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使装载着货物的托盘(pallet)能方便地被搬运及装卸的托盘用装载机。 以往,对装载着货物的托盘进行搬运或装载、装卸作业时,主要使用叉式升降机及托盘搬运车等的装卸机械,但是,因为这种装卸机械的大多数成装有发动机的车辆形态,所以重量重,所需制造费用太多,用作单靠人力使之移动或搬运用的小规模的装载机并不合适,而且整体的体积过大,使用场所也受到限制,例如在狭小的仓库中或狭窄的空地上便不能使用。
此外,作为可以用手搬运而发明的已有的实施例,有南朝鲜的实用新型公告84-1992号及83-2601号,它们是由单纯的连杆结构的组合来进行动作的,对于重量重的货物,仅由一个人力来使用的话是不妥当的,特别是当使装载有货物的托盘上升到一定高度后再要把它移到希望的场所时,为了搬运而要求初期施加地力太大,所以并非所有的人都能使用,而只是力气大的特定的人能使用,很不方便。
本发明考虑到上述缺点,为了消除这些缺点而进行了研究开发,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装载机,这种装载机使用者谁都能携带,能简单且方便地抬起装有货物的托盘,在移动搬运的初期以较小的力也能使其移动,并且结构简单,较小型,所以在狭窄空间也能使用,不受使用场所的限制。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安全且方便地搬运及装卸货物,并能使用于任何形态的托盘的装载机。
为了使上述目的具体化,本发明提供的托盘用装载机包括:位于两侧的车轮之间,其构成能使车轮进行初始转动的初始转动驱动机构;在液压千斤顶和泵之间形成工作油的移动流道、并设有调节该流道的开关动作的调节机构的千斤顶板;驱使插入托盘并能使之上下移动的支承杆运动用的泵;以及液压千斤顶。
由于上述构成,如果将两侧的支承杆插入托盘中,然后反复将手柄拉至前方后又推回后方,则通过泵的上下运动,液压千斤顶内的升降负荷上升,同时两侧支承杆上升,把位于托盘上部的货物抬高到规定高度,然后如果对调整装置进行调整,则支承杆下降若干高度,同时,液压千斤顶内部的工作油被供应给初始转动驱动机构,于是两侧的车轮开始转动,通常需要最大力的初始驱动开始进行,此后由于惯性作用,操作人员即使不施加很大的力,也能方便地使其移动到希望的位置,而位于规定的位置后,驱动调整装置使托盘下降,则搬运和装卸便结束。
图1是图示本发明重要部分的局部剖视图,图2是沿图1A-A剖面线的剖视图,图3是图示图2中的防反转用轴承的放大纵剖面图,图4是沿图1中B-B剖面线的剖视图,图5是沿图1中C-C剖面线的剖视图,图6是沿图1中D-D剖面线的剖视图,图7是本发明的托盘用装载机的外观的立体图。
图中,1、1′:车轮,2:泵,3:液压千斤顶,10、10′:车轮主体,11:油箱,100:初始转动驱动机构,101:本体,102:轴衬槽,103:内部空间,104、135:流道槽,108、110:轴,109:主齿轮,111:复位齿轮,115:柱塞部分,116:驱动齿条,117:复位齿条,118:齿条,119、119′、143、143′、144、144′:防反转用轴承,124、124′、204、208、213:弹簧,130:主轴,133、134、201、202、206、218、219、220、221:流道,200:千斤顶板,205、209、214、217:单向阀,250:流道调节机构。
以下根据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
根据本发明,托盘用装载机如图1所示,是由设在下部的两侧车轮(1、1′)之间的初始转动驱动机构(100),在泵(2)与液压千斤顶(3)之间及在液压千斤顶(3)和初始转动驱动机构(100)之间形成有连接工作油的通道的千斤顶板(200),以及使两侧的支承杆(4)升降的液压千斤顶(3)和泵(2)的结合结构而制成的。
初始转动驱动机构(100)如图1至图4所示,在被插入主轴(130)上的本体(101)的下部内侧,形成有轴衬槽(102)和内部空间(103),在轴衬槽(102)上,切除部分外周缘而形成流道槽(104),并插入安装着在环形槽内插入了O形圈(105、106)的轴衬107,在内部空间(103)内设有:与两侧车轮(1、1′)设于同一根轴(108)上的主齿轮(109),设于另一根轴(110)上的复位齿轮(111),以及整体形成的齿条(118),该齿条(118)与一侧端通过开口环(114)将尿烷填料(112)和轴环(113)固定的柱塞部分(115)整体形成,并有阶梯地形成为驱动齿条(116)和复位齿条(117)两部分。
此时,主齿轮(109)和复位齿轮(111)位于能与驱动齿条(116)和复位齿条(117)分别啮合的位置(见图1)在主齿轮(109)的两侧,防反转用轴承(119、119′)和球轴承(120、120′)分别被设置在轴(108)上并通过开口环(121、121′)被固定(见图2),复位齿轮(111)上设有销孔(122、122′),本体(101)上也设有销孔(123、123′),弹簧(124、124′)的两侧端部分别插入这些销孔(122)、(123、123′)内,使之处于弹性固定的状态(见图4),另一方面,本体(101)的两侧通过罩盖(125、125′)被关闭,两侧有工作油流通孔(126、126′),并通过油管(127)相连接。
主轴(130)固定设置在后面将介绍的千斤顶板(200)的下部,在它与轴承罩(131)之间,插入固定着轴承(132),并插入设置在本体(101)内,其中心形成有流道(133),在流道133的下部设有与外周缘的流道槽(135)连通的水平流道(134),在上述流道槽(135)的上下部分分别设有O形圈(136、137)的同时,在主轴(130)的下部一侧开有螺孔,可以通过本体(101)的横向长孔(138)从外侧紧固调整螺栓(139)。
车轮(1、1′)设置在上述初始转动驱动机构(100)的两侧,支承在同一根轴(108)上,而中心的轴孔(140、140′)上设有键槽,中间夹着轴环(141、142)、(141′、142′)而插入的防反转用轴承(143、144)、(143′、144′)用键(145、145′)固定,两端插入固定有开口环(146、146′)并分别盖有盖子(147、147′),另一方面,车轮本体(10、10′)的外周缘覆有橡胶(148、148′)。
防反转用轴承(119、119′、143、143′、144、144′)如图2及图3所示,在轴承本体(149)的中心穿设有带有多个滚子槽(150)的轴孔(151),在上述槽(150)和外周缘之间分别开设有带螺纹部分的通孔(152),滚子槽(150)一侧较深的弯曲部分(150a)和另一侧较浅的弯曲部分(150b)成弯曲倾斜状态,而上述通孔(152)设置成与较深侧的弯曲部分(150a)连通,在轴孔(151)内插入设置着轴(108)的状态下,把滚子(153)分别插入滚子槽150的较深处,再把弹簧(154)插入通孔(152)内后,旋上无头螺栓(155)。
此时,如果轴承本体(149)如图3(A)所示向箭头方向转劝,则处于被弹簧(154)弹性固定状态中的滚子(153)在较深的弯曲部分(150a)内可以很顺利地旋转,所以轴(108)不转动,仅仅轴承本体(149)旋转,相反,当轴承本体(149)如图3(B)所示向箭头方向转动时,滚子(153)一边向较浅的弯曲部分(150b)侧移动,一边进入较浅的弯曲部分(150b)和轴(108)之间,由于进入两者之间受到加压作用,从而使轴承本体(149)与轴(108)成为一体一起转动。
千斤顶板(200)如图1、图5和图6所示,固定设置在泵(2)、液压千斤顶(3)和主轴(130)之间,在其内部,在与泵(2)连通的流道(201)和与液压千斤顶(3)的油箱(11)内部连通的流道(202)之间,设有由球(203)和弹簧(204)构成的单向阀(205),在上述单向阀(205)和与液压千斤顶(3)的油缸(12)内部连通的流道(206)之间,设有由弹簧(208)和球(207)构成的单向阀(209),在上述流道(206)和设置着设于千斤顶板(200)的一侧的流道调节机构(250)的设置槽(210、211)之间,设有由球(212、215)和弹簧(213、216)构成的另外的单向阀(214、217)。另一方面,设有单向阀(217)的流道(218)与通油箱(11)的垂直流道(219)连通设置,设有单向阀(214)的流道(220)与和主轴(130)的中心流道(133)相通的流道(221)连通设置。
流道调节机构(250)由驱动上述的初始转动驱动机构(100)用的驱动调节机构(251),以及使支承杆(4)向下用的向下调节机构(252)构成。
驱动调节机构(251)由设置在设于手柄(11′)内的链条(253)的端部的凸轮(254),以及与凸轮(254)压接、并插入设置槽(210)内与之结合的调整杆(255)构成,凸轮(254)与后面将叙述的向下调节机构(252)的凸轮(259)可转动地设置在同一根轴上,调节杆(255)的外周缘嵌有多个O形圈,一侧端部弹性固定地设置着弹簧(256),把开口环(257)插入,设置便结束。此时,由于通过捏手(11″)使链条(253)作的上下运动,以及随之产生的凸轮(254)的转动运动,使上述调整杆(255)可以作水平移动。
向下调节机构(252)由设于踏板(258)的一侧端的凸轮(259),以及与凸轮(259)压接,并插入设置槽(211)内与之结合的调整杆(260)构成,而凸轮(259)可转动地与上述凸轮(254)设置在同一根轴上,调整杆(260)的外周缘嵌有多个O型圈,其一侧端部弹性固定地设置弹簧(261),再通过设置开口环(262)而使设置结束。此时,通过踏板(258)的加压动作,上述调整杆(260)可以作水平移动。
还未说明的标号12′表示把手柄(11′)与液压千斤顶(3)在一侧铰接用的托架,13′表示滚子,14表示泵的上下运动杆。
以下对如上构成的本发明即装载机的作用及效果进行考察。
首先探讨一下动作关系。把位于下部的支承杆(4)插入装有货物的托盘之间,使手柄(11′)以铰链轴为中心作摆动,滚子(13′)便能使泵(2)的上下运动杆(14)作上下反复运动。而由于泵(2)内部的抽吸动作,在油箱(11)内的工作油经流道(202),推出球(203),再经流道(201)被吸入泵(2)内,然后再经流道(201),推出球(207),经流道(206)被供应给油缸(12)的下部,使内侧的活塞上升,与此同时,活塞杆上升,使支承杆(4)上升到规定的高度。
在如上所述的上升状态,操作人员为了把装载机搬运到希望的位置,必须单纯地靠人力使其移动,但在此时,如果使用驱动调节机构(251),拉动设在手柄(11′)上部的捏手(11″),则链条(253)一边被拉动,一边使凸轮(254)转动,凸轮(254)对被弹簧(256)弹性固定的调整杆(255)进行加压并使其前进,于是球(212)后退,同时,装载在托盘上部的货物的自重起作用,使油缸(12)内部的工作油经流道(220)、流道(221),流至主轴(130)的流道(133)、水平流道(134)、流道槽(135)及油管(127)的流道槽(104),并使保持着压力状态的工作油对柱塞部分(115)进行加压,使齿条(118)前进,驱动齿条(116)使主齿轮(109)转动,防反转用轴承(119、119′、143、143′、144、144′)如图3(B)那样进行动作,设在同一根轴上的车轮(1、1′)也开始转动。也就是在本发明中,当装载着货物的托盘被上抬后,利用货物的自重使油缸内的有一定压力的工作油流过一定的流道后,推动初始转动驱动机构并通过该机构驱动装载机的车轮使之开始转动。
此时,齿条(118)最多可以前进到罩盖(125′)的内侧,但只要在这之前,在仅得到移动时最需要的初始驱动力的状态下推压装载机,就能容易地使之移动到规定位置。
另外,一旦放开捏手即不再加压,则调整杆(255)、凸轮(254)和链条(253)恢复到原来的位置,流道(212)阻塞,油缸(12)内的活塞不再下降,流道槽(104)内不再有压力。由于弹簧(124、124′)的复原力,复位齿轮(111)反向转动,同时,与上述复位齿轮(111)啮合的复位齿条(117)后退,与驱动齿条(116)啮合着的主齿轮(109)也又开始作反向转动,但防反转用轴承(119、119′)则如图3(A)所示作空转,所以在轴(108)不转动的状态下,柱塞部分(115)回到原来位置。
此时,因为油缸(12)的内径比轴衬(107)的内径相对要大得多,所以,与油缸(12)内的活塞一起下降的支承杆(4)的下降幅度是很小的。
然后使装载机移到规定位置并停下,使托盘下降,此时如果踏动踏板(258),使凸轮(259)转动,使调整杆(260)前进,则球(215)后退,流道(218)和流道(219)相连通,同时,在油缸(12)内的工作油经流道(206)、(202)被直接导入油箱(11)内,油缸(12)内的活塞下降,同时托盘下降至地面。
因此,本发明的托盘用装载机在以往工作时最需要力气的驱动初期,通过本身内部的初始转动驱动机构(100),可以方便地得到对力的要求最大的初期驱动力,所以有如下效果:即使用很小的力,也能简单容易地把装有货物的托盘移到规定的位置,而且结构简单,体积较小型,因此,操作人员谁都能携带,即使在狭窄的空间也能使用,同时可以不受使用场所的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