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空保温盆.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真空保温盆.pdf(6页完整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授权公告号 CN 101647676 B (45)授权公告日 2011.02.09 CN 101647676 B *CN101647676B* (21)申请号 200910186056.X (22)申请日 2009.09.17 A47J 39/02(2006.01) A47G 23/04(2006.01) (73)专利权人 李水 地址 330400 江西省德安县爱民机械厂退休 办李良友转 (72)发明人 李良友 李水 李洲 (74)专利代理机构 江西省专利事务所 36100 代理人 张文 CN 2198801 Y,1995.05.31, 全文 . CN 2891882 Y,2007.0。
2、4.25, 全文 . CN 2503801 Y,2002.08.07, 全文 . CN 2195234 Y,1995.04.26, 全文 . (54) 发明名称 真空保温盆 (57)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真空保热盆, 它包括由盛 菜盆边和盛菜盆体构成的盛菜盆, 特征是还包括 由真空外壳和真空内壳构成的真空盆, 在完全密 封的真空外壳和真空内壳之间形成真空室 ; 盛菜 盆放置在真空盆内, 在盛菜盆体与真空内壳之间 形成盛水的盛水腔 ; 在盛菜盆体的侧壁和底部均 匀固定有一组以上带弹夹的弹夹架, 在每组弹夹 内卡有一个环形的热烙体。在盛菜盆边的底部加 工有一道以上用于排水或水汽的内凹槽。盛菜盆 。
3、边的边缘大于真空盆边的边缘。本发明具有重量 可以以对饭菜在一定时间内进行加热和保温、 让 人们吃上可口的热菜热饭、 无炭黑、 干净卫生、 可 以洗涤、 移动和携带方便、 使用率高、 安全可靠、 制 造组装简单的优点, 是一种新型的野外炊具。 (51)Int.Cl. (56)对比文件 审查员 张洪雷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 权利要求书 1 页 说明书 2 页 附图 2 页 CN 101647676 B1/1 页 2 1. 一种真空保热盆, 包括盆盖 (14) 和由盛菜盆边 (16) 及盛菜盆体 (4) 构成的盛菜盆 (1), 其特征在于 : 还包括由真空外壳 (1。
4、2) 和真空内壳 (5) 构成的真空盆 (2), 在完全密封 的真空外壳(12)和真空内壳(5)之间形成真空室(9), 在真空外壳(12)的侧壁设有用于抽 取真空的抽气口 (10) ; 盛菜盆 (1) 放置在真空盆 (2) 内, 即盛菜盆体 (4) 放置在真空内壳 (5) 的上方, 盛菜盆边 (16) 坐落在真空盆边 (15) 上, 在盛菜盆体 (4) 与真空内壳 (5) 之间 形成盛水 (11) 的盛水腔 (8) ; 在盛菜盆体 (4) 的侧壁和底部均匀固定有一组以上呈圆形布 置、 每组至少有三个的弹夹架 (6), 在每个弹夹架 (6) 下方固定有弹夹 (7), 在每组弹夹 (7) 内卡有一。
5、个环形的热烙体 (13), 该热烙体 (13) 在被点燃的枯树枝和枯树叶上加热后, 可被 插入到各自的弹夹架 (6) 中, 将水加热。 2. 如权利要求 1 所述的真空保热盆, 其特征在于 : 在盛菜盆边 (16) 的底部加工有一道 以上用于排水或水汽的内凹槽 (3)。 3. 如权利要求 1 或 2 所述的真空保热盆, 其特征在于 : 盛菜盆边 (16) 的边缘大于真空 盆边 (15) 的边缘。 4. 如权利要求 3 所述的真空保热盆, 其特征在于 : 富有弹性的弹夹 (7) 的横截面形状 为 2/3 的圆弧形, 实体或空心的热烙体 (13) 的横截面形状为圆形。 5. 如权利要求 4 所述的。
6、真空保热盆, 其特征在于 : 真空盆 (2) 的形状为碗形、 方形或圆 形中的一种, 盛菜盆 (1) 的形状为碗形或盘形。 权 利 要 求 书 CN 101647676 B1/2 页 3 真空保温盆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炊具, 尤其是涉及一种对饭菜起到一定时间保热作用的真空保热盆。 背景技术 0002 在天气较冷的春秋天或冬天, 地质、 石油、 道路及铁路等部门有许多职工常年在野 外进行不定点的勘探作业或到野外旅游的人们在用餐时由于无法携带灶具, 又没有电, 因 而无法吃上可口的热菜热饭, 只能啃冷干粮 ( 如馒头、 窝窝头或面包 ) 或方便面、 喝冷水充 饥, 常年如此, 患胃病的。
7、比例非常高。有的则背负铁锅, 在就餐前点燃枯树枝和枯树叶加热 铁锅, 以加热饭菜, 这样虽解决了吃饭问题, 但是铁锅底部会产生大量炭黑, 特别脏, 不但根 本无法清洗, 而且稍有不慎, 就会弄桩其它物品, 增加了不必要的工作量。 因此, 如何既能改 善野外作业的用餐条件、 又不过分增加负担成了一项较为紧迫的问题。 发明内容 0003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以对饭菜在一定时间内进行加热和保温、 让人们吃 上可口的热菜热饭、 无炭黑、 干净卫生、 移动和携带方便、 使用率高、 安全可靠、 制造组装简 单的真空保热盆。 0004 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 : 本发明包括盆盖和由盛菜盆边及盛菜盆体。
8、构成的盛 菜盆, 特征是还包括由真空外壳和真空内壳构成的真空盆, 在完全密封的真空外壳和真空 内壳之间形成真空室, 在真空外壳的侧壁设有用于抽取真空的抽气口 ; 盛菜盆放置在真空 盆内, 即盛菜盆体放置在真空内壳的上方, 盛菜盆边坐落在真空盆边上, 在盛菜盆体与真空 内壳之间形成盛水的盛水腔 ; 在盛菜盆体的侧壁和底部均匀固定有一组以上呈圆形布置、 每组至少有三个的弹夹架, 在每个弹夹架下方固定有弹夹, 在每组弹夹内卡有一个环形的 热烙体, 热烙体悬空挂在盛菜盆体的底部。 0005 在盛菜盆边的底部加工有一道以上用于排水或水汽的内凹槽。 0006 盛菜盆边的边缘大于真空盆边的边缘。 0007 。
9、富有弹性的弹夹的横截面形状为 2/3 的圆弧形, 实体或空心的热烙体的横截面形 状为圆形。 0008 真空盆的形状为碗形或方形, 盛菜盆的形状为碗形或盘形。 0009 本发明由盛菜盆、 真空盆、 弹夹架、 弹夹和热烙体组成, 且盛菜盆和热烙体由重量 轻、 导热快的金属材料制成, 盛菜盆和真空盆相互分离, 便于分体洗刷, 使用时又可组合为 整体。在天气较冷的春秋天或冬天的野外, 人们先在真空内壳的盛水腔内装上适量的水 ( 冷水或是开水 ), 然后将热烙体从弹夹内取出, 放在点燃的枯树枝和枯树叶上加热, 待热 烙体被加热烧红或烧成半红状态后, 迅速用夹子将热烙体一个个分别插入各自的弹夹内, 然后将。
10、盛菜盆放在真空盆上, 快速将出门前煮好的饭和做好的菜一个个放入盛菜盆内, 盖 上锅盖, 烧红或烧成半红的热烙体能将盛水腔内的水迅速加热甚至烧开, 并快速加热盛菜 盆内的饭和菜, 人们就可有滋有味地吃下热好的可口的饭和菜, 喝上热水, 不用再咀嚼那些 说 明 书 CN 101647676 B2/2 页 4 难以下咽的冷干粮 ( 如馒头、 窝窝头或面包 ) 或方便面、 喝冷水, 人们更有精神进行下一步 工作。溢出的水或水蒸汽则从内凹槽排出。真空室具有保温、 隔绝空气的作用, 防止被加热 的水快速散温, 因而能使盛菜盆内的饭和菜在一定时间内进行加热和保温。待热烙体不再 烫手后, 用盛水腔内的水清洁盛。
11、菜盆, 并将热烙体取出, 擦洗干净, 然后一齐放入专用包内 包好, 下次备用。 真空外壳和真空内壳构成的真空盆由真空盆边用滚焊而成, 而后用抽气机 通过在抽气口把真空腔内的空气抽尽达到真空状态, 然后封住抽气口。盛菜盆边的边缘大 于真空盆边的边缘, 便于端拿盛菜盆。 因此, 本发明具有可以对饭菜在一定时间内进行加热 和保温、 让人们吃上可口的热菜热饭、 无炭黑、 干净卫生、 可以洗涤、 移动和携带方便、 使用 率高、 安全可靠、 制造组装简单的优点, 是一种新型的野外炊具。 附图说明 0010 图 1 为本发明 ( 真空盆为碗形 ) 的剖视示意图 ; 0011 图 2 为图 1 中 A-A 向。
12、的示意图 ; 0012 图 3 为图 1 中 B-B 向截面示意图 ; 0013 图 1 为本发明 ( 真空盆为方形 ) 的剖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4 下面结合实施例并对照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0015 本发明包括盆盖 14 和由盛菜盆边 16 及盛菜盆体 4 构成的盛菜盆 1, 真空外壳 12 和真空内壳 5 构成真空盆 2, 在完全密封的真空外壳 12 和真空内壳 5 之间形成真空室 9, 在 真空外壳 12 的侧壁设有用于抽取真空的抽气口 10 ; 盛菜盆 1 放置在真空盆 2 内, 即盛菜盆 体 4 放置在真空内壳 5 的上方, 盛菜盆边 16 坐落在真空盆边 1。
13、5 上, 在盛菜盆体 4 与真空内 壳 5 之间形成盛水 11 的盛水腔 8 ; 在盛菜盆体 4 的侧壁和底部均匀固定有一组以上呈圆形 布置、 每组至少有三个的弹夹架 6, 在每个弹夹架 6 下方固定有弹夹 7, 在每组弹夹 7 内卡有 一个环形的热烙体 13。热烙体 13 悬空挂在盛菜盆体 4 的底部。 0016 在盛菜盆边 16 的底部加工有一道以上用于排水或水汽的内凹槽 3。 0017 盛菜盆边 16 的边缘大于真空盆边 15 的边缘。 0018 富有弹性的弹夹 7 的横截面形状为 2/3 的圆弧形, 实体或空心的热烙体 13 的横截 面形状为圆形。 0019 真空盆 2 的形状为碗形、 方形或圆形中的一种, 盛菜盆 1 的形状为碗形或盘形。 说 明 书 CN 101647676 B1/2 页 5 图 1 图 2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1647676 B2/2 页 6 图 3 图 4 说 明 书 附 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