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厨房电器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烹饪设备。
背景技术
目前,市售的如电炖锅等烹饪设备产品中,如图1所示,内胆120与外锅110为可拆卸的装配结构,将内胆120装入外锅110时,不可避免地受到使用者放入方式的影响,使内胆120倾斜进入外锅110,这时,由于内胆120与位于外锅110中的发热盘130以一定的接触角θ0接触,使得两者在A点处的接触面积过小、相互之间的接触应力过大,容易致使内胆120和/或发热盘130受损。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至少之一,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烹饪设备。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烹饪设备,包括:外锅;发热盘,位于所述外锅中;内胆,能被装入所述外锅中,或被从所述外锅中取出,其中,所述内胆的侧表面与所述外锅的侧表面之间的间隙w、所述内胆与所述发热盘表面的接触角θ、所述发热盘表面距所述外锅锅口的距离h及所述外锅的内径D满足:且θ≤15°。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烹饪设备,基于上述公式中w、D及h之间的关系,通过控制w、D及h这几个参数的取值,可以确保内胆在装入外锅时,内胆与发热盘表面之间的接触角θ的最大值小于或等于15°,如此可以避免内胆与发热盘表面的接触面积过小、两者接触应力的峰值过大的问题,防止内胆与发热盘受损。
更具体而言,所述的接触角θ具体指示内胆在装入外锅过程中与发热盘表面的最大接触角。
另外,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上述实施例中的烹饪设备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θ≤10°。
在本方案中,基于上述公式中w、D及h之间的关系,通过控制w、D及h这几个参数的取值,以进一步限定内胆与发热盘表面之间的接触角θ的最大值小于或等于10°,这样可以确保内胆与发热盘之间至少保持面接触,解决内胆与发热盘,尤其是内胆与红外线盘之间由于接触角度过大、接触面积过小而造成局部应力超载导致发热盘损坏的问题。
更优选地,内胆与发热盘表面之间的接触角θ的最大值小于或等于8°。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w≤10mm。
在本方案中,可以理解的是,内胆与外锅的侧表面之间的间隙设计得过宽时,由于内胆在外锅中的活动裕量较大,使得内胆与发热盘表面的接触角度受使用者放入方式的影响相对增大,此处,基于上述公式中w、D及h之间的关系,通过控制内胆的侧表面与外锅的侧表面之间的间隙w小于或等于10mm,可以进一步限制内胆在装入过程中与发热盘表面的接触角大小,以相应控制内胆在外锅中的活动裕量在一定范围,更有利于防止内胆与发热盘的接触角超过15°甚防止其超过10°,避免内胆与发热盘接触应力的峰值过大的问题,对两者起到保护作用。
更优选地,所述w为5mm~10mm,以便于内胆装入外锅中。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D为170mm~270mm,和/或所述h为75mm~205mm。
在本方案中,将控制D为170mm~270mm,和/或h为75mm~205mm,以在套用上述公式时,更能够确保将内胆与发热盘表面之间的接触角θ的最大值限定在15°内,确保满足对内胆和发热盘的防护效果。
当然,以上仅是本设计的优选技术方案,本方案并不局限于此,为确保实现将上述公式中的θ的最大值限定在小于或等于15°,例如设置θ为10°或8°,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具体需求将D的数值在170mm~270mm的区间外做适当微调,和/或将h的数值在75mm~205mm的区间外做适当微调,在此就不再对其进行一一列举了,但在不脱离本设计构思的前提下均属于本方案的保护范围内。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内胆的外径d与所述h、所述D及所述θ满足:
在本方案中,基于上述公式中d、D及h之间的关系,可在确保将θ的最大值限定在小于或等于15°的前提下,对规则形状的(如侧壁部位呈筒状)内胆的外径d进行设计,当然,本方案也并不局限于此,针对内胆为非规则形状结构的方案,本方案也可将d值可理解为内胆的侧壁部位的最大宽度尺寸。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内胆包括侧壁、底壁及与所述侧壁及所述底壁过渡连接的弧形壁,其中,所述θ>0°时,所述弧形壁与所述发热盘接触。
在本方案中,设置内胆的侧壁与底壁之间由弧形壁过渡连接,这样可以避免在内胆上出现如尖角等突变结构,以此可进一步降低内胆与发热盘之间的接触应力的峰值,防止两者冲击损坏。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发热盘固定安装在所述外锅中;或所述烹饪设备还包括浮动连接装置,所述发热盘通过所述浮动连接装置与所述外锅连接,使所述发热盘能在所述外锅中浮动。
在本方案中,设置发热盘固定安装在外锅中,通过基于上述公式中w、D及h之间的关系,实现限定内胆与发热盘的接触角小于或等于15°,以确保发热盘与内胆之间具有一定的接触面积,由此,即便发热盘与内胆之间出现刚性碰撞,也可防止内胆与发热盘出现碰撞损坏的问题;或,设置发热盘通过浮动连接装置与外锅连接,使发热盘能在外锅中浮动,可以理解的是,在内胆随发热盘下浮的过程中,不但可以对发热盘与内胆之间的碰撞进行缓冲,以延长接触时间、减小冲击能量,同时,使内胆的放置方向由倾斜状态被逐渐纠正到沿外锅轴线的竖直状态上,从而使接触角θ逐渐减小、内胆与发热盘之间的接触面积逐渐增大,进一步减小两者的局部接触应力的峰值,防止局部应力过大致使两者碰撞损坏。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发热盘包括微晶玻璃板,所述内胆与所述微晶玻璃板接触。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发热盘为红外线盘。
优选地,所述烹饪设备为电炖锅。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现有烹饪设备局部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所述烹饪设备局部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所述烹饪设备局部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1中的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10外锅,120内胆,130发热盘;
其中,图2和图3中的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210外锅,220内胆,221侧壁,222底壁,223弧形壁,230发热盘,231微晶玻璃板,232托盘,233隔热件,234红外辐射件,240紧固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下面参照图2和图3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所述烹饪设备。
如图2和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烹饪设备,包括:外锅210、发热盘230和内胆220。
具体地,发热盘230位于外锅210中;内胆220能被装入外锅210中,或被从外锅210中取出,其中,内胆220的侧表面与外锅210的侧表面之间的间隙w、内胆220与发热盘230表面的接触角θ、发热盘230表面距外锅210锅口的距离h及外锅210的内径D满足:
且θ≤15°。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烹饪设备,基于上述公式中w、D及h之间的关系,通过控制w、D及h这几个参数的取值,可以确保内胆220在装入外锅210时,内胆220与发热盘230表面之间的接触角θ的最大值小于或等于15°,如此可以避免内胆220与发热盘230表面的接触面积过小、两者接触应力的峰值过大的问题,防止内胆220与发热盘230受损。
更具体而言,所述的接触角θ具体指示内胆220在装入外锅过程中与发热盘230表面的最大接触角,基于一定的D及h,以使得所述的w为一个确切的区间段。
例如,设置R=220mm、h=105mm、θ=10°,根据公式得到即得到w≤7.7mm的确切取值区间;
或如,设置R=220mm、h=105mm、θ=15°,根据公式得到即得到w≤10.68mm的确切取值区间。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θ≤10°,本方案中,基于上述公式中w、D及h之间的关系,通过控制w、D及h这几个参数的取值,以进一步限定内胆220与发热盘230表面之间的接触角θ的最大值小于或等于10°,这样可以确保内胆220与发热盘230之间至少保持面接触,解决内胆220与发热盘230,尤其是内胆220与红外线盘之间由于接触角度过大、接触面积过小而造成局部应力超载导致发热盘230损坏的问题。
更优选地,内胆220与发热盘230表面之间的接触角θ的最大值小于或等于8°。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w≤10mm,可以理解的是,内胆220与外锅210的侧表面之间的间隙设计得过宽时,由于内胆220在外锅210中的活动裕量较大,使得内胆220与发热盘230表面的接触角度受使用者放入方式的影响相对增大,此处,基于上述公式中w、D及h之间的关系,通过控制内胆220的侧表面与外锅210的侧表面之间的间隙w小于或等于10mm,可以进一步限制内胆220在装入过程中与发热盘230表面的接触角大小,以相应控制内胆220在外锅210中的活动裕量在一定范围,更有利于防止内胆220与发热盘230的接触角超过15°甚防止其超过10°,避免内胆220与发热盘230接触应力的峰值过大的问题,对两者起到保护作用。更优选地,所述w为5mm~10mm,以便于内胆装入外锅中。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公式中的D为170mm~270mm,和/或上述公式中的h为75mm~205mm。
在本方案中,将控制D为170mm~270mm,和/或h为75mm~205mm,以在套用上述公式时,更能够确保将内胆220与发热盘230表面之间的接触角θ的最大值限定在15°内,确保满足对内胆220和发热盘230的防护效果。
当然,以上仅是本设计的优选技术方案,本方案并不局限于此,为确保实现将上述公式中的θ的最大值限定在小于或等于15°,例如设置θ为10°或8°,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具体需求将D的数值在170mm~270mm的区间外做适当微调,和/或将h的数值在75mm~205mm的区间外做适当微调,在此就不再对其进行一一列举了,但在不脱离本设计构思的前提下均属于本方案的保护范围内。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内胆220的外径d与h、D及θ满足:
在本方案中,基于上述公式中d、D及h之间的关系,可在确保将θ的最大值限定在小于或等于15°的前提下,对规则形状的(如侧壁221部位呈筒状)内胆220的外径d进行设计,当然,本方案也并不局限于此,针对内胆220为非规则形状结构的方案,本方案也可将d值可理解为内胆220的侧壁221部位的最大宽度尺寸。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内胆220包括侧壁221、底壁222及与侧壁221及底壁222过渡连接的弧形壁223,其中,θ>0°时,弧形壁223与发热盘230接触。
在本方案中,设置内胆220的侧壁221与底壁222之间由弧形壁223过渡连接,这样可以避免在内胆220上出现如尖角等突变结构,以此可进一步降低内胆220与发热盘230之间的接触应力的峰值,防止两者冲击损坏。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内胆220外径为d,外锅210的内径为D,发热盘230的表面距外锅210锅口的距离为h,内胆220与红外线盘接触时的接触角为θ,为保证θ不超过10°,此处针对内胆220与外锅210的间隙w进行量化计算控制,具体地,D=h×tanθ+d×cosθ,由此,可以换转换得到d=(D-h×tanθ)/cosθ,其中,可以理解的是,内胆220作侧壁221部位作为规则筒状结构时,内胆220侧表面与外锅210侧表面之间的间隙w满足:为保证θ满足设定需求,将w=1/2(D-d)与d=(D-h×tanθ)/结合可以进一步得到式子
进一步地,将优选技术方案中外锅210的内径R取值为220mm,将发热盘230表面距外锅210锅口的距离h取值为105mm,得到这样,对于R=220mm,h=105mm的技术方案,将内胆220与外锅210的间隙w控制在7.7mm以内,可以确保无论如何将内胆220放入外锅210中,其与发热盘230表面的接触角θ皆可小于或等于10°,解决内胆220与发热盘230由于接触角θ过大而损坏的问题。
当然,本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的R=220mm、h=105mm、θ=10°及w=7.7mm的情况皆不唯一,例如,还可将具体实施例中的θ=10°替换为θ=15°,得到等,可以理解的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需求对上述数值自主选择,仅需确保其相互关系满足即可。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发热盘230固定安装在外锅210中,更具体地,例如图2所示,发热盘230通过紧固件240与外锅210固定连接,通过基于上述公式中w、D及h之间的关系,实现限定内胆220与发热盘230的接触角小于或等于15°,以确保发热盘230与内胆220之间具有一定的接触面积,由此,即便发热盘230与内胆220之间出现刚性碰撞,也可防止内胆220与发热盘230出现碰撞损坏的问题。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烹饪设备还包括浮动连接装置(图中未示出),发热盘230通过浮动连接装置与外锅210连接,使发热盘230能在外锅210中浮动。
在本方案中,设置发热盘230通过浮动连接装置与外锅210连接,使发热盘230能在外锅210中浮动,可以理解的是,在内胆220随发热盘230下浮的过程中,不但可以对发热盘230与内胆220之间的碰撞进行缓冲,以延长接触时间、减小冲击能量,同时,使内胆220的放置方向由倾斜状态被逐渐纠正到沿外锅210轴线的竖直状态上,从而使接触角θ逐渐减小、内胆220与发热盘230之间的接触面积逐渐增大,进一步减小两者的局部接触应力的峰值,防止局部应力过大致使两者碰撞损坏。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发热盘230包括微晶玻璃板231,内胆220与微晶玻璃板231接触,更具体地,发热盘230为红外线盘,该红外线盘还包括托盘232、红外辐射件234及隔热件233,微晶玻璃板231作为红外线盘的面板结构用于支撑内胆220,其中,微晶玻璃板231封闭托盘232的开口以与托盘232构造出封闭腔室,红外辐射件234位于封闭腔室内,红外辐射件234辐射出的热量可透过微晶玻璃板231辐射到内胆220表面进行加热,具有辐射效率高、升温速率快等优点,利于提升烹饪效率,隔热件233隔离在托盘232与红外辐射件234之间,可以减少发热盘230热量损失,保证产品能效。
当然,本方案并不局限于此,发热盘230还可为接触式导热盘,如热管式发热盘,或者可为非接触式的电磁发热盘,甚至设有微晶玻璃板231的电磁发热盘等。
优选地,烹饪设备为电炖锅,当然,也可运用于电饭煲、电压力锅、电蒸锅等烹饪设备中。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烹饪设备,基于上述公式中w、D及h之间的关系,通过控制w、D及h这几个参数的取值,可以确保内胆在装入外锅时,内胆与发热盘表面之间的接触角θ的最大值小于或等于15°,如此可以避免内胆与发热盘表面的接触面积过小、两者接触应力的峰值过大的问题,防止内胆与发热盘受损。
在本实用新型中,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相连”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