℃)高。
在本公开的方法中,第一赋形构件的突棱的高度(从突棱的根部到前端的高度)可以根据被赋形的无纺布的所希望的性能被适当地设定,但是,从形成皮肤触感优异的被赋形的无纺布的观点出发,突棱的高度优选为0.25~5.0mm,更优选为0.5~3.0mm,进一步优选为1.0~2.5mm。
在本公开的方法中,第一赋形构件与第二赋形构件的咬入深度优选为0.5~3.0mm,更优选为1.0~2.0mm。当咬入深度不足0.5mm时,难以在被赋形的无纺布上形成凹部,并且,当咬入深度超过3.0mm时,存在被赋形的无纺布的强度降低的倾向。
另外,在本说明书中,如图9中的符号D所示,咬入深度是指第一赋形构件的突棱的前端与第二赋形构件的销的前端之间的高度。
在本公开的方法中,优选地,多个销的每一个在前端部的前端配备有平坦面。这是因为,在被赋形的无纺布中,凹部的底部不容易具有孔部,并且凹部的底部的纤维密度比凹部以外的部分的纤维密度高,被赋形的无纺布的刚性优异。在这种情况下,平坦面的面积根据被赋形的无纺布的所希望的性能而被适当地设定,但是,从形成皮肤触感优异的被赋形的无纺布的观点出发,优选具有0.1~1.0mm2的面积,更优选具有0.2~0.8mm2的面积。
在本公开的方法中,优选地,多个销的每一个的前端部配备有平坦面和上述一对锥面。这是因为在被赋形的无纺布中,不容易在凹部的周壁部形成孔部。另外,这也是因为,由于第二赋形构件的一对锥面将要赋形的无纺布向第一赋形构件的方向压入,因此即使在高速地实施形成被赋形的无纺布的步骤的情况下,凹部也易于被赋形成所希望的形状。优选地,上述一对锥面将平坦面夹在中间地在一个方向上相邻接。这是从在凹部的整个周壁部上不形成孔部的观点出发的。
一对锥面的每一个与上述平坦面形成的角度优选为30~60°,更加优选为40~50°。这是从高速地将凹部赋形成所希望的形状的观点、以及在配置有一对锥面的方向上不设置凹部的周壁部的观点出发的。
优选地,一对锥面随着远离平坦面,其宽度逐渐变小,例如,优选具有大致三角形、大致梯形等形状。这是从在被赋形的无纺布中,在配置有一对锥面的方向上的凹部的周壁部上不形成孔部的观点出发的。
本公开的方法,利用一对赋形构件进行赋形,即,利用配备有在一个方向上延伸的多个突棱和配置在多个突棱之间的多个凹槽的第一赋形构件、以及配备有沿着一个方向间隔地配置且与多个凹槽的每一个分别啮合地配置的包含有前端部的多个销的第二赋形构件进行赋形。通过利用上述一对赋形构件制造被赋形的无纺布,一对赋形构件不容易被要赋形的无纺布磨损,能够长期地高速制造被赋形的无纺布。
在本公开的方法中,作为要赋形的无纺布,只要是包含有热塑性树脂纤维及熔接部的无纺布,则没有特别的限制,可以使用各种各样的无纺布。作为要赋形的无纺布的例子,例如,可以列举出热风无纺布、纺粘无纺布、点粘无纺布、射流喷网无纺布、针刺无纺布、熔喷无纺布、以及它们的组合,例如,纺粘无纺布和熔喷无纺布的层积无纺布,例如,纺粘-熔喷-纺粘无纺布(SMS)等。
另外,在要赋形的无纺布是纺粘无纺布、或者纺粘无纺布和熔喷无纺布的层积无纺布的情况下,优选地,使构成纺粘无纺布的热塑性树脂纤维热熔接的熔接部在赋形步骤中断裂,被赋形的无纺布在上述压花部的周围具有(优选与上述压花部邻接)的贯通孔。
作为上述热塑性树脂纤维,可以列举出在该技术领域中通常使用的纤维,例如:聚乙烯(PE)、聚丙烯(PP)、聚对苯二甲酸乙酯(PET)等的单纤维;由PE及PP的接枝聚合物构成的纤维。从高速地制造被赋形的无纺布的观点出发,熔点低的热塑性树脂纤维、例如聚丙烯是优选的。
上述热塑性树脂纤维可以是长纤维。在上述热塑性树脂纤维是长纤维的情况下,被赋形的无纺布的单位体积的热塑性树脂纤维的末端的数目变少,有被赋形的无纺布的皮肤触感优异的倾向。
上述热塑性树脂纤维也可以是卷缩性纤维。这是因为,即使向被赋形的无纺布施加力,也易于保持被赋形的无纺布的形状,平面方向及厚度方向的通气性优异。
作为上述复合纤维,可以列举出芯鞘型纤维、并列纤维、岛/海型纤维等复合纤维。
利用本公开的方法制造的被赋形的无纺布,被作为一次性尿布、卫生巾、接尿垫、短裤衬里等吸收性物品的顶部片、防漏壁等、背面片的外表面来使用。
实施例
[实施例1]
作为要赋形的无纺布,准备纺粘无纺布。纺粘无纺布由芯鞘型复合纤维(芯:PP系共聚物,鞘:PP,纤度:1.4dtex)形成,单位面积重量为27g/m2。纺粘无纺布具有图1所示的熔接部。
使纺粘无纺布通过图5~图8所示的制造装置,形成被赋形的无纺布No.1。另外,预热步骤及赋形步骤的温度两者均为100℃,并且,输送速度为约250m/分钟。
在图10及图11中表示出被赋形的无纺布N0.1的电子显微镜照片。图10是被赋形的无纺布No.1的第一面的平面图,并且,图11是被赋形的无纺布No.1的第二面的立体图。
附图标记说明
1 被赋形的无纺布
3 第一面
5 第二面
7 凹部(第一凹部)
8 第二凹部
9 开口部
11 贯通孔
13 周壁部
14 (开口部)的端缘
15、16 (周壁部)的端缘
17 底部
18 (底部的)端缘
19 孔部
20 周缘部
21 部分断裂部
22 端部
23 凹部以外的区域
25 熔接部
27、28 熔接区域
29 划定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