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进的自动开收伞安全收折中棒结构.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改进的自动开收伞安全收折中棒结构.pdf(10页完整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授权公告号 CN 202536326 U (45)授权公告日 2012.11.21 CN 202536326 U *CN202536326U* (21)申请号 201220043044.9 (22)申请日 2012.02.10 A45B 25/16(2006.01) (73)专利权人 郭世鑫 地址 中国台湾新竹市少年街 39 号 8 楼 (72)发明人 郭世鑫 (74)专利代理机构 天津三元专利商标代理有限 责任公司 12203 代理人 郑永康 (54) 实用新型名称 改进的自动开收伞安全收折中棒结构 (57) 摘要 一种改进的自动开收伞安全收折中棒结构, 包含具有操控单元的握把、 中。
2、棒单元、 活动巢、 上 巢、 子弹头、 开伞弹簧及伞骨组主要构件, 于伞握 把内的操控单元的结构设置一绕设有安全绳的逆 止轮, 使安全绳一端固接于逆止轮上而另一端向 上穿越中棒单元并跨绕活动巢上的滑轮后固接于 上巢上, 并于逆止轮上方配设一卡制体, 使逆止轮 受卡制体底端抵撑 ; 其次是于中棒单元的第二节 中棒顶部内固设一内塞, 并插置一顶端与上巢固 接而底端固设一动作塞的半圆动作管, 再于内塞 内设一滑轮并绕设一动作绳, 使动作绳一端固接 于子弹头顶部, 而另一端与动作塞固接。本实用 新型使自动开收伞的使用及控制的安全性大为提 升, 大幅节省制造成本, 压缩收伞动作更为方便。 (51)Int。
3、.Cl. 权利要求书 1 页 说明书 4 页 附图 4 页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实用新型专利 权利要求书 1 页 说明书 4 页 附图 4 页 1/1 页 2 1. 一种改进的自动开收伞安全收折中棒结构, 其主要是针对自动开收伞的操控单元及 中棒单元的结构的改进, 包含具有操控单元的握把、 中棒单元、 活动巢、 上巢、 子弹头、 开伞 弹簧及伞骨组主要构件, 其特征在于, 是于伞握把内的操控单元的结构设置有一绕设有安 全绳的逆止轮, 使安全绳一端固接于逆止轮上而另一端向上穿越中棒单元并跨绕活动巢上 的滑轮后固接于上巢上, 并于逆止轮上方配设一卡制体, 使逆止轮受卡制体。
4、底端抵撑 ; 其次 是于中棒单元的第二节中棒顶部内固设一内塞, 并插置一顶端与上巢固接而底端固设一动 作塞的半圆动作管, 再于内塞内设一滑轮并绕设一动作绳, 使动作绳一端固接于子弹头顶 部, 而另一端与动作塞固接。 2.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改进的自动开收伞安全收折中棒结构, 其特征在于, 所述操控 单元设于伞握把内, 其主要包含一上下段皆为透空的主体, 于上段透空内装设一侧底部枢 设有控制柱的控制环体, 于控制环体一侧配设有一按钮, 于另一侧外端设有一小弹簧, 提供 弹力使控制环体具有朝向按钮侧的动力, 而在控制环体内部的相对于控制柱的另一侧内则 设有一凸柱。 3.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
5、改进的自动开收伞安全收折中棒结构, 其特征在于, 所述逆止 轮以轴杆设于主体下段透空内, 于逆止轮一半轮面上形成棘齿面, 而另一半轮面形成一线 槽并绕设有一端固接于线槽上而另一端穿越主体及中棒单元并跨绕活动巢的滑轮后固接 于上巢的安全绳, 并于逆止轮一侧边内形成圆槽置设一发条, 使发条内端卡扣于轴杆上, 而 外端则卡扣于圆槽的槽面上。 4.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改进的自动开收伞安全收折中棒结构, 其特征在于, 所述中棒 单元由第一节中棒、 第二节中棒及第三节中棒所套组而成, 第一节中棒底端与操控单元的 主体固接, 并置设一弹弓, 第二节中棒顶部内固接一内设有滑轮的内塞, 第三节中棒顶端与 上。
6、巢固接, 而活动巢套置于第三中节棒外, 而各伞骨组接于活动巢与上巢间。 5.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改进的自动开收伞安全收折中棒结构, 其特征在于, 所述卡制 体以定位轴枢设于逆止轮上方的主体中段位置, 该卡制体配设有一弹簧将其顶撑, 其底端 悬置于逆止轮棘齿面旋动空间上, 而顶端穿越主体置于第一节中棒内。 6.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改进的自动开收伞安全收折中棒结构, 其特征在于, 所述开伞 弹簧置于第一中棒与动作管之间, 其顶端顶撑于内塞底部而底端抵靠于第一中棒的卡止部 上。 7.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改进的自动开收伞安全收折中棒结构, 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塞 内的滑轮得以光滑的销杆来替。
7、代。 权 利 要 求 书 CN 202536326 U 2 1/4 页 3 改进的自动开收伞安全收折中棒结构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自动开收伞的改进技术, 特别涉及一种改进的自动开收伞安 全收折中棒结构。 背景技术 0002 一般较早期的自动开收伞的结构及动作方式大致上如美国专利第 US6,684,893 B2 号所示, 该控制结构设置于伞握把内, 其主要是于一具有空心内部的主体内装设一控制 环体, 于控制环体一侧底部枢设有控制柱, 另于主体一侧设有一按钮, 而从伞握把侧方的开 孔外露, 借此组构来控制伞中棒的收放。但是, 此自动开收伞的最大问题便是发生在压缩 收伞的过程上, 。
8、因为收伞时是对该伞具中棒内的开伞弹簧进行压缩的动作, 而开伞弹簧的 长度相当于三节中棒总长, 其长度较长, 相对的其强度及弹力都不小, 因此, 使用者手部必 须用很大的力量来进行压缩收伞且须一次性压入扣合, 但若施力或动作稍有不当时, 受压 缩的开伞弹簧会以极大的力量将中棒复弹而经常造成使用者手部或身体其它部位受伤, 是 以, 此种自动开收伞在实际使用上则有几点缺失 : 0003 1. 在压按钮收伞时, 只能将各伞骨连同伞面收折, 而中棒组仍保持三节管体完全 伸张的最长长度, 因此让双手较短的妇女或小孩在用双手将中棒组往伞握把处压缩收伞的 动作上产生不便。 0004 2. 由于开伞弹簧的长度是。
9、从第一节管体至第三节管体顶端, 其强度及弹力都不 小, 因此, 使用者手部必须用很大的力量来进行压缩收伞, 如此一来, 对于手部力量较小的 妇女或小孩而言, 压缩收伞的动作则有其困难度。 0005 3. 也由于开伞弹簧的强度及弹力不小, 因此, 于压缩收伞时, 若施力或动作稍有不 当时, 受压缩的开伞弹簧会以极大的力量将中棒组复弹而经常造成使用者手部或身体其它 部位受伤。 0006 由前述可知, 现有的自动开收伞由于结构设计未臻理想因此造成使用上存在着不 方便性及危险性, 实有待改进。 实用新型内容 0007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主要技术问题在于, 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缺陷, 而提 供一种改。
10、进的自动开收伞安全收折中棒结构, 于自动开收伞的操控单元结构内利用精简单 一的逆止轮与卡制体的配设, 使收伞压缩动作有失误时, 伞具中棒不会受压缩的开伞弹簧 而产生瞬间复弹的情形, 借此结构, 以使自动开收伞的使用及控制的安全性大为提升, 缩短 开伞弹簧的长度以强度及弹力, 但能将中棒单元完全张伸, 借此可避免于压缩收伞时受伤, 活动巢与第三中棒同时向下缩移而缩短中棒单元, 借此使于压缩收伞时更为方便且大幅降 低危险性。 0008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 0009 一种改进的自动开收伞安全收折中棒结构, 其主要是针对自动开收伞的操控单元 说 明 书 CN 2025363。
11、26 U 3 2/4 页 4 及中棒单元的结构的改进, 包含具有操控单元的握把、 中棒单元、 活动巢、 上巢、 子弹头、 开 伞弹簧及伞骨组主要构件, 其特征在于, 是于伞握把内的操控单元的结构设置有一绕设有 安全绳的逆止轮, 使安全绳一端固接于逆止轮上而另一端向上穿越中棒单元并跨绕活动巢 上的滑轮后固接于上巢上, 并于逆止轮上方配设一卡制体, 使逆止轮受卡制体底端抵撑 ; 其 次是于中棒单元的第二节中棒顶部内固设一内塞, 并插置一顶端与上巢固接而底端固设一 动作塞的半圆动作管, 再于内塞内设一滑轮并绕设一动作绳, 使动作绳一端固接于子弹头 顶部, 而另一端与动作塞固接。 0010 前述改进的。
12、自动开收伞安全收折中棒结构, 其中操控单元设于伞握把内, 其主要 包含一上下段皆为透空的主体, 于上段透空内装设一侧底部枢设有控制柱的控制环体, 于 控制环体一侧配设有一按钮, 于另一侧外端设有一小弹簧, 提供弹力使控制环体具有朝向 按钮侧的动力, 而在控制环体内部的相对于控制柱的另一侧内则设有一凸柱。 0011 前述改进的自动开收伞安全收折中棒结构, 其中逆止轮以轴杆设于主体下段透空 内, 于逆止轮一半轮面上形成棘齿面, 而另一半轮面形成一线槽并绕设有一端固接于线槽 上而另一端穿越主体及中棒单元并跨绕活动巢的滑轮后固接于上巢的安全绳, 并于逆止轮 一侧边内形成圆槽置设一发条, 使发条内端卡扣。
13、于轴杆上, 而外端则卡扣于圆槽的槽面上。 0012 前述改进的自动开收伞安全收折中棒结构, 其中中棒单元由第一节中棒、 第二节 中棒及第三节中棒所套组而成, 第一节中棒底端与操控单元的主体固接, 并置设一弹弓, 第 二节中棒顶部内固接一内设有滑轮的内塞, 第三节中棒顶端与上巢固接, 而活动巢套置于 第三中节棒外, 而各伞骨组接于活动巢与上巢间。 0013 前述改进的自动开收伞安全收折中棒结构, 其中卡制体以定位轴枢设于逆止轮上 方的主体中段位置, 该卡制体配设有一弹簧将其顶撑, 其底端悬置于逆止轮棘齿面旋动空 间上, 而顶端穿越主体置于第一节中棒内。 0014 前述改进的自动开收伞安全收折中棒。
14、结构, 其中开伞弹簧置于第一中棒与动作管 之间, 其顶端顶撑于内塞底部而底端抵靠于第一中棒的卡止部上。 0015 前述改进的自动开收伞安全收折中棒结构, 其中内塞内的滑轮得以光滑的销杆来 替代。 0016 本实用新型改进的自动开收伞安全收折中棒结构, 主要是于伞握把内的自动开收 伞的操控单元结构设置有一绕设有安全绳的逆止轮, 使安全绳置于中棒单元内, 其一端与 逆止轮固接, 另一端固接于上巢内, 并于逆止轮上方配设一卡制体, 使自动开收伞于进行压 缩收伞动作时, 该卡制体的底端靠触于逆止轮的棘齿面上, 此时的逆止轮以逆时针方向旋 动而会推移卡制体, 当收伞压缩动作有失误时, 该逆止轮产生逆转但。
15、受卡制体的底端抵撑, 使与逆止轮连结的安全绳无法张伸, 而让受压缩中的中棒单元组亦无法张伸而形成定位, 使中棒单元不会受压缩的开伞弹簧而产生瞬间复弹的情形。 0017 另外中棒单元的第二节中棒顶部内固设一内塞, 而内管顶部固接于内塞上, 并插 置一顶端与上巢固接而底部固设一动作塞的半圆动作管, 再于内塞内设一滑轮并绕设一动 作绳, 使动作绳一端固接于子弹头顶部, 而另一端与动作塞固接, 使于开伞时, 按压按钮, 经 由开伞弹簧将第二节中棒向上推伸, 而利用活动巢拉绳及动作绳分别同时将活动巢与第三 节中棒向上推伸以完成开伞动做, 而于收伞时, 再次按压按钮, 此时动作绳拉力解除形成松 弛状态, 。
16、经由收伞弹簧将活动巢与第三节中棒向下推移, 使第三节中棒完全套合于第二节 说 明 书 CN 202536326 U 4 3/4 页 5 中棒外以缩短中棒单元的长度, 借以方便完成最后的压缩收伞动作。 0018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于自动开收伞的操控单元结构内利用精简单一的逆止 轮与卡制体的配设, 使收伞压缩动作有失误时, 伞具中棒不会受压缩的开伞弹簧而产生瞬 间复弹的情形, 借此结构, 以使自动开收伞的使用及控制的安全性大为提升 ; 缩短开伞弹 簧的长度以强度及弹力, 但能将中棒单元完全张伸, 借此可避免于压缩收伞时受伤 ; 活动巢 与第三中棒同时向下缩移而缩短中棒单元, 借此使于压缩收。
17、伞时更为方便且大幅降低危险 性。 附图说明 0019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0020 图 1 是本实用新型压缩收伞后的剖视图。 0021 图 2 是本实用新型于开伞时的剖视图。 0022 图 3 是本实用新型于收折伞骨时的剖视图。 0023 图 4 是本实用新型的中棒单元部分结构分解示意图。 0024 图中标号说明 : 0025 10 操控单位 11 主体 12 控制环体 0026 13 控制柱 14 按钮 15 逆止轮 0027 16 卡制体 17 定位轴 18 弹簧 0028 19 转向轮 20 伞握把 0029 30 中棒单元 31 第一节中棒 32 第二节中棒 。
18、0030 33 第三节中棒 34 内塞 35 动作管 0031 36 滑轮 37 动作塞 38 动作绳 0032 39 弹弓 0033 40 活动巢 41 上巢 42 安全绳 0034 50 子弹头 0035 60 开伞弹簧 70 伞骨组 71 收伞弹簧 0036 121 凸柱 122 小弹簧 0037 151 轴杆 152 棘齿面 153 发条 0038 311 卡止部 具体实施方式 0039 本实用新型一种改进的自动开收伞安全收折中棒结构, 如图 1 所示, 以三折伞具 做为实施例, 其本上包含有具有操控单元 10 的握把 10、 中棒单元 30、 活动巢 40、 子弹头 50、 开伞弹簧。
19、 60 及伞骨组 70 等主要构件。该操控单元 10 设于伞握把 10 内, 其主要包含一上 下段皆为透空的主体11, 于上段透空内装设一侧底部枢设有控制柱13的控制环体12, 于控 制环体 12 一侧配设有一按钮 14, 于另一侧外端设有一小弹簧 122, 提供弹力使控制环体 12 具有朝向按钮 14 侧的动力, 而在控制环体 12 内部的相对于控制柱 13 的另一侧内则设有一 凸柱 121, 于主体 11 下段透空内以轴杆 151 接设一逆止轮 15, 于逆止轮 15 一半轮面上形成 棘齿面 152, 而另一半轮面形成一线槽并绕设有一端固接于线槽上而另一端穿越主体 11 及 说 明 书 C。
20、N 202536326 U 5 4/4 页 6 中棒单元 30 并跨绕活动巢 40 的滑轮后固接于上巢 41 的安全绳 42, 并于逆止轮 15 一侧边 内形成圆槽置设一发条 153, 使发条 153 内端卡扣于轴杆 151 上, 而外端则卡扣于圆槽的槽 面上, 另于逆止轮 15 上方的主体 11 中段位置以定位轴 17 枢设有一卡制体 16, 该卡制体 16 配设有一弹簧 18 将其顶撑, 其底端悬置于逆止轮 15 棘齿面 152 旋动空间上, 而顶端穿越主 体 11 置于第一节中棒 31 内, 另外, 再于逆止轮 15 的上方位置设一转向轮 19 以引导安全绳 42 顺势向上穿越伞具的中棒。
21、单元 30 而固接于上巢 41。 0040 该中棒单元 30 由第一节中棒 31、 第二节中棒 32 及第三节中棒 33 所套组而成, 第 一节中棒 31 底端与操控单元 10 的主体 11 固接, 并置设一弹弓 39, 第二节中棒 32 顶部内 固接一内设有滑轮 36 的内塞 34, 第三节中棒 33 顶端与上巢 41 固接, 而活动巢 40 套置于 第三中节棒 33 外, 而各伞骨 70 组接于活动巢 40 与上巢 41 间, 配合图 4 所示, 另于第一节 中棒 31 内置设一上端穿越内塞 34 而固接于上巢 41 而底端固接一动作塞 37 的半圆形动作 管 35, 该子弹头 50 置于。
22、动作管 35 下, 方于顶部固接一动作绳 38, 而拉绳 38 一端向上穿过 动作塞 37 跨绕过内塞内的滑轮 36 再向下端固接于动作塞 37 上, 该开伞弹簧 60 置于第一 中棒 31 与动作管 35 之间, 其顶端顶撑于内塞 34 底部而底端抵靠于第一中棒 31 的卡止部 上, 该伞骨组 70 枢接于活动巢 40 与上巢 41 间, 并设有收伞弹簧 71。 0041 再请参阅图 1 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自动开收伞于完成压缩收伞后的结构配设形 态, 活动巢 40 受控制环体 12 的凸柱 121 所卡制而定位, 同时控制柱 13 受第三节中棒 33 向 下顶推形成倾斜状, 而子弹头 50 。
23、受动作管 35 抵推而抵压卡制体 16 的上半部向弹弓 19 处 旋移抵推, 受弹弓 19 的弹力而使子弹头 50 卡扣于第一节中棒 31 的扣孔上, 而受旋动的卡 制体 16 的下半部则旋移离开逆止轮 15 的棘齿面 152 的旋转区间, 此时逆止轮 15 内的发条 153 处于完全松弛状态并将大部分的安全绳 42 卷收于线槽内。 0042 请参阅图 2 所示, 当欲开伞时, 直接压下按钮 14, 控制环体 12 被内推而使凸柱 121 脱离与活动巢 40 的卡扣, 而在中棒单元 30 内的开伞弹簧 60 的作用下, 活动巢 40 与中棒单 元 30 的各节中棒皆向上张伸, 并使伞骨组 70。
24、 撑张形成开伞形态, 此时的控制柱 13 也恢复 为水平形态并抵触子弹头 50, 安全绳 42 随着活动巢 40 上移而被向上拉动并带动逆止轮 15 以顺时针转动而使发条 153 形成卷缩形态, 而此时的卡制体 16 则无任何动作。 0043 请配合图 3 所示, 当欲收伞时, 再次压下按钮 14, 此时的控制柱 13 便对子弹头 50 顶推使其脱离与第一节中棒 31 的卡扣, 此时动作绳 37 的拉扣力也解除, 而在各伞骨组 70 上的收伞弹簧 71 复原弹力的作用下, 使各伞骨组 70 连同伞面自动收折, 并将活动巢 40 向 下推移, 且推动第三节中棒 33 向下缩移而并套于第二节中棒 。
25、32 外, 使伸张的中棒单元 30 形成只有两节的长度, 同时将子弹头 50 向上拉至动作塞 37 底端, 而当卡制体 16 解除受子 弹头 50 的抵推后, 在弹簧 18 的作用下将卡制体 16 底端推至逆止轮 15 的棘齿面 152 的旋 转区间内并与棘齿面 152 触靠, 接着的动作便是压缩中棒单元 30, 当中棒单元 30 受外力而 产生压缩时会让安全绳 42 放松, 此时逆止轮 15 在发条 153 复位的动力作用下而产生逆时 针转动而弧面的齿背会将卡制体 16 向左产生旋动, 但在弹簧 18 的顶推下, 使卡制体 16 底 端随时复位抵靠于逆止轮15的棘齿面152上, 因此, 当收。
26、伞压缩动作有失误而松脱时, 该逆 止轮 15 马上会产生逆向转动, 而此时棘齿面 152 的棘齿便会受卡制体 16 底端抵扣止旋, 使 与逆止轮 15 连结的安全绳 42 则拉住上巢 41, 而让受压缩中的中棒单元 30 随之定位, 使中 棒单元 30 不会受压缩的开伞弹簧 60 而产生瞬间复弹的情形。 说 明 书 CN 202536326 U 6 1/4 页 7 图 1 说 明 书 附 图 CN 202536326 U 7 2/4 页 8 图 2 说 明 书 附 图 CN 202536326 U 8 3/4 页 9 图 3 说 明 书 附 图 CN 202536326 U 9 4/4 页 10 图 4 说 明 书 附 图 CN 202536326 U 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