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30

拉链用拉头.pdf

  • 上传人:le****a
  • 文档编号:7593606
  • 上传时间:2019-10-19
  • 格式:PDF
  • 页数:30
  • 大小:1.62MB
  •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080069016.8

    申请日:

    20100910

    公开号:

    CN103096749B

    公开日:

    20150909

    当前法律状态:

    有效性:

    有效

    法律详情:

    IPC分类号:

    A44B19/30

    主分类号:

    A44B19/30

    申请人:

    YKK株式会社

    发明人:

    槻庆一,山岸宏次

    地址:

    日本东京都

    优先权:

    JP2010065645W

    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市金杜律师事务所

    代理人:

    陈伟

    PDF完整版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拉链用拉头。本发明的带停止机构的拉头(1)具有在上翼板(11)上立起有第一以及第二柱部(11a、11c)的拉头主体(10)、拉攀(20、60)、和板簧部件(30、40、50、70),板簧部件(30、40、50、70)具有:与第一柱部(11a)抵接而被限制向上方的移动的第一限制部;和与第二柱部(11c)抵接而被限制向上方的移动的第二限制部,所述第一以及第二限制部在拉攀(20、60)的倾斜角度α为0°时,配置在从第一以及第二柱部(11a、11c)分别离开的位置上,所述第一限制部的配置关系为,在倾斜角度α为0°<α<180°的范围内时,或者所述拉攀(20、60)的所述枢轴部(22、62)从所述上翼板(11)离开的状态时,所述第一限制部与第一柱部(11a)抵接而被限制向上方的移动。由此,即使板簧部件(30、40、50、70)被拉攀(20、60)抬起,也能够将板簧部件(30、40、50、70)的弹性变形抑制得较小,而能够有效地抑制板簧部件(30、40、50、70)的劣化。

    权利要求书

    1.一种拉链用拉头,是带有停止机构的拉链用拉头(1、2、3、4),其具有:使上翼板(11)和下翼板(12)的前端部通过引导柱(13)连结的拉头主体(10);具有枢轴部(22、62)的拉攀(20、60);和折曲的板簧部件(30、40、50、70),所述上翼板(11)具有:形成在所述拉头主体(10)的后口侧的爪孔(11e);与所述爪孔(11e)相比在前方侧立起的第一柱部(11a);和与所述第一柱部(11a)相比在后方侧立起的第二柱部(11c),所述板簧部件(30、40、50、70)具有:从上方按压所述拉攀(20、60)的所述枢轴部(22、62)的基板部(31、41、51、71);从所述基板部(31、41、51、71)的后端延伸的停止爪部(33、43、53、73);和从所述基板部(31、41、51、71)向下方延伸的舌片部(35、45、55、75),且通过所述拉攀(20、60)的转动,以能够将所述停止爪部(33、43、53、73)在所述拉头主体(10)的链牙引导路(15)中插拔的方式与所述拉头主体(10)嵌接,所述拉链用拉头的特征在于,所述板簧部件(30、40、50、70)具有:配置在所述舌片部(35、45、55、75)上,且与所述第一柱部(11a)抵接而被限制向上方的移动的第一限制部;和与所述基板部(31、41、51、71)的所述舌片部(35、45、55、75)相比配置在所述停止爪部(33、43、53、73)侧,且与所述第二柱部(11c)抵接而被限制向上方的移动的第二限制部,在将与所述拉攀(20、60)的后方倒伏时的所述上翼板(11)的上表面相对的、所述拉攀(20、60)的倾斜角度α作为0°的情况下,所述第一限制部以及第二限制部在所述倾斜角度α为0°时,配置在从所述第一柱部(11a)以及第二柱部(11c)分别离开的位置上,所述第一限制部以如下的关系配置:在所述拉攀(20、60)的所述倾斜角度α为0°<α<180°的范围内时,或者所述拉攀(20、60)的所述枢轴部(22、62)处于从所述上翼板(11)离开的状态时,所述第一限制部与所述第一柱部(11a)抵接而限制向上方的移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拉链用拉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限制部以如下的关系配置:在所述拉攀(20、60)被操作,而使所述板簧部件(30、50、70)的所述基板部(31、51、71)从所述第一限制部与第一柱部(11a)抵接而被限制向上方的移动的状态被进一步地抬起时,所述第二限制部与所述第二柱部(11c)抵接而被限制向上方的移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拉链用拉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限制部以如下的关系配置:在所述拉攀(20、60)被操作,而所述第一限制部与所述第一柱部(11a)抵接而被限制向上方的移动的同时,所述第二限制部与所述第二柱部(11c)抵接而被限制向上方的移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拉链用拉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柱部(11a)以及第二柱部(11c)的前端部以折曲的方式形成,在所述舌片部(35、45、55、75)上开口有第一窗部(36、46、56、76),与所述基板部(31、41、51、71)的所述舌片部(35、45、55、75)相比,在所述停止爪部(33、43、53、73)侧开口有第二窗部(37、47、57、77),所述第一柱部(11a)以及所述第二柱部(11c)的前端部分别游隙地穿插到所述板簧部件(30、40、50、70)的所述第一窗部(36、46、56、76)以及第二窗部(37、47、57、77)中,所述第一限制部以及第二限制部分别通过所述第一窗部(36、46、56、76)的下侧开口缘(36a、46a、56a、76a)以及第二窗部(37、47、57、77)的下侧开口缘(37a、47a、57a、77a)而构成。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拉链用拉头,其特征在于,所述板簧部件(30、40、50、70)通过屈服强度为1500N以上的不锈钢而构成。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拉链用拉头,其特征在于,所述板簧部件(30、40、50、70)通过硬度为430Hv以上且500Hv以下的不锈钢而构成。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拉链用拉头,其特征在于,所述板簧部件(30、40、50、70)具有1.005以下的透磁率。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有停止机构的拉链用拉头,尤其涉及具有停止爪 部的板簧部件利用弹性来与拉头主体嵌接的拉头。

    背景技术

    以往,拉链安装在各种服装类和提包类的开口部上,通过对配 置在同一拉链上的拉头进行滑动操作,能够使左右的链牙列啮合或 者分离而将开口部开闭。另外,作为使用在拉链中的拉头还公知有 一种具有停止机构的拉头,该停止机构能够在使拉头停止在链牙列 上的任意位置上时,将该拉头在停止位置上保持。

    例如,在日本特开2005-176910号公报(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 带有上述那样的停止机构的拉头100。如图13所示,该专利文献1 所记载的拉头100由拉头主体90、拉攀110以及板簧部件80这三个 部件构成。

    拉攀110具有:在拉头100的操作时成为用手指捏持的部分的 拉攀主体部111;和配置在拉攀主体部111的一端部上,且截面为凸 轮形状的枢轴部112。在专利文献1的情况下,拉攀110的枢轴部 112以在使拉攀110倒伏于拉头主体90的后口侧时,相对于拉攀主 体部111向下方偏倚的方式配置。

    专利文献1的板簧部件80呈纵截面折曲为大致C字状的形态, 具有中间基板部81、从中间基板部81的前端延伸的垂下片部82、 和从中间基板部81的后端向下方延伸的停止爪部83。另外,在中间 基板部81上开口有上表面窗部84,并且从该上表面窗部84的后侧 开口缘向前方延伸有向下倾斜的舌片部85。在该舌片部85上开口有 第一窗部86,从中间基板部81到停止爪部83开口有第二窗部87。 而且,在垂下片部82的前端部上配置有沿宽度方向鼓出的未图示的 突起部。

    专利文献1的拉头主体90以使上翼板91和下翼板92的前端部 通过连结柱93连结的方式构成。在该拉头主体90的前端,以将连 结柱93夹在中间的方式配置有左右的肩口,在拉头主体90的后端 配置有后口,在上下翼板91、92之间形成有将左右的肩口的后口连 通的链牙引导路95。

    上翼板91具有在前端部立起的第一柱部91a、和与第一柱部91a 相比在后方位置立起的第二柱部91b,并且,在第一柱部91a的后方 侧附近设有,供板簧部件80的舌片部85插入的插入孔91c,在第二 柱部91b的后方侧附近设有,供板簧部件80的停止爪部83插入的 爪孔91d。另外,第一柱部91a的前端部具有:配置在宽度方向的中 央部的突出部91e;和配置在同一突出部91e的左右两侧,且与板簧 部件80的舌片部85抵接的未图示的抵接部。在该情况下,抵接部 的前端面配置为相对于上翼板91的上表面正交的朝向。

    另外,在同一拉头主体90的前端部(引导柱的前面侧),配置 有供板簧部件80的垂下片部82嵌入的前端槽部96,在前端槽部96 内的下端部上向着前方突出设置有,将垂下片部82的上述突起部卡 定的未图示的卡定部。

    在对具有上述部件的拉头100进行组装的情况下,在将拉攀110 的枢轴部112载置于上翼板91的上表面之后,将板簧部件80的舌 片部85以及停止爪部83分别插入至上翼板91的插入孔91c以及爪 孔91d中。接着,一边使板簧部件80的舌片部85与配置在上翼板 91上的第一柱部91a的抵接部压接,一边使板簧部件80的垂下片部 82嵌入至拉头主体90的前端槽部96中,进而,通过一边使板簧部 件80弹性变形一边将垂下片部82向下方按压,而使垂下片部82的 突起部与拉头主体90的卡定部卡合。由此,使板簧部件80与拉头 主体90嵌接,且组装成图13所示的拉头100。

    在这样地组装的专利文献1的拉头100中,在使拉攀110向后 口侧(后方侧)倒伏的情况下,板簧部件80的停止爪部83进入到 拉头主体90的链牙列引导路95内。由此,在使用同一拉头100来 构成拉链的情况下,通过使拉攀110向后方侧倒伏,而使停止爪部 83插入至链牙列的拉链链牙之间,从而锁定,由此,能够相对于链 牙列而将拉头100在停止位置保持。

    另外,在使拉头100的拉攀110相对于上翼板91的上表面立起 的情况下,通过拉攀110的枢轴部112使板簧部件80的中间基板部 81以抵抗同一板簧部件80的弹力的方式向上方抬起,由此,能够使 板簧部件80的垂下片部82中的弯曲部分弹性变形,并且,能够使 停止爪部83从链牙引导路95中退避。由此,能够使拉头100相对 于链牙列自由地滑动。

    而且,在使拉攀110向肩口侧(前方侧)倒伏的情况下,由于 拉攀110的枢轴部112相对于拉攀主体部111偏倚,所以能够维持 板簧部件80的中间基板部81被拉攀110的枢轴部112抬起的状态, 且能够使拉头100自由地滑动。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5-176910号公报

    在专利文献1记载的拉头100中,如上述那样地,使板簧部件 80的舌片部85与上翼板91的第一柱部91a压接,并且,通过使板 簧部件80的垂下片部82与配置在拉头主体90的前端槽部96上的 卡定部卡合,而利用板簧部件80的弹力来使板簧部件80与拉头主 体90嵌接。

    这样的专利文献1的拉头100为了即使例如拉攀110被拉拽, 也能够防止板簧部件80从拉头主体90中脱离,而构成为,能够将 配置在上翼板91上的第二柱部91b的前端部游隙地穿插至板簧部件 80的第二窗部87中,并且,能够使在板簧部件80上开口的第二窗 部87的下侧开口缘与配置在上翼板91上的第二柱部91b的前端部 下表面抵接。

    即,在专利文献1的拉头100中,例如在拉攀110被强力拉拽 使得拉攀110的枢轴部112从上翼板91的上表面离开,而使板簧部 件80向上方被抬起时,能够使板簧部件80的第二窗部87的下侧开 口缘与第二柱部91b的前端部下表面抵接。由此,在专利文献1的 拉头100中,由于能够限制板簧部件80被抬起的高度,所以能够防 止板簧部件80从拉头主体90中脱离。

    但是,在例如安装在服装类等上的拉链中,在衣服瘦小等的情 况下,每次将拉链闭合时,都要将拉头的拉攀强力地拉拽,而使拉 头向使左右的链牙列啮合的方向滑动。

    但是,虽然在安装于如这样的服装类中的拉链上使用有专利文 献1的拉头100的情况下,使板簧部件80的第二窗部87的下侧开 口缘与第二柱部91b的前端部下表面抵接,由此能够防止板簧部件 80从拉头主体90中脱离,但例如在拉攀110从板簧部件80的第二 窗部87的下侧开口缘与第二柱部91b抵接的状态被更强力地拉拽的 情况下,板簧部件80从拉攀110的枢轴部112受到应力,而使板簧 部件80中的垂下片部82的弯曲部分大幅弹性变形,则会在同一弯 曲部分上产生过度的变形。

    这样,若由于在拉头100的操作(尤其闭合操作)中拉攀110 被强力地拉拽,使得在板簧部件80的上述弯曲部分上反复产生较大 的变形,则加快了板簧部件80的劣化,其结果为,导致拉头100的 停止机构变得无法正常工作,或另外,导致板簧部件80塑性变形而 从拉头主体90中脱离。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以往的课题而做出的,其具体的目的在于, 提供一种带停止机构的拉链用拉头,即使在拉攀被强力拉拽的操作 反复进行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板簧部件劣化并维持停止机构的正 常工作,且能够在长期范围内稳定使用。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通过本发明提供的拉链用拉头是带有停止 机构的拉链用拉头,作为基本结构而具有:使上翼板和下翼板的前 端部被引导柱连结的拉头主体;具有枢轴部的拉攀;和折曲的板簧 部件,所述上翼板具有:形成在所述拉头主体的后口侧的爪孔;与 所述爪孔相比在前方侧立起的第一柱部;和与所述第一柱部相比在 后方侧立起的第二柱部,所述板簧部件具有:从上方按压所述拉攀 的所述枢轴部的基板部;从所述基板部的后端延伸的停止爪部;和 从所述基板部向下方延伸的舌片部,且通过所述拉攀的转动,以能 够将所述停止爪部在所述拉头主体的链牙引导路中插拔的方式与所 述拉头主体嵌接,其最主要的特征在于,所述板簧部件具有:配置 在所述舌片部上,且与所述第一柱部抵接而被限制向上方的移动的 第一限制部;和与所述基板部的所述舌片部相比配置在所述停止爪 部侧,且与所述第二柱部抵接而被限制向上方的移动的第二限制部, 在将与所述拉攀的后方倒伏时的所述上翼板的上表面相对的、所述 拉攀的倾斜角度α作为0°的情况下,所述第一限制部以及第二限制 部在所述倾斜角度α为0°时,配置在从所述第一柱部以及第二柱部 分别离开的位置上,所述第一限制部以如下的关系配置:在所述拉 攀的所述倾斜角度α为0°<α<180°的范围内时,或者所述拉攀的 所述枢轴部从所述上翼板离开的状态时,所述第一限制部与所述第 一柱部抵接而被限制向上方的移动。

    在本发明的拉链用拉头中,优选为,所述第二限制部以如下的 关系配置:在所述拉攀被操作,而使所述板簧部件的所述基板部从 所述第一限制部与第一柱部抵接而被限制向上方的移动的状态被进 一步地抬起时,所述第二限制部与所述第二柱部抵接而被限制向上 方的移动。

    另外,也可以为,所述第二限制部以如下的关系配置:在所述 拉攀被操作,而所述第一限制部与所述第一柱部抵接而被限制向上 方的移动的同时,所述第二限制部与所述第二柱部抵接而被限制向 上方的移动。

    在本发明的拉链用拉头中,优选为,所述第一柱部以及第二柱 部的前端部以折曲的方式形成,在所述舌片部上开口有第一窗部, 与所述基板部的所述舌片部相比,在所述停止爪部侧开口有第二窗 部,所述第一柱部以及所述第二柱部的前端部分别游隙地穿插到所 述板簧部件的所述第一窗部以及第二窗部中,所述第一限制部以及 第二限制部分别通过所述第一窗部的下侧开口缘以及第二窗部的下 侧开口缘而构成。

    在这样的本发明的拉链用拉头中,优选为,所述板簧部件通过 屈服强度为1500N以上的不锈钢而构成。另外,优选为,所述板簧 部件通过硬度为430Hv以上且500Hv以下的不锈钢而构成。另外, 优选为,所述板簧部件具有1.005以下的透磁率。

    发明的效果

    在本发明的拉链用拉头中,拉头主体的上翼板具有:形成在拉 头主体的后口侧的爪孔;与爪孔相比在前方侧立起的第一柱部;和 与第一柱部相比在后方侧立起的第二柱部。同一拉头的板簧部件具 有:从上方按压拉攀的枢轴部的基板部;从基板部的后端延伸的停 止爪部;从基板部向下方延伸的舌片部;配置在舌片部,且与第一 柱部抵接而被限制向上方的移动的第一限制部;和与基板部的舌片 部相比配置在停止爪部侧,且与第二柱部抵接而被限制向上方的移 动的第二限制部,而且,通过拉攀的转动以能够将停止爪部在拉头 主体的链牙引导路中插拔的方式与拉头主体嵌接。

    另外,同一拉头构成为,将与拉攀的后方倒伏时(向后口侧的 倒伏时)的上翼板的上表面相对的、拉攀的倾斜角度α作为0°的情 况下,第一以及第二限制部在倾斜角度α为0°时,配置在从第一以 及第二柱部分别离开的位置上。这样,在拉攀的倾斜角度α为0°时, 板簧部件的第一以及第二限制部根据设在第一以及第二柱部之间的 间隙,而例如即使在拉头主体和板簧部件中产生部件尺寸的误差, 也能够使板簧部件与拉头主体不会钩挂地顺畅嵌接,而使拉头稳定 地组装。

    而且,同一拉头在拉攀的倾斜角度α为0°<α<180°的范围内 时,或者在拉攀的枢轴部从上翼板离开的状态时,第一限制部以与 第一柱部抵接而被限制向上方的移动的关系配置。这样,只要在拉 攀被操作而使拉攀的倾斜角度α处于0°<α<180°的范围内时,或 者在基于拉攀被强力拉拽等而使拉攀的枢轴部从上翼板离开的状态 时,拉头以使配置在舌片部上的第一限制部与第二柱部抵接而被限 制向上方的移动的方式构成,就能够通过第一限制部与第二柱部的 抵接来限制板簧部件被抬起的高度,从而能够确实地防止板簧部件 从拉头主体中脱离。

    特别地,在本发明的拉头中,因为在通过拉攀的枢轴部而使板 簧部件的基板部以抵抗同一板簧部件的弹力的方式向上方被抬起的 情况下,主要地板簧部件的基板部(尤其,基板部的前端部分)会 弹性变形,所以通过使第二限制部在与供拉攀的枢轴部抵接的板簧 部件的部分相比离板簧部件的弯曲部分近的前方侧的位置上,与第 一柱部抵接,而能够有效地抑制板簧部件的该弯曲部分中的弹性变 形量。

    由此,本发明的拉头与例如上述专利文献1那样地,使板簧部 件在与供拉攀的枢轴部抵接的部分相比后方侧的位置上与第二柱部 的前端部下表面抵接的以往的拉头相比,能够在通过拉攀的枢轴部 使板簧部件被抬起时,将板簧部件的弯曲部分中的弹性变形(形变) 抑制得较小,且能够相对于来自拉攀的拉拽应力而更稳定地承受。

    该结果为,即使在拉头中拉攀被强力拉拽的操作被反复进行, 也能够通过使第一限制部向上方的移动被限制,而有效抑制板簧部 件的劣化,不会产生停止机构无法正常工作那样的不良情况(例如, 锁定不良等),和板簧部件从拉头主体中脱离那样的不良情况,从 而能够在长期范围内稳定使用的拉头。

    在这样的本发明的拉头中,第二限制部在从拉攀被操作而第一 限制部与第一柱部抵接且向上部的移动被限制的状态,使板簧部件 的基板部被进一步地抬起时,以与第二柱部抵接而被限制向上方的 移动的关系配置,由此,基于拉攀从第一限制部与第一柱部抵接的 状态被强力拉拽,也能够防止板簧部件的基板部被抬起为规定的高 度以上。由此,能够防止在板簧部件中产生较大的变形,并更有效 地抑制板簧部件的劣化,并且还能够防止板簧部件塑性变形。

    另一方面,在本发明中也可以为,第二限制部以拉攀被操作而 第一限制部与第一柱部抵接且向上方的移动被限制,同时与第二柱 部抵接而被限制向上方的移动的关系配置。由此,因为也能够在通 过拉攀的枢轴部使板簧部件被抬起时,更确实地将板簧部件的变形 抑制得较小,所以能够有效地抑制板簧部件的劣化,而且还能够防 止板簧部件塑性变形。

    在本发明的拉头中,第一以及第二柱部的前端部以折曲的方式 形成。另外,在舌片部上开口有第一窗部,并且与基板部的舌片部 相比在停止爪部侧,从基板部到停止爪部开口有第二窗部,第一以 及第二柱部的前端部分别游隙地穿插至这些第一以及第二窗部中。 而且,第一以及第二限制部分别通过第一以及第二窗部的下侧开口 缘而构成。

    这样,通过构成有第一以及第二限制部,而在第一限制部、即 第一窗部的下侧开口缘与第一柱部的前端部下表面抵接时,能够确 实地限制具有第一限制部的舌片部向上方移动,而能够有效地抑制 板簧部件的基板部向上方被抬起。另外,在第二限制部、即第二窗 部的下侧开口缘与第二柱部的前端部下表面抵接时,能够确实地限 制具有第二限制部的舌片部向上方移动,而能够有效地抑制板簧部 件的基板部与第一限制部一同地向上方被抬起。

    另外,在本发明的拉链用拉头中,板簧部件由屈服应力为1500N 以上的不锈钢而构成。由此,通过使板簧部件的屈服应力为1500N 以上,而能够在拉攀被强力拉拽时、和对板簧部件施加有冲击力时 等,防止板簧部件塑性变形,从而能够防止产生锁定不良等的停止 机构的不良情况。此外,在该情况下还优选为,为了将板簧部件以 稳定为规定的形状的方式冲压成型,而使成为板簧部件的不锈钢的 屈服应力在1800N以下,尤其在1700N以下。

    而且,在同一拉头中,板簧部件有硬度为430Hv以上且500Hv 以下的不锈钢而构成。通过使板簧部件的硬度为430Hv以上,而能 够稳定地得到1500N以上的屈服强度。另外,只要板簧部件30的硬 度为500Hv以下,则在对不锈钢的板材进行冲压加工时,就不会产 生模具的破损等而能够将板簧部件稳定地成型,从而不会对模具的 寿命产生不良影响。

    另外,在同一拉头中,板簧部件具有1.005以下的透磁率。一般 地,在安装有拉链的衣服等的穿着产品中,在穿着产品的缝制工序 进行之后,会进行检测工序,通过利用磁力的探针器来检测在缝制 时混入的断针。在该情况下,对使用在拉链中的拉头要求与探针器 相对应,使得在上述检测工序中不会使检针器将拉头的板簧部件作 为断针而错误地检测出来。因此,在本发明中,通过使板簧部件的 透磁率为1.005以下,而能够防止探针器将拉头的板簧部件检测出 来,且能够构成与探针器相对于的拉头。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一的拉链用拉头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构成同一拉头的板簧部件的立体部。

    图3是在同一拉头中使拉攀向后口侧倒伏时的俯视图。

    图4是图3所示的Ⅲ-Ⅲ线剖视图。

    图5是表示在同一拉头中操作拉攀使其转动时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6是表示在同一拉头中拉拽拉攀使枢轴部从上翼板的上表面 离开时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7是表示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二的拉链用拉头中,使拉攀向后 口侧倒伏时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8是表示在同一拉头中操作拉攀使其转动时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9是表示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三的拉链用拉头中,操作拉攀使 其转动时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10是表示在本发明的实施例四的拉链用拉头中,使拉攀向后 口侧倒伏时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11是表示在同一拉头中操作拉攀使其转动时的状态的剖视 图。

    图12是在同一拉头中使拉攀向肩口侧倒伏时的剖视图。

    图13是表示以往的拉链用拉头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列举实施例并参照附图来具体说明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 式。此外,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以下所说明的各实施例,只要具有实 质上与本发明为相同的结构,且起到同样的作用效果,就能够进行 各种变更。

    实施例一

    图1是表示本实施例一的拉链用拉头的立体图,图2是表示构 成同一拉头的板簧部件的立体部。另外,图3是在同一拉头中使拉 攀向后口侧倒伏时的俯视图,图4是图3所示的Ⅲ-Ⅲ线剖视图。

    此外,在以下说明中,将拉头的滑动方向(长度方向)规定为 前后方向,尤其,将配置有拉头的肩口一侧作为前方,将配置有拉 头的后口一侧作为后方。另外,将拉头的宽度方向规定为左右方向。 而且,将拉头的上下翼板相对的方向(高度方向)规定为上下方向, 尤其,相对于拉头主体将配置有拉攀一侧作为上方,将其相反侧作 为下方。

    另外,在同一拉头中,相对于上翼板的上表面的拉攀的倾斜角 度α在使拉攀向后口侧(后方侧)倒伏时的情况下规定为0°,在使 拉攀向肩口侧(前方侧)倒伏时的情况下规定为180°,在使拉攀沿 相对于上翼板的上表面正交的方向立起时规定为90°。

    本实施例一的拉链用拉头1具有基于后述的停止爪部33而构成 的停止机构,主要用于安装在例如牛仔服那样的服装或提包类等上 的拉链中。同一拉头1由拉头主体10、能够转动地安装在拉头主体 10上的拉攀20、以及与拉头主体10嵌接的板簧部件30这三个部件 构成。在该情况下,拉头主体10和拉攀20通过对铜锌合金等的金 属制板材进行冲压加工而制造。

    本实施例一的拉头主体10具有上翼板11、下翼板12、在前端 部将上下翼板11、12连结的引导柱13、和配置在上下翼板11、12 的左右侧缘部上的上下凸缘部14。另外,在拉头主体10的后端配置 有后口,在拉头1的前端侧且在引导柱13的左右两侧配置有肩口。 而且,在拉头主体10的上下翼板11、12之间配置有,将后口和左 右的肩口连通的大致Y字状的链牙引导路15。

    在同一拉头主体10的上翼板11上配置有:在上翼板11的前端 部突出设置的第一柱部11a;以将第一柱部11a的基端部(上翼板 11侧的端部)包围的方式,从上翼板11的上表面隆起的支承台部 11b;和与第一柱部11a相比在后方位置上突出设置的第二柱部11c。

    另外,在上翼板11中的第一柱部11a的基端部后方侧上,穿插 设置有供板簧部件30的后述的舌片部35插入的插入孔11d,在第二 柱部11c的基端部后方侧上,穿插设置有供板簧部件30的后述的停 止爪部33插入的爪孔11e。

    上述第一柱部11a从上翼板11的上表面向上方立起,且前端部 侧形成为向后方折曲的钩状。另外,如图3所示,第一柱部11a的 前端部具有:配置在宽度方向的中央部上的突出部11f;和配置在同 一突出部11f的左右两侧,且与板簧部件30的舌片部35抵接的抵接 部11g。

    在该情况下,抵接部11g的前端面配置为,相对于上翼板11的 上表面正交的朝向。上述支承台部11b配置在第一柱部11a的前方 侧和左右侧方,并构成为,在将板簧部件30与拉头主体10嵌接时, 对同一板簧部件30的后述的基板部31进行支承。

    上述第二柱部11c在插入孔11d与爪孔11e之间的位置上,以从 上翼板11的上表面向后方倾斜的方式立起,且前端部侧以与上翼板 11的上表面大致平行的方式形成为向后方折曲的钩状。穿插设置在 上翼板11上的插入孔11d以及爪孔11e从上翼板11的上表面贯穿 至链牙引导路15。另外,插入孔11d以及爪孔11e的宽度方向的尺 寸设定为,能够供板簧部件30的舌片部35以及停止爪部33分别插 入的大小。

    另外,在拉头主体10的前端部上,沿上下方向凹设有前端槽部 16。该前端槽部16以使其槽宽度(前端槽部16内的左右壁面间的 间隔)从前端槽部16的底面向着前方逐渐增加的方式配置在左右的 肩口之间。另外,在同一前端槽部16内配置有:从前端槽部16的 底面向着前方突出为大致直角三角形状的左右一对的第一卡定部 16a;和在左右的第一卡定部16a之间,以与第一卡定部16a相比使 从底面的突出高度降低的方式突出的第二卡定部16b。

    而且,在前端槽部16的下端设有下壁部16c,该下壁部16c的 下表面沿着下翼板12的下表面形成。由此,在使拉头1滑动时,即 使在拉头1的下翼板12侧具有障碍物(例如衣服的材料等),也能 够防止拉头1的前端槽部16与障碍物钩挂,而顺畅地进行拉头1的 滑动操作。

    本实施例一的拉攀20具有在拉头1的操作时成为用手指捏持的 部分的拉攀主体部21;和配置在拉攀主体部21的一端部上,且截面 为凸轮形状的枢轴部22。另外,本实施例一的拉攀20构成为,拉攀 主体部21中的厚度方向的中心面、和枢轴部22中的厚度方向的中 心面配置在相同平面上。

    本实施例一的板簧部件30通过对Cr-Ni-Mn系不锈钢的板材进 行冲压加工,而以使纵截面具有折曲为大致C字状的形态的方式成 型。该板簧部件30具有:从上方对拉攀20的枢轴部22进行按压的 基板部31;从基板部31的前端延伸的垂下片部32;和从基板部31 的后端向下方延伸,且能够在拉头主体10的链牙引导路15中插拔 的停止爪部33。

    另外,在基板部31上开口有上表面窗部34,并且从该上表面窗 部34的后侧开口缘向前方延伸有向下倾斜的舌片部35。在该舌片部 35上开口有第一窗部36,另外,与基板部31的舌片部35相比在停 止爪部33侧,从基板部31到停止爪部33开口有第二窗部37。

    同一板簧部件30的垂下片部32与基板部31相比形成为窄宽度, 具有从基板部31延伸并向下方弯曲的弯曲部、和从弯曲部的前端直 线地垂下的前端部。另外,在垂下片部32的前端部的下端配置有向 左右方向鼓出的第一突起部32a、和向后方突出的第二突起部32b, 这些第一以及第二突起部32a、32b形成为,在使板簧部件30如后 述那样地与拉头主体10嵌接时,与突出设置在拉头主体10的前端 槽部16内的第一以及第二卡定部16a、16b分别卡定。

    另外,本实施例一的在板簧部件30上开口的第一窗部36形成 为,使第一窗部36中的宽度方向的开口尺寸设定得比突出部11f的 宽度方向的尺寸(宽度尺寸)大,使得在如后述那样地使板簧部件 30与拉头主体10嵌接而将拉头1组装的情况下,供拉头主体10的 配置在第一柱部11a上的突出部11f游隙地穿插。

    而且,第一窗部36的下侧开口缘36a在拉攀20的倾斜角度α 为0°的拉攀20的后方倒伏时、以及在倾斜角度α为180°的拉攀 20的前方倒伏时,配置在从第一柱部11a离开的位置上。另外,第 一窗部36的下侧开口缘36a在拉攀20的倾斜角度α为0°<α<180 °的范围内,优选地为30°≤α≤150°的范围内的拉攀20的操作时, 配置在与第一柱部11a的前端部(突出部11f)的下表面抵接的位置 上。因此,该第一窗部36的下侧开口缘36a作为第一限制部而发挥 功能,该第一限制部在拉攀20于上述范围内操作时与第一柱部11a 的前端部下表面抵接,且限制同一下侧卡口缘36a与该抵接位置相 比向上方移动。

    另一方面,与基板部31的上表面窗部34相比在后方侧开口的 第二窗部37形成为,使第二窗部37中的宽度方向的开口尺寸设定 得比第二柱部11c中的前端部的宽度尺寸大,使得在将拉头1组装 的情况下供第二柱部11c的前端部游隙地穿插。

    而且,第二窗部37的下侧开口缘37a在拉攀20的倾斜角度α 为0°的拉攀20的后方倒伏时、以及在倾斜角度α为180°的拉攀 20的前方倒伏时,配置在从第二柱部11c离开的位置上。另外,第 二窗部37的下侧开口缘37a在拉攀20被操作,且板簧部件30的基 板部31从第一窗部36的下侧开口缘36a与第一柱部11a抵接的状 态被进一步地抬起,而使拉攀20的枢轴部22从上翼板11的上表面 离开时,配置在与第二柱部11c的前端部下表面抵接的位置上。因 此,该第二窗部37的下侧开口缘37a作为第二限制部而发挥功能, 该第二限制部在拉攀20的枢轴部22从上翼板11的上表面离开时, 与第二柱部11c的前端部下表面抵接,且限制同一下侧开口缘37a 与该抵接位置相比向上方移动。

    尤其在本实施例一中,在拉攀20的后方倒伏时或者前方倒伏时, 相对于第一窗部36的下侧开口缘36a与第二柱部11a的前端部下表 面之间的离开距离,第二窗部37的下侧开口缘37a与第二柱部11c 的前端部下表面之间的离开距离被设定为两倍以上的大小,优选为 三倍以上的大小。

    另外,在该情况下,本实施例一的板簧部件30通过具有1500N 以上的屈服强度的不锈钢而构成。在以往的板簧部件的材质中,为 了将板簧部件容易地冲压成型为希望的形状,而一直使用具有1000N ~1200N左右的屈服强度的不锈钢,但是在本实施例一中,通过对具 有1500N以上的屈服强度的不锈钢进行冲压成型,而制造板簧部件 30。

    由此,在本实施例一的拉头1中,能够在拉攀20被强力拉拽时、 和对板簧部件30施加有冲击力时等,难以使板簧部件30塑性变形, 从而能够防止产生锁定不良等的停止机构的不良情况。另一方面, 为了将板簧部件30以稳定为规定的形状的方式冲压成型,而在构成 本实施例一的板簧部件30的不锈钢中使用具有1800N以下的屈服强 度的材料,特别地使用具有1700N以下的屈服强度的材料。

    另外,构成同一板簧部件30的不锈钢具有430Hv以上且500Hv 以下的硬度。通过使板簧部件30的硬度为430Hv以上,而能够稳定 地得到1500N以上的屈服强度。另外,只要板簧部件30的硬度为 500Hv以下,则在对不锈钢的板材进行冲压加工时,就不会产生模 具的破损等而能够将板簧部件30稳定地成型。

    而且,同一板簧部件30为了与探针器对应而以使透磁率为1.005 以下的方式构成。

    接下来,说明具有上述三个部件的拉头1的组装方法。

    首先,将拉攀20载置于拉头主体10的上翼板11的上表面侧。 此时,将拉攀20的枢轴部22插入至拉头主体10的第一柱部11a(以 及支承台部11b)和第二柱部11c之间,并且,在使拉攀20向后口 侧倒伏的状态下进行保持。

    接着,以使拉攀20的枢轴部22被板簧部件30的基板部31从 上方覆盖的方式,将板簧部件30载置于拉头主体10上。此时,将 板簧部件30的舌片部35以及停止爪部33分别插入至上翼板11的 插入孔11d以及爪孔11e中,并且将拉头主体10的第二柱部11c的 前端部游隙地穿插至板簧部件30的第二窗部37中。由此,成为如 下的状态:板簧部件30的舌片部35与拉头主体10的第一柱部11a 抵接,并且板簧部件30的垂下片部32的下端部浅浅地插入至拉头 主体10的前端槽部16中。

    接着,将板簧部件30向着拉头主体10按压。由此,板簧部件 30的舌片部35一边弹性变形一边被按下,拉头主体10的第一柱部 11a的突出部11f游隙地穿插至板簧部件30的第一窗部36中,并且 板簧部件30的舌片部35与第一柱部11a的抵接部11g抵接。而且, 拉头主体10的第一柱部11a插嵌至板簧部件30的上表面窗部34中, 并且,配置在上表面窗部34的左右两侧的侧缘部载置于拉头主体10 的支承台部11b上。

    另外同时,板簧部件30的垂下片部32一边被沿着拉头主体10 的前端槽部16引导一边被按下,垂下片部32以使垂下片部32的下 端部越过配置在拉头主体10的前端槽部16上的第一卡定部16a的 方式弹性变形。然后,通过使垂下片部32的下端部越过前端槽部16 内的第一卡定部16a,而使垂下片部32弹性复原,由此,垂下片部 32嵌入至拉头主体10的前端槽部16中而与前端槽部16的底面压 接,并且,垂下片部32的第一以及第二突起部32a、32b分别与配 置在拉头主体10的前端槽部16上的第一以及第二卡定部16a、16b 卡定。

    由此,使板簧部件30以利用弹力的方式与拉头主体10嵌接, 完成了如图3以及图4所示的本实施例一的拉头1的组装。特别地, 在本实施例一的拉头1中,由于在使拉攀20向后口侧倒伏的状态(拉 攀20的倾斜角度α为0°的状态)下,使板簧部件30与拉头主体 10嵌接,所以在拉头1的组装时,在板簧部件30的第一以及第二窗 部36、37的下侧开口缘36a、37a、与第一以及第二柱部11a、11c 的下表面之间设有间隙。由此,例如即使在拉头主体10和板簧部件 30的部件尺寸中产生误差的情况下,也能够使板簧部件30与拉头主 体10不会钩挂地顺畅嵌接,而使拉头1稳定地组装。

    而且,这样地组装的本实施例一的拉头1在如图4所示地使拉 攀20向后口侧(后方)倒伏的情况下(拉攀20的倾斜角度为0°的 情况)和使拉攀20向肩口侧(前方)倒伏的情况(拉攀20的倾斜 角度为180°的情况)下,成为如下的状态:第一以及第二窗部36、 37的下侧开口缘36a、37a分别从第一以及第二柱部11a、11c离开, 并且,板簧部件30的停止爪部33进入到拉头主体10的链牙引导路 15内(插入状态)。

    由此,在使用本实施例一的拉头来构成拉链的情况下,通过使 拉攀20向后口侧或者肩口侧倒伏,而使停止爪部33插入至链牙列 的拉链链牙之间而锁定,由此,能够相对于链牙列将拉头1在停止 位置上保持。

    另一方面,在本实施例一的拉头1中,如图5所示,在使拉攀 20的枢轴部22与上翼板11的上表面抵接的状态下,以使拉攀20 的倾斜角度α处于0°<α<180°的范围内,尤其处于30°≤α≤150 °的范围内的方式,使拉攀20从拉攀20倒伏于后口侧或者肩口侧 的状态立起地操作的情况下,通过拉攀20的截面呈凸轮形状的枢轴 部22,而使板簧部件30的基板部31以抵抗同一板簧部件30的弹力 的方式被向上方抬起。由此,使板簧部件30的垂下片部32中的弯 曲部分弹性变形,并且,能够将停止爪部33抬起而从链牙引导路15 内退避(拔出)。由此,能够使拉头1相对于链牙列自由地滑动。

    另外,在这样地使拉攀20的枢轴部22与上翼板11的上表面抵 接的状态下,拉攀20在倾斜角度α为0°<α<180°的范围内、尤 其倾斜角度α为30°≤α≤150°的范围内被操作的情况下,在本实 施例一的拉头1中,虽然板簧部件30的基板部31通过枢轴部22向 上方被抬起,但能够使第一窗部36的下侧开口缘36a(第一限制部) 与第一柱部11a的下表面抵接。由此,能够限制下侧开口缘36a向 上方移动,而抑制板簧部件30抬起得较高,且能够抑制板簧部件30 (尤其板簧部件30的弯曲部分)的变形过度地变大。

    此外,在本实施例一的拉头1中,如上述那样地,第二窗部37 的下侧开口缘37a和第二柱部11c的前端部下表面之间的离开距离 在拉攀20的后方倒伏时(或者前方倒伏时),被设定为第一窗部36 的下侧开口缘36a与第一柱部11a的前端部下表面之间的离开距离 的两倍以上的大小,优选为三倍以上的大小。由此,在拉攀20的枢 轴部22与上翼板11的上表面接触的状态下,即使第一窗部36的下 侧开口缘236a与第一柱部11a的前端部下表面抵接,第二窗部37 的下侧开口缘37a也保持在从第二柱部11c的下表面离开的状态。

    而且,在本实施例一的拉头1中具有如下情况:在拉链中向使 左右的链牙列啮合的方向滑动时,从拉攀20的枢轴部22与上翼板 11的上表面抵接,且第一窗部36的下侧开口缘36a与第一柱11a的 下表面抵接的状态,例如在拉攀20的倾斜角度α为90°≤α≤150 °的范围内,被更加强力地拉拽,由此拉攀20的枢轴部22从上翼 板11的上表面离开。

    在该情况下,虽然如图6所示,第一窗部36的下侧卡口缘36a 与第一柱部11a的下表面抵接的状态被维持,由此板簧部件30的弯 曲部分中的弹性变形被抑制,但是板簧部件30的基板部31从拉攀 20的枢轴部22受到较大的力而弹性变形,且被更加向上方抬起。

    此时,在本实施例一的拉头1中,在将第一窗部36的下侧开口 缘36a与第一柱部11a的下表面抵接的状态维持的状态下,使第二 窗部37的下侧开口缘37a(第二限制部)与第二柱部11c的下表面 抵接,而能够限制该下侧开口缘37a向上方移动。由此,即使在拉 攀20被强力地拉拽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使第一以及第二窗部36、 37的下侧开口缘36a、37a分别与第一以及第二柱部11a、11c抵接, 而有效地抑制板簧部件30向上方被抬起的高度,从而能够稳定地抑 制板簧部件30的整体不必要地弹性变形。

    如以上那样地,根据本实施例一的拉头1,在使拉攀20的枢轴 部22与上翼板11的上表面抵接的状态下,在倾斜角度为0°<α< 180°的范围内操作拉攀20的情况下(参照图5),能够使第一窗部 36的下侧开口缘36a与第一柱部11a抵接而抑制板簧部件30被抬起 得较高,而且,在拉攀20被强力地拉拽而使拉攀20的枢轴部22从 上翼板11的上表面离开的情况下(参照图6),能够使第一以及第 二窗部36、37的下侧开口缘36a、37a分别与第一以及第二柱部11a、 11c抵接,而有效地限制板簧部件30向上方被抬起的高度。

    因此,本实施例一的拉头1,即使使用在例如安装于服装等上的 拉链中,且对拉头的拉攀进行强力拉拽的操作被反复进行,也能够 通过拉攀20的枢轴部22在板簧部件30抬起时将产生在板簧部件30 上的弹性变形(形变)抑制得较小。由此,能够防止板簧部件30从 拉链主体10中脱离,并且,能够抑制板簧部件30的劣化并维持停 止机构的正常工作,且带有能够在长期范围内稳定使用的拉头1。

    此外,在本实施例一的板簧部件30中,虽然分别通过形成在板 簧部件30上的第一窗部36的下侧开口缘36a、以及第二窗部37的 下侧开口缘37a,而构成与拉头主体10的第一柱部11a抵接而被限 制向上方的移动的第一限制部、以及与拉头主体10的第二柱部11c 抵接而被限制向上方的移动的第二限制部,但在本发明中第一以及 第二限制部的结构并不限于此。

    在本发明中,例如在板簧部件的舌片部上设置向着拉头主体10 的第一柱部11a突出的第一突片部,来代替使第一窗部开口,另外, 在板簧部件的基板部的后端部上设有向着拉头主体10的第二柱部 11c突出的第二突片部,来代替使第二窗部开口,也能够将这些第一 突片部以及第二突片部分别作为第一限制部以及第二限制部来使 用。

    实施例二

    图7是表示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二的拉链用拉头中,使拉攀向后 口侧倒伏时的状态的剖视图,图8是表示在同一拉头中操作拉攀使 其转动时的状态的剖视图。

    此外,本实施例二的拉链用拉头2除了在板簧部件40上开口的 第一以及第二窗部46、47的下侧开口缘46a、47a、与拉头主体10 的第一以及第二柱部11a、11c的下表面的相对位置关系不同之外, 具有与上述实施例一的拉头1基本上相同的结构。因此,在本实施 例二和后述的实施例三和实施例四中,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来表示 具有与上述实施例一所说明了的部件以及部位相同的结构的部件以 及部位,从而省略其说明。

    本实施例二的拉头2由拉头主体10、能够转动地安装在拉头主 体10上的拉攀20、以及与拉头主体10嵌接的板簧部件40这三个部 件构成,与上述实施例一相同地,具有基于板簧部件40的后述的停 止爪部43而构成的停止机构。

    本实施例二的板簧部件40通过对板材进行冲压加工,而以使 纵截面具有折曲为大致C字状的形态的方式而成型,该板材是由与 构成上述实施例一的板簧部件30的不锈钢相同的不锈钢构成的。该 板簧部件40具有基板部41、从基板部41的前端延伸的垂下片部42、 和从基板部41的后端向下方延伸的停止爪部43。

    另外,在基板部41上开口有上表面窗部44,并且,从该上表 面窗部44的后侧开口缘向着前方延伸有向下倾斜的舌片部45。在该 舌片部45上开口有第一窗部46,另外,从基板部41到停止爪部43 开口有第二窗部47。在同一板簧部件40中的垂下片部42的前端部 下端上配置有向左右方向鼓出的未图示的第一突起部、和向后方突 出的第二突起部。

    本实施例二的第一窗部46形成为,使第一窗部46中的宽度方 向的开口尺寸设定得比突出部11f的宽度方向的尺寸大,使得在组装 拉头2的情况下供配置在拉头主体10的第一柱部11a上的突出部11f 游隙地穿插。

    而且,第一窗部46的下侧开口缘46a在拉攀20的倾斜角度α 为0°的拉攀20的后方倒伏时、以及在倾斜角度α为180°的拉攀 20的前方倒伏时,配置在从第一柱部11a离开的位置上。另外,第 一窗部46的下侧开口缘46a在拉攀20的倾斜角度α为0°<α<180 °的范围内,优选地为30°≤α≤150°的范围内的拉攀20的操作时, 作为第一限制部而配置在与第一柱部11a的前端部的下表面抵接的 位置上。

    另一方面,本实施例二的第二窗部47形成为,使第二窗部47 中的宽度方向的开口尺寸设定得比第二柱部11c中的前端部的宽度 尺寸大,使得在组装拉头1的情况下供配置在拉头主体10上的第二 柱部11c的前端部游隙地穿插。

    而且,第二窗部47的下侧开口缘47a在拉攀20的倾斜角度α 为0°的拉攀20的后方倒伏时、以及在倾斜角度α为180°的拉攀 20的前方倒伏时,配置在从第二柱部11c离开的位置上。另外,第 二窗部47的下侧开口缘47a例如与上述实施例一中的第二窗部37 的下侧开口缘37a相比位于上方,且在拉攀20的倾斜角度α为0° <α<180°的范围内,优选地为30°≤α≤150°的范围内的拉攀20 的操作时,作为第二限制部而配置在使第一窗部46的下侧开口缘46a 与第一柱部11a的前端部下表面抵接,同时与第二柱部11c的前端 部下表面抵接的位置上。

    在具有以上那样的结构的本实施例二的拉头2中,如图7所示, 在使拉攀20向后口侧(后方)倒伏的情况下(拉攀20的倾斜角度 为0°的情况)和使拉攀20向肩口侧(前方)倒伏的情况(拉攀20 的倾斜角度为180°的情况)下,成为使第一以及第二窗部46、47 的下侧开口缘46a、47a分别从第一以及第二柱部11a、11c离开,并 且,使板簧部件40的停止爪部43进入到拉头主体10的链牙引导路 15内的状态,且使同一拉头2的停止机构进行工作。

    而且,在本实施例二的拉头2中,如图8所示,在使拉攀20 的枢轴部22与上翼板11的上表面抵接的状态下,以使拉攀20的倾 斜角度α处于0°<α<180°的范围内,尤其处于30°≤α≤150° 的范围的方式,使拉攀20从拉攀20倒伏于后口侧或者肩口侧的状 态立起起操作的情况下,通过拉攀20的枢轴部22而使板簧部件40 的基板部41以抵抗同一板簧部件40的弹力的方式被向上方抬起。 由此,由于能够使停止爪部43被抬起而从链牙引导路15内退避(拔 出),所以能够使拉头2相对于链牙列自由地滑动。

    另外,在该情况下,在本实施例二的拉头2中,能够使第一以 及第二窗部46、47的下侧开口缘46a、47a与第一以及第二柱部11a、 11c的下表面同时抵接。由此,能够有效地限制板簧部件40被抬起 的高度,而能够稳定地抑制板簧部件40的整体不必要地弹性变形。

    此外,在本实施例二的拉头2中,如上述那样地,在使拉攀 20从倒伏状态立起时,使第一以及第二窗部46、47的下侧开口缘 46a、47a与第一以及第二柱部11a、11c同时抵接,而限制板簧部件 40被抬起的高度。由此,即使拉攀20从拉攀20的枢轴部22与上翼 板11的上表面抵接,且第一以及第二窗部46、47的下侧开口缘46a、 47a与第一以及第二柱部11a、11c抵接的状态被更强力地拉拽,也 能够以使拉攀20的枢轴部22从上翼板11的上表面离开的方式抑制 板簧部件40进一步地被抬起,而能够将产生在板簧部件40中的弹 性变形(弹性形变)抑制得较小。

    实施例三

    图9是表示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三的拉链用拉头中,操作拉攀使 其转动时的状态的剖视图。

    本实施例三的拉头3由拉头主体10、能够转动地安装在拉头 主体10上的拉攀20、以及与拉头主体10嵌接的板簧部件50这三个 部件构成,另外,具有基于板簧部件50的后述的停止爪部53而构 成的停止机构。

    本实施例三的板簧部件50具有基板部51、从基板部51的前 端延伸的垂下片部52、和从基板部51的后端向下方延伸的停止爪部 53。另外,在基板部51上开口有上表面窗部54,并且,从该上表面 窗部54的后侧开口缘向着前方延伸有向下倾斜的舌片部55。在该舌 片部55上开口有第一窗部56,另外,从基板部51到停止爪部53 开口有第二窗部57。在同一板簧部件50中的垂下片部52的前端部 下端上,如上述实施例一同样地配置有未图示的第一以及第二突起 部。

    同一板簧部件50的第一窗部56中的宽度方向的开口尺寸以设 定得比拉头主体10的第一柱部11a中的突出部11f的宽度尺寸大的 方式形成,第二窗部57中的宽度方向的开口尺寸以设定得比拉头主 体10的第二柱部11c中的前端部的宽度尺寸大的方式形成。

    另外,同一板簧部件50中的第一以及第二窗部56、57的下侧 开口缘56a、57a在拉攀20的倾斜角度α为0°的拉攀20的后方倒 伏时、以及在倾斜角度α为180°的拉攀20的前方倒伏时,并且, 如图9所示,在使拉攀20的枢轴部22与上翼板11的上表面抵接的 状态下,在倾斜角度α为0°<α<180°的范围内操作拉攀20时, 配置在从第一以及第二柱部11a、11c分别离开的位置上。

    而且,第一以及第二窗部56、57的下侧开口缘56a、57a在拉 攀20被拉拽而使拉攀20的枢轴部22从上翼板11的上表面离开时, 作为第一以及第二限制部而配置在与第一柱部11的前端部(突出部 11f)的下表面以及第二柱部11c的前端部下表面分别抵接的位置上。

    尤其在本实施例三中,第二窗部57的下侧开口缘57a构成为, 在拉攀20被拉拽而使拉攀20的枢轴部22从上翼板11的上表面离 开的情况下,第一窗部56的下侧开口缘56a与第一柱部11a的下表 面抵接,同时、或者在板簧部件30的基板部31从第一窗部56的下 侧开口缘56a与第一柱部11a的下表面抵接的状态,被拉攀20的枢 轴部22进一步地抬起时,第二窗部57的下侧开口缘57a与第二柱 部11c的下表面抵接。

    在具有以上那样的结构的本实施例三的拉头3中,在使拉攀 20向后口侧(后方)或者肩口侧(前方)倒伏的情况下成为,使第 一以及第二窗部56、57的下侧开口缘56a、57a分别从第一以及第 二柱部11a、11c离开,并且,使板簧部件50的停止爪部53进入到 拉头主体10的链牙引导路15内的状态,且使同一拉头3的停止机 构进行工作。

    而且,在本实施例三的拉头3中,如图9所示,在使拉攀20 的枢轴部22与上翼板11的上表面抵接的状态下,以使拉攀20的倾 斜角度α处于0°<α<180°的范围内,尤其处于30°≤α≤150° 的范围内的方式,使拉攀20从拉攀20倒伏于后口侧或者肩口侧的 状态立起地操作的情况下,通过拉攀20的枢轴部22而使板簧部件 50的基板部51以抵抗同一板簧部件50的弹力的方式被向上方抬起。 由此,由于能够使停止爪部53抬起而从链牙引导路15内退避,所 以能够使拉头3相对于链牙列自由地滑动。

    此外,在倾斜角度α为0°<α<180°的范围内操作拉攀20 时,拉攀20的枢轴部22与上翼板11的上表面抵接的状态被保持的 情况下,在本实施例三中,第一以及第二窗部56、57的下侧开口缘 56a、57a成为分别从第一以及第二柱部11a、11c的下表面离开的状 态。

    另一方面,在拉攀20的操作时拉攀20被强力拉拽而使拉攀 20的枢轴部22从上翼板11的上表面离开的情况下,能够使第一以 及第二窗部56、57的下侧开口缘56a、57a与第一以及第二柱部11a、 11c的下表面分别抵接。由此,能够有效地限制板簧部件50被抬起 的高度,而能够稳定地抑制板簧部件50的整体不必要地弹性变形。 因此,能够防止板簧部件50从拉头主体10中脱离,并且能够延缓 板簧部件50的劣化并维持停止机构的正常工作,且能够在长期范围 内稳定使用拉头3。

    实施例四

    图10是表示在本实施例四的拉链用拉头中,使拉攀向后口侧 倒伏时的状态的剖视图。图11是表示在同一拉头中操作拉攀使其转 动时的状态的剖视图,图12是在同一拉头中使拉攀向肩口侧倒伏时 的剖视图。

    本实施例四的拉头4由拉头主体10、能够转动地安装在拉头 主体10上的拉攀60、以及与拉头主体10嵌接的板簧部件70这三个 部件构成,另外,具有基于板簧部件70的后述的停止爪部73而构 成的停止机构。

    本实施例四的拉攀60具有在拉头4的操作时成为用手指捏持 的部分的拉攀主体部61;和配置在拉攀主体部61的一端部上,且截 面为凸轮形状的枢轴部62。另外,本实施例四的拉攀60构成为,拉 攀主体部61中的厚度方向的中心面、和枢轴部62中的厚度方向的 中心面平行地配置在不同的平面上,且在使拉攀60向拉头主体10 的后口侧倒伏时,枢轴部62相对于拉攀主体部61向下方偏倚。

    本实施例四的板簧部件70具有基板部71、从基板部71的前 端延伸的垂下片部72、和从基板部71的后端向下方延伸的停止爪部 73。另外,在基板部71上开口有上表面窗部74,并且,从该上表面 窗部74的后侧开口缘延伸有舌片部75。在该舌片部75上开口有第 一窗部76,另外,从基板部71到停止爪部73开口有第二窗部77。 在同一板簧部件70中的垂下片部72的前端部下端上配置有向左右 方向鼓出的未图示的第一突起部、和向后方突起的第二突起部72b。

    同一板簧部件70的第一窗部76中的宽度方向的开口尺寸以设 定得比拉头主体10的第一柱部11a中的突出部11f的宽度尺寸大的 方式形成,第二窗部77中的宽度方向的开口尺寸以设定得比拉头主 体10的第二柱部11c中的前端部的宽度尺寸大的方式形成。

    另外,第一窗部76的下侧开口缘76a在拉攀60的倾斜角度α 为0°的拉攀60的后方倒伏时,配置在从第一柱部11a离开的位置 上,而且,在拉攀60的倾斜角度α为0°<α<180°的范围内,优 选为30°≤α≤150°的范围内的拉攀60的操作时,作为第一限制部 而配置在与第一柱部11a的突出部11f的下表面抵接的位置上。

    另外,在本实施例四中,由于拉攀60的枢轴部62以相对于拉 攀主体部61偏倚的方式配置,所以如图12所示,在拉攀60向前方 倒伏且倾斜角度α为180°的情况下,拉攀60的枢轴部62从上翼板 的上表面离开,通过同一枢轴部62使板簧部件70的基板部71被抬 起。由此,第一窗部76的下侧开口缘76a构成为,即使在拉攀60 的前方倒伏时也与第二柱部11a的突出部11f的下表面抵接。

    另一方面,第二窗部77的下侧开口缘77a在倾斜角度α为0 °的拉攀60的后方倒伏时,配置在从第二柱部11c离开的位置上。 而且,第二窗部77的下侧开口缘77a在拉攀60的操作时,如图12 所示地在板簧部件70的基板部71从第一窗部76的下侧开口缘76a 与第一柱部11a抵接的状态被进一步抬起,而使拉攀60的枢轴部62 从上翼板11的上表面离开时,或者,在以使倾斜角度α为180°的 方式使拉攀60向前方倒伏时,作为第二限制部而配置在与第二柱部 11c的前端部下表面抵接的位置上。

    在具有以上那样的结构的本实施例四的拉头4中,如图10所 示,在使拉攀60向后口侧倒伏的情况下成为,使第一以及第二窗部 76、77的下侧开口缘76a、77a分别从第一以及第二柱部11a、11c 离开,并且,使板簧部件70的停止爪部73进入到拉头主体10的链 牙引导路15内的状态,且使同一拉头4的停止机构进行工作。

    而且,在本实施例四的拉头4中,如图11所示,在使拉攀60 的枢轴部62与上翼板11的上表面抵接的状态下,以使拉攀60的倾 斜角度α处于0°<α<180°的范围内,尤其处于30°≤α≤150° 的范围内的方式,使拉攀60从拉攀60倒伏于后口侧的状态立起地 操作的情况下,通过拉攀60的枢轴部62而使板簧部件70的基板部 71被向上方抬起。由此,由于能够使停止爪部73抬起而从链牙引 导路15内退避,所以能够使拉头7相对于链牙列自由地滑动。

    这样,在使拉攀60的枢轴部62与上翼板11的上表面抵接的 状态下,拉攀60在倾斜角度α为0°<α<180°的范围内、尤其为 30°≤α≤150°的范围内被操作的情况下,在本实施例四的拉头4 中,能够通过使第一窗部76的下侧开口缘76a与第一柱部11a的下 表面抵接,而限制板簧部件70被抬起的高度,且能够抑制板簧部件 70(尤其板簧部件70的弯曲部分)的弹性变形变得过大。此外,在 本实施例四中,在拉攀60的枢轴部62与上翼板11的上表面接触的 情况下,板簧部件70中的第二窗部77的下侧开口缘77a保持为, 从第二柱部11c的下表面离开的状态。

    另外,在本实施例四的拉头4中,具有如下情况:拉攀60从 拉攀60的枢轴部62与上翼板11的上表面抵接,且板簧部件70中 的第一窗部76的下侧开口缘76a与第一柱部11a的下表面抵接的状 态被强力拉拽,由此如图12中虚拟线所示,拉攀60的枢轴部62从 上翼板11的上表面离开。

    在该情况下,在本实施例四的拉头4中,能够在使第一窗部 76的下侧开口缘76a与第一柱部11a抵接的状态下,使第二窗部77 的下侧开口缘77a与第二柱部11c的下表面抵接。由此,能够有效 地限制板簧部件70被抬起的高度,且能够抑制板簧部件70的整体 不必要地弹性变形。

    而且,在本实施例四的拉头4中,在使拉攀60向前方倒伏的 情况下,如上述那样地使拉攀60的枢轴部62从上翼板的上表面离 开,且通过同一枢轴部62而使板簧部件70的基板部71被抬起。由 此,由于能够使停止爪部73抬起而从链牙引导路15中退避,所以 能够使拉头4自由地滑动。

    另外,在该情况下,第一以及第二窗部76、77的下侧开口缘 76a、77a与第一以及第二柱部11a、11c分别抵接,而限制板簧部件 70被抬起的高度,且能够抑制板簧部件70的整体不必要地弹性变形

    附图标记说明

    1 拉头

    2 拉头

    3 拉头

    4 拉头

    10 拉头主体

    11 上翼板

    11a 第一柱部

    11b 支承台部

    11c 第二柱部

    11d 插入孔

    11e 爪孔

    11f 突出部

    11g 抵接部

    12 下翼板

    13 引导柱

    14 凸缘部

    15 链牙引导路

    16 前端槽部

    16a 第一卡定部

    16b 第二卡定部

    16c 下壁部

    20 拉攀

    21 拉攀主体部

    22 枢轴部

    30 板簧部件

    31 基板部

    32 垂下片部

    32a 第一突起部

    32b 第二突起部

    33 停止爪部

    34 上表面窗部

    35 舌片部

    36 第一窗部

    36a 下侧开口缘

    37 第二窗部

    37a 下侧开口缘

    40 板簧部件

    41 基板部

    42 垂下片部

    42b 第二突起部

    43 停止爪部

    44 上表面窗部

    45 舌片部

    46 第一窗部

    46a 下侧开口缘

    47 第二窗部

    47a 下侧开口缘

    50 板簧部件

    51 基板部

    52 垂下片部

    53 停止爪部

    54 上表面窗部

    55 舌片部

    56 第一窗部

    56a 下侧开口缘

    57 第二窗部

    57a 下侧开口缘

    60 拉攀

    61 拉攀主体部

    62 枢轴部

    70 板簧部件

    71 基板部

    72 垂下片部

    72b 第二突起部

    73 停止爪部

    74 上表面窗部

    75 舌片部

    76 第一窗部

    76a 下侧开口缘

    77 第二窗部

    77a 下侧开口缘。

    关 键  词:
    拉链 用拉头
      专利查询网所有文档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0条评论

    还可以输入200字符

    暂无评论,赶快抢占沙发吧。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拉链用拉头.pdf
    链接地址:https://www.zhuanlichaxun.net/p-7593606.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17-2018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