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效、准确调查田间蓟马种群密度的捕虫方法.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高效、准确调查田间蓟马种群密度的捕虫方法.pdf(7页完整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10)申请公布号 (43)申请公布日 (21)申请号 201611069764.1 (22)申请日 2016.11.29 (71)申请人 云南省烟草公司红河州公司 地址 661400 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 州弥勒市温泉路 申请人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与种质 资源研究所 (72)发明人 刘春明 董家红 李宏光 陈永对 肖俊华 吴阔 梁兵 阙劲松 黄坤 李兴勇 张朋 范文彪 杨晓琳 (74)专利代理机构 昆明知道专利事务所(特殊 普通合伙企业) 53116 代理人 王远同 张秋玲 (51)Int.Cl. A01M 5/02(20。
2、06.01) (54)发明名称 一种高效、 准确调查田间蓟马种群密度的捕 虫方法 (57)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高效、 准确调查田间蓟马 种群密度的捕虫方法, 随机选田间区域内5个调 查点, 每个调查点选取35种蓟马寄主植物, 每种 蓟马寄主植物选2030株喷洒蓟马麻醉药剂, 喷 洒时间为晴天的1113点, 药剂喷洒完毕后0.5 1.5小时再进行捕虫, 然后分别统计该田间区域 内每种植物上蓟马数量的总和, 作为该田间区域 内的蓟马种群密度。 本发明的方法能够准确调查 田间蓟马的真实情况, 并且具有操作简单的优 点。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3页 附图2页 CN 106719536 A 2017.。
3、05.31 CN 106719536 A 1.一种高效、 准确调查田间蓟马种群密度的捕虫方法, 其特征是: 随机选田间区域内5 个调查点, 每个调查点选取35种蓟马寄主植物, 每种蓟马寄主植物选2030株喷洒蓟马麻 醉药剂, 喷洒时间为晴天的1113点, 药剂喷洒完毕后0.51.5小时再进行捕虫, 然后分别统 计该田间区域内每种植物上蓟马数量的总和, 作为该田间区域内的蓟马种群密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效、 准确调查田间蓟马种群密度的捕虫方法, 其特征是: 所 述的蓟马麻醉药剂为乙醇和乙酸乙酯按11.2:0.81比例制成的混合物。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效、 准确调查田间蓟马种群密。
4、度的捕虫方法, 其特征是: 所 述的蓟马寄主植物为藜、 鬼针草、 莴苣、 苣荬菜、 野豌豆、 牛皮菜或粉花月见草。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效、 准确调查田间蓟马种群密度的捕虫方法, 其特征是: 所 述的捕虫使用的捕虫装置包括箱体 (1) , 所述的箱体 (1) 的侧面均为挡虫网 (2) , 且其中一侧 的挡虫网与箱体 (1) 之间通过尼龙子母搭扣活动连接, 所述的箱体 (1) 内的底面上设置有解 剖盘, 所述的解剖盘内嵌入有粘虫板 (3) , 所述的挡虫板 (3) 上划有若干个正方格。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高效、 准确调查田间蓟马种群密度的捕虫方法, 其特征是: 所 述的挡虫网为150。
5、200目网。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高效、 准确调查田间蓟马种群密度的捕虫方法, 其特征是: 所 述的正方格的数量为16个, 且每个正方格的面积相同。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高效、 准确调查田间蓟马种群密度的捕虫方法, 其特征是: 所 述的挡虫网 (2) 的材质为尼龙。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高效、 准确调查田间蓟马种群密度的捕虫方法, 其特征是: 所 述的粘虫板 (3) 的两侧设置有提勾 (4) 。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高效、 准确调查田间蓟马种群密度的捕虫方法, 其特征是: 所 述的箱体 (1) 上设置有提手 (5) 。 权 利 要 求 书 1/1 页 2 CN 10671953。
6、6 A 2 一种高效、 准确调查田间蓟马种群密度的捕虫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属于农业害虫防治技术领域, 具体涉及一种高效、 准确调查田间蓟马种群 密度的捕虫方法。 背景技术 0002 西花蓟马、 棕榈蓟马、 烟蓟马、 花蓟马是园艺和蔬菜作物上的重要害虫, 分布广、 为 害重, 尤其是其传播的番茄斑萎病毒属病毒给农业生产带来严重损失。 因此快速、 准确了解 田间蓟马种群密度及发生动态, 才能及时采取有效防治措施。 然而由于蓟马体型小, 活动隐 蔽, 而且有干扰时飞散快, 给田间调查其种群密度带来极大困难。 通常调查田间蓟马种群密 度的办法是在田间挂放粘虫板, 蓟马飞碰到粘虫板上被黏住,。
7、 然后工作人员等待一定时间 后定时进行统计数量, 然而这种方法存在随机性太强, 受风向影响较大的问题, 调查结果误 差较大, 有时甚至调查结果比实际数量小一倍以上, 并且这种方法需要等一定时间, 无法及 时获取数据。 0003 为此, 研发一种能够快速高效, 且调查结果接近田间真实情况的蓟马种群密度的 捕虫方法是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 发明内容 0004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高效、 准确调查田间蓟马种群密度的捕虫方法。 0005 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 随机选田间区域内5个调查点, 每个调查点选取35 种蓟马寄主植物, 每种蓟马寄主植物选2030株喷洒蓟马麻醉药剂, 喷洒时间为晴天的11。
8、 13点, 药剂喷洒完毕后0.51.5小时再进行捕虫, 然后分别统计该田间区域内每种植物上蓟 马数量的总和, 作为该田间区域内的蓟马种群密度。 0006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本发明的方法能够准确调查田间蓟马的真实情况, 并且具有 操作简单的优点; 捕虫装置的捕获速度快, 只需要简单操作即可将待测区域的蓟马捕获完 成, 有效提高了工作效率; 同时, 捕虫装置具有受风向影响小、 能够及时获得准确数据的优 点。 附图说明 0007 图1为捕虫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箱体一侧能够活动的挡虫网打开后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中: 1-箱体, 2-挡虫网, 3-粘虫板, 4-提勾, 5-提手。 具体。
9、实施方式 0008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 但不以任何方式对本发明加以限制, 基 于本发明教导所作的任何变换或替换, 均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0009 如附图1图2所示本发明包括随机选田间区域内5个调查点, 每个调查点选取35 说 明 书 1/3 页 3 CN 106719536 A 3 种蓟马寄主植物, 每种蓟马寄主植物选2030株喷洒蓟马麻醉药剂, 喷洒时间为晴天的11 13点, 药剂喷洒完毕后0.51.5小时再进行捕虫, 然后分别统计该田间区域内每种植物上蓟 马数量的总和, 作为该田间区域内的蓟马种群密度。 0010 所述的蓟马麻醉药剂为乙醇和乙酸乙酯按11.2:0.81。
10、比例制成的混合物。 0011 所述的蓟马寄主植物为藜、 鬼针草、 莴苣、 苣荬菜、 野豌豆、 牛皮菜或粉花月见草。 0012 所述的捕虫使用的捕虫装置包括箱体1, 所述的箱体1的侧面均为挡虫网2, 且其中 一侧的挡虫网与箱体1之间通过尼龙子母搭扣活动连接, 所述的箱体1内的底面上设置有解 剖盘, 所述的解剖盘内嵌入有粘虫板3, 所述的挡虫板3上划有若干个正方格。 0013 所述的挡虫网为150200目网。 0014 所述的正方格的数量为16个, 且每个正方格的面积相同。 0015 所述的挡虫网2的材质为尼龙。 0016 所述的粘虫板3的两侧设置有提勾4。 0017 所述的箱体1上设置有提手5。。
11、 0018 下面结合实施例14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0019 实施例1 随机选田间区域内5个调查点, 每个调查点选取3种蓟马寄主植物, 每种蓟马寄主植物 选20株喷洒蓟马麻醉药剂, 喷洒时间为晴天的11点, 药剂喷洒完毕后0.5小时再进行捕虫, 然后分别统计该田间区域内每种植物上蓟马数量的总和, 作为该田间区域内的蓟马种群密 度。 0020 实施例2 随机选田间区域内5个调查点, 每个调查点选取5种蓟马寄主植物, 每种蓟马寄主植物 选30株喷洒蓟马麻醉药剂, 喷洒时间为晴天的13点, 药剂喷洒完毕后1.5小时再进行捕虫, 然后分别统计该田间区域内每种植物上蓟马数量的总和, 作为该田间区域内的。
12、蓟马种群密 度。 0021 实施例3 随机选田间区域内5个调查点, 每个调查点选取4种蓟马寄主植物, 每种蓟马寄主植物 选25株喷洒蓟马麻醉药剂, 喷洒时间为晴天的12点, 药剂喷洒完毕后1小时再进行捕虫, 然 后分别统计该田间区域内每种植物上蓟马数量的总和, 作为该田间区域内的蓟马种群密 度。 0022 实施例4 调查时间: 2016年3月20日12:30至15:00; 调查地点: 泸西县中枢镇大兴地村、 糯布村调 查蓟马种群密度; 调查对象: 调查植物有藜、 鬼针草、 莴苣、 苣荬菜、 牛皮菜、 青蒿、 野豌豆; 调 查方法: 每调查点随机选5株植物, 共选5个调查点, 统计计算调查区域内。
13、百株虫量, 作为该 区域内的蓟马种群密度; 调查结果见表1。 0023 表1 本装置与传统挂放粘虫板调查结果 地点植物种类本发明调查百株虫量田间传统挂放百株虫量 大兴地村藜1316400 大兴地村鬼针草912326 大兴地村苣荬菜2487436 说 明 书 2/3 页 4 CN 106719536 A 4 大兴地村牛皮菜10310513 大兴地村青蒿745264 大兴地村野豌豆3187417 糯布村藜963275 糯布村鬼针草757302 糯布村苣荬菜1427346 糯布村牛皮菜5964427 糯布村青蒿653241 糯布村野豌豆4143340 说 明 书 3/3 页 5 CN 106719536 A 5 图 1 说 明 书 附 图 1/2 页 6 CN 106719536 A 6 图 2 说 明 书 附 图 2/2 页 7 CN 106719536 A 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