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油酸花生种质的选育方法.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高油酸花生种质的选育方法.pdf(10页完整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10)申请公布号 (43)申请公布日 (21)申请号 201710184185.X (22)申请日 2017.03.24 (71)申请人 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经济作 物研究所 地址 530007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西乡 塘区大学东路174号 (72)发明人 熊发前 韩柱强 王兴军 钟瑞春 贺梁琼 唐荣华 蒋菁 高忠奎 唐秀梅 赵传志 黄志鹏 高国庆 夏晗 吴海宁 刘俊仙 罗赛云 (74)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天奇智新知识产权代理 有限公司 11340 代理人 但玉梅 (51)Int.Cl. A01H 1/04(2006.01) A。
2、01H 1/02(2006.01) (54)发明名称 一种高油酸花生种质的选育方法 (57)摘要 本发明涉及花生育种技术领域, 具体涉及一 种高油酸花生种质的选育方法。 本发明的选育方 法, 包括以下步骤: (1)将母本1与父本1进行杂交 后再通过逐代自交、 定向筛选, 获得高油酸含量 不小于80的高油酸株系8-153; (2)将高油酸株 系8-153与另一父本2进行杂交后再通过逐代自 交、 定向筛选, 获得高油酸含量不小于80的高 油酸株系共11株; (3)将11株高油酸花生株系分 别与另一父本3进行杂交后再通过逐代自交、 定 向筛选, 获得高油酸花生新种质; 采用此育种技 术选育出来的花生。
3、新种质同时具有油酸含量高、 亚油酸含量低、 高产、 出仁率较高、 抗青枯病、 抗 叶斑病、 抗锈病的特点。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7页 附图1页 CN 106797884 A 2017.06.06 CN 106797884 A 1.一种高油酸花生种质的选育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将母本1与父本1进行杂交, 获得第一代子代F1, 将F1代的种子剔除假杂种混收后进 行自交得到F2代, 将F2代的种子自交后得到F3代, 将F3代的种子自交后得到F4代种子; 对所 述F4代种仁进行油酸含量分析, 并筛选出油酸含量不小于80的花生种仁, 获得高油酸花 生株系8-153; (2。
4、)将步骤(1)的高油酸花生株系8-153与另一高产抗病的父本2进行杂交得到另一子 代F 1, 将F 1代剔除假杂种混收后进行自交得到F 2代种子, 对所述F 2代种仁进行油酸含 量分析, 并筛选出油酸含量不小于80的高油酸花生株系共11株; 所述11株高油酸花生株 系分别为: 高油酸株系14、 高油酸株系16、 高油酸株系107、 高油酸株系109、 高油酸株系150、 高油酸株系212、 高油酸株系421、 高油酸株系425、 高油酸株系586、 高油酸株系902和高油酸 株系1083; (3)将步骤(2)的11株高油酸花生株系分别与另一高产抗病的父本3进行杂交得到另一 子代F 1, 将F 。
5、1代的种子剔除假杂种混收后进行自交得到F 2代, 将F 2代的进行自交得到 F 3代, 将F 2代与F 3代进行混合种植得到F 4代, 剔除假杂种后将F 4代进行自交得到F 5 代; F 5代进行自交得到F 6代; 对所述F 6代种仁进行油酸含量分析并进行株系比较, 选择 优良株系进入鉴定圃, 然后进行2年多点的产量品质鉴定试验, 从而获得高油酸花生新种 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油酸花生种质的选育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母本1为 汕油162, 所述父本1为Sunleic95R, 所述父本2为粤油13。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油酸花生种质的选育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父本。
6、3为 湛油75。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油酸花生种质的选育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父本3为 粤油45。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油酸花生种质的选育方法, 其特征在于, 步骤(1)和/或 步骤(2)中对F4代和/或F 2代种仁进行油酸含量分析的方法为高效气相色谱法。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油酸花生种质的选育方法, 其特征在于, 步骤(3)中对 F 6代种仁进行油酸含量分析的方法为近红外分析法。 权 利 要 求 书 1/1 页 2 CN 106797884 A 2 一种高油酸花生种质的选育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花生育种技术领域, 具体涉及一种高油酸花生种质。
7、的选育方法。 【背景技术】 0002 花生是我国主要的油料作物和经济作物, 花生中主要的脂肪酸为油酸和亚油酸, 普通花生中, 油酸的含量约为45, 亚油酸的含量约为35。 其中, 亚油酸是导致油脂腐败 变质的根本原因, 而油酸能降低人体血液总胆固醇及有害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但对有 益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则没有影响, 在降低冠心病等心脏病风险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另 外, 油酸不易被氧化、 产品耐贮存, 也具有重要的产业经济价值。 高油酸含量的植物油在市 场上广受消费者喜爱, 如素有 “液体黄金” 美誉的橄榄油, 油酸含量达80以上, 还有山茶 油, 油酸含量也非常高, 营养界通常把油酸称为 “。
8、安全脂肪酸” , 油酸的含量是评定食用油品 质的重要标志之一。 近十几年来, 提高花生的油酸含量、 降低花生的亚油酸含量一直是花生 育种工作者改良花生品质的研究热点。 此外, 由于花生是我国最主要的经济作物和油料作 物之一, 高产一直是花生育种的主要目标。 0003 美国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经开展花生高油酸育种研究。 1987年, Norden等从对 花生育种材料的脂肪酸分析中发现了油酸含量80左右高油酸种质 “F435” (Norden et al,1987)。 以 “F435” 为高油酸亲本, 美国佛罗里达农业试验站通过有性杂交、 回交手段在 1995年最早育成了高油酸花生品种 “Su。
9、noleic95R” (Gorbet and Knauft 1997)。 在随后的 10年左右时间里, 美国育种单位或公司又相继育成了 “SunOliec97” 等10多个高油酸花生新 品种(陈静, 2011)。 国内花生高油酸育种研究大概始于2000年后, 包括广西农业科学院经济 作物研究所在内的国内一些研究机构相继从美国引进高油酸花生种质进行利用研究。 2003 年禹山林等利用辐射方法获得一批高油酸突变体, 利用其中的 “SP1098” 为亲本于2009年育 成高油酸新品种 “花育32” 并通过山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河南开封农科院于 2006年育成高油酸品种 “开农H03-3”。
10、 并通过安徽省品种鉴定(陈静, 2011)。 截止2015年, 我 国已相继育成了18个高油酸花生新品种(王传堂, 2015; 王传堂, 2016)。 但在我国南方花生 产区, 迄今为止, 尚没有高油酸花生品种的育成报道。 南方生态气候条件主要适合种植本地 选育的珍珠豆型花生品种, 引自我国北方或国外的花生品种在本地种植普遍表现结果偏 少、 产量不稳定、 后期早衰、 抗病性差等, 难以在生产上直接应用。 2001年广西农业科学院经 济作物研究所从美国引进高油酸品种 “Sunoleic95R” , 经试种后发现其也存在上述类似的 问题, 因此决定对其进行本地化育种改良, 通过与区域内品种杂交, 。
11、选育出适合在我国南方 花生产区种植的珍珠豆型高油酸花生新种质。 【发明内容】 0004 本发明的发明目的在于: 针对高油酸品种 “Sunoleic95R” 在本地试种中存在的产 量低及其它性状缺陷, 选育出适合本区域种植并兼具有高油酸、 低亚油酸且高产, 出仁率较 高, 田间青枯病抗性、 叶斑病抗性、 锈病抗性均强的珍珠豆型高油酸花生新种质。 说 明 书 1/7 页 3 CN 106797884 A 3 0005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6 一种高油酸花生种质的选育方法, 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07 (1)将母本1与父本1进行杂交, 获得第一代子代F1, 将。
12、F1代的种子剔除假杂种混收 后进行自交得到F2代, 将F2代的种子自交后得到F3代, 将F3代的种子自交后得到F4代种子; 对所述F4代种仁进行油酸含量分析, 并筛选出油酸含量不小于80的花生种仁, 获得高油 酸花生株系8-153; 0008 (2)将步骤(1)的高油酸花生株系8-153与另一高产抗病的父本2进行杂交得到另 一子代F 1, 将F 1代剔除假杂种混收后进行自交得到F 2代种子, 对所述F 2代种仁进行油 酸含量分析, 并筛选出油酸含量不小于80的高油酸花生株系共11株; 所述11株高油酸花 生株系分别为: 高油酸株系14、 高油酸株系16、 高油酸株系107、 高油酸株系109、。
13、 高油酸株系 150、 高油酸株系212、 高油酸株系421、 高油酸株系425、 高油酸株系586、 高油酸株系902和高 油酸株系1083; 0009 (3)将步骤(2)的11株高油酸花生株系分别与另一高产抗病的父本3进行杂交得到 子代F 1, 将F 1代的种子剔除假杂种混收后进行自交得到F 2代, 将F 2代的进行自交得到 F 3代, 将F 2代与F 3代进行混合种植得到F 4代, 剔除假杂种后将F 4代进行自交得到F 5 代; F 5代进行自交得到F 6代; 对所述F 6代种仁进行油酸含量分析并进行株系比较, 选择 优良株系进入鉴定圃, 然后进行2年多点的产量品质鉴定试验, 从而获得高。
14、油酸花生新种 质。 0010 进一步的, 所述母本1为汕油162, 所述父本1为Sunleic95R, 所述父本2为粤油13。 0011 进一步的, 所述父本3为湛油75。 0012 进一步的, 所述父本3为粤油45。 0013 进一步的, 步骤(1)和/或步骤(2)中对F4代和/或F 2代种仁进行油酸含量分析的 方法为高效气相色谱法。 0014 进一步的, 步骤(3)中对F 6代种仁进行油酸含量分析的方法为近红外分析法。 0015 上述亲本材料来源: 0016 “Sunleic95R” 是由广西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于2001年从美国引进的高油 酸品种(油酸含量80左右)(Gorbet a。
15、nd Knauft 1997); 0017 “汕油162” 是由广东省汕头市农业科学研究所育成(郑奕雄,2005); 0018 “粤油13” 和 “粤油45” 是由广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育成(洪彦彬,2011; 李少 雄,2010); 0019 “湛油75” 是由广东省湛江市农业科学研究所育成(汪云, 2011)。 0020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0021 1、 本发明利用本地的高产、 高抗病性的花生品种与引进的品种 “Sunleic95R” 进行 有性杂交, 在杂交过程中, 除了定向选择优质的种质材料外, 还通过2次有性杂交对子代进 行改良, 进一步提高了花生的基因重组能力, 实现优良性。
16、状的互补, 有效提高了实现育种目 标的成功率, 进一步缩短育种时间, 同时, 使得选育出来的新种质更能适应我国南方生态气 候条件, 达到油酸含量高、 亚油酸含量低且高产, 出仁率较高, 田间青枯病抗性、 叶斑病抗 性、 锈病抗性均强并适合本区域种植的优势。 0022 2、 在育种过程中, 本发明采用非破坏性的近红外分析技术分析花生高油酸含量, 说 明 书 2/7 页 4 CN 106797884 A 4 该技术操作简单、 准确度高、 测定速度快, 能满足育种的要求。 【附图说明】 0023 图1是本发明育种方法的系谱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4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002。
17、5 实施例1: 0026 一种高油酸花生种质的选育方法如图1所示, 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27 (1)2003年春, 将母本1(汕油162: 具有高产抗病的特点)与父本1(SunOliec95R是 申请人通过948项目从美国引进的高油酸花生品种, 经农业部油料分析测试中心分析其油 酸含量64.14、 亚油酸15.86、 油/亚比4.04)进行杂交, 获得第一代子代F1, 2004年春将 F1代的种子剔除假杂种混收后进行自交得到F2代, F2代在收获时所有单株单独收获; 2004 年秋将F2代的种子自交后得到F3代, 2005年春将F3代的种子自交后得到F4代种子; 对所述 F4代种仁进行油。
18、酸含量分析(分析方法为: 高效气相色谱法), 并筛选出油酸含量不小于 80的花生种仁, 获得高油酸花生株系8-153(与原高油酸亲本 “Sunleic95R” 相比,“8-153” 的株形已变直立, 荚果也变大变多, 但其产量与本地主栽品种相比还有不小差距); 0028 (2)2006年秋, 将步骤(1)的高油酸花生株系8-153与另一高产抗病的父本2(粤油 13: 具有高产抗病的特点)进行杂交得到另一子代F 1, 2007年春, 将F 1代剔除假杂种混收 后进行自交得到F 2代种子, F 2代收获时所有单株单独收获; 对所述F 2代种仁进行油酸含 量分析(分析方法为: 高效气相色谱法), 并。
19、筛选出油酸含量不小于80的花生种仁, 获得11 株高油酸花生株系; 所述11株高油酸花生株系分别为: 高油酸株系14、 高油酸株系16、 高油 酸株系107、 高油酸株系109、 高油酸株系150、 高油酸株系212、 高油酸株系421、 高油酸株系 425、 高油酸株系586、 高油酸株系902和高油酸株系1083(于2008-2009年, 对上述获得的高 油酸花生株系进行株系和品系比较试验, 发现这些高油酸花生株系的产量性状还是不够理 想, 荚果不多且普遍较短); 0029 (3)2010春将步骤(2)的高油酸花生株系425(本实施例仅是举一个例子说明, 上述 的11株高油酸花生株系: 高。
20、油酸株系14、 高油酸株系16、 高油酸株系107、 高油酸株系109、 高 油酸株系150、 高油酸株系212、 高油酸株系421、 高油酸株系425、 高油酸株系586、 高油酸株 系902和高油酸株系1083均能满足本发明的要求)与另一高产抗病的父本3(湛油75: 具有高 产抗病的特点)得到子代F 1, 将F 1代的种子剔除假杂种混收后进行自交得到F 2代, 将F 2 代的进行自交得到F 3代, 将F 2代与F 3代进行混合种植得到F 4代, 剔除假杂种后将F 4代 进行自交得到F 5代; F 5代进行自交得到F 6代(在F 1代-F 6代的选育过程中, 淘汰掉结果 相对较少、 农艺性状。
21、相对较差的单株然后再进行种植); 对所述F 6代种仁进行油酸含量分 析(分析方法为: 近红外分析法)并进行株系比较, 选择优良株系进入鉴定圃, 然后进行2年 多点的产量品质鉴定试验, 获得高油酸花生新种质1(12秋株/5-3)。 0030 实施例2 0031 一种高油酸花生种质的选育方法如图1所示, 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32 (1)2003年春, 将母本1(汕油162: 具有高产抗病的特点)与父本1(SunOliec95R是 说 明 书 3/7 页 5 CN 106797884 A 5 申请人通过948项目从美国引进的高油酸花生品种, 经农业部油料分析测试中心分析其油 酸含量64.14、。
22、 亚油酸15.86、 油/亚比4.04)进行杂交, 获得第一代子代F1, 2004年春将 F1代的种子剔除假杂种混收后进行自交得到F2代, F2代在收获时所有单株单独收获; 2004 年秋将F2代的种子自交后得到F3代, 2005年春将F3代的种子自交后得到F4代种子; 对所述 F4代种仁进行油酸含量分析(分析方法为: 高效气相色谱法), 并筛选出油酸含量不小于 80的花生种仁, 获得高油酸花生株系8-153(与原高油酸亲本 “Sunleic95R” 相比,“8-153” 的株形已变直立、 荚果也变大变多, 但其产量与本地主栽品种相比还有不小差距); 0033 (2)2006年秋, 将步骤(1。
23、)的高油酸花生株系8-153与另一高产抗病的父本2(粤油 13: 具有高产抗病的特点)进行杂交得到另一子代F 1, 2007年春, 将F 1代剔除假杂种混收 后进行自交得到F 2代种子, F 2代收获时所有单株单独收获; 对所述F 2代种仁进行油酸含 量分析(分析方法为: 高效气相色谱法), 并筛选出油酸含量不小于80的花生种仁, 获得11 株高油酸花生株系; 所述11株高油酸花生株系分别为: 高油酸株系14、 高油酸株系16、 高油 酸株系107、 高油酸株系109、 高油酸株系150、 高油酸株系212、 高油酸株系421、 高油酸株系 425、 高油酸株系586、 高油酸株系902和高油。
24、酸株系1083(于2008-2009年, 对上述获得的高 油酸花生株系进行株系和品系比较试验, 发现这些高油酸花生株系的产量性状还是不够理 想, 荚果不多且普遍较短); 0034 (3)2010春将步骤(2)的高油酸花生株系16(本实施例仅是举一个例子说明, 上述 的11株高油酸花生株系: 高油酸株系14、 高油酸株系16、 高油酸株系107、 高油酸株系109、 高 油酸株系150、 高油酸株系212、 高油酸株系421、 高油酸株系425、 高油酸株系586、 高油酸株 系902和高油酸株系1083均能满足本发明的要求)与另一父本3(粤油45: 具有高产抗病的特 点)得到子代F 1, 将F。
25、 1代的种子剔除假杂种混收后进行自交得到F 2代, 将F 2代的进行自 交得到F 3代, 将F 2代与F 3代进行混合种植得到F 4代, 剔除假杂种后将F 4代进行自交得 到F 5代; F 5代进行自交得到F 6代(在F 1代-F 6代的选育过程中, 淘汰掉结果相对较少、 农艺性状相对较差的单株然后再进行种植); 对所述F 6代种仁进行油酸含量分析(分析方 法为: 近红外分析法)并进行株系比较, 选择优良株系进入鉴定圃, 然后进行2年多点的产量 品质鉴定试验, 获得高油酸花生新种质2(12秋株/1-3)和新种质3(12秋株/1-8)。 0035 经测定上述新种质2有如下特性: 0036 全生育。
26、期约125天左右, 株型直立紧凑, 生长势强, 叶片中, 叶色绿色。 各农艺性状 及经济性状考种平均值为: 主茎高60.8cm, 分枝长62.1cm, 总分枝数6.5条, 结果枝4.7条, 单 株结果数13.3个, 饱果率87.17, 双仁果率79.3, 百果重186.4g, 百仁重63.6g, 公斤果数 668个, 出仁率60.22。 0037 试种对比试验: 0038 对比试验1: 0039 试验年度和地点: 2013年; 广西南宁市武鸣县。 0040 试验样品: 实施例1中获得的新种质1(12秋株/5-3)、 实施例2中获得的新种质2(12 秋株/1-3)和新种质3(12秋株/1-8)。。
27、 0041 对照样品: 汕油523。 0042 栽培要点: 选择阳光充足, 土层深厚, 富含有机质和石灰质的沙壤土为实验区, 按 照统一标准进行试种和田间管理。 种植采用 “起畦双行双粒” 方式种植。 规格: 畦宽80厘米 说 明 书 4/7 页 6 CN 106797884 A 6 (行沟33厘米、 畦面宽47公分), 畦高13-16厘米, 每畦播种两行, 两行距23-27厘米, 穴距13- 16厘米, 每穴播种2粒。 每亩播种各样品花生种仁重量相等。 0043 田间管理: 按统一标准进行, 重施基肥, 适时追肥。 亩施基肥: 磷肥(45公斤)+花生 麸(20公斤)+猪牛粪(130公斤)+草。
28、木灰(75)公斤+土杂肥(4000公斤), 经混合堆沤腐熟后, 65撒施作底肥, 35作盖种肥。 播种后及时喷施除草剂。 3-4片真叶时, 根据苗长势适施 6.5公斤尿素。 开花15天后迎针培土, 追施钙、 钾肥(石灰25公斤+草木灰25公斤)。 0044 结果分析: 由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分析测试籽仁中的油酸含 量, 统计并计算亩产量, 具体结果见下表1。 0045 表1试验结果统计表 0046 0047 从上表1结果中可以看出, 新种质1、 新种质2和新种质3的油酸含量都明显高于对 照种, 新种质2的荚果产量比对照种略高, 新种质1、 新种质3的荚果产量比对照种稍低。 00。
29、48 为了更进一步对新种质2进行稳定性和普适性试验, 本发明进行了更进一步的试 验研究: 0049 对比试验2: 0050 试验年度: 2014年和2015年。 0051 试验地点: 广西区域: 包括广西南宁市、 桂林、 北海、 贺州、 柳州、 平南等地; 国家南 方片: 包括福建南安、 广东高州等地。 0052 试验样品: 实施例2中得到的新种质2(12秋株/1-3)。 0053 对照样品: 汕油523和桂花21。 0054 栽培要点: 选择阳光充足, 土层深厚, 富含有机质和石灰质的沙壤土为实验区, 按 照统一标准进行试种和田间管理。 种植采用 “起畦双行双粒” 方式种植。 规格: 畦宽8。
30、0厘米 (行沟33厘米、 畦面宽47公分), 畦高13-16厘米, 每畦播种两行, 两行距23-27厘米, 穴距13- 16厘米, 每穴播种2粒。 每亩播种各样品花生种仁重量相等。 0055 田间管理: 按统一标准进行, 重施基肥, 适时追肥。 亩施基肥: 磷肥(45公斤)+花生 麸(20公斤)+猪牛粪(130公斤)+草木灰(75)公斤+土杂肥(4000公斤), 经混合堆沤腐熟后, 65撒施作底肥, 35作盖种肥。 播种后及时喷施除草剂。 3-4片真叶时, 根据苗长势适施 6.5公斤尿素。 开花15天后迎针培土, 追施钙、 钾肥(石灰25公斤+草木灰25公斤)。 0056 结果分析: 0057。
31、 (1)由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测定新种质2的籽仁平均粗脂肪 含量; 并测定脂肪酸组份中的平均油酸含量、 平均亚油酸含量和平均油亚比, 具体结果见下 说 明 书 5/7 页 7 CN 106797884 A 7 表2。 0058 (2)根据国家南方片及广西花生品种区域试验抗病性鉴定, 新种质2的病圃及人工 接种鉴定抗病性, 具体结果见下表3。 0059 (3)统计并计算新种质2的平均荚果产量, 具体结果见下表4。 0060 表2新种质2的平均粗脂肪、 油酸、 亚油酸含量及油/亚比值 0061 0062 由上表2可知, 新种质2的平均油酸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种; 平均亚油酸含量明显低 。
32、于对照种; 平均油亚比明显高于对照种。 0063 表3新种质2的抗病性测试表 0064 0065 0066 由上表3可知, 新种质2的青枯病抗性、 叶斑病抗性和锈病抗性均优于对照种。 0067 表4新种质2的平均荚果产量统计表 说 明 书 6/7 页 8 CN 106797884 A 8 0068 0069 由上表4可知, 新种质2的平均荚果产量与对照种相当。 0070 综 上所 述 , 使 用本发明的 方法 进行 花生 育 种 , 能 有效改 善高 油酸品 种 “Sunoleic95R” 在广西本地种植时存在的产量低、 抗病差等缺陷, 能选育出适合本区域种植 且兼具有高油酸、 低亚油酸且高产, 出仁率较高, 田间青枯病抗性、 叶斑病抗性、 锈病抗性均 强的珍珠豆型高油酸花生新种质。 0071 上述说明是针对本发明较佳可行实施例的详细说明, 但实施例并非用以限定本发 明的专利申请范围。 说 明 书 7/7 页 9 CN 106797884 A 9 图1 说 明 书 附 图 1/1 页 10 CN 106797884 A 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