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45

污秽物处理装置.pdf

  • 上传人:32
  • 文档编号:791486
  • 上传时间:2018-03-11
  • 格式:PDF
  • 页数:45
  • 大小:925.36KB
  •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010279598.4

    申请日:

    2010.09.10

    公开号:

    CN102020085A

    公开日:

    2011.04.20

    当前法律状态:

    撤回

    有效性:

    无权

    法律详情:

    发明专利申请公布后的视为撤回IPC(主分类):B65F 1/06申请公布日:20110420|||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B65F 1/06申请日:20100910|||公开

    IPC分类号:

    B65F1/06; B65F1/14

    主分类号:

    B65F1/06

    申请人:

    爱普力卡幼儿产品株式会社

    发明人:

    大西伊知朗; 中山宽

    地址:

    日本大阪府

    优先权:

    2009.09.10 JP 2009-209023; 2010.02.18 JP 2010-033890; 2010.05.31 JP 2010-124453

    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戈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14

    代理人:

    程伟;王锦阳

    PDF完整版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污秽物处理装置,可易于将膜片收容匣安装于污秽物收容本体,而且可防止膜片收容匣从污秽物处理本体脱落。本发明的污秽物处理装置(41)具备:污秽物收容本体(43),在上部具有膜片安装部(12),用以储纳所废弃的污秽物;膜片收容匣(54),具有:在上端形成污秽物投入口(16)的圆筒状管状芯部(57)、从管状芯部(57)下端部朝径向外侧延伸的下凸缘(57f)、及配置成包围管状芯部(57)且压缩收容于管状芯部(57)的轴向的筒状膜片(14);以及匣连结机构,用以将膜片收容匣(54)以可装卸的方式安装于膜片安装部(12)。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污秽物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 污秽物收容本体,在上部具有膜片安装部,用以储纳所废弃的污秽物 ; 膜片收容匣,具有 :圆筒状管状芯部,在上端形成污秽物投入口 ;下凸缘,从所述 管状芯部的下端部朝径向外侧延伸 ;及筒状膜片,配置成包围所述管状芯部,且朝所述 管状芯部的轴向予以压缩并收容 ;及 匣连结机构,用以将所述膜片收容匣以可装卸的方式安装于所述膜片安装部 ; 所述匣连结机构由以下构件所构成 : 本体侧卡止部,设于所述膜片安装部 ;及 匣侧卡止部,设于所述下凸缘,且与所述本体侧卡止部卡合而使所述膜片收容匣连 结于所述污秽物收容本体。
    2: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污秽物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侧卡止部包含朝径 向内侧突出的突出部 ; 所述匣侧卡止部所包含的构成为 :在所述膜片收容匣连结于所述污秽物收容本体的 状态下,与所述突出部卡合而防止所述膜片收容匣朝上方移动。
    3: 根据权利要求 2 所述的污秽物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突出部由爪部所构成, 而该爪部在从所述膜片安装部底面起上方侧的预定高度位置处从所述膜片安装部内周面 朝径向内侧突出 ; 所述匣侧卡止部包含 : 缺口,具有较所述爪部为大的周方向宽度,而且设于与所述爪部对应的周方向位 置,从所述下凸缘外缘朝径向内侧凹陷 ;及 所述下凸缘的外缘部,在所述膜片收容匣连结于所述污秽物收容本体的状态下与所 述爪部卡合。
    4: 根据权利要求 3 所述的污秽物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爪部及所述缺口设于多 个位置,且以所述管状芯部的中心轴线为基准而于周方向等间隔地配置。
    5: 根据权利要求 3 所述的污秽物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匣侧卡止部还包含 : 在所述下凸缘上面从该下凸缘外缘朝径向内侧延伸的卡合用肋部 ; 所述卡合用肋部在将所述膜片收容匣连结于所述污秽物收容本体且使所述膜片收容 匣朝周方向旋转时,与所述爪部卡合而限制所述膜片收容匣的旋转。
    6: 根据权利要求 5 所述的污秽物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卡合用肋部由以下构件 所构成 :第 1 卡合用肋部,配置于所述缺口的周方向一侧端 ;及第 2 卡合用肋部,从所 述第 1 卡合用肋部朝周方向另一侧以预定距离分隔配置 ; 所述爪部与所述第 1 卡合用肋部抵接时,所述爪部及所述缺口的位置即一致而可将 所述膜片收容匣从所述膜片安装部卸除 ; 所述爪部与所述第 2 卡合用肋部抵接时,所述爪部与所述下凸缘的外缘部即卡合而 防止所述膜片收容匣朝上方移动。
    7: 根据权利要求 5 所述的污秽物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下凸缘上面,设有 : 环状肋部,于所述下凸缘外缘靠径向内侧的预定位置,以所述中心轴线为中心朝周方向 相连而延伸,且与所述卡合用肋部连接 ;及多个辐射状肋部,从所述管状芯部以辐射状 延伸至所述环状肋部。

    说明书


    污秽物处理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污秽物处理装置,用以废弃使用过的幼儿用尿布之类的污秽物。 背景技术 在用以废弃如使用过的幼儿用尿布之类的污秽物的污秽物处理装置中,从清洁 性及便利性的观点而言,广泛使用一种膜片 (film) 收容匣 (cassette)。 当污秽物连续投 入于污秽物处理装置内时,将用以收容污秽物的膜片陆续地导出至污秽物投入口。 以关 于具备此种膜片收容匣的污秽物处理装置的现有技术而言,已揭示有日本特许第 4402165 号公报 ( 专利文献 1)。
         专利文献 1 所记载的污秽物处理装置具备 :污秽物收容本体,用以储纳所废弃 的污秽物 ;膜片匣旋转装置,以可旋转的方式安装于设在污秽物收容本体上部的小空 间 ;及膜片收容匣,保持于膜片匣旋转装置。
         膜片收容匣具有 :内壁,界定圆柱状芯部 ;外壁 ;及凸缘 (flange) 部,从内壁 上部朝向外壁侧延伸。 所述膜片在形成于内壁与外壁之间的膜片收容空间折叠成伸缩囊 状予以收容。 在膜片收容匣的外壁,设有从外壁面朝径向外侧突出的环状匣凸缘部。
         另一方面,在设于污秽物收容本体上部的小空间,如前所述,以可旋转的方式 安装有膜片匣旋转装置。 在此膜片匣旋转装置的内壁面,设有从内壁面朝径向内侧突出 的环状旋转装置凸缘部。 当将膜片储纳匣设置于膜片匣旋转装置内时,由于所述匣凸缘 部载设于所述旋转装置凸缘部上,因此膜片收容匣即以悬吊于膜片匣旋转装置内的方式 予以保持。 依据此构成,即可通过膜片匣旋转装置以可旋转的方式将膜片收容匣安装于 污秽物收容本体,而且使得安装作业容易。
         [ 专利文献 1] 日本特许第 4402165 号公报
         发明内容 ( 发明所欲解决的问题 )
         在一般的污秽物处理装置中,污秽物收容本体分割成 :收容本体下部,储纳污 秽物 ;及收容本体上部,供安装所述膜片储纳匣。 再者,收容本体上部枢支于收容本体 下部,或以可装卸的方式安装于收容本体下部。 于污秽物收容本体的内部被所储纳的污 秽物填满时,使用者即进行将收容本体上部转动打开,或是从收容本体下部将收容本体 上部卸除,以取出储纳于污秽物收容本体内部的污秽物的作业。
         在此种情形下,于专利文献 1 所记载的污秽物处理装置中,会有以下的问题。 即,在专利文献 1 所记载的污秽物处理装置中,如上所述,膜片收容匣以悬吊于膜片匣 旋转装置的方式保持。 因此,在如所述的污秽物取出作业中,将收容本体上部转动以打 开收容本体上部时,或将收容本体上部卸除时,若使用者不慎将收容本体上部弄倒时, 膜片收容匣即有容易从污秽物处理装置本体蹦出之虞。 因此,使用者进行污秽物取出作
         业时,需注意膜片收容匣的蹦出,因此处理困难。
         这种膜片匣易于从污秽物处理装置本体脱落的构成,从处理上及卫生上的观点 而言并不理想。
         有鉴于所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提供一种可易于将膜片收容匣安装于污秽物收 容本体,而且可防止膜片收容匣从污秽物处理本体脱落的污秽物处理装置。
         ( 解决问题的手段 )
         本发明的污秽物处理装置具备 :污秽物收容本体,在上部具有膜片安装部,用 以储纳所废弃的污秽物 ;膜片收容匣,具有 :在上端形成污秽物投入口的圆筒状管状芯 部、从管状芯部的下端部朝径向外侧延伸的下凸缘、及配置成包围管状芯部且朝管状芯 部的轴向予以压缩并收容的筒状膜片 ;及匣连结机构,用以将膜片收容匣以可装卸的方 式安装于膜片安装部。 在此,匣连结机构由以下构件所构成 :本体侧卡止部,设于污秽 物收容本体 ;及匣侧卡止部,设于下凸缘,且与本体侧卡止部卡合而使膜片收容匣连结 于污秽物收容本体。
         依据此构成,即可使膜片收容匣通过匣连结机构稳定地连结于污秽物收容本 体。 即,由于设于下凸缘的匣侧卡止部与设于膜片安装部的本体侧卡止部卡合而将膜片 收容匣连结于污秽物收容本体,因此可确实防止膜片收容匣朝上方移动。 借此,即使如 上所述使用者在污秽物取出作业中将污秽物收容本体弄倒,仍可防止膜片收容匣从污秽 物收容本体脱落。 此外,构成匣连结机构的匣侧卡止部仅设于膜片收容匣的下凸缘。 借 此,在使用污秽物处理装置时,可防止收容于膜片收容匣的膜片与匣连结机构接触而损 伤。 另外,膜片收容匣也可为还具有从下凸缘外缘朝向上方延伸的外壁部,而所述 膜片为收容于由管状芯部、下凸缘、及该外壁部所界定的空间的构成。 此外,膜片收容 匣也可为还具有从管状芯部上端朝径向外侧延伸的上凸缘,而膜片越过上凸缘外缘而朝 管状芯部导出供给的构成。
         较优选的构成为 :本体侧卡止部包含朝径向内侧突出的突出部 ;匣侧卡止部包 含在膜片收容匣连结于污秽物收容本体的状态下,与突出部卡合而防止膜片收容匣朝上 方移动。
         更优选的构成为 :所述突出部由爪部所构成,而该爪部在从膜片安装部底面起 上方侧的预定高度位置处从膜片安装部内周面朝径向内侧突出。 此外,匣侧卡止部包 含 :缺口,具有较爪部为大的周方向宽度,而且设于与爪部对应的周方向位置,从下凸 缘外缘朝径向内侧凹陷 ;及下凸缘的外缘部,在膜片收容匣连结于膜片安装部的状态下 与爪部卡合。
         依据此构成,使用者可通过以下的简单作业使膜片收容匣连结于污秽物收容本 体。 即,使用者使所述爪部的位置、与设于下凸缘外缘部的所述缺口的位置一致。 接 着,将膜片收容匣推入于膜片安装部内。 最后,使膜片收容匣朝周方向旋转。 通过此种 一连串的单纯作业,即可使膜片收容匣连结于污秽物收容本体。 此外,匣连结机构由 : 设于膜片安装部的爪部、下凸缘的外缘部、及设于下凸缘外缘部的缺口所构成。 即, 不需另外使用新的构件,而通过下凸缘及形成于膜片安装部的凹凸形状来构成匣连结机 构。 因此,可削减污秽物处理装置的制造成本。
         爪部及缺口设于多个位置,且以管状芯部的中心轴线为基准而于周方向等间隔 地配置为较优选。
         依据此构成,通过设于多个位置的爪部,即使在有更大的力量朝着使膜片收容 匣从污秽物收容本体脱落的方向作用的情形中,也可有效地抑制此种情形。 此外,设于 多个位置的爪部通过在周方向等间隔地配置,即可降低各个爪部所负荷的力量,而且可 使力量均等地分散,因此可有效地防止爪部破损。
         匣侧卡止部还包含在下凸缘上面从该下凸缘外缘朝径向内侧延伸的卡合用肋 (rib) 部为较优选。 此卡合用肋部在将膜片收容匣连结于污秽物收容本体且使膜片收容匣 朝周方向旋转时,与爪部卡合而限制膜片收容匣的旋转为较优选。
         卡合用肋部由以下构件所构成较优选 :第 1 卡合用肋部,配置于缺口的周方向 一侧端 ;及第 2 卡合用肋部,从第 1 卡合用肋部朝周方向另一侧以预定距离分隔配置。 在此,爪部与第 1 卡合用肋部抵接时,爪部及缺口的位置即一致而可将膜片收容匣从膜 片安装部卸下 ;爪部与第 2 卡合用肋部抵接时,爪部与下凸缘的外缘部即卡合而防止膜 片收容匣朝上方移动。
         依据此构成,膜片收容匣将膜片收容匣配置于膜片安装部,且使膜片收容匣朝 周方向一侧旋转,于旋转受到限制时成为连结状态。 此外,使膜片收容匣朝周方向另一 侧旋转,于旋转受到限制时成为连结解除状态。 即,由于使用者可易于判断连结 / 连结 解除的状态,因此可更为容易进行膜片收容匣的装卸作业。
         在下凸缘上面,优选为设有 :环状肋部,于下凸缘外缘靠径向内侧的预定位 置,以中心轴线为中心朝周方向相连延伸,且与卡合用肋部连接 ;及多个辐射状肋部, 从管状芯部以辐射状延伸至环状肋部。
         依据此构成,通过设于下凸缘上面的所述肋部,即可提升下凸缘的强度。 此 外,由于收容于膜片收容匣的膜片配置于所述肋部上,因此在下凸缘上面与膜片之间, 即形成达肋部垂直方向的高度程度之间隙。 因此,使膜片收容匣连结于污秽物收容本体 时,所述爪部即进入此间隙,因此可防止爪部与膜片的干扰。 因此,可防止膜片被爪部 损伤。
         ( 发明效果 )
         依据本发明的污秽物处理装置,可通过匣连结机构将膜片收容匣稳定地连结于 污秽物收容本体。 即,由于设于下凸缘的匣侧卡止部与设于膜片安装部的本体侧卡止 部会卡合而将膜片收容匣连结于污秽物收容本体,因此可确实防止膜片收容匣朝上方移 动。 借此,即使如上所述使用者在污秽物取出作业中将污秽物收容本体弄倒时,仍可防 止膜片收容匣从污秽物收容本体脱出。 此外,构成匣连结机构的匣侧卡止部仅设于膜片 收容匣的下凸缘。 借此,在使用污秽物处理装置时,可防止收容于膜片收容匣的膜片与 匣连结机构的干扰。 因此,可防止匣连结机构的构成构件损伤膜片。 附图说明
         图 1 为显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污秽物处理装置的全体立体图。 图 2 为同一实施例的污秽物处理装置的侧方剖面图。 图 3 为同一实施例的污秽物处理装置的侧方剖面图。图 4 为将同一实施例的密闭机构的关闭时予以放大显示的侧方剖面放大图。
         图 5 为将同一实施例的密闭机构的打开时予以放大显示的侧方剖面放大图。
         图 6 中的 (a) 为将本实施例的密闭用门及密闭用门靠合部打开时的膜片夹入部分 予以放大显示的侧方剖面放大示意图。 (b) 为将同一实施例的密闭用门及密闭用门靠合部 的关闭时的膜片夹入部分予以放大显示的侧方剖面放大示意图。
         图 7 中的 (a) 为将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凸字型密闭用门及凹字型密闭用门靠合部 打开时的膜片夹入部分予以放大显示的侧方剖面放大图。 (b) 为将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凸 字型密闭用门及凹字型密闭用门靠合部的关闭时的膜片夹入部分予以放大显示的侧方剖 面放大图。
         图 8 为将膜片收容部取出并予以显示的分解立体图。
         图 9 为显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污秽物处理装置的全体立体图。
         图 10 为从背面斜方向观看同一实施例的污秽物处理装置的立体图。
         图 11 为将同一实施例的本体锁定 (lock) 机构及盖体锁定机构予以放大显示的侧 方剖面放大图。
         图 12 为显示同一实施例的本体锁定解除操作的立体图。
         图 13 为显示转动同一实施例的收容本体上部的状态的侧方剖面图。 图 14 为显示同一实施例的盖体锁定解除操作的立体图。 图 15 为显示在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污秽物处理装置中密闭用门关闭时的侧方剖面图。 图 16 为显示图 15 所示的污秽物处理装置中,密闭用门打开时的侧方剖面图。
         图 17 为显示从下方斜方向观看图 16 所示密闭机构的立体图。
         图 18 为显示本发明的膜片收容匣的立体图。
         图 19 为显示从图 18 所示膜片收容匣除去膜片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 20 为从侧方观看图 19 所示状态的膜片收容匣的侧视图。
         图 21 为从管状芯部的轴线 O 上方观看图 19 所示状态的膜片收容匣的俯视图。
         图 22 为从轴线 O 的上方观看已从图 15 所示污秽物处理装置卸除膜片收容匣的状 态的外观图。
         图 23 为显示现有技术的污秽物处理装置的膜片绞扭机构的剖面图。
         图 24 为显示现有技术的污秽物处理装置的膜片夹入机构的剖面图。
         主要组件符号说明
         11、41 污秽物处理装置 12 膜片安装部
         12a 安装部内周面 12b 安装部底面
         12h 开口部 13、43 污秽物收容本体
         14 膜片收容部 15 膜片
         16 污秽物投入口 17、47 收容本体下部
         17b、47b 底部 17h 本体开口部
         18 盖体把手 19、49 收容本体上部
         20 盖体按键 20h 盖体按键钩
         21 本体按键 21g 按键外周缘
         21p 柱部 22 收容本体上部把手 23 盖体 24 盖体锁定机构 25 本体锁定机构 26 封闭结 27、57 管状芯部 27f、57f 管状芯部凸缘 28、48 密闭机构 29 膜片抑制凸缘 30 盖体铰链 31 本体铰链 32 按键钩合孔 33、53 密闭用门 33c、35c、53c、55c 夹入面 34 密闭用门上表面 34f 上表面前方部 34r 上表面后方部 35、55 密闭用门靠合部 36 盖体按键钩合部 37 导轨 38 膜片切割器 39、69 弹簧 42 斜面部 44 筒状柱部 45 密闭机构铰链 46 弹簧罩 50 铰链 51 沟状凹部 54 膜片收容匣 56、62 爪部 58 缺口 60 上表面 61 肋部 61a 周方向肋部 61b 径向肋部 61C1、61C2 卡合用肋部 63 弹簧导件 64 下表面 101 膜片 102 管状导件 103 绞扭手段 104 封闭部 105 污秽物收容本体 106 盖体 107 膜片 108 封闭机构 109 棒状夹入构件 110 污秽物 133 突条 135 条沟 D 污秽物 O 轴线 S 进退移动方向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 图 1 为显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污秽物 处理装置的全体立体图。 图 2 及图 3 为显示同一实施例的污秽物处理装置的侧方剖面图, 图 2 显示密闭用门的关闭状态,图 3 显示密闭用门的打开状态。
         污秽物处理装置 11 具备 :环状污秽物投入口 16,供使用过的尿布等污秽物 D 投 入 ;圆筒型膜片 15,从污秽物投入口 16 朝下方延伸且下端由封闭结 26 所封闭 ;污秽物 收容本体 13,将从污秽物投入口 16 所投入的污秽物 D 与膜片 15 一同收容 ;及盖体 23, 从上方覆盖于污秽物投入口 16。
         在污秽物投入口 16 安装有长条状膜片 15。 膜片 15 以覆盖污秽物投入口 16 的口 边的方式朝下方延伸。污秽物收容本体 13 为将废弃于膜片 15 内部的污秽物 D 予以储纳的中空容器, 且予以分割成收容本体下部 17 与收容本体上部 19。 收容本体下部 17 在下端侧具有底部 17b,且于上端侧具有开口部。 收容本体上部 19 以其下端侧覆盖收容本体下部 17 的上端 开口部,且于上端部具有污秽物投入口 16。
         此外,在收容本体上部 19 的内部,设有在污秽物投入口 16 与所储纳的污秽物之 间夹入膜片 15 而予以遮断的开闭式密闭机构 28。 密闭机构 28 具有密闭用门 33 与密闭用 门靠合部 35。 关于密闭机构 28 将于后陈述。
         将污秽物废弃时,使用者首先将盖体 23 打开,接着从污秽物投入口 16 将污秽物 D 投入于膜片 15 内部。 接着使用者将手放入污秽物投入口 16,同时将膜片 15 与污秽物 D 一同往下推而将密闭用门 33 推开。 朝下方推入的污秽物 D,与膜片 15 一同通过打开 的密闭用门 33 与密闭用门靠合部 35 之间。 通过密闭用门 33 及密闭用门靠合部 35 的污 秽物 D,顺着膜片 15 而朝下方行进,而蓄积于污秽物收容本体 13 内部。 当使用者将污 秽物丢至密闭用门 33 及密闭用门靠合部 35 下方并从污秽物投入口 16 抽手时,密闭用门 33 即立刻关闭而将膜片 15 夹入。 此外,由于新的膜片 15 从污秽物投入口 16 抽出,因此 在污秽物投入口 16 始终供给有新的膜片 15。 图 4 为将图 2 所示密闭机构 28 的剖面形状放大显示的关闭时的剖面放大图,图 5 为将图 3 所示密闭机构 28 的剖面形状放大显示的打开时的剖面放大图。 另外,图 4 中 的线 O 显示污秽物投入口 16 及后述的管状芯部的中心轴线。
         如前所述,污秽物处理装置 11 具备 :污秽物投入口 16 ;及开闭式密闭机构 28,在与废弃于污秽物收容本体 13 内的污秽物 D 之间将膜片 15 夹入而予以遮断。 密闭 机构 28 具有密闭用门 33 及密闭用门靠合部 35,而在密闭用门 33 及密闭用门靠合部 35, 设有在密闭用门 33 关闭时彼此卡合而夹入膜片的凹凸形状。 关于此构成将于后陈述。
         在密闭用门 33 与密闭用门靠合部 35 关闭的状态下,为使密闭用门 33 从下方将 污秽物投入口 16 覆盖而予以封闭,密闭用门靠合部 35 设于收容本体上部 19 内。 此外, 在收容本体上部 19 的内壁安装有导轨 (guide rail)37,用以引导密闭用门 33 朝打开方向及 关闭方向动作。 导轨 37 配置成朝向密闭用门靠合部 35 下方延伸,而密闭用门 33 沿着导 轨 37 滑动。
         密闭用门 33 朝向密闭用门靠合部 35 弹推,在常态下彼此卡合关闭。 此外,在 常态下,如图 2 所示,膜片 15 由密闭用门 33 及密闭用门靠合部 35 所夹入。 相对于此, 当使用者将密闭用门 33 往下推时,密闭用门 33 即沿着导轨 37 朝从密闭用门靠合部 35 离 开的打开方向滑动。 当密闭用门 33 打开时,如图 3 所示,膜片 15 的夹入即解除,而可 将污秽物 D 投入于污秽物收容本体 13 内部。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 2 至图 5 所示,在密闭用门 33 及密闭用门靠合部 35 设有关 闭时彼此卡合的一对凹凸形状。 再者,膜片 15 由设于密闭用门 33 及密闭用门靠合部 35 的凹凸形状所夹入。 设于密闭用门 33 的凹凸形状,通过关闭时与膜片 15 抵接的夹入面 33c 而构成。 此外,设于密闭用门靠合部 35 的凹凸形状,通过关闭时与膜片 15 抵接的夹 入面 35c 而构成。
         在此,以下使用图 6 详细说明夹入面 33c、35c。 图 6 中的 (a) 将本实施例的密 闭用门 33 及密闭用门靠合部 35 打开时的膜片夹入部分予以放大显示的侧方剖面放大示意
         图。 图 6 中的 (b) 将本实施例的密闭用门 33 及密闭用门靠合部 35 的关闭时的膜片夹入 部分予以放大显示的侧方剖面放大示意图。 另外,为了易于理解,图 6 示意性显示密闭 用门 33 及密闭用门靠合部 35 的膜片夹入部分,因此详细构成与实际的实施例有所不同。
         如图 6 中的 (a) 及图 6 中的 (b) 所示,相当于密闭用门 33 的膜片夹入部分的夹 入面 33c 由以下的面所构成 :相当于密闭用门 33 上表面的前端区域的面 33c1 ;在面 33c1 的前端,与面 33c1 连接成大致直角而朝下方延伸,且与面 33c1 形成大致直角的角部的面 33c2 ;及在面 33c2 的下端,与面 33c2 连接成大致直角且朝前方侧延伸,且与面 33c2 形成 大致直角的角部的面 33c3。
         此外,相当于密闭用门靠合部 35 的膜片夹入部分的夹入面 35c 由以下的面所构 成 :设成在膜片夹入部分的上端,与污秽物投入口 16 的轴线 O 大致正交,且关闭时与 面 33c1 成为大致平行的面 35c1 ;在面 35c1 的前端,与面 35c1 连接成大致直角而朝下方延 伸,且成为关闭时与面 33c2 大致平行的面 35c2 ;及在面 35c2 的下端,与面 35c2 连接成大 致直角而朝前方侧延伸,且成为关闭时与面 33c3 大致平行的面 33c3。
         密闭用门 33 从图 6 中的 (a) 所示打开状态,朝向图 6 中的 (a) 中箭头方向滑动 而夹入膜片 15,当成为图 6 中的 (b) 所示关闭状态时,膜片 15 即在 α1 及 α2 的二位置 的角部弯曲成大致直角。 即,通过密闭用门 33 及密闭用门靠合部 35 的夹入,使所夹入 的膜片 15 的夹入部分中的上下方向中间点 α1、 α2,相对于图 6 中的 (b) 中以一点链线 所示的连结膜片的夹入部分的上端 β 与下端 γ 的想象直线朝侧方弯曲。 此外,通过形 成于面 35c1 之后端的角部,使膜片 15 也在膜片夹入部分的上端 β 弯曲。 同样地,通过 形成于面 33c3 的前端的角部,使膜片 15 也在膜片夹入部分的下端 γ 弯曲。
         在此,废弃于膜片 15 内部的污秽物 D 会由于自体重量而朝下方施加重力。 即, 对于膜片 15,会因为污秽物 D 产生一直朝向垂直下方的拉力的作用。 当将此种拉力作用 状态的膜片 15 如图 6 中的 (b) 所示夹入,而使膜片 15 在 α1、 α2、 β、 γ 的四个位置 的角部弯曲时,即在此角部对膜片 15 施加更大的拉力。 借此,即可有效地遮断所述现有 技术中成为臭味传递主因的残留通气路径。 因此,可大幅提升臭味的遮断性。 此外,不 需于每次污秽物的废弃绞扭膜片,因此也可防止因为绞扭部分导致最大污秽物收容量的 降低。 再者,以模具成型方式量产密闭用门 33 及密闭用门靠合部 35 时,具有大致直角 角部的凹凸形状为阶梯状形状,并非特别复杂的形状。 因此成型容易。 因此,在制品量 产化方面具有优点。
         图 7 中的 (a) 及图 7 中的 (b) 示意性显示密闭用门 33 及密闭用门靠合部 35 的另 一实施例。 图 7 中的 (a) 将另一实施例的凸字型密闭用门及凹字型密闭用门靠合部的打 开时的膜片夹入部分予以放大显示的侧方剖面放大图。 图 7 中的 (b) 将该实施例的凸字 型密闭用门及凹字型密闭用门靠合部的关闭时的膜片夹入部分予以放大显示的侧方剖面 放大图。 另外,为了易于理解,图 7 示意性显示密闭用门 33 及密闭用门靠合部 35 的膜 片夹入部分,因此详细构成与实际的实施例有所不同。
         在此实施例中,由密闭用门 33 与密闭用门靠合部 35 对于膜片 15 的夹入,通过 设有具有凸字状侧方剖面的膜片夹入部分的密闭用门 33、及设有具有用以接受设于密闭 用门 33 的凸字形状的凹字形状的侧方剖面的膜片夹入部分的密闭用门靠合部 35 的卡合而 实现。具体而言,于夹入面 33c 形成有剖面凸字形状的突条 133。 此外,在夹入面 35c 形成有剖面凹字形状的条沟 135。 突条 133 突出成与密闭用门 33 的滑动方向大致平行。 因此,密闭用门 33 朝向关闭方向滑动而与密闭用门靠合部 35 卡合时,设于密闭用门 33 及密闭用门靠合部 35 的凹凸形状得以卡合而不会阻碍其滑动。
         如图 7 所示,构成形成于密闭用门 33 的夹入面 33c 的面,分别为 33c1 至 33c5。 此外,构成形成于密闭用门靠合部 35 的夹入面 35c 的面,分别为 35c1 至 35c5。 这些构成 面中,33c2 与 33c4 及 35c2 与 35c4,为与从图 7 中的 (b) 所示的膜片夹入部分的上端 β 连 结至下端 γ 的想象直线大致正交的面。 因此,密闭用门 33 会从图 7 中的 (a) 所示的打 开状态朝向图 7 中的 (a) 中箭头方向滑动而将膜片 15 夹入,当成为图 7 中的 (b) 所示的 关闭状态时,膜片 15 即在 α1 至 α4 的四个位置的角部弯曲成大致直角。 即,在 α1 至 α2 间与 α3 至 α4 间,膜片 15 朝大致水平方向弯曲。
         与所述图 6 相同地,在膜片 15 上会因为污秽物 D 的自体重量而使朝垂直下方的 重力作用其上。 因此,在此四位置的大致直角的角部中,对于膜片 15 施加大的拉力。 借此,沿着膜片 15 内侧所形成的残留通气路径即弯曲成直角,而可更有效地遮断臭味。 此外,由于不需在每次污秽物废弃时即绞扭膜片 15,因此也可防止因为绞扭部分导致最 大污秽物收容量的降低。 再者,以模具成型方式量产密闭用门 33 及密闭用门靠合部 35 时,由于凹凸形状成型容易,因此在制品量产化方面也具有优点。 此外,污秽物处理装置 11 还具备弹簧 39,用以将密闭用门 33 一直朝密闭用门靠 合部 35 的方向弹推。 弹簧 39 的弹推力愈大,则愈可增大夹入膜片 15 的力量,而可更为 提升臭味的遮断性。
         图 8 为将膜片收容部 14 取出并予以显示的分解立体图。 污秽物处理装置 11 具 备形成污秽物投入口 16 并且收容膜片 15 的膜片收容部 14。 此膜片收容部 14 以可装卸的 方式安装于设在收容本体上部 19 上方的膜片安装部 12,且形成污秽物投入口 16 的外围。 膜片收容部 14 具有 :圆筒形状的管状芯部 27,从污秽物投入口 16 朝向下方延伸 ;管状 芯部凸缘 27f,设于管状芯部 27 下端部 ;及凸缘形状的膜片抑制凸缘 29,嵌入固定于管 状芯部 27 上端侧。
         膜片 15 在管状芯部 27 的轴向折叠成伸缩囊状并以配置成同轴的方式插通在管状 芯部 27 外径侧。 再者,膜片抑制凸缘 29 以抑制膜片 15 冒出的方式嵌入连接于管状芯部 27。 即,通过位于管状芯部 27 上端的膜片抑制凸缘 29、及位于管状芯部 27 下端的管状 芯部凸缘 27f,膜片 15 会在管状芯部 27 的轴线 O 方向的上端、与轴线 O 方向的下端之间 的空间,被压缩折叠成伸缩囊状予以收容。
         膜片 15 为膜片收容部 14 的消耗零件,当所收容的该膜片全部被使用时,使用 者即将使用完的膜片收容部 14 卸除,并将新的膜片收容部 14 装设于膜片安装部 12。 或 者,膜片收容部 14 也可为在收容于膜片收容部 14 的膜片 15 全部使用完时,仅更换膜片 的构成。 即,管状芯部凸缘 27f 也可为固定于膜片安装部 12,而膜片抑制凸缘 29 为以可 装卸的方式安装于管状芯部 27 的构成。 依据此构成,在更换膜片时,使用者即可将膜片 抑制凸缘 29 卸除,而仅更换膜片。
         在将膜片收容部 14 装设于污秽物处理装置 11 之后,使用者在打开盖体 23 的状 态下将压缩收容于管状芯部 27 的膜片 15 的前端,以越过膜片抑制凸缘 29 的外周缘的方
         式朝上方拉出。 接着,通过封闭结 26 将该所拉出的前端封闭。 再者,将此封闭结 26 插 通于管状芯部 27 内并朝下方推入,且从膜片收容部 14 一面将膜片 15 导出一面将封闭结 26 推入至底部 17b。 将使用过的尿布等污秽物废弃于膜片 15 内部时,污秽物即蓄积于膜 片 15,而在管状芯部 27 外径侧折叠成伸缩囊状的膜片 15,即陆续地被导出而朝下方延 伸。 因此,使用者可连续地将污秽物废弃至污秽物收容本体 13 内。
         如图 4 所示,在本实施例的污秽物处理装置 11 中,以管状芯部 27 的轴线 O 的方 向,即污秽物投入口 16 的开口方向以预定角度倾斜的方式,使膜片收容部 14 支撑于收容 本体上部 19。 污秽物投入口 16 从垂直方向以预定角度 θ16 朝向前方侧倾斜。 借此,母 亲即易于进行将幼儿尿布废弃的作业。 针对此点,简单说明如下。 母亲更换幼儿尿布的 作业,一般而言,大多以在使幼儿躺在床上,且在母亲坐着的状态下进行。 因此,依据 本实施例,由于污秽物投入口 16 以预定角度 θ16 倾斜,因此母亲即易于坐着更换幼儿尿 布,且直接在坐着的状态下进行将使用过的尿布 ( 污秽物 ) 废弃于污秽物投入口 16 的作 业。
         另外,图中虽未显示,但也可为污秽物投入口 16 的开口方向以成为水平的方 式,使膜片收容部 14 支撑于收容本体上部 19。 此时,管状芯部 27 的轴线 O 水平延伸。 此由于在此种情形下也可对所夹入的膜片部分施加拉力之故。 此外,如图 4 及图 5 所示,密闭用门 33 具有大致平坦的密闭用门上表面 34。 关 于密闭用门上表面 34 的详细形状将于后陈述。 在本实施例的污秽物处理装置 11 中,密 闭用门 33 以密闭用门上表面 34 依与管状芯部 27 的倾斜轴线方向对应的预定角度倾斜的 方式支撑于收容本体上部 19。 即,密闭用门 33 在关闭的状态下,以前端侧成为垂直方向 的较低位置,而后端侧成为垂直方向的较高位置的方式,以预定角度倾斜而支撑于收容 本体上部 19。 再者,密闭用门 33 朝向密闭用门靠合部 35 而以预定角度进退移动。 密闭 用门 33 的进退移动方向 S,以与管状芯部 27 的轴线 O 不同的角度倾斜。
         具体而言,如图 4 所示,设污秽物投入口 16( 管状芯部 27) 相对于垂直方向的倾 斜角度为 θ16、密闭用门 33 相对于垂直方向的进退移动方向 S 的倾斜角度为 θ33,这些倾 斜角度满足以下的公式 (1)。
         0°< θ16 < θ33 … (1)
         依据本实施例,密闭用门 33 的进退移动方向 S 的倾斜角度 θ33 较污秽物投入口 16 的倾斜角度 θ16 为大。 借此,随着密闭用门 33 朝打开方向后退移动,密闭用门 33 即 朝向下方且后方平行移动,而从管状芯部 27 的轴线 O 远离。 即,打开时可使密闭用门 33 与膜片 15 充分分离。 因此,由于打开时膜片 15 大幅开放,故使用者可在坐着的状态 下朝向污秽物收容本体 13 而易于将污秽物废弃。
         另外,图中虽未显示,惟也可以密闭用门上表面 34 形成垂直的方式,使密闭用 门 33 支撑于收容本体上部 19(θ33 = 90° )。 此时,密闭用门 33 朝水平方向进退移动。 此由于只要是此种情形,就可在打开时使密闭用门 33 与膜片 15 有效地分离之故。
         此外,依据本实施例,相当于以包围管状芯部 27 下端的方式所配置的膜片收 容部 14 的下端部的管状芯部凸缘 27f,以依预定角度倾斜的方式支撑于污秽物收容本体 13。 即,如图 2 至图 5 所示,管状芯部凸缘 27f 的前端侧成为垂直方向的较低位置,而 且后端侧成为垂直方向的较高位置。 再者,密闭用门靠合部 35 的夹入面 35c,配置于管
         状芯部凸缘 27f 最低位置的附近。 借此,即更为容易通过密闭用门 33 夹入膜片 15。 以 下针对此点说明如下。
         可从污秽物投入口 16 导出的方式收容于膜片收容部 14 的膜片 15,朝垂直下方通 过管状芯部 27 的内部,而与污秽物 D 一同收容于收容本体下部 17。 因此,密闭用门 33 打开时,由于膜片 15 因为废弃于膜片 15 内部的污秽物 D 的重量而被拉往垂直下方,因此 从污秽物投入口 16 朝下方大致笔直地延伸。 在此,如前所述,管状芯部 27 以预定角度 θ16 倾斜。 因此,设污秽物投入口 16 的直径为 Lo、污秽物投入口 16 相对于水平方向的 倾斜角为 θo( = θ16) 时,在膜片 15 从污秽物投入口 16 朝下方笔直地延伸情形下,至少 以水平距离而言,会自然地朝前方的倾斜下方侧靠近达 Lo(1-cosθo)。 在以此方式自然 地靠近的倾斜下方侧,膜片 15 由密闭用门 33 与密闭用门靠合部 35 所夹入。 借此,即可 更容易通过密闭用门 33 夹入膜片 15,因此可更有效率地进行遮断臭味的密闭。
         此外,依据本实施例,如前所述,密闭用门上表面 34 虽形成大致平坦,惟严格 来说,密闭用门上表面 34 由大致平坦面的上表面前方部 34f、及以相对于上表面前方部 34f 倾斜的方式和缓弯曲的上表面后方部 34r 所构成。 使用图 4 说明此点。 如前所述, 膜片收容部 14 以在前方成为倾斜下方侧的方式支撑于收容本体上部 19。 再者,密闭用 门 33 在前方侧 ( 即倾斜下方侧 ) 与密闭用门靠合部 35 卡合而夹入膜片。 在此,在密闭 用门 33 关闭时,密闭用门靠合部 35 的夹入面 35c 介于膜片收容部 14 与上表面前方部 34f 之间。 相对于此,密闭用门靠合部 35 的夹入面 35c 并未介于膜片收容部 14 与上表面后 方部 34r 之间。 由此观之,为了与密闭用门靠合部 35 抵接而从下方封闭污秽物投入口, 故密闭用门上表面 34 由 2 个不同的面 ( 平坦面的上表面前方部 34f 及倾斜面的上表面后 方部 34r) 所构成。
         在此,于本实施例中,如图 4 所示,设上表面前方部 34f 与水平面的角度为 θ34f、上表面后方部 34r 与水平面的角度为 θ34r,且以满足以下公式 (2) 的方式形成有密 闭用门上表面 34。
         0° ≤θ34f < θ34r … (2)
         借此,当使用者为了废弃污秽物而推开密闭用门 33 时,通过将手放在上表面后 方部 34r 推压,即可有效率地将推压力传递至密闭用门 33。 因此,使用者可以更少的力 量将密闭用门 33 打开。
         另外,以本实施例的变化例而言,进退移动方向 S 也可与上表面后方部 34r 大致 正交。 依据此变化例,密闭用门 33 丝毫不会削减从使用者的手所接受的推压力,而可输 入于弹簧 39。 因此,使用者可以更少的力量将密闭用门 33 推开。
         接着说明污秽物收容本体 13 的打开操作。
         图 9 为显示本实施例的本体锁定 (lock) 机构 25 及盖体锁定机构 24 的全体立体 图,图 10 为从背面斜方向观看本实施例的污秽物处理装置 11 的全体立体图。 此外,图 11 为将本体锁定机构 25 及盖体锁定机构 24 予以放大显示的侧方剖面放大图。
         污秽物处理装置 11 在通常使用状态下,收容本体上部 19 以下端侧覆盖收容本体 下部 17 上端的本体开口部 17h 而关闭收容本体上部 19 与收容本体下部 17。 在收容本体 上部 19 上部设有膜片安装部 12,且安装有膜片收容部 14。
         在污秽物收容本体 13 背面配设有本体铰链 (hinge)31。 本体铰链 31 配设于污秽物处理装置 11 的垂直高度的大致中央。 收容本体上部 19 以本体铰链 31 枢接于收容本体 下部 17,且收容本体上部 19 可以本体铰链 31 为支点自由地转动。 当收容本体上部 19 转 动时,收容本体下部 17 的上端的本体开口部 17h 即朝外部敞开。
         此外,在污秽物收容本体 13 的前面配设有 :本体锁定机构 25,在收容本体上部 19 覆盖收容本体下部 17 的状态下,即收容本体上部 19 关闭收容本体下部 17 的状态下, 锁定收容本体上部 19 的转动 ;及本体锁定解除机构,用以解除锁定。
         本体锁定机构 25 具有 :圆柱型本体按键 21 ;属于贯通孔的按键钩合孔 32,用 以卡扣锁定本体按键 21 而设于收容本体上部 19。
         本体按键 21 形成于朝上下方向延伸的可挠性柱部 21p 的上端。 此外,柱部 21p 的下端与收容本体下部 17 的上端连接。
         本体按键 21 为朝收容本体上部 19 的转动外径向突出的圆柱,该圆柱的外周缘部 的按键周缘 21g,卡合于形成于收容本体上部 19 的下端侧的按键钩合孔 32,借此而防止 收容本体上部 19 的转动。
         本体锁定解除机构包括 :属于操作部的本体按键 21,用以解除锁定 ;及打开操 作部,解除锁定后用以转动打开收容本体上部 19 而将手放在其上。
         收容本体上部 19 在从安装有本体铰链 31 的该收容本体上部 19 背面离开的相反 侧前面下端部具有收容本体上部把手 22,以作为打开操作部。 收容本体上部把手 22 配设 于本体按键 21 附近下方。
         本体锁定机构 25 仅在本体按键 21 被按压期间才卸除与按键钩合孔 32 的卡合而 解除锁定。 只要使用者将手从本体按键 21 放开,柱部 21p 即恢复为原位置,而本体锁定 机构 25 就再度成为锁定状态。
         当污秽物收容本体 13 内部被污秽物 D 充满时,即解除本体锁定机构 25 而打开收 容本体上部 19,将内部的污秽物 D 取出。
         图 12 为显示本体锁定机构 25 的解除操作的立体图。 如图 12 所示,使用者以单 手方式从下方将拇指以外的四根手指放在收容本体上部把手 22,同时以拇指按下位在收 容本体上部把手 22 附近上方的本体按键 21,一面解除锁定,一面抬起收容本体上部把手 22。 借此,收容本体上部 19 即朝背面侧转动,而使污秽物收容本体 13 打开。
         图 13 为显示本实施例的收容本体上部 19 完全转动的状态的侧方剖面图。 要将 储纳于污秽物收容本体 13 内部已达满溢的污秽物 D 取出予以废弃时,使用者首先如图 13 所示将收容本体上部 19 完全打开,并通过膜片切割器 (cutter)38 将膜片 15 切断。 接着将 膜片 15 的切割面打结而予以封闭,且从污秽物收容本体 13 取出污秽物予以废弃。 在取 出污秽物 D 之后,使用者将收容本体上部 19 覆盖于收容本体下部 17。 本体按键 21 卡合 于按键钩合孔 32,而使收容本体上部 19 再度锁定。
         本实施例的污秽物处理装置 11,在为了打开收容本体上部 19 而于解除锁定并 使收容本体上部 19 转动时,以一面通过成人的单手的任一根手指支撑收容本体上部把手 22,一面通过该单手其他手指按压本体按键 21 而可解除锁定,而使本体按键 21 位于收容 本体上部把手 22 附近上方。
         更详细而言,将四根手指从下方放在收容本体上部把手 22 并以该四根手指为支 点而握起手指时,本体按键 21 位于剩下的拇指在人体工学上依最自然行进的的轨道上。此点将使解除锁定而使收容本体上部 19 转动打开的作业更为容易且舒适。 即, 使用者可随着自然握起手指的动作而以单手将锁定解除。
         此外,为了解除本体锁定机构 25 而打开收容本体上部 19,需将本体按键 21 朝与 收容本体上部 19 的转动方向大致正交的内径向推入,而且抬起收容本体上部把手 22 使收 容本体上部 19 转动。
         如此,需要朝向二个不同方向的动作,会使得不具欲开启意识与智慧的幼儿极 难以打开收容本体上部 19。 因此,可防止幼儿误将收容本体上部 19 打开,而碰触到用以 切断膜片 15 的膜片切割器 38 而受伤的事故。
         相对于此,若成人具有打开的意识而进行操作的话,即能以单手简单解除锁定 而打开收容本体上部 19,并在将储纳于污秽物收容本体 13 内部的污秽物废弃时,处理较 为容易。
         接着说明盖体 23 的开盖操作。
         盖体 23 的背面侧端部利用盖体铰链 30 枢接于收容本体上部 19 的上端部,而盖 体 23 以盖体铰链 30 为支点而可自由地转动。 当盖体 23 转动而开盖时,如图 1 所示,污 秽物投入口 16 即朝外部打开。
         如图 9 及图 11 所示,污秽物处理装置 11 具备 :盖体锁定机构 24,在盖体 23 覆 盖污秽物投入口 16 的状态,即在盖体 23 闭盖的状态下,锁定盖体 23 的转动 ;及盖体锁 定解除机构,用以解除锁定。
         盖体锁定机构 24 具有 :盖体按键 20 ;及盖体按键钩合部 36,设于收容本体上 部 19。 盖体按键 20 设于盖体 23 的前面下部。 在盖体按键 20 的下端,形成有盖体按键 钩 (hook)20h。 盖体按键钩 20h 与盖体按键 20 成为一体而动作。
         盖体按键钩合部 36 形成于收容本体上部 19 的上端部。 在盖体 23 闭合的状态 下,盖体按键钩合部 36 与盖体按键钩 20h 卡合。
         盖体锁定解除机构包括 :属于操作部的盖体按键 20,用以解除锁定 ;及打开操 作部,解除锁定后为了将盖体 23 转动打开而将手放在其上。
         盖体 23 在该盖体 23 的前面侧具有盖体把手 18 以作为打开操作部。 盖体把手 18 配置于盖体按键 20 的附近上方。
         将污秽物投入于污秽物投入口 16 时,使用者解除盖体锁定机构 24 而将盖体 23 打开。 图 14 为显示盖体锁定机构 24 的解除操作的立体图。
         如图 14 所示,当使用者以单手方式,将拇指以外的四根手指从上方放在盖体把 手 18,且以拇指按下盖体按键 20 时,盖体按键钩 20h 也一同朝按压方向移动而卸除与盖 体按键钩合部 36 的卡合,而解除盖体锁定机构 24 的锁定。 使用者将该拇指以外的四根手 指放在盖体把手 18,一面以该拇指按压盖体按键 20 而解除锁定,一面抬起盖体把手 18。 借此,盖体 23 即朝背面侧转动,而使污秽物投入口 16 打开。
         将污秽物投入于污秽物投入口 16 之后,使用者将盖体 23 闭盖。 盖体按键钩 20h 恢复为原位置而与盖体按键钩合部 36 再度卡合,而盖体锁定机构 24 则被锁定。
         盖体锁定机构 24 仅在按压盖体按键 20 期间,才解除盖体按键钩 20h 与盖体按键 钩合部 36 的卡合。 换言之,使用者只要从盖体按键 20 放开拇指,盖体锁定机构 24 即再 度成为锁定状态。因此,为了解除盖体锁定机构 24 以将盖体 23 开盖,需将盖体按键 20 朝与盖体 23 的转动方向大致正交的内径向推入,而且抬起盖体把手 18 而使盖体 23 转动。 此点会 使得不具欲开启意识与智慧的幼儿极难以打开盖体 23。 借此,可防止幼儿误将盖体 23 打 开,而把手伸进其中。
         然而,若成人有打开的意识而进行操作的话,即可以单手简单解除锁定而打开 盖体 23,而在将污秽物废弃于污秽物投入口 16 时,较为容易处理。
         再者,依据本实施例,使用者即可如图 14 所示以单手将拇指以外的四根手指从 上方放在盖体把手 18,同时以拇指按压位于盖体把手 18 附近下方的盖体按键 20。 即, 操作者可随着自然握起手指的动作而解除锁定。
         更详细而言,将四根手指从上方放在盖体把手 18 并以该四根手指为支点握起手 指时,盖体按键 20 位于剩下的拇指在人体工学上最自然行进的轨道上。 此点可使解除锁 定而转动打开盖体 23 的作业更为容易且舒适。
         接着使用图 15 至图 17 说明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污秽物处理装置 41。 图 15 为显 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污秽物处理装置 41 中,密闭用门 53 关闭时的侧方剖面图。 图 16 显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污秽物处理装置 41 中,密闭用门 53 打开时的侧方剖面图。 图 17 显示从斜下方的方向观看图 16 所示密闭机构 48 的立体图。 另外,在以下说明中,关 于与使用图 1 至图 14 所说明的实施例相同的构成构件,赋予与图 1 至图 14 相同符号,且 省略详细说明。 参照图 15 至图 17,污秽物处理装置 41 具备 :污秽物投入口 16,供污秽物 D 投 入 ;圆筒型膜片 15,从污秽物投入口 16 朝下方延伸且下端由封闭结 26 所封闭 ;污秽物 收容本体 43,将从污秽物投入口 16 所投入的污秽物 D 与膜片 15 一同储纳 ;及盖体 23, 从上方覆盖于污秽物投入口 16。
         污秽物收容本体 43 为将废弃于膜片 15 内部的污秽物 D 予以储纳的中空容器,且 分割成收容本体下部 47 与收容本体上部 49。 收容本体下部 47 在下端侧具有底部 47b。 再者,在底部 47b 的前方侧,设有斜面部 42。 斜面部 42 以形成垂直方向高度从前方侧朝 向后方侧下降的倾斜面的方式设于底部 47b。 在收容本体下部 47 的上端侧,形成有开口 部。 收容本体上部 49 以下端侧覆盖收容本体下部 47 的上端的开口部。 再者,在收容本 体上部 49 的上端部,形成有污秽物投入口 16。
         在收容本体上部 49 的上端后方部,设有筒状柱部 44。 筒状柱部 44 为从收容本 体上部 49 的上端部朝垂直下方延伸的中空柱部。 再者,在筒状柱部 44 的下端部,安装 有所述的膜片切割器 38。 在此,如图 15 至图 16 所示,安装于筒状柱部 44 的下端部的膜 片切割器 38 的垂直方向高度的位置,以成为与本体铰链 31 相等或较本体铰链 31 靠下方 的方式,设定筒状柱部 44 的垂直方向长度。 关于此构成,简单说明如下。
         如先前使用图 13 所说明,要将储纳于污秽物收容本体 43 内部已达满溢的污秽物 D 废弃时,使用者首先将收容本体上部 49 完全打开而使污秽物处理装置 41 成为图 13 所 示状态。 再者,通过膜片切割器 38 将膜片 15 切断。 在此,筒状柱部 44 的垂直方向长 度未达所述长度时,在打开收容本体上部 49 的状态下,膜片切割器 38 会收进收容本体上 部 49 的内部空间内。 由此,使用者切割膜片 15 的作业会变困难。 因此,如上所述,在 打开收容本体上部 49 的状态下,以膜片切割器 38 的位置突出于收容本体上部 49 的外部
         的方式来设定筒状柱部 44 的垂直方向长度。 另外,关于收容本体下部 47 及收容本体上 部 49,斜面部 42 及筒状柱部 44 以外的构成均与所述实施例相同。
         在收容本体上部 49 的内部,与所述实施例相同地,设有在污秽物投入口 16 与 所储纳的污秽物 D 之间将膜片 15 夹入而予以遮断的开闭式密闭机构 48。 密闭机构 48 具 有 :密闭用门靠合部 55,与设于收容本体上部 49 上方的膜片安装部 12 的下方连结 ;及 密闭用门 53,位于密闭用门靠合部 55 下方,通过与密闭用门靠合部 55 卡合而形成膜片夹 入部分。 密闭用门靠合部 55 为在膜片安装部 12 下方沿着后述的管状芯部 27 的内径面的 方式设置的环状构件。 此外,密闭用门 53 为较密闭用门靠合部 55 的中心孔为大的板状 构件,从下方覆盖密闭用门靠合部 55 的中心孔。
         在本实施例中,密闭用门 53 在前端部与密闭用门靠合部 55 一起形成膜片夹入部 分,且在后端部以密闭机构铰链 45 为支点枢支于密闭用门靠合部 55。 即,密闭用门 53 的开闭动作通过转动来实现。 如图 15 所示,密闭用门 53 在关闭的状态下与密闭用门靠 合部 55 卡合而夹入膜片 15。 与所述实施例相同地,借此而遮断成为臭味传递主要原因的 残留通气路径。 以下说明关于通过密闭用门 53 与密闭用门靠合部 55 所形成的膜片夹入 部分。 密闭用门 53 及密闭用门靠合部 55 的膜片夹入部分,包括阶梯状凹凸形状,而密 闭用门 53 在关闭位置与密闭用门靠合部 55 卡合。 具体而言,在密闭用门 53 的膜片夹入 部分,形成与膜片 15 抵接的夹入面 53c。 在相对的密闭用门靠合部 55 的膜片夹入部分, 形成与膜片 15 抵接的夹入面 55c。
         形成于密闭用门 53 的夹入面 53c,由以下的面所构成 :相当于密闭用门 53 的上 表面的前端区域的面 53c1 ;在面 53c1 的前端而与面 53c1 连接成大致直角并朝下方延伸,且 在整个密闭用门 53 的前端部形成圆弧面的面 53c2 ;在面 53c2 的下端,与面 53c2 连接成大 致直角并朝前方侧延伸,且形成与面 53c2 大致直角角部的面 53c3。
         此外,形成于密闭用门靠合部 55 的夹入面 55c 由以下的面构成 :在膜片夹入部 分的上端,与轴线 O 大致正交的方式设置,于关闭时与面 53c1 大致平行的面 55c1 ;在面 55c1 的前端,与面 55c1 连接成大致直角并朝下方延伸,且于关闭时形成与面 53c2 大致平行 的圆弧面的面 55c2 ;及在面 55c2 的下端,与面 55c2 连接成大致直角并朝前方侧延伸,且于 关闭时形成与面 53c3 大致平行的面 55c3。
         密闭机构 48 还具有将密闭用门 53 朝关闭方向弹推的弹簧 69、及覆盖弹簧 69 的 弹簧罩 (cover)46。 弹簧 69 为可在延伸方向伸缩的一根拉力螺旋弹簧,而弹簧 69 的两端 分别连结于密闭用门靠合部 55 的左右两侧缘。 再者,弹簧 69 的中央区域,收容于设在 密闭用门 53 下面的弹簧导件 (spring guide)63。 弹簧导件 63 为形成于密闭用门 53 下面的 沟。 此外,弹簧导件 63 在密闭用门 53 下面的前后方向中央部,以沿着左右方向在整个 密闭用门 53 下面相连的方式设置。
         如此,在本实施例中,弹簧 69 由一根拉力螺旋弹簧构成,而且弹簧 69 的中央区 域,以收容于设在密闭用门 53 下面的弹簧导件 63 的方式拉设于密闭用门 53 下面。 借 此,密闭用门 53 即通过弹簧 69 左右大致均等地稳定弹推。 以下说明此点。
         在常态下,弹簧 69 以弹簧 69 两端所连结的密闭用门靠合部 55 的左右两侧缘为 支点,且以密闭用门 53 的下面中央部的沿着整个左右方向的区域为力点将密闭用门 53 朝
         向关闭方向弹推。 在此,弹簧 69 由一根拉力螺旋弹簧所构成。 因此,弹簧 69 对于密闭 用门 53 下面赋予左右对称的大致均等的弹力。 再者,由于弹簧 69 钩住于弹簧导件 63, 因此得以稳定固定于密闭用门 53 下面的预定位置。 通过这些构成,密闭用门 53 即朝向 密闭用门靠合部 55 而左右大致均等地稳定弹推。 即,在密闭用门 53 的关闭时,通过密 闭用门 53 及密闭用门靠合部 55 而使夹入膜片的压接力成为大致均等地分布。
         在密闭机构 48 安装有左右二个弹簧罩 46。 弹簧罩 46 为从密闭用门 53 延伸至密 闭用门靠合部 55 的剖面 C 字状构件,用以收容弹簧 69 的两侧部。 弹簧罩 46 的上端以设 于弹簧 69 与密闭用门靠合部 55 的连结部附近的铰链 50 为支点而枢支于密闭用门靠合部 55。 在与密闭用门 53 相对向的侧面,弹簧罩 46 设有从该侧面朝弹簧罩 46 内方凹陷的沟 状凹部 51。 沟状凹部 51 为从弹簧罩 46 的上端部延伸至下端部的沟。 沟状凹部 51 朝向 密闭用门 53 的侧缘形成开口。 在沟的两侧壁,设有轨道 (rail) 状爪部 56。 爪部 56 从弹 簧罩 46 的上端部延伸至下端部。 爪部 56 与以从密闭用门 53 的侧缘中央部朝向外侧突出 的方式设置的钩部 ( 未图示 ) 钩合。
         在此,所谓爪部 56 与密闭用门 53 的钩部,以可彼此沿着弹簧罩 46 的延伸方向 相对滑动的方式钩合。 借此,于密闭用门 53 进行开闭动作时,密闭用门 53 即沿着弹簧 罩 46 的延伸方向而滑动。 此外,如前所述,弹簧罩 46 枢支于密闭用门靠合部 55。 因 此,弹簧罩 46 可随着密闭用门 53 的开闭动作,以顺沿密闭用门 53 与弹簧罩 46 的卡合部 行经的圆弧状轨迹的方式顺畅地转动。 再者,弹簧罩 46 以将弹簧 69 包覆于设在弹簧罩 46 的沟状凹部 51 的方式,分别配置于密闭用门 53 及密闭用门靠合部 55 的左右侧缘。 通 过这些构成,无论密闭用门 53 的开闭动作如何,弹簧 69 均一直收容于沟状凹部 51。
         接着,使用图 15 至图 17 来说明将污秽物 D 废弃于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污秽 物处理装置 41 的内部的方法。 将污秽物废弃时,使用者首先将盖体 23 打开,再从污秽 物投入口 16 将污秽物 D 投入于膜片 15 的内部。 然后,将手伸入于污秽物投入口 16 内, 且将膜片 15 与污秽物 D 一同往下推而将密闭用门 53 朝向下方推开。 如此一来,密闭用 门 53 即以密闭机构铰链 45 为支点而以行经图 16 中的箭头 A 所示圆弧轨道的方式转动, 而使密闭用门 53 打开。 由使用者朝下方推入的污秽物 D,与膜片 15 一同通过打开的密 闭用门 53 与密闭用门靠合部 55 之间。 通过密闭用门 53 及密闭用门靠合部 55 的污秽物 D,如图 16 中的箭头 B 所示顺着膜片 15 而朝下方落下,而蓄积于收容本体下部 47 的内 部。
         在此,如前所述,在收容本体下部 47 的底部 47b 的前方侧,设有斜面部 42。 因 此,如图 16 所示,当污秽物 D 废弃于收容本体下部 47 的内部时,如图 16 中的箭头 C 所 示,污秽物 D 会因为设于相当于所废弃的污秽物 D 的落下位置的区域的斜面部 42,朝向 收容本体下部 47 之后方侧滑落。 借此,即可防止所废弃的污秽物 D,集中于收容本体下 部 47 的前方区域,而使污秽物 D 均匀地蓄积于收容本体下部 47 的内部。
         将污秽物 D 废弃于收容本体下部 47 内部之后,使用者将手从污秽物投入口 16 抽 出。 如此一来,密闭用门 53 即立刻关闭而将膜片 15 夹入。 由密闭用门 53 及密闭用门靠 合部 55 所夹入的膜片 15,与所述图 6 相同地,在形成于膜片夹入部分的二位置的角部弯 曲成大致直角。 即,从膜片夹入部分的上端连结至下端的想象直线,会在膜片夹入部分 朝大致水平方向弯曲。 借此,即可直角地遮断成为臭味传递主要原因的残留通气路径,而有效地遮断臭味的传递。
         此外,在本实施例的污秽物处理装置 41 中,密闭用门 53 的开闭动作通过以密闭 机构铰链 45 为支点的转动来实现。 因此,使用者将污秽物 D 推入于污秽物收容本体 43 内部时,即可易于使密闭用门 53 打开,因此废弃作业变得更容易。
         此外,本实施例的污秽物处理装置 41 所配备的密闭机构 48,如前所述,还具有 覆盖弹簧 69 的弹簧罩 46。 再者,无论密闭用门 53 的开闭动作为何,弹簧 69 均一直收容 于设于弹簧罩 46 的沟状凹部 51。 通过此构成,即可防止当使用者为了废弃污秽物而使 密闭用门 53 开闭时,膜片 15 卷入于配置在密闭用门 53 的左右两侧面的弹簧 69 而破损。 此外,由弹簧罩 46 所收容的弹簧 69 的两侧部,即引导成一直位于沟状凹部 51 的内部。 借此,即使不将所述弹簧导件 63 设于密闭用门 53 的下面的情形下,仍可防止弹簧 69 从 密闭用门 53 脱落。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虽已针对相当于密闭用门 53 及密闭用门靠合部 55 的膜片 夹入部分的夹入面 53c 及夹入面 55c 由彼此相交成大致直角的平面及圆弧面所构成的情形 进行了说明,惟不以此为限,也可为各面以彼此锐角或钝角等的预定角度相交。 此外, 形成夹入面 53c 及夹入面 55c 的面,也可以具有由多个平面或多个曲面或平面及曲面所构 成的面的方式来构成密闭用门 53 及密闭用门靠合部 55。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虽通过一根属于拉力螺旋弹簧的弹簧 69 来构成使密闭用 门 53 朝向关闭方向弹推的弹性构件,惟不以此为限,也可使用任何种类的弹簧,或使用 多根弹簧。 此外,也可使用橡胶系材料或树脂系材料或将这些材料混合以作为弹性构 件。 再者,也可通过将永久磁铁或电磁铁组装入密闭用门 53 及密闭用门靠合部 55,以使 用磁力将密闭用门 53 朝向关闭方向弹推。
         接着使用图 18 及图 21 来说明使用于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污秽物处理装置 41 的膜片收容匣 54。 图 18 为显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膜片收容匣 54 的立体图。 图 19 为显示从图 18 所示膜片收容匣 54 取下膜片 15 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 20 为从侧方观看图 19 所示状态的膜片收容匣 54 的侧方图。 图 21 显示从管状芯部 57 的轴线 O 的上方观看 图 19 所示状态的膜片收容匣 54 的俯视图。
         污秽物处理装置 41 具备有形成污秽物投入口 16 并且收容膜片 15 的膜片收容匣 54。 相当于所述实施例的膜片收容部的膜片收容匣 54 具有 :圆筒状的管状芯部 57,界 定污秽物投入口 16 ;管状芯部凸缘 57f,从管状芯部 57 的下端部朝外径向延伸 ;及凸缘 形状的膜片抑制凸缘 59,从管状芯部 57 的上端部朝外径向延伸。
         如图 18 所示,膜片 15 通过位于管状芯部 57 上端的膜片抑制凸缘 59 及位于管状 芯部 57 下端的管状芯部凸缘 57f,在管状芯部 57 的轴向上端与轴向下端之间的空间,予 以折叠成伸缩囊状予以收容。 因此,可将长条状膜片 15 压缩收容于这些管状芯部凸缘 57f 及膜片抑制凸缘 59 之间。 在此,膜片抑制凸缘 59 的径向尺寸,较管状芯部凸缘 57f 相对较小。 借此,即可将膜片 15 越过膜片抑制凸缘 59 的外缘部导出,而使膜片 15 通过 形成于管状芯部 57 的污秽物投入口 16 而朝下方延伸。
         在本实施例中,于管状芯部凸缘 57f 的外缘部设有朝着管状芯部凸缘 57f 的轴线 O 方向而贯通的缺口 58。 如图 21 所示,缺口 58 以轴线 O 为基准,以大致 120°的间隔 排列于圆周方向的方式分别设于管状芯部凸缘 57f。 此外,这些设于 3 个位置的缺口 58,以成为以轴线 O 为基准的大致旋转对称的形状的方式设于管状芯部凸缘 57f。
         管状芯部凸缘 57f 的上表面 60 及下表面 64,为彼此大致平行的平面。 再者, 在上表面 60 侧,设有肋 (rib) 部 61。 肋部 61 由以下构件所构成 :周方向肋部 ( 环状肋 部 )61a,在上表面 60 的预定圆径向 ( 径向 ) 位置中,以轴线 O 为中心在圆周方向相连而 延伸 ;多个径向肋部 ( 辐射状肋部 )61b,从管状芯部 57 的外周面朝向周方向肋部 61a 而 沿着径向呈辐射状延伸,而且以大致均等配置地排列于圆周方向的方式设置 ;及卡合用 肋部 61C1、61C2,从周方向肋部 61a 朝向管状芯部凸缘 57f 的外缘而沿着径向呈辐射状延 伸。
         如图 21 所示,卡合用肋部 61C1( 第一卡合用肋部 )、61C2( 第二卡合用肋部 ) 以 轴线 O 为基准,以大致 60°间隔排列于圆周方向的方式大致均等配置设于管状芯部凸缘 57f 的上表面 60 上。 在此,卡合用肋部 61C1 配置于相当于缺口 58 的圆周方向一端侧的位 置。 即,在本实施例中,从轴线 O 的上方观看,3 个卡合用肋部 61C1 设置于缺口 58 的右 旋转方向侧的端部。 再者,各 3 个总计 6 个卡合用肋部 61C1、61C2 以大致 60°间隔大致 均等配置排列于圆周方向。
         接着使用图 15 至图 22,说明将膜片收容匣 54 安装于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污秽 物处理装置 41 的方法。 图 22 为从轴线 O 的上方观看从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污秽物处 理装置 41 卸除膜片收容匣 54 的状态的外观图。 另外,图 22 中的轴线 O,表示膜片收容 匣 54 安装于污秽物处理装置 41 时的管状芯部 57 的中心轴线,其与膜片安装部 12 的内周 面 12a 的中心轴线大致一致。 图 22 中的轴线 O 为朝纸面表背方向延伸的线。
         如前所述,在收容本体上部 49 上方,设有形成接受安装膜片收容匣 54 的空间的 膜片安装部 12。 膜片安装部 12 包括 :安装部内周面 12a,安装有膜片收容匣 54 时,与膜 片收容匣 54 的侧部相对向 ;及属于平面的安装部底面 12b,安装有膜片收容匣 54 时,与 管状芯部凸缘 57f 的下表面 64 抵接。 在此,如图 15 所示,安装有膜片收容匣 54 时,安 装部内周面 12a 的轴线 O,与管状芯部 57 的轴线 O 大致一致。 此外,在安装部底面 12b 的中心部,以轴线 O 为中心设有圆形开口部 12h,而与形成污秽物投入口 16 的管状芯部 57 的内周面连通。 再者,密闭用门 53 在图 22 所示的关闭时,以从下方覆盖开口部 12h 的方式封闭。
         从安装部内周面 12a 的安装部底面 12b 至轴线 O 的上方向的预定高度的位置,设 有从安装部内周面 12a 朝内径向 ( 径向内侧 ) 突出的爪部 ( 本体侧卡止部 )62。 在本实施 例中,以 3 个爪部 62 以轴线 O 为基准在圆周方向以大致 120°的间隔排列的方式设于安 装部内周面 12a 上。 此外,这些设于 3 位置的爪部 62,具有以轴线 O 为基准的大致旋转 对称的形状。 在此,以爪部 62 的圆周方向的宽度小于所述缺口 58 的圆周方向的宽度的 方式形成爪部 62。 关于此构成将于后陈述。
         将膜片收容匣 54 安装于污秽物处理装置 41 时,使用者以管状芯部凸缘 57f 为下 方将膜片收容匣 54 朝膜片安装部 12 的内部配置,并且使设于安装部内周面 12a 的爪部 62 的位置、与设于管状芯部凸缘 57f 的外缘部的缺口 58 的位置一致。 然后,将膜片收容匣 54 朝向安装部底面 12b 推入。 如此一来,如前所述,由于爪部 62 的周方向的宽度较缺口 58 的周方向的宽度小,因此爪部 62 会通过缺口 58,而管状芯部凸缘 57f 的下表面 64 与 安装部底面 12b 会相抵接。接着,从轴线 O 的上方观看,使用者使膜片收容匣 54 朝周方向的右旋转方向旋 转。如此一来,管状芯部凸缘 57f 的外缘部即进入爪部 62 与安装部底面 12b 之间的空间。 然后,爪部 62 与卡合用肋部 61C2( 第二卡合用肋部 ) 相抵接,使膜片收容匣 54 旋转直到 膜片收容匣 54 的旋转被限制。 依此方式,将膜片收容匣 54 安装于污秽物处理装置 41。
         在膜片收容匣 54 安装于污秽物处理装置 41 的状态下,设于污秽物处理装置 41 的爪部 62 与管状芯部凸缘 57f 的外缘部即相卡合。 借此,得以防止膜片收容匣 54 从膜 片安装部 12 内蹦出。 即,本实施例的膜片收容匣 54 具备用以安装至污秽物处理装置 41 的连结机构 ( 匣侧卡止部 ),而该连结机构通过与设于污秽物处理装置 41 的爪部 62( 本体 侧卡止部 ) 卡合的管状芯部凸缘 57f 的外缘部、及用以导入膜片收容匣 54 的连结 / 解除 的缺口 58 所构成。 依据此实施例,即可防止膜片收容匣 54 在图 13 所示打开收容本体上 部 49 的状态下脱落。
         将膜片收容匣 54 从污秽物处理装置 41 卸除时,从轴线 O 的上方观看,使用者使 膜片收容匣 54 朝周方向的左旋转方向旋转。 如此一来,爪部 62 与卡合用肋部 61C1( 第一 卡合用肋部 ) 即相抵接,而使膜片收容匣 54 的旋转受限制。 在此,如前所述,由于卡合 用肋部 61C1 设于缺口 58 的右旋转方向侧的端部,因此与爪部 62 与卡合用肋部 61C1 相抵 接的同时,爪部 62 的位置与缺口 58 的位置大略一致。 因此,可将膜片收容匣 54 从膜片 安装部 12 内拉起而卸除。
         具备此种构成的膜片收容匣 54 及污秽物处理装置 41,可使更换 / 装设膜片收容 匣 54 的作业易于进行。 即,进行膜片收容匣 54 的连结 / 解除时,如前所述,使用者只 要将膜片收容匣 54 设置于膜片安装部 12 内,使其旋转即可。 因此,使用者在当属于消 耗品的膜片 15 全部使用完时,可通过简单的操作来更换膜片收容匣 54,而且通过简单的 操作再度装设新的膜片收容匣 54。 此外,由于通过此种简单的构成来实现膜片收容匣 54 与污秽物处理装置 41 的连结机构,因此使用者不需参照使用说明书等记载的操作顺序, 即可易于理解膜片收容匣 54 的安装 / 卸除方法。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虽通过与设于污秽物处理装置 41 的爪部 62( 本体侧卡止 部 ) 卡合的管状芯部凸缘 57f 的外缘部 ( 匣侧卡止部 )、及用以导入膜片收容匣 54 的连结 / 解除的缺口 58( 匣侧卡止部 ) 来构成用以将膜片收容匣 54 安装于污秽物处理装置 41 的 连结机构 ( 匣连结机构 ),惟不限定于此,也可通过安装于膜片收容匣 54 及 / 或污秽物处 理装置 41 的任何种类的连结构件来构成连结机构。 或者,也可为不使膜片收容匣 54 连 结 / 卡合至污秽物处理装置 41,而将膜片收容匣 54 仅载设于膜片安装部 12 内的构成。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虽仅就将膜片收容匣 54 用于污秽物处理装置 41 的情形进 行说明,惟不限定于此,也可将膜片收容匣 54 用于可应用的其他污秽物处理装置,以作 为独立的完成构件。
         此外,以其他实施例而言,污秽物处理装置也可为还具备以可旋转的方式安装 于收容本体下部的底部中央部的旋转板,而废弃于污秽物处理装置的污秽物与膜片一同 通过旋转板从下方支撑的构成。 依据此构成,使用者将污秽物废弃于污秽物处理装置 内时,所废弃的污秽物即随膜片一同蓄积于位于收容本体下部的底部的旋转板上。 再 者,将储纳于污秽物收容本体内部已达满溢的污秽物废弃时,使用者通过旋转旋转板, 而在污秽物与污秽物投入口之间的区域绞扭膜片,且将经绞扭压缩的膜片的绞扭部分,使用所述膜片切割器切断,即可将收容于膜片内的污秽物与膜片一同从污秽物收容本体 取出。 借此,将在污秽物收容本体内已达满溢的污秽物从污秽物收容本体取出时,使用 者即可易于进行使用膜片切割器将膜片切断的作业。 再者,可防止在取出污秽物的作业 中,收容于膜片内的污秽物的臭味泄漏至外部。
         此外,以其他实施例而言,污秽物处理装置还可具备安装于所述膜片切割器附 近的粘着带 (tape) 收容部。 依据此构成,在将储纳于污秽物收容本体内部已达满溢的污 秽物废弃时,使用者可通过膜片切割器将膜片切断,且通过收容于带收容部的粘着带将 已切断的膜片的开口部密闭。 因此,可防止使用者将污秽物收容本体已达满溢的污秽物 从污秽物收容本体取出时,臭味从收容于膜片的污秽物泄漏。 另外,所述粘着带收容部 及膜片切割器,也可为使用者在切断膜片的同时通过粘着带进行膜片开口部的密闭的方 式,一体安装于污秽物收容本体的构成。 依据此构成,使用者可同时进行膜片的切断与 膜片开口部的密闭,因此可容易且迅速地进行污秽物取出作业。
         以上虽已参照附图说明了本发明的实施例,惟本发明并不限定于图示的实施 例。 对于图示的实施例,在与本发明相同范围中,或均等范围内,均可作各种修正或变 化。
         [ 产业实用性 ]
         本发明提供一种可防止膜片收纳匣脱落的污秽物处理装置,可期待广泛应用于 例如幼儿用尿布处理装置的工业制品。

    关 键  词:
    污秽 处理 装置
      专利查询网所有文档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0条评论

    还可以输入200字符

    暂无评论,赶快抢占沙发吧。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污秽物处理装置.pdf
    链接地址:https://www.zhuanlichaxun.net/p-791486.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17-2018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