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圈盘、电饭煲的煲体及电饭煲.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线圈盘、电饭煲的煲体及电饭煲.pdf(7页完整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实用新型专利 (10)授权公告号 (45)授权公告日 (21)申请号 201720606651.4 (22)申请日 2017.05.26 (73)专利权人 佛山市顺德区美的电热电器制造 有限公司 地址 528311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北滘镇 三乐东路19号 (72)发明人 邢胜华 (74)专利代理机构 深圳市世纪恒程知识产权代 理事务所 44287 代理人 胡海国 (51)Int.Cl. A47J 36/24(2006.01) A47J 27/00(2006.01) (54)实用新型名称 线圈盘、 电饭煲的煲体及电饭煲 (57)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
2、一种线圈盘、 电饭煲的煲体 及电饭煲, 所述线圈盘包括线圈盘座及软磁芯; 所述线圈盘座绕设有第一绕组线圈; 所述软磁芯 设于所述线圈盘座的中心位置, 且所述第一绕组 线圈设于所述软磁芯的周向。 本实用新型的线圈 盘, 能够加强线圈盘中心位置处的磁场强度, 以 对内锅的底部中心位置进行加热。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4页 附图1页 CN 207755111 U 2018.08.24 CN 207755111 U 1.一种线圈盘, 应用于电饭煲中, 其特征在于, 包括: 线圈盘座, 所述线圈盘座绕设有第一绕组线圈; 以及 软磁芯, 所述软磁芯设于所述线圈盘座的中心位置, 且所述第一绕组线圈设于所述软。
3、 磁芯的周向。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圈盘, 其特征在于, 所述软磁芯呈长条状设置, 且所述软磁芯 呈上下向延伸设于所述线圈盘座的中心位置。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线圈盘, 其特征在于, 所述软磁芯上绕设有第二绕组线圈。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线圈盘,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绕组线圈绕设于所述软磁芯上端 的匝数大于绕设于所述软磁芯下端的匝数。 5.一种电饭煲的煲体, 其特征在于, 包括 本体; 以及 如权利要求1至4任意一项所述的线圈盘, 所述线圈盘设于所述本体。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饭煲的煲体, 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饭煲的煲体包括温控器, 所 述温控器设于所述线圈盘的线圈盘座, 用。
4、以检测所述电饭煲的内锅温度。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饭煲的煲体, 其特征在于, 所述温控器邻近所述软磁芯设于所 述线圈盘座上。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饭煲的煲体, 其特征在于, 所述线圈盘座具有呈平板状设置的 线圈盘座底部, 以及自所述线圈盘座底部的周缘朝上延伸出的线圈盘座侧部; 所述温控器 设于所述线圈盘座侧部。 9.一种电饭煲, 其特征在于, 包括如权利要求5至8任意一项所述的电饭煲的煲体。 权 利 要 求 书 1/1 页 2 CN 207755111 U 2 线圈盘、 电饭煲的煲体及电饭煲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饭煲技术领域, 特别涉及一种线圈盘、 电饭煲的煲体及电饭煲。
5、。 背景技术 0002 常规的电饭煲, 其煲体内部的线圈盘中心位置上设有温控器, 该温控器与内锅抵 接, 从而检测内锅的温度。 然而, 由于温控器占用了一部分线圈盘上的空间, 且温控器其外 壳的材质(通常为铝材质)阻磁等因素, 导致线圈盘的中心位置磁场较弱, 从而在该位置处 出现加热盲区, 难以对内锅底部中心位置进行加热, 使得该位置处的米饭吸水过多, 容易糜 烂, 影响口感。 实用新型内容 0003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线圈盘, 应用于电饭煲中, 旨在加强线圈盘中 心位置处的磁场强度, 以对电饭煲的内锅底部中心位置进行加热。 0004 为实现上述目的,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线圈盘, 包。
6、括: 0005 线圈盘座, 所述线圈盘座绕设有第一绕组线圈; 以及 0006 软磁芯, 所述软磁芯设于所述线圈盘座的中心位置, 且所述第一绕组线圈设于所 述软磁芯的周向。 0007 优选地, 所述软磁芯呈长条状设置, 且所述软磁芯呈上下向延伸设于所述线圈盘 座的中心位置。 0008 优选地, 所述软磁芯上绕设有第二绕组线圈。 0009 优选地, 所述第二绕组线圈绕设于所述软磁芯上端的匝数大于绕设于所述软磁芯 下端的匝数。 0010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电饭煲的煲体(以下简称为煲体)及具有所述煲体的电饭 煲, 其特征在于, 包括本体, 以及线圈盘, 所述线圈盘设于所述本体, 所述线圈盘包括: 0。
7、011 线圈盘座, 所述线圈盘座绕设有第一绕组线圈; 以及 0012 软磁芯, 所述软磁芯设于所述线圈盘座的中心位置, 且所述第一绕组线圈设于所 述软磁芯的周向。 0013 优选地, 所述线圈盘包括温控器, 所述温控器设于所述线圈盘座, 用以检测所述电 饭煲的内锅温度。 0014 优选地, 所述温控器邻近所述软磁芯设于所述线圈盘座。 0015 优选地, 所述线圈盘座具有呈平板状设置的线圈盘座底部, 以及自所述线圈盘座 底部的周缘朝上延伸出的线圈盘座侧部; 所述温控器设于所述线圈盘座侧部。 0016 本实用新型的线圈盘, 通过在线圈盘座的中心位置设置软磁芯, 利用所述软磁芯 将第一绕组线圈产生磁。
8、力线聚集于该中心位置处, 以此加强该中心位置处的磁场强度, 使 得其磁场强度较强, 从而在该中心位置处形成中心加热区, 进而可对电饭煲的内锅底部中 心位置进行加热。 由此可见, 相较于仅在线圈盘的中心位置处设置温控器而言, 本实用新型 说 明 书 1/4 页 3 CN 207755111 U 3 的电饭煲的煲体, 能够增强线圈盘中心位置处的磁场强度, 以对内锅的底部中心位置进行 加热。 附图说明 0017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 下面将对实施例 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 显而易见地, 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 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 对于。
9、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 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 下, 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8 图1为现有技术中电饭煲的煲体的结构示意图; 0019 图2为本实用新型电饭煲的煲体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20 附图标号说明: 0021 0022 0023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 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 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0024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 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 清楚、 完整地描述, 显然, 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 而不是全部 的实施例。 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
10、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 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 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0025 需要说明, 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 下、 左、 右、 前、 后), 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 位置关系、 运动情况等, 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 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0026 另外, 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 “第一” 、“第二” 等的描述, 则该 “第一” 、“第 二” 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 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 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 由此, 限定有 “第一” 、“第二” 的特征。
11、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 个该特征。 另外, 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 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 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 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 案的结合不存在, 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0027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线圈盘、 具有所述线圈盘的煲体, 以及具有所述煲体的电饭 煲。 所述线圈盘中心位置处的磁场强度较强, 能够以对内锅的底部中心位置进行加热。 0028 请参阅图1与图2, 本实用新型的电饭煲包括煲体, 所述煲体包括本体100及设在所 说 明 书 2/4 页 4 CN 207755111 U 4 述本体100上的线圈盘。
12、; 其中本体100包括底座、 呈筒状设于底座上的外壳罩, 以及设于所述 外壳罩内侧的外锅, 所述外锅的内侧形成有一开口朝上的容置腔, 用以容置所述电饭煲的 内锅200; 所述线圈盘设于所述底座, 用以对内锅200进行加热。 0029 本实用新型的线圈盘包括线圈盘座10及软磁芯30, 线圈盘座10绕设有第一绕组线 圈20; 软磁芯30设于线圈盘座10的中心位置, 且第一绕组线圈20设于软磁芯30的周向。 0030 具体地, 第一绕组线圈20沿线圈盘座10中心位置的外围绕设, 以环绕于软磁芯30 的周向。 第一绕组线圈20工作时在其周向产生高频交变电磁场, 从而在该外围区域形成有 加热区; 软磁芯。
13、30将第一绕组线圈20产生磁力线聚集于线圈盘座10的中心位置处, 以此加 强该中心位置处的磁场强度, 从而在该中心位置处形成中心加热区, 如此可对内锅200的底 部中心位置进行加热。 0031 在本实施例中, 软磁芯30在去掉激励磁场后, 其磁性减弱, 几乎失去磁性, 避免出 现发生吸锅现象。 软磁芯30设于线圈盘座10的中心位置处的安装方式不设限定, 可通过设 置安装槽或限位结构安装, 具体在后文中有详细介绍。 0032 本实用新型的线圈盘, 通过在线圈盘座10的中心位置设置软磁芯30, 利用软磁芯 30将第一绕组线圈20产生的磁力线聚集于该中心位置处, 以此加强该中心位置处的磁场强 度, 。
14、使得其磁场强度较强, 从而在该中心位置处形成中心加热区, 进而可对电饭煲的内锅 200底部中心位置进行加热。 由此可见, 相较于仅在线圈盘的中心位置处设置温控器而言, 本实用新型的线圈盘, 能够增强所述线圈盘中心位置处的磁场强度, 以对内锅200的底部中 心位置进行加热。 0033 进一步地, 软磁芯30呈长条状设置, 且软磁芯30呈上下向延伸设于线圈盘座10的 中心位置。 具体地, 线圈盘座10的中心位置设有供软磁芯30安装的安装槽, 软磁芯30呈上下 向延伸且插置于所述安装槽内。 0034 在本实施例中, 通过将软磁芯30呈上下向延伸设于线圈盘座10的中心位置, 可适 当减小所述安装槽的横。
15、截面面积, 使得所述安装槽占用线圈盘座10较小的空间, 从而可在 安装槽的周向绕设更多的第一绕组线圈20。 且考虑到内锅200的底壁呈朝上凸设的弧面设 置, 在其中心位置处的外侧面形成有一朝上凹设的凹陷区, 故优选地, 且软磁芯30的上端突 出于线圈盘的上侧面设置, 如此可使加强磁芯40伸入至所述凹陷区内, 以减小加强磁芯40 到内锅200底部中心位置处的距离, 更有利于加强该中心位置处的磁场强度, 从而在该中心 位置处形成加热区对内锅200进行加热。 0035 当然, 软磁芯30的形状结构及安装方式并不局限于上述一种, 在其他实施例中, 软 磁芯30还可以设置成其他形状, 如软磁芯30呈方状。
16、; 软磁芯30亦可以有安装方式, 例如限位 卡扣件。 具体可按照用户需要在线圈盘的中心位置处形成加热区的范围大小设置, 在此不 一一详述。 0036 进一步地, 所述线圈盘包括用以检测内锅200温度的温控器40, 所述温控器40设于 线圈盘座10上。 0037 在本实施例中, 将温控器设于线圈盘座10上, 是由于考虑到电饭锅烹饪的食物量 通常是不定的, 若将温控器40设置在所述容置腔的侧壁上, 当烹饪的食物量较少时, 该温控 器40测得的温度有可能与内锅200烹饪食物的温度相差较大, 故而优选将温控器40设于线 圈盘座10上, 当所述电饭煲工作时, 温控器40于线圈盘座10上与内锅200底部接。
17、触, 无论食 说 明 书 3/4 页 5 CN 207755111 U 5 物量的多少, 检测获得的内锅200底部温度较为接近烹饪食物的实际温度。 0038 至于温控器40的安装位置, 可以与软磁芯30通设于线圈盘座10的中心位置, 或者 设置于线圈盘座10中心位置的外围区域, 以下例举温控器40的两种安装位置的设置方式: 0039 其一为(未图示): 温控器40邻近软磁芯30设于线圈盘座10。 0040 将温控器40邻近软磁芯30设置的方式, 可以是在软磁芯30上开设安装孔, 温控器 40安装于所述安装孔内; 或者在线圈盘座10的安装槽内设置弹簧, 温控器40设于所述弹簧 的上端, 通过所述。
18、弹簧的伸缩形变以使温控器40与内锅200接触; 软磁芯30插置于所述弹簧 下端的轴心位置处, 且确保软磁芯30的上端面与所述弹簧的上端面有一足够的间距, 供所 述弹簧沿上下向伸缩形变, 如此即可实现软磁芯30与温控器40均安装于安装槽内, 且无需 额外将所述安装槽的空间扩大。 0041 这种设置方式, 可确保了实现利用软磁芯30加强线圈盘中心位置处的磁场强度的 目的的前提下, 亦不影响通过温控器40直接检测内锅200的底部中心位置处的温度。 0042 其二为(未图示): 线圈盘座10具有呈平板状设置的线圈盘座底部11, 以及自所述 线圈盘座底部11的周缘朝上延伸出的线圈盘座侧部12; 温控器4。
19、0设于线圈盘座侧部12。 0043 具体地, 线圈盘座侧部12自所述线圈盘座底部11朝上呈弧状延伸出, 以使线圈盘 座10呈碗状设置, 温控器40设于线圈盘座侧部12的弧状过渡位置处。 0044 这种设置方式, 是考虑到线圈盘座侧部12上的第一绕组线圈20, 对应对内锅200底 部的侧壁加热, 而电饭煲烹饪食物时, 内锅200底部的侧壁往往不易积水, 故而将温控器40 设于线圈盘座侧部12上, 即使是温控器40所在位置的磁场强度较弱, 亦不会出现该侧壁位 置处的米饭吸水过多而糜烂的情况。 0045 基于上述实施例, 所述煲体包括主控板(未图示), 第一绕组线圈20与所述主控板 的控制电路连接,。
20、 用以控制第一绕组线圈20工作。 0046 进一步地, 为增加软磁芯30周向上的磁力线, 软磁芯30上绕设有第二绕组线圈(未 图示)。 第一绕组线圈20可以与所述第二绕组线圈串联, 以使所述主控板分别单独控制第一 绕组线圈20及所述第二绕组线圈工作, 或者第一绕组线圈20可以与所述第二绕组线圈并 联, 以所述主控板分别单独控制第一绕组线圈20与第二绕组线圈同时工作。 具体不设限定。 0047 在本实施例中, 当第二绕组线圈工作时, 所述第二绕组线圈在线圈盘座10的中心 位置处产生高频交变电磁场, 形成有较多的磁力线, 从而软磁芯30可有效聚集更多的磁力 线, 形成加热强度较强的加热区。 所述第。
21、二绕组线圈绕设于软磁芯30上端的匝数与绕设于 软磁芯30下端的匝数可以相同也可以不相同。 0048 进一步地, 所述第二绕组线圈绕设于软磁芯30上端的匝数大于绕设于软磁芯30下 端的匝数。 0049 在本实施例中, 通过在软磁芯30上端绕设更多匝数的第二绕组线圈, 以在软磁芯 30的上端形成更强的高频交变电磁场, 且该高频交变电磁场更为接近内锅200, 对内锅200 底部的中心位置处的加热效果更好。 0050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 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 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构思下, 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 变换, 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说 明 书 4/4 页 6 CN 207755111 U 6 图1 图2 说 明 书 附 图 1/1 页 7 CN 207755111 U 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