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15

伞.pdf

  • 上传人:大师****2
  • 文档编号:7699467
  • 上传时间:2019-10-26
  • 格式:PDF
  • 页数:15
  • 大小:573.93KB
  •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110391080.4

    申请日:

    20111130

    公开号:

    CN102485092B

    公开日:

    20130918

    当前法律状态:

    有效性:

    有效

    法律详情:

    IPC分类号:

    A45B25/14

    主分类号:

    A45B25/14

    申请人:

    长尾太文

    发明人:

    长尾太文

    地址:

    日本大阪

    优先权:

    2010-267081

    专利代理机构: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利商标事务所

    代理人:

    吕林红

    PDF完整版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以简单的结构用单手进行开伞操作及闭伞操作的伞。伞具有枢轴支撑地安装总骨架及分支骨架的根端的下伞轴、上伞轴,及主轴部,该主轴部具有在上端部固定上伞轴的中棒及在上端部与下伞轴连接并能相对于中棒滑动地嵌套在中棒上的圆筒部(移动部件)。如此构成的伞,上伞轴固定在主轴部上,另一方面下伞轴能够沿中心轴移动。而且,伞的开闭动作,是随着对设置在伞的下部的操作部进行的闭伞操作(开伞操作),把从下伞轴朝操作部延伸的圆管部朝下伞轴与上伞轴接近的方向(离开的方向)进行驱动。其结果,以简单的结构用单手就可以进行开伞操作及闭伞操作。

    权利要求书

    1.一种伞,所述伞具有沿中心轴从把持部延伸的主轴部,其特征在于,设有:上伞轴,该上伞轴枢轴支撑地安装支撑骨架,所述支撑骨架与被配置在开伞时展开的主骨架的中间部的接合点枢轴接合地连接;下伞轴,该下伞轴枢轴支撑地安装所述主骨架,而且,被配置在所述主轴部上的比所述上伞轴更靠所述把持部的方向;伞布,所述伞布被安装在从所述主骨架上的所述中间部到前端为止的区间和所述支撑骨架上;以及操作部,所述操作部接受与开伞状态和闭伞状态的切换相关的闭伞操作以及开伞操作,在所述主轴部上,所述上伞轴和所述下伞轴的一方被固定而起到固定伞轴的作用,另一方起到能够沿所述中心轴进行移动的移动伞轴的作用,而且,随着所述闭伞操作的动作,把从所述移动伞轴向所述操作部延伸的移动部件朝所述移动伞轴接近所述固定伞轴的第一方向驱动;另一方面,随着所述开伞操作的动作,把所述移动部件朝所述移动伞轴离开所述固定伞轴的第二方向驱动,所述伞的开闭动作所需的移动伞轴的移动量,与把持着所述把持部的单只手上的规定的手指能够进行操作的量相应,而且,所述操作部具有接受所述开伞操作以及所述闭伞操作的第一操作部件和第二操作部件,通过使所述移动部件以及所述移动伞轴在规定的弹性部件的弹力作用下随着对所述第一操作部件的操作动作沿所述中心轴朝所述第二方向被驱动,另一方面,直接使用由所述规定的手指对所述第二操作部件的操作所赋予的操作力以及操作量把所述移动部件以及所述移动伞轴朝所述第一方向驱动,从而能够进行所述开伞状态与所述闭伞状态的切换,以所述第二操作部件在把持着所述把持部的单只手的所述规定的手指能够操作的范围内,从所述移动部件的下部突出的方式,所述移动部件与所述第二操作部件相连接。 2.一种伞,所述伞具有沿中心轴从把持部延伸的主轴部,其特征在于,设有:上伞轴,该上伞轴枢轴支撑地安装支撑骨架,所述支撑骨架与被配置在开伞时展开的主骨架的中间部的接合点枢轴接合地连接;下伞轴,该下伞轴枢轴支撑地安装所述主骨架,而且,被配置在所述主轴部上的比所述上伞轴更靠所述把持部的方向;伞布,所述伞布被安装在从所述主骨架上的所述中间部到前端为止的区间和所述支撑骨架上;以及操作部,所述操作部接受与开伞状态和闭伞状态的切换相关的闭伞操作以及开伞操作,在所述主轴部上,所述上伞轴和所述下伞轴的一方被固定而起到固定伞轴的作用,另一方起到能够沿所述中心轴进行移动的移动伞轴的作用,而且,随着所述闭伞操作的动作,把从所述移动伞轴向所述操作部延伸的移动部件朝所述移动伞轴接近所述固定伞轴的第一方向驱动;另一方面,随着所述开伞操作的动作,把所述移动部件朝所述移动伞轴离开所述固定伞轴的第二方向驱动,所述伞的开闭动作所需的移动伞轴的移动量,与把持着所述把持部的单只手上的规定的手指能够进行操作的量相应,而且,通过直接使用所述规定的手指对所述操作部的操作所赋予的操作力以及操作量把所述移动部件以及所述移动伞轴朝所述第一方向或所述第二方向驱动,从而能够进行所述开伞状态与所述闭伞状态的切换,以所述操作部在把持着所述把持部的单只手的所述规定的手指能够操作的范围内,从所述移动部件的下部突出的方式,所述移动部件与所述操作部相连接。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有沿中心轴从把持部延伸出主轴部的伞。

    背景技术

    在雨伞、太阳伞中,如果存在这样的伞会很方便,该伞在一只手 中持有货物的场合或受伤了的场合等,仅由对伞进行把持的另一只手 就能进行开伞操作和闭伞操作。

    关于这样的伞,例如提出了在日本特开平6-30813号公报中被公 开的技术。按照该技术,设有总骨架、与总骨架的中间部枢轴接合(日 语:枢結)的分支骨架,以及与分支骨架的中间部枢轴接合的小骨架, 而且,设有枢轴支撑地安装(日语:枢着)在各个骨架上的上伞轴、 中伞轴及下伞轴。而且,使上伞轴及下伞轴能够相对于被固定在中棒 上的中伞轴朝上下方向分散地移动。基于这样的结构,缩短了伞的开 闭动作所需的下伞轴移动距离(开闭行程),能够在可单手实施的范围 内进行开伞操作以及闭伞操作。

    但是,根据上述技术,必须设置三个伞轴形成使上伞轴及下伞轴 能够移动的结构,所以,其结构变得复杂。而这将导致制造成本上升 等。

    发明内容

    本发明鉴于上述课题而提出,目的是提供一种构造简单且能够由 单手进行开伞操作及闭伞操作的伞。

    因此,本发明为具有沿中心轴从把持部延伸的主轴部的伞,其中, 该伞设有:上伞轴,该上伞轴枢轴支撑地安装支撑骨架,所述支撑骨 架与被配置在开伞时展开的主骨架的中间部的接合点枢轴接合地连 接;下伞轴,该下伞轴枢轴支撑地安装所述主骨架,而且,被配置在 所述主轴部上的比所述上伞轴更靠所述把持部的方向;伞布,所述伞 布被安装在从所述主骨架上的所述中间部到前端为止的区间和所述支 撑骨架上;以及操作部,所述操作部接受与开伞状态和闭伞状态的切 换相关的闭伞操作以及开伞操作,在所述主轴部上,所述上伞轴和所 述下伞轴的一方被固定而起到固定伞轴的作用,另一方能够沿所述中 心轴移动而起到移动伞轴的作用,而且,随着所述闭伞操作的动作, 从所述移动伞轴向所述操作部延伸的移动部件朝着所述移动伞轴接近 所述固定伞轴的方向被驱动;另一方面,随着所述开伞操作的动作, 所述移动部件朝着所述移动伞轴离开所述固定伞轴的方向被驱动,所 述伞的开闭动作所需的移动伞轴的移动量,与把持着所述把持部的单 只手上的规定的手指能够进行操作的量相应。由此,能够以简单的构 造且由单手进行开伞操作及闭伞操作。进而,通过有效利用了手指的 操作量的移动伞轴的驱动,谋求其驱动机构的简洁化。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的伞的要部结构的外观图。

    图2是表示伞的要部结构的外观图。

    图3是用来说明伞涉及的开伞状态的图。

    图4是用来说明伞涉及的闭伞状态的图。

    图5A及图5B是用来说明伞的开闭操作的图。

    图6是表示圆管部的结构的图。

    图7是表示作为比较例的伞的结构的图。

    图8A及图8B是用来说明本发明的变型例涉及的操作部的结构的 图。

    图9A及图9B是用来说明另一变型例涉及的操作部的结构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伞的要部结构)

    图1及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的伞1的要部结构的外 观图。图1表示伞骨架展开、伞1打开的状态(以下也称为“开伞状态”), 图2表示伞1关闭的状态(以下也称为“闭伞状态”)。在图1及其后的 图中,为了明确方向关系,按需要设置了把Y轴方向作为伞1的中心 轴方向的XYZ直角坐标系。

    伞1设有形状为棒状的主轴部10、与主轴部10的上端部连接的 金属箍2、和与主轴部10的下端连接的伞把3。该伞把3具有J字形 的外形,作为用手进行把持的把持部起作用。

    在伞1的下部设有用来受理进行与开伞状态和闭伞状态的切换相 关的闭伞操作及开伞操作的操作部20。该操作部20设有开伞钮12和 闭伞把手13,该开伞钮12通过进行压入操作而使凸件11没入主轴部 10的内部、从闭伞状态转换到开伞状态,通过把该闭伞把手13朝金 属箍2的方向(+Y方向)滑动而从开伞状态转换到闭伞状态。

    在主轴部10的上部设有下伞轴(下部的伞轴)5和上伞轴(上部 的伞轴)7,该下伞轴5枢轴支撑地安装开伞时展开的总骨架(主骨架) 4的根端(根部),该上伞轴7枢轴支撑地安装分支骨架(支撑骨架) 6的根端,该分支骨架6与配置在总骨架4的中间部的接合点(日文: ダボ)8枢轴接合地连接。在此,上伞轴7固定在主轴部10的上端部, 另一方面,在主轴部10上被配置在比上伞轴7靠伞把3的方向(-Y 方向)的下伞轴5,能够与对闭伞把手13进行的操作相连动地朝Y轴 方向滑动。即,在主轴部10上,上伞轴7和下伞轴5的一方被固定而 起到固定伞轴的作用、另一方起到能沿伞1的中心轴AX(参照图3、 图4)进行移动的移动伞轴的作用。通过改变该上伞轴7与下伞轴5 的间隔距离,能够把伞1切换成开伞状态(图1)和闭伞状态(图2)。 以下,用图3~图4详细说明伞1的开闭动作。

    图3是用来说明伞1涉及的开伞状态的图,图4是用来说明伞1 涉及的闭伞状态的图。

    主轴部10沿伞1的中心轴AX从伞把3(图1)朝设置在伞1的 尖端部的金属箍2延伸。而且,主轴部10具有圆柱状的外形,设有上 端与上伞轴7连接的中棒14,和形状为圆管状的圆管部15,该圆管部 15能相对于中棒14进行滑动地嵌套在中棒14上。该圆管部15优选 为,例如使圆管部15的上端部以及下端部局部地与中棒14抵接(滑 动),以降低滑动时的摩擦阻力,即便用比较小的驱动力也能够使圆管 部15顺畅地移动。

    中棒14和圆管部15例如由铝等金属形成。而且,下伞轴5固定 在圆管部15的上端,该圆管部15能与对闭伞把手13(图1)的操作 相连动地沿Y轴方向(上下方向)移动。

    这样,圆管部15可以相对于中棒14朝上下方向相对移动。由此, 能够使在图3的开伞状态下离开了间隔L的上伞轴7与下伞轴5在图 4的闭伞状态下彼此接近。即,只要把圆管部15朝Y轴方向驱动与间 隔L相当的距离,就可以进行开伞状态与闭伞状态的切换。

    本实施方式的伞1,把与分支骨架6连接的上伞轴7设置在与总 骨架4连接的下伞轴5的上方,而且,当进行闭伞操作时,使下伞轴 5相对于上伞轴7相对移动。由此,可以缩短伞1的开闭动作所需的 圆管部15的行程(以下也称作“开闭行程”)。而且,在开伞状态下使 总骨架4相对于主轴部10的角度θa和分支骨架6相对于主轴部10 的角度θb呈锐角,并使分支骨架6的角度θb小于总骨架4的角度θa, 由此,可以更有效地谋求缩短开闭行程。对于所述缩短开闭行程的效 果,在后文中详细描述。

    以上那样构成的伞1,在设置在总骨架4的中间部的接合点8到 前端(尖端)41为止的区间以及分支骨架6(从接合点8到分支骨架 6的根端为止)的整个区域安装了伞布(盖)Ea(图1的网格部)。在 图1中,为了便于图示,用网格部表示伞1上的一部分伞布。在此, 最好是,以使在开伞状态下伞布在接合点8不出现台阶的方式,如图 3所示的前端变细形状Kd那样使总骨架4的高度(Y方向的宽度)在 从接合点8到前端41为止的区间中逐渐减少。

    (伞1的开闭操作)

    下面详细说明伞1的开伞状态(图1)与闭伞状态(图2)的切换 操作(开闭操作)。

    图5A和图5B是用来说明伞1的开闭操作的图。在此,图5A及 图5B表示操作部20附近的截面图,表示闭伞状态和开伞状态。另外, 图6是表示圆管部15的结构的图,表示从(+X)方向观察时的外观 图。

    能够沿固定在伞把3上的中棒14滑动的圆管部15,如图6所示 那样在上端固定下伞轴5、在下端部隔着圆筒部16连接着闭伞把手13。 图6所示的下伞轴5的纵槽5a及横槽5b,被形成为嵌入总骨架4的 根端的纵向的槽,以及用来设置在总骨架4的根端形成旋转轴的线状 部件(例如金属丝)的横向的槽。

    在圆管部15上沿Y轴方向形成有缝隙15a和缝隙15b,该缝隙 15a用来在闭伞状态下把设置在中棒14上的凸件(卡止爪)11卡止并 保持,该缝隙15b用来穿过从中棒14突出的开伞钮12的臂部12a。 在圆管状的中棒14的内部空间,开伞钮12的臂部12a和凸件11如图 5A和图5B所示那样由连接部件11a连接,而且,被构成为片簧的例 如金属制成的弹性部件11b与凸件11连接。基于这样的结构,朝着从 中棒14突出的方向(+X方向)对凸件11施力,另一方面,通过压 入开伞钮12的操作可以使凸件11没入中棒14内。其结果,使凸件 11相对于圆管部15的缝隙15a能自由卡止、脱离。

    另外,伞1设有框体(壳体)17和收纳在框体17内部的压缩螺 旋弹簧18,该框体17的外形为带台阶的柱状,收纳主轴部10的包含 圆筒部16的下部。

    框体17的下端固定在伞把3的上表面3u上。而且,在框体17 上形成有圆形孔17h和矩形孔17g,该圆形孔17h用来在上部插通主 轴部10,该矩形孔17g从圆筒部16延伸到框体17的外部,而且用来 插通能够朝上下方向(Y轴方向)移动的闭伞把手13的臂部13a。关 于该矩形孔17g,其被形成在在开伞状态下图6的虚线所示的位置, 进行闭伞操作时对朝(+Y)方向移动的闭伞把手13的臂部13a进行 导向。

    压缩螺旋弹簧18,其下端与圆筒部16的上表面连接,而且其上 端与框体17的内壁上表面17u连接。该压缩螺旋弹簧18起到通过圆 筒部16朝沿中心轴AX向下的方向(-Y方向)对圆管部15施力的 弹性部件的作用。

    以下说明具有上述结构的伞1的开闭操作。

    首先,在闭伞状态下,如图5A所示那样,凸件11从缝隙15a突 出并被卡止,通过蓄积了一定弹力的压缩状态下的压缩螺旋弹簧18 朝下方(-Y方向)对圆筒部16施力。

    在这样的闭伞状态下,通过操作开伞钮12,可以转换呈开伞状态。 具体来说,随着压入开伞钮12的操作,凸件11没入中棒14内而将卡 止状态解除,由此,蓄积了的压缩螺旋弹簧18的弹力被释放。圆筒部 16和圆管部15在被该弹力向下推压着沿中棒14移动。而且,圆筒部 16的下端与作为对圆筒部16的移动进行限制的止动件发挥作用的伞 把3的上表面3u抵接,由此,圆筒部16朝下方的移动完了,变成图 5B所示的开伞状态。即,与对开伞钮(第一操作部件)12进行的开 伞操作相应(随动)地,利用压缩螺旋弹簧18的弹力,把从下伞轴(移 动伞轴)5朝操作部20延伸的圆管部(移动部件)15与下伞轴5一起 朝着作为下伞轴5从上伞轴(固定伞轴)7离开的方向(脱离方向) 的下方(-Y方向)进行驱动,从而从闭伞状态切换成开伞状态。由 此,通过对开伞钮12进行简便的单按式操作就可以进行恰当的开伞操 作。

    在开伞状态下,尽管压缩螺旋弹簧18变成从图5A所示的闭伞状 态伸长了的状态,但是对圆筒部16和圆管部15具有朝下的弹力。该 弹力是稳定地维持开伞状态(图1)所必须的力。而且,即使在对伞 布(盖)作用力比较大的外力的场合(沾上水滴而变重、伞布被风吹 动的场合等),也需要使圆筒部16的下端不会从伞把3的上表面3u 脱离的程度的力。

    在这样的开伞状态下,通过操作闭伞把手13,可以转变成闭伞状 态。具体来说,例如使用拇指等,反抗上述压缩螺旋弹簧18的弹力把 闭伞把手13朝着与该弹力方向相反的方向即上方(+Y方向)进行推 上操作。于是,迁移到图5A所示的闭伞状态,即凸件11从缝隙15a 突出并被卡止的状态。即,直接利用例如拇指对闭伞把手13的操作所 施加的操作力以及操作量,与对闭伞把手(第二操作部件)13进行的 闭伞操作相连动(随动)地,把圆管部(移动部件)15跟下伞轴5一 起朝着作为下伞轴(移动伞轴)5接近上伞轴(固定伞轴)7的方向(接 近方向)的上方(+Y方向)进行驱动,从而,进行从开伞状态到闭 伞状态的切换。由此,通过对闭伞把手13进行确实的手动操作就可以 进行恰当的闭伞操作。

    在进行上述那样的开闭操作的伞1中,由设有两个伞轴(下伞轴 5及上伞轴7)的简单结构,用单手就可以开伞操作及闭伞操作。

    进而,由于在伞1上的总骨架5的上方配置了分支骨架(支撑骨 架)6,所以,与在总骨架的下方配置承受骨架等支撑骨架的现有的伞 相比较,可以扩大总骨架5下方的空间。

    在本实施方式的伞1中,如图3所示那样把总骨架4枢轴支撑地 安装在下伞轴5上,而且,在开伞状态下使总骨架4相对于主轴部10 的角度θa和分支骨架6相对于主轴部10的角度θb呈锐角,由此可 以谋求减少圆管部15的开闭行程。以下,就把该技术构思应用于现有 技术涉及的伞的结构(把总骨架枢轴支撑地安装在上伞轴上的结构) 的场合的比较例进行考察。

    图7是表示作为比较例的伞9的结构的图。该图对应于表示本实 施方式的结构的图3。

    作为比较例的伞9,枢轴支撑地安装了总骨架91的根端的上伞轴 92,被固定在主轴部90上,另一方面,枢轴支撑地安装了分支骨架 93的根端的下伞轴94,能够在主轴部90上滑动。为了使伞9的条件 与本实施方式的伞1(图3)的条件相等,开伞状态的伞9,设上伞轴 92与下伞轴94的间隔为L、从下伞轴94及上伞轴92延伸的相对于 主轴部90的伞骨的角度为θa及θb。这样的伞9,如果把下伞轴94 接近上伞轴92地进行移动,也能够进行闭伞动作。

    但是,这样的伞9的结构中,使上伞轴92与下伞轴94仅仅离开 与图3所示本实施方式的伞1相同的间隔L的话,总骨架91的角度θb 会变得比本实施方式的总骨架4的角度θa小。这是由于,伞9上的总 骨架91的旋转中心为上伞轴92(主轴部90附近),而本实施方式的 总骨架4的旋转中心是从主轴部10离开的接合点8(图3)。因此,为 了在伞9的总骨架9实现与本实施方式相同的总骨架4的角度θa,要 求下伞轴94的移动量大于间隔L。这就意味着开闭行程的增大,与现 有技术的延长线上的伞9相比较,本实施方式的结构优异。另外,本 实施方式的伞1中,如上述那样,由于总骨架4的旋转中心(接合点 8)从主轴部10离开,所以,与在上伞轴92上具有总骨架91的旋转 中心的伞9相比较,减少了对总骨架的旋转力矩。由此,能够减小在 展开总骨架4等的时候对下伞轴5(圆管部15)的驱动力。

    如上所述的本实施方式的伞1,由于能够有效减少圆管部15的开 闭行程,即闭伞把手13的操作量,所以,由手指直接进行的手动操作 就能够确保闭伞操作所需的闭伞把手13的驱动量(及驱动力)。换言 之,伞1中,由于能够把其开闭动作所需的下伞轴5的开闭行程(移 动量)相应于把持着伞把3的单手上的例如拇指等所能实施的操作量 进行设定(设计),所以,使有效利用手指的操作量进行的闭伞动作成 为可能。其结果,可以谋求使闭伞时驱动下伞轴5的驱动机构简洁化, 能够以更简单的结构实现能用单手进行开闭操作的伞。

    (变型例)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的操作部,并非必须设置用来把圆管部15朝下 方施力的压缩螺旋弹簧18,未设置压缩螺旋弹簧18的结构也可以。 对于该结构,以下用图8A及图8B进行说明。

    图8A及图8B是用来说明本发明的变型例涉及的操作部20A的 结构的图。该图8A及图8B对应于表示上述实施方式涉及的操作部 20的图5A及图5B。

    本变型例的操作部20A设有与圆管部15的下端部连接的开闭把 手25。另外,在操作部20A,在用来插通开闭把手25的框体17A的 矩形孔17g涉及的内侧开口的附近,设有三角柱状的卡止部件171、 172。而且,从开闭把手25的臂部25a朝Z轴方向延伸出能与该卡止 部件171、172卡合的圆柱状的突起251。在此,突起251与被嵌入将 开闭把手25的中央贯通的孔25h的棒状部件252连接,棒状部件252 的前端部与压缩螺旋弹簧等弹性部件253连接并朝(+X)方向被施 力。

    在如此构成的开闭把手25中,只要从其上表面突出的棒状部件 252不被推入,突起251就与卡止部件171或卡止部件172卡合。由 此,可以维持图8A所示闭伞状态或图8B所示开伞状态。在此,在要 从闭伞状态向开伞状态转换的场合,为了解除卡止部件171与突起251 的卡合,只要一边用手指等推入棒状部件252一边把开闭把手25朝下 方(-Y方向)操作即可。同样,在要从开伞状态朝闭伞状态转换的 场合,只要一边为了将卡止部件171与突起251的卡合解除而用手指 等推入棒状部件252一边把开闭把手25朝上方(+Y方向)操作即可。

    基于具有上述那样的简单结构的操作部20A,也可以与上述实施 方式同样地恰当进行开伞操作及闭伞操作。即,圆管部15及下伞轴5 的开闭行程(移动量)与例如拇指所能实施的操作量相应,直接利用 手指对开闭把手25的操作所施加的操作力以及操作量,把下伞轴5 及圆管部15朝上方、下方进行驱动,就可以进行开伞状态与闭伞状态 的切换。其结果,可以谋求开伞时、闭伞时对下伞轴5进行驱动的驱 动机构简化,能以更简单的结构实现能用单手进行开闭操作的伞。

    另外,也可以把上述的操作部20A那样的结构,适用于具备使中 棒140能够相对于被固定在伞把3上的圆管部150自由滑动的结构的 伞。对于该结构,以下参照图9A及图9B进行说明。

    图9A及图9B是用来说明另一变型例涉及的操作部20B的结构的 图。这些图对应表示上述操作20A的图8A及图8B。

    本变型例的伞与上述实施方式不同,具有使中棒140相对于圆管 部150滑动的结构。因此,在操作部20B,开闭把手25的臂部25a被 安装在中棒140上。而且,在圆管部150上沿Y轴方向形成有用来插 通该臂部25a的缝隙15t。

    具有上述那样的简单结构的操作部20b,也跟上述操作部20A同 样地,能够恰当进行开伞操作及闭伞操作。

    对于上述实施方式涉及的操作部20,并非必须由压缩螺旋弹簧18 通过圆筒部16对圆管部15朝下方(-Y方向)施力,也可以对圆管 部15朝上方施力。另外,也并非必须由压缩螺旋弹簧18对圆管部15 施力,也可以使用片簧等弹性部件来施力。

    本发明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是上述说明,在全部局面中都是举例 说明,本发明不限于此。可理解为在不脱离本发明范围的情况下能推 想出未进行举例说明的无数变型例。

    关 键  词:
    pdf
      专利查询网所有文档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0条评论

    还可以输入200字符

    暂无评论,赶快抢占沙发吧。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伞.pdf
    链接地址:https://www.zhuanlichaxun.net/p-7699467.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17-2018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