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66

棒状体推出容器.pdf

  • 上传人:1***
  • 文档编号:7621129
  • 上传时间:2019-10-21
  • 格式:PDF
  • 页数:66
  • 大小:2.26MB
  •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0610071863.3

    申请日:

    20060330

    公开号:

    CN1846564A

    公开日:

    20061018

    当前法律状态:

    有效性:

    有效

    法律详情:

    IPC分类号:

    A45D40/04

    主分类号:

    A45D40/04

    申请人:

    株式会社永青

    发明人:

    谷仁一

    地址:

    日本国东京都

    优先权:

    2005-103374

    专利代理机构:

    上海市华诚律师事务所

    代理人:

    黄依文

    PDF完整版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的棒状体推出容器,通过利用随着本体(1)和前筒(3)之间的相对旋转而动作的第1旋合部(8),使管部件(4)相对于前筒(3)前进,通过利用随着本体(1)和前筒(3)之间的相对旋转而动作的第2旋合部(9),使棒状体(M)相对于管部件(4)前进并从管部件(4)突出,通过这些前进动作可使棒状体(M)处于使用状态,又,通过利用随着本体(1)和前筒(3)之间的相对旋转而动作的第1旋合部(8),使管部件(4)相对前筒(3)后退,可使管部件(4)返回前筒(3)内的收容位置,通过分别设置使管部件(4)相对于前筒(3)推出/返回的旋合部(8)、相对于管部件(4)使棒状体(M)推出的旋合部(9),可消除使用单一旋合部有可能产生的推出顺序颠倒的问题,能按所需正确地推出管构件(4)和棒状体(M)。本发明能消除误动作。

    权利要求书

    1.一种棒状体推出容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本体;前筒,可相对旋转地安装在该本体的前端侧;管构件,其收容在该前筒内,且其内部以紧密接触的状态可滑动地收容有棒状体;第1推出机构,其通过利用随着本体和前筒之间的相对旋转而动作的第1旋合部,使管部件相对于前筒前进或后退;第2推出机构,其通过利用有别于随着本体和前筒之间的相对旋转而动作的第1旋合部的第2旋合部,使棒状体前进。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棒状体推出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棒状体以密接状态可滑动地被收容在所述管部件内。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棒状体推出容器,其特征在于,设置有通过前进将所述管部件内的所述棒状体推出的棒状体用移动体,在所述本体和所述前筒在作为一个方向的推出方向/作为所述一个方向的相反方向的其他方向的返回方向相对旋转时,所述第1旋合部先发挥旋合作用,使含有所述棒状体移动体的所述管部件前进/后退的同时,所述管部件到达前进终点时,旋合作用就停止,在所述管部件到达前进终点而所述第1旋合部的旋合作用就停止的状态,使所述本体和所述前筒在推出方向进一步旋转时,所述第2旋合部发挥旋合作用,使所述棒状体用移动体前进。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棒状体推出容器,其特征在于,从而所述第2旋合部的动作阻力大于所述第1旋合部的动作阻力,使所述第1旋合部的旋合作用比所述第2旋合部的旋合作用先发挥作用。 5.如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棒状体推出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旋合部的导程比所述第2旋合部的导程大。 6.如权利要求3~5中任一项所述的棒状体推出容器,其特征在于,通过利用所述本体和所述前筒在所述推出方向/所述返回方向的相对旋转使包含所述棒状体用移动体的所述管构件进行的前进/后退,该管构件的前端从所述前筒前端的开口进出。 7.如权利要求3~6中任一项所述的棒状体推出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和所述前筒朝所述返回方向相对旋转、通过先发挥作用的所述第1旋合部的旋合作用使包含所述棒状体用移动体的所述管构件后退,一旦该管构件到达被收容在所述前筒内的规定位置,所述第1旋合部的旋合即被解除,所述本体和所述前筒空转,以使所述第2旋合部不发挥旋合作用,而在该旋合被解除的状态下,当所述本体和所述前筒朝所述推出方向相对旋转时,则恢复旋合。 8.如权利要求3~6中任一项所述的棒状体推出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2推出机构,通过利用随着本体和前筒之间在所述其他方向的相对旋转而动作的所述第2旋合部,使棒状体相对于所述管部件后退。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棒状体推出容器,其特征在于,通过在所述本体和所述前筒在所述返回方向相对旋转时先发挥的所述第1旋合部的旋合作用,使含有所述棒状体移动体的所述管部件后退的同时,所述管部件到达所述前筒内所收容的后退终点时,旋合作用就停止,在所述管部件到达后退终点而所述第1旋合部的旋合作用就停止的状态,使所述本体和所述前筒在推出方向进一步旋转时,所述第2旋合部就发挥旋合作用,使所述棒状体用移动体后退。所述棒状体用移动体在所述管部件内气密接触。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将以棒状化妆料为代表的棒状体推出使用的棒状体推出容器。

                                     背景技术

    现有的棒状化妆料容器已知具有如下结构:将熔融状态的化妆料注入管构件内进行冷 却固化后作为棒状化妆料,将收容有该棒状化妆料的管构件可滑动地收容在前筒内,且内 部设有内螺纹的本体筒(外筒)可相对旋转地安装在该前筒的后端,突出杆收容在该本体筒 及前筒内,设于该突出杆后端部的旋合突起与本体筒的内螺纹旋合,且突出杆的前端部紧 密地嵌插在管构件的内壁并与棒状化妆料的后端面抵接;当本体筒和前筒朝推出方向相对 旋转时,突出杆通过由本体筒的内螺纹及突出杆的旋合突起所构成的旋合部的旋合作用而 前进,通过该突出杆的前进,紧密嵌插在突出杆上的管构件先前进,当该管构件到达前筒 前端部内的前进终点后,这次与突出杆的前端面抵接的棒状化妆料就前进,棒状化妆料成 为使用状态(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公昭52-50578号公报

    但是,如上所述,上述容器是通过借助旋合部前进的突出杆将管构件和棒状化妆料这 两个构件依次推出的结构,因而若在冷却固化形成的棒状化妆料与管构件之间的间隙、管 构件与前筒之间设置的间隙存在制造误差等的话,不同场合恐有棒状化妆料比管构件先被 推出的情况。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以管构件和棒状化妆料为 代表的棒状体按所需被正确推出、没有误动作的棒状体推出容器。

    本发明的棒状体推出容器的特点在于,包括:本体;前筒,该前筒可相对旋转地安装 在该本体的前端侧;管构件,其收容在该前筒内,且其内部以紧密接触的状态可滑动地收 容有棒状体;第1推出机构,其通过利用随着本体和前筒之间的相对旋转而动作的第1旋 合部,使管部件相对于前筒前进或后退;第2推出机构,其通过利用有别于随着本体和前 筒之间的相对旋转而动作的第1旋合部的第2旋合部,使棒状体前进。

    采用这样的棒状体推出容器的话,前筒可相对旋转地安装在本体的前端侧,将棒状体 以紧密接触的状态可滑动地收容在内部的管构件被收容在该前筒内,通过利用随着本体和 前筒之间的相对旋转而动作的第1旋合部,使管部件相对于前筒前进,通过利用随着本体 和前筒之间的相对旋转而动作的第2旋合部,使棒状体相对于管部件前进并从管部件突出, 因此通过这些前进动作可使棒状体处于使用状态,又,通过利用随着本体和前筒之间的相 对旋转而动作的第1旋合部,使管部件相对前筒后退,因此可使管部件返回前筒内的收容 位置。

    这样,因为分别具有将管构件相对于前筒推出/后退的旋合部、和将推出棒状体相对于 管构件推出的旋合部,因而可消除使用单一旋合部时有可能产生的推出顺序颠倒的问题, 按所需可正确地推出管构件和棒状体。

    又,采用该棒状体推出容器的话,因为棒状体收容在管构件内而得到保护,可将其按 所需量推出使用,因而也可使用细的棒状化妆料。在此,棒状体以密接状态可滑动地被收 容在管部件时,即使在由于诸如容器掉下等产生的撞击和振动等的外力作用而使棒状体发 生折断的情况,棒状体也不会从管部件脱出,可继续使用。而且,密接状态包括棒状体的 整体与管部件密接的状态、和部分密接的状态、还有接近而几乎密接的状态。

    又,作为较佳发挥所述作用的棒状体推出容器可以列举出如下结构,具体而言,设置 有通过前进将管部件内的棒状体推出的棒状体用移动体,在本体和前筒在作为一个方向的 推出方向/一个方向的相反方向的另一方向的后退方向相对旋转时,第1旋合部先发挥旋合 作用,使含有棒状体移动体的管部件前进/后退的同时,管部件到达前进终点时,旋合作用 就停止,在管部件到达前进终点而第1旋合部的旋合作用就停止的状态而使本体和前筒在 推出方向进一步旋转时,第2旋合部发挥旋合作用,使棒状体用移动体前进。采用这样的 结构,因为通过棒状体用移动体的前进,棒状体在管部件内被挤出而滑动并被推出的结构, 棒状体可以一直使用到最后。

    又,作为第1旋合部的旋合作用比第2旋合部的旋合作用先发挥作用的较佳结构,具 体可以列举出将第2旋合部的动作阻力设置得比第1旋合部的动作阻力大的结构。

    另外,若第1旋合部的导程比第2旋合部的导程大,则能使第1旋合部比第2旋合部 先发挥旋合作用,且通过本体和前筒朝推出方向的相对旋转,第1旋合部发挥旋合作用的 管构件就随着大的导程而快速被推出到使用位置,通过进一步将本体和前筒朝推出方向相 对旋转,第2旋合部发挥旋合作用的棒状体用移动体就随着小的导程而缓慢被推出,棒状 体适度地从管构件突出而成为使用状态,使用后,通过本体和前筒朝返回方向相对旋转, 管构件就随大的导程而快速返回到前筒内的收容位置,其结果,可进一步提高使用性(使用 方便性)。在此,导程是指螺纹旋转1圈时沿轴向前进的距离。

    又,通过利用本体和前筒相对旋转使包含棒状体用移动体的管构件前进/后退,由此该 管构件的前端从前筒前端的开口进出,如此结构在例如将棒状体作为棒状化妆料时,使用 时有可能从前筒前端的开口出现并与皮肤接触的管构件的前端因在使用后缩入收容在前 筒内,因而卫生方面得到改善。

    第1旋合部最好是以下的结构,即,当本体和前筒朝返回方向相对旋转、通过先发挥 作用的该第1旋合部的旋合作用使包含棒状体用移动体的管构件后退、且管构件到达被收 容在前筒内的规定位置后,第1旋合部的旋合被解除,本体和前筒空转以使第2旋合部不 发挥旋合作用,而在该旋合被解除的状态下,当将本体和前筒朝推出方向相对旋转时则恢 复旋合。

    采用这样的结构时,在管构件到达前进终点、棒状体从管构件突出成为使用状态后, 若本体和前筒朝返回方向相对旋转,则通过先发挥作用的第1旋合部的旋合作用,包含棒 状体用移动体的管构件就后退,当管构件到达被收容在前筒内的规定位置时,第1旋合部 的旋合就被解除,本体和前筒空转以使第2旋合部不发挥旋合作用。这样,该状态下棒状 体用移动体不会后退,棒状体处于从管构件突出的状态。接着,当本体和前筒朝推出方向 相对旋转时,则第1旋合部恢复旋合,包含棒状体用移动体的管构件就前进。因此,若管 构件到达前进终点后,如上所述,棒状体从管构件突出,故棒状体立即成为使用状态。

    在本体和前筒朝返回方向相对旋转、通过先发挥作用的第1旋合部的旋合作用使包含 棒状体用移动体的管构件后退、且该管构件后退至收容在前筒内的后退终点时,第1旋合 部的旋合作用停止,在管构件到达后退终点、第1旋合部的旋合作用停止的状态下本体和 前筒进一步朝返回方向相对旋转时,则第2旋合部发挥旋合作用,使棒状体用移动体后退, 棒状体用移动体与棒状体在管构件内气密地接触,在此结构的情况下,与该棒状体用移动 体气密接触的棒状体也与棒状体用移动体一起后退,从管构件突出的棒状体的前端部收容 在管构件内,该棒状体的前端部也受到管构件的保护。

    这样,采用本发明的棒状体推出容器的话,因分别具有将包含棒状体用移动体的管构 件推出/后退的旋合部、和在管构件到达前进终点时将棒状体用移动体推出的旋合部,故能 按所需正确地推出管构件和棒状体,消除误动作。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实施形态1的棒状体推出容器的纵剖视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实施形态1的棒状体推出容器的纵剖视图,是通过使用者的操作使 管构件最大限度前进后的状态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实施形态1的棒状体推出容器的纵剖视图,是通过使用者的操作使 管构件最大限度地前进后接着棒状体用移动体前进而成为使用状态时的状态图。

    图4是表示本发明实施形态1的棒状体推出容器的纵剖视图,是通过使用者使用后的 操作使管构件最大限度后退时的状态图。

    图5是表示本发明实施形态1的棒状体推出容器的纵剖视图,是通过使用者的操作使 管构件最大限度地前进后接着棒状体用移动体最大限度地前进后的状态图。

    图6是表示图1~图5中的前筒的侧视图。

    图7是图6所示的前筒的纵剖视图。

    图8是图6所示的前筒的纵剖面立体图。

    图9是表示图1~图5中弹簧构件的立体图。

    图10是图9所示的弹簧构件的纵剖视图。

    图11是图10的XI-XI的向视图。

    图12是图11所示的弹簧构件的左视图。

    图13是表示图1~图5中的棒状体用移动体的侧视图。

    图14是图13的XIV-XIV的向视图。

    图15是表示图1~图5中的管构件用移动体的立体图。

    图16是图15所示的管构件用移动体的侧视图。

    图17是图16所示的管构件用移动体的左视图。

    图18是图16所示的管构件用移动体的纵剖视图。

    图19是表示本发明实施形态2的棒状体推出容器的纵剖视图。

    图20是表示本发明实施形态2的棒状体推出容器的纵剖视图,是通过使用者的操作 使管构件最大限度前进后的状态图。

    图21是表示本发明实施形态2的棒状体推出容器的纵剖视图,是通过使用者的操作 使管构件最大限度前进后接着棒状体用移动体前进而成为使用状态时的状态图。

    图22是表示本发明实施形态2的棒状体推出容器的纵剖视图,是通过使用者使用后 的操作使管构件最大限度后退后的状态图。

    图23是表示本发明实施形态2的棒状体推出容器的纵剖视图,是通过使用者的操作 使管构件最大限度前进后接着棒状体用移动体最大限度前进后的状态图。

    图24是表示图19~图23中的本体筒的剖面立体图。

    图25是表示图19~图23中的前筒的纵剖视图。

    图26是表示图19~图23中的前筒的剖面立体图。

    图27是表示图19~图23中的止转构件的剖面立体图。

    图28是图27所示的止转构件的右视图。

    图29是表示图19~图23中的连接构件的剖面立体图。

    图30是表示图19~图23中的构成棒状体用移动体的螺杆的侧视图。

    图31是表示图19~图23中的构成棒状体用移动体的活塞的纵剖视图。

    图32是表示取代图19~图23中的管构件所使用的管构件的侧视图。

    图33是图32所示的管构件的俯视图。

    图34是图32所示的管构件的剖面立体图。

    图35是图33所示的管构件的右视图。

    图36是表示本发明实施形态3的棒状体推出容器的纵剖视图。

    图37是表示本发明实施形态3的棒状体推出容器的纵剖视图,是通过使用者的操作 使管构件最大限度前进后接着棒状体用移动体前进而成为使用状态时的状态图。

    图38是图37所示的棒状体推出容器的棒状体前端部及其附近的放大图。

    图39是表示本发明实施形态4的棒状体推出容器的纵剖视图。

    图40是表示本发明实施形态4的棒状体推出容器的纵剖视图,是通过使用者的操作 使管构件最大限度前进后接着棒状体用移动体前进而成为使用状态时的状态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1~图40对本发明的棒状体推出容器的较佳实施形态进行说明。各图中 同一部分标上同一符号,并省略重复说明。

    图1~图18表示本发明的实施形态1,图19~图35表示本发明的实施形态2,图36~ 图38表示本发明的实施形态3,图39及图40表示本发明的实施形态4,图1~图5是表 示本发明实施形态1的棒状体推出容器各状态的各纵剖视图,图6~图8是表示前筒的各 示图,图9~图12是表示弹簧构件的各示图,图13及图14表示棒状体用移动体的各示图, 图15~图18是表示管构件用移动体的各示图,本实施形态的棒状体推出容器能收容棒状 体并通过使用者适当的操作可将其推出。

    在此,作为棒状体,例如可使用眼线膏、眉毛膏、唇膏、口红等为代表的各种棒状化 妆料、笔记用具等棒状的芯等,可使用较硬的和非常软的棒状体。而且,可使用外径为小 于等于1mm的细直径芯或大于等于10mm粗的棒状体。

    如图1所示,棒状体推出容器100的外形结构包括:形成容器前端侧的后侧的本体筒 1(本体);以及形成容器的前端侧并可相对旋转且沿轴线方向不可移动地与本体筒1连接的 前筒3,此外,容器内大致包括:管构件用移动体5,其当本体筒1和前筒3相对旋转时 进行前进/后退;管构件4,其收容有棒状体M并随着管构件用移动体5的前进/后退而进 行前进/后退;棒状体用移动体6,其前端具有嵌插在管构件4内并与棒状体M后端面抵接 的活塞6x,该棒状体用移动体6随着管构件用移动体5的前进/后退而进行前进/后退,当 管构件4到达前进终点、本体筒1和前筒3进一步沿同一方向相对旋转时前进;弹簧构件 7,其当管构件用移动体5后退到规定位置时对该管构件用移动体5朝前侧施力;第1旋 合部8,其可使管构件用移动体5移动(参照图2、图3、图5);以及第2旋合部9,其可使 棒状体用移动体6移动。

    如图1及图4所示,本体筒1构成为有底圆筒状,其前端侧的内周面具有用于安装前 筒3的环状凹凸部1a。在本体筒1的内周面,沿圆周方向并排设置多个从底部朝前端侧延 伸的长突条1f,并形成滚花状。与该突条1f从前端至轴线方向中途部分的朝内侧(轴线方 向)的突出程度相比,该突条1f后侧部分的朝内侧的突出程度比其还大,该突出程度变化 之处构成台阶面1b。该突条1f的台阶面1b用于与弹簧构件7的后端面抵接,突条1f的台 阶面1b的前侧部分1c用于安装弹簧构件7。

    前筒3是带台阶的圆筒形状,包括:从本体筒1的前端突出的作为前端侧的抓手部的 大直径部3a;如图6~图8所示,在大直径部3a的后端通过外周台阶面3b使外周面成为 小直径并连续的小直径部3c。大直径部3a是外径朝前端逐渐变细的细头形状,小直径部 3c构成为可插入本体筒1内的大小,且在靠近外周台阶面3b的外周面具有沿轴线方向与 本体筒1的环状凹凸部1a卡合用的环状凹凸部3d。另外,小直径部3c的环状凹凸部3d 的后侧位置的外周面设有用于安装O形环11的环状槽部3e。

    如图7及图8所示,前筒3的沿轴线方向贯通的筒孔,从前端开口至前端附近为仅棒 状体M进出的棒状体孔3f,从该棒状体孔3f的后端至筒孔后端部附近为直径比棒状体孔 3f大、收容管构件4且让该管构件4进退的管构件孔3g,从该管构件孔3g的后端至筒孔 后端被作成收容管构件用移动体5且使该管构件用移动体5进退的管构件用移动体孔3h。 在该管构件用移动体孔3h的前半部设有构成第1旋合部(旋合机构)8一方的作为内螺纹的 螺旋槽(筒侧的螺纹)3i,在后半部的内周面3j和前半部的除了螺旋槽3i外的内周面3k之 间的分界部,形成有使内周面3k侧抬高的(内周面3k侧的内径变小)台阶面3m。并且,前 筒3的棒状体孔3f与管构件孔3g的台阶面3n被作为管构件4的前进终点。也可将前筒3 的螺旋槽3i的前端作为后述的螺旋突起5e的前进终点,与管构件4的前进终点对应。

    如图1及图4所示,在该前筒3的环状槽部3e内嵌装有O形环11,其小直径部3c 内插在本体筒1内,其外周台阶面3b与本体筒1的前端面对接,通过该环状凹凸部3d与 本体筒1的环状凹凸部1a卡合,该前筒3就可相对旋转而沿轴线方向不可移动地被安装在 本体筒1上。嵌接在前筒3的环状槽部3e内的O形环11与本体筒1的内周面抵接,由此, 本体筒1和前筒3在相对旋转时能产生良好感觉的旋转阻力。

    如图9~图11所示,弹簧构件7是在带台阶的圆筒部后端连接设置可沿轴线方向伸缩 的弹簧部(管构件侧弹簧部)7c而成的树脂注塑成形件,而该带台阶的圆筒部具有前端小外 径部7a、和接在该小外径部7a后端的大外径部7b,小外径部7a的大小构成为可插入形成 前筒3后端部的内周面3j的孔内的大小。如图9、图11及图12所示,在弹簧构件7的大 外径部7b的外周面的相对位置设有突条7d、7d,该突条7d、7d用于进入本体筒1的突条 1f的台阶面1b的前侧部分1c、1c之间,并在旋转方向与本体筒1卡合。

    另外,如图10~图12所示,从弹簧构件7的前端附近至大外径部7b的大致中央的筒 孔,被作成具有在内周相对形成的2个平面部7e、7e的横截面为非圆形的形状,这2个平 面部7e、7e成为构成止转部50(止转机构)一方的止转件。

    如图1及图4所示,该弹簧构件7内插在本体筒1内,其后端面与本体筒1的台阶面 1b对接,在其小外径部7a的前半部插入于形成前筒3后端部的内周面3j孔内的状态下, 其大外径部7b的突条7d卡合在本体筒1的突条1f的台阶面1b的前侧部分1c、1c之间, 从而不能旋转而沿轴线方向滑动自如地与本体筒1卡合。

    如图15~图18所示,管构件用移动体5呈粗短圆筒状,其其外周面具有一对构成第 1旋合部8(旋合机构)另一方的作为外螺纹的旋合突起5e(管构件侧螺纹)。如图18所示, 在管构件用移动体5内周面设有构成第2旋合部9(旋合机构)一方的内螺纹5j。

    如图1及图4所示,该管构件用移动体5内插于前筒3的后部,其后端面与弹簧构件 7的前端面抵接,其旋合突起5e从前筒3的螺旋槽3i后端脱开并解除旋合的状态下,成为 被弹簧构件7的弹簧部7c推压在前筒3台阶面3m上的状态。该状态下,在弹簧构件7的 大外径部7b的前端面与前筒3的后端面之间,形成有大外径部7b的前端面通过弹簧部7c 的施力而前进用的规定空间。

    如图13所示,棒状体用移动体6是在前端的活塞6x的后端将沿轴线方向为细长的螺 杆6y连接设置而成的树脂制的注塑成形件。如图13及图14所示,该螺杆6y包括:从后 端至前端部附近、外周上相对形成的2个平面部6a、6a;在该螺杆6y的全长、外周上形 成的外螺纹6b。因此,螺杆6y的具有2个平面部6a、6a部分的外螺纹6b呈圆弧状。而2 个平面部6a、6a前侧的外螺纹6b的形成范围与棒状体M的移动长度对应。棒状体用移动 体6的外螺纹6b构成第2旋合部9(旋合机构)另一方,2个平面部6e、6e成为构成止转部 50(止转机构)另一方的止转件。

    如图1及图4所示,该棒状体用移动体6内插于管构件用移动体5及弹簧构件7内, 其2个平面部6a、6a穿过弹簧构件7的2个平面部7e、7e,并作成其外螺纹6b与管构件 用移动体5的内螺纹5j旋合的状态。

    对于由管构件用移动体5的旋合突起5e及前筒3的螺旋槽3i构成的第1旋合部8(参 照图2)、由管构件用移动体5的内螺纹5j及棒状体用移动体6的外螺纹6b构成的第2旋 合部9如图7及图18所示,第1旋合部8的导程比第2旋合部9的导程大。因此,第1 旋合部8比第2旋合部9先发挥旋合作用。

    如图1及图4所示,管构件4呈圆筒状,通过其内部注入熔融状态的棒状体形成材料 并进行冷却固化,从而充填有棒状体M。该棒状体M以紧密接触的状态可滑动地被收容 在管构件4内。

    该管构件4内插于前筒3的管构件孔3g内,且其后端部嵌插在活塞6x上,其后端面 与管构件用移动体5的前端面对接。该状态下,活塞6x成为与管构件4的内周面紧密抵 接的状态。而且,该状态下,在管构件4的前端面与前筒3的管构件4为前进终点的台阶 面3n之间,形成有用于使该管构件4前进的规定空间,棒状体M缩入前筒3内而被收容。

    棒状体推出容器,是使用者购入图1所示的初始状态的棒状体推出容器100,将由管 构件用移动体5的旋合突起5e及前筒3的螺旋槽3i构成的第1旋合部8(参照图2)、由管 构件用移动体5的内螺纹5j及棒状体用移动体6的外螺纹6b构成的第2旋合部9、由弹 簧构件7的2个平面部7e及棒状体用移动体6的2个平面部6a构成的止转部50内置作为 推出机构而成,当使用者将本体筒1和前筒3朝推出方向相对旋转时,因为第1旋合部8 的导程比第2旋合部9的导程大(粗),因此,前筒3和管构件用移动体5先相对旋转,从 前筒3的螺旋槽3i的后端脱开而解除旋合,被弹簧构件7的弹簧部7c推压在前筒3台阶 面3m上的管构件用移动体5的旋合突起5e就与前筒3的螺旋槽3i旋合,发挥第1旋合 部8的旋合作用。

    当该推出方向的相对旋转持续进行时,如上所述,由于第1旋合部8的导程比第2旋 合部9的导程大,故先发挥第1旋合部8的旋合作用,通过与由棒状体用移动体6的2个 平面部6a及弹簧构件7的2个平面部7e所构成的止转部50之间的相互合作,管构件用移 动体5随棒状体用移动体6前进,管构件4及棒状体M被它们推压而前进,如图2所示, 管构件4向前筒3前端内的前进终点即台阶面3n前进。

    此时,由于第1旋合部8的导程比第2旋合部9的导程大,故管构件4随着第1旋合 部8的大的导程而快速到达前进终点即使用位置。并且,当管构件4到达前进终点即台阶 面3n时,则前进受到阻止,第1旋合部8的旋合作用停止。

    接着,当将本体筒1和前筒3朝推出方向相对旋转时,因为第1旋合部8的旋合作用 已经停止,故第2旋合部9发挥旋合作用,通过与止转部50之间的相互合作,如图3所 示,活塞6x一边在管构件4内滑动一边前进,棒状体M被活塞6x推压而前进,棒状体M 的前端部从前筒3的开口出现。

    此时,因为第2旋合部9的导程比第1旋合部8的导程小,故棒状体用移动体6随着 第2旋合部9的小的导程而缓慢被推出,棒状体M被适度地从管构件4推出、适度地从前 筒3内出现而成为使用状态。

    使用后,当将本体筒1和前筒3朝返回方向(推出方向的相反方向)相对旋转时,则如 上所述,因为第1旋合部8的导程比第2旋合部9的导程大,故先发挥第1旋合部8的旋 合作用,通过与止转部50之间的相互合作,管构件用移动体5就随着棒状体用移动体6 后退。

    此时,如上所述,因为活塞6x处于与管构件4的内周面紧密抵接的状态,故活塞6x 随管构件4后退,并随与该管构件4的内周面紧密抵接的棒状体M后退,如图4所示,管 构件4及棒状体M的前端部从前筒3的前端开口缩入。

    此时,由于第1旋合部8的导程比第2旋合部9的导程大,故管构件4随着第1旋合 部8的大的导程而快速返回。并且,当管构件4返回到前筒3内的收容位置时,管构件用 移动体5的旋合突起5e从前筒3的螺旋槽3i的后端脱开而解除旋合,成为被弹簧构件7 的弹簧部7c推压在前筒3台阶面3m上的状态。

    因此,该状态下,即使将本体筒1和前筒3进一步朝返回方向相对旋转,本体筒1和 前筒3也空转,第2旋合部9不发挥旋合作用,棒状体用移动体6不后退,棒状体M处于 从管构件突出的状态(参照图4)。

    并且,在图4所示的状态下,当为了使该棒状体M成为使用状态、使用者再次将本体 筒1和前筒3沿推出方向相对旋转时,这样,从前筒3的螺旋槽3i的后端脱开而解除旋合, 被弹簧构件7的弹簧部7c推压在前筒3台阶面3m上的管构件用移动体5的旋合突起5e 就与前筒3的螺旋槽3i恢复旋合,第1旋合部8再次发挥旋合作用。

    当该推出方向的相对旋转持续进行时,如上所述,包含棒状体用移动体6的管构件4 因先发挥作用的第1旋合部8的旋合作用而前进,管构件4到达前进终点,此时,由于棒 状体M如上所述从管构件4突出,故如图3所示,从管构件4突出的棒状体M的前端部 从前筒3内出现,立即成为使用状态。

    该该棒状体M从前筒3内出现时,或从前筒3内出现的棒状体M在使用消耗后,棒 状体M从前筒3的突出程度较小时,只要继续将本体筒1和前筒3向推出方向相对旋转即 可,因为第1旋合部8的旋合作用已经停止,故第2旋合部9发挥旋合作用,棒状体M被 推出。使用后采取与上述相同的动作,反复这样的动作。

    这样,采用本实施形态的棒状体推出容器100的话,通过利用随着本体1和前筒3之 间的相对旋转而动作的第1旋合部8,使管部件4相对于前筒3前进,通过利用随着本体 1和前筒3之间的相对旋转而动作的第2旋合部9,使棒状体M相对于管部件4前进并从 管部件4突出,因此通过这些前进动作可使棒状体M处于使用状态,又,通过利用随着本 体1和前筒3之间的相对旋转而动作的第1旋合部8,使管部件4相对前筒3后退,因此 可使管部件4返回前筒3内的收容位置。具体而言,因为结构如下:设置有通过前进将管 部件4内的棒状体M推出的棒状体用移动体6,在本体1和前筒3在推出方向/返回方向相 对旋转时,第1旋合部8先发挥旋合作用,使含有棒状体移动体6的管部件4前进/后退的 同时,管部件4到达前进终点时,旋合作用就停止,在管部件4到达前进终点而第1旋合 部8的旋合作用就停止的状态使本体1和前筒3在推出方向进一步旋转时,第2旋合部9 发挥旋合作用,使棒状体用移动体6前进。因而可消除使用单一旋合部时有可能产生的推 出顺序颠倒的问题,按所需可正确地推出管构件和棒状体。因此不会产生误动作。

    又,采用该棒状体推出容器100的话,由于棒状体M充填在管构件4内并被成形,且 该棒状体M收容在管构件4内而得到保护,并可按所需量将其推出使用,因而,也可将棒 状体M作成细的棒状体和强度小的脆弱又柔软的棒状体。而且由于棒状体M以紧密接触 状态被收容在管构件4内,故即使棒状体M例如因容器100掉下等引起的冲击和振动等外 力作用而被折断,也不会从管构件4脱出,可继续使用。因为是棒状体M通过棒状体用移 动体6的前进而在管构件4内进行滑动被推出的结构,故棒状体M一直可使用到用完。图 5表示将棒状体M用完、并将棒状体用移动体6最大限度推出时的棒状体推出容器100。

    又,采用棒状体推出容器100的话,棒状体M以密接状态可滑动地被收容在管部件4 中,因此即使在由于诸如容器掉下等产生的撞击和振动等的外力作用而使棒状体M发生折 断的情况,棒状体M也不会从管部件4脱出,可继续使用。

    又,采用棒状体推出容器100的话,因为是通过棒状体用移动体6的前进,棒状体M 在管部件4内被挤出而滑动并被推出的结构,棒状体可以一直使用到最后。

    而且,图5表示的是棒状体M使用到最后并且棒状体用移动体6被最大地推出时的棒 状体推出容器100。

    采用该棒状体推出容器100的话,由于第1旋合部8的导程比第2旋合部9的导程大, 故第1旋合部8可靠地比第2旋合部9先发挥旋合作用,且通过本体筒1和前筒3朝推出 方向的相对旋转,第1旋合部8发挥旋合作用的管构件4随着大的导程而快速被推出到使 用位置,通过进一步将本体筒1和前筒3朝推出方向相对旋转,第2旋合部9发挥旋合作 用的棒状体用移动体6随着小的导程而缓慢被推出,棒状体M适度地从管构件4突出而成 为使用状态,使用后,通过将本体筒1和前筒3朝返回方向相对旋转,管构件4随大的导 程而快速返回到前筒3内的收容位置,其结果,可提高使用性(使用方便性)。而且,因为 第2旋合部9的导程小(细),故棒状体M不会因过误而过分出来。

    在管构件4到达前进终点、棒状体M从管构件4突出成为使用状态后,若本体筒1 和前筒3朝返回方向相对旋转,则通过先发挥作用的第1旋合部8的旋合作用,包含棒状 体用移动体6的管构件4就后退,当管构件4到达被收容在前筒3内的规定位置时,第1 旋合部8的旋合就被解除,本体筒1和前筒3空转以使第2旋合部9不发挥旋合作用。通 过该空转,棒状体用移动体6不会后退,棒状体M处于从管构件4突出的状态。当本体筒 1和前筒3朝推出方向相对旋转时,则第1旋合部8恢复旋合,包含棒状体用移动体6的 管构件4就前进,由于作成这种结构,故当管构件4到达前进终点时,前端部从管构件4 突出的棒状体M立即成为使用的状态,可进一步提高使用性(使用方便性)。

    本实施形态中,较合适的是通过将熔融状态的棒状体形成材料注入管构件4内进行冷 却固化、从而将棒状体M充填在管构件4内的结构,但也可将事先制造好的棒状体以紧密 接触状态嵌插在管构件4内。该场合,最好使用后述的图32~图35所示的管构件64。管 构件4和管构件用移动体5既可通过卡合而构成一体化,也可是一体成型件。

    图19~图23是表示本发明实施形态2的棒状体推出容器各状态的各纵剖视图,图24 是表示本体筒的剖面立体图,图25及图26是表示前筒的各示图,图27及图28是表示止 转构件的各示图,图29是表示连接构件的剖面立体图,图30是表示螺杆的侧视图,图31 是表示活塞的纵剖视图,图32~图35是表示取代图19~图23中的管构件而使用的管构 件的各示图。

    如图19所示,该实施形态2的棒状体推出容器200的外形结构包括:形成容器一方(图 示左侧)的前端侧的前筒53;以及形成该前筒53后侧的本体筒51,此外,如图22所示, 容器内大致包括:连接构件52,其用于将前筒53可相对旋转而不能沿轴线方向移动地与 本体筒51连接;止转构件57,其构成止转部(止转机构);管构件用移动体5,其当本体筒 51和前筒53相对旋转时进行前进/后退;管构件54,其收容有棒状体M并随着管构件用 移动体5的前进/后退而进行前进/后退;棒状体用移动体56,其前端具有嵌插在管构件4 内并与棒状体M的后端面抵接的活塞56x,随着管构件用移动体5的前进/后退而进行前进 /后退,当管构件54到达前进终点、本体筒51和前筒53进一步朝前进方向相对旋转时进 行前进,而当管构件54到达后退终点、本体筒51和前筒53进一步向返回方向相对旋转 时进行后退;第1旋合部58,可使管构件用移动体5移动;以及第2旋合部59,可使棒 状体用移动体56移动。另外,如图19所示,在本体筒51的另一侧(图示右侧)安装有保持 刷子60的刷夹61。

    本实施形态2的棒状体推出容器200与实施形态1的棒状体推出容器100主要不同结 构之处在于,管构件54的前端随着本体筒51和前筒53朝推出方向/返回方向相对旋转而 从前筒53内进出,且棒状体M随着本体筒51和前筒53朝返回方向的相对旋转而返回。 以下详细说明其结构。

    如图24所示,本体筒51构成为两端开放的圆筒状。该本体筒51在筒内大致中间位 置被中间隔板51a隔开,在该中间隔板51a两侧的筒内划分有分别收容具有棒状体M的组 装体的后部以及对刷子60予以保持的刷夹61的后部的空间。

    分割该两个空间的中间隔板51a的中央分别设有向轴线方向外侧的轴体51b,在该轴 体51b的外周面,沿圆周方向等间隔地分开设置多个沿轴线方向延伸的突条51c。向具有 棒状体M的组装体侧的轴体51b的突条51c用于安装止转构件57。另外,在本体筒51的 近两端开口的内周面具有分别安装连接构件52、刷夹61用的环状槽部51d。

    如图29所示,连接构件52呈大致圆筒状,其大致前半部插入前筒53内且其大致后 半部插入本体筒51内。该连接构件52在前端侧外周面具有用于安装前筒53的以下部分: 环状凹凸部52a;以及在环状凹凸部52a前侧的外周面上沿圆周并列设置许多凹凸状且该 凹凸状沿轴线方向延伸的滚花部52b,并在环状凹凸部52a后侧附近的外周面具有环状凸 部52c,用于沿轴线方向与本体筒51的环状槽部51d卡合。在该连接构件52的环状突起 52c后侧附近的外周面设有用于安装O形环71的环状槽部52d。

    如图22所示,该连接构件52的环状槽部52d内嵌装有O形环71,其大致后半部内插 在本体筒51内,通过其环状突起52c与本体筒51的环状槽部51d卡合,可旋转而不可沿 轴线方向移动地被安装在本体筒51上。

    如图25及图26所示,前筒53构成为外径向前端逐渐变细的细头形状的圆筒状。该 前筒53的沿轴线方向贯通的筒孔,被作成从前端开口至前端附近管构件54的前端部进行 后退的第1管构件孔53f,从该第1管构件孔53f的后端至筒孔的轴线方向中央稍后侧的位 置被作成第2管构件孔53g,该第2管构件孔53g的直径比第1管构件孔53f大,收容管 构件54的前端部的后侧并让其进行进退,从该第2管构件53g的后端至筒孔后端的中途 被作成管构件用移动体孔53k,其直径比第2管构件孔53g大,收容管构件用移动体5并 让该管构件用移动体5进行进退,从该管构件用移动体孔53k的后端至筒孔的后端被作成 构件收容孔53j,其直径比管构件用移动体孔53k大,收容连接构件52及止转构件57的 前侧部分。

    在管构件用移动体孔53k的内周面设有构成第1旋合部58一方的作为内螺纹的螺旋 槽(筒侧的螺纹)53i,在构件收容孔53j的前半部的内周面,设有沿圆周并排设置有许多凹 凸状、该凹凸状沿轴线方向延伸的滚花部53p,用于沿旋转方向与连接构件52的滚花部 52b卡合,并在构件收容孔53j的后半部的内周面设有环状凹凸部53q,用于沿轴线方向与 连接构件52的环状凹凸部52a卡合。而且,前筒53的第1管构件孔53f和第2管构件孔 53g的台阶面53n被作成与管构件54的前进终点对应。也可将前筒53的螺旋槽53i的前 端作为管构件用移动体5的旋合突起5e的前进终点,与管构件54的前进终点对应。

    如图22所示,该前筒53的后端部外插在连接构件52的前半部上,其后端面与本体 筒51的前端面对接,通过其环状凹凸部53q与连接构件52的环状凹凸部52a卡合,从而 沿轴线方向不可移动地被安装在连接构件52上,同时,通过其滚花部53p与连接构件52 的滚花部52b卡合,从而不可旋转地被安装在连接构件52上。因此,前筒53通过连接构 件52可相对旋转而不能沿轴线方向移动地安装在本体筒51上。该状态下,嵌装在连接构 件52环状槽部52d内的O形环71与本体筒51的内周面抵接,由此,在本体筒51和前筒 53相对旋转时产生良好感觉的旋转阻力。

    如图27及图28所示,止转构件57构成为前端部具有凸缘部57a的圆筒状,该凸缘部 57a的大小构成为能进入前筒53的滚花部53p前侧的大小。

    该止转构件57的筒孔构成为横截面为非圆形的形状,具有从筒孔前端至后端附近的 在内周相对形成的2个平面部57e、57e,这2个平面部57e、57e成为构成止转部70一方 的止转件。

    止转构件57的筒孔的2个平面部57e、57e后侧部分构成横截面为圆形形状的孔,其 直径是比具有2个平面部57e、57e的横截面为非圆形形状的孔还大的大径,在该横截面为 圆形形状的孔的内周面,设有沿圆周并排设置有许多凹凸状且该凹凸状沿轴线方向延伸的 滚花部57c,以在旋转方向上与本体筒51的突条51c卡合。

    如图22所示,该止转构件57的凸缘部57a内插在前筒53的构件收容孔53j内,且该 凸缘部57a的后侧部分内插在连接构件52内,该凸缘部57a在被夹在位于管构件用移动体 孔53k和构件收容孔53j之间的台阶面53r(参照图25及图26)与连接构件52前端面之间的 状态下,该止转构件57后端部的滚花部57c与本体筒51的突条51c卡合,从而沿轴线方 向不能移动、且不可旋转地被安装在本体筒51上。

    管构件用移动体5与实施形态1的管构件用移动体5相同,其外周面具有一对构成第 1旋合部58另一方的作为外螺纹的旋合突起(管构件侧的螺纹)5e,且其内周面具有构成第 2旋合部59一方的内螺纹5j。

    该管构件用移动体5内插在前筒53的管构件用移动体孔53k内,其后端面与止转构 件57的凸缘部57a前端面抵接,作成其旋合突起5e与前筒53的螺旋槽53i旋合的状态。

    棒状体用移动体56具有前端的活塞56x、在活塞56x后侧的沿轴线方向为细长的螺杆 56。如图30所示,在该螺杆56y上设有在其前端安装活塞56x用的大直径部56c。该螺杆 56y的大直径部56c的后侧形成粗短的小直径部56d,且从该小直径部56d的后端至螺杆 56y的后端构成直径比小直径部56d大的大径的轴体56e。该螺杆56y包括:从其轴体56e 的后端至轴体56e的前端部附近的在外周相对形成的2个平面部56a、56a(与实施形态1 中说明的2个平面部6a、6a相同,参照图14);从该轴体56e的后端至轴体56e的前端的 形成于外周的外螺纹56b。因此,螺杆56y的具有2个平面部56a、56a部分的外螺纹56b 呈圆弧状。并且,棒状体用移动体56的外螺纹56b构成第2旋合部59另一方,2个平面 部56a、56a成为构成止转部70另一方的止转件。

    如图31所示,活塞6x例如由树脂或橡胶等构成为圆柱状,具有从其后端面凹设的凹 部56m。该凹部56m的前侧构成用于沿轴线方向与螺杆56y的大直径部56c卡合的大直径 凹部56n。

    如图22所示,该活塞56x外插在螺杆56y的前端部上,通过其大直径凹部56n与螺 杆56y的大直径部56c卡合,从而沿轴线方向不可移动地被安装在螺杆56y上。

    安装该活塞56x而成的棒状体用移动体56内插在管构件用移动体5及止转构件57内, 其2个平面部56a、56a穿过止转构件57的2个平面部57e、57e,作成其外螺纹56b与管 构件用移动体5的内螺纹5j旋合的状态。

    对于由管构件用移动体5的旋合突起5e及前筒3的螺旋槽53i构成的第1旋合部58、 由管构件用移动体5的内螺纹5j及棒状体用移动体56的外螺纹56b构成的第2旋合部59 如图18(参照实施形态1的管构件用移动体5)及图26所示,第1使旋合部58的导程做得 比第2旋合部59的导程大。因此,第1旋合部58比第2旋合部59先发挥旋合作用。

    如图20所示,管构件54的前端部构成小外径部54a,从该小外径部54a的后端至管 构件54的后端构成直径比小外径部54a直径大的大外径部54b的带台阶圆筒状,并作成与 前筒53的第1管构件孔53f和第2管构件孔53g对应的形状。从该管构件54的小外径部 54a的前端至位于小外径部54a和大外径部54b之间的台阶面54c为止的长度,做得比前 筒53的第1管构件孔53f的长度长。在该管构件54内,通过注入熔融状态的棒状体形成 材料并进行冷却固化,从而充填有棒状体M。该棒状体M以紧密接触状态可滑动地被收 容在管构件54内。

    如图22所示,该管构件54内插在前筒53的第1、第2管构件孔53f、53g内,且其 后端部嵌插在活塞56x上,其后端面与管构件用移动体5的前端面对接。

    该状态下,活塞56x与管构件54的内周面紧密抵接,且活塞56x和棒状体M成为在 管构件54内气密接触的状态。该状态下,在管构件54的台阶面54c与前筒53中的对应于 管构件54前进终点的台阶面53n之间形成用于该管构件54前进的规定空间,棒状体M缩 入收容在前筒53内。

    棒状体推出容器,是使用者购入图22所示的初始状态的棒状体推出容器200,将由管 构件用移动体5的旋合突起5e及前筒3的螺旋槽53i构成的第1旋合部58、由管构件用移 动体5的内螺纹5j及棒状体用移动体56的外螺纹56b构成的第2旋合部59、由止转构件 57的2个平面部57e及棒状体用移动体56的2个平面部56a构成的止转部70内置作为推 出机构而成。在图22中,棒状体M的前端从管构件54内出现,但在初始状态中,如图 20所示,棒状体M收容在管构件54内,棒状体M的前端与管构件54的前端大致为同一 个面。

    当使用者将本体筒51和前筒53朝推出方向相对旋转时,因为管构件用移动体5的旋 合突起5e已经与前筒53的螺旋槽53i旋合,故第1旋合部58立即发挥旋合作用。此后成 为与实施形态1相同的动作,通过进一步朝推出方向相对旋转,包含棒状体用移动体56 的管构件54就随第1旋合部58的大的导程而快速前进,如图20所示,其台阶面54c到达 前筒53的台阶面53n,第1旋合部58的旋合作用停止。

    此时,管构件54的前端从前筒53内出现规定长度。

    当接着将本体筒51和前筒53朝推出方向相对旋转时,第2旋合部59发挥旋合作用, 棒状体用移动体56随第2旋合部59的小的导程而缓慢推出,如图21所示,棒状体M从 管构件54适度被推出而成为使用状态。

    使用后当将本体筒51和前筒53朝返回方向相对旋转时,第1旋合部58先发挥旋合 作用,包含棒状体用移动体56的管构件54就随第1旋合部58的大的导程而快速后退, 如图22所示,管构件54及棒状体M的前端部从前筒53的前端开口缩入,管构件54返回 到前筒53内的收容位置,当到达管构件用移动体5的后端面与止转构件57的前端面对接 的后退终点后,阻止管构件用移动体5的旋合突起5e进一步后退,第1旋合部58的旋合 作用停止。因此,当使用者再次将本体筒51和前筒53沿推出方向相对旋转、管构件54 到达前进终点后,如上所述,由于棒状体M从管构件54突出,故如图21所示,从管构件 54突出的棒状体M前端部从前筒53内出现,立即成为使用状态。

    另一方面,当管构件54到达后退终点、接着本体筒51和前筒53朝返回方向相对旋 转时,因第1旋合部58的旋合作用已经停止,故第2旋合部59发挥旋合作用,通过与止 转部70之间的相互合作,包含棒状体用移动体56的棒状体用移动体56就后退。此时, 活塞56x和棒状体M成为在管构件54内气密接触的状态,故棒状体M与活塞56x一起后 退,棒状体M的前端部就被收容在管构件54内。

    如图23所示,通过将棒状体用移动体56最大限度地推出,就可用完棒状体M。

    这样,采用本实施形态的棒状体推出容器200的话,能取得实施形态1的效果以外, 还因为通过本体筒51和前筒53的相对旋转所产生的包含棒状体用移动体56在内的管构 件54的前进/后退而使该管构件54的前端从前筒53内进出,故在例如将棒状体M作成棒 状化妆料时,使用时从前筒53前端的开口出现并有可能与皮肤接触的管构件54的前端在 使用后缩入收容在前筒53内,因而卫生方面得到改善。

    采用本实施形态的棒状体推出容器200的话,当本体筒51和前筒53朝返回方向相对 旋转、通过先发挥作用的第1旋合部58的旋合作用使包含棒状体用移动体56的管构件54 后退、且该管构件54到达被收容在前筒54内的后退终点时,第1旋合部58的旋合作用 停止,当管构件54到达后退终点且在第1旋合部58的旋合作用停止的状态下本体筒51 和前筒53朝返回方向进一步相对旋转时,第2旋合部59发挥旋合作用,使棒状体用移动 体56后退,活塞56x和棒状体M在管构件54内气密接触,因此,与该活塞56x气密接触 的棒状体M也与棒状体用移动体56一起后退,从管构件54突出的棒状体M前端部收容 在管构件54内,该棒状体M的前端部也受到管构件54的保护。

    棒状体用移动体56的前端侧外周和活塞56x的外周也可卷装橡胶制的O形环以获得 进一步的气密性。管构件54和管构件用移动体5既可是通过卡合而一体化,也可是一体 成型件。

    另外,在实施形态1中,棒状体用移动体也可是像实施形态2那样将前端部的活塞安 装在螺杆上的结构,在实施形态2中,也可像实施形态1那样将活塞与螺杆一体化。

    另外,将连接构件52与本体筒51作成嵌装自如,棒状体M用完后可作为替换物进行 更换,或将不同色调或粗细的棒状体安装在相反侧的端部,可与刷子等涂敷用具自由地组 合。

    但是,在本实施形态2中,较佳的方式是,通过将熔融状态的棒状体形成材料注入管 构件54内并进行冷却固化,从而将棒状体M充填在管构件54内,但也可将事先制造好的 棒状体以紧密接触的状态嵌插在管构件54内。该场合的管构件最好使用图32~图35所示 的管构件。

    图32是表示取代图19~图23中的管构件而使用的管构件的侧视图,图33是表示图 32所示的管构件的俯视图,图34是表示图32所示的管构件的剖面立体图,图35是表示 图33所示的管构件的右视图。

    如图32~图35所示,该管构件64与管构件54的不同之处在于,具有从其大外径部 64b的后端延伸至其前端侧的小外径部64a的前端附近且将内外连通的切槽64n,在其前端 部及后端部以外的内周面,沿圆周3等分的位置具有沿轴线方向延伸的伸出部64c。该伸 出部64c的伸出面为平坦面,用于与事先制造并内插进来的棒状体M1紧密接触,以支承 该棒状体M1。若棒状体M1内插进来,该管构件64的内径通过切槽64n而扩大,就可内 插该棒状体M1,同时通过其弹力收紧棒状体M1。其他结构与管构件54相同。

    因此,若棒状体M1内插在管构件64内,其就就嵌插在伸出部64c上并与伸出部64c 紧密接触,且以紧密接触的状态可滑动地收容在管构件64内。因此,其作用和效果与管 构件54的场合大致相同。即使是该场合,棒状体M1也被收容在管构件64内,得到保护, 仅按所需量将其推出进行使用,故可将棒状体M作成细的棒状化妆料。另外,由于该管构 件64具有伸出部64c,活塞56x和棒状体M1在管构件64内难以气密接触,故管构件64 到达后退终点后难以使棒状体M1随棒状体用移动体56的后退而后退。

    实施形态1中,管构件也可作成像实施形态2那样从前筒进出的结构,在实施形态2 中,管构件也可像实施形态1那样不从前筒出现的结构。

    在上述实施形态1、2中,通过使第1旋合部8、58的导程比第2旋合部9、59的导 程大,从而第1旋合部8、58比第2旋合部9、59先发挥旋合作用,但作为第1旋合部8、 58比第2旋合部9、59先发挥旋合作用的其他结构,例如可列举出使材质不同、或使螺纹 的接触阻力不同等提高第2旋合部9、59动作阻力的结构。另外,作为提高第2旋合部9、 59动作阻力的又一结构,例如也可以列举出活塞6x、56x沿轴线方向的滑动阻力的结构。

    另外,也可使第1旋合部8、58的导程与第2旋合部9、59的导程相同,使管构件4、 54和棒状体用移动体6、56的移动速度相同。该场合如上所述,如使第2旋合部9、59动 作阻力比第1旋合部8、58动作阻力大的结构那样,需要采用使第1旋合部8、58比第2 旋合部9、59先发挥旋合作用的结构。顺便说一下,与第2旋合部9、59的导程相比,若 使第1旋合部8、58的导程小,则可使棒状体用移动体6、56比管构件4更快地移动。

    图36是表示本发明实施形态3的棒状体推出容器的纵剖视图,图37是通过使用者的 操作使管构件最大限度前进后,接着棒状体用移动体前进而成为使用状态时的状态图,图 38是棒状体前端部及其附近的放大图,图36表示棒状体推出容器的初始状态。

    如图36所示,实施形态3的棒状体推出容器300,本体筒81具有轴体81b,该轴体 81b立设在本体筒81的底部,且其外周面具有构成止转部80一方的多个突条81c且作成 横截面为非圆形的形状,同时将圆筒状的前筒按压构件82沿轴线方向不可移动地安装在 筒内。

    前筒83后端的凸缘部83a前侧的面被推压在前筒按压构件82的后端面上,并受到该 前筒按压构件82的弹簧部82d朝后侧的施力,前筒83的凸缘部83a夹在前筒按压构件82 与本体筒81的突条81f之间,通过前筒按压构件82可相对旋转地安装在本体筒81上。因 此,前筒83和本体筒81产生良好的旋转阻力。

    棒状体用移动体86形成为圆筒状,其外周面具有构成第2旋合部89一方的外螺纹86b, 且其前端部具有活塞86x,并外插在本体筒81的轴体81b上,通过构成止转部80另一方 的内周面的多个突条86d沿旋转方向与本体筒81的轴体81b的突条81c卡合,从而不可旋 转但沿轴线方向可移动地安装在本体筒81上。

    管构件用移动体85构成带台阶的圆筒状,在后部具有可沿轴线方向伸缩的弹簧部85d, 内插在前筒83内且外插在棒状体用移动体86上,且构成第2旋合部89另一方的内周面 的内螺纹85j与构成第2旋合部89一方的棒状体用移动体86的外周面的外螺纹86b旋合, 该状态下,其弹簧部85d的后端面与本体筒81的底部抵接,在构成第1旋合部88一方的 外周面的旋合突起85e从构成第1旋合部88另一方的前筒83内周面的螺旋槽83i后端脱 开而解除旋合的状态下,成为被弹簧部85d推压在前筒83台阶面83m上的状态。

    该状态下,在管构件用移动体85的与第2旋合部89对应的外周面安装有O形环91, 通过该O形环91的弹力,被切槽分割的管构件用移动体85的与第2旋合部89对应的部 分被收紧,由此,第2旋合部89的动作阻力增大,大于由管构件用移动体85的旋合突起 85e及前筒83的螺旋槽83i所构成(图36中旋合被解除并处于旋合待机状态)的第1旋合部 88的动作阻力。因此,第1旋合部88比第2旋合部89先发挥旋合作用。

    对于第1旋合部88(参照图2)、第2旋合部89,第1旋合部88的导程比第2旋合部 89的导程大。

    管构件84构成为大直径的圆筒状,内部可将大直径的棒状体M2收容成紧密接触的状 态且可滑动。该棒状体M2,既可是通过将熔融状态的棒状体形成材料注入管构件84内进 行冷却固化而充填在管构件84内的棒状体M2,也可是将事先制造好的棒状体以紧密接触 状态嵌插在管构件84内的棒状体M2。另外,在通过将熔融状态的棒状体形成材料注入管 构件84内进行冷却固化而充填在管构件84内的情况下,可采用以下两种方法:在将棒状 体推出容器300组装后,从管构件84的前端充填熔融后的棒状体,冷却后对前端进行修 整(对齐)的方法;以及将组装之前的管构件84前端进行封闭,从后端充填加热熔融后的棒 状体并进行冷却后安装在容器内的方法。

    而且,管构件84通过内插在前筒83内且外插在活塞86x上,其后部的卡合部84a与 管构件用移动体85的卡合部85a卡合,从而不可旋转且沿轴线方向不可移动地被安装在管 构件用移动体85上,且与该管构件用移动体85一体化,在该状态下被收容在前筒83内。 在该状态下,活塞86x成为与管构件84的内周面紧密抵接的状态。前筒83被罩子95覆 盖而受到保护。

    采用具有这样结构的棒状体推出容器300的话,在图36所示的初始状态下,当使用 者将本体筒81和前筒83朝推出方向相对旋转时,因为第2旋合部89的动作阻力比第1 旋合部88的动作阻力大,前筒83和管构件用移动体85先相对旋转,故从前筒83的螺旋 槽83i后端脱开而解除旋合,被弹簧部85d推压在前筒83台阶面83m上的管构件用移动 体85的旋合突起85e与前筒83的螺旋槽83i旋合,第1旋合部8发挥旋合作用。

    此后,成为与实施形态1相同的动作,通过进一步向推出方向的相对旋转,包含棒状 体用移动体86的管构件84随第1旋合部88的大的导程而快速前进,如图37所示,当管 构件用移动体85的旋合突起85e到达与管构件84前进终点对应的前筒83螺旋槽83i前端 83f时,第1旋合部88的旋合作用停止。这里,虽然使管构件84的前端从前筒83内出现 规定长度,但也可如实施形态1那样被收容在前筒83内。

    当接着将本体筒81和前筒83朝推出方向相对旋转时,棒状体用移动体86随第2旋 合部89的小的导程而缓慢被推出,棒状体M2从管构件84适度地被推出而成为使用状态(参 照图38)。

    使用后,当将本体筒81和前筒83朝返回方向相对旋转时,第1旋合部88先发挥旋 合作用,包含棒状体用移动体86的管构件84随第1旋合部58的大的导程而快速后退, 管构件84及棒状体M2的前端部从前筒83的前端开口缩入,管构件84返回到前筒83内 的收容位置,如图36所示,管构件用移动体85的旋合突起85e从前筒83的螺旋槽83i后 端脱开而解除旋合,成为被弹簧部85d推压在前筒83台阶面83m上的状态。

    因此,在该状态下,即使本体筒81和前筒83进一步朝返回方向相对旋转,本体筒81 和前筒83也空转,第2旋合部不会发挥旋合作用,棒状体用移动体86不会后退,棒状体 M2处于从管构件84突出的状态。

    为了使棒状体M2从图36所示的状态成为使用状态,当使用者再次将本体筒81和前 筒83沿推出方向相对旋转时,此后进行与上述相同的动作。

    对于这样的实施形态3的棒状体推出容器300,当然也可得到上述实施形态相同的效 果。

    作为使第1旋合部88恢复旋合的其他结构,可以列举出取消管构件用移动体85的弹 簧部85d,而在本体筒81的底部设置对管构件用移动体85朝前侧施力的弹簧的结构。也 可采用如下结构:将管构件用移动体85的弹簧部85d置换成无弹性的圆筒部,当棒状体 推出容器300处于图36所示的初始状态、管构件用移动体85的圆筒部后端面与本体筒81 的底部抵接且管构件84到达后退终点时,管构件用移动体85的旋合突起85e就被收容在 前筒83的螺旋槽83i内。采用这样的结构时,在管构件用移动体85的圆筒部后端面与本 体筒81的底部抵接且管构件84到达后退终点的状态下,若本体筒81和前筒83进一步朝 返回方向相对旋转,则前筒83克服前筒按压构件82的弹簧部82d的施力而朝前侧移动, 由此,管构件用移动体85的旋合突起85e从前筒83的螺旋槽83i后端脱开而解除旋合, 该状态下,前筒83的凸缘部83a受到前筒按压构件82的弹簧部82d朝后方的施力,管构 件用移动体85的旋合突起85e与上述管构件用移动体85受到弹簧部85d作用的情况相同, 被推压在前筒83的台阶面83m上。因此,当本体筒81和前筒83朝前进方向相对旋转时, 则第1旋合部88可恢复旋合。

    这样,当将管构件用移动体85的弹簧部85d置换成无弹性的圆筒部,棒状体推出容 器300处于图36所示的初始状态,管构件用移动体85的圆筒部后端面与本体筒81的底 部抵接且管构件84到达后退终点时,管构件用移动体85的旋合突起85e被收容在前筒83 的螺旋槽83i内,除了该结构外,若做成将前筒按压构件82的弹簧部82d置换为无弹性的 圆筒部的结构,则因为第1旋合部88已经构成,故当本体筒81和前筒83朝推出方向相 对旋转时,则管构件84立即前进。而当从将管构件84推出至前进终点、将棒状体M2推 出成为使用状态后的状态而将本体筒81和前筒83朝返回方向相对旋转、使包含棒状体用 移动体86的管构件84返回到前筒83内的收容位置、且到达管构件用移动体85的圆筒部 后端面与本体筒81的底部对接的后退终点时,第1旋合部88的旋合作用停止,若接着使 本体筒81和前筒83朝返回方向相对旋转,则因为第1旋合部88的旋合作用已经停止, 故第2旋合部89发挥旋合作用,棒状体用移动体86通过与止转部80之间的相互合作而 后退。

    此时,若活塞86x和棒状体M2是在管构件84内气密接触的状态,则棒状体M2与棒 状体用移动体86一起后退。因此,棒状体M2的前端部也可被收容在管构件84内而受到 保护。顺便说一下,前筒83后端的凸缘部83a前侧的面与前筒按压构件82后侧的面之间 最好配置O形环,以便在前筒83和本体筒81相对旋转时产生良好的旋转阻力。

    图39是表示本发明实施形态4的棒状体推出容器的纵剖视图,图40是通过使用者的 操作使管构件最大限度前进后、接着棒状体用移动体前进而成为使用状态时的棒状体推出 容器的纵剖视图,图39表示棒状体推出容器的初始状态。

    本实施形态4的棒状体推出容器400与图36~图38所示的棒状体推出容器300不同 之处在于,在活塞96x周围也充填有棒状体M3。具体而言,该活塞96x前半部的外径是 比后半部外径小的小径,且构成前端封闭的带台阶的圆筒形状,前半部的小外径部96a整 体周围及后半部大外径部96b的前端部周围Z充填有棒状体M3。该棒状体M3通过将熔 融状态的棒状体形成材料注入管构件84内进行冷却固化而充填在管构件84内。因此,活 塞96x和棒状体M3在管构件84内处于气密接触的状态。

    本实施形态4的棒状体推出容器400与图36~图38所示的棒状体推出容器300不同 之处在于,为了随着本体筒81和前筒83朝返回方向相对旋转而可使棒状体M3返回,将 管构件用移动体85的弹簧部85d置换为无弹性的圆筒部85m,且沿轴线方向将该圆筒部 85m做短,当棒状体推出容器400处于图39所示的初始状态、设于管构件用移动体85后 部侧内周的圆环状台阶面85k与立设于本体筒81底部的圆筒部81d前端面抵接且管构件 84到达后退终点时,管构件用移动体85的旋合突起85e就被收容在前筒83的螺旋槽83i 内。

    采用具有这样结构的棒状体推出容器400的话,当使用者将本体筒81和前筒83朝推 出方向相对旋转时,因为管构件用移动体85的旋合突起85e已经与前筒83的螺旋槽83i 旋合,故第1旋合部88立即发挥旋合作用。此后,推出/返回都成为与图36~图38所示 的棒状体推出容器300相同的动作。

    在使用者将本体筒81和前筒83朝返回方向相对旋转、管构件用移动体85的台阶面 85k与本体筒81的圆筒部81d前端面抵接、管构件84到达后退终点的状态下,若将本体 筒81和前筒83进一步朝返回方向相对旋转,则第1旋合部88停止旋合作用,若接着将 本体筒81和前筒83朝返回方向相对旋转,因为第1旋合部88已经停止旋合作用,故第2 旋合部89发挥旋合作用,通过与止转部80之间的相互合作,棒状体用移动体86后退。

    此时,由于活塞96x和棒状体M3在管构件84内处于气密接触的状态,故通过管构件 84内的减压作用(保持密闭状态的作用),棒状体M3就被拉回,可与棒状体用移动体86一 起后退至图39的状态。

    顺便说一下,有关通过在活塞周围也充填棒状体、使活塞和棒状体在管构件内成为气 密接触的状态、且随着棒状体用移动体的后退而使棒状体后退的结构,也可适用于具有利 用单一的旋合部将棒状体、管构件予以推出/返回的例如日本专利特公昭52-50578号公报 揭示的推出/返回机构的容器。

    在实施形态3、4中,为了可靠地使第1旋合部88比第2旋合部89先发挥旋合作用, 通过O形环91使第2旋合部89的动作阻力大于第1旋合部88的动作阻力,但作为提高 动作阻力的其他结构,例如可列举出使材质不同、使螺纹的接触阻力不同等。另外,作为 提高第2旋合部89动作阻力的又一结构,例如也可以列举出活塞86x沿轴线方向的滑动 阻力的结构。另外,如本实施形态那样,只要使第1旋合部88的导程大于第2旋合部89 的导程,第1旋合部88就比第2旋合部89先发挥旋合作用。

    如上所述,也可使第1旋合部88的导程与第2旋合部89的导程相同,使管构件84 和棒状体用移动体86的移动速度相同。该场合,如采用O形环91使第2旋合部89的动 作阻力大于第1旋合部88的动作阻力那样,需要采用使第1旋合部88比第2旋合部89 先发挥旋合作用的结构。顺便说一下,若使第1旋合部88的导程小于第2旋合部89的导 程,则可使棒状体用移动体86比管构件84更快地移动。

    以上,根据本发明的实施形态对本发明进行了具体说明,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实 施形态。例如,外螺纹、内螺纹也可是间歇配置的突起群或如螺旋状且间歇配置的突起群 那样起到与螺纹牙相同作用的结构,旋合突起也可是连续的螺纹牙。

    关 键  词:
    棒状体 推出 容器
      专利查询网所有文档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0条评论

    还可以输入200字符

    暂无评论,赶快抢占沙发吧。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棒状体推出容器.pdf
    链接地址:https://www.zhuanlichaxun.net/p-7621129.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17-2018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