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烤炉.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烤炉.pdf(13页完整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实用新型专利 (10)授权公告号 (45)授权公告日 (21)申请号 201720406061.7 (22)申请日 2017.04.17 (73)专利权人 中山市伊斯特伍德儿童用品有限 公司 地址 528400 广东省中山市东升镇展宏路 二巷7号 (72)发明人 何国坚 (74)专利代理机构 广州嘉权专利商标事务所有 限公司 44205 代理人 李旭亮 (51)Int.Cl. A47J 37/06(2006.01) (54)实用新型名称 一种烤炉 (57)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烤炉, 包括: 烤炉主 体, 所述烤炉主体的内部设置有用于烘烤的容 。
2、腔, 所述容腔的上部开设有开口; 至少一个加热 装置; 所述容腔还至少开设有一个进气口, 所述 进气口、 容腔及开口组成一与外界环境进行空气 交换的循环通道。 当设置于所述容腔中的加热装 置进行加热时, 外界的空气不断与所述容腔中的 空气进行循环, 使得烤炉内的热量可以与外界进 行交换, 避免热量积聚于容腔中而导致容腔中的 温度过高, 解决了现有烤炉容易烤焦食物的技术 问题。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4页 附图7页 CN 207384130 U 2018.05.22 CN 207384130 U 1.一种烤炉, 包括: 烤炉主体 (10) , 所述烤炉主体 (10) 的内部设置有用于烘烤的容腔 。
3、(11) , 所述容腔 (11) 的上部开设有开口 (110) ; 至少一个加热装置 (20) , 所述加热装置 (20) 设置于所述容腔 (11) 中邻近其内侧壁的位 置处; 其特征在于: 所述容腔 (11) 的中下部还至少开设有一个连通外界与其内部的进气口 (12) ; 其中, 所述进气口 (12) 、 容腔 (11) 及开口 (110) 组成一与外界环境进行空气交换的循环 通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烤炉, 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热装置 (20) 的数量为两个, 两个加热装置 (20) 分别设置于所述容腔 (11) 的两 侧。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烤炉, 其特征在于: 。
4、所述容腔 (11) 的内壁上设置有用于向其中心反射热量的反射板 (13) 。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烤炉, 其特征在于: 所述容腔 (11) 的中下部还可拆卸设置有一用于接油的接油盘 (30) , 所述烤炉主体 (10) 的侧壁中下部开设有与所述容腔 (11) 内部相连通的插接口 (14) , 所述接油盘 (30) 通过该插 接口 (14) 可插入所述容腔 (11) 中或从所述容腔 (11) 中抽出。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烤炉, 其特征在于: 所述接油盘 (30) 邻近所述插接口 (14) 的一侧开设有一用于装载油的油腔 (31) , 该接油 盘 (30) 的中部和/或远离所述油。
5、腔 (31) 的另一侧上开设有供空气通过的过气孔 (32) ; 所述容腔 (11) 中还设置有用于引导烘烤时滴落的油流进所述油腔 (31) 中的导油板 (15) , 所述导油板 (15) 位于所述接油盘 (30) 的上方, 且所述导油板 (15) 与所述接油盘 (30) 之间留有供空气流动穿过的空隙 (150) 。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烤炉, 其特征在于: 所述接油盘 (30) 的上表面还设有多条能够将所述过气孔 (32) 分隔成多条气道的凸起 (320) 。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烤炉, 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热装置 (20) 为一通电能够发热的电阻发热丝。 8.根据权利要求1所。
6、述的一种烤炉, 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热装置 (20) 为一通电能够发热的石英发热管。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烤炉, 其特征在于: 所述烤炉主体 (10) 的外表还可拆卸设置有一罩体 (40) 。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烤炉, 其特征在于: 所述罩体 (40) 与所述烤炉主体 (10) 之间留有间隙 (41) 。 权 利 要 求 书 1/1 页 2 CN 207384130 U 2 一种烤炉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炉具领域, 特别是一种用于烘烤食物的烤炉。 背景技术 0002 众所周知, 现有的家用烤炉主要有两种, 一种是传统燃烧木炭的烧炭炉, 该种烧炭 炉烧烤出来的食。
7、物美味, 不过点燃木炭困难, 费时费力, 同时容易弄脏地方; 0003 另外一种是通电能够发热的电烤炉, 该种电烤炉使用简单, 只需要将食物放进炉 中, 然后设定好加热时间即可通电进行烘烤, 操作简单方便, 但是该种电烤炉烘烤食物时, 空气不流动, 烤炉内的味道残留久, 而且该种电烤炉主要是靠热源的高温来加热食物, 食物 容易被烤焦。 实用新型内容 0004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 既容易烤熟食物, 而且不容易烤焦食物的烤炉。 0005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其技术问题而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0006 一种烤炉, 包括: 0007 烤炉主体, 所述烤炉主体的内部设置。
8、有用于烘烤的容腔, 所述容腔的上部开设有 开口; 0008 至少一个加热装置, 所述加热装置设置于所述容腔中邻近其内侧壁的位置处; 0009 所述容腔的中下部还至少开设有一个连通外界与其内部的进气口; 0010 其中, 所述进气口、 容腔及开口组成一与外界环境进行空气交换的循环通道。 0011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 所述加热装置的数量为两个, 两个加热装置分别设置 于所述容腔的两侧。 0012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 所述容腔的内壁上设置有用于向其中心反射热 量的反射板。 0013 在本实用新型中, 所述容腔的中下部还可拆卸设置有一用于接油的接油盘, 所述 烤炉主体的侧壁中下部开设。
9、有与所述容腔内部相连通的插接口, 所述接油盘通过该插接口 可插入所述容腔中或从所述容腔中抽出。 0014 优选地, 所述接油盘邻近所述插接口的一侧开设有一用于装载油的油腔, 该接油 盘的中部和/或远离所述油腔的另一侧上开设有供空气通过的过气孔; 0015 所述容腔中还设置有用于引导烘烤时滴落的油流进所述油腔中的导油板, 所述导 油板位于所述接油盘的上方, 且所述导油板与所述接油盘之间留有供空气流动穿过的空 隙。 0016 其中, 所述接油盘的上表面还设有多条能够将所述过气孔分隔成多条气道的凸 起。 0017 本实用新型的一优选实施例, 所述加热装置为一通电能够发热的电阻发热丝。 说 明 书 1。
10、/4 页 3 CN 207384130 U 3 0018 优选地, 所述加热装置为一通电能够发热的石英发热管。 0019 进一步, 所述烤炉主体的外表还可拆卸设置有一罩体。 0020 再进一步, 所述罩体与所述烤炉主体之间留有间隙。 0021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由于本实用新型通过在烤炉主体的上部和中下部分别 开设有与所述容腔相连通的开口及进气口, 因此所述进气口、 容腔及开口组成一与外界环 境进行空气交换的循环通道, 当设置于所述容腔中的加热装置进行加热时, 外界的空气不 断与所述容腔中的空气进行循环, 使得烤炉内的热量可以与外界进行交换, 避免热量积聚 于容腔中而导致容腔中的温度过高。
11、, 解决了现有烤炉容易烤焦食物的技术问题。 附图说明 0022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0023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优选实施例的外观结构示意图; 0024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优选实施例的另一个角度的外观结构示意图; 0025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优选实施例的局部结构分解示意图; 0026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优选实施例中烤炉主体的外观结构示意图; 0027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一优选实施例中烤炉主体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0028 图6是本实用新型一优选实施例中烤炉主体在移除一侧的侧板和反射板时的局部 结构分解示意图; 0029 图7是本实用新型一优选实施例中接油盘的零。
12、件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0 参照图1至图7, 一种烤炉, 包括一烤炉主体10, 所述烤炉主体10的内部设置有用于 烘烤的容腔11, 所述容腔11的上部开设有开口110, 所述容腔11的内部邻近其侧壁的位置处 至少设置有一个加热装置20, 在这里,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优选实施例, 所述加热装置20为 一通电能够发热的电阻发热丝, 当然上述的加热装置20还可以为其他结构, 如: 所述加热装 置20为一通电能够发热的石英发热管, 所述容腔11的中下部还至少开设有一个连通外界与 其内部的进气口12, 其中, 所述进气口12、 容腔11及开口110组成一与外界环境进行空气交 换的循环通道。 在本实用。
13、新型中, 上述的进气孔12可以为一个、 两个、 三个或多个, 而不限定 为一个, 具体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而设置。 0031 当本实用新型的烤炉进行烘烤时, 所述容腔11中的加热装置20通电进行加热, 容 腔11中的空气变成热空气并上升并从所述开口110处排出外界, 此时容腔11中形成负压, 进 而, 外界的冷空气通过所述容腔11中下部的进气口12补充进所述容腔11中, 冷空气在所述 容腔11中被加热后再排出外界, 外界的冷空气再补充进所述容腔11中, 如此循环不断, 从而 实现外界空气与所述容腔11中的空气循环。 0032 由于本实用新型通过在烤炉主体10的上部和中下部分别开设有与所述容腔11相。
14、 连通的开口110及进气口12, 因此所述进气口12、 容腔11及开口110组成一与外界环境进行 空气交换的循环通道, 当设置于所述容腔11中的加热装置20进行加热时, 外界的空气不断 与所述容腔11中的空气进行循环, 使得烤炉内的热量可以与外界进行交换, 避免热量积聚 于容腔中而导致容腔中的温度过高, 解决了现有烤炉容易烤焦食物的技术问题, 同时又可 说 明 书 2/4 页 4 CN 207384130 U 4 以避免烤炉内残留的食物味道无法散发至外界环境而积聚于容腔11中, 解决现有烤炉容易 窜味的技术问题。 0033 参照图3、 图4和图6, 为了使得本实用新型的烤炉可以更好地烘烤食物,。
15、 优选地, 所 述加热装置20的数量为两个, 两个加热装置20分别设置于所述容腔11的两侧, 因此, 采用本 实用新型的烤炉烘烤食物时, 位于容腔11两侧的两个加热装置20可以同时对位于所述容腔 11中间的食物进行加热, 加热效率大大地提高, 进而加快了本实用新型的烤炉的煮食速度。 0034 进一步, 为了使得本实用新型的烤炉的热效更高, 在这里, 优选地, 所述容腔11的 内壁上设置有用于向其中心反射热量的反射板13, 上述的反射板13以为采用铝材料或铁材 料制作的热能反射板, 优选地, 所述容腔11中邻近两个加热装置20的两侧壁处分别设置有 一反射板13, 通过反射板13的反射作用, 可以。
16、更好地将两个加热装置20产生的热量集中于 所述容腔11的中部处以对食物进行加热。 0035 为了避免食物烘烤时产生的油脂直接滴落于所述容腔11的底部, 在本实用新型 中, 优选地, 所述容腔11的中下部还可拆卸设置有一用于接油的接油盘30, 所述烤炉主体10 的侧壁中下部开设有与所述容腔11内部相连通的插接口14, 所述接油盘30通过该插接口14 可插入所述容腔11中或从所述容腔11中抽出。 通过该接油盘30承接食物烘烤时产生的油 脂, 可以防止食物烘烤时产生的油脂染污所述容腔11, 保证容腔11的内部干净卫生, 进而延 长本实用新型的烤炉的使用寿命。 0036 为了避免空气在所述容腔11的中。
17、下部直接上升至其上部而而快速排放至外界环 境中去, 在本实用新型中, 优选地, 所述所述接油盘30邻近所述插接口14的一侧开设有一用 于装载油的油腔31, 该接油盘30的中部和/或远离所述油腔31的另一侧上开设有供空气通 过的过气孔32; 所述容腔11中还设置有用于引导烘烤时滴落的油流进所述油腔31中的导油 板15, 所述导油板15位于所述接油盘30的上方, 且所述导油板15与所述接油盘30之间留有 供空气流动穿过的空隙150。 0037 通过上述的结构, 可以使得从所述进气口12处进来的空气部分穿过所述接油盘30 上的过气孔32, 过气孔32可以改变空气的流动方向从而使得空气向所述容腔11的。
18、两侧壁流 动, 形成绕流, 因此减缓空气流动穿过所述容腔11的速度, 因此热空气可以更好地对食物加 热, 同时也可以使得容腔11内部的热量更加均匀, 避免加热装置20处的温度过高, 而其他位 置处的温度偏低。 0038 为了能够更好地对穿过所述过气孔32的空气进行导向, 在本实用新型中, 优选地, 所述接油盘30的上表面还设有多条能够将所述过气孔32分隔成多条气道的凸起320, 进一 步优选, 多条凸起320均匀地分布于所述接油盘30的上表面。 通过采用多条凸起320将所述 过气孔32分隔成多条气道, 因此穿过所述过气孔32后被分别多股气流并沿不同的气道往所 述容腔11的两侧流动, 多股气流在。
19、所述容腔11中往上升起的过程中相互交错缠绕成型绕 流, 进而使得所述容腔11中的热量更加均匀。 0039 参照图1、 图2和图3, 为了防止用户触摸所述烤炉主体10而被烫伤, 在本实用新型 中, 优选地, 所述烤炉主体10的外表还可拆卸设置有一罩体40。 通过在所述烤炉主体10的外 表设置一罩体40, 可以避免用户直接接触到高温的烤炉主体10, 进而避免烤炉主体10对用 户造成伤害。 0040 为了进一步隔绝热量传递给所述罩体40, 在本实用新型中, 优选地, 所述罩体40与 说 明 书 3/4 页 5 CN 207384130 U 5 所述烤炉主体10之间留有间隙41, 通过在罩体40与所述。
20、烤炉主体10之间留有间隙41, 利用 空气隔绝热量从所述烤炉主体10上传递至所述罩体40上, 绝热效果好。 0041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先实施方式, 只要以基本相同手段实现本实用新型 目的的技术方案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说 明 书 4/4 页 6 CN 207384130 U 6 图1 说 明 书 附 图 1/7 页 7 CN 207384130 U 7 图2 说 明 书 附 图 2/7 页 8 CN 207384130 U 8 图3 说 明 书 附 图 3/7 页 9 CN 207384130 U 9 图4 说 明 书 附 图 4/7 页 10 CN 207384130 U 10 图5 说 明 书 附 图 5/7 页 11 CN 207384130 U 11 图6 说 明 书 附 图 6/7 页 12 CN 207384130 U 12 图7 说 明 书 附 图 7/7 页 13 CN 207384130 U 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