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控模型像真直升机的机架和混控舵机结构.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遥控模型像真直升机的机架和混控舵机结构.pdf(10页完整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授权公告号 CN 203139627 U (45)授权公告日 2013.08.21 CN 203139627 U *CN203139627U* (21)申请号 201320056664.0 (22)申请日 2013.02.01 A63H 27/18(2006.01) A63H 27/133(2006.01) A63H 27/20(2006.01) (73)专利权人 深圳市沈氏彤创航天模型有限公 司 地址 518107 广东省深圳市光明新区新陂头 村彤创工业园 (72)发明人 沈安平 (74)专利代理机构 深圳市中知专利商标代理有 限公司 44101 代理人 孙皓 林虹 (54) 实用新。
2、型名称 遥控模型像真直升机的机架和混控舵机结构 (57) 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遥控模型像真直升机 的机架和混控舵机结构, 该遥控模型像真直升机 的机架和混控舵机结构包括机架部分和混控舵机 部分, 所述机架部分由主机架和尾机架组成, 所述 主机架上设置有电池固定板、 马达固定座、 第一 PCB 板固定槽、 第二 PCB 板固定柱和倾斜盘导杆 槽, 所述尾机架上设有避位槽、 尾管孔和尾机架螺 丝孔 ; 所述混控舵机部分由左舵机、 舵机拉杆、 螺 丝、 第一PCB板、 右舵机、 第二PCB板、 倾斜盘、 双孔 长连杆和主翼夹头构成, 左舵机和右舵机对称装 配, 并用螺丝固定在第一PCB板上。 。
3、本实用新型具 有结构简单、 零件用量少、 控制精度高、 外形更加 逼真等优点。 (51)Int.Cl. 权利要求书 2 页 说明书 4 页 附图 3 页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实用新型专利 权利要求书2页 说明书4页 附图3页 (10)授权公告号 CN 203139627 U CN 203139627 U *CN203139627U* 1/2 页 2 1. 一种遥控模型像真直升机的机架和混控舵机结构, 包括机架部分和混控舵机部分, 其特征在于 : 所述机架部分由主机架 (6) 和尾机架 (17) 组成, 所述主机架 (6) 上设置有电池 固定板 (37) 、 马达固定座。
4、 (38) 、 第一PCB板固定槽 (42) 、 第PCB板固定柱 (46) 和倾斜盘导杆 槽 (39) , 所述尾机架 (17) 上设有避位槽 (50、 53) 、 尾管孔 (52) 和尾机架螺丝孔 (51、 54) ; 所 述混控舵机部分由左舵机 (9) 、 舵机拉杆 (10) 、 螺丝 (11) 、 第一 PCB 板 (12) 、 右舵机 (14) 、 第 PCB 板 (16) 、 倾斜盘 (7) 、 双孔长连杆 (3) 和主翼夹头 (1) 构成, 左舵机 (9) 和右舵机 (14) 对 称装配, 并用螺丝 (11) 固定在第一 PCB 板 (12) 上。 2.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
5、遥控模型像真直升机的机架和混控舵机结构, 其特征在于 : 所述主机架 (6) 上还设有第一轴承固定座 (40) 、 凸起 (41、 43) 、 机壳支杆孔 (45) 和第二轴承 固定座 (59) , 凸起 (41、 43) 上设有三个第一 PCB 板固定槽 (42) 和锁紧第一 PCB 板 (12) 的两 个第一 PCB 板固定孔 (44) , 主机架 (6) 前方的马达固定座 (38) 的圆孔内过盈配合有主马达 (13) ; 主机架 (6) 前方的电池固定板 (37) 上方用魔术贴粘有电池 (15) ; 第一 PCB 板 (12) 固 定在主机架 (6) 后方的第一 PCB 板固定槽 (42。
6、) 中, 第 PCB 板 (16) 上开有两个限位用的限位 孔 (19) , 第 PCB 板 (16) 由限位孔 (19) 和第 PCB 板固定柱 (46) 限位, 并用双面贴粘在主机架 (6) 前方的电池固定板 (37) 下面 ; 主机架 (6) 中间开有倾斜盘导板槽 (39) , 倾斜盘 (7) 外盘 的圆柱导杆 (47) 上下自由活动在倾斜盘导板槽 (39) 中。 3. 根据权利要求 2 所述的遥控模型像真直升机的机架和混控舵机结构, 其特征在于 : 所述舵机拉杆 (10) 的下球头孔 (56) 连在舵机导向座的导向座球头 (27) 上, 上球头孔 (55) 连接在倾斜盘 (7) 的外盘。
7、球头 (49) 上, 双孔长连杆 (3) 的下球头座 (20) 连接在倾斜盘 (7) 的内盘球头 (48) 上, 上球头座连接在主翼夹头 (1) 的球头上, 第一 PCB 板 (12) 上开有避开 尾管模块的槽 (21) 和固定第一 PCB 板 (12) 的第一 PCB 板螺丝孔 (22) 、 左右舵机螺丝固定 孔 (23) 以及左右对称设置的金属覆膜区域 (57) 。 4. 根据权利要求 3 所述的遥控模型像真直升机的机架和混控舵机结构, 其特征在于 : 所述避位槽 (50、 53) 分别套在主机架 (6) 的凸起 (41、 43) 上, 使得第一 PCB 板螺丝孔 (22) 、 第一 PC。
8、B 板固定孔 (44) 和尾机架螺丝孔 (51、 54) 同轴, 再用锁紧螺丝 (60) 锁紧固定第一 PCB 板 (12) 和尾管模块 (18) 。 5. 根据权利要求 4 所述的遥控模型像真直升机的机架和混控舵机结构, 其特征在于 : 所述左舵机 (9) 和右舵机 (14) 分别由丝杆固定环 (24) 、 丝杆 (25) 、 导向座 (26) 、 舵机固定座 (28) 、 斜齿轮 (32) 、 蜗杆 (33) 、 舵机马达 (34) 和金属弹片 (35) 组成, 其中金属弹片 (35) 接 触第一 PCB 板 (12) 上的金属覆膜区域 (57) 。 6. 根据权利要求 5 所述的遥控模型。
9、像真直升机的机架和混控舵机结构, 其特征在于 : 所述丝杆 (25) 穿过舵机固定座 (28) 的上下两个中心孔 (29) , 下端过盈配合斜齿轮 (32) , 上 端间隙配合丝杆固定环 (24) , 丝杆 (25) 被限制在舵机固定座 (28) 中, 只能在中心孔 (29) 内 做旋转运动, 导向座 (26) 螺纹连接在丝杆 (25) 的螺纹部分, 导向座的导向部分卡在舵机固 定座 (28) 的导向槽 (30) 内, 导向座球头 (27) 从舵机固定座 (28) 侧面的圆孔 (31) 中伸出 ; 蜗杆 (33) 过盈配合在舵机马达 (34) 的主轴上, 舵机马达 (34) 过盈配合在舵机固定。
10、座 (28) 下方的圆形槽 (36) 内, 蜗杆 (33) 和斜齿轮 (32) 啮合。 7. 根据权利要求 6 所述的遥控模型像真直升机的机架和混控舵机结构, 其特征在于 : 所述倾斜盘 (7) 设置在主机架 (6) 的内部, 倾斜盘 (7) 外盘的圆柱导杆 (47) 装入主机架 (6) 权 利 要 求 书 CN 203139627 U 2 2/2 页 3 上的倾斜盘导杆槽 (39) 内。 权 利 要 求 书 CN 203139627 U 3 1/4 页 4 遥控模型像真直升机的机架和混控舵机结构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遥控模型像真直升机的机架和混控舵机结构。 背景技术 000。
11、2 常见的遥控模型像真直升机中, 主机架上要装配很多零散的部件, 就需要用到一 些附属零件, 才能将这些零部件固定在机架的相应部位, 比如, 安装马达需要用螺丝锁在机 架上面, 固定舵机则需要舵机固定座和螺丝, 安装倾斜盘则需要一个限位导板保证相位准 确, 且倾斜盘通常会被放置在机架与旋转头之间的主轴上, 露在机壳的外面, 接收机、 调速 器等电子料要用外壳封好后再用双面贴粘在机架上等等。 这样的设计不仅使得直升机的内 部结构变得复杂, 生产中也会增加很多的工序, 还会对像真直升机的外观产生一定的破坏。 而且常见的模型直升机调节桨距时通常仅由一个舵机来控制倾斜盘, 使其产生上下运动, 带动主翼。
12、夹头转动, 在这个运动过程中由于单个舵机输出力矩小、 稳定性不高, 以及存在结 构、 装配方面的误差等原因, 导致倾斜盘或主翼夹头在运动中出现虚位的现象, 模型直升机 的控制精度不高。 发明内容 0003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简化模型直升机内部机架部分的结构, 减少直升机动作中的虚位, 增加外观像真度的遥控模型像真直升机的机架和混控舵机结 构。 0004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 一种遥控模型像真直升机 的机架和混控舵机结构, 包括机架部分和混控舵机部分, 所述机架部分由主机架和尾机架 组成, 所述主机架上设置有电池固定板、 马达固定座、 第一PCB。
13、板固定槽、 第二PCB板固定柱 和倾斜盘导杆槽, 所述尾机架上设有避位槽、 尾管孔和尾机架螺丝孔 ; 所述混控舵机部分由 左舵机、 舵机拉杆、 螺丝、 第一 PCB 板、 右舵机、 第二 PCB 板、 倾斜盘、 双孔长连杆和主翼夹头 构成, 左舵机和右舵机对称装配, 并用螺丝固定在第一 PCB 板上。 0005 本实用新型所述主机架上还设有第一轴承固定座、 凸起、 机壳支杆孔和第二轴承 固定座, 凸起上设有三个第一 PCB 板固定槽和锁紧第一 PCB 板的两个第一 PCB 板固定孔, 主 机架前方的马达固定座的圆孔内过盈配合有主马达 ; 主机架前方的电池固定板上方用魔术 贴粘有电池 ; 第一P。
14、CB板固定在主机架后方的第一PCB板固定槽中, 第二PCB板上开有两个 限位用的限位孔, 第二PCB板由限位孔和第二PCB板固定柱限位, 并用双面贴粘在主机架前 方的电池固定板下面 ; 主机架中间开有倾斜盘导板槽, 倾斜盘外盘的圆柱导杆上下自由活 动在倾斜盘导板槽中。 0006 本实用新型所述舵机拉杆的下球头孔连在舵机导向座的导向座球头上, 上球头孔 连接在倾斜盘的外盘球头上, 双孔长连杆的下球头座连接在倾斜盘的内盘球头上, 上球头 座连接在主翼夹头的球头上, 第一 PCB 板上开有避开尾管模块的槽和固定第一 PCB 板的第 一 PCB 板螺丝孔、 左右舵机螺丝固定孔以及左右对称设置的金属覆膜。
15、区域。 说 明 书 CN 203139627 U 4 2/4 页 5 0007 本实用新型所述避位槽分别套在主机架的凸起上, 使得第一 PCB 板螺丝孔、 第一 PCB 板固定孔和尾机架螺丝孔同轴, 再用锁紧螺丝锁紧固定第一 PCB 板和尾管模块。 0008 本实用新型所述左舵机和右舵机分别由丝杆固定环、 丝杆、 导向座、 舵机固定座、 斜齿轮、 蜗杆、 舵机马达和金属弹片组成, 其中金属弹片接触第一 PCB 板上的金属覆膜区 域。 0009 本实用新型所述丝杆穿过舵机固定座的上下两个中心孔, 下端过盈配合斜齿轮, 上端间隙配合丝杆固定环, 丝杆被限制在舵机固定座中, 只能在中心孔内做旋转运动。
16、, 导向 座螺纹连接在丝杆的螺纹部分, 导向座的导向部分卡在舵机固定座的导向槽内, 导向座球 头从舵机固定座侧面的圆孔中伸出 ; 蜗杆过盈配合在舵机马达的主轴上, 舵机马达过盈配 合在舵机固定座下方的圆形槽内, 蜗杆和斜齿轮啮合。 0010 本实用新型所述倾斜盘设置在主机架的内部, 倾斜盘外盘的圆柱导杆装入主机架 上的倾斜盘导杆槽内。 0011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 具有结构简单、 零件用量少、 控制精度高、 外形更加 逼真等优点。 附图说明 0012 图 1 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装配示意图。 0013 图 2 是本实用新型的内部结构装配示意图。 0014 图 3 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分解示。
17、意图。 0015 图 4 是本实用新型左舵机和 PCB 板的分解示意图。 0016 图 5-1 是本实用新型主机架结构示意图。 0017 图 5-2 是本实用新型主机架底部方向结构示意图。 0018 图 6 是本实用新型倾斜盘的示意图。 0019 图 7 是本实用新型尾机架的示意图。 0020 图 8 是本实用新型舵机拉杆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1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描述。 0022 如图 3 至图 8 所示, 本实用新型遥控模型像真直升机的机架和混控舵机结构包括 主翼夹头 1、 主旋转头 2、 双孔长拉杆 3、 主旋转轴 4、 第一轴承 5、 主机架 6、 倾斜盘 7。
18、、 主齿轮 8、 左舵机 9、 舵机拉杆 10、 螺丝 11、 第一 PCB 板 12、 主马达 13、 右舵机 14、 电池 15、 第二 PCB 板 16、 尾机架 17、 尾管模块 18 和第二轴承 58。左舵机 9 由丝杆固定环 24、 丝杆 25、 导向座 26、 舵机固定座 28、 斜齿轮 32、 蜗杆 33、 舵机马达 34 和金属弹片 35 组成 ; 右舵机 14 由相同 的零件构成。其中 : 主机架 6 上设有电池固定板 37、 马达固定座 38、 倾斜盘导杆槽 39、 第一 轴承固定座 40、 凸起 41 和 43、 三个第一 PCB 板固定槽 42、 第一 PCB 板固定。
19、孔 44、 机壳支杆 孔 45、 第二 PCB 板固定柱 46 和第二轴承固定座 59。第一 PCB 板 12 上开有避开尾管模块的 槽 21、 第一 PCB 板固定螺丝孔 22、 左右舵机螺丝固定孔 23, 以及对称设置的金属覆膜区域 57 ; 第二 PCB 板 16 上开有两个限位孔 19。尾机架 17 上设有避位槽 50、 53, 尾管孔 52, 尾机 架螺丝孔 51 和 54。 说 明 书 CN 203139627 U 5 3/4 页 6 0023 第一轴承 5 装配在主机架 6 上的第一轴承固定座 40 中, 第二轴承 58 装配在第二 轴承固定座 59 中, 主旋转轴 4 嵌在主旋。
20、转头 2 中, 主旋转头 2 下端的圆柱面装配在第一轴 承 5 的内孔中, 主旋转轴 4 穿过第二轴承 58 的内孔, 实现了主旋转轴 4 的径向定位, 主旋转 轴 4 的下方装配进主齿轮 8 的中心孔内, 并用螺丝锁紧, 实现了主旋转轴 4 的轴向定位 ; 倾 斜盘7设置在主机架6内部的主旋转轴4上, 倾斜外盘的圆柱导杆47装在倾斜盘导板槽39 中, 可以上下活动 ; 主翼夹头 1 装配在主旋转头 2 的上方 ; 双孔长拉杆 3 的下球头座 20 装 配在倾斜盘 7 的内盘球头 48 上, 上球头座连接到主翼夹头 1 的球头上 ; 主马达 13 与主机架 6 前方的马达固定座 38 过盈配合。
21、, 主马达 13 下方的金属齿轮与主齿轮 8 啮合 ; 电池 15 用 魔术贴粘在主机架 6 前方的电池固定板 37 上面 ; 第二 PCB 板 16 通过限位孔 19 和第二 PCB 板固定柱 46 配合定位再用双面贴将第二 PCB 板 16 粘在电池固定板 37 的下方 ; 第一 PCB 板 12 装配在主机架 6 上凸起 41 和 43 形成的第一 PCB 板固定槽 42 内, 尾机架 17 装配在第一 PCB 板 12 上方, 避位槽 50 套在主机架 6 凸起 41 外面, 避位槽 53 套在主机架 6 凸起 43 外 侧, 第一PCB板螺丝孔22、 第一PCB板固定孔44和尾机架螺。
22、丝孔51、 54同轴, 再用两颗锁紧 螺丝 60 锁紧, 第一 PCB 板 12 和尾机架 17 就被固定在主机架 6 上 ; 尾管模块 18 装配在尾机 架 17 的尾管孔 52 内, 并用快干胶粘牢 ; 左舵机 9 和右舵机 14 分别从左右两个方向对称装 配在第一 PCB 板 12 上, 螺丝 11 通过左右舵机固定座和第一 PCB 板 12 上的左右舵机螺丝固 定孔 23 将三者装配在一起。 0024 对于左舵机 9, 丝杆 25 穿过舵机固定座 28 的上下两个中心孔 29, 上端用丝杆固定 环 24 间隙配合定位, 下端过盈配合在斜齿轮 32 的中心孔内, 保证丝杆 25 不会从舵。
23、机固定 座 28 中脱落, 导向座 26 装入舵机固定座 28 内部, 导向座球头 27 从舵机固定座 28 上的圆 孔 31 中伸出来, 且导向座 26 的中心孔与丝杆 25 的螺纹部分装配在一起, 金属弹片 35 装配 在导向座 26 的后方, 蜗杆 33 过盈配合在舵机马达 34 的主轴上, 舵机马达 34 过盈配合在舵 机固定座 28 下方的圆形槽 36 内。装配完成后, 蜗杆 33 与斜齿轮 32 啮合, 金属弹片 35 贴 在第一 PCB 板 12 的金属覆膜区域 57 上, 舵机拉杆 10 的下球头孔 56 装配在导向座 26 的导 向座球头 27 上, 上球头孔 55 连接到倾。
24、斜盘 7 的外盘球头 49 上, 右舵机 14 的结构相同。 0025 由图示及上述说明可知, 本实用新型中混控舵机和内置式倾斜盘的工作原理为 : 当需要改变模型直升机的飞行姿态时, 由发射机发出调整桨距的动作信号, 第一 PCB 板 12 在接收到该信号后, 计算出左舵机 9 需要完成的动作量, 再将运动量的信号传送到左舵机 9 的舵机马达 34 以及第一 PCB 板 12 的金属覆膜区域 57 上, 舵机马达 34 带动蜗杆 33 转动, 蜗杆33又带动斜齿轮32绕竖直轴方向旋转, 由于丝杆25上下端分别固定在舵机固定座28 的两端, 丝杆 25 就在舵机固定座 28 的中心孔 29 内旋。
25、转, 丝杆 25 与导向座 26 螺纹连接, 丝 杆 25 的旋转运动转化为导向座 26 的上下运动, 导向座 26 在舵机固定座 28 的导向槽 30 内 上下滑动, 带动金属弹片 35 在第一 PCB 板 12 的金属覆膜区域 57 上下滑动, 并最终停止在 预先设定好的位置, 导向座 26 通过导向座球头 27 带动舵机拉杆 10 运动, 舵机拉杆 10 又带 动倾斜盘外盘运动, 倾斜盘外盘带动倾斜盘内盘运动, 倾斜盘内盘通过内盘球头 48 和双孔 连杆3将动作传递到主翼夹头1上, 改变主旋转翼的螺距升角 ; 同时, 右舵机14会在相反的 方向做出相应的动作。左右两个舵机一个向上推动倾斜。
26、盘运动, 另一个则向下拉动倾斜盘 运动, 共同完成遥控模型直升机的一个动作指令。倾斜盘由于受到左右两个舵机的混合控 制, 推动倾斜盘运动的力矩更大, 倾斜盘动作更快速, 有效地减小了模型直升机控制过程中 说 明 书 CN 203139627 U 6 4/4 页 7 的虚位, 定位更精准。 0026 由此可见, 本实用新型中的整体式机架、 混控舵机和内置倾斜盘结构的应用, 既减 少了组装模型直升机过程中使用到零部件的数量和种类, 简化了内部机架模块的结构, 又 减少了遥控摩型直升机的动作控制过程中的虚位, 提高控制精度, 增加飞行趣味。此外, 将 外露的倾斜盘放置在机架内部, 使整个模型直升机外表更加简洁, 外形更加像真。 说 明 书 CN 203139627 U 7 1/3 页 8 图 1 图 2 说 明 书 附 图 CN 203139627 U 8 2/3 页 9 图 3 图 4 说 明 书 附 图 CN 203139627 U 9 3/3 页 10 图 5-1 图 5-2 图 6 图 7 图 8 说 明 书 附 图 CN 203139627 U 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