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加热盘、电饭煲及电极柱的制作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电饭煲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日常用品。现有的 电饭煲大部分是采用传统电热丝加热和电磁加热技术,这样的加热效率较低, 不利于环保节能。为了提高加热效率可以在电加热盘中添加加热膜,然而, 现有的加热膜与电源的连接方式导致电加热盘导热不均匀,还影响到热辐射 传导的效果。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加热盘,旨在提供加热膜和电源连接 良好的电加热盘及电饭煲。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电加热盘,所述电加热盘包括用于将 电能转化为热能的电加热件以及用于支撑所述电加热件的支撑载体;所述电 加热件包括耐高温的基体、加热膜以及电极;所述加热膜覆盖在所述基体上; 所述电极包括用于供电的供电扣,以及电极柱;所述供电扣设置有与所述电 极柱形状适配的夹孔,所述电极柱的一端与所述基体固定连接,所述电极柱 的另一端设置于所述夹孔中,所述供电扣远离所述夹孔的一端通过紧固件固 定;所述支撑载体为耐高温绝缘的材料制成。
优选地,所述电极柱包括与所述基体固定连接的基柱以及设置于所述基 柱表面的导电膜,所述导电膜与所述加热膜连接。
优选地,所述电极还包括极板,所述极板的一侧与所述导电膜连接,另 一侧与所述加热膜贴合。
优选地,所述导电膜为铂合金膜或钴基合金膜。
优选地,所述极板包括极片以及覆盖在所述极片表面的电极薄膜,所述 电极薄膜为铂合金膜或钴基合金膜。
优选地,所述加热膜包括碳化硅层、二硅化钼层和二氧化硅层,且依次 均匀层叠覆盖在所述基体上,所述碳化硅层与所述基体接触。
此外,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电极柱的制作方法,所述电 极柱的制造步骤包括:通过射频溅射处理使得基柱的表层形状均衡致密的合 金薄膜;对所述合金薄膜进行激光高温烧结处理;再对所述合金薄膜进行静 电喷雾沉积处理;将喷雾沉积后的所述基柱进行涂布焙烤处理。
此外,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电饭煲,所述电饭煲包括电 加热盘,所述电加热盘包括用于将电能转化为热能的电加热件以及用于支撑 所述电加热件的支撑载体;所述电加热件包括耐高温的基体、加热膜以及电 极;所述加热膜覆盖在所述基体上;所述电极包括用于供电的供电扣,以及 电极柱;所述供电扣设置有与所述电极柱形状适配的夹孔,所述电极柱的一 端与所述基体固定连接,所述电极柱的另一端设置于所述夹孔中,所述供电 扣远离所述夹孔的一端通过紧固件固定;所述支撑载体为耐高温绝缘的材料 制成。
优选地,所述电加热盘还包括温控器,所述支撑载体上设有用于安装所 述温控器的安装孔;所述温控器穿过所述安装孔与所述基体设置有加热膜的 一侧接触。
优选地,所述加热膜上设置有用于避让所述温控器的避让区域。
本发明通过将夹孔的形状设置成与电极柱的形状相对应,使得电极柱表 面的导电膜与夹孔的内表面充分接触,使得导电极柱与铜质供电扣接触良好, 有利于提高此连接处的安全性、可靠性和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电加热盘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电加热盘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B-B处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中A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电加热盘的电极柱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电加热盘的极片的剖开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6中C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加热盘的加热件的结构示意图。
本发明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 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 定本发明。
本发明提供一种电加热盘1。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参照图1,该电加热盘1包括用于将电能转化为热能 的电加热件2、用于支撑电加热件2的支撑载体60,以及用于检测和控制加 热件温度的温控器100。
电加热件2包括耐高温绝缘的基体10、加热膜40,以及电极。
基体10优选为耐高温绝缘微晶玻璃,本实施例中优选为中康尼玻璃,其 可耐800℃以上的高温。基体10为圆形板,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可以为 管状或者其他形状。圆形板的圆心处向上凸起形成为向上凸起的曲面。在基 体10的一侧设置有CD纹,以便给外界物体加热时增加排除湿气的安全性。 在基体10的边缘,在相对设置有CD纹的一侧设置隔离件11,隔离件11为 圆环,其与基体10固定连接,形成一个容纳腔。在设置有容纳腔的一侧还设 置有电极柱20,用于给电极供电。电极柱20包括基柱22和导电膜21,导电 膜21覆盖在基柱22的外表面。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电极的电极柱20是在 与基体1同样为耐高温绝缘微晶玻璃柱(基柱22)上包裹导电膜21而形成。 耐高温绝缘微晶玻璃柱为两个横截面形状为椭圆形的柱体,且基柱22垂直于 基体10的板面,朝背离基体10的方向延伸,耐高温绝缘微晶玻璃柱和基体 10一体设置。
电极包括极板30、供电扣90以及所述电极柱20(从基体10上延伸)。
极板30包括极片31和电极薄膜32,电极薄膜32覆盖在整个极片31的 表面将其包裹,极片31为合金材料制成,电极薄膜32的材质为铂合金膜或 钴基合金膜,电极薄膜32的厚度在1.5μm-3.5μm之间。在本实施方式中, 为了增加与加热膜40的接触面积。极板30被设计为圆弧形的长条板的结构, 两极板30的凹弧相向设置,每一极板30的圆弧结构所对的圆心角在30° -120°之间。
电极薄膜32的材料以铂合金为例,极片31形成的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S1:通过射频溅射处理使得在极片31的表层形成一层均衡致密的铂合金 薄膜;
S2:对喷涂有铂合金薄膜的极片31进行激光高温烧结处理;
S3:再对高温烧结后的极片31进行静电喷雾沉积处理;
S4:将喷雾沉积后的极片31进行涂布焙烤处理。
供电扣90优选为铜质扣,请参阅图5,供电扣90用于固定电极柱20于 其内,供电扣90的一端形成有夹孔91,夹孔91的形状和尺寸与电极柱20适 配,以便于收容并夹持电极柱20;供电扣90的另一端与一电源连接。电极柱 20设置到夹孔91中,通过紧固件紧固,使得电极柱20的外表面与夹孔91的 内表面充分接触。具体的紧固件可采用螺丝,利用螺丝锁固供电扣90的相对 二端开设的通孔的方式而实现将电极柱20固定于供电扣90内,电极柱20的 耐高温绝缘微晶玻璃柱上包裹导电薄膜为导电膜21,设置导电膜21的过程如 下:
S10:通过射频溅射处理在高温绝缘微晶玻璃的表层形成一层均衡致密的 合金薄膜;
S20:对喷涂有合金薄膜的电极柱20进行激光高温烧结处理;
S30:再对高温烧结后的电极柱20进行静电喷雾沉积处理;
S40:将喷雾沉积后的电极柱20进行涂布焙烤处理。
导电膜21的厚度在2μm-5μm之间,合金优选为铂合金或钴基合金。导 电膜21与极片31上的电极薄膜32接触重合。电极柱20表面的导电膜21与 供电扣90内表面的连接处,设计成能承受最大的工作电流大于或者等于电热 盘总功率的3倍。
通过将夹孔91的形状设置成与电极柱20的形状相配合,使得电极柱20 表面的导电膜21与夹孔91的内表面充分接触,使得导电极柱20与铜质供电 扣90接触良好,有利于提高此连接处的安全性、可靠性和稳定性。
加热膜40包括碳化硅层、二硅化钼层以及二氧化硅层等。其中碳化硅、 二硅化钼为纯度为99.95%耐高温纳米材料。加热膜40的厚度优选在0.8μm-2 μm之间,以1.2μm为较优。加热膜40按照碳化硅层、二硅化钼层以及二 氧化硅层的顺序,依次层叠的覆盖在设置有容纳腔一侧的基体10板面上,其 中碳化硅层与基体10接触。加热膜40设置在容纳腔内,隔离件11将加热膜 40与外面隔开。此外,加热膜40可以覆盖到不同形状的基体10上,形成不 同形状的加热件2,从而使得其应用广泛,具体应用产品可以为烤箱,消毒柜, 电磁炉。当基体10的材料采用其他材料或者形状采用其他形状时,加热件2 可应用于如热水器,开水器,饮水机,加热水壶以及热得快等电加热产品。
加热件2的形成工艺如下:
S100:对极板30和电极柱20进行掩膜溅射合金薄膜处理;
S200:将处理后的电极设置到基体10的预设位置(即电极柱20附近);
S300:在设置有极板30和电极柱20的基体10表面依次沉积碳化硅和二 硅化钼;
S400:对沉积后的电加热件2进行退火氧化处理,以形成二氧化硅层。
其中,依次沉积碳化硅和二硅化钼的功率为4瓦每平方厘米,即将金属 液喷涂到耐高温绝缘微晶玻璃表面的功率为4瓦每平方厘米。通过恒定功率 对微晶玻璃表面进行喷涂,使得生成的加热膜40的厚度均匀,从而使得加热 膜40在产生热时,也均匀发热,有利于电饭煲锅胆内的食物均匀受热。加热 膜40的表面被氧化成耐高温的二氧化硅多晶结构,隔绝了氧气,有效提高了 加热膜40的寿命和安全系数。
将极板30的板面与耐高温绝缘微晶玻璃的下表面贴合,由于极板30为 板状,并且是长条形的圆弧板,使得极板30和加热膜40的充分接触,并且 均匀接触,从而使得极板30和加热膜40之间的通电电流密度均匀,有利于 加热膜40的均匀、稳定的生热。
在喷涂过程中,在设置有极板30的位置,膜的厚度为加热膜40和电极 薄膜32的厚度之和,在电极薄膜32和加热膜40重合的位置,可以承受的工 作电流大于或者等于电热盘总功率的2.5倍。使得导电膜21和电极薄膜32充 分连接,二者之间的连接均匀、稳定可靠,有利于加热膜40安全稳定的生热。
支撑载体60为陶瓷圆形板,其形状尺寸与基体10的形状尺寸对应,陶 瓷优选为耐高温精密陶瓷。在支撑载体60对应两个电极柱20的位置,设置 有两个过孔70,便于让两个电极柱20穿过支撑载体60,与供电扣90配合。
当上述加热件2应用于电饭锅,作为电饭锅的加热组件时,可在加热膜 40的下方设置支撑载体60以对加热件2起到支撑作用。具体地,搭配电饭锅 的结构特性,在支撑载体60的圆心处,设置有形状和尺寸与温控器100适配 的安装孔61,加热膜40对应温控器100设置的位置,设置有用于避让温控器 100的避让区域41。避让区域41与安装孔61共同供温控器100穿过。由于 温控器100内设置有传感器,而加热膜40在工作工程中带电,为了避免温控 器100内的传感器受到损伤,在喷涂加热膜40时,预留避让区41域。
上述加热膜40采用纳米远红外线电加热原理,其具体的工作原理是:在 耐高温绝缘微晶玻璃表面形成的加热膜40的表面黑度高,故能吸收大量的辐 射热能,又因其发射效率高,故能将吸收的辐射热能转换成物体易吸收的远 红外热能以电磁波的形式传递;又由于加热膜40为微米级电热薄膜,其热阻 大、反射率高,用于电热盘表面,将散失的热能转换成远红外热能,以电磁 波的形式透过耐高温玻璃辐射外界物体,如电饭煲内锅胆,为锅胆的被加热 饮品食物所吸收,从而将热能留在饭煲内锅胆及饮品食物中,由于远红外热 能不易被潮气吸收,使得此加热方法不仅降低了排潮温度,而且在数秒内使 电饭煲内锅胆内的温度急速升高,使电饭煲内锅胆的饮品食物温度得到了充 分的利用。在传热过程中,该涂料层不仅将吸收的辐射热能转换成远红外热 能传递,其自身也变成远红外辐射热源进行面垂直辐射,而且也因其表面温 度的提高,导致温度梯度增大,使被加热的饮品食物热能传导强度增强,吸 热能力大大提高。另外,通过将支撑载体60设置成耐高温的精密陶瓷,使得 支撑载体60可以将加热膜40产生的热与电饭煲底部隔离,使得热能不容易 散失。即通过加热膜40将辐射热能转换成远红外热能产生的直接作用,迅速 提高了电饭煲内锅胆的温度,降低了排潮损失的温度,增强了被加热饮食物 的热能吸收速度;减少了热能损失,达到高效环保节能的目的。
本发明进一步提出一种电饭煲。
该电饭煲包括电加热盘1,该电加热盘1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参照上述实施 例,在此不再赘述。
本实施例中,通过将电极与加热膜40接触的部分设置为板状,增加了加 热膜40与极板30的通电面积,使得加热盘40在工作过程中,加热膜40的 通电电流密度均匀,从而使得加热膜40发热均匀。
以上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 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 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