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调式健腹板.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可调式健腹板.pdf(6页完整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10)申请公布号 (43)申请公布日 (21)申请号 201610766423.3 (22)申请日 2016.08.22 (71)申请人 苏州市阳澄湖楼上楼大闸蟹养殖有 限公司 地址 215141 江苏省苏州市阳澄湖生态休 闲旅游度假区新泾村112号 (72)发明人 郁宏生 (51)Int.Cl. A63B 23/02(2006.01) A63B 23/16(2006.01) (54)发明名称 一种可调式健腹板 (57)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可调式健腹板, 包括支架, 支架包括前端支杆、 后端下支杆及后端上支架, 后端上支架包括两根竖。
2、支杆、 垂直于竖支杆的横 支杆, 横支杆的中部连接有固定支杆; 前端支杆 上固定有水平的坐垫, 后端上支架上固定有背 垫, 背垫的两侧各固定有一个握力器。 本发明的 可调式健腹板背垫和坐垫分开, 背垫的高度可根 据不同的使用需要进行调节; 背垫两侧的握力器 能够方便使用者进行握力训练; 后端上支架支撑 的背垫支撑性好, 使用者背靠背垫运动时能够受 到背垫两侧均匀的支撑, 增加舒适度。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3页 附图1页 CN 106178417 A 2016.12.07 CN 106178417 A 1.一种可调式健腹板, 包括支架, 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架包括位于同一垂直平面的前端 支杆、。
3、 后端下支杆及后端上支架; 所述后端上支架包括两根隔开且相互平行的竖支杆, 所述 两根竖支杆之间的连接有垂直于所述竖支杆的横支杆, 所述横支杆的中部连接有固定支 杆; 所述后端下支杆与所述前端支杆头尾固定连接, 构成整个身体的支撑部分, 所述固定支 杆的底端与所述前端支杆转动连接, 构成背部的支撑部分; 所述前端支杆及所述后端下支 杆的底端均连接有平行于地面的水平杆; 所述后端下支杆上套设有滑动套, 所述滑动套上 转动连接有后端上下支杆, 所述后端上下支杆的一端与所述滑动套转动连接, 另一端与所 述固定支杆转动连接; 所述后端下支杆上设有至少三个水平方向的固定通孔, 所述滑动套 上设有用于将所。
4、述滑动套固定于所述后端下支杆上的固定销钉; 所述前端支杆上固定有水 平的坐垫, 所述后端上支架上固定有背垫, 所述背垫的两侧各固定有一个握力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调式健腹板, 其特征在于, 所述前端支杆包括水平部分和倾 斜部分, 所述水平部分上固定有所述坐垫。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调式健腹板, 其特征在于, 所述倾斜部分固定有勾脚架。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可调式健腹板, 其特征在于, 所述勾脚架包括钢制的T形支架 和包裹在所述T形支架两侧对称的泡棉。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调式健腹板, 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定支杆与所述前端支杆通 过轮轴转动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
5、的可调式健腹板, 其特征在于, 所述后端上下支杆的两端通过轮 轴分别与所述滑动套和固定支杆转动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调式健腹板, 其特征在于, 所述水平杆的两端均套设有防滑 套。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调式健腹板, 其特征在于, 所述后端上支架两根竖支杆之间 的沿所述背垫背面对称分布。 权 利 要 求 书 1/1 页 2 CN 106178417 A 2 一种可调式健腹板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健身器械领域, 具体来说, 涉及一种可调式健腹板。 背景技术 0002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 城市中亚健康的人越来越多, 人们开始重视身体素质的锻 炼, 但大部分的人都在为生活奔。
6、波, 没有太多的时间出门锻炼, 随着污染的日趋严重, 一些 户外运动爱好者也开始选择室内健身器材的锻炼方式。 现有技术的仰卧板结构简单, 功能 有限, 不能满足多人群、 多种类的运动。 发明内容 0003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和不足, 提供一种功能多, 支撑性好的可 调式健腹板。 0004 为实现上述目的,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0005 一种可调式健腹板, 包括支架, 所述支架包括位于同一垂直平面的前端支杆、 后端 下支杆及后端上支架; 所述后端上支架包括两根隔开且相互平行的竖支杆, 所述两根竖支 杆之间的连接有垂直于所述竖支杆的横支杆, 所述横支杆的中部连接有固定支杆; 。
7、所述后 端下支杆与所述前端支杆头尾固定连接, 构成整个身体的支撑部分, 所述固定支杆的底端 与所述前端支杆转动连接, 构成背部的支撑部分; 所述前端支杆及所述后端下支杆的底端 均连接有平行于地面的水平杆; 所述后端下支杆上套设有滑动套, 所述滑动套上转动连接 有后端上下支杆, 所述后端上下支杆的一端与所述滑动套转动连接, 另一端与所述固定支 杆转动连接; 所述后端下支杆上设有至少三个水平方向的固定通孔, 所述滑动套上设有用 于将所述滑动套固定于所述后端下支杆上的固定销钉; 所述前端支杆上固定有水平的坐 垫, 所述后端上支架上固定有背垫, 所述背垫的两侧各固定有一个握力器。 0006 优选地, 。
8、所述前端支杆包括水平部分和倾斜部分, 所述水平部分上固定有所述坐 垫。 0007 优选地, 所述倾斜部分固定有勾脚架。 0008 优选地, 所述勾脚架包括钢制的T形支架和包裹在所述T形支架两侧对称的泡棉。 0009 优选地, 所述固定支杆与所述前端支杆通过轮轴转动连接。 0010 优选地, 所述后端上下支杆的两端通过轮轴分别与所述滑动套和固定支杆转动连 接。 0011 优选地, 所述水平杆的两端均套设有防滑套。 0012 优选地, 所述后端上支架两根竖支杆之间的沿所述背垫背面对称分布。 0013 采用上述结构后, 本发明有益效果为: 本发明所述的可调式健腹板背垫和坐垫分 开, 背垫的高度可根据。
9、不同的使用需要进行调节; 背垫两侧的握力器能够方便使用者进行 握力训练; 后端上支架支撑的背垫支撑性好, 使用者背靠背垫运动时能够受到背垫两侧均 匀的支撑, 增加舒适度。 说 明 书 1/3 页 3 CN 106178417 A 3 附图说明 0014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可调式健腹板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15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可调式健腹板的后视图。 0016 附图标记说明: 0017 1、 前端支杆; 2、 后端下支杆; 3、 后端上支架; 31、 竖支杆; 32、 横支杆; 33、 固定支杆; 4、 水平杆; 5、 滑动套; 6、 后端上下支杆; 7、 固定通孔; 8、 固定。
10、销钉; 9、 坐垫; 10、 背垫; 11、 握力 器; 12、 防滑套; 13、 勾脚架。 具体实施方式 0018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 0019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 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 以下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 方式, 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 应当理解, 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以解释本 发明, 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0020 参看图1-2所示, 一种可调式健腹板, 包括支架, 所述支架包括位于同一垂直平面 的前端支杆1、 后端下支杆2及后端上支架3; 所述后端上支架3包括两根隔开且相互平行的 竖支杆31, 所述两根竖支杆31之间的连接有垂直于所述竖支杆。
11、31的横支杆32, 所述横支杆 32的中部连接有固定支杆33; 所述后端下支杆2与所述前端支杆1头尾固定连接, 构成整个 身体的支撑部分, 所述固定支杆33的底端与所述前端支杆1转动连接, 构成背部的支撑部 分; 所述前端支杆1及所述后端下支杆2的底端均连接有平行于地面的水平杆4; 所述后端下 支杆2上套设有滑动套5, 所述滑动套5上转动连接有后端上下支杆6, 所述后端上下支杆6的 一端与所述滑动套5转动连接, 另一端与所述固定支杆33转动连接; 所述后端下支杆2上设 有至少三个水平方向的固定通孔7, 所述滑动套5上设有用于将所述滑动套5固定于所述后 端下支杆2上的固定销钉8; 所述前端支杆1。
12、上固定有水平的坐垫9, 所述后端上支架3上固定 有背垫10, 所述背垫10的两侧各固定有一个握力器11。 0021 作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 所述前端支杆1包括水平部分和倾斜部分, 所述水平部 分上固定有所述坐垫9。 0022 作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 所述倾斜部分固定有勾脚架13。 0023 作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 所述勾脚架13包括钢制的T形支架和包裹在所述T形支 架两侧对称的泡棉。 0024 作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 所述固定支杆33与所述前端支杆1通过轮轴转动连接。 0025 作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 所述后端上下支杆6的两端通过轮轴分别与所述滑动 套5和固定支杆33转动连接。 00。
13、26 作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 所述水平杆4的两端均套设有防滑套12。 0027 作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 所述后端上支架3两根竖支杆31之间的沿所述背垫10 背面对称分布。 0028 为便于理解本发明所述的技术方案, 下面结合具体使用方式对本发明所述的技术 方案作进一步的说明。 0029 在具体使用时, 可将滑动套5固定于后端下支架的相应固定通孔7内, 使背垫10高 说 明 书 2/3 页 4 CN 106178417 A 4 于、 平行或低于坐垫9, 满足不同的运动需要。 使用者反坐在坐垫9上, 可使用两个握力器11 进行握力训练。 0030 综上所述, 本发明所述的可调式健腹板背垫10和坐垫9分开, 背垫10的高度可根据 不同的使用需要进行调节; 背垫10两侧的握力器11能够方便使用者进行握力训练; 后端上 支架3支撑的背垫10支撑性好, 使用者背靠背垫10运动时能够受到背垫10两侧均匀的支撑, 增加舒适度。 0031 以上所述, 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对本发 明的技术方案所做的其它修改或者等同替换, 只要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均应涵盖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说 明 书 3/3 页 5 CN 106178417 A 5 图1 图2 说 明 书 附 图 1/1 页 6 CN 106178417 A 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