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厨房用具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内锅及一种烹饪设备。
背景技术
如图9和图10所示,现市场上电饭煲内锅500的内表面510基本上为光滑、平坦的曲面,但经实践发现,这样的结构在加热煮饭时不利于汽泡生成,造成煮饭时大米沸腾不均匀、受热不均匀,使得整锅米饭口感不一,例如,出现锅内靠近锅壁部分的米饭已煮烂,但锅内靠近中心部位米饭因热量不足而出现夹生或白芯等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至少之一,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内锅。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上述内锅的烹饪设备。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内锅,包括:锅本体;凹槽,设置在所述锅本体的内表面上,所述凹槽的深度与所述锅本体的壁厚之比为0.05~0.5。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内锅,在锅本体的内表面上设置凹槽,凹槽结构可以提供促进汽泡生成的汽化核心,以起到增加锅本体表面汽泡生成数量和生成速率的目的,另外,设置凹槽的深度与锅本体的壁厚之比不小于0.05,以在内锅受热时,使凹槽内形成明显的立体加热而使得凹槽内优先于内锅的其他部位升温,这可进一步促进在凹槽内生成汽泡,并可利于生成的汽泡从锅本体内表面脱离,其中,脱离上升的汽泡用于促进锅内米粒沸腾,从而提高米饭受热均匀性,避免一锅米饭中部分煮烂而部分夹生的问题,保证所烹制的米饭口感一致,此外,将凹槽的深度与锅本体的壁厚之比控制在0.5及以下,以此避免锅壁上变形量过大导致对锅本体刚度削弱过大问题,保证产品的可靠性,且可以起到抑制加热噪音的作用。
另外,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上述实施例中的内锅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凹槽的深度为0.2mm~1.5mm。
在本方案中,设计凹槽的深度为0.2mm~1.5mm,该尺寸下的凹槽内具有明显的立体加热效果,可显著提升汽泡生成效率,且该尺寸下的凹槽所生成的汽泡之间的相互迁移微弱,这可有助于汽泡从锅本体表面脱离,防止在锅本体内表面上产生气膜影响加热效率,同时,脱离上升的汽泡可促进锅内米粒沸腾,从而提高米饭受热均匀性,避免一锅米饭中部分煮烂而部分夹生的问题,保证所烹制的米饭口感一致。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凹槽的数量为多个,且分散布置于所述锅本体的内表面上。
在本方案中,通过将凹槽分散设置,使得多个凹槽在锅本体内表面上的排布位置和形状具有灵活性和多变性,可便于对凹槽在锅本体内表面上的位置和排布形状进行设计,例如根据煮饭口感需求设计凹槽在锅本体内表面的排布位置,以通过控制汽化核心的聚集位置加以控制沸泡的升起位置,实现控制锅本体内的沸腾分布情况,避免煮饭时米饭受热不均,煮出的米饭口感不一的问题,此外,多个凹槽之间相互分散的结构可抑制汽泡之间相互迁移、融合,达到促进汽泡从内锅表面上升脱离的目的。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凹槽在所述锅本体的内表面上的分布密度为2个/cm2~25个/cm2。
在本方案中,设置凹槽在锅本体的内表面上的分布密度为2个/cm2~25个/cm2,这样设计可以防止凹槽过于稀疏导致锅内汽泡量不足的问题,同时,可以防止凹槽过于密集导致汽泡之间相互迁移、融合而难以从内锅表面上升脱离的问题。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锅本体的底壁包括中心区域和位于所述中心区域外侧的外围区域,其中,所述凹槽在所述中心区域的分布密度小于在所述外围区域的分布密度,和/或所述中心区域的所述凹槽的开口尺寸小于所述外围区域的所述凹槽的开口尺寸。
在本方案中,可以理解的是,内锅位于煲体中时,加热电磁线圈分布在内锅的四周和底部区域,但内锅底部的中心位置为主控温器检测位置,接收到的热量较少,汽泡的生成量也不多,此处,通过设置凹槽在中心区域的分布密度小于在外围区域的分布密度,或设置中心区域的凹槽的开口尺寸小于外围区域的所述凹槽的开口尺寸,这样可以减小外围区域的汽泡向中心区域迁移的阻力,工作时,使得外围区域的汽泡可以顺利迁移到中心区域,这有利于促进中心区域上方的液体沸腾,整个内锅中汽泡的分布更加均匀,整锅米饭的受热均匀性分布更加合理理想。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凹槽为圆形槽、椭圆槽或多边形槽。
在本方案中,设置凹槽为圆形槽、椭圆槽或如矩形、菱形、五边形等多边形槽,此类凹槽具有结构形状简单、易于加工的优点,同时,该形状下的凹槽具有促进汽泡生成的作用,利于提升汽泡生成效率和数量。
当然,本方案并不局限于此,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具体需求还可设计凹槽呈如心形等简单图案形状,此处不再一一列举了,但在不脱离本设计构思的前提下均属于本方案的保护范围。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凹槽在所述锅本体的内表面上的投影面积为1mm2~40mm2。
在本方案中,凹槽在锅本体的内表面上的投影面积为1mm2~40mm2,该尺寸下的凹槽对所生成的汽泡之间产生的相互迁移运动起到阻碍作用,有助于汽泡从锅本体表面脱离,防止在锅本体内表面上产生气膜影响加热效率,同时,脱离上升的汽泡可促进锅内米粒沸腾,从而提高米饭受热均匀性,避免一锅米饭中部分煮烂而部分夹生的问题,保证所烹制的米饭口感一致。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锅本体的外表面为平坦表面;其中,所述锅本体的内表面局部凹陷以构造出所述凹槽;或所述锅本体的内表面上设置有多个相间隔的凸起,相邻所述凸起之间限定出所述凹槽。
在本方案中,设置锅本体的外表面为平坦表面,锅本体的内表面局部凹陷以构造出凹槽,即使锅壁的剖面形成内凹外平的形状,或锅本体的内表面上设置有多个相间隔的凸起,相邻凸起之间限定出凹槽,即使锅壁的剖面形成内凸外平的形状,具体地,可通过车铣等去除材料的方式或通过冲压方式在锅本体的锅壁上制作出该凹槽结构,加工方便,且由于本结构中锅本体上凹槽所在部位相对非凹槽部位形成局部减薄,这样,在同等加热条件下可以提升凹槽内的升温速率,使凹槽内的液体最先受热,而且是立体受热,实现促进锅内汽泡产生的目的。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锅本体包括外凸壁,所述外凸壁的外表面为凸弧面,内表面为凹弧面,所述凹弧面构造出所述凹槽。
在本方案中,设置锅本体包括外凸壁,外凸壁的外表面为凸弧面,外凸壁的内表面为凹弧面,凹弧面构造出凹槽,即使锅壁的剖面形成内凹外凸的形状,更具体地,可通过对锅本体的锅壁冲压处理的方式制造出该外凸壁,加工方便,且由于本结构中外凸壁的设置增大了内锅外表面的受热面积,反应在锅壁内侧则形成对凹槽内液体的立体加热,这样,在同等加热条件下可以提升凹槽内的升温速率,使凹槽内的液体最先受热,而且是立体受热,实现促进锅内汽泡产生的目的。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锅本体包括多个内凸壁和多个连接壁,所述内凸壁的内表面为凸弧面,外表面为凹弧面,其中,所述连接壁连接在相邻所述内凸壁之间,且所述连接壁的内表面低于所述凸弧面,使相邻所述凸弧面之间限定出所述凹槽。
在本方案中,设置锅本体包括多个内凸壁和多个连接壁,内凸壁的内表面为凸弧面,内凸壁的外表面为凹弧面,其中,连接壁连接在相邻内凸壁之间,且连接壁的内表面为凸面、凹面或平面并低于内凸壁的凸弧面,使相邻凸弧面之间限定出凹槽,即使锅壁的剖面形成内凸外凹的形状,而连接壁的外表面为平面或凸面即可,更具体地,可通过对锅本体的锅壁冲压处理的方式制造出该内凸壁和连接壁,加工方便,且在本结构中,连接壁可具体为平面形状或外凸形状,而内凸壁的凹弧面形成在连接壁外表面的外侧以构造出连接壁相对外凸的结构,这增大了内锅外表面的受热面积,反应在锅壁内侧则形成对凹槽内液体的立体加热,这样,在同等加热条件下可以提升凹槽内的升温速率,使凹槽内的液体最先受热,而且是立体受热,实现促进锅内汽泡产生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烹饪设备,包括: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的内锅。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烹饪设备,因设置有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的内锅,从而具有以上全部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可选地,烹饪设备为电饭煲或电压力锅。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所述内锅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所述内锅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所述内锅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所述内锅剖视结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所述内锅剖视结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所述内锅剖视结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所述内锅剖视结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所述烹饪设备局部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9是现有内锅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10是图9中所示A部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1至图8中的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00锅本体,110底壁,111中心区域,112外围区域,120凸起,130外凸壁,141内凸壁,142连接壁,200凹槽,300主控温器,400加热电磁线圈;
其中,图9和图10中的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500内锅,510内表面。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下面参照图1至图8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所述内锅及烹饪设备。
如图1至图8所示,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提供的内锅,包括:锅本体100和凹槽200,凹槽200的数量可以为一个或多个,其中,凹槽200设置在锅本体100的内表面上,且凹槽200的深度与锅本体100的壁厚之比为0.05~0.5。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内锅,在锅本体100的内表面上设置凹槽200,凹槽200结构可以提供促进汽泡生成的汽化核心,以起到增加锅本体100表面汽泡生成数量和生成速率的目的,另外,设置凹槽200的深度与锅本体100的壁厚之比不小于0.05,以在内锅受热时,使凹槽200内形成明显的立体加热而使得凹槽200内优先于内锅的其他部位升温,这可进一步促进在凹槽200内生成汽泡,并可利于生成的汽泡从锅本体100内表面脱离,其中,脱离上升的汽泡用于促进锅内米粒沸腾,从而提高米饭受热均匀性,避免一锅米饭中部分煮烂而部分夹生的问题,保证所烹制的米饭口感一致,此外,将凹槽200的深度与锅本体100的壁厚之比控制在0.5及以下,以此避免锅壁上变形量过大导致对锅本体100刚度削弱过大问题,保证产品的可靠性,且可以起到抑制加热噪音的作用。
更具体而言,现有内锅的内表面为光滑、平坦的曲面结构,该结构不利于汽泡生成,且已经生成的汽泡容易在光滑曲面上滑移融合,不利于汽泡脱离,这样导致热量集中于锅壁附近而无法向内锅中心的米饭传递,造成米饭受热不均、口感不一的问题,本方案通过设置凹槽200,并控制其深度与锅本体100的壁厚之比为0.05~0.5,可以促进汽泡生成,并有效抑制汽泡沿锅本体100内表面迁移、融合,实现提高锅内上升汽泡数量、促进锅内沸腾的目的,使得热量得以向锅内中心部位的米饭传递,提高米饭受热均匀性和口感一致性。
可以理解的是,本方案中的多个凹槽200在锅本体100的内表面的聚集位置处可以以任意阵列方式排列。
更优选地,凹槽200的深度与其所在位置处的锅本体100的壁厚之比为0.05~0.5,例如,锅本体100的底壁110上设置有凹槽200,该底壁110上的凹槽200的深度与底壁110的壁厚之比为0.05~0.5。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凹槽200的深度为0.2mm~1.5mm,该尺寸下的凹槽200内具有明显的立体加热效果,可显著提升汽泡生成效率,且该尺寸下的凹槽200所生成的汽泡之间的相互迁移微弱,这可有助于汽泡从锅本体100表面脱离,防止在锅本体100内表面上产生气膜影响加热效率,同时,脱离上升的汽泡可促进锅内米粒沸腾,从而提高米饭受热均匀性,避免一锅米饭中部分煮烂而部分夹生的问题,保证所烹制的米饭口感一致。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8所示,凹槽200的数量为多个,且分散布置于锅本体100的内表面上,这可便于对凹槽200在锅本体100内表面上的位置和排布形状进行设计,例如根据煮饭口感需求设计凹槽200在锅本体100内表面的排布位置,以通过控制汽化核心的聚集位置加以控制沸泡的升起位置,实现控制锅本体100内的沸腾分布情况,避免煮饭时米饭受热不均,煮出的米饭口感不一的问题,此外,多个凹槽200之间相互分散的结构可抑制汽泡之间相互迁移、融合,达到促进汽泡从内锅表面上升脱离的目的。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凹槽200在锅本体100的内表面上的分布密度为2个/cm2~25个/cm2,这样设计可以防止凹槽200过于稀疏导致锅内汽泡量不足的问题,同时,可以防止凹槽200过于密集导致汽泡之间相互迁移、融合而难以从内锅表面上升脱离的问题。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图2、图3和图8所示,锅本体100的底壁110包括中心区域111和位于中心区域111外侧的外围区域112,其中,凹槽200在中心区域111的分布密度小于在外围区域112的分布密度,更具体地,例如图1、图2、图3和图8所示,中心区域111无凹槽200分布,而外围区域112分布多个凹槽200,当然,也可设置在中心区域111分布少量的凹槽200,仅需确保中心区域111单位面积的凹槽200数量少于外围区域112单位面积的凹槽200数量即可。
在本方案中,可以理解的是,如图8所示,内锅位于煲体中时,加热电磁线圈400分布在内锅的四周和底部区域,但内锅底部的中心位置(即对应锅本体100内表面的中心区域111位置)为主控温器300检测位置,接收到的热量较少,汽泡的生成量也不多,此处,通过设置凹槽200在中心区域111的分布密度小于在外围区域112的分布密度,这样可以减小外围区域112的汽泡向中心区域111迁移的阻力,工作时,使得外围区域112的汽泡可以顺利迁移到中心区域111,这有利于促进中心区域111上方的液体沸腾,整个内锅中汽泡的分布更加均匀,整锅米饭的受热均匀性分布更加合理理想。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锅本体100的底壁110包括中心区域111和位于中心区域111外侧的外围区域112,其中,中心区域111的凹槽200的开口尺寸小于外围区域112的凹槽200的开口尺寸。
在本方案中,可以理解的是,如图8所示,内锅位于煲体中时,加热电磁线圈400分布在内锅的四周和底部区域,但内锅底部的中心位置(即对应锅本体100内表面的中心区域111位置)为主控温器300检测位置,接收到的热量较少,汽泡的生成量也不多,此处,通过设置中心区域111的凹槽200的开口尺寸小于外围区域112的所述凹槽200的开口尺寸,这样可以减小外围区域112的汽泡向中心区域111迁移的阻力,工作时,使得外围区域112的汽泡可以顺利迁移到中心区域111,这有利于促进中心区域111上方的液体沸腾,整个内锅中汽泡的分布更加均匀,整锅米饭的受热均匀性分布更加合理理想。
更优选地,在内锅底壁110的中心部位设置有凸台,以使中心区域111相对于外围区域112上凸,使得当汽泡受升力作用时,汽泡可顺势沿锅本体100的底壁110的内表面自外围区域112向中心区域111滑移以对中心区域111提供沸腾驱动力。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凹槽200为圆形槽、椭圆槽或多边形槽。
在本方案中,设置凹槽200为圆形槽、椭圆槽或如矩形、菱形、五边形等多边形槽,此类凹槽200具有结构形状简单、易于加工的优点,同时,该形状下的凹槽200具有促进汽泡生成的作用,利于提升汽泡生成效率和数量。
当然,本方案并不局限于此,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具体需求还可设计凹槽200呈如心形等简单图案形状,此处不再一一列举了,但在不脱离本设计构思的前提下均属于本方案的保护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每一凹槽200在锅本体100的内表面上的投影面积为1mm2~40mm2,该尺寸下的凹槽200对所生成的汽泡之间产生的相互迁移运动起到阻碍作用,有助于汽泡从锅本体100表面脱离,防止在锅本体100内表面上产生气膜影响加热效率,同时,脱离上升的汽泡可促进锅内米粒沸腾,从而提高米饭受热均匀性,避免一锅米饭中部分煮烂而部分夹生的问题,保证所烹制的米饭口感一致。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和图5所示,锅本体100的外表面为平坦表面;其中,如图4所示,锅本体100的内表面局部凹陷以构造出凹槽200;或如图5所示,锅本体100的内表面上设置有多个相间隔的凸起120,相邻凸起120之间限定出凹槽200。
在本方案中,设置锅本体100的外表面为平坦表面,锅本体100的内表面局部凹陷以构造出凹槽200,即使锅壁的剖面形成内凹外平的形状,或锅本体100的内表面上设置有多个相间隔的凸起120,相邻凸起120之间限定出凹槽200,即使锅壁的剖面形成内凸外平的形状,具体地,可通过车铣等去除材料的方式或通过冲压方式在锅本体100的锅壁上制作出该凹槽200结构,加工方便,且由于本结构中锅本体100上凹槽200所在部位相对非凹槽200部位形成局部减薄,这样,在同等加热条件下可以提升凹槽200内的升温速率,使凹槽200内的液体最先受热,而且是立体受热,实现促进锅内汽泡产生的目的。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锅本体100包括外凸壁130,外凸壁130的外表面为凸弧面,内表面为凹弧面,凹弧面构造出凹槽200。
更具体地,外凸壁130的数量与凹槽200的数量相同。
在本方案中,设置锅本体100包括外凸壁130,外凸壁130的外表面为凸弧面,外凸壁130的内表面为凹弧面,凹弧面构造出凹槽200,即使锅壁的剖面形成内凹外凸的形状,更具体地,可通过对锅本体100的锅壁冲压处理的方式制造出该外凸壁130,加工方便,且由于本结构中外凸壁130的设置增大了内锅外表面的受热面积,反应在锅壁内侧则形成对凹槽200内液体的立体加热,这样,在同等加热条件下可以提升凹槽200内的升温速率,使凹槽200内的液体最先受热,而且是立体受热,实现促进锅内汽泡产生的目的。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锅本体100包括多个内凸壁141和多个连接壁142,内凸壁141的内表面为凸弧面,外表面为凹弧面,其中,连接壁142连接在相邻内凸壁141之间,且连接壁142的内表面低于凸弧面,使相邻凸弧面之间限定出凹槽200。
在本方案中,设置锅本体100包括多个内凸壁141和多个连接壁142,内凸壁141的内表面为凸弧面,内凸壁141的外表面为凹弧面,其中,连接壁142连接在相邻内凸壁141之间,且连接壁142的内表面为凸面、凹面或平面并低于内凸壁141的凸弧面,使相邻凸弧面之间限定出凹槽200,即使锅壁的剖面形成内凸外凹的形状,而连接壁142的外表面为平面或凸面即可,更具体地,可通过对锅本体100的锅壁冲压处理的方式制造出该内凸壁141和连接壁142,加工方便,且在本结构中,连接壁142可具体为平面形状或外凸形状,而内凸壁141的凹弧面形成在连接壁142外表面的外侧以构造出连接壁142相对外凸的结构,这增大了内锅外表面的受热面积,反应在锅壁内侧则形成对凹槽200内液体的立体加热,这样,在同等加热条件下可以提升凹槽200内的升温速率,使凹槽200内的液体最先受热,而且是立体受热,实现促进锅内汽泡产生的目的。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的内锅的锅本体100的内表面,尤其在锅本体100的底壁110的内表面设有凹式的汽泡点阵,该汽泡点阵的点由位于锅本体100内表面上的凹槽200构造出,其中,凹槽200为圆形槽、多边形槽或椭圆形槽,且每一凹槽200的面积约在1mm2~40mm2之间,且深度与内锅的底壁110的壁厚之比在1/20~1/2之间,常用深度为0.2mm~1.5mm,分布密度为2个/cm2~25个/cm2,此处优选汽泡点阵在内锅底壁110的中心区域111的分布数量低于在底壁110的外围区域112的分布数量,并进一步优选中心区域111的凹槽200的开口尺寸小于外围区域112的凹槽200的开口尺寸,另外,从形状上看,如图4所示,汽泡点阵的结构体现形式为内凹外平结构,或如图5所示,汽泡点阵的结构体现形式为内凸外平结构,或如图6所示,汽泡点阵的结构体现形式为内凹外凸结构,或如图7所示,汽泡点阵的结构体现形式为内凸外凹结构。此处内锅凹槽200结构的设置可以扩大内锅受热面积,提高热能效,且该汽泡点阵的布局有助于汽泡快速产生,并对汽泡之间的相互迁移起着阻碍作用,有助于汽泡脱离,使得设置有凹槽200的区域可优先产生汽泡并脱离,同时,因汽泡点阵中凹槽200分布均匀,不仅实现了提高沸腾剧烈程度,且还提高了沸腾均匀度、受热均匀度,可以实现米饭快速熟、均匀熟。
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的实施例提供的烹饪设备,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中所述的内锅。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烹饪设备,因设置有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的内锅,从而具有以上全部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可选地,烹饪设备为电饭煲或电压力锅。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内锅及烹饪设备,在锅本体的内表面上设置凹槽,凹槽结构可以提供促进汽泡生成的汽化核心,以起到增加锅本体表面汽泡生成数量和生成速率的目的,另外,设置凹槽的深度与锅本体的壁厚之比不小于0.05,以在内锅受热时,使凹槽内形成明显的立体加热而使得凹槽内优先于内锅的其他部位升温,这可进一步促进在凹槽内生成汽泡,并可利于生成的汽泡从锅本体内表面脱离,其中,脱离上升的汽泡用于促进锅内米粒沸腾,从而提高米饭受热均匀性,避免一锅米饭中部分煮烂而部分夹生的问题,保证所烹制的米饭口感一致,此外,将凹槽的深度与锅本体的壁厚之比控制在0.5及以下,以此避免锅壁上变形量过大导致对锅本体刚度削弱过大问题,保证产品的可靠性,且可以起到抑制加热噪音的作用。
在本实用新型中,术语“多个”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相连”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单元必须具有特定的方向、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