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11

一种用于枕头内气囊的充放气装置及智能枕头.pdf

  • 上传人:li****8
  • 文档编号:7898615
  • 上传时间:2019-11-20
  • 格式:PDF
  • 页数:11
  • 大小:524.92KB
  •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720157428.6

    申请日:

    20170221

    公开号:

    CN206910172U

    公开日:

    20180123

    当前法律状态:

    有效性:

    有效

    法律详情:

    IPC分类号:

    A47G9/10

    主分类号:

    A47G9/10

    申请人:

    深圳和而泰智能控制股份有限公司

    发明人:

    陈关木

    地址:

    518000 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科技南十路6号深圳航天科技创新研究院大厦D座10楼1010-1011

    优先权:

    CN201720157428U

    专利代理机构:

    深圳市六加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代理人:

    宋建平

    PDF完整版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枕头内气囊的充放气装置,包括封闭装配盒、气路交换件、第一以及第二电磁阀;封闭装配盒上设置有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气路交换件设置有进气口、充放气口以及第一排气口,气路交换件的进气口、充放气口以及第一排气口相互连通,进气口通过第一通孔伸出封闭装配盒外;充放气口与第一电磁阀的一侧端口连接,第一电磁阀的另一侧端口与第二通孔位置上相对应,用于与气囊连接;第一排气口与第二电磁阀的一侧端口连接,第二电磁阀的另一侧端口位于封闭装配盒内,封闭装配盒上设置有第二排气口。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智能枕头。本实用新型的充放气装置和智能枕头能够通过气囊的放气实现对封闭装配盒内的器件的散热,提高散热效果。

    权利要求书

    1.一种用于枕头内气囊的充放气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气路交换件、第一电磁阀、第二电磁阀和封闭装配盒;所述气路交换件、所述第一电磁阀以及所述第二电磁阀设置于所述封闭装配盒内;所述封闭装配盒上设置有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所述气路交换件设置有进气口、充放气口以及第一排气口,所述气路交换件的内部为中空结构以将所述进气口、所述充放气口以及所述第一排气口相互连通,所述气路交换件的进气口通过所述第一通孔伸出所述封闭装配盒外;所述充放气口与所述第一电磁阀的一侧端口连接,所述第一电磁阀的另一侧端口与所述第二通孔位置上相对应,用于与所述气囊连接;所述第一排气口与所述第二电磁阀的一侧端口连接,所述第二电磁阀的另一侧端口位于所述封闭装配盒内,所述封闭装配盒上设置有第二排气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放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气路交换件为内部中空的封闭盒子。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放气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软胶管,所述第一电磁阀的所述另一侧端口穿过对应的所述第二通孔以外露于所述封闭装配盒外部,所述软胶管的一端套设于所述第一电磁阀的所述另一侧端口上,所述软胶管的另一端与所述气囊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放气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软胶管,所述第一电磁阀的所述另一侧端口位于所述封闭装配盒内,所述软胶管的一端穿过所述第二通孔以与所述第一电磁阀的所述另一侧端口连接,所述软胶管的另一端与所述气囊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放气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固定件,所述第一电磁阀和所述第二电磁阀通过所述固定件固定设置于所述封闭装配盒中。 6.一种智能枕头,其特征在于,包括枕头主体、气囊和充放气装置,所述气囊和所述充放气装置设置于所述枕头主体内;所述充放气装置包括气路交换件、第一电磁阀、第二电磁阀和封闭装配盒;所述气路交换件、所述第一电磁阀以及所述第二电磁阀设置于所述封闭装配盒内;所述封闭装配盒上设置有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所述气路交换件设置有进气口、充放气口以及第一排气口,所述气路交换件的内部为中空结构以将所述进气口、所述充放气口以及所述第一排气口相互连通,所述气路交换件的进气口通过所述第一通孔伸出所述封闭装配盒;所述充放气口与所述第一电磁阀的一侧端口连接,所述第一电磁阀的另一侧端口与所述第二通孔位置上相对应,用于与所述气囊连接;所述第一排气口与所述第二电磁阀的一侧端口连接,所述第二电磁阀的另一侧端口位于所述封闭装配盒内,所述封闭装配盒上设置有第二排气口。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智能枕头,其特征在于,所述枕头主体包括颈枕部和控制部,所述气囊设置于所述颈枕部内,所述充放气装置设置于所述控制部内,所述控制部的至少一个侧面开设有与所述第二排气口相连通的第三排气口。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智能枕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排气口设置在所述控制部的远离所述颈枕部的侧面上。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智能枕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排气口通过气管与所述充放气装置的所述第二排气口相连通。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智能枕头,其特征在于,所述气路交换件为内部中空的封闭盒子。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保健用品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用于枕头内气囊的充放气放置及智能枕头。

    背景技术

    打鼾是人在睡眠中,咽部通道变窄,当气流通过时发出声音的现象。打鼾使睡眠呼吸反复暂停,容易造成大脑、血液严重缺氧,形成低血氧症,从而诱发高血压、脑血病、心率失常、心肌梗死或心绞痛等病症。

    现有技术一般采用智能枕头来防止人在睡眠中打鼾,具体为在智能枕头里内置气囊,通过对气囊进行充放气,进而推动人体头部偏转,改善人体呼吸道顺畅程度,从而达到改善打鼾的作用。

    现有的智能枕头内部需放置电子控制板、电磁阀等电子器件,用于实现气囊的充放气。然而,所述电子器件在使用时,会产生热量;而且,智能枕头为了人体舒适,会在所述电子器件外包裹弹性枕头材料,例如海绵或乳胶等材料,所述枕头材料均具有保温隔热的特性,从而进一步地使所述电子器件产生的热量无法排出。当所述电子器件产生的热量到达一定温度时,可能会导致电子器件失效。

    现有一种采用散热风扇的方法用于降低所述电子器件的温度,然而,采用散热风扇进行散热会产生噪音,而且,采用散热风扇将热量从电子器件排出至枕头表面时,会导致枕头表面的温度升高,从而影响人体的睡眠;同时,在智能枕头中增加散热风扇,会使智能枕头结构复杂,从而增加智能枕头的生产成本。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用于枕头内气囊的充放气放置及智能枕头,该用于枕头内气囊的充放气放置及智能枕头能够有效地对枕头内电子器件进行散热,而且可以减小对用户睡眠的影响,且结构简单。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用于枕头内气囊的充放气装置,包括气路交换件、第一电磁阀、第二电磁阀和封闭装配盒;所述气路交换件、所述第一电磁阀以及所述第二电磁阀设置于所述封闭装配盒内;

    所述封闭装配盒上设置有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所述气路交换件设置有进气口、充放气口以及第一排气口,所述气路交换件的内部为中空结构以将所述进气口、所述充放气口以及所述第一排气口相互连通,所述气路交换件的进气口通过所述第一通孔伸出所述封闭装配盒外;所述充放气口与所述第一电磁阀的一侧端口连接,所述第一电磁阀的另一侧端口与所述第二通孔位置上相对应,用于与所述气囊连接;所述第一排气口与所述第二电磁阀的一侧端口连接,所述第二电磁阀的另一侧端口位于所述封闭装配盒内,所述封闭装配盒上设置有第二排气口。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智能枕头,包括枕头主体、气囊和充放气装置,所述气囊和所述充放气装置设置于所述枕头主体内;

    所述充放气装置包括气路交换件、第一电磁阀、第二电磁阀和封闭装配盒;所述气路交换件、所述第一电磁阀以及所述第二电磁阀设置于所述封闭装配盒内;

    所述封闭装配盒上设置有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所述气路交换件设置有进气口、充放气口以及第一排气口,所述气路交换件的内部为中空结构以将所述进气口、所述充放气口以及所述第一排气口相互连通,所述气路交换件的进气口通过所述第一通孔伸出所述封闭装配盒;所述充放气口与所述第一电磁阀的一侧端口连接,所述第一电磁阀的另一侧端口与所述第二通孔位置上相对应,用于与所述气囊连接;所述第一排气口与所述第二电磁阀的一侧端口连接,所述第二电磁阀的另一侧端口位于所述封闭装配盒内,所述封闭装配盒上设置有第二排气口。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充放气装置和智能枕头,在对气囊进行放气时,通过控制第一电磁阀和第二电磁阀打开,使得气囊中的气体通过第一电磁阀返回至气路交换件内,再经由第二电磁阀排出至封闭装配盒内,从而使从气囊中排出的气体与封闭装配盒中的较高温度气体进行混合,并且随着气囊的不断放气,气体会不断流入封闭装配盒内,在气压差的作用下使得混合后的气体通过封闭装配盒的第二排气口排出至封闭装配盒外,带走封闭装配盒内的热量,达到散热的目的,与传统的散热方式相比,省去散热风扇,减少噪音源,从而保证了人体的舒适睡眠,而且结构简单,成本较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智能枕头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述智能枕头的充放气装置的分解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智能枕头另一实施方式中,充放气装置的分解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值得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设置”、“连接”或“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加接;可以是直接连接,也可以通过中间元件间接相连,也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请参阅图1,为本实用新型智能枕头100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智能枕头100包括枕头主体10、充放气装置20、至少一个气囊30和气泵40。气泵40通过充放气装置20向气囊30中填充气体。

    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充放气装置20和气囊30设置于枕头主体10的内部,气泵40设置于枕头主体10的外部。可以理解的是,气泵40并不限于设置于枕头主体10的外部,气泵40还可以跟充放气装置20和气囊30一起设置于枕头主体10的内部。

    请同时参阅图2,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充放气装置20包括气路交换件21、第一电磁阀22、第二电磁阀23和封闭装配盒24。

    封闭装配盒24为封闭盒子,封闭装配盒24包括盒体241和盖体242,盖体242盖设于盒体241上以形成封闭的装配盒24,其中盒体241和盖体242可以通过螺接或卡扣连接等方式相互固定。其中封闭装配盒24上设置有第一通孔244和第二通孔245。

    气路交换件21、第一电磁阀和第二电磁阀均安装于封闭装配盒24内。气路交换件21为内部中空的封闭盒子,包括进气口211、充放气口212以及第一排气口213。其中,气路交换件21内部为中空结构以使得进气口211、充放气口212以及第一排气口213相互连通。气路交换件21的进气口211通过封闭装配盒24上的第一通孔244伸出封闭装配盒24外,用于与气泵40连接;气路交换件21的充放气口212与第一电磁阀22的一侧端口连接,第一电磁阀22的另一侧端口与封闭装配盒24上的第二通孔245位置上相对应,以通过第二通孔245与气囊30连接;气路交换件21的第一排气口213与第二电磁阀23的一侧端口连接,第二电磁阀23的另一侧端口位于封闭装配盒24内,第二电磁阀23的另一侧端口不连接其他结构,而是直接悬空设置于封闭装配盒24内。

    其中,本实施方式中,气囊30的数量为多个,如图1所示,气囊30有六个,且六个气囊30依次排列在枕头主体10内。充放气口212和第一电磁阀22的数量与气囊30的数量相等,六个充放气口212与六个第一电磁阀22一一对应连接。本实施方式中,气路交换件21为内部中空的盒子,进气口211位于气路交换件21的一侧,充放气口212和第一排气口213位于气路交换件21的与进气口211相对的另一侧。六个充放气口212以及一个第一排气口213在气路交换件21上依次排列,并通过气路交换件21内部的中空结构相互连通。包括第二电磁阀23在内的七个电磁阀在封闭装配盒24内依次排列,第二电磁阀23位于中间位置。其中每个第一电磁阀22的另一侧端口通过封闭装配盒24上对应的一个第二通孔245与一个气囊30连接。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气路交换件21还可以为中空的气管,进气口211、充放气口212和第一排气口213设置在气管上并通过气管内的中空结构相互连通。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方式的气囊30的数量仅是作为示例,充放气装置20同样适用于气囊数量为1个、4个、9个或更多个的情况。其中,当只有一个气囊30时,气路交换件21的充气口212和第一排气口213的数量均为一,第一电磁阀22和第二电磁阀23的数量也为一,其中气路交换件21、第一电磁阀22、第二电磁阀23以及气囊30之间的连接关系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在此不进行一一赘述,可参考上述实施方式进行。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第一电磁阀22的与气囊30连接的另一侧端口通过软胶管25与气囊30连接。具体地,第一电磁阀22的另一侧端口穿过封闭装配盒24的盒体241上的第二通孔245以外露于封闭装配盒24外部,软胶管25的一端套设在第一电磁阀22的位于封闭装配盒24外部的该侧端口上,软胶管25的另一端与气囊30连接。由于第一电磁阀22的与软胶管25连接的一侧端口在封闭装配盒24的外部,因此无需打开封闭装配盒24即可将软胶管25套设于其上,从而便于充放气装置20的安装。

    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一电磁阀22的与气囊30连接的另一侧端口也可以不穿过第二通孔245,即第一电磁阀22的与软胶管25连接的端口位于封闭装配盒24内部,软胶管25的一端通过第二通孔245穿入封闭装配盒24内以与第一电磁阀22的对应侧端口连接,软胶管25位于封闭装配盒24外部的另一端与气囊30连接。通过此种方式,可以更好的保护第一电磁阀22,避免第一电磁阀22的端口外露于封闭装配盒24外而易受损。另外,第一电磁阀22也可以是直接与气囊30进行连接,或者第一电磁阀22的与气囊30连接的另一侧端口与软胶管可以是一体成型。

    其中,盒体241的底部还开设有至少一个第二排气口243。

    本实施方式的充放气装置实现充气和放气的原理如下:充气时,气泵40工作,第一电磁阀22打开,第二电磁阀23关闭,从而形成进气口211—气路交换件21—充放气口212—第一电磁阀22的充气气路,气泵40不断将气体自进气口211充入气路交换件21内,从而使得气体依次从气路交换件21的充放气口212、第一电磁阀22进入气囊30。放气时,气泵40停止工作,第一电磁阀22和第二电磁阀23打开,从而形成充放气口212—第一电磁阀22—气路交换件21—第一排气口213—第二电磁阀23的放气气路,使得气囊30中的气体依次从第一电磁阀22、充放气口212进入气路交换件21内,并继续依次从第一排气口213、第二电磁阀23排放至封闭装配盒24内,再通过封闭装配盒24的第二排气口243排出封闭装配盒24外。

    本实施方式中,放气时使气囊30中的气体排至封闭装配盒24内,从而使从气囊30中排出的气体与封闭装配盒24中的较高温度气体进行混合,并且随着气囊的30不断放气,气体会不断流入封闭装配盒24内,在气压差的作用下使得混合后的气体通过封闭装配盒24的第二排气口243排出至封闭装配盒24外,从而可以将封闭装配盒24所装载的器件散发的热量带走,达到散热的目的,与传统的散热方式相比,省去散热风扇,减少噪音源,保证了人体的舒适睡眠,而且结构简单,成本较低。

    其中,第二排气口243并不局限于设置于盒体241的底面,还可以设置于封闭装配盒24的任一侧面,例如盖体242上。

    继续参阅图1,在本实施方式中,枕头主体10包括颈枕部11和控制部13,气囊30设置于颈枕部11,通过对气囊30进行充气放气以调整气囊30的高度,从而调整枕头主体10的高度,进而可以调节人体呼吸道顺畅程度和人体头颈部的舒适程度;充放气装置20设置于枕头主体10的控制部13,用于实现对气囊30充气和放气。

    其中,枕头主体10的控制部13的远离颈枕部11的侧面上开设有第三排气口131,第三排气口131与封闭装配盒24的第二排气口243相通,以使得封闭装配盒24内的气体通过枕头主体10的第三排气口131排出枕头外部。当然,第三排气口131还可以设于枕头主体10的控制部13的其他侧面,只需第三排气口131不影响人体睡眠即可,还可以通过一气管连接第二排气口243和枕头主体10的第三排气口131,减少气体在枕头主体10内部扩散的几率,避免高温气体对枕头主体材料的影响。另外,第三排气口131的数量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例如可以设置两个相互连通的排气口,并同时与封闭装配盒24的第二排气口243相通,以实现排气。

    另外,在其他实施方式中,软胶管25与第一电磁阀22一一对应连接,而软胶管25与气囊30不一一对应连接,也就是说,软胶管25还可以为多通管,例如,一个软胶管25可以与多个气囊30连通,以使同一个软胶管25对多个气囊30同时充放气,使多个气囊30充放气的速度相同,从而保证多个气囊30的高度变化均匀;或者多个软胶管25与一个气囊30连通,以加快对气囊30的充放气速度。为了加快放气速度,第一排气口213和第二电磁阀23的数量也可以为两个或更多个。

    请参阅图3,在本实用新型智能枕头的另一实施方式中,充放气装置20还包括固定件26和控制板27。固定件26用于将第一电磁阀22和第二电磁阀23固定设置于盒体241中。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固定件26为固定板,所述固定板压设于第一电磁阀22和第二电磁阀23上,且所述固定板与盒体241固定连接,以使第一电磁阀22和第二电磁阀23固定设置于盒体241上。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一电磁阀和第二电磁阀还可以通过卡扣、螺栓等方式固定在封闭装配盒24内,固定件对应地为卡扣或螺栓等。

    本实施方式中,控制电路板27安装于封闭装配盒24内,且固定设置于固定板26的上方。通过将控制电路板27安装于封闭装配盒24内,在气囊30的放气过程中,气体经过封闭装配盒24排出时可以将控制电路板27的热量带走,达到散热的目的。可以理解的是,封闭装配盒24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装载智能枕头所需的器件,不限于用于容纳电磁阀和控制电路板。

    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智能枕头100,通过充放气装置20,不仅能够实现气囊30的充气和放气,而且在放气过程中,通过使气囊30中的空气排出至封闭装配盒24内,使得从气囊30中排出的气体与封闭装配盒24中的较高温度气体进行混合,混合后的气体再经封闭装配盒24的第二排气口243以及枕头主体10上的第三排气口131排出枕头外,随着气体的不断排出,封闭装配盒24内的热量不断被带走,从而达到散热的目的,从而保证了人体的舒适睡眠,而且结构简单,成本较低。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用于枕头内气囊的充放气装置的实施方式,其中所述充放气装置为上述任一实施方式所述的充放气装置。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关 键  词:
    一种 用于 枕头 气囊 放气 装置 智能
      专利查询网所有文档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0条评论

    还可以输入200字符

    暂无评论,赶快抢占沙发吧。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一种用于枕头内气囊的充放气装置及智能枕头.pdf
    链接地址:https://www.zhuanlichaxun.net/p-7898615.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17-2018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