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吸尘小车.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吸尘小车.pdf(10页完整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实用新型专利 (10)授权公告号 (45)授权公告日 (21)申请号 201621267071.9 (22)申请日 2016.11.25 (73)专利权人 中国长江航运集团南京金陵船厂 地址 210015 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燕江路 55号 (72)发明人 朱永灵 吴金庆 马志国 闫海涛 (51)Int.Cl. A47L 5/36(2006.01) A47L 9/02(2006.01) A47L 9/00(2006.01) A47L 9/32(2006.01) (54)实用新型名称 一种吸尘小车 (57)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吸尘小车, 其特征在。
2、 于它包括扶手(1)、 底座(2)、 吸头(3)、 连接管 (4)、 万向轮(5)。 本实用新型的吸尘小车是根据 6700车船 防滑漆施工工艺 的特殊性, 针对现场 防滑砂清理困难, 绑扎碗数量多, 清理工作量大, 耗时较长的问题, 积极开动脑筋, 在真空吸砂机 上打主意。 根据真空吸砂机的吸力强的特点, 贴 合现场实际, 量身设计了吸尘小车, 对涂装车间 而言起到省时省力, 提高工效的显著效果, 同时 缩短水下施工作业, 减少劳动力投入, 降低成本。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4页 附图4页 CN 206603727 U 2017.11.03 CN 206603727 U 1.一种吸尘小车, 其。
3、特征在于它包括扶手(1)、 底座(2)、 吸头(3)、 连接管(4)、 万向轮 (5), 所述扶手(1)连接在底座(2)上, 吸头(3)设置在底座(2)的前端并向外伸出; 所述吸头 (3)包括正方形背面(3-1)、 两个三角形侧面(3-2)、 梯形顶面(3-4)和梯形底口(3-3), 两个 三角形侧面(3-2)呈对称布置, 三角形侧面(3-2)的第一边与正方形背面(3-1)的侧边相接, 三角形侧面(3-2)的第二边与梯形顶面(3-4)的侧边相接, 三角形侧面(3-2)的第三遍与梯 形底口(3-3)的侧边相接, 梯形顶面(3-4)的后边与正方形背面(3-1)的顶边相接, 梯形顶面 (3-4)的前。
4、边与梯形底口(3-3)的前边相接, 梯形底口(3-3)的后边与正方形背面(3-1)的底 边相接; 正方形背面(3-1)的中部设置有横向的连接管(4), 吸管(6)连接在连接管(4)上, 吸 管(6)本体置于底座(2)的上方并从底座(2)的尾部引出; 多个万向轮(5)安装在底座(2)的 下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吸尘小车, 其特征在于万向轮(5)的数量为四个, 分别安 装在底座(2)的下方四角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吸尘小车, 其特征在于扶手(1)向吸尘小车后部倾斜45 。 权 利 要 求 书 1/1 页 2 CN 206603727 U 2 一种吸尘小车 技术领域 0001。
5、 本实用新型涉及码头泊船清理技术领域, 具体是一种吸尘小车。 背景技术 0002 6700-1#船在码头阶段按照 防滑漆施工工艺 工艺要求, 在甲板的坡道口及尾门、 侧门区域铺洒防滑砂, 这种防滑砂是从国外进口, 其硬度大, 且重量较于普通砂。 在施工完 后需清理多余的防滑砂, 而大量防滑砂散落到防滑砂区域内的绑扎碗及窝座里, 由于绑扎 碗及窝座碗口又小, 当时涂装车间使用2台吸灰机大力清扫。 仅靠吸灰机和风管吹不干净, 还需要人工劳动清理。 这种大面积的清理砂尘工作难度大, 当时1#船清理工作从铺设完工 就开始, 直到试航结束还未清理完, 最后向南京调劳力配合, 利用两地劳力强力配合, 一直。
6、 持续到交船前才完成砂尘清理工作。 可见这种清理工作非常的巨大, 而且效率很低。 如果南 京没有劳力及时配合, 可能会影响到交船。 0003 吸灰机: 每台吸灰机吸力达到3公斤, 同时需3个人配合机器使用, 因吸灰机无脉 冲, 使用1小时后吸力就明显下降, 当过滤面积达到7个平方后, 需手工拆机进行清理灰尘及 防滑砂。 0004 真空吸砂机: 一台真空吸砂机吸力达6公斤, 过滤面积大, 过滤网是吸灰机的2倍, 能过滤45个平方, 有脉冲无需拆卸清理灰尘。 发明内容 0005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吸尘小车, 以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 0006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
7、0007 一种吸尘小车, 它包括扶手、 底座、 吸头、 连接管、 万向轮, 所述扶手连接在底座上, 吸头设置在底座的前端并向外伸出; 所述吸头包括正方形背面、 两个三角形侧面、 梯形顶面 和梯形底口, 两个三角形侧面呈对称布置, 三角形侧面的第一边与正方形背面的侧边相接, 三角形侧面的第二边与梯形顶面的侧边相接, 三角形侧面的第三遍与梯形底口的侧边相 接, 梯形顶面的后边与正方形背面的顶边相接, 梯形顶面的前边与梯形底口的前边相接, 梯 形底口的后边与正方形背面的底边相接; 正方形背面的中部设置有横向的连接管, 吸管连 接在连接管上, 吸管本体置于底座的上方并从底座的尾部引出; 多个万向轮安装。
8、在底座的 下方。 0008 优选的, 万向轮的数量为四个, 分别安装在底座的下方四角处。 0009 优选的, 扶手向吸尘小车后部倾斜45 。 0010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0011 本实用新型的吸尘小车是根据6700车船 防滑漆施工工艺 的特殊性, 针对现场防 滑砂清理困难, 绑扎碗数量多, 清理工作量大, 耗时较长的问题, 积极开动脑筋, 在真空吸砂 机上打主意。 根据真空吸砂机的吸力强的特点, 贴合现场实际, 量身设计了吸尘小车, 对涂 装车间而言起到省时省力, 提高工效的显著效果, 同时缩短水下施工作业, 减少劳动力投 说 明 书 1/4 页 3 CN 206603727 U 3 入。
9、, 降低成本。 附图说明 0012 图1是吸尘组合件整体结构示意图。 0013 图2是真空吸砂机扩管装置结构示意图。 0014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吸尘小车结构示意图。 0015 图4是吸头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6 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0017 实施例1: 结合图1, 一种吸尘组合件, 它包括真空吸砂机扩管装置和吸尘小车。 0018 结合图2, 所述真空吸砂机扩管装置包括吸尘箱11, 在吸尘箱11的第一侧面设置有 真空吸砂机接口连接端7, 用于连接真空吸砂机的主吸管; 在吸尘箱11的第二侧面、 第三侧 面分别设置三个共六个吸口引出端8, 用于连接吸管6; 在。
10、吸尘箱11的第四侧面设置有密闭 气密门9; 0019 结合图3和图4, 所述吸尘小车包括扶手1、 底座2、 吸头3、 连接管4、 万向轮5, 所述扶 手1连接在底座2上, 吸头3设置在底座2的前端并向外伸出; 所述吸头3包括正方形背面3-1、 两个三角形侧面3-2、 梯形顶面3-4和梯形底口3-3, 两个三角形侧面3-2呈对称布置, 三角形 侧面3-2的第一边与正方形背面3-1的侧边相接, 三角形侧面3-2的第二边与梯形顶面3-4的 侧边相接, 三角形侧面3-2的第三遍与梯形底口3-3的侧边相接, 梯形顶面3-4的后边与正方 形背面3-1的顶边相接, 梯形顶面3-4的前边与梯形底口3-3的前边。
11、相接, 梯形底口3-3的后 边与正方形背面3-1的底边相接; 正方形背面3-1的中部设置有横向的连接管4, 吸管6连接 在连接管4上, 吸管6本体置于底座2的上方并从底座2的尾部引出; 多个万向轮5安装在底座 2的下方。 0020 优选的实施例中: 在吸尘箱11的顶面设置有压力表计10, 用于显示真空吸砂机扩 管装置的内压, 在非正常压力情况下, 工作人员需要停机检查。 0021 优选的实施例中, 吸管6的直径为30-45mm。 0022 更优的实施例中, 吸管6的直径为35mm。 0023 优选的实施例中, 万向轮5的数量为四个, 分别安装在底座2的下方四角处。 0024 优选的实施例中, 。
12、扶手1向吸尘小车后部倾斜45 。 0025 本实用新型的关键点在于吸尘小车吸头3的结构的设计, 需要设计出一个高吸力, 高效率的吸头3, 是涂装和设计积极响应厂部创新造船, 动脑筋造船, 为现场设计的小改小 革, 可以解决现场劳动力投入多, 效率低下的问题。 实践证明这套吸洗尘组合件的使用可以 有效提高施工工效, 减少劳动力的投入, 缩短涂装时间, 提升码头泊船资源的占用率。 0026 原理说明: 0027 此吸尘小车推动灵活轻便, 360度旋转无死角, 只需1人操作使用。 当时设计人员考 虑到吸头3配上万向轮5方便现场推动, 再配以扶手1保证整体协调性, 兼顾到人身高的比 例, 计算出最佳扶。
13、手的高度尺寸, 保证使用时省力又轻便。 同时对于吸尘小车的承重, 扶手1 的粗细都进行了计算, 既要保证小车的强度, 又要保证轻便, 最终计算下来整个吸尘车仅重 说 明 书 2/4 页 4 CN 206603727 U 4 9KG, 一个人完全可以操作, 非常的轻便灵活。 材料可以选用废料, 一次成型, 重复使用, 物美 价廉。 0028 吸尘小车的前段吸口是设计的关键点, 关键部位的尺寸都是通过计算得出的。 之 所以设计成下口宽且扁, 上口四方形是因为下口在地面行走, 宽可以保证一次吸的面积大, 效率高, 扁是为了保证大吸力; 上口四方形是为了方便接吸管6与真空吸砂机相连, 这种设 计既保证。
14、了高效的清理能力, 又将机器的吸力损失降低到最少, 可以实现快速、 高效的清 理。 真空吸砂机的吸管6一端与吸尘小车连接, 将吸力传输到小车的吸口3, 可以直接吸起较 重的防滑砂。 0029 效果对比: 0030 0031 说 明 书 3/4 页 5 CN 206603727 U 5 0032 以上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 而非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 制, 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了详细地说明, 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 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等同替换, 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实质 和范围。 说 明 书 4/4 页 6 CN 206603727 U 6 图1 说 明 书 附 图 1/4 页 7 CN 206603727 U 7 图2 说 明 书 附 图 2/4 页 8 CN 206603727 U 8 图3 说 明 书 附 图 3/4 页 9 CN 206603727 U 9 图4 说 明 书 附 图 4/4 页 10 CN 206603727 U 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