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精度混合的泡沫皂液器.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高精度混合的泡沫皂液器.pdf(17页完整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实用新型专利 (10)授权公告号 (45)授权公告日 (21)申请号 201620744514.2 (22)申请日 2016.07.13 (73)专利权人 严健枝 地址 511430 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大石街 诜村石中一路99号三楼 (72)发明人 严健枝 (51)Int.Cl. A47K 5/16(2006.01) A47K 5/12(2006.01) (ESM)同样的发明创造已同日申请发明专利 (54)实用新型名称 一种高精度混合的泡沫皂液器 (57)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高精度混合的泡沫 皂液器, 包括水箱、 原料箱、 造泡装置、 混合装。
2、置、 驱动装置, 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分离设计的混合 液抽取输送装置、 液体抽取输送装置; 混合液抽 取输送装置进液口通过第二单向阀与混合装置 的第二混合液出口连通, 混合液抽取输送装置出 液口通过第三单向阀与造泡装置进水口连通, 液 体抽取输送装置进液口通过第一单向阀与水箱 出水口连通, 液体抽取输送装置出液口通过止回 阀连通混合装置的进水口, 驱动装置连接造泡装 置、 混合液抽取输送装置和液体抽取输送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泡沫皂液器的混合液抽取输送装 置、 液体抽取输送装置采用分离设计, 可以更加 准确地使水和原料按照比例混合, 造出更加丰富 的泡沫效果。 权利要求书2页 说明书5页 附图9。
3、页 CN 206183123 U 2017.05.24 CN 206183123 U 1.一种高精度混合的泡沫皂液器, 包括水箱 (1) 、 原料箱 (2) 、 造泡装置 (3) 、 混合装置 (5) 、 驱动装置 (6) , 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分离设计的混合液抽取输送装置 (4) 、 液体抽取输送 装置 (7) ; 所述液体抽取输送装置 (7) 包括第一凸轮 (71) 、 第一连杆 (72) 、 第一压力泵 (73) 、 止回阀 (74) 、 第一单向阀 (75) , 所述第一单向阀 (75) 出水口连通第一压力泵 (73) 进水口; 所 述混合液抽取输送装置 (4) 包括第二压力泵 (4。
4、1) 、 第三单向阀 (42) 、 第二单向阀 (43) 、 第二 凸轮 (44) 、 第二连杆 (45) , 所述第二单向阀 (43) 的出水口连通第二压力泵 (41) 进水口, 第二 压力泵 (41) 出水口连通第三单向阀 (42) 进水口; 所述混合装置 (5) 包括进水口 (51) 、 第一混 合液出口 (52) 、 搅拌腔 (53) 、 第二混合液出口 (54) 、 转动连接轴 (55) 、 混合轮 (56) 、 混合上盖 (57) 、 搅拌齿轮 (58) 、 混合外壳 (59) 和密封圈 (510) 和混合腔 (512) ; 所述混合液抽取输送装 置 (4) 进液口通过第二单向阀 。
5、(43) 与混合装置 (5) 的第二混合液出口 (54) 连通, 所述混合液 抽取输送装置 (4) 出液口通过第三单向阀 (42) 与造泡装置 (3) 进水口连通, 所述液体抽取输 送装置 (7) 进液口通过第一单向阀 (75) 与水箱 (1) 出水口连通, 所述液体抽取输送装置 (7) 出液口通过止回阀 (74) 连通混合装置 (5) 的进水口 (51) , 所述驱动装置 (6) 连接造泡装置 (3) 、 混合液抽取输送装置 (4) 、 混合装置 (5) 和液体抽取输送装置 (7) 并同时作为造泡装置 (3) 、 混合液抽取输送装置 (4) 、 混合装置 (5) 和液体抽取输送装置 (7) 。
6、的动力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精度混合的泡沫皂液器, 其特征在于: 所述驱动装置 (6) 包括电机齿轮 (61) 、 中心齿轮 (62) 、 第一副齿轮 (63) 、 第二副齿轮 (64) 和第三副齿轮 (65) , 所述电机齿轮 (61) 与第二副齿轮 (64) 相啮合并由电机齿轮 (61) 带 动第二副齿轮 (64) 转动, 所述第二副齿轮 (64) 、 中心齿轮 (62) 、 第一副齿轮 (63) 和第三副齿 轮 (65) 依次相互啮合。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精度混合的泡沫皂液器, 其特征在于: 所述进水口 (51) 开设在混合上盖 (57) 上, 所述混合轮 (5。
7、6) 设置在混合上盖 (57) 内, 所述搅拌齿轮 (58) 设置 在混合外壳 (59) 内部的搅拌腔 (53) 内, 所述搅拌腔 (53) 开设第二混合液出口 (54) , 所述混 合上盖 (57) 还开设第一混合液出口 (52) , 所述搅拌齿轮 (58) 、 混合轮 (56) 与转动连接轴 (55) 上部连接, 搅拌齿轮 (58) 与转动连接轴 (55) 的连接处还设置有密封圈 (510) , 所述转动 连接轴 (55) 下部与第二凸轮 (44) 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高精度混合的泡沫皂液器, 其特征在于: 所述造泡装置 (3) 包括喷嘴 (31) 、 大齿轮 (32) 、。
8、 第一小齿轮 (33) 、 上造泡外壳 (34) 、 第二小齿轮 (35) 、 下造 泡外壳 (36) 、 驱动轴 (37) 、 进气孔38和混合液入口39, 所述驱动轴 (37) 上部与大齿轮 (32) 连 接, 所述大齿轮 (32) 与第一小齿轮 (33) 、 第二小齿轮 (35) 相啮合, 所述大齿轮 (32) 、 第一小 齿轮 (33) 、 第二小齿轮 (35) 设置在上造泡外壳 (34) 、 下造泡外壳 (36) 扣合形成的壳体中, 所 述喷嘴 (31) 设置在上造泡外壳 (34) 上, 所述下造泡外壳 (36) 上设置有进气孔 (38) 和混合液 入口 (39) , 所述驱动轴 (。
9、37) 下部与所述第二副齿轮 (64) 连接, 所述驱动轴 (37) 上部与大齿 轮 (32) 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高精度混合的泡沫皂液器,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三副齿轮 (65) 与第二凸轮 (44) 连接并带动第二凸轮 (44) 转动,第二凸轮 (44) 上有转动连接轴 (55) , 转动连接轴同时带动搅拌齿轮 (58) 和混合轮 (56) 转动。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高精度混合的泡沫皂液器, 其特征在于: 所述中心齿轮 (62) 带动第一凸轮 (71) 转动, 所述第一凸轮 (71) 套在第一连杆 (72) 一侧的环形圈中, 所述 权 利 要 求 书 1/2 页 。
10、2 CN 206183123 U 2 第一连杆 (72) 另一侧与第一压力泵 (73) 上设置的皮碗相接; 所述第二凸轮 (44) 套在第二连 杆 (45) 一侧的环形圈中, 所述第二连杆 (45) 另一侧和第二压力泵 (41) 上的皮碗相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高精度混合的泡沫皂液器,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凸轮 (71) 、 第二凸轮 (44) 均为偏心轮结构。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精度混合的泡沫皂液器, 其特征在于: 所述混合轮 (56) 上设置有一个插孔。 权 利 要 求 书 2/2 页 3 CN 206183123 U 3 一种高精度混合的泡沫皂液器 技术领域 0。
11、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皂液器技术领域, 尤其涉及一种高精度混合的泡沫皂液器。 背景技术 0002 现时市面上常用的洗涤用品和个人护理产品, 例如洗手液, 洗洁精, 洗头水, 沐浴 露, 洗面奶, 牙膏等, 此类产品必须加水, 经过手搓成泡沫才可以使用, 如果不加水直接使 用, 则不能生成泡沫, 而且浓度高, 刺激大, 容易造成皮肤损伤。 另外, 由于每次使用的量较 多, 在用手搓成泡沫过程中容易造成极大浪费, 不环保。 0003 皂液器是一种可以挤压、 输出皂液, 供人进行手、 面清洁的器具。 它通常包括一个 储有皂液的储液瓶或者储液池, 在储液瓶或者储液池上设有具有将皂液抽取上来的、 上设 。
12、喷嘴的抽取装置。 不过, 只能单纯地输出皂液的老式皂液器, 已经不能满足现代人对舒适生 活的追求了。 因此, 能够令普通皂液在输出时产生泡沫, 变成泡沫皂液的泡沫型皂液器应运 而生。 现时市面上常见的泡沫型皂液器, 大体具有这两种类型: 一种是在格网或者网状遮拦 物后面设置活塞组件, 活塞组件运动, 将空气与液体混合并输出至网外, 利用这种混合动作 加上网格分割来产生泡沫, 不过其泡沫量较少, 且活塞组件容易卡住, 寿命短; 另一种是利 用螺钉与套管组合起来抽取液体, 将之输送到一个简单的齿轮泵中, 齿轮泵中的齿轮转动 将空气与液体混合一起产生泡沫, 不过这种做法所制造出来的泡沫皂液, 其泡沫。
13、气泡大小 不一, 非常不均匀, 还是得另配格网或网状阻隔物, 这一来出液速度就会因为皂液受阻而变 慢, 且泡沫容易从气孔排出、 滴漏, 螺钉抽液装置亦容易让液体回流, 延长二次抽液的速度, 导致泡沫量不稳定; 加上组件容易卡住, 寿命短, 容易渗漏。 0004 申请号为201210234761.4、 201510574173.9和201510708227.6的专利泡沫型皂液 器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上面的问题。 比如201510708227.6的专利包括具有皂液出口的外 壳, 外壳内设有混合稀释输送装置、 造泡装置、 驱动抽取装置、 原料腔和水腔, 混合稀释输送 装置具有通至原料腔出料口的进料口、。
14、 通至水腔出水口的进水口以及通至造泡装置入口的 出料口, 皂液出口连接造泡装置, 驱动抽取装置连接混合稀释输送装置和造泡装置并同时 作为混合稀释输送装置和造泡装置的动力源。 这个专利在混合稀释输送装置将膏状或较为 粘稠的皂液原料与水混合稀释, 稀释到合适浓度后在进入造泡装置中造泡出液, 因此能满 足浓度高的皂液原料的造泡和出液, 减少了使用限制, 更适合人体使用, 另外, 混合稀释输 送装置及造泡装置均由一套驱动抽取装置驱动, 大大节约皂液器的占用空间, 使得皂液器 更小巧。 然而这些专利公开的技术仍有不足之处, 其在于混合中水和原料的比例不能精细 控制, 皂液出液效果难以保障。 实用新型内容。
15、 0005 有鉴于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高精度 混合的泡沫皂液器, 以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 0006 为实现上述目的,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高精度混合的泡沫皂液器, 包括水箱、 原 说 明 书 1/5 页 4 CN 206183123 U 4 料箱、 造泡装置、 混合装置、 驱动装置, 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分离设计的混合液抽取输送装 置、 液体抽取输送装置; 所述液体抽取输送装置包括第一凸轮、 第一连杆、 第一压力泵、 止回 阀、 第一单向阀, 所述第一单向阀出水口连通第一压力泵进水口; 所述混合液抽取输送装置 包括第二压力泵、 第三单向阀、 第二单向阀、。
16、 第二凸轮、 第二连杆, 所述第二单向阀的出水口 连通第二压力泵进水口, 第二压力泵出水口连通第三单向阀进水口; 所述混合装置包括进 水口、 第一混合液出口、 搅拌腔、 第二混合液出口、 轴承、 混合轮、 混合上盖、 搅拌齿轮、 混合 外壳和密封圈和混合腔; 所述混合液抽取输送装置进液口通过第二单向阀与混合装置的第 二混合液出口连通, 所述混合液抽取输送装置出液口通过第三单向阀与造泡装置进水口连 通, 所述液体抽取输送装置进液口通过第一单向阀与水箱出水口连通, 所述液体抽取输送 装置出液口通过止回阀连通混合装置的进水口, 所述驱动装置连接造泡装置、 混合液抽取 输送装置、 混合装置和液体抽取输。
17、送装置并同时作为造泡装置、 混合液抽取输送装置、 混合 装置和液体抽取输送装置的动力源。 0007 进一步地, 所述驱动装置包括电机齿轮、 中心齿轮、 第一副齿轮、 第二副齿轮和第 三副齿轮, 所述电机齿轮与第二副齿轮相啮合并由电机齿轮带动第二副齿轮转动, 所述第 二副齿轮、 中心齿轮、 第一副齿轮和第三副齿轮依次相互啮合。 0008 进一步地, 所述进水口开设在混合上盖上, 所述混合轮设置在混合上盖内, 所述搅 拌齿轮设置在混合外壳内部的搅拌腔内, 所述搅拌腔开设第二混合液出口, 所述混合上盖 还开设第一混合液出口, 所述搅拌齿轮、 混合轮与转动连接轴上部连接, 搅拌齿轮与转动连 接轴的连接。
18、处还设置有密封圈, 所述转动连接轴下部与第二凸轮连接。 0009 进一步地, 所述造泡装置包括喷嘴、 大齿轮、 第一小齿轮、 上造泡外壳、 第二小齿 轮、 下造泡外壳、 驱动轴、 进气孔和混合液入口, 所述驱动轴上部与大齿轮连接, 所述大齿轮 与第一小齿轮、 第二小齿轮相啮合, 所述大齿轮、 第一小齿轮、 第二小齿轮设置在上造泡外 壳、 下造泡外壳扣合形成的壳体中, 所述喷嘴设置在上造泡外壳上, 所述下造泡外壳上设置 有进气孔和混合液入口, 所述驱动轴下部与所述第二副齿轮连接, 所述驱动轴上部与大齿 轮连接。 0010 进一步地, 所述第三副齿轮65与第二凸轮44连接并带动第二凸轮44转动。 。
19、0011 进一步地, 所述中心齿轮带动第一凸轮转动, 所述第一凸轮套在第一连杆一侧的 环形圈中, 所述第一连杆另一侧与第一压力泵上设置的皮碗相接; 所述第二凸轮套在第二 连杆一侧的环形圈中, 所述第二连杆另一侧与第二压力泵上设置的皮碗相接。 0012 进一步地, 所述第一凸轮、 第二凸轮均为偏心轮结构。 0013 进一步地, 所述混合轮上设置有一个插孔 0014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0015 1、 本实用新型的泡沫皂液器的混合液抽取输送装置、 液体抽取输送装置采用分离 设计, 可以更加准确地使水和原料按照比例混合, 造出更加丰富的泡沫效果。 0016 2、 本实用新型的泡沫皂液器的驱动装。
20、置采用巧妙的齿轮组设计, 可以一步实现多 模块的同步驱动, 操作方便, 省时省力, 效率较高, 且降低了零件制造成本。 0017 3、 本实用新型的泡沫皂液器的混合装置采用巧妙的先混合后搅拌的结构设计, 采 用混合轮转动先混合, 再由搅拌齿轮进行精细搅拌, 使得水和原料混合更加充分, 混合液更 加均匀, 为制造出良好的造泡效果打下基础。 说 明 书 2/5 页 5 CN 206183123 U 5 0018 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构思、 具体结构及产生的技术效果作进一步说 明, 以充分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 特征和效果。 附图说明 0019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20。
21、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液体抽取输送装置结构示意图。 0021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混合液抽取输送装置结构示意图。 0022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混合装置外部结构示意图。 0023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混合装置爆炸细节图。 0024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造泡装置结构示意图。 0025 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造泡装置另一方向结构示意图。 0026 图8是本实用新型的液体抽取输送装置与驱动装置连接结构示意图。 0027 图9是本实用新型的混合液抽取输送装置与驱动装置连接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8 如图1到5所示, 一种高精度混合的泡沫皂液器, 包括水箱1、 原料箱2、 造泡装置3、 混合装置5、 驱动装。
22、置6, 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分离设计的混合液抽取输送装置4、 液体抽取输 送装置7; 所述液体抽取输送装置7包括第一凸轮71、 第一连杆72、 第一压力泵73、 止回阀74、 第一单向阀75, 所述第一单向阀75出水口连通第一压力泵73进水口; 所述混合液抽取输送 装置4包括第二压力泵41、 第三单向阀42、 第二单向阀43、 第二凸轮44、 第二连杆45, 所述第 二单向阀43的出水口连通第二压力泵41进水口, 第二压力泵41出水口连通第三单向阀42进 水口; 所述混合装置5包括进水口51、 第一混合液出口52、 搅拌腔53、 第二混合液出口54、 转 动连接轴55、 混合轮56、 混合上盖。
23、57、 搅拌齿轮58、 混合外壳59和密封圈510和混合腔512; 所 述混合液抽取输送装置4进液口通过第二单向阀43与混合装置5的第二混合液出口54连通, 所述混合液抽取输送装置4出液口通过第三单向阀42与造泡装置3进水口连通, 所述液体抽 取输送装置7进液口通过第一单向阀75与水箱1出水口连通, 所述液体抽取输送装置7出液 口通过止回阀74连通混合装置5的进水口51, 所述驱动装置6连接造泡装置3、 混合液抽取输 送装置4、 混合装置5和液体抽取输送装置7并同时作为造泡装置3、 混合液抽取输送装置4、 混合装置5和液体抽取输送装置7的动力源。 0029 如图8、 9所示, 本实施例中, 所。
24、述驱动装置6包括电机齿轮61、 中心齿轮62、 第一副 齿轮63、 第二副齿轮64和第三副齿轮65, 所述电机齿轮61与第二副齿轮64相啮合并由电机 齿轮61带动第二副齿轮64转动, 所述第二副齿轮64、 中心齿轮62、 第一副齿轮63和第三副齿 轮65依次相互啮合。 0030 如图4、 5所示, 本实施例中, 所述进水口51开设在混合上盖57上, 所述混合轮56设 置在混合上盖57内, 所述搅拌齿轮58设置在混合外壳59内部的搅拌腔53内, 所述搅拌腔53 开设第二混合液出口54, 所述混合上盖57还开设第一混合液出口52, 所述搅拌齿轮58、 混合 轮56与转动连接轴55上部连接, 搅拌齿。
25、轮58与转动连接轴55的连接处还设置有密封圈510, 所述转动连接轴55下部与第二凸轮44连接。 0031 如图6、 7所示, 本实施例中, 所述造泡装置3包括喷嘴31、 大齿轮32、 第一小齿轮33、 说 明 书 3/5 页 6 CN 206183123 U 6 上造泡外壳34、 第二小齿轮35、 下造泡外壳36、 驱动轴37、 进气孔38和混合液入口39, 所述驱 动轴37上部与大齿轮32连接, 所述大齿轮32与第一小齿轮33、 第二小齿轮35相啮合, 所述大 齿轮32、 第一小齿轮33、 第二小齿轮35设置在上造泡外壳34、 下造泡外壳36扣合形成的壳体 中, 所述喷嘴31设置在上造泡外。
26、壳34上, 所述下造泡外壳36上设置有进气孔38和混合液入 口39, 所述驱动轴37下部与所述第二副齿轮64连接, 所述驱动轴37上部与大齿轮32连接。 0032 本实施例中, 所述第三副齿轮65与第二凸轮44连接并带动第二凸轮44转动。 0033 本实施例中, 所述中心齿轮62带动第一凸轮71转动, 所述第一凸轮71套在第一连 杆72一侧的环形圈中, 所述第一连杆72另一侧与第一压力泵73上设置的皮碗相接; 所述第 二凸轮44套在第二连杆45一侧的环形圈中, 所述第二连杆45另一侧和第二压力泵41上的皮 碗相接。 0034 本实施例中, 第一凸轮71、 第二凸轮44均为偏心轮结构。 0035。
27、 本实施例中, 所述混合轮56上设置有一个插孔 0036 工作时, 电机齿轮61带动第二副齿轮64转动, 因为第二副齿轮64、 中心齿轮62、 第 一副齿轮63和第三副齿轮65依次相啮合, 所以中心齿轮62、 第一副齿轮63和第三副齿轮65 也将转动。 0037 电机齿轮61通过第二副齿轮64带动中心齿轮62转动, 中心齿轮62带动第一凸轮71 转动, 第一凸轮71带动第一连杆72, 由于第一凸轮71为偏心轮结构, 第一连杆72将水平方向 来回移动, 由第一连杆72带动第一压力泵73的皮碗循环挤压收缩, 水由水箱经过第一单向 阀75进入第一压力泵73进水口后, 第一压力泵73的出水口通过止回阀。
28、74将液体输送到混合 装置5的进水口51, 进入混合腔512中, 驱动装置6通过这种方式带动液体抽取输送装置7工 作。 0038 第三副齿轮65带动第二凸轮44转动, 所述第二凸轮44带动搅拌齿轮58转动, 所述 搅拌齿轮58带动混合轮56转动, 驱动装置6通过这种方式带动混合装置5工作。 混合装置5的 进水口51开设在混合上盖57上, 混合轮56设置在混合上盖57内, 搅拌齿轮58设置在混合外 壳59内部的搅拌腔53内, 搅拌腔53开设第二混合液出口54, 混合上盖57还开设第一混合液 出口52, 搅拌齿轮58与转动连接轴55上部连接, 搅拌齿轮58与转动连接轴55的连接处还设 置有密封圈5。
29、10, 转动连接轴55下部与第二凸轮44连接。 0039 原料由原料箱1出口进入混合装置5上盖的混合腔512内, 水通过液体抽取输送装 置7由进水口51进入混合腔512内, 水和原料通过混合轮56搅拌混合, 混合液由第一混合液 出口52流入搅拌腔53, 搅拌齿轮58再次搅拌, 然后由第二混合液出口54抽出到混合液抽取 输送装置4。 0040 混合液抽取输送装置4的第二单向阀43进水口连通上述混合装置5的第二混合液 出口54, 将混合液抽入其中, 第二单向阀43出水口连通第二压力泵41进水口, 第二压力泵41 出水口连通第三单向阀42进水口, 第三单向阀42出水口连通造泡装置3进水口。 0041。
30、 工作时, 第三副齿轮65带动第二凸轮44转动, 第二凸轮44套在第二连杆45一侧的 环形圈中, 第二连杆45另一侧和第二压力泵41的皮碗相接。 因为第二凸轮44为偏心轮结构, 当其转动时, 第二连杆45会来回运动, 进而带动皮碗不断压缩舒张, 使得第二压力泵41工 作, 这样混合外壳的混合液通过第二混合液出口54进入第二单向阀43, 进而进入第二压力 泵41, 混合后再由第三单向阀42通过造泡装置3的混合液入口39进入造泡装置3内。 说 明 书 4/5 页 7 CN 206183123 U 7 0042 由于造泡装置3的驱动轴37下部与所述第二副齿轮64连接, 第二副齿轮64转动由 电机齿轮。
31、61直接带动转动, 电机齿轮61转动时驱动轴37就转动, 驱动轴37带动大齿轮32转 动, 大齿轮32带动第一小齿轮33、 第二小齿轮35转动, 大齿轮32、 第一小齿轮33、 第二小齿轮 35的转动使得造泡装置3内的混合液与空气磨合产生皂液泡从造泡装置3喷嘴31喷出。 0043 综上所述, 本实用新型各个模块之间概要的工作原理是当电机工作, 齿轮组转动, 首先带动液体输送装置工作, 水由水箱通过液体抽取输送装置进入混合装置中, 同时原料 由原料箱进入混个装置, 水和原料按照一定比例在混合装置内混合成混合液, 混合液通过 混合液抽取输送装置送到造泡装置, 造泡装置将混合液和空气混合由喷嘴喷出。。
32、 0044 本实用新型的混合液抽取输送装置、 液体抽取输送装置采用分离设计, 可以更加 准确地使水和原料按照比例混合, 造出更加丰富的泡沫效果, 例如做洗发水泡沫, 最佳比例 是水和洗发水比例是2:1, 液体抽取输送装置每次工作时抽入两份水进入混合装置, 而混合 液抽取输送装置可以控制从混合装置抽出三份混合液, 这样就可以精确地把水和洗发水比 例控制为2:1, 造出最好的混合液, 造泡装置可以做出更好的造泡效果。 0045 以上详细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具体实施例。 应当理解, 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 员无需创造性劳动就可以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做出诸多修改和变化。 因此, 凡本技术领 域中技术人员。
33、依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通过逻辑分析、 推理或者有限的实 验可以得到的技术方案, 皆应在由权利要求书所确定的保护范围内。 说 明 书 5/5 页 8 CN 206183123 U 8 图1 说 明 书 附 图 1/9 页 9 CN 206183123 U 9 图2 说 明 书 附 图 2/9 页 10 CN 206183123 U 10 图3 说 明 书 附 图 3/9 页 11 CN 206183123 U 11 图4 说 明 书 附 图 4/9 页 12 CN 206183123 U 12 图5 说 明 书 附 图 5/9 页 13 CN 206183123 U 13 图6 说 明 书 附 图 6/9 页 14 CN 206183123 U 14 图7 说 明 书 附 图 7/9 页 15 CN 206183123 U 15 图8 说 明 书 附 图 8/9 页 16 CN 206183123 U 16 图9 说 明 书 附 图 9/9 页 17 CN 206183123 U 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