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25

电饭煲的锅清洗单元.pdf

  • 上传人:a***
  • 文档编号:7588739
  • 上传时间:2019-10-19
  • 格式:PDF
  • 页数:25
  • 大小:877.91KB
  •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110092339.5

    申请日:

    20070607

    公开号:

    CN102172314A

    公开日:

    20110907

    当前法律状态:

    有效性:

    有效

    法律详情:

    IPC分类号:

    A47J27/00,A47J36/00

    主分类号:

    A47J27/00,A47J36/00

    申请人:

    片山贺博

    发明人:

    片山贺博

    地址:

    日本冈山县

    优先权:

    CN201110092339A

    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金信立方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代理人:

    黄威;孙丽梅

    PDF完整版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饭煲的锅清洗单元,其能够进行对使用后的锅的清洗。该锅清洗单元为如下结构的电饭煲的锅清洗单元,即,所述电饭煲具备:电饭煲本体,其在上面具有开口部,并且具有与该开口部连通的空间;盖体,其被配置在该电饭煲本体的上部,并且能够开闭所述开口部;锅,其为有底的大致圆筒形状,并用于收纳包括大米在内被烹调物;液体供给单元,其用于向所述锅内供给包括水在内的液体,所述电饭煲的锅清洗单元的特征在于,所述锅清洗单元由棒状的主旋转构件和棒状的副旋转构件所组成,该主旋转构件以可旋转的方式设置在所述盖体的大致中心处;该副旋转构件以可旋转的方式设置在该主旋转构件上,并且具备与所述液体供给单元连通的多个液体喷射口。

    权利要求书

    1.一种电饭煲的锅清洗单元,其中,所述电饭煲具备:电饭煲本体,其在上面具有开口部,并且具有与该开口部连通的空间;盖体,其被配置在该电饭煲本体的上部,并且能够开闭所述开口部;锅,其为有底的大致圆筒形状,并用于收纳包括大米在内被烹调物;液体供给单元,其用于向所述锅内供给包括水在内的液体,所述电饭煲的锅清洗单元的特征在于,所述锅清洗单元由棒状的主旋转构件和棒状的副旋转构件所组成,该主旋转构件以可旋转的方式设置在所述盖体的大致中心处;该副旋转构件以可旋转的方式设置在该主旋转构件上,并且具备与所述液体供给单元连通的多个液体喷射口。

    说明书

    

    本申请为,国际申请号为PCT/JP2007/061586、中国国家申请号为200780053216.2、国际申请日为2007年6月7日、发明名称为全自动电饭煲的发明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饭煲的锅清洗单元。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在一般家庭中使用的电饭煲,仅仅具有煮饭功能以及对煮好的饭进行保温的功能,其前后的工序、即洗米和使用后的锅等的清洗,一般是由使用者手工进行。

    由于该手工进行的工序需要额外的劳力和时间,因此例如对身体活动不便的人或因工作等生活繁忙的人来说是非常麻烦的。而且,对于因受伤或残疾等而导致手活动不便的人,可以说难以进行该工序。

    从这种情况出发,已经提出了许多对电饭煲进行全自动化的技术。

    作为这种技术,例如在日本特开平05-228054号公报中公开了一种全自动电饭煲,该全自动电饭煲是一种具备储米槽、洗米部以及煮饭部,还具有在它们之间的输送米的输送单元,而且设有对洗米、输送、煮饭的各个工序进行控制的控制单元的全自动电饭煲,并且其结构为,还具备:用于在储米槽内检测残留米量的传感器;以及被连接成将该传感器的输出直接输入到米店内的终端的网络控制单元。

    但是,由于在这种电饭煲中,储米槽、洗米部以及煮饭部分别是分体构成的,因此结构元件较多,并且,由于需要对储米槽、洗米部以及煮饭部分别进行连接的通路,因此整个电饭煲就变得非常大型化,在一般家庭中使用时,具有设置空间受到制约的问题。

    而且,由于还需要分别针对洗米、输送、煮饭的控制单元,并且还需要网络控制,因此控制机构就变得非常复杂。

    另一方面,在日本特开2001-218674号公报中公开了一种全自动电饭煲,其具备:装米的容器;具有收纳于该容器中的开口部的底部容器;通过所述开口部而被设置在底部容器内的洗米用螺杆;转动该洗米用螺杆的电机,该全自动电饭煲通过在中盖处设置进水口以及扩散阀以进行注水,用开关操作部来设定煮饭量和煮饭的程度,从而控制进水、水位、排水,并进行煮饭。

    但是,虽然与上述专利文件1公开的技术相比,这种电饭煲非常小型化,但是由于通过螺杆进行洗米,所以在该洗米工序中,米粒破裂的可能性非常高,从而会损坏煮饭后的米饭的味道。

    而且,当利用该结构进行煮饭时,由于煮好的米饭覆盖洗米用螺杆,因此使用者在盛米饭时该螺杆会造成妨碍,且有时会因该螺杆而受伤。

    另外,在上述的任一专利文件中,电饭煲使用后的锅等的清洗均需人工进行。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的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饭煲的锅清洗单元,该电饭煲的锅清洗单元能够进行对使用后的锅的清洗。

    本发明的第一技术方案涉及一种电饭煲的锅清洗单元,其中,所述电饭煲具备:电饭煲本体,其在上面具有开口部,并且具有与该开口部连通的空间;盖体,其被配置在该电饭煲本体的上部,并且能够开闭所述开口部;锅,其为有底的大致圆筒形状,并用于收纳包括大米在内的被烹调物;液体供给单元,其用于向所述锅内供给包括水在内的液体,所述电饭煲的锅清洗单元的特征在于,所述锅清洗单元由棒状的主旋转构件和棒状的副旋转构件所组成,该主旋转构件以可旋转的方式设置在所述盖体的大致中心处;该副旋转构件以可旋转的方式设置在该主旋转构件上,并且具备与所述液体供给单元连通的多个液体喷射口。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技术方案,在电饭煲中,能够进行对使用后的锅的清洗。

    另外,由于锅清洗单元由棒状的主旋转构件和棒状的副旋转构件所组成,该主旋转构件以可旋转的方式设置在盖体的大致中心处,该副旋转构件以可旋转的方式设置在该主旋转构件上,并且具备与液体供给单元连通的多个液体喷射口,由此能够在锅的全部区域中进行液体喷射,从而能够有效地进行锅内的清洗。

    附图说明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为,表示具有本发明所涉及的锅清洗单元的全自动电饭煲之一例的简要局部剖面图。

    图2为,图1的开口部下部附近的局部放大剖面图。

    图3为,表示具有本发明所涉及的锅清洗单元的全自动电饭煲的控制方式的框图。

    图4为,表示具有本发明所涉及的锅清洗单元的全自动电饭煲所具备的外锅的示意图,(a)为其俯视图,(b)为沿其A-A线的剖面图。

    图5为,表示具有本发明所涉及的锅清洗单元的全自动电饭煲所具备的内锅的示意图,(a)为其俯视图,(b)为沿其A-A线的剖面图。

    图6为,表示具有本发明所涉及的锅清洗单元的全自动电饭煲的另一方式所具备的、(a)为外锅、(b)为内锅的俯视图。

    图7为,表示在具有本发明所涉及的锅清洗单元的全自动电饭煲所具备的盖体中的上部加热单元的示意图,(a)为主视图,(b)为仰视图。

    图8为,表示具有本发明所涉及的锅清洗单元的全自动电饭煲所具备的内锅中的下部加热单元的示意图,(a)为主视剖面图,(b)为仰视图。

    图9为,表示具有本发明所涉及的锅清洗单元的全自动电饭煲所具备的盖体的内部结构的简要剖面图。

    图10为,表示设置在具有本发明所涉及的锅清洗单元的全自动电饭煲所具备的、盖体底面上的旋转构件的示意图,(a)为主视图,(b)为仰视图。

    图11为,表示设置在具有本发明另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锅清洗单元的全自动电饭煲所具备的、盖体底面上的旋转构件的示意图。

    图12为,表示具有本发明所涉及的锅清洗单元的全自动电饭煲所具备的防水壁、浆刷以及刷收纳部的位置的示意图,(a)为外锅俯视图,(b)为内锅仰视图。

    图13为图1的局部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为,表示具有本发明所涉及的锅清洗单元的全自动电饭煲之一例的简要局部剖面图。

    图2为,图1的开口部下部附近的局部放大剖面图。

    图3为,表示具有本发明所涉及的锅清洗单元的全自动电饭煲的控制方式的框图。

    具有本发明所涉及的锅清洗单元的全自动电饭煲R为,只需准备大米,即可全自动地进行洗米、煮饭、乃至使用后的清洗为止的工序。

    全自动电饭煲R具备:电饭煲本体1,其在上面具有开口部1a,并且具有与开口部1a连通的空间1b;盖体2,其被配置在电饭煲本体1的上部并且能够对开口部1a进行开闭;外锅3,其通过开口部1a被收纳固定在空间1b内;内锅4,其被支承于外锅3内并且用于收纳大米等被烹调物;加热单元5,用于对内锅4进行加热。

    而且,全自动电饭煲R还具备:内锅旋转单元6,其被连接在内锅4底部的大致中央处并且使内锅4旋转;旋转控制单元7,用于控制内锅旋转单元6;液体供给单元8,用于向锅内供给水等液体;锅清洗单元9,用于对锅内进行清洗;排出单元10,将由液体供给单元8和锅清洗单元9供给的液体以及/或被烹调物的一部分,自锅排出。

    在这里,如图3所示,通过由中央处理部A、即CPU读取预先规定的计算机程序,从而对加热单元5、内锅旋转单元6、旋转控制单元7、液体供给单元8、锅清洗单元9以及排出单元10进行统一的程序控制,并实现全自动化。

    另外,该中央处理部A当然也进行现有电饭煲所具有的煮饭、保温的控制。

    下面对上述的结构进行具体说明。

    如上所述,电饭煲本体1,通过其上面的开口部1a在内部形成了一定的空间1b,并在其外部具备未图示的操作面板。而且,电饭煲本体1在空间1b与电饭煲本体1外表面之间收纳有玻璃棉等绝热材料,从而实现电饭煲本体1的内部和外部之间的绝热。

    对电饭煲本体1的形状没有特别限制,例如采用一般所使用的有底的大致圆筒形状、或者有底的大致矩形形状即可。

    图2是在图1的开口部下部附近的局部放大剖面图。为了防止异物混入到空间1b,电饭煲本体1以在外锅开口部附近形成环状的凹部的方式而与外锅3的侧面紧密接触。该被形成为环状的凹部作为排水槽13使用。通过设置排水槽13,能够在下文所述的内锅清洗工序中,一直清洗到内锅4的开口部外边缘。为了形成排水槽13,电饭煲本体1的紧密接触部分优选设置为沿盖体方向稍微倾斜,但是也可以沿水平紧密接触。从电饭煲本体1的与盖体2相接触的面到与外锅相接触的面为止是由不锈钢所形成的,由于紧密接触部分要防水,因而设有衬垫或硅酮橡胶。

    排水孔14至少设置一处,当设置两处以上时,优选为设置在隔着电饭煲本体1的开口部中心而对置的位置上。排水槽13优选为,缓缓地倾斜设置以使排水孔14位于最低的位置。因此,当排水孔14为一处时,优选将其倾斜设置成,使隔着电饭煲本体1的开口部中心而与排水孔14对置的排水槽的位置位于最高处。对排水孔14的大小没有特别限制,但优选为,在圆周方向上是2.5~3.5cm左右,在半径方向上是1.5~2.5cm左右。为了防止漏水,排水孔14由衬垫或硅酮橡胶所形成,并通过排水管15与剩饭收纳部1d连接,清洗水以及/或被烹调物的一部分经过排出孔1c被排出到外部。

    然后,将盖体2配置成,能够相对于电饭煲本体1的上部转动,以能够对开口部1a进行开闭。所述液体供给单元8和锅清洗单元9被设在该盖体2上。

    此时,考虑到盖体2的重量,作为电饭煲本体1和盖体2的转动机构(未图示),将优选使用具有优良刚性的铰链。

    而且,当用盖体2堵塞开口部1a时,为了实现内部的密封性,优选对电饭煲本体1和盖体2中的某一方或者双方,在其互相接触的面上设置衬垫。对盖体2和电饭煲本体1进行密封的衬垫优选为,在下文所述的内锅旋转时,使二者紧密接触以便在闭塞时不会因振动而产生摩擦。

    当闭塞开口部1a时,当然可利用现有电饭煲所使用的公知的锁止构件(未图示),来固定电饭煲本体1和盖体2。而且,当然要在盖体2上设置公知的通气孔(未图示)。

    另外,对液体供给单元8以及锅清洗单元9的具体结构在下文中进行叙述。

    如上所述,可形成具有本发明所涉及的锅清洗单元的全自动电饭煲的本体部分。

    另外,对于构成电饭煲本体1以及盖体2的材料虽然没有特别限制,但是可以例举具有优良耐腐蚀性的不锈钢等金属、或者聚丙烯等合成树脂。

    图4为,表示具有本发明所涉及的锅清洗单元的全自动电饭煲所具备的外锅的示意图,(a)为其俯视图,(b)为沿其A-A线的剖面图。

    而且,图5为,表示具有本发明所涉及的锅清洗单元的全自动电饭煲所具备的内锅的示意图,(a)为其俯视图,(b)为沿其A-A线的剖面图。

    图6为,表示具有本发明所涉及的锅清洗单元的全自动电饭煲的另一方式所具备的、(a)为外锅、(b)为内锅的俯视图。

    另外,以下所述的外锅以及内锅的材质,可以从现有电饭煲使用的材质中适当选择。

    如图4所示,外锅3是有底的大致圆筒形状的物体,在其底部中央部分上形成有圆锥台形状部,该圆锥台形状部具有朝外锅3开口方向缓缓倾斜并且上升的大致为圆锥台的形状。

    在该圆锥台形状部上表面的大部分上形成有贯通孔31。

    而且,在外锅3中,在通过底部外周附近的位置与所述圆锥台形状部的端部位置之间的中央附近的圆周上,以隔着底部中心而对置的方式,形成有两个细小网眼状(例如0.02~0.5mm左右)的第一外锅排出孔32。

    并且,在外锅3中的连接各个第一外锅排出孔32的直线上,并且在各个第一外锅排出孔32的外侧位置且在外锅3的侧面上,形成有第二外锅排出孔33(孔径为15~25mm左右)。

    第一外锅排出孔32经由第一排出通路32a与设在电饭煲本体1上的排出口1c连接,而且,第二外锅排出孔33从第二排出通路33a经由剩饭收纳部1d而与排出口1c连接(参照图1)。

    如图5所示,内锅4是有底的大致圆筒形状的物体,在其底部中央部分上形成有半球形状部,该半球形状部具有朝内锅4开口方向缓缓倾斜并上升的大致为半球的形状。

    而且,在内锅4中,在经过底部外周附近的位置与所述半球形状部的端部位置之间的中央附近的圆周上,且以隔着底部中心对置的方式,形成有两个细小网眼状(例如0.02~0.5mm左右)的第一内锅排出孔41。

    该第一内锅排出孔41是在外锅3内收纳了内锅4的状态下,在与第一外锅排出孔32大致相同的圆周位置上所形成的。

    并且,在内锅4中,在从连接各个第一内锅排出孔41的直线起以规定角度改变了相位的直线上,并且在各个第一内锅排出孔41的外侧位置且在内锅4的侧面上,形成有第二内锅排出孔42(孔径为15~25mm左右)。

    这样,当旋转内锅4时,可以独立地形成第一外锅排出孔32与第一内锅排出孔41重合的区域(以下称为第一区域)、以及第二外锅排出孔33与第二内锅排出孔42重合的区域(以下称为第二区域)。

    此时,设定所述第一内锅排出孔41和第二内锅排出孔42之间的相位变化量(例如为15~25°左右),以便在各区域中,在形成一个区域时不会形成另一个区域,例如第一外锅排出孔32与第一内锅排出孔41重合时,避免第二外锅排出孔33与第二内锅排出孔42重合。

    由此,构成了排出单元10。

    在这里,内锅4的结构为,在形成第一区域以及第二区域时,由中央处理部A将其旋转控制为,必须先形成第一区域(在图5中为逆时针方向)。

    另外,为了说明方便,在图1中,同时形成有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

    因此,所述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不会同时形成,在外锅3内收纳了内锅4的状态下,只要能够将第二内锅排出孔42形成为,与第二外锅排出孔33在底部处的高度大致相同即可,对第一内锅排出孔41、第二内锅排出孔42、第一外锅排出孔32、第二外锅排出孔33的位置没有特别限制。

    例如,可以以如下方式形成,即第二外锅排出孔33的位置,形成在如图6(a)所示的第一外锅排出孔32的外侧位置且在底部上,第二内锅排出孔42的位置形成在如图6(b)所示的第一内锅排出孔的外侧位置且在底部上,并位于从连接各个第一内锅排出孔41的直线起以规定角度改变了相位的直线上。

    而且,在图4和图5以及图6的方式中,也可以采用相反的方式,即在外侧形成第一外锅排出孔32、第一内锅排出孔41,并在内侧形成第二外锅排出孔33、第二内锅排出孔42。

    另外,优选形成为,如图2所示,内锅4的开口端部朝向半径方向的外侧弯曲成截面大致为の字形状,外锅3的开口端部也朝向半径方向的外侧弯曲成J字形状,且内锅和外锅的边缘部互相卷入。这是由于可以发挥如下作用,即防止在外锅3和内锅4之间的间隙中混入异物、以及防止在下文所述的内锅清洗工序中洗涤剂或溶有残留物的水蒸气侵入到所述间隙中。另外,被形成为内锅和外锅互相卷入的部分,由于考虑到旋转引起的摩擦而被形成为具有若干程度的间隙,且弯曲部分的端部为了避免旋转引起的摩擦而被形成为圆弧形。外锅3以及内锅4的开口部附近优选形成为,为了构成倾斜而使各个开口部逐渐扩大,但是垂直形成也没有问题。

    另外,在图1、图2中,图示了内锅4和外锅3的开口端部的优选实施方式,而在图4、图5以及下文所述的图8以及图12中,图示了内锅4和外锅3的开口端部的其他实施方式。

    而且,在内锅4的底部外表面的大致中央部上,形成了与下文所述的内锅旋转单元的轴进行嵌合的嵌合部43。

    并且,如图5(a)所示,在内锅4的底部内表面一侧上,以放射状形成了多个(在图示例中为六个)棒状突起部45(突起高度为1.5cm左右)。当内锅4在内部填充了水的状态下进行旋转时,能够有效地产生内部水流。根据这种方式,能够提高洗米的效率。

    在内锅4的内侧面上设置多个该棒状突起部45,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所述效率。

    另外,棒状突起部45优选为,如图5(a)的放大部分所示,其端部被形成为圆弧形。

    第一区域,在洗米工序中对淘米水进行排水时使用。在这里,由于第一内锅排出孔41被形成为细小的网眼状,因而能够将淘洗后的米保持在内锅4中而仅排出淘米水。自该第一区域排出的淘米水,经由排出口1c被排出到电饭煲本体外。

    而且,与第一内锅排出孔41重合的第一外锅排出孔32的网眼优选为,比第一内锅排出孔41的网眼稍微粗大。这样,能够顺利地进行淘米水的排水。

    第二区域,在清洗工序中对清洗水或附着于锅内表面的米粒等残留物进行排出时使用。此时,由于第二内锅排出孔42以及第二外锅排出孔33形成为15~25mm左右的孔径,因此不用说锅内的清洗水,对于米粒等的残留物也能够顺利地排出。

    另外,第二内锅排出孔42的结构优选为,其最下部位于与内锅4的底部内表面最下部(形成第一内锅排出孔41的位置)大致相同的位置上。而且,第二外锅排出孔33的结构优选为,其在外锅3内表面中的最下部,位于与所述第二内锅排出孔42的最下部大致相同的位置上,并朝向外锅3外表面向下倾斜。根据这种方式,能够可靠地排出位于内锅4内的内容物。

    如上所述,自该第二区域排出的内容物,被收纳在剩饭收纳部1d中。该剩饭收纳部1d可拆卸地设置在电饭煲本体1上,并通过网眼孔(未图示)与排出口1c连接,清洗水等液体部分通过剩饭收纳部1d自排出口1c被排出,而米粒等残留物被收纳在剩饭收纳部1d内。根据这种方式,能够减轻处理所谓厨余垃圾时的劳力。

    而且,为了不使米粒等残留物从剩饭收纳部1d中溢出,因而剩饭收纳部1d的容量被设置为,至少能够收纳一碗米饭的程度。

    另外,虽然在上述的例子中,在内锅4中改变了第一内锅排出孔41和第二内锅排出孔42的相位,当然也能够将这种方式适用于外锅3,使外锅3和内锅4的排出孔的位置关系逆转。此时,当然为了首先形成所述第一区域,而改变对于旋转的控制。

    而且,虽然将外锅3以及内锅4的各排出孔的数量设为两个,但对其没有特别限制。但是,由于各排出孔的数量为一个时,可能无法顺利地进行内容物的排出,因此优选为两个以上。此时,考虑到电饭煲本体1的设置不在水平状态时的情况,在将外锅3的各排出孔32、33置于,相对于从电饭煲本体1正面朝向背面的方向,以规定的角度(例如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15~30°左右)而改变了相位的状态下,将外锅3固定在电饭煲本体1上。

    另外,虽然将第一外锅排出孔32以及第一内锅排出孔41的形状设为细小的网眼状,但是,也可以在一个区域开多个小直径的孔,还可以在该区域所形成的孔上安装网眼细小的网。

    然后,对加热单元5进行说明。

    图7为,表示具有本发明所涉及的锅清洗单元的全自动电饭煲所具备的盖体中的上部加热单元的示意图,(a)为主视图,(b)为仰视图。

    而且,图8为,表示具有本发明所涉及的锅清洗单元的全自动电饭煲所具备的内锅中的下部加热单元的示意图,(a)为主视剖面图,(b)为仰视图。

    加热单元5由上部加热单元51和下部加热单元52所构成,所述上部加热单元51配置在盖体2的电饭煲本体1的开口部1a一侧的面上,所述下部加热单元52配置在内锅4底部外表面中比第一内锅排出孔41更靠近内部处。

    上部加热单元51,被配置在盖体2的电饭煲本体1的开口部1a一侧的面上,并具有从仰视观察时环状的一部分被切除的形状(参照图7(b))。而且,上部加热单元51被形成为,其外径比开口部1a的外径小。

    下部加热单元52被配置成,收纳于内锅4底部所形成的所述半球形状部中,在内锅4底部外表面上,形成有供下部加热单元嵌合的凹部44。这样,能够有效地进行通过下部加热单元52进行的内锅4的加热。下部加热单元52的形状为,在图8中,为了保持水平状态而在加热器部分的下部接合绝缘体,在仰视观察时形成圆形形状,在主视剖面中形成向上的コ字形状。下部加热单元52的形状,只要是嵌合于内锅4的形状即可,并不限定于向上的コ字形状,当在与加热器连接的活塞等一侧接合绝缘体的情况下、或者活塞等本身是绝缘体的情况下,由于在加热器部分的下部中不再需要绝缘体,因此不会成为向上的コ字形状。

    另外,如图8(a)所示,下部加热单元52的前端部优选为,与内锅4的开口面大体平行,但并不特别限定于此,可以配合内锅4的底部形状而进行适当变更。

    而且,也可以采用在下部加热单元52和内锅4之间通过导热系数较高的材料(例如铜或铝)而对内锅4进行间接加热的结构。此时,优选的结构为,以下所述的内锅旋转单元的轴的周围,用导热系数较低的材料(例如硅酮、发泡聚苯乙烯)进行覆盖,并与所述导热系数较高的材料之间具有规定量的间隙。

    也可以采用如下结构,即,通过将下部加热单元52,配置在外锅底部内表面而与所述内锅抵接的外锅底部外表面上,从而通过外锅3间接地对内锅4进行加热。并且,在所述下部加热单元52中,也可以同时具有在内锅4设置下部加热单元52的结构以及在外锅3设置下部加热单元52的结构。

    另外,作为上部加热单元51以及下部加热单元52,使用公知的加热器即可,例如可以包括:护套加热器、IH加热器等。

    而且,上部加热单元51以及下部加热单元52,更优选采用将护套加热器埋入到铝等金属内的方式。

    通过以上的方式,构成了加热单元5。

    根据这种方式,由于能够从锅的上下进行加热,因此在锅的清洗之后,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有效地进行锅的干燥。

    而且,当清洗锅时,通过少量供给清洗水,并用上下加热单元51、52进行蒸热,从而能够有效地剥离附着于锅中的米粒等残留物。此时,通过在锅的内表面设置多个未图示的微小的半球状突起物,能够进一步提高所述的剥离效率。

    另外,在进行煮饭工作时,既可以采用仅使用下部加热单元52的结构,或者也可以采用使用上部加热单元51和下部加热单元52的两个加热单元的结构。

    而且,采用使下部加热单元52沿内锅4的轴方向驱动从而相对于内锅4底部进行抵接分离动作的结构,并通过在旋转内锅4时使两者分离,能够防止内锅4和下部加热单元52产生摩擦,并能够防止内锅4和下部加热单元52的损坏。

    下部加热单元52的相对于内锅4底部的抵接分离动作,例如可使用公知的空气活塞、油压活塞、或者电机和小齿条,并通过中央处理部A进行程序控制即可。

    在进行该抵接分离动作时,当然要保持下部加热单元52的平行状态。

    在将下部加热单元52配置在通过外锅底部内表面而与所述内锅进行抵接的外锅底部外表面上的结构中,由于与下部加热单元52抵接的外锅3不进行旋转运动,而是被固定在电饭煲本体1上,因此没有必要使下部加热单元52进行抵接分离运动。

    煮饭后的保温,可以通过降低该下部加热单元52的加热温度来进行,或者也可以在加热温度原封不动的状态下使下部加热单元52与内锅4分离。

    加热温度的控制,使用温度传感器并由中央处理部A进行程序控制即可。

    而且,对于上述的示例,当然也可以如现有的电饭煲,在外锅3的外侧面再增加设置侧部加热单元53(参照图1)。

    通过并用侧部加热单元53,能够在清洗锅或煮饭时,进一步提高所述的加热效率。

    然后,参照图1以及图5,对内锅旋转单元6进行详细说明。

    内锅旋转单元6为所谓的电机,其轴部61从下部加热单元52的中间穿过,通过螺栓等而被连接固定在内锅4底部的嵌合部43上,从而使内锅4能够旋转。

    此时,为了防止内锅旋转单元6的本体被下部加热单元52加热,在内锅旋转单元6的本体和下部加热单元52之间设有绝热壁1e。

    该绝热壁1e与电饭煲本体1相同,通过在内部安装玻璃棉等绝热材料而构成即可。

    另外,在轴部61和嵌合部43的分界面上,当然插入有键。

    而且,为了顺利地进行内锅4的旋转,优选在轴部61的周围,设置未图示的滚珠轴承等的轴承。

    另外,考虑到因内锅4旋转而会产生振动,因而优选为,在外锅3和绝热壁1e之间设置支承构件1f从而对外锅3进行支承(参照图1)。

    通过旋转控制单元7,来控制该内锅旋转单元6的旋转。

    旋转控制单元7为,例如用C语言等程序设计语言而预先规定的计算机程序,通过由中央处理部A读取该程序,从而控制内锅旋转单元6的旋转。

    因此,更优选为,将所述内锅旋转单元6构成为,具备该旋转控制单元7的所谓伺服电机。

    下面,对通过旋转控制单元7的内锅旋转单元6的具体控制动作进行说明。

    首先,在洗米工序中,控制内锅旋转单元6以使内锅4进行多组(例如5~7组)的往返旋转运动,从而能够有效地进行洗米,并能够节水。此时,作为往返旋转的驱动范围,如参照图4以及图5进行说明,则其被控制为,将内锅4的第一内锅排出孔41自所述第一区域起沿顺时针方向改变了相当于该第一区域的相位后的状态(以下称为第三区域)作为基准,并从该位置起顺时针旋转规定角度、例如105~135°的范围。根据这种方式,在所述往返旋转时,由于不会形成所述第一区域以及所述第二区域,因此在洗米工序中,能够防止从内锅4内排出内容物。

    其次,在洗米之后对淘米水进行排水时,对内锅旋转单元6进行旋转控制以使内锅4位于所述第一区域。根据这种方式,能够将淘洗后的米保存在内锅4中而仅将淘米水排出。

    而且,在锅的清洗工序中,通过控制内锅旋转单元6以进行与所述洗米工序相同的往返旋转运动,从而能够提高清洗的效率。

    在清洗该锅之后、排出清洗水和米粒等残留物时,对内锅旋转单元6进行旋转控制以使内锅4位于所述第二区域。根据这种方式,能够可靠地排出清洗水和米粒等残留物。

    另外,当所述下部加热单元52进行与内锅4抵接的动作时,由于会因此出现内锅4上升的可能性,因而优选的结构为,在内锅旋转单元6的下部配置空气活塞等,从而使内锅4进行间接的升降运动。

    然后,对液体供给单元8和锅清洗单元9进行说明。

    图9为,表示具有本发明所涉及的锅清洗单元的全自动电饭煲所具备的盖体内部结构的简要剖面图。

    而且,图10为,表示在具有本发明所涉及的锅清洗单元的全自动电饭煲所具备的、盖体底面上设置的旋转构件的示意图,(a)为主视图,(b)为仰视图。

    图11为,表示在具有本发明另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锅清洗单元的全自动电饭煲所具备的、盖体底面上设置的旋转构件的示意图。

    另外,在图10、图11中,省略了配置在盖体底面上的上部加热单元。

    液体供给单元8和锅清洗单元9被设置在盖体2上,并通过阀11互相连通。而且,阀11与盖体2的进水口2a连接,在该进水口2a处安装有未图示的水龙头或贮水箱,用于向液体供给单元8和锅清洗单元9供给水。

    阀11只需使用例如电磁阀,并通过中央处理部A,对液体供给单元8和锅清洗单元9的通路切换以及水的供给量进行控制即可。

    液体供给单元8由供给通路8a和液体供给口8b所组成,其构成为,由进水口2a进入的水,通过供给通路8a从液体供给口8b向内锅4内进行供给。

    由该液体供给单元8供给的水是用于洗米以及煮饭的工序中的,根据其工序而由阀11调节水的供给量。

    锅清洗单元9具备:清洗箱91、液体加热器92、高压泵93、旋转构件94、以及连接它们的清洗通路95。由进水口2a进入的水,将通过它们供给于锅内。

    在清洗箱91的内部填充有洗涤剂(公知的餐具用洗涤剂等),在从进水口2a进入的水中注入规定量的所述洗涤剂,生成清洗水再输送到液体加热器92内。

    上述清洗水在液体加热器92内加热,从而促进了洗涤剂和水的混合效率,通过高压泵93进行压力调节之后,再被输送到供给部9a。

    为了实现具有本发明所涉及的锅清洗单元的全自动电饭煲R的小型化,也可以用导热性较高的材料(例如铝)等来代替液体加热器92,并且与上部加热器51共同使用,从而省略液体加热器92。

    供给部9a与旋转构件94连通,将清洗水送入旋转构件94中。

    旋转构件94为用于向锅内供给、喷射该清洗水的构件,其由棒状的主旋转构件94a和棒状的副旋转构件94c所构成,该主旋转构件94a以可旋转的方式配置在盖体2的大致中心处,该副旋转构件94c在主旋转构件94a上以可旋转的方式被设置为一个以上(图中的示例为两个),并且具备多个(图中的示例为十四个)液体喷射口94b。在主旋转构件94a上仅配置一个副旋转构件94c时,在主旋转构件94a的未配置副旋转构件94c的一侧,设有多个液体喷射口94b。

    在此,液体喷射口94b优选为,使其各个朝向在水平方向到垂直方向之间均不同,以便能够向锅的全部面喷射所述清洗水。

    另外,旋转构件94的旋转可以采用如下结构,即通过实施控制而进行清洗水的喷射压力的调节,从而根据惯性的法则而沿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自转。

    如图11所示,旋转构件94的结构也可以采用,不设置副旋转构件94c,而仅设置主旋转构件94a。在图11(a)中,从旋转体的中心起以120°的间隔配置三处相同长度的棒状构件,通过使各棒状构件所具有的液体喷射口94b的位置各不相同,从而同样能够喷射清洗水。而且,在图11(b)中,通过全部改变各棒状构件的长度,同样能够喷射清洗水。棒状构件并不限定为三处,既可以为两处,也可以为四处以上。旋转构件94的设置数量,也不仅限于在盖体2的中心设置一处,也可以如图11(c)(d)所示,设置两处以上的多个小型的旋转构件94。

    而且,可以使用洒水器(未图示)来代替旋转构件94。优选为,洒水器的喷出口为两段或三段。

    关于旋转构件94以及洒水器的材料,由于会与煮饭工序中的高温水蒸气接触,因此优选为,不使用有可能洗提出环境激素等对人体有害的某种物质的材料。

    这样,能够在锅的全部区域中进行液体喷射,从而能够有效地进行锅内的清洗。

    另外,所述的喷射控制,使用公知的压力传感器、计算机程序,利用中央处理部A进行读取而进行。

    然后,对外锅3以及内锅4的进一步的结构进行说明。

    图12为,表示具有本发明所涉及的锅清洗单元的全自动电饭煲所具备的防水壁、浆刷以及刷收纳部的位置的示意图,(a)为外锅俯视图,(b)为内锅仰视图。

    而且,图13为图1的局部放大图。

    在形成外锅3以及内锅4排出孔32、33、41、42的区域中,为了在洗米以及清洗过程中的内锅4旋转时和煮饭时,不会使内容物流入到外锅3和内锅4之间,优选去除两者之间的间隙,但若考虑到内锅4旋转时锅之间的摩擦,可以说优选为,设置一定量(例如0.2或0.3~数mm左右)的间隙。

    在此,通过利用所述内锅旋转单元6的升降运动而能进行所述间隙的调节,在内锅4旋转时形成间隙,在煮饭时使内锅4与外锅3略微抵接。

    而且,作为该间隙的校正结构为,在外锅3底部内表面和内锅4底部外表面之间设置防水壁12。

    防水壁12的结构为,用衬垫等弹性体对具有优良耐腐蚀性的金属壁(例如不锈钢等)进行覆盖,防水壁12由第一防水壁12a和第二防水壁12b所构成,该第一防水壁12a包围第一外锅/内锅排出孔32、41以及第二外锅/内锅排出孔33、42的周围,该第二防水壁12b具有与外锅3的贯通孔31大致相同的外径,且紧贴贯通孔31并呈环状。

    第一防水壁12a配置在外锅3的一侧,与内锅4外表面略微抵接(在内锅4和第一防水壁12a之间具有0.02~0.2或0.3mm左右的间隙)。根据这种方式,即使在旋转内锅4时,也能够常时对外锅3和内锅4之间的间隙进行密封。

    而且,第二防水壁12b也可以采用如下结构,即,配置在设于所述电饭煲本体1的绝热壁1e上,并紧贴在内锅4底部外表面上,或者也可以配置在内锅4底部外表面上并仅与贯通孔31紧贴。

    根据以上的结构,在洗米、煮饭以及使用后锅4的清洗时,能够防止锅之间的摩擦和向电饭煲本体1内的漏水等。

    另外,考虑到下部加热单元52和内锅4的旋转引起的摩擦热,构成防水壁12的弹性体优选使用夹持力较弱且耐热性优良的材料,例如耐热衬垫等。

    并且,本实施方式中,形成有环状凹部4a和环状凸部3a,且环状凹部4a和环状凸部3a互相嵌合。所述环状凹部4a设置在比内锅排出孔41、42的形成区域更靠外周的位置以及更靠内周的位置,且在第一内锅排出孔41和第二内锅排出孔42之间的内锅4外表面一侧,并朝向内锅4的内表面方向凹陷;所述环状凸部3a设置在比外锅排出孔32、33的形成区域更靠外周的位置以及更靠内周的位置,且在第一外锅排出孔32和第二外锅排出孔33之间的外锅3内表面一侧,并朝向内锅4的方向突出。

    根据这种方式,能够更加可靠地防止向电饭煲本体1内的漏水等。而且,在内锅4旋转时,能够毫无困难地进行内锅4的轨道控制,并且,能够减轻内锅4的振动。

    另外,在内锅4的升降运动时,由于优选第二外锅/内锅排出孔33、42维持附着性,因此采用了在外锅3以及内锅4中的形成有二者的位置互相平行的结构。此时,在形成外锅3以及内锅4的外周位置的环状凹部4a与环状凸部3a的嵌合部分上,当然要形成若干量的间隙C。

    而且,在内锅4旋转时微量的水等流入到内锅4和外锅3之间的间隙的情况下,为了避免水等停留在间隙中,如图12(b)所示,优选在内锅4的底部外表面上设置浆刷46。

    该浆刷46的结构为,与内锅排出孔41、42错开相位(例如从第二内锅排出孔42起沿顺时针旋转5~10°左右)的同时,被收纳在第一防水壁12a的内侧,并且与外锅3内表面抵接(参照图12)。

    根据这种方式,在内锅4旋转时,浆刷46能够刮去间隙内的水等。

    而且,为了在煮饭时内锅旋转单元6进行下降运动时,使浆刷46不碍事,在外锅3底部内表面中,在自外锅排出孔32、33起改变了相位(例如沿逆时针旋转5~15°左右)的位置上,形成刷收纳部34。

    另外,为了使浆刷46位于刷收纳部34内,当然要使用位置传感器、旋转控制单元7,对内锅旋转单元6进行控制。

    而且,作为构成浆刷46的材质,优选使用具有柔软性,并且夹持力较低的耐热衬垫等。

    而且,为了更加可靠地进行所述的刮水,优选在外锅3内表面上的形成排出孔32、33附近的部分,具有一定程度的凹陷。

    根据以上的方式,构成了具有本发明所涉及的锅清洗单元的全自动电饭煲R。

    另外,为了减轻因内锅4旋转引起的摩擦,也可以在外锅3和内锅4之间的间隙中添加硅酮油等,在这种情况下还可以采用去掉防水壁12,从而大体上消除外锅3和内锅4之间的间隙的结构。

    根据以上的结构,对具有本发明所涉及的锅清洗单元的全自动电饭煲R的使用例进行说明。

    首先,使用者计量所需要量的大米,将其放入锅内,再关闭盖体2。

    其次,使用者通过按压未图示的操作面板的煮饭按钮,从而在中央处理部A的控制下,由液体供给单元8供给水,与此相对应,内锅旋转单元6使内锅4进行往返旋转运动从而进行洗米。

    然后,内锅旋转单元6转动以使内锅4位于第一区域,并进行淘米水的排水。排出的淘米水通过排出口1c被排出到电饭煲本体1外。由此,结束洗米工序。

    之后,再通过液体供给单元8供给一定量的用于煮饭的水(利用公知的重量传感器或水位传感器,通过中央处理部A进行程序控制)。

    其次,下部加热单元52与内锅4底面的凹部44嵌合,并对内锅4进行加热。此时,上部加热单元51也产生热量,并对内锅4进行加热。

    然后,经过一段时间后,米饭煮熟,从而结束煮饭工序。

    之后,全自动电饭煲R切换到保温模式。

    而且在使用后,当使用者按压未图示的操作面板的清洗按钮时,在中央处理部A的控制下,首先由锅清洗单元9供给少量的清洗水。之后,上部加热单元51以及下部加热单元52产生热量,从而对锅内进行蒸热。

    接着,再次通过锅清洗单元9旋转喷射清洗水,与此相对应,内锅旋转单元6使锅进行往返旋转运动从而清洗锅内。

    然后,内锅旋转单元6使内锅4位于第二区域,从而将残留在锅内的米粒暂时收纳到剩饭收纳部1d中,此外,清洗水等液体通过剩饭收纳部1d而自排出口1c排出。

    在重复实施多次(例如2、3次左右)该清洗工序,并通过上部、侧面、下部的加热而进行的干燥工序结束之后,优选实施控制以进一步使来自锅清洗单元9的水或热水边旋转边喷射多次(2、3次左右)。由于在干燥过一次之后残留物将变得易于剥离,因此能够更加完全地排出锅的残留物。所述喷射的液体更优选为水。这是由于在使用热水的情况下,残留物有可能会再次带有粘性。

    在锅的清洗中,通过使用上部加热器、如果具有侧部加热器也使用侧部加热器,且在锅的往返运动停止中还使用下部加热单元,来保持锅的高温状态,由此能够实现清洗力的提高和清洗工序所需时间的缩短。

    然后,上部加热单元51以及下部加热单元52、如果具有的话也包括侧部加热单元,将会再次产生热量,从而进行锅内的干燥。

    根据以上的方式,完成全部的工序。

    另外,在所述洗米工序中,优选实施如下的控制,即为了不使由液体供给单元8供给的水从锅中溢出,而将水的供给量设定在锅容积的15~40%左右并且分多次排出淘米水。该控制只要在锅中设置公知的水位传感器或重量传感器即可实施。

    而且,更优选实施如下的控制,即重复多次洗米工序,直到淘米水达到一定程度的透明度为止。另外,对透明度的判断,使用公知的透明度传感器即可。

    另外,在清洗工序中,虽然在所述示例中采用的是,通过清洗箱91向水中注入规定量的洗涤剂的结构,但是作为其他的结构,也可以采用如下这种清洗水循环型的结构,即、向清洗箱91注入水并在清洗箱91内生成一定量的清洗水,从而进行锅的清洗,且使用未图示的升水泵将从剩饭收纳部1d排出的清洗水再次输送到锅清洗单元9中。根据这种方式,由于能够实现节水,并且能使清洗水在电饭煲本体内进行循环,因此能够进行高效率的清洗。

    在采用该循环型结构的情况下,为了维持清洗效率,液体加热器92的容量优选为内锅4容积的15~30%左右。

    另外,虽然在上述的使用例中,对操作面板的按钮由煮饭和清洗的两个按钮所构成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由洗米、煮饭和清洗的三个按钮所构成。

    根据这种方式,在洗米工序结束时,也可以打开盖体2放入配料以及汤,做出调味饭等。

    本发明适合作为一般家庭所使用的电饭煲。

    关 键  词:
    电饭煲 清洗 单元
      专利查询网所有文档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0条评论

    还可以输入200字符

    暂无评论,赶快抢占沙发吧。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电饭煲的锅清洗单元.pdf
    链接地址:https://www.zhuanlichaxun.net/p-7588739.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17-2018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