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功能的健身训练器械.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多功能的健身训练器械.pdf(15页完整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 (10)授权公告号 (45)授权公告日 (21)申请号 201610715984.0 (22)申请日 2015.04.12 (65)同一申请的已公布的文献号 申请公布号 CN 106075819 A (43)申请公布日 2016.11.09 (62)分案原申请数据 201510168487.9 2015.04.12 (73)专利权人 颜荣土 地址 362000 福建省泉州市永春县东平镇 东山村579号 (72)发明人 不公告发明人 (51)Int.Cl. A63B 22/14(2006.01) (56)对比文件 CN 2817916 Y,。
2、2006.09.20, CN 201631978 U,2010.11.17, DE 29718333 U1,1998.02.19, 审查员 黄静雯 (54)发明名称 一种多功能的健身训练器械 (57)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多功能的健身训练器械, 包 括杆子, 旋转器, 底座, 根基, 螺栓, 钢珠; 所述杆 子与所述底座、 所述根基固定连接; 旋转器包括 孔洞, 圆环凸起, 圆环盘, 旋转横板; 所述旋转器 的中心有一个所述圆环盘, 所述圆环盘的中心有 一个所述孔洞, 所述圆环盘的下端有一个所述圆 环凸起, 所述圆环盘的左右两侧有两个所述旋转 横板; 所述杆子穿过所述孔洞; 所述螺栓有至少4 个。
3、, 并穿过所述根基; 所述底座设有一个圆环凹 槽, 所述圆环凹槽设置至少所述18个所述钢珠, 所述圆环凸起的位置与所述圆环凹槽的位置对 应, 所述圆环凸起嵌入所述圆环凹槽内。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6页 附图7页 CN 106075819 B 2018.04.24 CN 106075819 B 1.一种多功能的健身训练器械, 包括杆子(1), 旋转器(2), 底座(3), 根基(4), 螺栓(5), 钢珠(6); 其特征是: 所述杆子(1)与所述底座(3)、 所述根基(4)固定连接; 旋转器(2)包括孔 洞(2.1), 圆环凸起(2.2), 圆环盘(2.3), 旋转横板(2.4); 所述旋转器。
4、(2)的中心有一个所述 圆环盘(2.3), 所述圆环盘(2.3)的中心有一个所述孔洞(2.1), 所述圆环盘(2.3)的下端有 一个所述圆环凸起(2.2), 所述圆环盘(2.3)的左右两侧有两个所述旋转横板(2.4); 所述杆 子(1)穿过所述孔洞(2.1); 所述螺栓(5)有至少4个, 并穿过所述根基(4); 所述底座(3)设有 一个圆环凹槽(3.1), 所述圆环凹槽(3.1)设置至少18个所述钢珠(6), 所述圆环凸起(2.2) 的位置与所述圆环凹槽(3.1)的位置对应, 所述圆环凸起(2.2)嵌入所述圆环凹槽(3.1)内; 所述圆环凸起(2.2)的底面为中间高两端低的弧形; 所述杆子(1。
5、)中间有一个90 弯角, 将所 述杆子(1)分为上端的水平杆部分和下端的垂直杆部分, 所述杆子(1)的上端的水平杆部分 为圆弧形状。 权 利 要 求 书 1/1 页 2 CN 106075819 B 2 一种多功能的健身训练器械 0001 本申请是申请日为2015年4月12日, 申请号为2015101684879, 发明名称为 “一种多 功能的健身器械” 的专利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0002 本发明涉及体育用品, 具体的说是一种多功能的健身训练器械。 背景技术 0003 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对身体健康的重视程度也日益增加。 户外健身 器材成了都市人必备的生活设施。 但是现在的健身。
6、器材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0004 第一, 多为中老年人设置, 多数是增加腰, 腿的活动量, 很少有适合年轻人使用的, 能锻炼人的四肢的协调能力的, 特别是下肢的协调能力, 提高身体的敏捷度的健身器材。 0005 第二, 健身器材功能单一, 不利于节约资源。 0006 第三, 健身器材没有专门针对单个下肢提供康复训练器材。 也就是针对单个下肢 暂时性损伤或永久性残缺的人设置的康复训练器材。 发明内容 0007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 0008 第一, 可以锻炼人的下肢的健身器材。 0009 第二, 可以锻炼人下肢的协调能力的训练器材。 0010 第三, 也可以作为针对单个下肢的康复训练器材。 0011。
7、 第四, 具有多种功能。 0012 一种多功能的健身训练器械, 也可以说是一种健身器械包括杆子(1), 旋转器(2), 底座(3), 根基(4), 螺栓(5), 钢珠(6); 其特征是: 所述杆子(1)与所述底座(3)、 所述根基(4) 固定连接; 旋转器(2)包括孔洞(2.1), 圆环凸起(2.2), 圆环盘(2.3), 旋转横板(2.4); 所述 旋转器(2)的中心有一个所述圆环盘(2.3), 所述圆环盘(2.3)的中心有一个所述孔洞 (2.1), 所述圆环盘(2.3)的下端有一个所述圆环凸起(2.2), 所述圆环盘(2.3)的左右两侧 有两个所述旋转横板(2.4); 所述杆子(1)穿过所。
8、述孔洞(2.1); 所述螺栓(5)有至少4个, 并 穿过所述根基(4); 所述底座(3)设有一个圆环凹槽(3.1), 所述圆环凹槽(3.1)设置至少所 述18个所述钢珠(6), 所述圆环凸起(2.2)的位置与所述圆环凹槽(3.1)的位置对应, 所述圆 环凸起(2.2)嵌入所述圆环凹槽(3.1)内。 0013 本发明也可以说是一种锻炼下肢协调能力的健身器械, 其特征是: 所述杆子(1)中 间有一个90 弯角, 将所述杆子(1)分为上端的水平杆部分和下端的垂直杆部分, 所述杆子 (1)的上端的水平杆部分的长度至少为所述旋转器(2)宽度的一半。 0014 本发明也可以说是一种下肢锻炼的健身器械, 其。
9、特征是: 所述旋转横板(2.4)的一 侧设置了穿绳孔(2.5), 绳子(7)穿过所述穿绳孔(2.5)并系个双8字结, 所述绳子(7)另一端 穿过一个圆锥体(8), 并且在末端打个结, 所述圆锥体(8)中心穿孔。 说 明 书 1/6 页 3 CN 106075819 B 3 0015 本发明也可以说是一种康复训练器械, 其特征是: 所述旋转横板(2.4)的外侧两端 设置为圆弧型。 0016 本发明也可以说是一种单下肢康复训练器械, 其特征是: 所述旋转横板(2.4)的前 后两侧中的一侧固定踏脚板(9)。 所述踏脚板(9)为底面是直角三角形的三棱柱, 所述踏脚 板(9)直角面与旋转横板(2.4)固。
10、定连接。 0017 本发明也可以说是一种腿部健身器械, 其特征是: 所述旋转横板(2.4)的前后两侧 分别固定两个踏脚板(9)。 所述踏脚板(9)为底面是直角三角形的三棱柱, 所述踏脚板(9)直 角面与旋转横板(2.4)固定连接。 0018 本发明还可以是这样的: 所述圆环盘(2.3)的直径为30cm-60cm。 0019 本发明还可以是这样的: 所述圆环凹槽(3.1)的底面为中间低两端高的弧形。 0020 本发明还可以是这样的: 所述圆环凸起(2.2)的底面为中间高两端低的弧形。 0021 本发明还可以是这样的: 所述圆环凹槽(3.1)放置黄油, 将所述钢珠(6)均匀地嵌 在黄油中。 002。
11、2 本发明还可以是这样的: 所述杆子(1)中间有一个90 弯角, 将所述杆子(1)分为上 端的水平杆部分和下端的垂直杆部分, 所述杆子(1)的上端的水平杆部分为圆弧形状。 0023 本发明还可以是这样的: 旋转抓环(10)为一个圆环, 并且在圆环的外侧有一个拉 环, 所述旋转抓环(10)由橡胶制成, 所述杆子(1)中间有一圈凹槽, 所述旋转抓环(10)的圆 环穿过所述杆子(1)的一圈凹槽。 0024 本发明还可以是这样的: 所述圆环凹槽(3.1)设置至少18个凹坑(3.2), 所述凹坑 中放置所述钢珠(6)。 附图说明 0025 图1为实施方式一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26 图2为实施方式一的。
12、分解的细节示意图。 0027 图3为实施方式二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28 图4为实施方式三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29 图5为实施方式四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30 图6为实施方式五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31 图7为实施方式五的俯视图。 0032 图8为实施方式五的透视图。 0033 图9为实施方式六的俯视图。 0034 图10为实施方式六的透视图。 0035 图11为实施方式七的俯视图。 0036 图12为实施方式八的俯视图。 0037 图13为实施方式九的俯视图。 0038 图1-13中, 1为杆子, 2为旋转器, 3为底座, 4为根基, 5为螺栓, 6为钢珠, 7为绳子, 8 为圆锥。
13、体, 9为踏脚板, 10为旋转抓环2.1为孔洞, 2.2为圆环凸起, 2.3为圆环盘, 2.4为旋转 横板, 2.5为穿绳孔, 3.1为圆环凹槽, 3.2凹坑。 说 明 书 2/6 页 4 CN 106075819 B 4 具体实施方式 0039 实施方式一, 参见图1-2, 杆子(1)与底座(3)、 根基(4)固定连接。 这样杆子是固定 的, 不会旋转。 0040 旋转器(2)的中心有一个圆环盘(2.3), 圆环盘(2.3)的中心有一个孔洞(2.1), 所 述杆子(1)穿过所述孔洞(2.1); 这样设计的作用是, 圆环盘(2.3)可以围绕着杆子(1)旋转。 0041 所述圆环盘(2.3)的下。
14、端有一个圆环凸起(2.2), 底座(3)设有一个圆环凹槽 (3.1), 所述圆环凹槽(3.1)设置至少所述18个钢珠(6)。 这样设计的作用是, 钢珠(6)在凹槽 中滚动带动圆环凸起(2.2)旋转, 从而带动圆环盘(2.3)旋转。 0042 圆环凸起(2.2)的底面为中间高两端低的弧形。 这样设计的作用是, 圆环凸起 (2.2)与钢珠(6)接触面很小, 可以减少阻力。 0043 所述圆环凸起(2.2)的位置与所述圆环凹槽(3.1)的位置对应, 所述圆环凸起 (2.2)嵌入所述圆环凹槽(3.1)内。 这样设计的作用是, 圆环凸起(2.2)可以固定旋转器(2) 与底座(3)的相对位置, 不会左右移。
15、动。 0044 由于旋转器(2)的荷载都在钢珠(6)上, 为了延长钢珠的使用寿命, 圆环凸起(2.2) 的底面为中间高两端低的弧形。 这样可以将作用在钢珠(6)上垂直方向的重力分解为两个 侧面的分力, 使得原来对钢珠(6)表面一个点的磨损变为对钢珠(6)表面一个圆弧面的磨 损, 磨损面大, 磨损程度就小, 钢珠(6)就能更长时间保持外观为圆形, 也就延长钢珠的使用 寿命。 0045 圆环盘(2.3)的左右两侧有两个所述旋转横板(2.4); 是将脚踩踏在旋转横板 (2.4)可以使得旋转器(2)旋转。 0046 所述圆环凹槽(3.1)放置黄油, 将所述钢珠(6)均匀地嵌在黄油中。 黄油起润滑和 固。
16、定作用, 使得所述钢珠(6)不会随意在所述圆环凹槽(3.1)中滚动, 也就是说所述钢珠(6) 均匀地放置在圆环凹槽(3.1), 这样旋转器(2)就能比较平稳地旋转。 0047 所述螺栓(5)有至少4个, 并穿过所述根基(4); 用螺栓(5)将根基(4)是固定在坚硬 的水泥地上, 并埋在地下或者用水泥浇注表面。 这样能起到固定作用, 防止倾倒。 0048 实施方式一的使用方法有三种: 0049 第一, 站在本发明旁边, 用一只脚向前踏在旋转横板(2.4)上, 并用力向前蹬, 使得 旋转器(2)旋转。 然后抬起这只脚, 如果抬脚不及时, 会被旋转横板(2.4)打到脚, 当旋转横 板(2.4)旋转到。
17、脚的位置时, 再踩一下旋转横板(2.4), 一直重复这个动作。 0050 第二, 站在本发明旁边, 用一只脚向后钩踏在旋转横板(2.4)上, 并用力向后蹬, 使 得旋转器(2)旋转。 然后抬起这只脚, 如果抬脚不及时, 会被旋转横板(2.4)打到脚, 当旋转 横板(2.4)旋转到脚的位置时, 再踩一下旋转横板(2.4), 一直重复这个动作。 0051 以上两种方法, 如果觉得单脚站立不稳, 可以用手扶住杆子(1)。 0052 第三, 站在本发明的圆环盘(2.3)上面, 手扶住杆子(1), 用一只脚蹬地, 使得旋转 器(2)旋转。 当然手扶住扶住杆子(1)时, 不能握太紧, 否则容易磨伤皮肤, 。
18、因为杆子(1)是固 定的, 不会旋转。 正确的握法是将手臂肘部跨在杆子(1)上。 0053 第一种方法, 是近固定的运动方式, 使足伸(背屈)、 内收和外展, 锻炼了人腿部的 胫骨前肌。 说 明 书 3/6 页 5 CN 106075819 B 5 0054 第二种方法, 是近固定的运动方式, 使小腿屈, 小腿伸直时可使大腿伸, 相当于后 踢腿跑和后蹬跑动作, 锻炼了人腿部的股二头肌和小腿三头肌。 0055 由于以上两种方法都是用一只脚向前踏在旋转横板(2.4)上, 并用力向前蹬, 使得 旋转器(2)旋转。 然后抬起这只脚, 如果抬脚不及时, 会被旋转横板(2.4)打到脚。 所以这两 种方法都。
19、能够锻炼人的下肢的协调能力, 提高身体的敏捷度。 抬起的速度取决于旋转器(2) 的转速和踩踏的频率, 而这两项都使用者都能自己控制。 所以虽然有被旋转横板(2.4)打到 脚的可能性, 但是可能性很低。 就比如我们开车也有发生交通事故的可能性, 但是只要正确 驾驶, 这种可能性是极低的。 0056 第三种方法, 是近固定的运动方式, 使小腿屈, 小腿伸直时可使大腿伸, 相当于后 踢腿跑和后蹬跑动作, 锻炼了人腿部的小腿三头肌和股二头肌。 在第三种方法中, 人是会随 着旋转器(2)一起旋转的, 所以这种方法还可以锻炼人克服晕眩的感觉。 0057 以上这三种方法都可以针对单个下肢提供康复训练, 也就。
20、是针对单个下肢暂时性 损伤或永久性残缺的人提供的康复训练。 0058 实施方式二, 参见图3, 所述旋转横板(2.4)的一侧设置了穿绳孔(2.5), 绳子(7)穿 过所述穿绳孔(2.5)并系个双8字结, 所述绳子(7)另一端穿过一个圆锥体(8), 并且在末端 打个结, 所述圆锥体(8)中心穿孔。 这样设计的作用是, 绳子(7)可以在旋转器(2)旋转的时 候, 离地作圆周运动。 当然旋转器(2)旋转速度要达到一定的速率, 否则向心力不足以使得 绳子(7)圆周运动。 圆锥体(8)是为了增加绳子(7)末端的重量, 使绳子(7)晃起来比较直, 不 会飘起来。 0059 实施方式二的使用方法有三种: 0。
21、060 第一种方法, 站在本发明旁边, 用一只脚向前踏在旋转横板(2.4)上, 并用力向前 蹬, 使得旋转器(2)旋转。 然后抬起这只脚, 当旋转横板(2.4)的系的绳子(7)旋转到脚的位 置时, 双脚要跳高, 跃过绳子(7), 等到旋转横板(2.4)旋转到脚的位置时, 再踩一下旋转横 板(2.4), 一直重复这个动作。 0061 第二种方法, 站在本发明旁边, 用一只脚向后踏在旋转横板(2.4)上, 并用力向后 蹬, 使得旋转器(2)旋转。 然后抬起这只脚, 当旋转横板(2.4)的系的绳子(7)旋转到脚的位 置时, 双脚要跳高, 跃过绳子(7), 等到旋转横板(2.4)旋转到脚的位置时, 再。
22、踩一下旋转横 板(2.4), 一直重复这个动作。 0062 这两种方法都能够锻炼人的下肢的协调能力, 提高身体的敏捷度。 原因和实施方 式一类似。 0063 第三种方法和实施方式一一样, 这里不再详述。 0064 实施方式三, 参见图4。 在实施方式一和二的第一种方法和第二种方法中, 如果觉 得单脚站立不稳, 可以用手扶住杆子(1)。 但是由于杆子(1)与人的身体有一段距离, 用手扶 住杆子(1)比较费劲。 所以实施方式三将杆子(1)进行改进, 所述杆子(1)中间有一个90 弯 角, 将所述杆子(1)分为上端的水平杆部分和下端的垂直杆部分, 所述杆子(1)的上端的水 平杆部分的长度至少为所述旋。
23、转器(2)宽度的一半。 由于杆子(1)的上端的水平杆部分离人 的身体很近, 这样手就可以不费力地抓住杆子(1)的水平杆部分。 0065 实施方式四, 参见图5。 在实施方式一、 二和三的第一种方法和第二种方法中会有 旋转横板(2.4)打到脚的可能性。 虽然可能性很小, 但是万一发生了旋转横板(2.4)打到脚 说 明 书 4/6 页 6 CN 106075819 B 6 时, 将所述旋转横板(2.4)的外侧两端设置为圆弧型, 就可以使得旋转横板(2.4)对脚的损 伤降到比较小。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 应当知晓, 当打击伤害发生时, 对同一体积和质量的打 击物体而言, 并且速度相同的情况下, 打击物。
24、体外形存在的钝角比锐角的伤害要小, 而类似 圆形的打击物体比外形存在的钝角的伤害又要小。 0066 实施方式五, 参见图6-8。 人的脚踩踏旋转横板(2.4)垂直面的时候, 由于脚踝的转 动的范围限制, 脚掌通常呈一个倾斜面, 所以真正的着力点在脚掌前端, 而踩踏的部位通常 在旋转横板(2.4)垂直面的上端。 为了使得旋转横板(2.4)的整个面都能均匀的受力, 同时 整个脚掌也能均匀施加作用力, 因此将所述旋转横板(2.4)的前后两侧中的一侧固定踏脚 板(9)。 所述踏脚板(9)为底面是直角三角形的三棱柱, 所述踏脚板(9)直角面与旋转横板 (2.4)固定连接。 这样旋转横板(2.4)就会有一。
25、个倾斜面, 与脚掌的倾斜面相对应, 这样优点 在于: 第一, 使得旋转横板(2.4)的整个面都能均匀的受力, 同时整个脚掌也能均匀施加作 用力, 这样使用者在踩踏旋转横板(2.4)的过程中会比较舒服和省力。 第二, 如果不加设踏 脚板(9), 踩踏的部位通常在旋转横板(2.4)垂直面的上端, 容易磨损器械, 缩短使用寿命, 即, 加设了踏脚板(9)有利于延长器械的使用寿命。 0067 实施方式六, 参见图9-10。 实施方式五中旋转横板(2.4)的前后两侧中的一侧固定 踏脚板(9)。 这样对于同一只脚而言, 只能有第一种使用方法和第二种使用方法的其中一 种, 不能两种使用方法都可以使用。 而且。
26、实施方式五只能对固定的一只右脚(左脚)进行锻 炼, 不能对左脚和右脚都适用。 这是实施方式五中的两个缺陷。 实施方式六中所述旋转横板 (2.4)的前后两侧分别固定两个踏脚板(9)。 所述踏脚板(9)为底面是直角三角形的三棱柱, 所述踏脚板(9)直角面与旋转横板(2.4)固定连接。 这样解决了实施方式五中的缺陷。 即, 对 于同一只脚而言, 两种使用方法都可以使用。 同样, 也可以针对左脚和右脚都适用。 0068 实施方式七, 参见图11。 人在扶着杆子(1)时, 身体是向前倾斜的, 正好是呈现一个 弧形, 所以所述杆子(1)中间有一个90 弯角, 将所述杆子(1)分为上端的水平杆部分和下端 的。
27、垂直杆部分, 所述杆子(1)的上端的水平杆部分为圆弧形状。 这样杆子(1)的上端的水平 杆部分的圆弧形状与人身体向前倾斜的弧形相对应, 符合人体功能学的设计, 这样使用起 来更舒适。 0069 实施方式八, 参见图12。 实施方式一中第三种使用方法站在本发明的圆环盘(2.3) 上面, 手扶住杆子(1), 用一只脚蹬地, 使得旋转器(2)旋转。 当然手扶住扶住杆子(1)时, 不 能握太紧, 否则容易磨伤皮肤, 因为杆子(1)是固定的, 不会旋转。 虽然用手臂肘部跨在杆子 (1)上可以克服这个缺陷, 但是如果操作不正确的话, 在使用过程中有磨伤皮肤的可能性。 针对实施方式一中的缺陷, 旋转抓环(1。
28、0)为一个圆环, 并且在圆环的外侧有一个拉环, 所述 旋转抓环(10)由橡胶制成, 所述杆子(1)中间有一圈凹槽, 所述旋转抓环(10)的圆环穿过所 述杆子(1)的一圈凹槽。 这样使用者可以抓住旋转抓环(10)的拉环, 而旋转抓环(10)位于杆 子(1)的一圈凹槽处, 这样旋转抓环(10)就不会向下向上移动, 与所述杆子(1)脱离。 而且旋 转抓环(10)可以相对于杆子(1)进行旋转运动, 所以使用者抓住旋转抓环(10)的拉环时, 可 以带动旋转抓环(10)旋转, 就不会产生磨伤皮肤的问题了。 0070 实施方式九, 参见图13。 实施方式一中的, 底座(3)设有一个圆环凹槽(3.1), 所述。
29、 圆环凹槽(3.1)设置至少所述18个钢珠(6)。 这样有可能钢珠(6)会在圆环凹槽(3.1)滚动, 造成钢珠(6)在圆环凹槽(3.1)分布不均匀, 从而会影响旋转器(2)平稳旋转, 同时也会造成 说 明 书 5/6 页 7 CN 106075819 B 7 对器械的不均匀磨损, 这样既影响使用者使用器械, 又会减少器械的寿命。 所以实施方式 九, 所述圆环凹槽(3.1)设置至少18个凹坑(3.2), 所述凹坑中放置所述钢珠(6)。 这样可以 将钢珠(6)固定在圆环凹槽(3.1)的凹坑(3.2)中, 使得钢珠(6)在圆环凹槽(3.1)分布均匀, 旋转器(2)能够平稳旋转。 0071 实施方式十。
30、, 前述实施方式一到九, 可以在合理范围内组合使用。 0072 本发明比较好地解决了现有技术的缺陷问题: 0073 第一,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二以及实施方式九都可以锻炼人的四肢的协调能力, 特 别是下肢的协调能力, 提高身体的敏捷度的健身器材。 0074 第二,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一和实施方式二分别都有三种使用方法, 以及实施方式 三到实施方式九也有多种使用方式, 而且这些使用方法可以锻炼人下肢的不同部位的肌肉 群, 解决了以往健身器材功能单一的缺陷, 并且也利于节约资源。 0075 第三,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一的三种使用方法都是针对单个下肢提供康复训练, 也 就是针对单个下肢暂时性损伤或永久性残缺。
31、的人提供的康复训练。 0076 当然, 本发明也能像其他健身器材一样, 针对大众人群进行下肢的锻炼。 说 明 书 6/6 页 8 CN 106075819 B 8 图1 说 明 书 附 图 1/7 页 9 CN 106075819 B 9 图2 图3 说 明 书 附 图 2/7 页 10 CN 106075819 B 10 图4 说 明 书 附 图 3/7 页 11 CN 106075819 B 11 图5 图6 说 明 书 附 图 4/7 页 12 CN 106075819 B 12 图7 图8 图9 说 明 书 附 图 5/7 页 13 CN 106075819 B 13 图10 图11 说 明 书 附 图 6/7 页 14 CN 106075819 B 14 图12 图13 说 明 书 附 图 7/7 页 15 CN 106075819 B 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